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從精神分析到發展心理學
精神分析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

▲弗洛伊德
奧地利著名精神病學家,精神分析學派的先驅,弗洛伊德主義的開創者,他所創立的精神分析心理學與華生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并稱為西方心理學的兩大勢力。
1856年5月6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出生在奧地利摩拉維亞的一個猶太家庭,他的父親是一名商人。弗洛伊德從小就非常聰明,學習成績十分突出,并且胸懷大志,一心想要成為一名偉大的科學家。
弗洛伊德4歲的時候,隨全家搬到維也納定居。中學時代的弗洛伊德就已經顯現出他超凡的智力,成績一直名列前茅。17歲時,弗洛伊德考入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學習醫學專業。1876~1881年,他師從當時著名的生理學家艾內斯特·布呂克,并在其指導下進行醫學研究工作。1881年,弗洛伊德創辦了私人診所,并且開始擔任臨床神經??漆t生。
1885年,弗洛伊德前往法國,拜法國著名的解剖學和神經學專家沙可為師。沙可是精神病學的先驅,對于神經病理學中的催眠狀態非常重視。弗洛伊德從沙可那里學習了催眠術后,便回國實踐,嘗試著用催眠術來治療精神病患者。在實踐中,弗洛依德發現,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患者根本不受催眠術的影響,還有一多半的患者根本得不到徹底的治療。于是,弗洛伊德決定放棄催眠術治療方法,另尋他路。
其實,神經病的治療自古就有,心理學和生理學兩種對立的治療方法也從古希臘一直延續到19世紀的歐洲。8世紀末19世紀初,維也納醫生麥斯麥發明了磁術治療法,這對弗洛伊德產生了很重要的影響。
1900年,《夢的解析》出版,成為“精神分析學”誕生的重要標志。此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才算是慢慢成熟起來。
弗洛伊德的理論可以分成兩個階段。1920年之前屬于早期階段,這一時期的“精神分析”理論主要有:
第一,有意識和無意識。在弗洛伊德看來,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三個部分組成了人的心理。意識指的是一個人當下所意識到的事物;前意識指的是雖然目前無法意識到,但是卻可以通過后期的回憶而使之變為意識的一部分;潛意識也就是無意識,指的是已經被壓抑住的意識,是無法通過回憶再成為意識的內容,一般指的是無法被社會所容忍的欲望。

▲麥斯麥
作為精神療法的先驅,盡管其催眠術在科學界和醫學界引起廣泛爭議,然而有一點卻不可否認,就是在沒有取得更多的相關證據時,他曾用此法解救了許多精神病病人。
第二,壓抑和抵抗。一般情況下,人們都會有一些不被社會習慣、道德、法律所容忍的本能欲望。在這種前提下,規范和欲望必然會產生一系列的斗爭,并最終大多都以規范的勝利而告終,這樣一來,也就把人的這部分不被社會認可的欲望給壓制下去。這些被壓制的欲望從此無法再闖進人們的意識區域,也使得人們很難再記起這段不被容忍的隱私。因此,弗洛伊德將其稱為“抵抗”和“壓抑”。
第三,泛性論。人從出生開始,性就影響著人的行為動機,受到性本能沖動的支配。性本能沖動長期受到壓制而無法得到滿足時,就會產生神經癥。由此,精神分析理論指出,性的后面還存在著一股潛力,這種潛力促使著人們去尋求快感。而這種潛力就被稱為“里比多”,也稱為“性力”。
第四,快樂原則和現實原則。人的行為不僅僅受到性本能的影響,它還受到現實社會環境的影響。人的心理也就分為了兩種系統,每一個特殊的原則支配著每一種系統??鞓吩瓌t支配著第一種系統,主要存在于嬰兒時期;而現實原則支配著第二系統,這種系統主要在嬰兒期之后形成。
弗洛伊德理論的第二個階段則是在1920年之后。在這時期,弗洛伊德大量修正了他以往的理論,其主要內容為:
第一,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雖然性本能和自我本能的目的不一樣,不過它們卻共同指向人生命的延續和生長,進而使得性本能和自我本能聯成一體,被弗洛伊德稱為“生存本能”。針對生存本能,弗洛伊德又提出了“死亡本能”。死亡本能的表現不是求死的欲望,而是自殺的欲望。當死亡本能外現的時候,也就成了破壞、征服的動力,帶有侵略的意味。不過,當對外界侵略遭到挫折的時候,死亡本能就會退回到自身,形成一種自殺傾向。自殺傾向的范圍較廣,不僅僅局限于自殺和殺人等,它還包含自我譴責、自我懲罰和對權威的反抗等。
心理學家著作
弗洛伊德的主要著作有:《歇斯底里癥研究》(1895);《夢的解析》(1899);《日常生活之精神病學》(1901);《性學三論》(1905);《圖騰與禁忌》(1913);《論自戀》(1914);《超越快樂原則》(1920);《自我與本我》(1923);《幻象之未來》(1927);《文明及其不滿》(1929);《摩西與一神論》(1939);《精神分析概要》(1940)。
第二,精神結構理論。弗洛伊德認為,“本我”、“自我”和“超我”組成了人的精神?!氨疚摇笔亲钤嫉?,是與生俱來的,屬于無意識的組成部分,其主要由先天的本能、基本欲望構成,這種“本我”和肉體有著直接聯系?!白晕摇睔w結為意識的結構部分,處于“本我”和“超我”之間。和“本我”不同的是,“自我”要依據外部需要進行活動;而“超我”指的是被“道德化的‘自我’”。“超我”主要有兩個方面--良心和自己的理想?!俺摇钡闹饕饔镁褪墙o自我指導,以此來壓抑沖動的“本我”。一般情況下,“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狀態是相對平衡的。如果打破了這種平衡,就會產生精神病。

