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上篇 灸除百病——艾是祈求健康的一炷香

●艾灸療法是用艾絨或其他藥物在體表穴位上燒灼、溫熨,借灸火的溫和熱力及藥物的作用,通過經絡的傳導,激發人體臟腑經絡的功能,從而達到溫通經絡、行氣活血、祛寒除濕、消腫散結、平肝降逆、補虛瀉實、扶正祛邪、補中益氣、回陽救逆及防病保健、延緩衰老、強身益壽的一種外治方法。

灸法以經絡、臟腑理論為指導,“凡病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因此灸法是針灸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祖國醫學的一個重要的治療方法。

第一章 溫通經絡,“艾”到病除—走近神奇的艾灸

◎關于艾灸療法的記載可以追溯到殷商時代。在出土的殷商甲骨文中有這樣一個字:形象為一個人躺在床上,腹部安放著一撮草,很像用艾灸治病的示意。

古法今用,探秘綠色健康的艾灸療法

1 艾灸療法—最古老的中醫療法

艾灸療法歷史悠久。數千年來,歷代醫家和勞動人民在與疾病斗爭的過程中,積累了大量利用艾灸治療疾病的臨床經驗,使灸療逐步形成了系統理論。由于灸法成本低廉、操作方便,其適應證又很廣,療效顯著且無副作用,既可祛除疾病,又能強身健體,數千年來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艾灸療法具體起源于何時已無證可考,但因其用火,所以可追溯到人類掌握和利用火的舊石器時代。火的使用讓人們認識到,用火適當熏烤或燒灼身體的某些部位,可以減輕或治愈某些病痛。于是,遠古的先民就采取用火燒灼身體固定部位的方法治療疾病,灸法從此也就產生了。后來,又經過不斷實踐,人們最終選用既易點燃又有藥理作用的艾草作為灸療的主要材料,于是將這種方法稱為艾灸。

關于艾灸療法的記載可以追溯到殷商時代。在出土的殷商甲骨文中,有這樣一個字:形象為一個人躺在床上,腹部安放著一撮草,很像用艾灸治病的示意。另外,長沙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也記載了許多灸法,其中有“以艾裹,以艾灸癲者中顛,令爛而已”的說法。同一時期,《黃帝內經·靈樞·官能》中亦有“針所不為,灸之所宜”的記載。施灸主要用艾絨,《孟子·離婁》篇中說:“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茍為不蓄,終身不得。”由此可見,在春秋戰國時代,灸法已初具形態。

伴隨著中醫的發展,艾灸療法也在不斷完善。東漢醫家張仲景,提出“陽證宜針,陰證宜灸”的見解。在《傷寒論》中,涉及灸法有關的內容12條,許多條文有“可火”、“不可火”的記載。三國時出現我國最早的灸療專著—《曹氏灸經》,總結了秦漢以來灸法的經驗。到兩晉南北朝時期,灸法已被運用到預防疾病、健身強體等方面,而此時瓦甑灸的發明,為日后的器械灸打下了基礎。

唐代醫學家孫思邈提出采用灸法預防傳染病,治療某些熱性病,并開創了灸療器械的運用;至唐代,灸法已發展成為一門獨立學科,并有了專業灸師;宋元時期灸法備受重視,國家醫療機構—太醫局設針灸專科;北宋灸學著作《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中詳細地敘述了經絡、腧穴等內容;王惟一制造了兩具我國最早進行針灸研究的人體模型—銅人,這些對經穴的統一、針灸學的發展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此時,人們還發明了利用毛茛葉、芥子泥、旱蓮草、斑蝥等有刺激性藥物貼敷穴位,使之發皰,進行天灸、自灸的方法。

◎灸法在對休克、心絞痛、骨髓炎、硬皮病、白癜風等疑難病癥的防治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明代是針灸發展的高峰時期,《針灸大成》、《針灸大全》、《針灸聚英》等一批針灸著作相繼問世。人們開始使用艾卷溫熱灸、桑枝灸、神針火灸、燈火灸、陽燧灸等灸法。后人將艾卷溫熱灸的艾絨中加進藥物,發展成為雷火神針、太乙神針。

明末清初世亂紛紛,多數歷朝名醫編撰之典籍慘遭流落,針灸亦只在民間流傳,至此灸法的發展進程遭受重大打擊。時至清末,由于西方文化的流入,灸法陷入了停滯發展時期,但由于其簡便安全,療效卓著,在缺醫少藥的民間流傳下來。

近年來,國內外出現了“中醫熱”、“針灸熱”,艾灸療法也隨之復興,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出現了“燎灸”、“火柴灸”、“硫磺灸”等新灸法,發明了電熱儀等各種現代灸療儀器。同時,灸法在對休克、心絞痛、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骨髓炎、硬皮病、白癜風等疑難病癥的防治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艾灸還開始涉及減肥、美容等領域,備受醫學界的注目。

艾灸療法作為我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古以來也一直對世界醫學有著深遠影響,針灸先后傳入朝鮮和日本,后又傳入亞洲其他國家和歐洲。迄今為止,全世界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將我國的艾灸療法作為解除患者病痛的治療方法之一。作為我國的醫學瑰寶,艾灸療法也應走入尋常百姓家里,解除人們的病痛,造福于民。

2 灸除百病:用艾灸療法祛病,既簡單又有效

中醫認為,人體是個有機的整體,經絡溝通了臟腑與體表,將人體臟腑組織器官聯系起來,并運行氣血、調和陰陽,使人體各部的功能保持協調和相對平衡。灸法就是在中醫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理論的指導下,運用辨證施治的原則,將艾絨或某些藥物放置在體表穴位上燒灼、溫熨,將艾火的溫和熱力以及藥物的作用,通過經絡的傳導,發揮溫經散寒、活血通絡、回陽固脫、消瘀散結等功能,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艾葉辛、苦,溫;無毒,具有散寒止痛,溫經止血的功效。

《扁鵲心書》有云:“人于無病時常灸,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余年壽矣。”意思是說:人們無病施灸,可以激發人體正氣,增加人體抗病能力,以抵制病邪的侵襲。由于灸能益氣溫陽,而人身的陽氣有“衛外而為固”的作用,若能使陽氣保持常盛、正氣充足,則病邪不易侵犯,身體就會健康。為什么艾灸會有這樣的功效呢?原來,艾葉本身就是一種藥,能宣理氣血、溫中逐冷、除濕開郁、生肌安胎、利陰氣、暖子宮、殺蛔蟲、灸百病,能通十二經氣血,能回垂絕之元陽。用于內服治宮寒不孕、行經腹痛、崩漏帶下;外用能灸治百病、強壯元陽、溫通經脈、祛風散寒、舒筋活絡、回陽救逆。

清代吳儀洛所著的《本草從新》中也說:“(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這句話是說艾絨制成的艾炷,能使熱氣內注、溫煦氣血、通達經絡,并且艾灸一些具有補益強壯作用的穴位,能夠達到扶正祛邪、強身保健的作用。

中醫認為,艾灸的主要作用是調和陰陽、扶正祛邪、疏通經絡、補氣益血、協調臟腑,從而達到預防早衰、防治疾病的目的。中老年人多陽氣衰退,應宜施艾灸起到補火助陽、振奮精神的作用。除此之外,艾灸療法還可以廣泛用于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科疾病,尤其對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頸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

事實上,不僅古代中醫學對艾灸的保健功效大加贊賞,現代科學研究也發現,艾葉中含有多種藥物成分及強烈的揮發物質,燃燒時藥力可透入人體。艾灸可以升高局部溫度,提高局部氣血流量,升高局部溫度,緩解局部痙攣癥狀;艾灸可提高白細胞及淋巴細胞的活性,增強人體細胞及體液免疫能力;艾灸還可以刺激人體體液發生改變,有增強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及胸腺細胞活力的作用;另外,艾灸還具有增加心臟搏動量、強心抗休克的作用。

3 艾灸療法是集治病、尋病、養生為一體的妙方

艾灸是中醫學中的一種防病治病、養生延壽的簡便易行而又切實有效的方法。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說:“宦游吳蜀,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勿令瘡暫瘥,則瘴癘溫瘧之氣不能著人。”清代吳亦鼎在《神灸經綸》中則說:“夫灸取于火,以火性熱而至速,體柔而用剛,能消陰翳,走而不守,善人臟腑。取艾之辛香作炷,能下二經、入三陰、理氣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由此可見艾灸既可治病,又可防病。

《名醫別錄》曰:“艾葉苦,微溫,無毒,主灸百病。”《本草從新》又指出:“艾葉苦辛……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陽。”灸法所采用的艾葉藥性偏溫,為純陽之品,加之艾火產生的熱力,所以使得灸法具有獨特的溫煦陽氣、溫通氣血、溫經散寒之功效。施灸時產生的“藥氣”由表皮和呼吸被身體吸收后,能起到抗菌、抗病毒及殺滅微生物的作用,也就是古人常說的艾灸有直接“驅邪”的效應。此外,這種藥氣還具有安神、醒神、通竅的效用。

艾灸是通過經絡體表直接給予人體溫陽功效。艾灸生熱,適量的熱刺激施于適當的穴位便產生治病效應。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實證、熱證、虛證、寒證在病體體表可以出現一些嗜熱性。艾灸的溫熱刺激,使局部皮膚充血、毛細血管擴張,增強局部血液循環與淋巴循環,緩解消除平滑肌痙攣,使局部皮膚的代謝組織的代謝功能加強,促使炎癥、粘連、滲出物、血腫等病理產物消散吸收,還可降低神經系統的興奮性,發揮鎮靜、鎮痛作用。同時,溫熱作用還能促進藥物吸收。

◎艾灸可降低神經系統的興奮性,發揮鎮靜、鎮痛作用。

《黃帝內經》中指出“不治已病,治未病”。體檢對找到未病有幫助,但是體檢并不是萬能的。體檢能查出血糖、血壓高不高,骨密度是不是降低了,卻查不出來體內是不是有寒邪或者暑濕等病邪。中醫講的“未病”,是找病因、找病邪,是把破壞健康的元兇找出來。中醫認為,人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穴位是縱行人體之上的經絡的點,刺激任何一個部位都可以引起人體全身的反應,刺激穴位也能引起本經絡的反應。經絡是氣血的通路,也是病邪的通路。艾灸治病是活用了其通經絡的作用。

使用艾灸治療疾病的人很多,但每個用過的人感覺都不一樣。有的人感覺很明顯,見效很快,有的人見效就很慢。灸感的強弱一般代表了經絡的阻塞程度。有灸感、灸感強,說明自身的經絡通暢,作用立竿見影;沒有灸感也不是沒有效果,而是表示經絡中邪氣瘀積嚴重,要點時間開瘀散阻,作用慢一些。在《備急灸法·騎竹馬灸法》中有這樣的記載:“灸罷二穴……其艾火即隨流注先至尾閭,其熱如蒸,又透兩外腎,俱覺蒸熱,移時復流足涌泉穴,自下而上,見見周遍一身。”可見灸感并非局限在施灸的部位,而是會沿著經絡傳導的。可以說,灸感是檢驗經絡通暢程度的試金石,灸感的傳導也可以認為是查找疾病的一種方式。哪條經絡不通,病邪就在哪條經絡里潛伏著。

人的抵抗力強,疾病就不易產生。艾灸通過對某些穴位如大椎、足三里、氣海、關元等施灸,可以培扶人的正氣,增強人防病治病的能力,而艾灸不同的穴位和部位可以產生不同的補益作用。無論是調節陰陽、調和氣血,還是溫通經絡、扶正祛邪,艾灸對人體起到了一個直接的或間接的補益作用,尤其對于虛寒證,所起的補益作用尤為明顯。正是這種溫陽補益、調和氣血的作用,幫助人們達到防病治病、保健養生的目的。

4 只需灸一處,多種疾病即可消

用艾灸治療疾病,花錢少、操作簡單、效果好,對大多數常見病、慢性病和骨傷疼痛都有很好的療效。而且艾灸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在一個部位施灸可以治療多種疾病。

人身本來就是一個統一協調的整體,不僅經絡系統與其他各種系統和器官具有完整統一的互相依存與互為條件的整體性聯系,而且經絡體系本身也具有完整與統一的整體性關系。例如手足三陰經,除足厥陰經外其他各經均不上走頭面,而在頭面部疾病的治療中,不僅手太陰經的太淵與列缺為常用穴位,足太陽膀胱經和足太陰脾經也可使感傳至頭面部,使艾灸發揮良好的治療效果。

