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與陰陽五行的關系
陰陽,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對范疇。它最初的含義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為陽,背日為陰,后引申為氣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內外,運動狀態的躁動和寧靜等。古代思想家看到一切現象都有正反兩方面,就用陰陽這個概念來解釋自然界兩種對立和相互消長的物質勢力,并認為陰陽的對立和消長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因此,陰陽是對自然界相互關聯的某些事物和現象對立雙方的概括,即含有對立統一的概念。這個概念引入醫學領域,即是將對人體具有推動、溫煦、興奮等作用的物質和功能,統屬為陽;對于人體具有凝聚、滋潤、抑制等作用的物質和功能,統屬于陰。陰陽學說貫穿在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各個方面,用來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并指導著臨床診斷和治療。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類物質的運動。它是用來闡釋事物之間相互關系的抽象概念,具有廣泛的含義,并非僅指五種具體物質本身。凡具有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等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均歸屬于木;具有溫熱、升騰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均歸屬于火;具有承載、生化、受納作用的事物,均歸屬于土;具有清潔、肅降、收斂等作用的事物,均歸屬于金;具有寒涼、滋潤、向下運行的事物,均歸屬于水。五行學說用五行之間的生、克關系來闡釋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認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靜止的,而是在不斷的相生、相克的運動中維持協調平衡的。這一學說在中醫學的應用,主要是以五行的特性來分析研究機體的臟腑、經絡、生理功能的五行屬性和相互關系,以及闡釋它們在病理情況下的相互影響。因此,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既用做理論上的闡釋,又具有指導臨床的實際意義。
中醫將經絡中內屬臟的跟臟直接相連、關系最密切的稱為陰經。它與臟對應的腑又有緊密的聯系,中醫稱這種關系為絡;將內屬腑的跟臟直接相連、關系最密切的經稱為陽經。同樣,它絡于腑相對應的臟,陽經在四肢的外面,陰經在四肢的內面。中醫中的五行學說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種特性來歸類自然界的各種事件和現象,相生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次序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黃帝內經》中將五行學說應用于醫學,形成了中醫學的五行學說。于是中醫中五行與人體臟腑對應起來,經絡中的對應關系為:木對肝經、火對心經、土對脾經、金對肺經、水對腎經。肝經太旺的人平時都容易生氣,因肝經主怒。若是女士就易得乳腺增生,因肝經要經過乳房;肝經有異常時會影響到脾經,又因木克土,所以同時也會有消化系統方面的問題,比如腹瀉、腹脹或胃痛等病。
經絡與“五色”的關系
青、紅、黃、白、黑五色分別對應的經絡是肝經、心經、脾經、肺經、腎經,根據經絡與五色的對應關系,建議心經虛的人,即心慌心悸的人多穿紅色衣服;肺經虛的人,即平時常得感冒的人應多穿白色衣服;肝經虛的人,即平時膽小的人、容易被驚嚇的人多穿青色衣服;腎經虛的人,即平時怕冷的人多穿黑衣服。心經、夏天、紅色在五行中同屬火,所以紅色衣服為夏天著裝的首選。不少人認為夏季應穿白色衣服最好,其實則不然,夏季穿紅色的最好,因為紅色可見光波較長,可以大量吸收紫外線,保護皮膚并防止皮膚老化。
六合是什么?