▲沙可醫生的實驗課
作為精神病學的先驅,他極其重視在神經病理學治療當中的“催眠”狀態。這幅布魯葉的油畫,描繪了沙可醫生在學生面前診斷病患的情形,該畫無論在維也納,還是在倫敦,一向都掛在弗洛伊德的辦公室。長女馬蒂爾深受此畫影響,常問父親:“畫中的女士到底發生了什么事?”“她腰身繃得太緊?!?/p>
不管是1920年之前,還是1920年之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都給心理學的發展帶來了不可磨滅的影響。精神分析學依仗著其科學的臨床實踐和不斷詳細深入的理論發展,發展延續了100年之久。在“精神分析學派”以外,沒有任何一個心理學派的歷史發展超過50年。除了弗洛伊德之外,世界上還有很多著名的精神分析學代表,如C.G.榮格、阿德勒、蘭克、賴希、安娜·弗洛伊德、克萊茵、伍林·科特(溫尼·科特)、拉康、霍妮、弗洛姆、德里達等,他們都是鼎鼎有名的精神分析學大家。其中,影響最為深遠的要數弗洛伊德、榮格、拉康三人了,稱得上是對整個人類文明傳統造成巨大影響的大師。
自從精神分析學誕生,它就成了人類發展歷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隨著時間的發展,精神分析學也逐步滲入到人文學科的方方面面。
人格結構和發展
——弗洛伊德(1856~1939)
弗洛伊德一生中提出了兩個比較重要的理論學說。第一種就是上文提到的精神分析學說,而第二種就是人格結構和發展學說。1913年,弗洛伊德的《圖騰與禁忌》出版,這是繼《夢的解析》之后,弗洛伊德的又一極為重要的著作。這本書以亂倫、情感矛盾為研究點,總結出了3大發現:
心理學小辭典
所謂的“人格結構”,也就是在眾多人格理論中,有一些理論將人格劃分為不同的“部分”或“層次”,這些理論都是所謂的“人格結構理論”。其中,最為著名的有弗洛伊德的“結構模型”(精神分析流派)、“新精神分析流派”的諸多理論、漢斯·艾森克的“人格層級模型”(特質流派或生物學流派)、亞伯拉罕·馬斯洛的“需要層級理論”(人本主義流派)。
第一,夢是對兒時欲望和無意識欲望的一種偽裝的滿足;
第二,人人幾乎都有戀母情結;
第三,性愛意識和動機從孩童時期就已經出現了。
弗洛伊德的這一發現奠定了精神分析學的基礎。1919年,弗洛伊德開了一家出版公司,主要發行有關精神分析學方面的雜志和書籍。期間,總共發行了5種雜志、150種書籍。
1920年,弗洛伊德的女兒去世,兩個兒子被卷入戰爭,這讓弗洛伊德恐懼不已。在這樣的背景下,弗洛伊德創建了“死亡本能”理論,也就是死的愿望,與“生存本能”觀點相對。1919~1939年是弗洛伊德事業的鼎盛時期,“人格理論”便是在這一時期內發展起來的。
1923年,弗洛伊德因長期抽吸雪茄而被查出口腔癌。1923~1939年,弗洛伊德總共做了33次手術。盡管疼痛難忍,但是為了保持頭腦清醒,弗洛伊德拒絕使用止痛藥,繼續他的醫生和研究事業。
1933年,納粹黨上臺后,弗洛伊德受到迫害。納粹黨以他夸大性問題為由,在柏林公開焚毀弗洛伊德的著作。1938年,納粹黨占領了維也納,弗洛伊德的女兒被捕,四個妹妹都被殺害。無奈之下,弗洛伊德只能遷居倫敦。1939年9月23日,弗洛伊德在倫敦因病去世。
作為心理學家、精神病醫師,弗洛伊德的貢獻可謂是巨大的。除了他的精神分析理論外,他還提出了人格結構發展學說,指出“本我”是人格結構的最基礎的層次,類似于他早期提出的“潛意識”,屬于生來就有的動物性質的本能,尤其是“性沖動”。“本我”是比較混亂的、毫無章法的,其行事依據就是依照自己的喜好,盲目地追求滿足。
“自我”位于中間層次,從“本我”中分化而來,是在受到現實社會影響后而有些知時務的部分?!白晕摇毕喈斢凇氨疚摇焙屯饨绛h境的聯系大使,而且還要受到“超我”的指揮,以此來抑制“本我”的活動?!白晕摇睍罁饨绛h境來適時來調節“本我”和“超我”的矛盾。“自我”需要遵循現實原則,既能滿足“自我”的需要,又可以避免痛苦。

