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哲學心理學的產生發展

哲學王、武士和勞動者

——柏拉圖(公元前427~前347年)

公元前427年,柏拉圖出生,他是家中的第四子。據說,柏拉圖是雅典國王的后裔,當時雅典著名的政治家柯里西亞斯就是柏拉圖的叔叔。

柏拉圖自幼年起就喜歡讀書學習,才華橫溢,非常優秀。為此,人們還將其稱為“阿波羅之子”(“阿波羅”為古希臘神話中的“光明之神”)。

最初,柏拉圖的夢想是和他的家人一樣,成為一名政客,后來因不滿當時統治者的統治,他毅然投身哲學領域。當時,雅典爆發了斯巴達戰爭,“三十僭主”(斯巴達國王呂西斯特拉圖占領雅典時在那里建立的一個寡頭政治的傀儡政府)上臺。緊接著,新的代議制政府取代了“三十僭主”,導致政局混亂。加上柏拉圖的老師蘇格拉底于公元前399年被判處死刑,這讓柏拉圖對當時的政權非常失望,于是決定棄政從文,開始周游各國,學習自己感興趣的知識。

公元前387年,40歲的柏拉圖結束旅行返回雅典,并在雅典城外的西北角創建了“柏拉圖學院”,這也是西方文明中最早的、有完整組織的高等學府之一。柏拉圖學院存在了900多年,公元529年,柏拉圖學院被查士丁尼大帝(拜占廷帝國的皇帝)下令關閉。

柏拉圖學院的教學思路深受古希臘數學家、哲學家畢達哥拉斯思想的影響,其教學課程也是根據畢達哥拉斯的傳統課題而設置的,主要有幾何學、算術、聲學和天文學等。除了畢達哥拉斯的傳統思想外,柏拉圖所提出的西方客觀唯心主義哲學,在教學過程中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并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哲學體系,內容博大精深,有著巨大的價值意義。

在柏拉圖的觀念中,世界可以分為兩種,一個是理念世界,一個則是現象世界。其中,理念世界是永恒不變的,也是真實存在的;現實世界只不過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是人們能夠直接接觸到的世界,現實世界的組成部分就是現象。從這一觀念出發,柏拉圖提出了一種認識論,并將其運用到教學過程中。

▲柏拉圖

蘇格拉底的學生,古希臘客觀唯心主義哲學的創建者,始創理念論心理學思想。其著作《理想國》一書蘊含著歐洲心理學史上最早的分類雛形:知、情、意三分法。

▲柏拉圖學園

柏拉圖學園在歐洲文化史上有著特別的地位,它是歐洲第一所綜合性學校,教授哲學和自然科學,眾多的有志青年都渴望來這里深造。

心理學家著作

柏拉圖思維敏捷,研究范圍比較廣,著作豐富。柏拉圖流傳下來的著作有40多篇,還有13封書信。經過后代人的鑒定研究,以下的二十幾篇著作被確認為真品:

《伊壁鳩魯篇》、《蘇格拉底的申辯》、《克力同篇》、《斐多篇》、《克堤拉斯篇》、《泰阿泰德篇》、《智士篇》、《政治家篇》、《巴曼尼得斯篇》、《菲力帕斯篇》、《饗宴篇》、《斐德羅篇》、《阿奇拜得篇之一》、《阿奇拜得篇之二》、《高爾吉亞篇》、《智者篇》、《政治家篇》、《斐利布斯篇》、《法律篇》、《理想國》、《蘇格拉底之死》。

在柏拉圖的所有哲學著作中,《理想國》算是其最經典的代表作之一。這部作品主要以對話的形式記錄了柏拉圖用蘇格拉底的口吻和其他人對話的內容,給人們展現了一個真善美相統一的政體。在《理想國》一書中,柏拉圖將人類(不包含奴隸)分為三個等級,第一等級為哲學王,第二等級是武士,勞動者則為第三等級,對應的角色分別是國家的統治者,國家的軍隊和國家的手工業、農業勞動者。

以這三個等級為前提,柏拉圖又把人的靈魂分為三類:理性、意志和情欲。理性代表智慧,相當于統治者的理智;意志代表勇敢,相當于武士的意志;而情欲則和勞動者的情欲相呼應,需要控制。在這三類中,最高級的為理智,其次為意志,最低級的為情欲。統治者追求真理,武士要求榮譽和成就,而普通的勞動者則只需要滿足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就可以了。這三種人的存在,也就構成了一個國家理智、意志和節制的三種美德或條件。

在柏拉圖眼中,奴隸主就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其他人都是為奴隸主服務的。這是柏拉圖最基本的政治主張,其理論基礎便是唯心主義思想。柏拉圖的知、情、意三分法,也是歐洲史上最早出現的三分法理論。

在柏拉圖所設計的理想國中,統治者一定要由真正的哲學家來擔任,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夠解決城邦的危機,才能夠革除弊端,才會出現最好的政體。所以,也可以這么說,柏拉圖的理想國就是在哲學家帶領下所建立的國家,這也是世上最好的模范國家。

割與斧,靈魂整體論

——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

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著名的科學家、哲學家。公元前384年,亞里士多德出生在色雷斯的斯塔基拉。17~38歲,亞里士多德一直在柏拉圖學院進修哲學。這20年的是亞里士多德一生中最重要的時光,給亞里士多德帶來了決定性的影響。在柏拉圖學院學習期間,亞里士多德的成績十分優秀,各方面才能也比較出色,被柏拉圖稱為“學園之靈”。為了鉆研自己的學說,亞里士多德四處收集圖書論文資料,久而久之,竟然創建了一個小型的圖書室,成為他創造個人學說理論的基礎。

公元前347年,柏拉圖逝世。兩年后,因和學院首腦觀念不同,亞里士多德毅然離開了雅典,離開了柏拉圖學院,開始了他的游歷生活。

公元前343年,亞里士多德游歷到了馬其頓,受馬其頓國王腓力浦二世的邀請,擔任亞歷山大的老師。公元前335年,腓力浦二世去世,亞歷山大上臺,亞里士多德離開馬其頓,返回雅典。

亞里士多德從馬其頓返回雅典,表面上是為了雅典的教育,實際上還有可能擔負著說服雅典人屈服馬其頓統治的任務。來到雅典后,亞里士多德受到了多方優待,不僅擁有了比較顯赫的政治地位,還得到了足夠的財物和土地。依仗這些,亞里士多德占用阿波羅呂克昂神廟附近廣大的運動場和園林地區,創辦了哲學學校。

亞里士多德在教學期間成立了自己的學派——逍遙派(因這一學派的老師和學生在上課學習的時候,喜歡一邊在花園漫步,一邊商討學術問題而得名)。

亞歷山大去世后,雅典人開始奮起反抗馬其頓的統治。作為亞歷山大的老師,亞里士多德也被牽涉其中。因亞里士多德創建的學校占用了阿波羅神廟周圍的土地,因此,人們便控訴他犯了“不敬神”罪。當初,蘇格拉底就是因“不敬神”罪而被處死的。亞里士多德為活命,只能匆忙逃出雅典。

公元前322年,亞里士多德因病逝世,終年63歲。關于亞里士多德的死因,主要有三種猜測:①因長期勞累,久病成疾而病逝;②亞里士多德得罪了統治者,被人毒死;③亞里士多德無法解釋出潮汐現象的原因,終日郁郁寡歡,最后自殺而亡。