一合:足太陽與足少陰經別。足太陽經別:從足太陽經脈的腘窩部分出,其中一條支脈在骶骨下五寸處別行進入肛門,上行歸屬膀胱,散布聯絡腎臟,沿脊柱兩旁的肌肉到心臟后散布于心臟內;直行的一條支脈,從脊柱兩旁的肌肉處繼續上行,淺出項部,脈氣仍注入足太陽本經。
足少陰經別:從足少陰經脈的腘窩部分出,與足太陽的經別相合并行,上至腎,在十四椎(第二腰)處分出,歸屬帶脈;直行的一條繼續上行,系舌根,再淺出項部,脈氣注入足太陽的經別。
二合:足少陽與足厥陰經別。足少陽經別:從足少陽經脈在大腿外側循行部位分出,繞過大腿前側,進入毛際,同足厥陰的經別會合,上行進入季脅之間,沿胸腔里,歸屬于膽,散布而上達肝臟,通過心臟,挾食道上行,淺出下頜、口旁,散布在面部,系目系,當目外眥部,脈氣仍注入足少陽經。
足厥陰經別:從足厥陰經脈的足背上處分出,上行至毛際,與足少陽的經別會合并行。
三合:足陽明與足太陽經別。足陽明經別:從足陽明經脈的大腿前面處分出,進入腹腔里面,歸屬于胃,散布到脾臟,向上通過心臟,沿食道淺出口腔,上達鼻根及目眶下,回過來聯系目系,脈氣仍注入足陽明本經。
足太陰經別:從足太陰經脈的股內側分出后到大腿前面,同足陽明的經別相合并行,向上結于咽,貫通舌中。
四合:手太陽與手少陰經別。手太陽經別:從手太陽經脈的肩關節部分出,向下入于腋窩,行向心臟,聯系小腸。
手少陰經別:從手少陰經脈的腋窩兩筋之間分出后,進入胸腔,歸屬于心臟,向上走到喉嚨,淺出面部,在目內眥與手太陽經相合。
五合:手少陽與手厥陰經別。手少陽經別:從手少陽經脈的頭頂部分出,向下進入鎖骨上窩。經過上、中、下三焦,散布于胸中。
手厥陰經別:從手厥陰經脈的腋下三寸處分出,進入胸腔,分別歸屬于上、中、下三焦,向上沿著喉嚨,淺出于耳后,于乳突下同手少陽經會合。
六合:手陽明與手太陰經別。手陽明經別:從手陽明經脈的肩髁穴分出,進入項后柱骨,向下者走向大腸,歸屬于肺;向上者,沿喉嚨,淺出于鎖骨上窩。脈氣仍歸屬于手陽明本經。
手太陰經別:從手太陰經脈的淵腋處分出,行于手少陰經別之前,進入胸腔,走向肺臟,散布于大腸,向上淺出鎖骨上窩,沿喉嚨,合于手陽明的經別。
經絡與“五味”的關系
五行中經絡與五味的對應關系為:酸入肝經,甘入脾經,苦入心經,辛入肺經,咸入腎經;而五味的功能為酸收、甘緩、苦瀉、辛走、咸潤,并通過經絡傳導間接地作用于臟腑。如有人喜吃酸,如胃不好則需少吃,因酸是屬木,旺肝經,木克土,而胃是屬土。因此,當某人經絡下降時,對某些滋味就感覺不到;當某個經絡亢奮時,即使不吃東西口中也會覺得有某種很重的口味,如心火重時口發苦。民間有句俗語常說:“早吃咸晚喝甜。”這種習慣其實是很有道理的。早餐一定要吃好以應付一上午繁忙的工作,咸入腎,腎氣旺自然精力就會充沛。早餐的稀粥、咸菜、包子向來是中國傳統飲食中最好的、最符合經絡養生的最好選擇,晚上吃完飯后,喝點蜂蜜,甘入胃脾,胃和而安,自然睡得好!