▲弗洛伊德的心理及人格結構圖
弗洛伊德認為,伊特(本我)按照快樂原則,急切尋找出路,一味追求滿足;自我則按現實原則充當仲裁者,監督伊特(本我),予以適當滿足;超我作為人格中最道德的部分,按至善原則指導自我,限制伊特(本我),以達到自我典范或理想自我實現。

▲幼兒的性欲
在弗洛伊德看來,即使是幼兒也有性欲,母親則是他第一個戀愛的對象,也是他第一個發泄愛欲的對象。
“超我”位于最上層次,是已經被道德化了的“自我”。在兒童的生長發育過程中,父母對其的賞罰活動會對“超我”的形成造成很大的影響。“超我”的主要作用就是從道德良心出發,去壓制人的本能沖動,進而遵循“至善原則”來進行活動。
在人格發展方面,弗洛伊德根據身體各部位對于性沖動的需要不同,將人格發展劃分為5個階段:
1.口唇期:指的是從出生到1歲期間。這一時期為嬰幼兒時期,其滿足本能和性需要的方法則主要通過吸吮、咬和吞咽等口腔活動進行。
2.肛門期:2~3歲。肛門或排便過程是這一時期兒童滿足性欲望的方法。
3.性器期:4~5歲。這一時期,孩童的性生理開始出現分化,因此也引發心理上的分化。這一階段的孩童對于生殖器非常感興趣,而其基本的需求也源于性器官本身。他們主要通過玩弄性器官和想象來得到滿足。而這一時期的男孩會有“戀母情結”,女孩則有“戀父情結”。
4.潛伏期:6~12歲。這一時期,孩童的興趣點被外界環境所吸引,他們會把注意力放在學習或者是學校組織的活動上,會和自己的小伙伴一起玩耍、運動,并開始發展自己的同性友誼。這一階段的滿足主要源于外界環境,源于自己的知識儲備和好奇心等。
5.生殖期:13~18歲。這一時期是我們所說的青春期,性器官也逐步成熟,而其性需求則關乎到兩性關系,開始選擇配偶,并且成為社會的一部分,成為“成人”中的一員。
弗洛伊德作為一名精神病醫生,建立了人類心理結構和功能的學說。弗洛伊德的觀點不僅僅局限于精神病學上,也被運用到了藝術創造、教育以及政治活動上。在弗洛伊德學說的基礎上,后人再一次對其進行了修正和發展。由此,人們也意識到,人類的行為同時受到性欲、社會、經濟因素的影響,而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才會形成人格、教養等。
弗洛伊德的著作影響大、范圍廣,有人喜歡亦有人反對。可以說,從弗洛伊德學說誕生那天開始,爭論就從未停止過。也正因為這樣,人們很難對弗洛伊德做出一致的評價。弗洛伊德創立了一種新學說,是精神病分析學說的先驅和引路人。可是,弗洛伊德的學說不同于達爾文、巴斯德的學說,他的學說從來都沒有得到過科學界的普遍承認盡管如此,我們始終不能否認弗洛伊德對人類所做出的貢獻,不能否認他依然是人類史上最為偉大的人物之一,他所提出的心理學觀點改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
個體心理學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