▲亞里士多德與亞歷山大

思想家亞里士多德正在輔導他的學生——亞歷山大大帝,這位天才少年若干年以后征服了整個已知的世界。

亞里士多德生前曾做過柏拉圖的學生,不過他并不贊同柏拉圖提出的靈魂“三分法”。亞里士多德認為,世間所有的事物都是有靈魂的,植物的靈魂是吸取營養和消化,而動物除了有吸取營養的運動外,還具備感覺靈魂,在所有的靈魂中,人屬于最高級的靈魂。人的靈魂除了具備植物和動物的靈魂外,還有理性靈魂。也就是說,人同時具有三種靈魂。亞里士多德認為,靈魂是統一的,是不能分割開來的,不能分割成知、情、意三部分。自然,在亞里士多德那里,柏拉圖的三分法是不成立的。

心理學小辭典

唯心論被馬克思認為是哲學的兩大派別之一,和唯物論相對應。唯心論認為,第一性是精神或者是意識,第二性才是物質。也就是說,物質是依賴于意識存在的,而物質屬于意識的產物。這和唯物論的觀點是相反的。

除了靈魂三分法的分歧外,在理念世界這一概念中,亞里士多德和其老師柏拉圖的意見也是相左的。柏拉圖認為理念世界是真實的,現實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一部分。而亞里士多德在其所著的《論靈魂》一書中,他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理念世界并非真實的世界,它是虛幻的,是和現實世界相互矛盾的,最真實的世界應該是現實世界。靈魂只是一種形式,而身體才是真正的質料,這兩者缺一不可,不可分割。

亞里士多德還用“割”和“斧”的關系來表述靈魂和身體的關系。在他看來,如果斧子不存在的話,“割”也就無從談起了;同樣,如果斧子無法劈砍東西,那么也就失去了斧子原本的作用,失去了其靈魂,它也不再是一把斧子了。簡單來看,劈砍動作就好比是斧子的靈魂。

在此基礎上,亞里士多德還認為靈魂有非理性和理性之分。非理性靈魂的作用主要是感覺、本能和欲望等,而理性靈魂則是理解、思考和認識等。亞里士多德認為,在人的認知過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就是靈魂的思考和感覺功能,并且需要借助于感覺器官來感受外界事物。

例如,動物生存的最主要手段就是感覺,而辨別力是感覺的主要特征,比如嗅覺能夠辨別味道;聽覺可以辨別聲音;視覺能夠辨別色彩等。動物只有擁有了這些,才能夠給靈魂傳達信息,感知對象,做出相應的動作等。他還將感覺分為特殊感覺和共同感覺兩部分,比如嗅覺、聽覺、味覺、視覺和觸覺等屬于特殊感覺,它們分別對應著氣味、聲音、味道、顏色和觸感等。

在解釋了特殊器官的感覺后,亞里士多德還對共同感覺加以說明。共同感覺和特殊感覺的關系,可以由一下圖標進行直觀的展現:

▲亞里士多德論共同感覺和特殊感覺的關系圖

(參考梅本堯夫、大山正的亞里士多德論人的靈魂結構圖)

圖中,人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特殊感覺和共同感覺的主要內容,從而承認了感覺在人們靈魂認知過程中的作用和地位。不過,亞里士多德又認為,感覺在靈魂認知上只是起到了誘發的作用,要想得到真理,還需要靈魂的理性思考才行。所以,亞里士多德便將教學目的放在了高級靈魂的理性發展上,為人類哲學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體液—氣質

——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前370年)、加倫(129~199)

公元前460年,希波克拉底出生,他是古希臘伯里克利時代的醫師,被人們譽為“醫學史上最杰出的人物之一”。希波克拉底生活的時代為上古時期,當時的醫學技術并不發達,希波克拉底經過不懈的努力,將不發達的醫學從巫術和哲學中分離出來,發展成為一門專業的學科,并創立了自己的醫學學派,為古希臘醫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所以,人們把希波克拉底尊稱為“醫學之父”。

在醫學的發展過程中,很多人將希波克拉底的觀點視為行醫原則,但也有很多人將自己的原則、觀點和希波克拉底本人的觀點相混淆。以至于多數人其實并不了解希波克拉底的真正觀點、真實想法和生前所做的事情。不過,即便是這樣,人們依然不能否認希波克拉底為臨床醫學所做的貢獻。為了紀念他,人們將希波克拉底所指定的行醫誓言定為后人行醫時的道德綱領,一直延續使用至今。

希波克拉底一生著述頗豐,其中的《論人的本性》是醫學發展史上重要的參考文獻。在此書中,希波克拉底提出了著名的“體液說”。他認為,人體是由四種體液組成的,而這四種體液分別來自人體不同的器官。

“黏液”存在于人的腦部,性質冷。人如果失去了黏液,就很有可能患上癲癇病;“黃膽汁”主要存在于人體肝臟內,性質熱;“黑膽汁”則存在于胃部,性質漸溫;“血液”主要位于心臟部位,性質偏干燥。這四種體液的混合都是有一定比例的,不管哪一種體液在體內過多或者是過少,都會給人體帶來不適感。

這一學說給西方醫學的發展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公元前370年,希波克拉底逝世,終年90歲。

希波克拉底逝世后,古羅馬醫生加倫繼承發展了他的思想。

▲希波克拉底

古希臘名醫,被譽為“西方醫學之父”。他善于診斷和治療,有一套健康哲學、心理學知識。希波克拉底認為腦是心理學的器官。代表作有:《論圣病》、《論人的本性》、《論水、空氣和地域》等。

加倫對于希波克拉底所提出的“體液說”是極為支持的,他將希波克拉底的“體液說”進一步繼承發展為氣質說,并認為人有四種不同的氣質。血質比較多的人,性格活潑,為人熱情;黏液質的人,性格比較沉穩,善于思考;黑膽汁比較多的人,性格沉默,比較悲觀,但也有毅力;膽汁質的人性格比較暴躁,容易發怒,情緒不穩定。每個人的生理特點是哪一種液體,就會對應著哪一種氣質。先天的氣質性格,也會隨著后天環境的變化而發生變化,這也為后來醫學和心理學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指導基礎,意義重大。

▲體液與性格關系

悲觀抑郁患者有過量的黑膽汁;多血質的人,血液最多,這種血液激發了樂觀彈奏者的表演;黏液質的少女被冷漠所操縱,對情人反應遲緩;過量的黃膽汁使男人怒氣沖沖。

氣質說是心理學中第一次提出的有關氣質類型的描述。雖然現代心理學已經基本上沿用了氣質特征的描述,但是以體液說為中心的氣質說還是缺乏相關的科學論據,并不被大多數人所承認。

盡管如此,俄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生理學家巴浦洛夫對于希波克拉底的“體液說”和加倫的“氣質說”,還是給予了極大的肯定和支持。而在與這兩種學說相關的“身心健康學說”中,巴甫洛夫又提出了“體內外因素要相互和諧”的思想,成為人類思想發展史上的又一寶貴財富。

心理學小辭典

希波克拉底提出的行醫道德規范義務:

①把病人的利益放在專業實踐中,并在特殊情況下,放在自我利益之上。②保持專業要求的知識和技能。③雖然個人的能力有限,但是只要病人需要,我們就應該向自己的同行前輩求助,不吝嗇自己的幫助。④尊重同行的價值和理念,并且尊重他們的個人道德責任。⑤關懷所有需要我們幫助的人,不管他有沒有能力支付昂貴的醫療費。⑥從病人的最佳利益出發,而不能為了社會、政治或者是自我的利益而行動。⑦尊重病人的道德權利,要對病人明確清楚地講明病情,以及病人的疾病性質,并且告知病人我們所建議的治療方法的好處和危險。⑧幫助病人選出和他們理念一致的選擇,不能強迫病人,不能欺騙病人,更不可口是心非。⑨保守病人的秘密,這是對病人關懷的一個重要的部分,除非秘密危及到他人的安全,否則決不可泄露。⑩即便我們不能治愈病人,也要盡自己所能幫助他們,幫助病人依照自己的意愿死亡。