◎督脈取穴艾灸療法治療頭面疾病時,感傳先在脊柱左側上行,后又改在脊柱正中或右側上行。

一般來說,同一疾病,同一穴位,用同法多次灸治,感傳路徑基本上會前后一致。不過,也有前后不一、出現改道或跨越的情況。如在督脈取穴采用艾灸療法治療頭面疾病時,感傳可以先在脊柱左側上行,以后又改在脊柱正中或右側上行;如取用中沖,第一次可能由本經前臂正中上行,第二次則可能跨入手太陰經上行;取用至陰,感傳可以進入足少陽經;取用關沖,感傳可以進入手太陽經。有時灸治一個穴位,即能激起經氣在周身上下反復回傳。故任取某經某穴,只要能對病患部位發生影響與作用,就可以由外經內臟的關系而趨赴于病灶,也可由表里銜接的關系而迂回于病灶,更可規律性地從身體的一側越過中線而走向另一側。

感傳的定向傳導,根據病變部位可以向著內、外、前、后、上、下、左、右等各個方向行進,同時更是為了要達到某一部位而不受內臟各個組織與器官的遮擋和阻隔,徑行穿透而過。這種穿透作用,可能出現在前后互取感傳橫貫胸腹腔的眾多病例中,或出現在感傳的中途,忽然橫貫肢體改道改經繼續前進的病例中。

當然,這并不是說經絡體系沒有它自己的生理的正常途徑,而是在病理影響下,生理的正常途徑更可彼此延續、互相連貫,而體內的病變則是感傳另辟新路和尋找捷徑的緣故。經絡的感傳在全身上下反復周流與回傳,表明經絡自身的這種完整與統一的體系,這些都是穴位感傳的整體作用。但是,這并不意味著經穴體系與身體某種特殊的形態結構存在著特殊的關系。

當多次對某一穴位艾灸可激起經氣向遠處流行時,在到達指(趾)尖及頂心以后,仍由原路回傳至灸處,再從灸處出發向全身反復周流,也可不回至灸處而向全身周流。經穴體系在正常生理情況下是自然存在的,在病理情況下就更為鮮明而活躍。它和其他病理生理反應一樣,也是一種適應防御和代償機制。

◎經穴體系在正常生理情況下是自然存在的,在病理情況下就更為鮮明而活躍。

因此,采用艾灸療法灸治某一個穴位時,可以激起其所在經絡及相關或相近經絡的感傳,通達諸經,使多種疾病得以消除。

5 艾灸療法是相伴一生的良醫

人身上的病,可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外來的病,比如食物中毒、骨折、皮膚外傷等從外面得來的疾病,即所謂的“得病”;另一類是內生的疾病,即所謂的“生病”,大多是身體平衡失調,可能是由于臟器功能衰退,也可能是因為生活中的情緒壓抑或工作學習緊張導致生活規律出現了問題而引發的。

內生疾病需要好好控制,使其向好的方向發展,否則,遇到天氣變化等外界因素或者情緒波動等原因,就會引發真正“疾病”出現。這一類疾病可以稱為“功能失調”,有些在現代醫學中被確定為疾病,有些則屬于“前疾病狀態”。因此,我們應該在疾病還沒露頭的時候就把它控制住。艾灸療法在中醫療法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而它所治療的大都是“內生疾病”。

身體陰陽失衡,艾灸療法可以調整陰陽,控制機體向好的方向發展。灸在體表,對人體傷害較小。所謂“是藥三分毒”,即表明藥物對機體的干擾最嚴重。一般來說,對于前疾病狀態而言,應當首先考慮使用灸療。那么哪些屬于前疾病狀態呢?例如失眠、便秘、情緒不穩定、健忘、某些慢性或周期性的身體酸痛或乏力。

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進步,人們的生活節奏也隨之加快,人們的身體也隨著周圍環境的變化出現了諸多疾病。在這些疾病中,慢性病越來越普遍,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等侵蝕著人們的健康。西醫治療主要是針對疾病的癥狀,采用比如降壓藥、降糖藥、降脂藥等藥物來消除人體目前所存在的各種癥狀,但是患有慢性病的患者通常伴隨著比較復雜的癥狀,對于這些伴隨癥狀往往沒有合適的藥物。慢性病所造成的虛弱體質,又為其他疾病的形成提供了溫床,如果控制不好,難免出現更嚴重的并發癥。艾灸療法在中醫界作為重要的輔助治療手段,最顯著的優勢就在于簡便、對身體傷害小,也避免了吃藥和手術的痛苦。而且艾灸療法是可以由患者自己操作的醫療保健方法。灸法要見效果,重在療效的積累。

每個人的體質都是不一樣的,艾灸療法的原理在于調理陰陽,使陰陽適度、身體平衡。平衡的意思是適度地調整體質,陽氣不足的人可以通過灸法增補陽氣,陰液不足的人也可以通過灸法滋陰。可謂:先天不足者,補其不足;先天有余者,瀉其多余。

◎每個人的體質都不一樣,艾灸療法的原理在于調理陰陽,使陰陽適度、身體平衡。

關于人體陰陽失衡,最常見的莫過于人體隨著衰老而出現的功能衰退,也就是老年人普遍存在的一些身體問題,比如頭暈、無力、消化不好、口渴、尿頻、心緒不寧等。許多老年朋友有這些癥狀,但到醫院檢查卻沒有明確的疾病,不容易對癥下藥,實則有很多情況也不必用藥。這些問題,可以當做疾病來進行治療,也可以當做保健問題來對待。艾灸療法的作用在于消除讓人不舒服的癥狀,調理氣血,減緩功能衰退的速度和程度,即所謂的延年益壽。

綜上所述,艾灸療法材料簡單易尋,手法簡單易行,可以由患者自己在家里進行簡單的操作,且切實有效。對于常見失眠、疲勞、消化系統疾病、頸腰椎疼痛及老年人功能性衰退性疾病等,都可以采用艾灸療法進行治療。此外,艾灸療法不僅可以用來治病防病,還可以用來調和氣血、養生防老。所以說,它是人們相伴一生的良醫。

凡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常用艾灸療法

1 艾炷灸:艾葉苦辛,能回垂絕之陽

艾炷灸就是將艾炷直接或間接置于穴位上施灸的方法。那么,艾炷又是什么呢?其實,艾炷就是把艾絨做成大小不等的圓錐形艾團。其制作方法也很簡單:先將艾絨置于手心,用拇指搓緊,再放到平面桌上,以拇、食、中指捻轉成上尖下圓底平的圓錐狀。麥粒大者為小炷,黃豆大者為中炷,蠶豆大者為大炷。

在施灸時,每燃完一個艾炷,我們叫做一壯。施灸時的壯數多少、艾炷大小,可根據疾病的性質、病情的輕重、體質的強弱而定。根據不同的操作方式,艾炷灸可分為直接灸(著膚灸)和間接灸(隔物灸)兩大類。一般而言,用于直接灸時,艾炷要小些;用于間接灸時,艾炷可大些。下面,我們為大家分別詳細介紹:

◎艾炷灸可分為直接灸(著膚灸)和間接灸(隔物灸)兩大類。

直接灸

即把艾炷直接放在皮膚上施灸,以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這是灸法中最基本、最主要且常用的一種灸法。古代醫家均以此法為主,現代臨床上也常用。根據對皮膚的刺激程度,直接灸又分為無化膿灸、發皰灸、化膿灸三種。

(1)無化膿灸。施灸時多用中、小艾炷。可在施灸穴位的皮膚上涂少許石蠟油或其他油劑,使艾炷易于固定,然后將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用火點燃尖端。當患者有灼熱感時,用鑷子將艾炷夾去,再更換新艾炷施灸。灸治完畢后,可用油劑涂抹,以保護皮膚。此法適用于一般虛寒證及眩暈、皮膚病等。

(2)發皰灸。用小艾炷施灸。等艾火燒到皮膚,病人感到皮膚稍微灼痛時,再繼續3~5秒鐘,此時施灸處皮膚出現一塊比艾炷略大的紅暈,且有汗出,隔1~2小時就會發皰,不需挑破,任其自然吸收。如水皰較大,可用消過毒的毫針點刺數孔,放出液體,局部涂些紫藥水即可。一般短期內留有色素沉著,不遺留瘢痕。此法適用于哮喘、肺結核、瘰疬和肝硬化腹水等。

(3)化膿灸。用小艾炷直接安放在穴位上施灸。施灸前要選擇平整而舒適的體位,在相關穴位上涂些蒜汁后,安放艾炷點燃施灸,待艾炷燃盡后方可除去艾灰,更換新炷再灸。每次換新炷時,需重新涂蒜汁。在施灸過程中,當艾燃燒近皮膚,患者感到灼痛時,可用手輕輕拍打施灸部位四周,以減輕疼痛。灸畢,可在施灸部位敷貼灸瘡膏藥(淡膏藥)或一般膏藥,封護灸瘡,大約1周可化膿形成灸瘡,化膿期每日換藥1次,約5~6周結痂愈合,結痂脫落后遺留瘢痕。本法一般多用于四肢穴位,臨床常用于治療哮喘、慢性腸胃病、肺癆、瘰疬、痞塊、癲癇、發育障礙等慢性疾病,以及皮膚潰瘍日久不愈、痣、疣、雞眼和局限難治的皮膚病,另對高血壓、中風的防病保健也有較好作用。

◎化膿灸臨床常用于治療哮喘、慢性腸胃病、肺癆、瘰疬、痞塊、癲癇、發育障礙等慢性疾病。

間接灸

即在艾炷與皮膚之間墊上某種藥物而施灸,具有艾灸與藥物的雙重作用,加之本法火力溫和,患者易于接受,故廣泛應用于內、外、婦、兒、五官科疾病。間接灸根據其襯隔物品的不同,可分為多種灸法。

(1)隔姜灸。用厚約0.3厘米的生姜一片,在中心處用針穿刺數孔,上置艾炷放在穴位上施灸,病人感覺灼熱不可忍受時,可用鑷子將姜片向上提起,襯一些紙片或干棉花,放下再灸,或用鑷子將姜片提舉稍離皮膚,灼熱感緩解后重新放下再灸,直到局部皮膚潮紅為止。此法簡便,易于掌握,一般不會引起燙傷,可以根據病情反復施灸,對虛寒病癥,如腹痛、泄瀉、痛經、關節疼痛等,均有療效。

(2)隔蒜灸。取新鮮獨頭大蒜,切成厚約0.3厘米的蒜片,用細針于中間穿刺數孔,放于穴位或患處,上置艾炷點燃施灸。艾炷如黃豆大,每灸4~5壯更換蒜片,每穴1次灸足7壯。也可取適量大蒜,搗成泥狀,敷于穴上或患處,上置艾炷點燃灸之。本法適用于治療癰、疽、瘡、癤、蛇咬、蝎蜇等外傷疾患。

(3)隔鹽灸。用于臍窩部(神闕穴)施灸。操作時用食鹽填平臍孔,再放上姜片和艾炷施灸。若患者臍部凸起,可用水調面粉,搓成條狀圍在臍周,再將食鹽放入面圈內隔姜施灸。本法對急性腹痛吐瀉、痢疾、四肢厥冷和虛脫等證,具有回陽救逆之功。

(4)隔蔥灸。把蔥白切成厚0.3厘米的蔥片,或把蔥白搗如泥狀敷于臍中及四周,或敷于患處,不要太厚,上置大艾炷施灸,一般灸治5~7壯,自覺內部溫熱舒適,以不覺灼痛為度。本法適用于虛脫、腹痛、尿閉、疝氣及乳腺炎等。

(5)隔附子灸。取熟附子用水浸透后,切片厚約0.3厘米,中間用針穿刺數孔,放于穴位或患處,上置艾炷點燃灸之;或將附子切細研末,用黃酒調和做如1元硬幣大、厚約0.4厘米的藥餅,中間扎孔,放于穴位上置艾炷灸之。本法適用于各種陽虛病癥,如陽痿、早泄、遺精以及瘡瘍久潰不斂或一些陰虛性病癥。

(6)隔胡椒餅灸。取白胡椒末加適量面粉,用水調制成1元硬幣大、厚約0.3厘米,中間按成凹陷的圓藥餅,再取丁香、肉桂、麝香各等份,共研細末,用藥末填平凹陷,放于施灸穴位,上置艾炷點燃,施灸5~7壯,以局部溫熱舒適為度。本法可治風寒濕痹、局部麻木不仁、胃寒嘔吐及腹痛諸證,亦可用于治療濕疹、頑癬等皮膚病。

◎隔胡椒餅灸可治風寒濕痹、局部麻木不仁、胃寒嘔吐及腹痛諸證。

(7)隔雞蛋灸。取雞蛋1個,煮熟,對半切開,取半個(去蛋黃)蓋于患處,于蛋殼上置艾炷,以局部感覺熱癢為度。本法適用于發背、癰疽初起諸證。

(8)隔豆豉餅灸。取豆豉(或加花椒、生姜、青黛、蔥白各等份)適量搗爛,用黃酒調制成直徑2厘米、厚約0.3厘米的藥餅,中間扎數孔,放在施灸穴位上置艾炷灸3~5壯。施灸中如豉餅被燒焦,可更換新餅再灸。本法適用于癰疽發背、頑瘡惡瘡、腫硬不潰或潰后不收口、瘡面黯黑。