四氣、五味是中藥的性味,寒、熱、溫、涼四種藥性即四氣;酸、苦、甘、辛、咸五種味道即五味。每一藥物都有性和味兩方面性質,性、味不同,發揮的作用就不同。
藥性的寒、熱、溫、涼是與病情的寒熱相對而言的,涼與寒,溫與熱,僅是區別藥性程度上的差別。一般來說,寒涼藥具有清熱、瀉火、解毒等作用,常適用于熱性病癥;溫熱性藥具有散寒、溫里、助陽等作用,常適用于寒性病癥。除寒、熱、溫、涼四性之外,還有一種平性藥,這類藥物寒涼或溫熱之性不甚顯著,作用比較平和,不論寒證、熱證,皆可配用。
藥物的味可由舌感辨別。“辛”就是辛辣或辛涼的滋味,具有能散能行的作用,多用于外感表邪或氣血阻滯的病癥,一般發汗與行氣的藥物,大多有辛味。如麻黃發汗,木香行氣,紅花活血等。

五色五味五臟圖
“甘”就是甜的滋味,一般具有滋補、和中或緩急作用的藥物,多用于虛證或調和藥性及某些疼痛的疾病。如人參補氣、熟地黃補血、甘草調和藥性、緩急止痛等。
“酸”具有能收能澀的作用,多用于虛汗外泄、久瀉不止、遺精帶下等癥。如五味子收斂止汗,五倍子澀腸止瀉,金櫻子澀精止遺等。
“苦”大多數為苦味,具有能瀉、能燥、能堅的作用,一般具有清熱、瀉火、瀉下、燥濕及降逆等作用,多用于熱性病、大便不通、濕盛中滿、咳嗽嘔逆等癥。如黃連清熱瀉火,大黃瀉下通便,杏仁降氣止咳,蒼術燥濕健脾,及知母、黃柏降火堅陰等。
“咸”指咸味的藥物,具有能軟化堅硬,消散結塊或瀉下通便的作用,多用于瘰疬、痞塊、便秘等癥。如芒硝瀉下通大便燥結,牡蠣軟堅消瘰疬痰核等。
除這五味外,還有一種淡而無味的藥,具有能滲能利的作用,多用于濕邪阻滯、小便不利等癥。如茯苓、通草等滲濕利水。
此外,還有很多一藥兼有數味者的,如桂枝辛、甘,郁金辛、苦等。一般味越多的藥作用范圍也越大。
手太陰肺經異變的癥狀有哪些?
手太陰肺經異變時,會產生臂厥病。一般情況下,患者會感到肺部有明顯脹感,鎖骨窩會很疼,并伴有咳嗽癥狀。嚴重時,患者兩手不能長開,視力模糊。如果是本經虛陷,則會出現肩背疼痛、呼吸不均、小便變色等情況;如果本經脈氣過盛,則會出現肩背疼痛、出汗頻繁、中風等情況。
肺臟受到外邪入侵,則表現為呼吸不均、急促、咳嗽、胸部悶脹、手心發熱等癥狀。
手太陰肺經循行哪些部位?
手太陰肺經起于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從腕后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
手太陰肺經主治哪些病癥?
呼吸系統的疾病,如急慢性支氣管炎、咳嗽、氣喘、胸痛、咯血等;五官疾病,如咽炎、鼻炎、鼻衄(nǜ,泛指流鼻血)等;經脈所經過部位的疾病,如掌心熱,上肢前外側緣疼痛等。
怎樣對手太陰肺經進行保養?
凌晨3~5點期間,氣血流注于肺經,肺經旺盛,人體進入陰潛陽升的重要時刻。有些人可能會發現這樣的情況:如果在這個時候醒來,則很難入眠,主要原因很可能是呼吸系統出問題。在這個階段內,人的血壓、血糖達到最低值,脈搏以及呼吸次數也降到最少。特別是到了寒冷的時節,肺部疾病、心肌梗死、腦卒中等發病進入活躍期,甚至有些嬰兒也容易在這個階段死亡。

手太陰肺經
因此,我們最好養成早睡的習慣,養護好手太陰肺經,不要讓身體承受過大的壓力與負荷。
手陽明經穴分布
手陽明經脈之氣通達、灌注于22個穴位當中。鼻孔外側的迎香穴左右各一穴。頸項外側的扶突穴左右各一穴。大迎穴在額骨空間,左右各一穴。頸項與肩交會處的天鼎穴,左右各一穴。肩與臂交會處的肩髃穴,左右各一穴。從肘關節以下到手大拇指側的次指間共有6個穴位,每個穴位左右各一穴,共計12個穴位。
手陽明大腸經異變的癥狀有哪些?
手陽明大腸經異變的癥狀主要表現為頸部腫大、牙痛等。津液不足的疾病,正是手陽明大腸經上的腧穴所主治,其癥狀是眼睛發黃、鼻塞或流鼻血、口干、咽喉腫痛,更有甚者,會出現閉氣,肩前以及上臂疼痛,示指疼痛而不能活動等。
手陽明大腸經脈氣有余時,在本經循行的部位上會出現發熱、腫痛的癥狀;不足的時候,就會出現身體發冷、戰栗的情況。
手陽明大腸經主治哪些病癥?