我思故我在

——笛卡爾(1596~1650)

1596年3月31日,笛卡爾出生。笛卡爾的母親在其1歲左右因肺結核病逝,母親去世后,父親再婚并移居他處。笛卡爾自小跟著外祖母長大,和父親很少有見面的機會。不過,父親會定期為笛卡爾提供資金幫助,使他能夠順利完成學業,不用擔心生計。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笛卡爾性情孤僻,喜好沉思,頗有哲學家的氣質。

1604年,父親將8歲的笛卡爾送進歐洲最為有名的貴族學校——皇家大亨利學院學習,希望他長大后可以成為一名神學家。因為笛卡爾身體孱弱,校方還特地破例允許他可以不受校規的束縛。早課時,笛卡爾也可以自行在床上讀書預習。

▲笛卡爾的哲學課

這幅畫描繪了瑞典皇后克里斯蒂娜和她的大臣在聽笛卡爾講哲學課。皇后對課程的安排使得笛卡爾每天必須早起,加上瑞典冬天十分寒冷,笛卡爾最終患上重病,于1650年2月11日,死于肺炎。

笛卡爾在皇家大亨利學院學習了8年。在此期間,他接觸到哲學、神學、歷史、古典文學、醫學、法學等傳統文化教育。不過,笛卡爾對于自己所學的知識并不滿意,甚至還有些失望。因為在笛卡爾看來,教科書上的理論都是模棱兩可,甚至還自相矛盾的,他從教科書上得到的知識也是沒有任何確切證明的,令人起疑的。在這些學科中,笛卡爾唯一喜歡的就是數學,這算是他在大亨利學院學習過程中的唯一安慰了。

1612年12月,笛卡爾從皇家大亨利學院畢業,隨后,他又遵照父親的愿望,進入普瓦捷大學進修法律與醫學專業。在普瓦捷大學學習的過程是快樂的,笛卡爾對幾乎全部的科目都非常感興趣,尤其是數學。

從普瓦捷大學畢業后,笛卡爾在擇業上一直猶豫不定,最后干脆選擇游歷歐洲,希望能夠從中找到自己喜歡的職業。1618年,笛卡爾加入荷蘭拿騷的毛里茨的軍隊。當時,荷蘭和西班牙之間已經簽署了休戰協議,這也讓笛卡爾有大量的閑暇時間來研究數學。笛卡爾在研究的過程中,還將數學和物理學結合起來,并對此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1618年11月10日,一個偶然的機會,笛卡爾看到了一則以弗蘭芒語表述的數學問題,并拜托身邊的人將弗蘭芒語翻譯為拉丁語。幫助笛卡爾翻譯的這個人是以撒·貝克曼,他是著名的數學家和物理學家。后來,貝克曼成為笛卡爾的導師,對于笛卡爾的數學研究工作給予了很大的幫助和支持。

1621年,笛卡爾退伍回國,正巧趕上法國內亂。

為了躲避內亂,笛卡爾變賣了父親留下的家產,繼續游歷歐洲。笛卡爾先是在意大利居住了兩年,隨后又移居法國巴黎。當時的法國,教會勢力非常龐大,人們并沒有言論自由。因此,1628年,笛卡爾又移居思想自由的荷蘭,并在荷蘭度過了20多年的時光。在這20多年里,笛卡爾進一步研究了哲學、數學、天文學、物理學、化學和生理學等學科,并發表了很多重要的哲學文集。

心理學家著作

笛卡爾是法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哲學家,在他的一生中所留下的著作有:1637年出版的《方法談》,1644年出版的《幾何學》、《屈光學》、《哲學原理》。笛卡爾離世之后,人們又將其所著的《論光》一書出版。

1649年,瑞典克里斯蒂娜女王邀請笛卡爾擔任其私人老師。每天早上5點,笛卡爾便匆匆趕往宮廷,為女王講授哲學,這讓一向習慣晚起的笛卡爾受盡了折磨。加上當時瑞典出現了幾十年未見的嚴寒,笛卡爾不幸患上了肺炎。

1650年2月,笛卡爾去世,終年54歲。笛卡爾一生未娶,他死后,由于教會的限制,也僅有他幾位好友相送。

笛卡兒一生致力于哲學研究工作,自成體系,為哲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在笛卡爾看來,每個人生來就擁有辨別真理的能力,一些東西需要從理性的懷疑角度去辨識。而笛卡爾通過懷疑所得到的第一條原則就是“我思,故我在”。笛卡爾認為,傳統上的真理標準是神教的原則教條,而他則主張人們以理性思維為基點,去懷疑真理,衡量真理,打破人們長期以神學為中心的思維習慣,反對宗教理念,挑戰了宗教的權威。

▲靈魂是如何運動的?

該圖顯示了對圖像的感官認知過程與肌肉反應之間的假想關系。圖像從眼睛傳到松果體,圖像與松果體之間的互動決定了肌肉的運動。笛卡爾認為靈魂在松果體這里和身體動作發生交感作用。

笛卡爾的這一主張,使得心理學從哲學本體論慢慢過渡到哲學認識論上。在心理學的發展過程中,神學教條逐漸被笛卡爾的理性思維替代,使得心理學的研究對象變為人、自我和理性思維等。

那么,笛卡兒的認識論又是如何發展來的呢?提出自我原則后,通過理性思維,笛卡爾首次承認了物質和上帝的存在,而上帝又是世間的創造者,這樣就把自我和物質對立起來了。可是,物質、靈魂和自我又是人的組成部分,那么究竟該如何統一這兩者呢?針對這一問題,笛卡爾使用了二元論,也就是身心交感論和身心攪混論。

第一,人體是根據自然規律而起作用的。他說,身體之所以會運動,主要由于心的熱力所造成的“動物精神”在中空神經管內的運動,當這種“動物精神”到達松果體的時候,靈魂便在這里和身體發生了作用。笛卡爾認為,靈魂依附于整體性生活,屬于單一的整體,只存在于身體內部單一的器官中,并且會和外來事物發生反應。靈魂就好比一個航向燈,指揮人體動作,這就是笛卡爾從身心交感引申出的身心攪混論。笛卡爾進一步認為,“靈魂是和人體緊密聯系、高度混攪在一起的,這樣才算是一個完整的單一的整體”。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笛卡爾還將人的神經比作一根繩子。

▲敏感的神經

笛卡兒認為,神經如同一條繩子,假定繩子上有A、B、C、D各點,只要拉動其中的一點,其他各點也會活動起來。同樣,只要某一神經有痛覺,它會同時引起大腦里神經歸總的地方,從而使心靈產生同樣的痛覺。

假如,繩子上有四點:a、b、c、d,不管你拉住繩子上的哪一點,都會帶動其他點的活動。由此笛卡爾又舉例說,當我們的腳趾受傷感到疼痛的時候,這一痛感主要是經過腳趾上的神經傳遞而來的。

這些神經就好比一條條繩子,從腳趾連接到大腦,所以當腳趾疼痛牽動的時候,也會帶動大腦里面的神經,并且激起神經運動,在這樣的過程中,心靈自然會有疼痛的感覺。

笛卡爾所提出的身心交感論,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批判了神學教條,大大推動了哲學心理學思想的發展。

可是,當時的學術界對于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觀點是極為反對的,并將其看作是極端主觀唯心主義的總代表。在一些人看來,意識是位于存在之后的,而思想是依附于肉體存在的,笛卡爾的觀點明顯是“本末倒置”、“十分荒唐”。

不管怎么說,都不可否認笛卡爾學說的深遠影響。笛卡爾提出的“我思故我在”,強調認識中的主觀能動性,對德國古典哲學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心靈白板論”