(9)隔黃土灸。以黃色黏土做成泥餅,中間扎數孔,貼于患處,上置艾炷灸之。本法適用于濕疹、白癬及其他因濕毒而致的皮膚病。

(10)隔巴豆餅灸。取不去油巴豆10粒(或加黃連末適量)研細末,加面粉少量,用水調制藥餅放臍中,上置艾炷點燃施灸,也可與隔蒜灸合用,灸畢以溫濕紗布擦凈施灸處皮膚,避免藥物刺激起瘢痕。本法適用于治療食積、泄瀉、腹痛、胸痛、小便不通等癥,也可用于水腫和肥胖癥。

以上為艾炷灸的幾種常見灸法,除此之外尚有隔韭菜灸、隔甘遂灸、隔皂角灸、隔陳皮灸、隔蓖麻仁等多種,總之根據不同的病癥采用不同的間隔物。

2 艾條灸:調整人體機能,提高身體抵抗力

艾條灸是目前人們最為常用的灸法,因其方便、安全、操作簡單,最適于進行家庭自我保健和治療。艾條灸又可分為無間隔物和有物襯墊兩大類,前者一般稱為艾條直接灸,后者稱為艾條隔物灸。另外,艾條直接灸又分為溫和灸、雀啄灸、回旋灸,艾條隔物灸又分為按熨灸、隔核桃殼眼鏡灸等。下面我們為大家分別介紹。

艾條直接灸

將艾條點燃后在穴位或病變部位進行熏灸的方法,又稱艾卷灸法。根據艾條灸的操作方法,分溫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三種。

(1)溫和灸。施灸者手持點燃的艾條,對準施灸部位,在距皮膚3厘米左右的高度進行固定熏灸,使施灸部位溫熱而不灼痛,一般每處需灸5分鐘左右。溫和灸時,在距離上要由遠漸近,以患者自覺能夠承受為度,而當對小兒施行溫和灸時,則應以小兒不會因疼痛而哭叫為度。也有用灸架將艾條固定于施灸處上方進行熏灸,可同時在多處進行灸治。本法有溫經散寒、活血散結等作用,對于神志不清、局部知覺減退的患者及小兒施灸時,術者可將另一只手的食、中兩指分置于施灸部位兩側,通過術者的手指感覺局部皮膚的受熱程度,以便調節施灸距離,防止燙傷。進行溫和灸時應注意周圍環境的溫涼度,以免因袒露身體而致傷風感冒。

◎溫和灸是距皮膚3厘米左右的高度進行固定熏灸,使施灸部位溫熱而不灼痛。

(2)雀啄灸。施灸者手持點燃的艾條,在施灸穴位皮膚的上方約3厘米處,如鳥雀啄食一樣做一上一下的活動熏灸,而不固定于一定的高度,一般每處熏灸3~5分鐘。本法多用于昏厥急救及小兒疾病,作用上偏于瀉法。注意向下活動時,不可使艾條觸及皮膚,及時撣除燒完的灰燼,此外還應注意艾條移動速度不要過快或過慢,過快則達不到目的,過慢易造成局部灼傷及刺激不均,影響療效。

(3)回旋灸。施灸者手持燃著的艾條,在施灸部位的上方約3厘米高度,大約在部位中心點往上,根據病變部位的形狀做速度適宜的上下、左右往復移動或反復旋轉熏灸,使局部3厘米范圍內的皮膚溫熱而不灼痛。適用于呈線狀或片狀分布的風濕痹痛、神經麻痹等范圍稍大的病癥。

艾條隔物灸

即在使用艾條施灸時,在施灸部位墊上某種物質,以免造成灼傷或燙傷。艾條隔物灸分為按熨灸和隔核桃殼眼鏡灸兩種。

(1)按熨灸。在施灸的穴位或部位上預先鋪墊6~7層棉布或綿紙,將用于按熨的藥艾條“太乙神針”或“雷火針”點燃后,直接在施灸部位上趁熱按熨;或用6~7層棉布包裹住艾火,直接按熨在施灸穴位或部位上。若火熄滅,再次點燃艾條,按熨。每次治療時每穴按熨5~7次,也可同時多點燃幾根艾條,交替使用,可保持火力的連續,使藥力隨火力持續不斷地深入肌膚,加強治療效果。

“太乙神針”和“雷火針”除配方不同外,其制作、使用方法和作用大致相同,都可用于治療風寒濕痹、各種瘀證、痛證、虛證、瘺證,如附骨疽、閃挫腫痛等。

(2)隔核桃殼眼鏡灸。用于治療眼科疾病,如結膜炎、近視眼、中心性視網膜炎、視神經萎縮等。取半個去仁干核桃殼,放在菊花液中浸泡15分鐘,用細鐵絲支成一副能夠套住核桃殼的眼鏡框架,眼鏡框架外用鋼絲向內彎成一個高與長約2厘米的鉤形。將浸泡過的核桃殼套在眼鏡框上,鉤上插一段長15厘米的艾條,點燃后在患者的眼睛上熏灸,灸1段為1壯,一般1次灸1~3壯。

◎隔核桃殼眼鏡灸常用于治療眼科疾病,如結膜炎、近視眼、中心性視網膜炎、視神經萎縮等。

除此之外,艾條施灸時還須注意以下幾點:艾絨易燃,在施完艾條灸后務必將艾條熄滅,避免引起火災,治療完畢后可用一瓶口直徑與艾條直徑相等的玻璃瓶將艾條燃著的一端插入瓶口,隔絕空氣,即可熄滅;艾條積灰過多時,則須離開人體,吹去灰后再灸,使用艾條灸法時,可準備一個煙灰缸,以便及時撣落燃盡的灰燼,避免燙傷;施灸時應注意火與皮膚的距離,切勿燒傷皮膚。如出現燙傷,起小水皰時,不必做任何處理,待水皰自行吸收即可。大水皰則用消毒注射針頭刺破,放出液體,再涂上龍膽紫,外用消毒紗布固定即可。

3 溫針灸:嚴防艾火脫落,謹防燒傷

溫針灸,又稱溫針、針柄灸及燒針柄等,是一種艾灸與針刺相結合的方法,適用于既需要留針,又需施灸的疾病。此法最早見于《傷寒論》,但具體方法不詳。明代高武在《針灸聚英》中說:“近有為溫針者,乃楚人之法。其法針于穴,以香白芷做圓餅,套針上,以艾蒸溫之,多以取效。”近代已不用藥餅承艾,在方法上也有一定改進。其適應證已不局限于以風濕疾患,現以偏于寒性的一類疾病為主,如骨關節病、肌膚冷痛及腹脹、便溏等。

溫針灸流傳已久,多年來江浙一帶頗為盛行,現在全國各地都有人使用。此法有一舉兩得之妙,既達留針之目的,又加熱于針柄,借針體而傳入深部。其適應證很廣,南方有些針灸醫生,幾乎每針必溫,不扎白針(干針、冷針)。

施用溫針灸時,應選用略粗的長柄針,一般在28號以下最好,長短適度,將針刺入穴位所在部位的肌肉深厚處,行針得氣后,留針不動,針根以與表皮相距2~3厘米為宜,在針柄上插入一段長1~2厘米的艾條(或將艾絨捏在針柄上),使其下端距離皮膚約3厘米高。或點燃下端(溫針補法)或點燃上端(溫針瀉法),或同時點燃兩端(溫針平補平瀉法),使熱力通過針體傳入穴內,傳導至經脈臟腑,用以治療寒滯經脈、氣血痹阻一類疾病。

施灸中如果不熱,可將艾條(或艾絨)放得靠下一些,過熱覺痛時,可將艾條(或艾絨)向上提一些,以覺溫熱而不灼痛為度。每次可燒3~5壯或更多。此法方便易行,但必須小心防止折針,因燒過多次之后,針最易從針根部位折斷。此外,采用本法施灸時,應防止燙傷皮膚或燒壞衣物。當艾絨或艾條段燃盡后,還有一些余火,此時最易脫落造成燙傷或燒壞病人的衣物。可在施灸穴位周圍墊上厚紙片,以防止燙傷或燒傷的發生。

近年,采用帽狀艾炷行溫針灸的方法也比較盛行。帽狀艾炷的主要成分為艾葉炭,類似無煙灸條,其長度為2厘米,直徑1厘米,一端有小孔,點燃后可插于針柄上,燃燒時間為30分鐘。因其外形像小帽,可戴于毫針上,故又稱帽炷灸。帽炷溫針灸既無煙,不會污染空氣,同時,它的作用時間又長,是一種較為理想的溫針灸法。

電子溫針灸是利用電熱作用來替代艾炷、艾條使毫針發熱行溫針灸治療疾病的一種灸法。施灸時,用毫針刺進預先選好的穴位或患處,施行手法得氣后接通溫針治療機,每次灸治15~30分鐘。適用于治療頸椎病、骨質增生、關節痛、肩凝癥、心痛偏癱、下肢痹痛、哮喘、少腹痛、不孕癥等。

◎電子溫針灸適用于治療頸椎病、骨質增生、關節痛、肩凝癥、哮喘、少腹痛、不孕癥等。

4 天灸:灸除“內”毒,一身輕松

天灸,近人稱之為藥物發皰灸,是用一些對皮膚有刺激性、能引起發皰的藥物敷貼于穴位或患處的一種無熱源灸法。敷藥后能使局部皮膚潮紅、充血,甚至引起皰如火燎,故稱灸。天灸所用藥物大多是單味中藥,但也有用復方的。常用的有毛茛、大蒜、斑蝥、白芥子、巴豆、細辛、吳萸、甘遂、天南星、蓖麻子等數十種。下面為大家簡單介紹幾種常用的天灸方法:

(1)毛茛葉灸:將鮮毛茛葉適量搗爛,敷貼于穴位或患處。初時皮膚有熱辣感,繼而局部潮紅、充血,稍后出現水皰。敷灸時間約為1~2小時。發皰后局部遺留色素沉著,以后可自行消退。常用于治療瘧疾(敷貼寸口、內關、大椎)、寒痹(敷貼局部)、急性結腹炎(與食鹽和搗,敷于少商、合谷)等。

(2)斑蝥灸:施灸時先取一塊膠布,中間剪一黃豆大圓孔,將膠布貼于穴位上,以暴露施灸穴位并保護周圍皮膚,然后取斑蝥末適量(或以甘油調和)置孔中,上面再用膠布固定,灸至局部發皰為度。或用95%酒精浸泡斑蝥10日后,取藥液涂抹患處。適用于頑癬、銀屑病、神經性皮炎、麻痹、胃痛、黃疸等。孕婦忌用。

◎斑蝥灸適用于頑癬、銀屑病、神經性皮炎、麻痹、胃痛、黃疸等。孕婦忌用。

(3)白芥子灸:取白芥子末5~10克,用水或醋調為糊狀,敷貼穴位上,再以油紙覆蓋,膠布固定;或取白芥子末1克,置于直徑3厘米的圓形膠布中央,直接貼在穴位上。敷灸2~4小時,以局部充血、潮紅或皮膚起皰為度。可用于治療關節痹痛、肺結核、口眼歪斜等。現在,臨床常用復方白芥子敷灸(冬病夏治哮喘膏)治療支氣管哮喘和支氣管炎。取白芥子、延胡索各21克,甘遂、細辛各12克,共研細末(為1人3次用量)。在夏季伏天施灸時,每次取藥末1/3量用生姜汁調如糊膏狀,并加麝香少許,分攤于6塊直徑3厘米的油紙上,分別敷于肺俞、心俞、膈俞處,用膠布固定,每次敷灸4~6小時。從初伏開始,每伏(10日)各敷灸1次,每年敷灸3次,連續治療3年。

(4)旱蓮草灸:取鮮旱蓮草搗爛敷于大椎穴上,膠布固定。灸1~4小時,以局部皮膚充血潮紅或起皰為度。可治療瘧疾。

(5)蒜泥灸:取紫皮大蒜適量,搗爛敷涌泉穴治療咯血、吐血;敷合谷穴治療扁桃體炎,敷魚際穴治療喉痹。一般敷灸1~3小時,以局部皮膚發癢、潮紅或起皰為度。

(6)天南星灸:取天南星末適量,以生姜汁調成糊狀,敷于頰車、顴髎穴,上用油紙覆蓋,膠布固定。可治療面癱,左?貼右,右?貼左。

(7)威靈仙灸:取威靈仙嫩葉搗爛,加入少許紅糖拌勻,敷貼足三里穴可治痔瘡下血;敷貼身柱穴可治麥粒腫、結膜炎;涂擦還可治療疥癬、神經性皮炎、痣、疣等。敷貼后如局部出現蟻爬感,應將藥去除,以起皰為度,避免過度刺激。