▲阿德勒
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出生于維也納郊區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生活水平相對富裕??墒?,阿德勒從不覺得他的童年生活因生活無憂而幸??鞓?。相反,他認為自己的童年是多難的、不幸的。
阿德勒排行老二,長相丑陋,幼年時期便因軟骨病致使行動不便。4歲時,阿德勒剛學會走路又不幸得了佝僂病,從此與體育活動絕緣。身體上的殘缺,一直讓阿德勒自卑不已,在哥哥們面前,他不敢大聲說話。
入校讀書以后,阿德勒的成績非常差,老師甚至向他的父母提議,讓阿德勒放棄學業,學一門簡單的技術活兒。阿德勒的父母并未同意。
1895年,阿德勒從維也納大學畢業,并獲得醫學學位,成了一名優秀的眼科和內科醫生。1900年,阿德勒接觸到了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一書,深受啟發。在他看來,這本書的內容對于人性的探索是有很大幫助的?;诖耍⒌吕赵谝患抑目锷习l表了一篇文章,維護弗洛伊德的觀點。
1902年,在弗洛伊德的組織下,“星期三心理學會”成立。不久之后,弗洛伊德邀請阿德勒加入。在這個小組中,阿德勒智力比較突出,深得弗洛伊德的贊譽和信任。1907年,阿德勒在刊物上發表了一篇論文,主要內容便是由身體缺陷引起的自卑感和補償等問題。
心理學家著作
阿德勒的主要作品有:《神經癥的性格》、《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補償的研究》、《理解人類本性》、《個體心理學的實踐與理論》、《生活的科學》、《生活對你應有的意義》、《神經癥問題》等。
在阿德勒看來,要想幫助孩子克服心中的自卑,父母就要注重引導,注重培養孩子的合作能力和興趣,讓孩子得到一種成就感,這樣才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比如,可以讓孩子合作澆花、除草等,讓他們從合作中找到興趣,賦予孩子成就感。同樣,如果孩子從小就嬌生慣養、缺乏教育的話,孩子就會變得懶惰不堪、膽小自卑、缺乏合作能力等,就會形成不良人格。阿德勒的這一理論在學術界引起了很大反響,也得到了弗洛伊德的認可和支持。1910年,弗洛伊德向維也納精神分析協會舉薦了阿德勒,力薦其擔任協會的第一任主席,并組織領導會刊的編務工作。
不過,當阿德勒將自己的觀點進一步總結和發展的時候,弗洛伊德便不能容忍了——兩個人在理論方面的分歧越來越大。
1911年,阿德勒在刊物上接連發表3篇文章,反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二人的矛盾也因此激化。后來,阿德勒將協會主席一職辭去,并帶著他的幾個忠實信徒退出了維也納精神分析協會,另外組建了“自由精神分析研究會”。因為精神分析這一詞語已經被弗洛伊德使用了,于是阿德勒便將“自由精神分析研究會”改名為“個體心理學學會”。阿德勒將自己的心理學理論命名為“個體心理學”,并非是諷刺人們的私欲,而是意喻著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都會用內心的和諧與追求來實現和同伴相合的目標特征。從那個時候開始,阿德勒所有的注意力都轉移“個體心理學”理論體系上面,力求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

▲維克斯的孩子們 約翰·辛格·薩金特 19世紀
畫面上的小男孩與小女孩一起正為鮮花澆水。這種從小養成的與他人合作的興趣與能力,能使孩子從小獲得一種極大的成就感,從而有利于形成健康的個體人格。
從整體來說,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人格理論和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是對立的。弗洛伊德眼中的“個體”是不友善的,是與社會、他人有著矛盾的,而阿德勒的“個體”卻是友好的、和諧的。阿德勒的理論核心是研究人生意義和理想對人類的作用,注重人與人之間的積極關系,和人本主義有著很大的關系;而在弗洛伊德那里,卻直接將這些問題都忽視了。在阿德勒眼中,心理可以幫助人們實現自己的愿望;而弗洛伊德卻將心理構成部分看成是一些經常有沖突的不同結構的分子。此外,阿德勒的個人心理學理論還研究人類生存意義等一系列問題,也和“存在主義”有著很大的聯系。阿德勒的信仰和瑞士心理學家榮格一樣,都相信人們是看重未來的,至少有一部分人能夠掌控自己的命運,能夠尊重生命的意義。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還和格式塔心理學有著一定的聯系。比如,格式塔所強調的“部分之和要小于整體”等觀點,便深受阿德勒的支持和贊同。
阿德勒的觀點對后來心理學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很多著名的心理學家,如勒溫、馬斯洛等人都支持他的觀點。馬斯洛曾經說過:“在我看來,阿德勒的理論觀點經過一年又一年的發展后,其正確性也越來越高。隨著事實的積累,人們也會越發支持阿德勒的理論的?!焙髞恚藗兏鶕⒌吕盏呢暙I,稱其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
內外傾性格
——C.G.榮格(1875~1961)
在心理學的類型理論中,最為著名的要數瑞士心理學家C.G.榮格的“內傾型”和“外傾型”性格論。1875年,C.G.榮格出生在瑞士的一個宗教家庭里,家庭的宗教氣氛也培養出榮格的神秘主義傾向。榮格的父母經常吵架,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的榮格,性格比較憂郁,不喜歡和他人交往,經??炕孟胗螒騺泶虬l無聊的時間。
榮格長大一點后,便開始接觸西方哲學史。其中,德國著名哲學家叔本華的著作對他的影響尤為突出。大學時期,榮格主修醫學專業,因為在他看來,醫學和科學較為接近,范圍又比較廣,以后想要研究其他領域也是有很大機會的。
在大學期間,榮格結識了康德、叔本華等人,并開始研究神學和心理學。大學畢業之后,榮格將實習目標定在精神醫學和臨床實踐方面,只是當時的精神學發展并不完善,醫生和門外漢相差無幾。
1900年的12月,榮格前往蘇黎世的伯戈爾茨利精神病院,并且獲得了助理醫師的執照。就在這所精神病醫院里,榮格開啟了自己的精神探索之旅。在醫院的前幾年里,榮格一直研究“精神病患者的心理活動”,希望能夠從心理上找到發病的根源??上В癫≡旱幕颊吒緹o法回答他這個問題,于是他又將目標移到精神病患者的診斷方面。
1904~1905年,布雷勒組織了一個有關“早發性癡呆”的實驗,榮格也參與其中,后來布雷勒又將“早發性癡呆”稱為“精神分裂癥”。在這一實驗的啟發下,榮格發展了“字詞聯想”的測驗方法:根據患者回答問題的方式和時間,來判斷患者的不同心理特征。1905年,榮格被蘇黎世大學任命為精神科醫院的資深醫師,主要進行精神心理學的講授工作。第二年,榮格的研究頗有起色,他還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寫了一份報告,郵寄給弗洛伊德。
1913年,在慕尼黑國際精神分析會議上,榮格提出了“內傾型”和“外傾型”的性格。1921年,榮格出版了《心理類型學》一書,再一次闡述了“內傾型”和“外傾型”性格的特征。在榮格看來,性格的一般態度類型和機能類型都屬于性格類型之一。