——洛克(1632~1704)

英國經驗主義的代表人物主要有三個:約翰·洛克、喬治·貝克萊、大衛·休謨。洛克是英國啟蒙時期最著名的自由主義者和思想家,其思想對于英國后世政治哲學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洛克

近代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教育家,經驗主義心理學的創建者和近代歐洲聯想主義的倡導者。其心理學思想對后來的英、法影響甚遠。貝克萊的思想源于洛克,現代心理學始創人馮特及結構心理學也對其思想有所繼承發展。

1632年8月29日,洛克出生在薩默塞特郡的威靈頓村的一個清教徒家中。父親是一名律師,母親是制革工匠的女兒。

1647年,在父親朋友的幫助下,洛克被送進倫敦市的西敏中學學習。畢業之后,洛克進入牛津大學基督教堂學院繼續學習。洛克在學校里的成績非常優秀,所有人都認為他肯定能夠成為一名優秀的神學家或者是律師。可是在洛克看來,學校設立的課程既枯燥又無聊,還沒有一些哲學家的著作來得有趣。在同學的介紹和影響下,洛克開始對醫學和哲學發生興趣。其后,洛克憑借自己在醫學界和哲學界的成就,成為了皇家學會院士。

1666年,洛克認識了正飽受肝臟感染疾病困擾的沙夫茨伯里伯爵。在洛克的悉心照料和治療下,伯爵的病情有所減輕。沙夫茨伯里伯爵對洛克非常感激,并說服他做了自己的助手。

1667年,洛克搬入伯爵住所,兼任伯爵的私人醫生。托馬斯·西德納姆是倫敦當時有名的醫師,在此期間,洛克受到西德納姆的悉心指導,刻苦鉆研醫學。西德萊姆的自然哲學觀念也深深影響了洛克的思想。這一點在洛克所著的《人類理解論》一書里就可以發現。

▲認識外部世界

洛克認為,人們對外部世界的認識來源于感覺經驗,憑借感覺去認識外部世界:巴托洛姆·埃斯特班·利羅的畫《神圣家庭》(1650)中孩子憑借感覺經驗,辨別出眼前的物體是只小狗。

后來,沙夫茨伯里伯爵的病情惡化,嚴重考驗著洛克的醫學經驗和能力。為了治好伯爵的病,洛克和其他幾位醫生一起參與治療,并且決定進行手術,切除伯爵肝臟內的囊腫。在當時的醫療條件下,做手術是極其危險的事情,不過在洛克的說服下,伯爵接受了這次手術。幸好,手術進行得非常順利。術后,伯爵的身體也漸漸康復,這讓伯爵對洛克更加感激了。

1672年,伯爵被任為英國大法官,在其影響下,洛克也開始頻繁出入各種政治場合。1675年,伯爵失勢,洛克只身前往法國旅行。1679年,當伯爵面臨的形勢有所好轉后,洛克又重新回到伯爵身邊。在伯爵的鼓勵下,洛克開始編撰《政府論》,這也是洛克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

1683年,洛克受到“查理二世國王被刺案件”的牽連,為了保全生命,只好前往荷蘭避難。在荷蘭期間,洛克繼續撰寫專著,并對他從前所著的《人類理解論》和《論寬容》進行校對修改。

心理學小辭典

現代自然科學是在自然哲學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自然哲學指的是思考者所面臨的自然界的哲學問題,比如人和自然的關系;原生自然和人造自然的關系;自然界中發展的基本規律等。自然哲學的發展為現在物理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有很多的名人都編寫過自然哲學方面的專著,比如英國著名的科學家牛頓和德國著名的哲學家黑格爾等。

在洛克的一生中,其最為重要的著作之一便是《人類理解論》,著名的“白板論”便是在這本書中提出來的。洛克認為,人的心靈就和白紙一樣,起初并沒有知識和觀念的存在。而我們所學的知識和觀念主要是以經驗為基礎的,是通過后天學習而來的。

在洛克看來,知識、觀念主要源于感覺和反省。色香味、大小、數量等都屬于感覺的范疇,其主要是由于外部事物作用于感覺器官上所引起的,由此稱之為外部感覺經驗;而思維、記憶、欲望、意志等則屬于反省的范疇,是從人們內心活動深處得到的,所以被稱之為內部感覺。這二者在發展的過程中已經形成了簡單的觀念,所以復雜的概念都能夠通過這一簡單的觀念聯合而來。

從這一點出發,洛克又提出了“聯想”的概念,這個心理學上首次出現的概念,為“聯想主義心理學”的發展鋪平了道路。在洛克看來,從感覺和反省處得來的觀念都是比較簡單的,而一些復雜的觀念都是通過我們自身的力量把簡單觀念聯合而來的。所以,洛克主張,在兒童教育中不能缺少聯想教育。

不過,洛克將色香味以及痛覺等感覺觀念看成主觀反應,而非客觀性質的展現,這一點是不正確的。在這里,洛克將哲學上的認知論和心理學中的認知論觀點混淆了。從心理學角度來說,人們在認知客觀事物的時候,一定要有人的主觀成分在里面。比如:光屬于電磁波的一種,它本身是沒有顏色的,只是進入到人的視覺器官后,才產生顏色,這一觀點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現在并不是一個秘密,不過,由于洛克生活的時代科技并沒有現在這樣發達,洛克以主觀的認識論來觀察評判聽上去難免有些草率,這也是德國著名哲學家萊布尼茨反對洛克的主要原因。

1691年之后,洛克便一直住在好友瑪莎姆女士的家里。這段時期內,洛克的哮喘病頻繁發作,讓他嘗盡了苦頭。1704年10月28日,洛克逝世。

洛克的“心靈白板論”思想不僅給西方造成了深遠的影響,對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區也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單子論

——萊布尼茨(1646~1716)

戈特弗里德·威廉·萊布尼茨是德國著名的哲學家、數學家。1646年7月1日,萊布尼茨出生于一個書香世家,他的父親是大學教授,母親是路德新教徒,外祖父母都是大學教授。

萊布尼茨自幼好學,喜愛詩歌和歷史。萊布尼茨6歲時,父親去世。之后,母親擔負起萊布尼茨的早期教育工作。1661年,萊布尼茨考入萊比錫大學修習法律,并兼修哲學和科學。1663年5月,他發表了《論個體原則方面的形而上學爭論》一文,并由此取得學士學位。后來,他又接觸了歐幾里得的著作,并喜歡上了數學。

▲萊布尼茨

開創了近代德國理性心理學。其心理學思想對康德、海爾巴特等德國心理學家有直接影響,對格式塔心理學、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等現代西方心理學派也有間接影響。代表作有:《單子論》(1714)、《人類理智新論》(1715)等。

心理學家著作

萊布尼茨是第一個接觸中國文化的歐洲人。有人認為,萊布尼茨的二進制就是從中國的陰陽學中發展而來的。其實則不然,在萊布尼茨接觸陰陽學之前,就已經發現了二進制,只不過在接觸到漢學后,發現二進制學說可以用中國的陰陽學進行推算和驗證。

1671~1672年冬季,萊布尼茨受命出使法國,試圖說服法王路易十四停止進攻德國。萊布尼茨的這次外交活動很是失敗,別說說服了,他連路易十四的面都沒有見到。不過,在這段時間里,萊布尼茨結識了荷蘭物理學家、數學家惠更斯。受他的影響,萊布尼茨對高等數學產生了興趣。

從1695年開始,萊布尼茨就一直為創建柏林科學院四處奔波、游說。1700年7月,經過千般努力,在普魯士女王索非婭·夏洛特的支持下,萊布尼茨在柏林創建了科學院,并出任柏林科學院的首任院長。其后,萊布尼茨又先后被柏林王室、彼得堡王室雇用。1716年11月14日,萊布尼茨因病去世,終年70歲。