(8)蓖麻仁灸:取蓖麻仁搗爛敷于涌泉穴,可治滯產及包衣不下;敷貼百會穴,可治胃下垂、脫肛、子宮脫垂;敷貼患側頰車、下關、地倉,可治面癱。

(9)細辛灸:取細辛末適量,用陳醋調敷于涌泉穴或神闕穴可治療小兒口瘡。

(10)吳茱萸灸:取吳茱萸末適量,用陳醋調敷涌泉穴可治高血壓、口腔潰瘍、小兒水腫。如加入黃連亦可治療急性扁桃體炎。

(11)甘遂灸:取甘遂末少量敷貼肺俞穴治療哮喘;敷貼大椎穴治療瘧疾;敷貼中極穴治療尿潴留。也可以在甘遂中加入適量的面粉,用溫開水調成糊狀,敷貼在穴位上,再用油紙覆蓋,膠布固定。

(12)馬錢子灸:將適量馬錢子切片或研成細末,敷貼頰車、地倉穴,可治療面癱。

(13)食鹽灸:取細凈食鹽炒熱待溫,納滿臍窩,再取麩皮適量,加醋炒熱,裝入布袋放在臍部鹽上敷灸,用來治療脫證。

(14)半夏灸:取生半夏、蔥白各等份,共搗爛如膏,敷貼患處,或制成栓劑塞入患側鼻孔,每次30分鐘,每天2次,可治療急性乳癰。

(15)荊芥穗灸:取荊芥穗切碎炒熱,然后裝入布袋內敷灸患處,可治療蕁麻疹。

此外,還有蔥白灸、巴豆霜灸、小茴香灸、芫花灸、鴉膽子灸、生附子灸、生姜灸、烏梅灸、五倍子灸、桃仁灸、川芎灸、透骨草灸、山楂灸、薄荷葉灸、蓖麻柄灸、丁桂散灸、椒豉膏灸、白胡椒丸灸、車桂散灸、桂術灸、鵝透膏灸、復方公丁香灸等。

5 熨灸:活血化瘀,扶陽正氣

熨灸是使用一些中藥及其他傳熱的物體,加熱后不用包裹,直接或間接地放在穴位或患處皮膚上,做來回往返或旋轉移動行熨燙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熨灸通過使特定部位皮膚受熱或借助熱力逼藥氣進入體內,起到溫經散寒、疏通經脈、調和氣血、活血化瘀、祛邪止痛等作用。

◎熨灸能起到溫經散寒、疏通經脈、調和氣血、活血化瘀、祛邪止痛等作用。

根據取熱方式可分為直接和間接熨兩種。直接熨是將溫熱的物體直接放在穴位或患處的皮膚上熨燙,包括將藥物等材料煨炒溫熱后直接熨在皮膚上,或煨熱的石塊及磚塊、盛火的熨斗、貯入熱水的銅器等在皮膚上直接溫灸;間接熨是將溫熱物體先燙熨藥物或盛有藥物的布帛上,借助溫熱的作用使藥力透入皮膚、經絡之內。例如《千金要方》說:“治風頭痛,雖重綿厚帛,不能御風寒者。艾葉揉如綿,用帛夾住,包頭上,用熨斗熨艾,熱氣入內,良久即愈。”

根據所用的材料可分為藥熨、鹽熨、磚土熨、水熨、酒熨、烙鐵熨、熱砂熨等。

(1)藥熨:將配好的藥物加熱后裝入藥袋,溫熨患處,借溫熱燙熨使藥物透入皮膚經絡以發揮治療作用。熨燙時間隨病情而定,一般為20~60分鐘。

(2)鹽熨:取純凈大粒鹽適量炒熱,用布包趁熱熨燙患處,加入適量藥末同炒熱熨燙亦可,熱力下降后,可炒熱再熨,時間同藥熨。

◎據所用的材料可分為藥熨、鹽熨、磚土熨、水熨、酒熨、烙鐵熨、熱砂熨等。

(3)蔥熨:用蔥白適量,搗爛制成餅狀,置于需熨部位上,再以盛火的熨斗在蔥餅上反復熨燙。也可將蔥白炒熱,用紗布包起,放于需熨部位進行熨灸。本法適用于小便不通、癰腫、跌打仆傷、陽脫、結胸等證。例如,《景岳全書》中關于治疝說:“以蔥白為一束,去須葉切為寸厚,蔥餅烘熱,置臍上,仍以熨斗熨之,尤便而妙。”

(4)姜熨:將生姜搗爛炒熱,溫熨胸腹部。臨床上常配合蔥白同用,適用于胸膈痞悶等癥。也有用干姜配合其他藥物的,如《保幼新編》中說:“小兒吐瀉……或以白芷干姜為末,蜜丸置臍中,以絹敷定,用熱鞋底時時熨之。”

(5)磚土熨:取大小適中的青磚(或紅磚)2塊,放在爐火上燒至燙手,用厚布包好,或取適量灶心土煨熱裝入布袋,并在治療部位鋪3~5層棉布,趁熱在上面熨燙,熱力降低后再換一塊,反復多次,熨燙20~60分鐘。

(6)水熨:用燙壺、燙瓶或熱水袋盛貯熱水溫熨患處,也可用毛巾浸熱水擰干后熨燙患處。有活血散結、消腫止痛的作用,臨床廣泛用于血瘀腫痛。

(7)酒熨:將60~65度的白酒置酒壺燙熱后,用紗布蘸熱酒熨摩患處。用于氣郁不舒、胸膈脹悶、局部紅腫等證。

(8)烙鐵熨:將烙鐵燒熱,待溫后反復熨帖患處,一般適用于癤子瘡瘍。治療腰背痛及瘧疾時可熨帖背部;治療眼部疾患則熨眼瞼近處。

(9)熱砂熨:取些干凈的砂粒炒熱用布包裹,趁熱反復熨帖腹部以治療腹瀉等。

(10)蛋熨:《良方集腋》說:“凡陰證將死,而胸前微有熱者,法用雞蛋十數個煮熟,將平者一頭略去殼,開一圓孔,先將麝香少許安臍內,將雞蛋對合臍上,稍冷又換一熱蛋,須備數人將病者按住,恐蛋至六七枚時,病人要回陽發躁耳,換蛋至十余枚,其病乃愈。”

熨灸臨床應用廣泛,內、外、婦、兒科等均有其適應證。大凡寒侵入經絡臟腑,或素體陽虛、氣血不和而致的病癥,如風寒濕痹、跌仆扭挫等,均可選用,但高熱、急性炎癥等實熱證,以及腫痛、局部皮膚潰爛、急性出血證等應忌用。

6 非艾灸法:與艾灸療法的異曲同工之妙

所謂“非艾灸法”,就是利用艾絨以外的物質作為施灸材料(如燈心草、香煙、線香、火柴、電吹風、電熨斗、電熱毯、黃蠟等)來進行灸治的方法。通常來說,主要有以下幾種:

(1)燈草灸:又名燈火灸、打燈火。是用燈心草蘸麻油點燃后,快速接觸穴位淬灸的方法。施灸時,將點燃的燈心草迅速接觸穴位,即可聽到“啪”的爆響聲,然后迅速離開,如無響聲,應重復施灸1次。灸后皮膚有一發黃點或起小皰,應保持清潔,防止感染。本法多用于小兒驚風、流行性腮腺炎、腹瀉、麻疹、喉蛾、痧脹、臍風等急性病癥,也可用于胃痛、腹痛。

◎燈草灸多用于小兒驚風、流行性腮腺炎、腹瀉、麻疹、喉蛾、痧脹、臍風等急性病癥。

(2)桑枝灸:是將桑枝點燃后,用炭火在瘡口上施灸以治療瘡瘍的一種灸法。施灸時取干桑枝條(或桑柴條)點燃,然后吹滅火焰,用炭火灸患處。此法具有解毒止痛、消腫散瘀、助陽生肌的作用。瘡瘍未潰者,用之能拔毒止痛,已潰者,可補接陽氣,去腐生肌。應用于瘡瘍腫毒、頑瘡、臃瘡、流注。

(3)桃枝灸:是用干桃枝蘸麻油點燃,吹滅火焰,趁熱施灸的一種方法。操作方法同雷火神針法。適用于風寒濕痹、心腹冷痛及陰疽等。

(4)火柴灸:是將火柴擦燃后按在穴位上灸治的一種方法。施灸時將火柴擦燃,待燃至中段去掉火柴頭部,對準穴位迅速淬灸。適用于痄腮、乳蛾、麻疹、吐瀉等。

(5)煙草灸:用香煙代替艾條施灸的一種灸法。可按艾條溫和灸的方法操作。適用于風寒濕痹、寒性痛經、凍瘡等。

◎煙草灸是用香煙代替艾條施灸的一種灸法,適用于風寒濕痹、寒性痛經、凍瘡等。

(6)麻葉灸:是用大麻葉和花搗碎做炷,類似艾炷灸的一種灸法。有消腫散結、生肌斂瘡的作用,適用于瘰疬、瘓管等。

(7)竹茹灸:是用竹茹做炷代替艾絨施灸的一種灸法。有解毒消腫止痛作用,適用癰疽疔毒、蛇咬傷等。

(8)線香灸:是用線香點燃后,快速按在穴位上淬灸的一種灸法,亦可按艾條溫和灸法操作。適用于哮喘、肝硬化腹水、毛囊炎等。

(9)硫黃灸:是用硫黃作施灸材料的一種灸法。施灸時,取硫黃一塊(隨瘡口大小)置患處,另取硫黃少許于火上燒著,用其點燃瘡口上的硫磺,以膿水干為度。適用于頑固性潰瘍或已成瘺管者。

(10)黃蠟灸:是將黃蠟烤熱熔化,用以施灸的方法。施灸時,先用面團將患處圍成約2厘米高一圓圈,圈外周圍鋪數層棉布,避免烘烤正常皮膚,圈內放優質黃蠟片約1厘米厚,用銅勺(或鐵勺)盛炭火在蠟上烘烤,使之熔化,待患者皮膚有熱痛感即可。本法近似于近代蠟療,可以代替。有拔毒消腫作用,適用于風寒濕痹、無名腫毒、癰癤等。

(11)藥錠灸:又稱藥片灸,是將多種藥物研末與硫磺熔化在一起,制成藥錠放在穴位上,點燃施灸的一種灸法。因藥錠藥物組成不同,臨床適應證也不同。如香硫餅適用于寒濕氣;陽燧錠適用于癰疽流注、經久不消、內潰不痛;敷苦丹適用于風痹、跌仆、小兒搐搦、口眼?斜及婦人心腹痞塊疼痛等。

(12)藥捻灸:是用多種藥物粉末制成藥捻以施灸的一種灸法。如“蓬萊火”(牛黃、雄黃、乳香、沒藥、丁香、火硝、麝香各等份,或去牛黃加硼砂、草烏)。施灸時,取藥捻0.5~1厘米,用糨糊粘于患處或穴位上,點燃灸之。適用于風痹、水腫、脘腹脹滿等。

(13)穴位藥熏灸:是利用藥液蒸汽噴患處或穴位而達到治病目的的一種灸法。如利用補中益氣湯熏灸治療久痢體虛血崩、脫肛。臨床可因藥物的不同,適應證也不一樣。

近代有人利用藥熏器械噴熏施灸治療頑痹癥。常用藥液蒸汽灸有:

①姜椒蒸汽灸。生姜、辣椒各等份,水煎后用蒸汽熏灸患處,可治凍瘡。

②蔥白蒸汽灸。蔥白500克,蒲公英60克,牙皂15克,水煎用蒸汽熏灸患部,可治療乳癰未化膿。

③荊防蒸汽灸。荊芥、防風、艾葉、去皮大蒜各等份,水煎用蒸汽熏灸患部,可治療風濕痹痛、關節痛、腰腿痛等證。

④側柏葉蒸汽灸。鮮側柏葉300克,水煎熏灸患部,可治療鵝掌風。

⑤海桐皮蒸汽灸。海桐皮、透骨草各30克,當歸18克,川芎、白芷、丹皮各12克,乳香、沒藥、川椒、紅花、甘草、威靈仙各9克,水煎利用蒸汽熏灸患處,可治療骨結核。

⑥枸杞根蒸汽灸。枸杞根適量,可治療痔瘡。

⑦五倍子蒸汽灸。五倍子250克,白礬10克,水煎用蒸汽坐熏,可治療脫肛。

⑧烏梅蒸汽灸。烏梅60克,五味子、石榴皮各10克,水煎用蒸汽坐熏,可治療陰挺。

⑨地膚子蒸汽灸。地膚子、蛇床子各30克,白鮮皮、苦參各15克,川椒9克,白礬3克,水煎用蒸汽熏灸患處,可治療濕疹。

⑩巴豆蒸汽灸。巴豆5~15粒,用60度白酒250毫升煮沸,趁熱用蒸汽熏勞宮穴,可治療口眼?斜。

(14)鋁灸:是利用中藥和化學合成物通過化學反應產生溫熱的一種灸法。施灸時,將治療某種疾病的中藥末100克,同升汞、花椒面各20克,氯化鈉10克,按1∶5的比例加水和甘油混合調制成軟膏,涂于一定規格的鋁紙上,敷貼于施灸部位。由于化學反應引起鋁氧化而產熱,使施灸部位出現溫熱或灼燙的感覺,這種治療方法就稱鋁灸。適用于治療風寒濕痹、風寒咳嗽、肺虛氣喘證、脾胃虛弱證、月經不調等。