▲榮格
瑞士精神病學家,分析心理學的創始人,早年曾與弗洛伊德合作,后由于兩人觀點不同而分裂。與弗洛伊德的自然主義傾向相比,榮格更強調人的精神有崇高的抱負。
第一,一般態度類型。依據心理能量的指向性劃分出性格類型。個體心理能量的活動傾向于外部環境,那就屬于“外傾型”的人;相反,如果傾向于內部的話,就屬于“內傾型”的人。外傾型的人比較陽光活潑,喜歡社交,敢于進取,有著比較廣泛的興趣,也有著很好的環境適應能力;內傾型的人最為重視的是自己的內心世界,比較安靜,經常自省、沉思,喜歡沉醉在自己構建的虛幻世界中,沉默寡言,對于外界環境的變化需要一段時間的適應期。

▲大碗島星期日的下午 后印象派畫家修拉 19世紀
畫面描繪了巴黎附近奧尼埃的大碗島上一個晴朗的日子里游人聚集在河濱的樹林間休息的場景,有的人在散步,有的人在忙于交際,有的人則凝神思考……透過畫面中的人物,猜想一下,他們可能具有怎樣的性格?
第二,機能類型。榮格認為,機能類型主要分為4種——感覺、思維、情感和直覺。一般情況下,在沒有事實材料的前提下,人們就可以利用直覺進行判斷。
根據上述兩種態度類型和4種機能的組合,榮格還列出了8種性格類型。
1.外傾思維型。這種類型的人,在判斷事物的時候,一定要找到客觀材料才會進行判斷,用外界的信息來激發自己的思考過程。這種人一般都會壓抑自己的情感,個性也不鮮明,甚至有時候會給人傲慢和冷淡的感覺。
2.內傾思維型。在判斷外界信息的同時,也會對自己的精神世界進行反思和自省。這種人亦會壓抑自己的情感,過于冷漠,喜歡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中,性格比較固執,剛愎自用,不聽人勸解。
3.外傾情感型。這種類型的人情感豐富,喜歡交際,會想盡一切辦法尋求和外界環境的融合,其情感也與客觀規律和一般價值相符。不過,這種類型的人,一般會壓抑自己的思維能力。
4.內傾情感型。這種人激發情感的主要因素就是內心的主觀因素,情感深藏內心深處,沉默寡言,給人比較憂郁的感覺。這一類型的人,思維也容易受到壓抑。
5.外傾感覺型。這種類型的人,頭腦靈活,有著豐富的處世經驗。對待事物不會追根究底。追求享樂和刺激,情感比較缺乏,直覺比較壓抑。
6.內傾感覺型。這種類型的人很難融入外界世界,喜歡待在自己的主觀世界中,其心理狀態會影響到知覺。這種人有著很強的藝術感,直覺壓抑。
7.外傾直覺型。這一類型的人對于探索比較感興趣,他們喜歡發現新事物,喜歡從外部世界中發現一切可能的事情。他們一般都是事業的創始人,可是毅力比較薄弱,很少有堅持到底的。
8.內傾直覺型。這一類型的人喜歡探索精神世界,希望能夠從精神世界中發現一切可能存在的事物,對于外部世界卻不太關心。這種人的想法脫離實際,喜歡幻想,點子比較新穎,在別人眼中,屬于“稀奇古怪”的類型。
這里列舉的8種類型,只是榮格心理學體系的一部分,主要用來講解人類性格差異的理論。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的性格都是中間型,既有外傾型也有內傾型,完全內傾型和外傾型的人幾乎是不存在的。而對于人類的那4種心理機能,每個人也都能夠同時運用,只不過側重點不同。
如今,教育界、管理界、醫學界等各個領域,都已經將“榮格類型學說”融入進去,給職業選擇和人才選擇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自我心理學
——海因茲·哈特曼(1894~1970)