萊布尼茨是一位偉大的數學天才,也是歐洲理性主義哲學的典型代表。萊布尼茨提倡工業技術的革新,并且發明了計算機和微積分。萊布尼茨所提出的思想對于德國唯心主義流派造成了很大的影響。萊布尼茨是一個客觀唯心論者,對于柏拉圖的觀點極為推崇。在萊布尼茨看來,世界的實體就是精神,他將其稱為“單子”。萊布尼茨認為,單子的外部表現就是物質,單子給主體帶來了活力,因為主體內部是不斷活動的,是力求發展和完善的。靈魂是人體中最高的單子,起著引導的作用,引導體內的其他單子。單子的數量是固定不變的,不會增加也不會減少。

▲創辦柏林科學院

圖中萊布尼茨與普魯士女王索非婭·夏洛特在一起,他正向女王闡述創辦科學院的重要性。在女王支持下,1700年7月柏林學院正式建立。

▲萊布尼茨發明的計算器

1673年萊布尼茨設計出這臺計算器,于1673年1~3月在其首次訪問倫敦時,將此計算器獻給了皇家學會。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萊布尼茨的思想和笛卡爾相同,都屬于唯理論者,認同天賦觀念。單子論學說認為,理性的知識是最為可靠和普遍的,這和洛克所認為的“凡存在于理性之中的,都是先是存在于感覺中”的觀點有出入。萊布尼茨認為,在此基礎上,還要增添一個條件,那就是“理智本身除外”。洛克提出了心靈白板論,認為心靈是一塊白板,可以在上面根據自己的意愿圖畫,而萊布尼茨卻是將心靈比作是帶有紋路的大理石,人們只能加工原有的紋路,而不能任意圖畫。事實上,萊布尼茨的這一觀點,也屬于心靈先驗論者的觀點。

在身心關系上,萊布尼茨將心靈也比作是一個單子,并且根據心靈內部的規律而活動,推動著單子持續地發展變化著。單子的發展變化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的過程,不同階段的單子,其發展活動也有著不一樣的觀念。于是高級的單子,其觀念就會越清晰。對于笛卡爾提出的身心交感論,萊布尼茨是極為反對的,而是提出了完全不同的“預定和諧”說。

“預定和諧”說認為,每一單子之間都是獨立存在的,相互不影響的。它們按照各自的內部活動規律的進行著。比如,人們在生氣的時候,會摩挲拳頭;在高興的時候,會放聲大笑。從表面上看,這些活動都是有聯系的,實際上這只是身心兩個方面同時活動的結果罷了。就好比構造相同的兩個鐘表,它們同時走動,并且指向同一個時間,但它們并沒有什么聯系,只是根據自己的內在規律在行走著。萊布尼茨說:“靈魂遵守自己的規律,形體也遵守它自己的規律,它們的會合一致,是由于一切實體(即單子)之間的預定的和諧。”萊布尼茨的這一理論對于西方心理學的發展起到了重大的影響。

從單子論觀點出發,萊布尼茨又提出了無意識和知覺——統覺的學說思想。在萊布尼茨看來,單子有一種叫作“覺性”的特性,這樣的單子,因為等級不同而表現出的觀念差異,使得單子有了微覺、知覺、統覺之分。人的觀念要比動植物的觀念更高、更清晰,這也是因為人的單子是自然界中最高的。

統覺觀念是人類最為清晰的觀念,是一種真實的、自覺的觀念,而模糊的觀念都是靠不住的。清晰的觀念可以促進動作的形成,對于人類的活動也是有很大的益處。萊布尼茨還將單子的主動性和觀念的清晰度聯系起來,認為單子的主動性越大,人類的觀念也就越清晰。而無意識的微覺,其清晰性就比較小了,不過無意識的微覺在人類個性和性格的形成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要知道,在不知不覺中所形成的個性習慣,對于性格的影響是極大的。

萊布尼茨、笛卡爾和洛克三人的思想觀念的碰撞,促進了西方近代心理學的發展,同時促進了英國感覺經驗的聯想心理學思想的形成,有著很深遠的意義。

存在就是被感知

——貝克萊(1685~1753)

1685年3月12日,貝克萊出生在一個鄉村紳士家庭。貝克萊最初的研究方向在數學方面,中年時期提出了“貝克萊悖論”,指出了微積分自相矛盾之處,在當時的數學界造成了很大的轟動。

▲貝克萊

近代西方主觀唯心主義哲學的始祖,英國唯心主義經驗論心理學和聯想主義心理學的重要代表。代表作有:《視覺新論》(1709),《人類知識原理》(1710)等。

1710年,貝克萊發表了一篇名為《視覺論》的論文,出版了《人類知識原理》,這讓他聲名鵲起。1713年,貝克萊所著的《海拉斯和斐洛諾斯的對話三篇》出版,主要闡述了經驗主義和主觀唯心主義觀點。貝克萊最為有名的觀點便出自于此書——存在就是被感知——世界是依附于感知世界的生物個體而存在的,如果感知個體不存在的話,世界也就不復存在了。

1714~1720年,貝克萊周游歐洲各國,宣揚自己的思想和理論。意大利是貝克萊停留時間最長的國家。在停留期間,他參觀了很多意大利名勝古跡,并在那里教授古希伯來語和神學。

1728年,貝克萊和安妮·福斯特結婚,福斯特的父親是愛爾蘭有名的大法官。之后,貝克萊又前往美洲,并在那里購買了一個莊園。在莊園居住期間,貝克特曾經想著在百慕大地區創建一個“理想國,建造一所大學”,但是最后都因為資金匱乏而宣告失敗。

1732年,貝克萊從美國離開后,抵達英國倫敦。

此后的時間里,貝克萊將主要精力都花費在慈善事業上。1739年,貝克萊建立了一所“兒童之家”,并親自擔任“兒童之家”的總管家,專門收容那些無家可歸的孩子。1734年,貝克萊被任命為英格蘭某一地區的執行主教,這也是他人生中最后一份工作。1753年,貝克萊去世。

在貝克萊的一生中,“存在就是被感知”是他最為著名的一個理論。貝克萊說,一個觀念之所以存在,就是因為它在被感知。

心理學小辭典

17~19世紀,英法兩國心理學思想的主要特點:心理學依據屬于哲學的一部分,并沒有完全獨立出來;笛卡爾和洛克兩個派別的哲學思想是心理學思想理論來源的主要基礎;心理學思想的主要理論特征是經驗主義,其有兩種表現形式:聯想注意和感覺主義;心理學思想的理論模式是機械決定論。

在貝克萊看來,所有的知識都是人們在經驗或獲得知覺的過程中得到的,屬于一種技能。貝克萊認為,物理對象指的就是各種經驗感覺的積累,并通過習慣的力量在心靈處聯合起來,否則的話物理對象也是不存在的。比如,有一張課桌,除非你親眼看到過它,碰觸過它,摸到它,知道它的形狀、顏色,它才屬于真實存在的;假如離開了上述種種因素和感覺,那么課桌也就是不存在的東西了。這也是貝克萊“存在就是被感知”的基本原理。