(15)電熱灸:利用電熱作熱源的一種施灸方法。施灸時,用電灸器接通電源后,調到合適溫度在施灸部位熨灸,每次10~15分鐘。適用于風寒濕痹、寒凝腹痛、泄瀉等。

細節決定健康:灸療的禁忌及其適應證

1 艾灸療法的作用原理與功用

艾灸療法是中醫傳統外治法之一,對人體可起到治療疾病和預防保健作用。“灸”字,《說文解字》作“灼”字解釋,是灼體療法的意思。艾是最常用的灸用燃料。

《本草綱目》中記載:“艾葉,生則微苦太辛,熟則微辛太苦,生溫熟熱,純陽也。可以取太陽真火,可以回垂絕元陽……灸之則透諸經而治百種病邪,起沉苛之人為康泰,其功亦大矣。”艾葉除了具有易得、易燃的特點外,還具有顯著的藥物效應。艾燃燒生成物的甲醇提取物,有自由基清除作用。雖然在灸治過程中艾葉進行了燃燒,但藥性猶存,其藥性可通過體表穴位進入體內,滲透諸經,起到治療作用;又可通過呼吸進入機體,起到扶正祛邪、通經活絡、醒腦安神的作用;對位于體表的外邪還可直接殺滅,從而起到治療皮部病變和預防疾病的作用。

艾灸是通過經絡體表直接給予人體優良的溫陽功效。在施灸過程中,患者會無一例外地感覺舒適。現代研究證實,艾灸燃燒時產生的熱量,是一種十分有效并適應于機體治療的物理因子紅外線。艾灸時的紅外輻射可為機體細胞的代謝活動、免疫功能提供所必需的能量,也能給缺乏能量的病態細胞提供活化能。

經絡腧穴是艾灸施術的部位,灸法防治疾病的“綜合效應”,是由艾灸理化作用和經穴特殊作用的有機結合而產生的。艾灸的藥性作用和熱作用只有作用于經絡腧穴,才能起到全身治療作用。艾灸施于穴位,其近紅外輻射可通過經絡系統,更好地將能量送至病灶而起作用。艾灸時產生的熱恰到好處,更是一種良性治療因子,這種因子作用于腧穴,具有特別的親和力。艾火的熱力不僅影響穴位表層,還特別能通過腧穴深入體內,影響經氣,深透筋骨、臟腑以至全身,發揮整體調節作用,而用于治療多種疾病。如利用艾灸作用于關元穴有回陽救逆的作用;艾灸作用于百會穴有升陽舉陷的作用。

◎艾灸療法是祖國醫學遺產的一部分,經絡腧穴是艾灸施術的部位。

經穴是灸法作用的內因,而艾灸產生的藥性和熱是灸法作用的外因。內、外因素的有機結合,才能共同發揮灸法防治疾病的“綜合效應”。艾灸的藥化物質,通過穴位皮膚進入腧穴后,完全可能通過此途徑到達病位和全身,并較快地起到治療作用。

綜上所述,艾灸的作用是由艾灸燃燒時的物理因子和藥化因子,與腧穴的特殊作用、經絡的特殊途徑相結合而產生的一種“綜合效應”,各種因素互相影響、互相補充、共同發揮整體治療的作用。經絡腧穴對機體的調節是灸法作用的內因,艾灸時艾的燃燒和所隔藥物是灸法作用的外因,兩者缺一不可。

2 艾炷、艾條、藥條的制作

吳亦鼎在《神灸經論》中說:“凡物多用新鮮,惟艾取陳久者良。以艾性純陽,新者氣味辛烈,用以灸病,恐傷血脈。故必隨時收蓄、風干、凈去塵垢,搗成熟艾,待三年之后,燥氣解,性溫和,方可取用。”艾葉制成艾絨以后,還要經過進一步加工,即制成艾炷、艾條、艾餅等,才能用于灸療。下面,我們就分別介紹一下艾炷、艾條、藥條的制作方法。

艾炷的制作

艾炷就是用艾絨制成下面鈍、上面尖,呈圓錐形的艾團,以便于安放,并使火力逐漸由弱至強。制作艾炷的傳統方法是用手捏,邊捏邊旋轉,捏緊即成,應盡量做得緊實。這樣,在燃燒時火力會逐漸加強,透達深部,效果較好。

《名堂上經》云:“艾炷以小筋頭作,如期病脈粗細,狀如細線,但令當脈灸之,雀糞大者,亦能愈矣。”《名堂下經》又云:“凡灸炷欲下廣三分,若不三分則火氣不達,病不能愈。”這兩段話是說,艾炷的大小應該根據病情和施灸部位而定。艾炷小如小麥粒、雀糞者,多用于頭部及四肢部位;艾炷如黃豆大小或半截棗核大小,多用于胸腹部及背部;炷如半截橄欖或筷頭大小,多用于胸腹和腰背部。此外,用于直接灸,必須用極細的艾絨,搓得如麥粒大,做成上尖底平的圓錐形,直接放在穴位上燃燒;用于間接灸法,可用較粗的艾絨,做成蠶豆或黃豆大、上尖下平的艾炷,放在姜片、蒜片或藥餅上點燃;用于溫針灸法,則做成既圓又緊、大小及形狀如棗核樣的艾炷,纏繞針柄上燃燒。

除了手工制作,還可以用艾炷器制作艾炷。艾炷器中,鑄有圓錐形空洞,洞下留有一小孔,將艾絨放入艾炷器的空洞中,另準備一支下端適于壓入洞孔的圓棒,將艾絨壓緊,制成圓錐形小體,待各洞都塞滿艾絨后,翻轉艾炷器,用細鐵絲或細棍順洞下小孔頂出艾炷。現代艾炷的制作,可用機器大規模生產,艾絨細致而緊密。為加工方便,炷形有的改為小圓柱,但用法和功效同前。

艾條的制作

艾條是將艾絨放在紙中,搓成如香煙狀的細長圓柱形即成。艾條分為純艾條和藥艾條兩種。這里先講純艾條的制作。

普通艾條是取純凈細軟的艾絨24克,平鋪在26厘米長、20厘米寬的薄綿紙(桑皮紙、麻紙亦可)上,像卷煙一樣將其卷成直徑約1.5厘米的圓柱形,卷得越緊越好。外面再用質地柔軟疏松而又堅韌的桑皮紙裹上,用雞蛋清、膠水或糨糊將其封好,在紙皮上印上分寸,作為施灸的標準。將卷好的艾條陰干或曬干即成。

藥條的制作

◎肉桂具有補火助陽、引火歸源、散寒止痛、活血通經之功效。

在制作艾條時,除放入艾絨外,還在艾絨中摻入藥物細末的,也稱“藥條”。一般加入艾絨中的藥物有:肉桂、干姜、丁香、木香、獨活、細辛、白芷、雄黃、蒼術、乳香、沒藥、川椒等,也有加入麝香、沉香、松香、硫磺、穿山甲、皂角刺、細辛、桂枝、川芎、羌活、杜仲、枳殼、茵陳、巴豆、川烏、斑蝥、全蝎、桃樹皮等藥的。將需加入的藥物等份研成細末,每支艾條內加入藥末6克。

藥條的種類很多,因藥條療效較好,故臨床應用較為廣泛。現代有人利用其他材料做成“無煙艾條”或“微煙艾條”,施灸時不出現煙霧,有它一定的優點,值得進一步研究。這種藥條的處方是:艾絨500克,甘松30克,白芷、細辛、羌活各6克,金粉(或鋁粉)40克。經臨床觀察,效果良好。

3 熱證也可使用艾灸療法治療

艾灸療法是借助于艾葉的辛溫和燃艾灸火的熱力透入肌膚,以達到溫經散寒、疏通經絡等作用的。艾灸療法的適用范圍一般以寒證、陰證、陽虛證及慢性久病為主。

對于外感風寒引起的咳嗽氣喘等,采用艾灸療法可以起到疏風散寒、止咳平喘的作用;對于寒凝血滯、經絡閉阻引起的風寒濕痹、腹痛、痛經、閉經等各種病癥,用艾灸療法可以溫經散寒、行氣活血、宣痹止痛;對于外科瘡瘍、乳癰、癤腫未化膿者及各種痛證,用艾灸療法灸治,可拔毒瀉熱、消瘀散結、活血止痛;對于瘡瘍久潰不愈,艾灸療法還有促進愈合、生肌長肉的作用;對于氣滯積聚造成的小兒疳積等證,采用艾灸療法可以通滯散積;對于氣逆上沖,肝陽上亢等引起的病癥,灸涌泉可鎮逆下氣,灸足三里、絕骨可以引氣下行,同時還可以預防中風的發作;對于中焦虛寒引起的嘔吐、腹痛、腹瀉等證的出現,艾灸可以起到溫經散寒的作用;對于氣虛下陷引起的胃腎下垂、子宮脫垂、脫肛、崩漏等證,采用艾灸療法可以補中益氣,升陽舉陷;久瀉久痢、遺精早泄、陽痿遺尿、老人陽衰多尿等證多由脾腎陽虛引起,艾灸可以起到溫補脾腎的作用;日常生活中經常灸丹田、足三里等穴位,可以起到預防疾病、保健強身的作用。

◎艾灸療法的適用范圍一般以寒證、陰證、陽虛證及慢性久病為主。

熱證是否可以采用艾灸療法進行治療?對于這個問題,歷代醫家一直持有不同的意見。一些醫家認為熱證、陰虛有內熱證不能用灸法。灸法是借火治病,如果灸治不當,就會引起火邪內攻、灼耗陰血,對于實熱證、陰虛發熱的患者,一般不適宜灸治。此外,陰血陽亢、邪熱內熾、外感或陰虛內熱病癥,均不屬灸法適應證范圍。《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提出:“微數之脈,慎不可灸……火力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圣濟總錄》中也指出:“若夫陽病灸之,則為大逆。”

而另一些醫家則認為熱證、陰虛內熱證可以使用艾灸療法進行治療。例如《靈樞·癰疽篇》云:“癰發于脅,名曰敗疵。敗疵者,女子病也,灸之。”《千金要方》中也記載:“小腸熱滿,灸陰都,隨年壯。”此外,還有唐代崔知悌所著的《骨蒸病灸方》,書中詳細地記載了骨蒸勞熱病的灸法治療。后世醫家在實驗研究和臨床實踐中認識到,內傷、外感、外科癰疽、瘡瘍及皮膚科等出現的熱性病證中,某些熱證是可以采用艾灸療法進行治療的,且療效顯著。用艾條溫和灸灸大椎穴來治療流行性出血熱,取得了非常滿意的效果。

艾灸療法不僅可以退熱,還具有消炎的作用。現代醫學中所指的炎癥,尤其是急性炎癥,在中醫里被稱為陽熱、實證。大量的試驗證實,在使用艾灸療法后,外周組織的白細胞數量增加,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能力及機體的免疫能力提高。

◎艾灸療法不僅可以退熱,還具有消炎的作用。尤其是急性炎癥,在中醫里被稱為陽熱、實證。

熱證可灸雖然已經在大量的臨床實踐及實驗研究中得到證實,但必須在辨證施灸的前提下,正確地掌握灸的補瀉方法和灸量的選擇,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中醫講“若夫熱癥可以用熱者,一則得熱則行也,一則以熱能引熱,使熱外出也,即從治之法”。因此,臨床治療熱性病癥時,采用艾灸的瀉法,其意就在于此。

4 灸法也有補瀉之分

補虛是輔助人體的正氣,增強臟腑器官的功能,補益人體的陰陽氣血以抗御疾病。瀉實就是驅除邪氣,以利于正氣的恢復。灸療的“補虛”與“瀉實”,是通過艾灸的方法激發機體本身的調節功能,從而產生補瀉的作用,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艾灸補瀉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思想。《素問·調經論》說:“百病之生,皆有虛實,而補瀉行焉。”針對病情虛實,應施以不同操作方法來進行艾灸的補與瀉。病既有虛實,則應施補瀉,補其不足,瀉其有余。沒有補瀉,就不能調整臟腑、經絡、氣血、陰陽的盛衰,使之恢復正常。所以說,艾灸補瀉法是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協調陰陽、扶正祛邪的重要治療手段。

灸法的補瀉一般可分以下幾種:

艾炷灸的補瀉

正如《靈樞·背俞》說:“氣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以火補者,毋吹其火,須自滅也;以火瀉者,疾吹其火,傳其艾,須其火滅也。”《黃帝內經·太素》謂“傅”,楊上善注解說:“吹令熱入以攻其病,故曰瀉也。傅音付,以手擁傅其艾吹之,使火不散葉。”《丹溪心法·拾遺雜論》說:“灸法有補瀉火,若補火,艾焫至肉;若瀉火,不要至肉,便掃除之。”古代灸法多指艾炷灸,這就是說,補法施灸,將艾炷點燃,不吹其火,待其徐徐燃盡自滅,這樣火力微緩而溫和,且時間較長,壯數較多,熱力緩緩透入深層,以補虛扶羸、溫陽起陷。灸治完畢后再用手按一會兒施灸穴位,使真氣聚而不散。而瀉法施灸,將艾炷點燃后,用口速吹旺其火,促其快燃,火力較猛,快燃快滅,當病人感覺局部燒燙時,迅速更換艾炷再灸,灸治時間較短,壯數較少,灸畢不按其穴,即開其穴而邪氣可散。

艾條灸的補瀉

根據艾炷灸的補瀉手法推知。艾條灸的補法為:點燃艾條后,不吹旺艾火,等待它緩慢地燃燒,像溫和灸法樣施灸,使火力緩緩透入深層,灸治完畢后用手按住施灸穴位,再移開艾條,使真氣聚而不散。艾條灸的瀉法為:點燃艾條后,用嘴不斷吹旺艾火,像溫和灸法樣施灸(或像雀啄灸法樣施灸),火力較猛,艾條燃燒速度快,施灸完畢后不按其穴,移開艾條即可。

近代針灸家朱璉又從施灸時間長短的角度提出了一種灸治手法,主要分抑制法和興奮法。

抑制法(強刺激法):用艾條溫和灸或回旋灸,每穴每次灸10分鐘以上,特殊需要時可灸幾十分鐘,主要作用是鎮靜、緩解、制止,促進正常的抑制作用。

興奮法(弱刺激法):主要用雀啄灸,每次每穴灸半分鐘至2分鐘,約30~50次;或用溫和灸、回旋灸,時間3~5分鐘,主要作用是促進生理機能、解除過度抑制、引起正常興奮的作用。

在具體施灸時,補法與瀉法也應根據具體情況來使用:

根據辨證選取部位、經絡、穴位、時間,補虛瀉實

◎選用不同的部位、經絡、穴位、時間等,可以起到補虛瀉實、調和氣血的目的。

根據臟腑辨證、經絡辨證、八綱辨證、三焦辨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等,按照灸法治療的基本規律,選用不同的部位、經絡、穴位、時間等,以起到補虛瀉實、調和氣血的目的。如雀啄灸或蒜泥灸敷灸涌泉穴,治療鼻衄、咯血等,可起滋陰瀉火的作用;用溫和灸或蓖麻仁敷灸百會穴,治療胃緩、陰挺、脫肛等,均能起到補氣固脫的作用。

根據病種、病癥、辨證,選用灸治方法以補瀉

根據病種、病型、辨證的不同,選用不同的灸治方法以達到補瀉的目的。如急性病選用著膚灸、雀啄灸;慢性病選用溫和灸、回旋灸和溫針灸等。隔物灸和敷灸中所用藥物,均按藥物的性味、功效、主治等予以選用,如甘遂灸用以逐水泄水,附子餅灸用以補虛助陽。

隔物灸與其他藥物灸法的補瀉主要根據所采用藥物的性味、功能、主治等予以選用。選用偏重于瀉的藥物,就起到瀉的作用,如甘遂灸多用于逐水泄水;豆豉餅隔物灸則多用于散瀉毒邪。選擇偏重于補的藥物施灸,就起到補的作用,如附子餅隔物灸則多用于補虛助陽;蓖麻仁敷灸百會穴,治療胃下垂、子宮脫垂、脫肛等,皆能起到補氣固脫的作用。

5 艾灸的取穴原則與配穴方法

只有依據經驗、經絡穴位理論,再結合臨床實踐,才能合理地選取適當的穴位,為正確施灸打下基礎。采用灸法時,施灸穴位的選擇,是以陰陽、臟腑、經絡和氣血等學說為依據的,其基本原則是“循經取穴”。在“循經取穴”的原則下,同時要結合病癥反應局部取穴或對癥取穴。這是灸法取穴的基本規則,可以單獨使用或結合運用。

(1)循經取穴:是以經絡理論為依據的取穴方法。某一經絡或臟腑有病,就選該經脈或所病臟腑本經取穴施灸,也可取表里經、同名經或其他經絡的腧穴配合使用。例如胃痛灸足三里穴,心絞痛灸內關穴,下肢外側疼痛灸陽陵泉、懸鐘、足臨泣穴,都是在所病臟腑、經脈本經取穴;脾虛泄瀉灸公孫、足三里穴則是表里經配合取穴的范例。

經絡穴位還有遠治作用,用艾灸作用在遠離病痛的經穴,稱之為遠端取穴。人體許多穴位,尤其是四肢、關節上的穴位,不僅可以治療局部病癥,還能治療遠端病癥。這種方法以提高全身機能為主,改善局部狀況為輔。遠端取穴具有調整全身的功能、激發經氣流行的效果。對遠端的穴位施灸能打通相關經絡通道,清除積滯在患病處及關聯區域的病理產物。遠端取穴運用非常廣泛,取穴時既可以取臟腑經脈的本經穴位,又可取與病變臟腑經脈相表里的經脈上的穴位或名稱相同的經脈上的穴位。

(2)局部取穴:是指用艾灸直接作用在病痛的所在位置、或病痛臨近之處取穴,以調整局部功能為主、提高全身機能為輔的取穴方法。局部取穴是根據每一穴位都能治療所在部位的局部或鄰近部位的病癥這一特性,選取病癥局部或鄰近的穴位施灸。局部取穴具有改善病灶處血管和淋巴管的功能效果。局部取穴的應用非常廣泛,凡是癥狀在體表表現明顯的病癥和較為局限的病癥,均可使用此方法選取穴位,進行治療。用艾灸給局部升溫,能疏導患病處的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增強局部的抗病能力,加速新陳代謝,促進滲出物的吸收,有助于減輕水腫和消退炎癥。

局部取穴還包括在體表可見的病損部位,相應選取阿是穴或其他刺激點、刺激面施灸。如關節患處等都是按局部取穴原理施灸。

(3)隨證取穴:亦叫對癥取穴或辨證取穴,是指針對某些全身癥狀或疾病的病因病機而選取穴位。它是根據中醫理論和腧穴的特殊功效提出的,與循經取穴和局部取穴有所不同。因為有許多全身性疾病難以判辨方位,如失眠、昏迷等,不適合采用循經取穴和局部取穴的方法,此時就必須根據病癥的性質進行分析判斷,弄清病癥所屬臟腑和經脈,再按照隨證取穴的原則選取適當的穴位進行治療。如對虛脫者急灸百會、氣海、關元或神闕穴隔鹽灸以溫陽益氣固脫;對急性腮腺炎患兒點灸角孫穴瀉熱消腫;對胎位不正灸至陰穴轉胎等,都屬隨證取穴的范疇。根據《難經》提出的“腑會太倉,臟會季脅,筋會陽陵泉,髓會絕骨,血會膈俞,骨會大杼,脈會太淵,氣會三焦外”的理論可知,這些腧穴與某一方面病癥有密切關系,臨床也可作為對癥選穴的依據,例如血虛或慢性出血患者灸腸俞、筋病灸陽陵泉、無脈癥灸太淵等。

◎對虛脫者急灸氣海、關元或神闕穴灸可以溫陽益氣固脫。

以上三種方法既可單獨應用于臨床,也可結合使用,還可針與灸并用、拔罐與灸法并用。

配穴是根據病癥的需要選取兩個或兩個以上、主治相同或相近并具有協同作用的穴位,加以配伍應用的方法。配穴時應處理好主穴與配穴的關系,配穴時應做到少而精,主次分明。配穴是否得當,直接影響治療效果。常用的配穴方法主要包括本經配穴法、表里經配穴法、同名經配穴法、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和左右配穴法等。

(1)本經配穴法:當某一臟腑、經脈病變而未涉及其他臟腑時,即選取該病變經脈上的穴位,配成處方進行治療。如肺病咳嗽,可取中府肺募穴,同時選取本經尺澤、太淵穴。

(2)表里經配穴法:表里經配穴法是以臟腑、經脈的陰陽表里配合關系為依據。即當某一臟腑經脈有病時,取其表里經穴組成處方施治。如肝病可選足厥陰肝經的太沖穴配與其相表里的足少陽膽經的陽陵泉穴。

(3)同名經配穴法:此法是以同名經“同氣相通”的理論為依據,以手足同名經穴位相配為方法。如牙痛可取手陽明大腸經的合谷配足陽明胃經的內庭;頭痛取手太陽小腸經的后溪配足太陽膀胱經的昆侖等。

(4)上下配穴法:將腰部以上或上肢穴位與腰以下或下肢穴位配合應用的方法。上下配穴的應用很廣泛,如胃病取內關配足三里、牙痛取合谷配內庭、脫肛或子宮脫垂取百會配長強。此外,八脈交會穴配合,如內關配公孫、外關配臨泣、后溪配申脈、列缺配照海等,也屬于本法的具體應用。

(5)前后配穴法:選取胸腹和后背的穴位配合應用的方法稱為前后配穴法,也稱“腹背陰陽配穴法”。凡治臟腑疾患,均可采用此法。例如,胃痛前取中脘、梁門,后取胃俞、胃倉;哮喘前取天突、膻中,后取肺俞、定喘等。

(6)左右配穴法:此法是選取肢體左右兩側穴位配合應用的方法。臨床應用時,一般左右穴同時取用。如心病取雙側心俞、內關,胃痛取雙側胃俞、足三里等;另外,左右不同名穴位也可同時并用。如左側面癱,取左側頰車、地倉,配合右側合谷等;左側偏頭痛,取左側頭維、曲鬢,配合右側陽陵泉、俠溪等。

6 禁灸穴—這些穴位千萬不能灸

禁灸穴是艾灸應用過程中避免事故發生的根據,是我國古人幾千年艾灸實踐得來的經驗。如睛明、絲竹空、瞳子髎、承泣等布于頭面部,接近眼球施灸會留下難看的瘢痕,《肘后備急方》指出:“口?僻者,灸口吻、口橫紋間,覺火熱便去艾,即愈,勿盡艾,盡艾則太過。”人迎、經渠位于重要臟器和表淺大血管的附近,以及皮薄肌少筋肉結聚的部位,瘢痕灸容易損傷到血管;還有一些穴位位于手或足的掌側,如中沖、少商、隱白,對這些穴位施灸時會感到較疼痛,易造成損傷,且易引起臟器的異常活動。使用艾炷直接對這些穴位施灸,會產生不良后果,禁忌是很有道理的。此外,關節活動處亦不用瘢痕灸,避免化膿、潰爛,不易愈合。

◎治療心病取雙側心俞、內關,胃痛取雙側胃俞、足三里等穴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我國醫學古籍首次明確提出禁針禁灸穴的是《針灸甲乙經》,其中記載禁灸穴位有23個:頭維、承光、風府、腦戶、喑門、下關、耳門、人迎、絲竹空、承泣、白環俞、乳中、石門、氣沖、淵腋、經渠、鳩尾、陰市、陽關、天府、伏兔、地五會。清代《針灸大成》記載禁灸穴45個,分別為:啞門、風府、天柱、承光、頭臨泣、頭維、絲竹空、攢竹、睛明、素髎、禾髎、迎香、顴髎、下關、人迎、天牗、天府、周榮、淵腋、乳中、鳩尾、腹哀、肩貞、陽池、中沖、少商、魚際、經渠、地五會、陽關、脊中、隱白、漏谷、陰陵泉、條口、犢鼻、陰市、伏兔、髀關、申脈、委中、殷門、承扶、白環俞、心俞。《針灸逢源》又加入腦戶、耳門二穴為禁灸穴,至此,禁灸穴總計為47穴。《針灸集成》記載禁灸穴49個,《醫宗金鑒》記載禁灸穴97個。

隨著現代醫學的進步,通過人體解剖學,人們更加深入地了解人體各部位的結構,古人所說的禁灸穴大都可以用艾條或者艾灸盒溫和施灸,這樣既不會對機體有創傷,也能使艾灸療法很好地為我們服務。如灸少商治鼻衄、灸隱白治血崩、灸鳩尾治癲病、灸心俞治夜夢遺精、灸犢鼻治膝關節痹痛等。實踐證明,有的禁灸穴位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在掌握施灸部位的禁忌時,如遇危急重癥,有些部位改用變通之法還是可灸的。變通之法可用艾條灸、間接灸等,最好在臨證時靈活施行。