▲哈特曼
美國心理學家,自我心理學的創始人,其代表作《自我心理學與適應問題》(1939)的出版,標志著自我心理學的建立。
海因茲·哈特曼是德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哈特曼移居美國,并從事“自我心理學體系”的創建工作,并擔任紐約精神分析學會會長和國際精神分析協會主席。
早年時期,哈特曼在維也納精神病學會和安娜·弗洛伊德一起工作,是精神病學會的助理。在哈特曼看來,適應環境是自我機能的主要任務,適應就是有機體(自我)和外部環境之間互相作用的結果,其中適應環境的途徑總共有三種:第一,為了適應環境而改變自己;第二,改變環境來適應人類;第三,人類可以選擇有利于其生存的新環境,求得二者之間的平衡發展。適應的表現有兩種:進步的適應和倒退的適應。相同的,這兩者都服務于人類整體適應。從整體上來說,人的適應是進步的,不過在某些局部問題上,人的適應也有可能是倒退的。整體適應是適應的最高成就,其主要表現為自我的整合機能,也體現了“自我”的本質特點。從自我整合機能上來看,適應并不是被動的,而是能動的。
心理學小辭典
“自我心理學”是“新弗洛伊德學派”創建的。在研究人格發展和形成的過程中,他們雖然保留了一些弗洛伊德的概念,但是對于性本能和性矛盾沖突的講述已經很淡了,反而將重點集聚在人際關系、社會文化對于人格形成的重要性。在他們看來,“自我”是以本能滿足或受挫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在此基礎上,“自我心理學”便成立了。

▲19世紀的維也納
1939年,《自我心理學和適應問題》的出版,標志著自我心理學的正式建立。由此,《自我心理學和適應問題》也被公認為繼弗洛伊德《自我與伊底》(1923)之后的“自我心理學”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
“自我心理學體系”的出現,也意味著“自我心理學”的真正建立。在弗洛伊德的自我理論中,“自我”的認識比較模糊,而在哈爾曼的“自我心理學”中,卻賦予“自我”以獨立性和自主性,讓“自我心理學”從過去的病態心理研究轉移到自我適應的正常心理研究上,對于普通心理學問題研究起到了極大的積極作用,也擴大了精神分析學說的研究范圍,使過去精神分析學說和普通心理學相分離的狀況得到了改善,讓自我心理學融入普通心理學中,成為其中的一部分。
哈特曼和克里斯、羅文斯坦一起創建了“自我心理學體系”,這對于20世紀80年代之前的北美精神分析學有著巨大影響。和弗洛伊德的嬰兒性欲相比,哈特曼的注意力更多地是放在了被弗洛伊德遺忘的精神生活領域——自我、自我結構、防御和現實等,并且還促進了傳統心理學和自我心理學的部分結合。
在哈特曼的自我心理學體系中,他把“沖突的自我領域”和“無沖突的自我領域”完全分割,并且在分析沖突自我精神時采用的古典精神分析學。在哈特曼看來,“沖突的自我心理學”屬于病態心理,而“無沖突的心理學”才是正常心理,這一觀點使得他的理論自相矛盾,缺乏說服力,因而對弗洛伊德“自我理論”的改造也并不徹底。
兒童的認知發展
——讓·皮亞杰(1896~1980)

▲皮亞杰
瑞士兒童心理學家,發生認識論的創始人,被譽為心理學史上除弗洛伊德以外的另一位“巨人”。他開辟了心理學研究的另一個新途徑,對當代西方心理學的發展和教育改革具有重要影響。代表作有:《兒童的語言和思維》(1963/1923)、《發生認識論原理》(1970)等。
1896年8月9日,皮亞杰出生在瑞士的納沙特爾。皮亞杰的父親是一名大學教授。皮亞杰10歲的時候,就發表了一篇關于鳥類生活的論文,被人們譽為“科學神童”。
皮亞杰長大后,考入納沙特爾大學。在此期間,皮亞杰對于心理學、哲學和邏輯學產生了興趣。在皮亞杰看來,將哲學和生物學融合研究是通往認識論的最佳途徑。
1918年,皮亞杰從納沙特爾大學畢業,并獲得科學博士學位。同年,皮亞杰前往蘇黎世,就職于烈勃斯和雷舒納的心理實驗室,并且在布魯勒精神病診療所繼續研究精神分析學說。1919年,皮亞杰前往巴黎大學學習病理心理學,并且兼修科學的哲學和邏輯學,兩年后獲得“法國國家科學博士”學位。隨后,他又在西蒙實驗室擔任助手,并開始接觸兒童心理學。
1921年,日內瓦大學克拉巴萊德邀請皮亞杰擔任日內瓦大學盧梭學院的研究主任,于是皮亞杰又從巴黎來到了日內瓦。
1925年和1927年,皮亞杰的兩個女兒相繼出世。在妻子的幫助下,皮亞杰以自己的孩子為研究目標,花費大量的時間研究孩童的動作,并且為此做了很多實驗。這也為他后來創建兒童心理發展理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1929年,皮亞杰擔任日內瓦大學的科學思想史教授,并且兼任盧梭學院助理院長。在此期間,皮亞杰將臨床觀察變得更為系統化和科學化,彌補了弗洛伊德在心理學研究上面的缺陷,對心理學的發展有著很重要的作用,也為其日后涉獵心理學臨床實踐奠定了發展基礎。
1937年,皮亞杰首次公布了其關于兒童具體運算和運算整體結構的論文,并且在巴黎國際心理學會議上做了詳細的報告。從1940年開始,皮亞杰一直擔任內瓦大學盧梭學院院長,并兼任實驗心理學講座和心理實驗室主任。瑞士成立心理學會后,皮亞杰連續三年擔任學會主席。
心理學家著作
皮亞杰的著作有很多:《兒童的語言和思想》、《兒童的判斷和推理》、《兒童關于世界的概念》、《兒童的物理因果概念》、《兒童的判斷與推理》、《兒童的世界表象》、《兒童的道德判斷》、《兒童智慧的起源》、《兒童現實概念的構成》、《兒童符號的形成》、《智慧心理學》(1962,1950)、《從兒童到青年邏輯思維的發展》、《兒童邏輯思維的早期形成》、《發生認識論導論》、《發生認識論原理》、《建構主義》。
1939~1945年,皮亞杰的研究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為了探索知覺和智慧的關系,皮亞杰研究了兒童到成年期的知覺發展,并對“格式塔心理學派”的觀點進行了驗證;第二,對于兒童時間、運動、速度概念以及和這些概念相關的行為發展,皮亞杰也進行了研究,并采用具體的實驗技術和分析方法。