▲思想在這里交流

18世紀歐洲的咖啡館成了交流心理學、哲學和科學思想的重要地方。

要想徹底了解貝克萊的這一思想,就不能將物質和存在混為一談。“非物質論”是貝克萊的主要理論。在他看來,世界上只存在兩種物質,一種是心靈,而另一種是觀念。觀念存在于人們的心靈中,但是卻無法思考,而心靈則是能夠進行思考的。純物質的東西是不存在的,這種物體只是沒有任何性質,只是一種物理客體。當我們處于嬰兒時期時,就已經擁有了心靈感知能力。我們會逐漸知道“桌子”都有哪些觀念可以表示,“凳子”又可以用哪些觀念來表示,又有哪些觀念是表達“父親”、“母親”、“朋友”的。慢慢地,當心靈經驗逐漸成熟的時候,我們就會察覺,“父親”、“母親”、“朋友”等詞語和通常所說的觀念還是有很大區別的,而且相較于桌子、凳子這種死的物體來說,這些詞語都是能動的,是和自身比較相似的。于是,我們就能夠得出“父親”、“母親”、“朋友”等并不是觀念,而是和觀念對立的一面,那就是心靈。

此外,貝克萊還用深度知覺來論證“存在就是被感知”這一命題。在貝克萊看來,我們視網膜上的維度是平面的,但是我們卻能夠感受到深度,這是為什么呢?他說,這主要依賴于過去看事物的經驗,使得視覺印象、觸覺以及眼睛內所看到的事物合為一體。比如,近距離的看事物,其雙眼瞳孔是有輻合運動的,而遠距離看事物,輻合運動消失。由此也可以看出,深度知覺其實就是幾種感覺的集合體,是存在的事物。

貝克萊還認為,存在的只是我們能夠感知到的觀念,而對于那些感知不到的觀念,在“我”的心靈中是不存在的,不過它對于其他能夠感知到它的心靈來說,卻是存在的。因為人與人不同,其觀念也是不一樣的。對于心靈的客觀存在性,貝克萊是支持的,不過對于物質的客觀存在,貝克萊卻是極為反對的。

貝克萊的理論和唯物主義的觀點是相對立的,所以,他的理論誕生后,便遭到了學者們的諷刺和打壓。不過,隨著時間的發展,如今的大部分唯心主義者都已經接受了貝克萊的觀點。

▲深度的輻合角

與較遠距離的人像相比,人像靠近你的眼睛時,視網膜會產生更大的輻合角。

心理現象學

——休謨(1711~1776)

1711年,休謨在蘇格蘭出生,其父親是蘇格蘭的貴族。休謨曾于1734年、1763年兩次前往法國,并在英國駐法國使館中擔任秘書。1769年,休謨返回愛丁堡,并于1776年逝世。

休謨和貝克萊一樣,都是為了哲學而哲學的人,但他們之間還存在著很大的不同。貝克萊的理論主要針對于宗教,而休謨則主要針對社會政治,因而,他的學術著作和他的社會生活經歷是密不可分的。

休謨繼承了貝克萊的主觀經驗論,認為知識的唯一對象就是人的“知覺”。在休謨看來,人的知覺有兩類:印象和思想、觀念。印象是一種比較活躍、強烈的知覺。那么,印象到底是什么呢?它又是如何產生的呢?

休謨認為,感覺最初是由一種未知原因引起的,是在心理上發生的。至于這一未知原因到底是精神方面還是物質方面,就沒有確定的答案了。由此,休謨提出除了感覺以外,我們再也無法想到其他的存在。因為外界是不可知的,是無法確切探索和認知的,人們只能憑借自身的感覺和印象來斷定,而人們自身感覺和印象又主要是通過想象和記憶來完成的,記憶的感覺比較明確,想象的感覺則比較模糊。所以,人們對外界的認識永遠也不會超出對自身的認知據此,休謨指出,存在就是心里的一種知覺,而并非其他的事物。比如,當我們提到桌子、房子、火車的時候,也只是人的知覺罷了。為了不受貝克萊“唯我論”的困擾,休謨還指出除了感覺,其他一切都是不可知的,而上帝的存在也就和客觀世界一樣,是沒有絲毫依據的。這種思想被休謨稱為“溫和的懷疑主義”,也就是后來的“不可知論”。

其實,休謨的這一觀念,只不過是為了避免和貝克萊觀點重復而提出的,并沒有完全擺脫“主觀經驗論”的限制。休謨否認客觀經驗。在這個基礎上,他又進一步否定了客觀存在的規律性。根據休謨的這一觀點,像因果規律等客觀世界的規律都不是客觀事物所固有的,而只是存在于人的想象和思想中,是一種習慣性的聯系。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所觀察到的現象也是有聯系的,比如一種現象發生后,就會帶動另一種現象的出現,這樣反反復復、長時間后,一種習慣性的聯系便在人的思想中產生了,并且認定這兩種現象內部肯定存在著某種必然的聯系。所以,當一種現象出現的時候,人們也會判斷其后還會出現一種現象,而這種現象就是由前一個現象所引起的。

▲休謨

近代經驗主義和聯想主義心理學的重要代表。他對于空間知覺的看法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聯想主義心理學的發展。代表作有:《人性論》(1739~1740)、《人類理解研究》(1748)及死后出版的《靈魂不死》(1783)等。

▲藝術中的模糊性

達利在作品中較多地使用了模糊性的表現手法。這幅名為《那西索斯的變貌》的名畫給觀賞者很大的想象空間。你認為畫中的圖像是一位曲身的少年,還是一只指尖托有一枚雞蛋的大手?

休謨說:“當各種現象先后出現的時候,我們卻無法看到連接它們的中間紐帶。”比如,第一個子彈在運動的過程中對第二顆子彈帶來了沖擊,由此便引起了第二個子彈的運動;不過,也不能因為這樣就斷定,前面一顆子彈是第二顆子彈運動的原因,或者是第二顆子彈是前面一顆子彈運動的結果。這兩顆子彈的運動根本就不能相提并論,也無法從第一顆子彈的運動中發現任何結果來。所以,也只能這么說,這兩顆子彈的運動并不是有必然聯系的,而是恰巧“會合”在一塊的。而其規律要從槍械中尋找了,其主要是因為槍械中的撞針對子彈起到了沖擊作用,子彈受到沖擊,才產生的力學運動,每一發子彈在運動的時候,都要遵循這個規律,這和牛頓提出的“作用與反作用”的定律是相符的,而子彈之間的關系則是受開槍人的控制,帶有偶然性,和子彈運動并沒有什么關系。

休謨甚至還提出過“明天不出太陽”和“明天出太陽”這兩種言論,并且認為這樣的推斷是合理的,是可以成立的。“明天不出太陽”和“明天出太陽”這兩種言論,是和日常經驗相對立的。太陽的升起和降落是地球圍繞太陽旋轉和自轉的結果,這兩個言論,只能有一個是成立的。

休謨自己也清楚,他的這一觀點不僅和科學相互矛盾,也不符合人們的日常生活常識。可即便知道真相,休謨也還是狡辯道:一個人的信念或者是習慣成就了一個人的行動,而這一信念并不是來自外界的信息或者是知識,而是個人的“信仰”。在休謨看來,指導人生最大的力量就是一個人的習慣。雖然我們并不知道他人的存在,但我們卻“相信”他人的存在,這就是“信仰”的力量。總的來說,休謨主張跟著個人感覺走,跟著自己的信仰走,而忽略了外在的客觀事實,違背了科學規律。

▲愛丁堡大學

這里曾是休謨和許多志同道合的知識分子的學術家園。攝于20世紀初。

心理學家著作

休謨的主要作品有《我的一種生活歷史》(1734);《人性論》(1739);《道德和政治論文集》(1741);《在愛丁堡一個紳士寫給他朋友的一封信》(1745);《人類理解研究》(1748);《道德原理研究》(1751);《政治話語》(1752);《四學位論文》(1757);《大不列顛史》(1762);《我自己的一生》(未完)(1776);《自然宗教對話錄》(1779)。

神經振動,聯想

——哈特萊(1705~1757)