現代中醫臨床認為,所謂禁灸穴只有四個,即睛明穴、素髎穴、人迎穴、委中穴。不過婦女妊娠期小腹部、腰骶部、乳頭、陰部等均不宜施灸。

7 艾灸療法的注意事項

艾灸療法既可治療虛證、寒證,又可治療熱證、實證,對治療內科、外科、婦科、兒科、耳鼻喉科、皮膚病科以及在預防疾病、延年益壽等方面,療效都很顯著。

艾灸療法的治療范圍非常廣泛,但在艾灸療法的具體操作中,還應注意以下事項:

(1)術者在施灸時要聚精會神,以免燒燙傷患者的皮膚或損壞病人的衣物。

(2)對昏迷的病人、肢體麻木及感覺遲鈍的患者和小兒,在施灸過程中灸量不宜過大。

(3)如果患者的情緒不穩,或在過饑、過飽、醉酒、勞累、陰虛內熱等狀態下,要盡量避免使用艾灸療法。

(4)患者在艾灸前最好喝一杯溫水,水的溫度應宜略高于體溫為宜,在每次灸治結束后還要再補充一杯60℃左右(水稍稍有點燙嘴)的熱水。

(5)施灸的過程如果出現發熱、口渴、紅疹、皮膚瘙癢等異常癥狀時,一般不要驚慌,繼續采用艾灸療法灸治下去,這些癥狀就會消失。

(6)施灸的時間長短應該是循序漸進的,施灸的穴位也應該由少至多,熱度也是逐漸增加的。

(7)患者在采用艾灸療法治療疾病的過程中,盡量不要食生冷的食物(如喝冷水、吃涼飯等),否則會不利于疾病的治療。

(8)患者的心臟附近和大血管及黏膜附近少灸或不灸,身體發炎部位禁止采用艾灸的方法進行治療,孕婦的腹部及腰骶部也屬于禁灸部位。

(9)施用瘢痕灸前,要征詢患者的意見并詢問患者有無暈針史。施灸的時間一般以飯后1小時為宜。患者的顏面、大血管、關節處、眼周附近的某些穴位(如睛明、絲竹空、瞳子髎等)不宜用瘢痕灸。

(10)在采用艾灸療法治療或保健時,如果上下前后都有配穴,施灸的順序一般是先灸陽經后灸陰經、先灸背部再灸腹部、先灸身體的上部后灸下部、先灸頭部后灸四肢,依次進行灸治。

(11)采用瘢痕灸治療疾病時,半年或一年灸一次即可,其他灸法可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為一個療程。

8 影響艾灸療效的六大因素

有些患者自己在家使用艾灸療法進行治療后,經常出現沒有療效或者療效不佳的現象。出現這種情況,除了因少數患者不適宜用艾灸進行治療外,大多數是因取穴不夠精準,施灸時手法、時間、壯數、施灸順序等沒有掌握好而造成的。

影響艾灸療效的要素有6個,分別是施灸的材料、艾灸的刺激強度、施灸時選取的穴位、艾灸治療的時間及療程、均勻連續的作用、艾灸的感傳。下面為大家一一介紹。

施灸的材料

艾灸的施灸材料就是艾葉。艾葉具有溫經通絡、祛濕除寒、消腫散結、行氣活血等作用。艾葉加工成的艾絨,其作為施灸材料,具有其他材料不可比擬的優點。因為艾絨取材方便、易于燃燒,燃燒時熱力溫和,能透過皮膚直達深處,艾絨也便于根據病人的需求制作成大小不等的艾炷。

◎艾灸的施灸材料就是艾葉。艾葉具有溫經通絡、祛濕除寒、消腫散結、行氣活血等作用。

艾灸的刺激強度

從歷代的醫學文獻中可以看出,有創傷的艾灸療法(例如發皰灸、瘢痕灸)的效果極佳。灼,即艾灸的刺激強度,刺激較強,灼傷的刺激就可以維持較長時間。灼和久這兩個影響艾灸療效的因素密切相關,多次短時間地強刺激,可以達到連續多次灸治的時間整合后的效果。

施灸時選取的穴位

艾灸離不開穴位,穴位是艾灸的刺激點,艾灸的療效就是通過穴位產生的。點刺激即艾灸時針對穴位的刺激。這里說的影響艾灸療效的穴,是指穴位的刺激要正確,另外還指配穴要正確。施灸時一定要對癥選取要穴,要精確對癥而不要一味地追求數量上的多。

艾灸治療的時間及療程

久用火即為灸。艾灸治療的時間長短及療程的應用即為“久”。想要取得好的療效,艾灸的時間和療程就必須要“久”。在這里,久也有兩個含義,一是指每次施灸的時間不能太短,二是指灸治的療程要盡量多。要想使身體有根本性的徹底轉變,久治是很有必要的。

均勻、連續的作用

連續均勻地艾灸刺激是獲得良好療效的關鍵,這也是灸法的要旨之一。一般情況下連續均勻的刺激可以使刺激量累積,在達到一定作用量之后,就能出現灸感的傳導,否則感傳就不能夠出現,而感傳是影響療效的重要因素。

艾灸的感傳

艾灸的感傳是艾灸取得療效的保證。感傳是艾灸療法取得效果的標志。想要提倡灸法,推崇灸法,就必須掌握灸法的這一基本規律。

總之,艾炷、艾條等施灸材料是刺激源,穴位是施灸的對象,施灸時選取的穴位、艾灸治療的時間及療程、均勻連續的刺激是艾灸的方法,艾灸的感傳即是艾灸療法的效果。連續均勻的刺激需要治療時間和療程做保障,而艾灸達到了一定的灸治時間和療程,灸感就會出現,感傳就會起作用,而艾灸療法就取得了療效。六個要素構成一個整體,六者之間密不可分,缺一不可。

9 掌握施灸體位和順序很重要

《千金要方·針灸上》說:“凡灸當先陽后陰,言從頭向左而漸下,次后從頭向右而漸下,先上后下。”這句話是說,施灸順序一般是先灸陽經,后灸陰經;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背部,后灸腹部;先灸頭部,后灸四肢;施灸的壯數也應先少后多。《千金翼方》有這樣的記載:“凡灸法先發于上,后發于下;先發于陽,后發于陰。”按這種次序進行,取其從陽引陰而無亢盛之弊。《明堂灸經》也說:“先灸上,后灸下,先灸少,后灸多,宜慎之。”如果不按順序,先灸下部,后灸頭面,病人往往有面烘熱、咽干口燥等不適之感。即便無此后遺癥狀,顛倒亂灸,可導致病人反復改變姿勢,拖長灸療時間。

◎臨床施灸,應選擇正確的體位,這樣有利于艾炷的安放和施灸的順利完成。

臨床施灸,應選擇正確的體位,要求病人的體位宜平正舒適,這不僅有利于準確點穴,而且還有利于艾炷的安放和施灸的順利完成。其原則是,便于醫生正確取穴,方便操作,病人肢體舒適,能堅持施灸的全過程。一般來說,采取臥位,體位自然,肌肉放松,施灸的腧穴明顯暴露,艾炷放得平穩,燃燒時火力集中,熱力易于深透肌膚,從而提高療效。灸膝蓋以下穴位以正坐為宜,若體位勉強,往往取穴不準,療效不佳。正如《備急千金要方·針灸上》所說:“凡點灸法,皆須平直,四肢無使傾側,灸時孔穴不正,無益于事,徒破好肉耳,若坐點則坐灸之,臥點則臥灸之,立點則立灸之,反此亦不得其穴矣。”常用的體位姿勢有以下六種:

(1)仰臥坐位:患者坐在軟椅上,在后頸部放一軟墊,頭后仰,以便暴露施灸部位。用于前頭和面部、頸前部位及上胸部的穴位。

(2)側伏坐位:患者側身坐在桌前,桌上放一軟枕,患者側俯在軟枕上,以便手臂和頭側舒適,同時暴露施灸部位。用于頭部兩側的穴位。

(3)仰臥位:平躺,上肢平放,下肢放直或微曲,全身放松,同時暴露要施灸的部位。用于面部、頸部、上肢、掌側、下肢前側和手足背部等穴位及胸腹部以任脈、足三陰經、陽明經為主的穴位。

(4)俯伏坐位:患者坐在桌前,桌上放一軟枕,患者俯在軟墊上或用雙手托住前額,同時暴露施灸部位。用于頭頸部、后頸部及背部的穴位,有時也用于前臂穴位。

(5)側臥位:非施灸部位在下,側臥,上肢放在胸前,下肢伸直,同時充分暴露施灸部位。用于頭面兩側或胸腹兩側以少陽經為主的穴位。

(6)俯臥位:俯臥,在胸前放一軟枕,曲收兩上肢,以便背部肌肉舒展、平坦,同時充分暴露施灸部位。多用于后頭、后頸、肩部、骶部、臀部、下肢后側、足底部等經穴及背腰部以督脈、太陽經為主的穴位。

在坐位和臥位的基礎上,根據取穴的要求,四肢可放在適當的屈伸姿勢,常用的姿勢有以下三種:

(1)仰掌式:取坐位,將上肢放于適宜高度的桌上仰掌。適用于上肢屈(掌)側(手三陰經)的穴位。

(2)曲肘式:取坐位,將上肢放在桌上屈肘或立掌。用于上肢伸(背)側(手三陽經)的穴位。

(3)屈膝式:取坐位,將左(右)腿放置于右(左)腿上。適用于下肢內外側和膝關節處的穴位。

當然,施灸時也應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因病制宜,在遇到特殊情況時,宜靈活應用。

◎在正式施灸時要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因病制宜,遇到特殊情況時,宜靈活應用。

讓疾病無所遁形的艾灸尋病術

1 艾灸療法通過經絡來辨識疾病

中國人在數千年前就發現某些人在生病時身體會出現紅色發燙的線條,按摩那些線條可治療疾病。經絡是古人在長期生活保健和醫療實踐中逐漸發現并形成理論的,是經脈與絡脈的總稱,指周身氣血運行的通道。經絡學說是研究人體經絡系統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與臟腑相互關系的學說,是中醫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臨床實踐尤其是灸療方面具有指導作用。在艾灸治療時,灸感的產生和傳導都是通過經絡實現的。

人體各個組織器官,均需氣血的濡養才能維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動。而氣血之所以能通達全身,發揮其營養臟腑組織器官、抗御外邪,保衛機體的作用,則必須依賴于經絡的傳注。所以《靈樞·本臟篇》說:“經脈者,所以行血氣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

經絡除了在人體生理正常的情況下擔任著輸傳氣血、運行營衛、聯系臟腑、濡養組織等重要作用外,當機體發生異常變化時,經絡更具有反映病候的作用。當病邪侵襲人體時,經絡還具有傳導的作用;在應用針灸或湯藥施治時,經絡還有接受刺激和傳遞的作用;在進行治療時,還可根據經絡對機體的特殊聯系而產生治療的選擇和指導作用。因此,它在臨床應用方面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

人體的各個器官,每時每刻都在運行變化著,一旦發生疾病就會通過種種癥狀表現在經絡的行走路線上,向我們發出報警信號,這在中醫里被稱為“諸病于內,必形于外”。如果我們能夠關注經絡、重視這些信號,就能夠及早預防和治療疾病,從而減少疾病對我們生命的威脅,保證我們的身體健康和正常生活。經絡感能把內臟的病癥通過與之相通的經絡沿線反映出來,具體是出現酸、麻、脹、痛或熱感、冷感,或者是出現紅線、白線、痘疹帶、汗帶或其他感覺異常現象,如過敏線、濕疹、痣等。

◎經絡感能把內臟的病癥通過與之相通的經絡沿線反映出來,如過敏線、濕疹、痣等。

隨著中醫保健大潮的興起,經絡在保健領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許多人甚至認為,調理經絡是中醫保健養生的最高境界。那么,經絡對人體健康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黃帝內經》里說:“經脈者,所以能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這里再三強調人體之經脈必須暢通的原因就是經脈能“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因此,經絡的作用可謂“神通廣大”。

“決生死”是指經脈的功能正常與否,能夠決定人的生與死。人之所以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是由于經脈縱橫交錯、出入表里、貫通上下、內聯五臟六腑、外至皮膚肌肉來聯絡的。經絡暢通,人體氣血才能使臟腑相通、陰陽交貫、內外相通,否則,臟腑之間的聯系就會產生障礙,引發疾病,嚴重者甚至導致死亡。

“處百病”是說經脈之氣運行正常,對于疾病的治療與康復起著重要的作用,中醫治病都必須從經絡入手。“痛則不通,通則不痛”,身體發生疾病就是因為經絡不通。只有經絡暢通,才能使氣血周流,疾病才會好轉,病人才得以康復。

◎經絡不通就會百病生,只有經絡暢通了,才能使氣血周流,疾病才會好轉,病人才會康復。

“調虛實”指的是調整虛證和實證。比如對實證,有人患有胃痙攣,則可灸病人足三里穴,使胃弛緩;對虛證要用補法,如胃弛緩,灸病人足三里穴,可使其收縮加強。當然,盡管都是灸足三里穴,但因為虛實不同,一個用的是瀉法,而另一個用的是補法。