▲倒水實驗
這個5歲的女孩知道兩個同樣大小的容器里裝有同樣多的水,但是其中一個容器中的液體被倒進另一個細長的容器中時,她卻說細瓶中的水更多。即使告訴她正確答案,她還是不能理解。想一想,這是為什么?
1954年,皮亞杰當選為第十四屆國際心理學會學會主席。1955年起,日內瓦“發生認識論國際研究中心”任命皮亞杰為研究中心主任。在這個研究中心里,各個國家的著名學者集聚于此,研究兒童認識發生和發展問題。皮亞杰在研究兒童認知發展心理的過程中,將認知發展分成了四個階段:
第一,感知運動階段。皮亞杰認為0~2歲的孩子獲得經驗的途徑就是依靠自己的感覺。到了1歲的時候,“物體恒存”的概念才會出現,他們會試著用感覺動作來展現圖式的功能;
第二,前運算階段,對應2~7歲的孩童。他們已經能夠使用基本的語言和符號來表述外界事物的特征等,也會運用不具保留概念,不具有可逆性。他們的人生中心就是“自我”,沒有主體和客體之分;比如,同樣的水,一份裝在寬大的玻璃瓶內,一份裝在細長的試管內,當一個容器的水倒進細長的試管內時,孩子們卻會認為細長的玻璃管內的水會更多一些。
第三,具體運算階段,對應的是7~11歲的孩童。這一時期的孩童對于水平線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還能夠利用具體的事物來幫助思考;比如,同樣多的水,用不同形狀的容器盛著,這一階段的孩童會認為水都是一樣多的,因為他們已經擁有了運算能力。
第四,形式運算階段。從11歲開始,兒童的類推能力開始有所發展,邏輯思維能力也發展到一定的水平,并開始出現抽象思維。
認知發展論是皮亞杰的獨創,特點就是將兒童的認知心理和人類科學史聯系在一起,并且認為人的認知主要來源于動作,動作是思維的基礎,也是感知的源泉。在皮亞杰看來,每一種科學都是通過人們的認知活動實現發展的,科學進步的越快,人們的認知能力也就越強。不過,皮亞杰的觀點基本上都屬于理論的知識,并沒有從具體的文化歷史方面來闡述心理學的發展,有一定的局限性。
1980年12月16日,皮亞杰去世。皮亞杰所創立的認知發展論,成為兒童心理學科中的一個典范,為往后兒童心理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社會文化對兒童認知的影響
——維果斯基(1896~1934)