1705年,大衛·哈特萊出生。哈特萊命運凄苦,三個月大時,母親不幸去世,15歲時父親也去世了。中學時期,他是在布萊德福文法學校度過的,畢業之后,考入英國劍橋大學耶穌學院,修習古典文學、神學和數學。哈特萊的父親生前是一位牧師,所以哈特萊原本也想像父親一樣做一名牧師。后來因不滿英國傳統的教會規矩,放棄了神學而改學醫學。1726年,哈特萊從劍橋大學畢業,并取得學士學位,兩年后取得碩士學位。其后,哈特萊便中斷了對醫學的研習工作,雖然沒有拿到醫學方面的博士學位,也沒有得到合格醫師證書,但哈特萊還是憑著自己精湛的技術,成了倫敦有名的醫生。

▲哈特萊

世界心理學史上第一個生理心理學家和近代聯想主義心理學的創建者。其心理學思想對19世紀英國聯想主義和德國馮特的心理學思想產生很大影響。

哈特萊的一生經過了兩次婚姻。愛麗絲是他的第一任妻子,可惜婚后一年便去世了,隨后哈特萊又迎娶了伊麗莎白,并育有三子。1742年,哈特萊移居巴斯,在那里度過了自己的后半生。在哈特萊學醫時,洛克的哲學思想對他的影響很大,也讓他對哲學心理學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哈特萊后來自修哲學心理學,并且出版了兩本書——《觀念的聯想》和《對人的觀察》,這兩本書中的理論,奠定了哈特萊在哲學心理學界的地位。

心理學小辭典

科學心理學誕生之前,在研究人的心理活動規律時,哲學家、教育家一般采用思辨的方法,最后所得到的認知總和被稱為哲學心理學。古時候的哲學心理學叫研究靈魂之學;后來,哲學心理學又被稱為心靈之學;而在科學心理學誕生前,哲學心理學被稱為研究意識的科學。

在心身關系問題上,哈特萊深受牛頓運動理論的影響,并用牛頓提出的“振動理論”解釋神經傳導作用。在哈特萊看來,神經是實心的,也是一種傳導體,當神經受到外界的刺激時,就會產生振動現象,而隨著神經的振動,這則消息就會通過神經脈絡傳輸給大腦,進而引起腦神經的振動,觀念便是由此產生的。不過在這個過程中,觀念和振動二者之間并不是完全的因果關系。因為引起腦神經振動之后,就算外界刺激消失了,腦神經振動還會繼續,然后再慢慢地變弱。比如,在你的面前點燃燭火,就算你閉著眼睛,可還是會感覺到眼前有燭火在閃耀。這一種現象就是外界刺激消失之后,而腦振動持續的現象,也就是現在心理學中所說的“正后象”。哈特萊認為,心理現象的物質基礎并不是生理現象,而是其對應物。觀念和感覺的差別,也不是因為觀念的振動要小于感覺的振動,而是因為引起觀念振動的最初原因是神經振動,之后經過反射作用而保存在大腦中。哈特萊的這一看法,繼承了萊布尼茲的“心身平行論”觀點。

▲《囚犯之夢》

哈特萊認為,大腦的波動引起心理上相應的觀念出現。施溫德的《囚犯之夢》刻畫了在獄中的囚犯因不能出獄而只能通過夢幻來滿足自己的情景。

而在聯想問題上,哈特萊和心理學家哈克、休謨的觀點還有所不同。哈克認為有一些聯想是人們自身結合起來的,比如人們看到黑暗,往往就會聯想到魔鬼等;在休謨看來,聯想是一種自然力量,這種力量是不可知的;而哈特萊則是從生理學角度出發,將聯想當成外界客體作用于經驗時所重現的過去情境。比如,感覺A在同一時間內和不同的感覺結合,那么感覺A就能夠引起和它結合過后的感覺B、C、D等。相同的道理,身體運動也能夠引起之前和其結合過的觀念,喚醒其曾經重復的動作。運動和運動聯合就會形成技能習慣;運動和觀念的聯合則會形成意志行動等。這樣,系統的聯想心理學就誕生了。到了18世紀末期,這一心理學觀點已經成了歐洲心理學的主流,成了心理學中的代表學派之一。所以,很多人都將哈特萊看作是第一位生理心理學家和聯想主義心理學家。

心靈不可知

——康德(1724~1804)

1724年4月22日,伊曼努爾·康德出生。康德的父母是新教虔信派的教徒,強調宗教精神。小時候的康德也受父母的影響,偏于“虔信派”。8歲時,康德入學。他在學校接受的是人文主義教育,反對宗教的束縛,反對思想僵化。在學校教育的影響下,康德的宗教觀也徹底改變了。他開始不喜歡做宗教祈禱,不喜歡去教堂,不喜歡聽到父母唱詩歌,開始懷疑宗教,反對“虔信派”。

1740年,康德考入了科尼斯堡大學。期間,康德的父親去世。因為家里貧窮,康德并沒有進行碩士論文答辯。離開學校的康德生活愈發窘迫,連填飽肚子都成了一種奢侈,更不要提前途了。為了維持生計,他在科尼斯堡附近的小城鎮上當起了家庭教師。

▲康德

德國古典哲學的創始人,也是“批判地”認識心理學的創建者。在對經驗主義和聯想主義進行批判時,他強調心理主動性,肯定無意識的價值,這一觀念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西方心理學派的發展。

康德知識淵博、學術講究,再加上他嚴謹的教學態度,贏得了當地人的敬重,名聲遠播。漸漸地,很多外地的學生都慕名而來,想要拜康德為師。在他的弟子中,最為著名的要數赫爾德了(他和歌德、席勒一起,被稱為“魏瑪古典派”的領頭羊)。即便這樣,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康德都沒能如愿升任教授。期間,科尼斯堡授予其詩學藝術教授,但被康德拒絕了。此外,他還婉拒了埃爾朗根大學和耶拿大學的教授聘書。一方面是因為他一心想要當上科尼斯堡大學的哲學教授,另一個方面則是他的身體健康狀況不好,不愿意離開家鄉。

1755年,康德在科尼斯堡大學做了一名講師,并且不收取任何勞資。同年,康德在《自然通史和天體論》一書中提出了關于太陽系起源的“星云假說”。在人的認知能力和范圍限度上,康德還把世界分為兩種——“現象界”和“本體界”,并且將人的認識分成了三個環節——感性、知性、理性,還提出了“先天綜合判斷”的概念。

1770年,經過了這么長時間的等待,在康德46歲這一年,終于得到了自己夢寐以求的科尼斯堡大學哲學教授的職位,《感性與知性世界的形式與根據》則是他的就職報告。為了潛心研究他的批判哲學,在當上教授的10年內,他都沒有發表過任何作品。

1770年也是康德人生中的分界點。1770年之前,康德的研究方向主要在自然科學方面,代表性著作有:《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未來形而上學導論》、《純粹理性批判》、《道德形而上學基礎》等。這一時期被稱為“前批判時期”,而其此之后的思想則被稱為“批判時期”。1781年,康德發表了《純粹理性批判》,憑借著這一部作品,奠定了其在哲學史上的不朽地位。

在《純粹理性批判》一書中,康德曾經指出,世界上任何一個人,都無法想象一個在沒有時間和空間的世界中存在的一個物體。所以康德便認為,人們得到經驗的前提,就必須要有時間和空間,如果沒有,那么也就不可能得到經驗。由此看來,時間和空間是優于一切經驗的。

心理學家著作

康德的著作主要有:《自然通史和天體論》(1755);《純粹理性批判》(1781);《未來形而上學導論》(1783);《道德的形而上學基礎》(1785);《實踐理性批判》(1788);《判斷力批判》(1790);《完全在理性范圍內的宗教》(1793);《純然理性界限內的宗教》(1794);《永久和平論》(1795);《道德形而上學》(1797);《關于教育學》(1803)。