綜上所述,可見經絡和人體健康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在日常的保健中,我們要保持經絡暢通,才能減少疾病的發生,擁有健康的體魄。

2 灸感可用來測知經絡的暢通與否

灸感,是被施灸時自我所感知的熱、風、涼、寒、麻、脹、酸、沉、痛等經氣反映的現象。灸感的發生是在艾火物理與藥理的雙重作用下,使體內的經氣被艾火激發和推動,經氣在運行的過程中與病灶的邪氣相搏和邪氣外泄而引發的一系列灸感現象,這些現象是艾火循環和經氣與病氣自身真實存在的體現。灸感的發生與否直接會關系到治療效果的好壞。

感傳在《黃帝內經》中被稱為“深淺之狀”。感傳的各種感覺,會因深淺不同而有所差別。處于身體表面的病變,感傳線的全程都是沿皮行進,因而多數能為患者自己用手比劃出來。有時所出現的蟻行感好像是在皮膚的表面,以至患者不斷用手去撫摸,認為是蟲爬到身上來了。在四肢的感傳線當行經關節處多是屈曲彎轉;在軀體的表面則是直行向前。感傳進入胸腹腔以后,必然是橫穿斜達不受內腔的遮隔,暢行無阻。體表的淺感傳,每與胸腹腔的深感傳互相銜接,構成一體,才能尋取捷徑而奔赴患處。

艾灸的過程中,經常出現通竄到其他經脈或是其他部位而出現小疙瘩、疹子等現象。仔細分析這些現象,給我們帶來了許多疾病的信號。病邪進入身體,一方面和正氣爭斗,一方面會在經絡和臟腑中潛伏下來。也許一時三刻不會有什么感覺,但是積少成多,到正不壓邪的時候,病就表現出來了。而艾草的藥性和灸火的熱力是陽性的,有生發的特點,會在經絡里巡行,一旦發現哪里潛伏著病邪,它們就起到衛士的作用,把沉淀潛藏的病邪攪動起來,順著經絡到達臟腑,排出來。比如灸中脘穴時,如果肝、脾、胃腸等有潛伏的疾病就會出現通竄,哪里有病就通竄到哪里。這是按摩、放血、拔罐、吃藥等方法不具備的,因為艾灸不僅調用人體自身的力量,還借用了艾草的藥性和灸火的熱性。人體的元陽之氣如果損耗了,是不能再生的,只能補充,而藥性和熱性都是強大的外援。

具體講,灸感有七種感覺:第一種是透熱,灸熱從施灸點皮膚表面直接穿透到遠深部組織,甚至直達胸腹腔臟器;第二是擴熱,灸熱以施灸點為中心向周圍擴散;第三是傳熱,灸熱以施灸點開始循經絡向遠部傳導,甚至直達病灶;第四是局部不熱(或微熱)而遠部熱,也就是施灸部位不熱(或微熱),而遠離施灸部位感覺很熱;第五是表面不熱(或微熱),而皮膚下深部組織,甚至胸腹腔臟器感覺很熱;第六是施灸(懸灸)部位或遠離施灸部位產生其他非熱感覺,例如酸、脹、麻、重、痛、冷等;第七是上述灸感傳導之處,病癥隨之緩解,施灸部位產生的熱、脹、痛等感覺發生深透遠傳,所到之處病癥隨之緩解。七種感覺說明艾灸的純陽之氣沿著經絡傳導了。

在感傳尚未到達患病區域,能在遠離感傳線之外出現某種一過性浮越反應,如輕微的頭暈耳鳴,某處肌肉發跳,面部、耳部或是全身發熱。對感傳線并不干擾,可自數秒鐘以至數分鐘迅速消失。經穴體系在病理情況下就更為鮮明而活躍,因而經穴感傳的存在和出現,既是一種病理反應的體征,也是一種病理反應的產物。因此凡是其他病理體征愈明顯,經穴反應也就愈明顯。隨著病情的好轉和消退,各種反應也就隨之減弱與消失。

◎使用灸治療的話病理體征愈明顯,經穴反應也就愈明顯。

感傳與病程的長短及病勢的輕重有一定的關系。凡屬新病,代償機能良好及癥狀鮮明者,則與之相應的經穴也就增多,感應性也就增強,而灸感與感傳作用也就易于出現;久病機能低落者,則各種感應自然就會遲鈍與減弱。但久病感應良好,新病感應遲鈍的現象也是很常見的。值得注意的是,灸感與感傳都是隨著病情的好轉與痊愈而逐步減弱與消失,也能因病情的深化和惡化,各種感應均趨低落而逐步遲鈍與不復發生。感傳與灸療效果的關系,應根據不同的病理變化而分別對待,不是每一種病都能出現感傳,也并不是每一種病必須有感傳出現才能生效。感傳作用的決定因素,主要是以病患部位為轉移,即不論是不同的病原、不同的病種,凡屬感傳所止之處,乃是局部組織受損最重之處。

3 神奇灸感,可以找出經絡里的病

臟腑同外周肢節之間的聯系,主要是通過十二經脈實現的十二經脈內與五臟六腑的絡屬,其經脈之氣又散絡結聚于經筋,并散布于皮部。這樣,就使皮膚與筋肉組織同內臟之間通過經脈的溝通而聯系起來。所以《靈樞·海論》說:“夫十二經者,內屬于臟腑,外絡于肢節。”因耳、目、口、鼻、舌、前陰、后陰都是經脈循行所過的部位,而經脈又多內屬于臟腑,故五宮九竅同內臟之間,亦通過經脈的溝通而聯系起來。十二經脈中每一經都分別絡屬一臟一腑,從而加強了相為表里的一臟一腑之間的聯系,有的經脈還聯系多個臟腑。

◎十二經脈中每一經都分別絡屬一臟一腑,從而加強了相為表里的一臟一腑之間的聯系。

當人體發生病變時,經絡就成為傳遞病邪和反映病變的途徑。《素問·皮部論》說:“邪客于皮則腠理開,開則邪入客于絡脈,絡脈滿則注入經脈,經脈滿則入舍于臟腑也。”指出經絡是外邪從皮毛內傳五臟六腑的傳變途徑。經絡還是臟腑之間病變相互影響的途徑。相為表里的兩經,更因經絡或屬于相同的臟腑,因而常使相為表里的臟和腑在病理上相互影響。

由于經絡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絡屬臟腑,可以反映所屬臟腑的病癥,因而在臨床上就可根據疾病癥狀出現的部位,結合經絡循行的部位及所聯系的臟腑,作為疾病診斷的依據。如兩脅疼痛,多為肝膽疾病;頭痛,痛在前額者,多與陽明經有關,痛在兩側者,多與少陽經有關,痛在后頭部及項部者,多與太陽經有關。《傷寒論》的六經分證,即是在經絡學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辨證體系。經絡體系是一種功能傳遞的通路。正如《靈樞·官能》所說:“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溫,何經所在。”這指出了經絡對于臨床診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采用循經診察等方法檢查有關經絡、腧穴的變化,有助于臨床診斷。

臨床實驗表明,經灸療后的口甜患者,引出了路徑鮮明并最終進入脾區的感傳,患者的口甜感覺消除;對口苦、口辛或口淡、口酸患者施灸,不僅可以引出分別進入膽、肺、胃之明顯感傳,而且幾乎都獲得了滿意療效。灸法循經感傳有一定的規律:感傳的方向,大多呈雙向性;感傳的性質以溫熱感傳為主,其次為沉重、麻木、灼痛、抽痛、癢、脹、酸困、蟻行等感覺;感傳的速度開始較慢,隨著灸量的增加,感傳速度亦隨之加快,并與受灸者的體質和所患疾病有關。一般體質衰弱和氣血雙虛者感傳速度較快,而體質強健者則較慢。艾炷灸循經感傳的出現與施灸壯數的多少有關,也與經穴所在部位有關,即肌膚淺薄處的穴位所需壯數較少,反之,則較多。

在感傳調查過程中,發現當感傳到達病灶,常出現病情及時緩解輕快的感覺,這種趨病性即所謂的“氣至病所”。例如,某心臟病的患者,不同經線發生感傳后,都有趨向心臟的集中現象,此現象與中醫所稱的“氣至病所”相符。感傳具有趨病性,可分為“循經至病”與“自病入經”兩種表現,二者均可稱為“循經至病”。“自病入經”現象表現為,在患處著灸時,感傳也可沿經走向有效穴或反映穴。這對經絡系統的存在是一種有力說明,也可稱此種現象為逆經感傳。十二經脈在施灸時,根據患者的灸感,可以找出經絡里的病癥。感傳是檢驗經絡是否通暢的試金石,也是尋病的一種方式。

4 循經治未病,艾灸是良方

◎經脈從哪個臟腑發出,即屬哪個臟腑,另一條支脈,聯絡與其相配的臟腑,稱為屬絡關系。

經脈從哪個臟腑發出,即屬哪個臟腑,它另發出一條支脈,聯絡與其相配的臟腑,稱為屬絡關系。例如,肺經屬肺絡大腸,大腸經屬大腸絡肺,胃經屬胃絡脾,脾經屬脾絡胃,心經屬心絡小腸,小腸經屬小腸絡心,膀胱經屬膀胱絡腎,腎經屬腎絡膀胱,心包經屬心包絡三焦,三焦經屬三焦絡心包,膽經屬膽絡肝,肝經屬肝絡膽。表里經脈的交接相傳,都在手足末端互相聯絡交接,它的原則是手陰經交與手陽經,足陽經交與足陰經。經絡分布無所不至,它能使臟與臟之間、腑與腑之間、臟與腑之間、臟腑與體表之間、體表與臟腑之間,都有聯系,發生交會交叉,互相溝通,縱橫交錯,把人體內外上下,所有一切組織器官,緊密結合起來,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經絡在人體正常生理情況下,是氣血循環維持生命活動的道路,在病理情況下,也是通過經絡來傳導的。《內經·皮部》中說:“凡十二經脈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則腠理開,開則入客于絡脈,留而不去,傳入于經,留而不去,傳入于府,散于腸胃。”說明外邪侵犯人體是從經絡逐漸傳入臟腑,如果臟腑發生病變時,也會憑借經絡反映到體表上來,如心病則胸痛、脾病則身重腹瀉、腎病則腰酸腿困、膽熱則口苦耳聾等。還有體表的組織器官發生病變,也會循其經脈,影響到有關內臟,所有這些都是經絡的傳遞作用。

在臨床上診斷疾病,也可以憑借經絡的表現來判斷病情。如《內經·官能》說:“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溫,何經所在。”這說明根據經絡表現診察病情的重要性。臨床上常見心經有熱,則生口瘡,小便色赤;心胸痛時則上肢內側心包經神門穴處,常常出現壓痛點;外感風寒時往往鼻塞不通或流清涕;胃腸病發生泄瀉時,下肢內側脾經陰陵泉穴上也會出現敏感反應。

《內經·經脈》上說:“經脈者,所以能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這就說明通過經絡就可以調理虛實,治療各種病癥。因為經絡是疾病在體表或皮下組織上所呈現的反應系統,經穴為經絡上的反映點。凡用灸法,必須在一定反映點的穴位上施行,才能得到良好效果。

募穴和俞穴一個在腹一個在背,腹部是任脈的走行范圍,任脈屬陰,所以中醫上常用募穴治陽證;背部是督脈的走行范圍,督脈屬陽,所以俞穴常用來治療陰證。陰證是指臟病、寒證;陽證是指腑證、熱證、實證,是中醫陰陽里面的具體體現。在尋病的時候,用募穴和俞穴搭配的方法,一前一后,一陰一陽,互相協同,這樣即可查出陽證和陰證。

尋病的方法很簡單,用直接灸和溫和灸都可以。直接灸灸3~5壯,溫和灸灸15分鐘就可以了。關鍵是要在艾灸的過程中仔細感覺,看有沒有灸感的傳導。如果有灸感不傳導或傳導不明顯,灸的時候其他部位有疼痛,或者艾灸后有排病反應出現,或局部皮膚有癢、麻、冷、熱等異常現象時就可以在局部皮膚上使用艾灸,找出身體中的病癥。接下來就是要繼續進行灸治,不能給病邪喘息的機會。

◎尋病用直接灸和溫和灸都可以。直接灸灸3 5壯,溫和灸灸15分鐘就可以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功县| 新津县| 南充市| 六安市| 宜川县| 鄱阳县| 南雄市| 浦北县| 万源市| 岐山县| 丰都县| 水富县| 册亨县| 从江县| 丹阳市| 阳曲县| 新巴尔虎右旗| 资兴市| 淮安市| 韶关市| 通辽市| 西青区| 广元市| 饶阳县| 莱芜市| 鹤峰县| 大田县| 堆龙德庆县| 惠来县| 乌兰浩特市| 措美县| 乾安县| 汉寿县| 镇坪县| 霞浦县| 南充市| 梁河县| 长子县| 缙云县| 遂昌县| 霍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