▲維果斯基
蘇聯心理學家,社會文化歷史學派創始人,其《高級心理機能的發展》一書的出版,標志著該學派的正式形成。
維果斯基是蘇聯文化歷史理論的創始人。1917年,維果斯基從莫斯科大學法律系和沙尼亞夫斯基大學歷史哲學畢業后,便開始研究文學。1917~1923年,維果斯基從事文學和心理學教學工作,并負責所在學校的成人教育劇場部門。在劇場工作期間,就文學和科學問題,維果斯基舉辦了很多場演講活動。在這段時間內,維果斯基創辦了一份文學刊物。此后沒多久,維果斯基的第一個文學著作研究出版,后來演變為“藝術心理學”。在學校的訓練機構中,維果斯基還建立了一個心理實驗室。實驗室是為了輔助心理學教學而建的,其內容也被其編入《心理學的師范》一書,并隨之出版。
20年代初期,維果斯基和俄國心理學家魯利亞、列昂節夫一起研究人的高級心理機能的社會歷史發生問題,并建立起了心理發展史上的“社會文化——歷史學派”。因為這個學派以這三個人為帶領,所以“社會文化—歷史學派”也被稱為“維列魯”學派,并逐漸發展成為這一時期俄國最大的心理學派別。它的思想遠傳美國、日本和西歐等國,產生了很重要的影響。
在維果斯基的貢獻中,社會文化理論是其主要貢獻之一,強調的是社會文化活動對于兒童認知發展的影響和其重要性。在維果斯基看來,兒童的學習過程是社會因素和個人因素共同促成的。社會文化性能夠能夠轉變兒童的意識,并且幫助其建立一種行為和思想相統一的心理?;谶@點出發,維果斯基列出了幾點兒童心理水平的特點。
(1)兒童的心理發展,不在于之前準備了什么,而在于以后的發展是什么。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不能只注重昨天,更要注重明天。要知道,高級的心理發展是“從現在開始”,而不是做成熟的尾巴。
(2)教育教學對孩子的心理發展帶來了很大的影響。教學中的知識結構改變了孩子的心理結構,所以這就要求教師一定要建立一個新的、完善的、有意識的心理活動形式,利用這些形式,來提高孩子的心理水平。
(3)在學習中所得到的知識,要比在生活中得到的知識多得多,在從小學到大學的學習過程中,孩子才會慢慢地掌握科學概念體系,使孩子的心理意識望著更高的方向發展,最終形成正確的世界觀。
心理學小辭典
支架式教學的環節:
1.搭腳手架:根據目前的學習情況,建立概念框架。
2.進入情境:將學生引入問題情境。
3.獨立探索:讓學生獨立探索。
4.協作學習:小組協商、討論。
5.效果評價:對學習效果的評價,包括學生個人的自我評價和學習小組對個人的學習評價。
維果斯基認為,從個體心理發展的角度來看,兒童的心理發展也是從社會化向個體化轉變的過程。兒童剛開始說話的目的,就是為了和他人交流。因為,兒童的語言就來源于社會,來源于家庭。兒童日常的自言自語只是兒童語言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過渡環節,是從外部言語向內部言語轉變的一個過程,這種語言自身也是社會化的。這一點,在維果斯基的著作《思維與語言》一書中,也有所體現。

▲維果斯基代表作:《思維和語言》
從這點出發,維果斯基又進一步提出了兒童發展觀點。假設孩童要想發展,就必須要進行社會互動,讓孩子參與到社會文化活動中?;诖耍瑑和l展觀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跨文化差異:在文化活動和使用工具上的不同,也就造就了每個文化層次的高度不同,自然所對應的心智活動也就有所不同。
發展的或發生學的方法:要想了解人類的行為活動,就需要借助檢視行為的發展或歷史;要想知道一些事物在社會文化中的地位,我們就需要了解這項事物的發展歷史和過程。
雙線的發展:在兒童發展的過程中,會出現兩個不同的平面等級:第一為自然線,第二為文化線。自然線代表的是自然界中事物的成長和成熟,還有心智的結構等;文化線指的是人們在學習過程中所使用的文化工具,以及在參加社會文化活動的知覺意識。
較低相對于較高的心智功能:發展有兩個平面等級,心智也有兩種分類:較高的心智和較低的心智。較低的心智功能是哺乳類所共有的,而較高的心智功能則只有人類才有,主要表現在使用文化工具和語言等,以此來引導正確的認知活動。在較高心智功能的發展過程中,較低層次的心智功能將會出現重組現象。
文化發展的一般性起源法則:孩童的文化發展功能也有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文化和人際交往層次;第二個層次是個人心理建設層次。隨著高層次心智的發展,其心智功能都會逐漸內化。
語言是中心:人類使用的最早也是最基礎的文化工具就是語言,是人們重要的交流工具。以語言為中心,還會形成較高層次、自我規范的思考過程,這也是非常有用的。
教育引導發展:孩子發展成人的關鍵所在,就是要接受正規的教育,要領會其他形式的社會文化。
最近發展區:最近發展區指的就是從孩子獨立開始,一直到成人的這個過程中,需要成人們協助完成。這也是學習和發展產生假設推測的動力根源。
在維果斯基理論的基礎上,很多研究學者也提出了相應的教學模式,其中最為著名的要數“支架式教學”。支架式教學主要通過兩個步驟,前期老師要引導學生進行發現活動,而當學生的發現活動進行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老師的指導成分就需要相應的減少,讓學生自由發揮、自主發現,而老師所充當的更多的是監督的角色。在這一過程中,維果斯基理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此外,深受維果斯基理論影響的還有建構主義者的教學學習看法等。
維果斯基和皮亞杰是同時代的人物,相較于皮亞杰的研究來說,維果斯基的研究更加詳細。不過,因為維果斯基的理論含有太多西方文化色彩,因此受到了蘇聯政府當局的打壓,將維果斯基的成果列入禁忌,不允許人們討論和傳閱。直到上世紀60年代,維果斯基的理論引起了美國心理學界的注意,由此才得到重視,并加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