在康德看來,來自心靈之外的才能夠被稱為“經驗”。也就是說,自己本身的世界是無法感知和理解的,但是他人的世界或者是周圍的世界,個體卻是能夠感知、理解到的。因為要想產生知識,就必須符合三個條件——時間、空間與范疇。

▲海邊的兩個男人觀看月亮升起

這幅沉思性畫作意味著在時空之外還存在另一個世界,康德稱之為“先驗”世界,即無法為經驗所把握而只能靠悟性認識的世界。

此外,康德還將人的認識分為兩個部分,一為感性,一為悟性。感性材料只是一些凌亂的現象,是通過感覺器官獲得的,要想將其變成系統的理論知識,還需要悟性的加工和整理;而悟性則屬于一種先驗形式,是先天就有的。悟性和外在的經驗沒有關系,但是卻是認知外在的必然途徑。康德還認為,不管是感性還是悟性,都無法很好地解釋“物自體”。因為物自體是客觀存在的,是不依附人的意志存在的。人們沒有那么高的認知能力,也只能從理性上信仰它的存在。這就是康德的“物自體”不可知理論。

基于這一理論,康德又提出:人心也屬于物自體,是人們無法真正認知和揣摩的,就算再熟知的兩個人,也只能認識到人心的表象,而非實質。要知道,心靈既無法數量化,也無法拿心靈做實驗。不過,隨著心理學的發展,康德的這種觀點已經被后來的心理學家們攻破了。

1804年2月12日上午11時,康德去世。科尼斯堡的居民自發排著長隊,為這位偉大的哲學家、偉大的教師送行。

意識閾與統覺團

——赫爾巴特(1776~1841)

赫爾巴特是德國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和心理家。他的母親是一個有文化的人,赫爾巴特的幼年教育就是在母親和家庭教師的聯合指導下進行的。1794年,赫爾巴特考入耶拿大學。在大學期間,赫爾巴特研究了康德、費希特、巴門尼德等人的哲學著作。這些人中,對赫爾巴特造成影響最大的要數古希臘的哲學家巴門尼德的學說——一切存在都是統一的和不變的。1797年初,大學畢業后的赫爾巴特在瑞士一個貴族家庭中擔任家庭教師。在此期間,赫爾巴特對教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799年,赫爾巴特在訪問柏格多夫時,結識了瑞士著名的民主主義教育家裴斯泰洛齊。對于裴斯泰洛奇所提出的“民主主義”,赫爾巴特并不贊同。1799年之后,赫爾巴特居住在友人的家中,潛心研究哲學;1802年,赫爾巴特取得了哥廷根大學的博士學位,隨即在校留任。1809年,哥尼斯堡大學聘請赫爾巴特為哲學教育老師。在這段時間里,赫爾巴特創立了教育研究所,其目的就是要通過他的教育原理來訓練教師。1833年,赫爾巴特重新返回哥廷根大學任教,一直到他1841年去世。

在近代教育史上,沒有一位教育家可以和赫爾巴特相提并論,他所提出的教育思想更是對此后的教育發展造成了很深遠、廣泛的影響。赫爾巴特被西方教育學家稱之為“科學教育學的奠基人”。在赫爾巴特看來,教育學是要以心理學為基礎的,這樣才能夠讓教育學位于科學理論基礎之上。

“意識閾”和“統覺團”是他提出的兩個概念,主要為了進一步研究觀念相互作用的規律。在赫爾巴特看來,在完全抑制狀態和現實觀念之間還有一道界線,要想進入到現實觀念,那么完全抑制狀態就必須跨過這條界線,這一界線被稱之為“意識閾”。不管什么觀念,只要進入意識內,都必須和意識中的原有觀念相協調,反之則會被意識所排斥。這一觀念便被稱之為“統覺團”。

赫爾巴特將自己的這一思想運用于教育教學中,指出兒童一定要具備一定系統的知識,否則將不利于兒童的心智發展。在他看來,兒童的心理過程就是知覺、再現和統覺,教師必須遵循這一規律,幫助學生培養清晰的知覺、正確的再現和完滿的統覺。據此,赫爾巴特將課堂教學劃分為四個階段--明了、聯想、系統、方法,這也是著名的“形式階段理論”。“形式階段理論”隨后又被赫爾巴特的學生發展為“五段教學法”。

▲教育和心理學有什么關系?

郝爾巴特認為,教育工作應使學生有規律性的系統知識,否則會使其心智活動陷入紊亂。畫面上的女教師耐心地為學生作講解,很好地傳達了這點。

心理學家著作

赫爾巴特的著作最具有代表性質的有:《普通教育學》(1806);《一般實踐哲學》(1808);《哲學導論教科書》(1813);《心理學教科書》(1816);《作為科學的心理學》(1824);《一般形而上學》(1828);《教育學講授綱要》(1835);《心理學研究》(1839)。

赫爾巴特教學的基礎就是他的心理學。在他看來,原始狀態的心靈是一無所有的,只是被動地接受來自外界的印象和信息。我們自身所了解的只是一些感覺、愿望和觀念。心靈產生統覺主要來源于和外部世界的接觸;心靈作用的種種范疇就是各種統覺的聯合,相互之間的統覺會互相聯合或排斥,帶有機械性。為了說明心靈的作用,赫爾巴特甚至還采用了數學公式的方法,為近代教育科學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赫爾巴特將自己的意識閾和統覺團的思想應用于教育領域,并對教育教材提出了兩點要求:

一、教科書上要有從外界得來的知識。它是通過接觸到的事物的性質以及自然法則出發推理出來的,這樣的實證知識才稱得上是“知識”。外界知識主要來源于人們的感官,就好比還沒有入學的孩童,他們所得到的知識也是通過感官而收集起來的經驗。不過,這些經驗在經過學校教育后,大多數都被否認了,因為孩童得到的這些知識比較偏,沒有合理的、系統的推理。要想彌補這一缺陷,應該采用兩種方法:鼓勵學生多多接觸新事物,豐富其見識,完整其統覺體系;教導學生得到感官經驗后,要進行思考和推斷,只有經得起驗證的知識才是知識。

二、從社會關系作用中的體會也是知識,這種知識要比第一種重要得多。要知道,社交活動是人類智力和道德發展的基礎。這是從個體擴大到了社會,最后再形成一種個人和社會的相互作用。這種知識可以從歷史、文學、宗教以及藝術方面的教材中獲得。赫爾巴特還特意強調了文學和歷史在教學中的重要性,主張教育一定要適合當下文化時代理論的發展和現狀。在他看來,文化也是不斷發展的,一個時代的文化要比上一個時代的文化更加進步,也變得更加復雜。要想讓文化變得更加成熟,就需要對過去的經驗有一個明確的了解。赫爾巴特認為,歷史是人類最好的老師,而其他一些比較復雜的學科,脫離了學生們的實際生活。所以,赫爾巴特提倡在教育過程中要讓學生多多閱讀文學和歷史方面的知識。這些知識結構簡單,更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多多閱讀英雄故事,也會啟發學生的思想、行為和生活。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景山区| 和平区| 九江县| 门头沟区| 新沂市| 茂名市| 江门市| 孝义市| 察雅县| 双峰县| 商丘市| 北宁市| 大城县| 聊城市| 罗甸县| 深圳市| 盘山县| 桃园县| 邵东县| 稷山县| 神木县| 肇州县| 苍山县| 海晏县| 朔州市| 通许县| 乐山市| 吉木乃县| 宜丰县| 齐齐哈尔市| 长海县| 龙岩市| 开封县| 东源县| 高邑县| 沂南县| 仙居县| 潢川县| 中阳县| 龙井市| 绵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