手陽明大腸經主要治療上呼吸道感染,比如感冒、咳嗽、頭痛等疾病。除此之外還有五官方面的疾病,比如面部痙攣、面癱、三叉神經痛、甲狀腺腫大、頸部淋巴結腫大、耳鳴、耳聾、鼻竇炎等。手陽明大腸經對皮膚過敏癥可以進行治療。
手陽明大腸經發生病變之后,首先應該確定是什么疾病。如果經脈虛弱并發生下陷的癥狀,需要使用針灸療法。如果是經氣過旺造成的,則應該使用瀉法,把多余的經氣排出。對于這些只是經氣失調的病變,應該從本經進行調理。
手陽明大腸經循行哪些部位?
手陽明大腸經起于示指橈側端(商陽穴),經過手背行于上肢伸側前緣,上肩,至肩關節前緣,向后到第七頸椎棘突下(大椎穴),再向前下行入鎖骨上窩(缺盆穴),進入胸腔絡肺,向下通過膈肌下行,屬大腸。
分支:從鎖骨上窩上行,經頸部至面頰,入下齒中,回出挾口兩旁,左右交叉于人中,至對側鼻翼旁(迎香穴),交于足陽明胃經。

手陽明大腸經
怎樣對手陽明大腸經進行保養?
早上5~7點,氣血流注于大腸,大腸經旺,這也是有些人習慣早晨排便的原因。這個時候,最好多吃一些水分較高的水果和高纖維的蔬菜。
對明陽大腸經的保養主要有兩個方面,一個是按摩功,另一個是拍掌功。
按摩大腸經時,應全身放松,深呼吸;右手掌心從左手背示指的商陽穴,向上沿著大腸經走向按摩,最后向下沿著胸骨至腹部的丹田處;然后換成左手,按照同樣的次序,對左手經脈進行按摩,如此反復交替練習6次為宜。
拍掌功擊打的主要部位是大腸經上的合谷穴。拍掌功的主要方法是:雙手向前伸,手肘微屈,掌心向下,大拇指內縮,平行互相擊打側面36次。
陽明大腸經上的保健穴一共有四個,分別為合谷穴、手三里穴、曲池穴、迎香穴。
合谷穴是重要的保健穴位之一,經常按摩或者針刺該穴能夠起到延年益壽的效果。同時,還可以防治頭痛、目赤、腫痛、鼻出血、多汗、腹痛、便秘等癥。
手少陰心經異變的癥狀有哪些?
少陰心經發生異變之后,主要表現癥狀為:頭痛、喉嚨干燥、口渴難忍,這是臂厥證的表現。手少陰心經上的腧穴,主治由心臟所引發的疾病。例如目黃,寒冷,脅肋作痛,掌心發熱、灼熱等。
手少陰心經主治哪些病癥?
手少陰心經主治心腦血管方面的疾病,比如心動過速、心動過緩、心絞痛等;神經和精神方面的疾病,如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癥、癲癇等。另外,還有目黃、上下臂內側后緣疼痛、寒冷、掌心發熱、灼痛等疾病。
手少陰心經循行哪些部位?
手少陰心經起于心中,屬“心系”(心與其他臟腑相聯系的脈絡),向下經過橫膈膜,聯絡于小腸臟腑;另一條支脈,從心系的脈絡向上,沿著咽喉兩旁挾行,上行至目系,與眼睛內聯絡于大腦的脈絡相連;外行的主干從心系(心臟的系帶)上行至肺,向下出于腋下(極泉穴),沿上臂內側后緣,走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之后(青靈穴),下向肘內(少海穴),沿前臂內側后緣(靈道、通里、陰郄、神門),到掌后豌豆骨部進入掌內后邊(少府穴),沿小指的橈側出于末端(少沖穴,接手太陽小腸經)。

手少陰心經
怎樣對手少陰心經進行保養?
中午11~13點,氣血流注于心經,心經旺盛,氣血充盈。此時宜靜不宜動,應該調養休息,使心火下降,反之則造成胸悶、心悸、煩躁等心火旺等證候。
手太陽經穴分布
手太陽經脈之氣通達、灌注于36個穴位當中。兩眼內角的睛明穴左右各一穴。兩眼外角的瞳子髎穴左右各一穴。顴骨下的顴髎穴左右各一穴。耳郭上的角孫穴左右各一穴。耳中的聽宮穴左右各一穴。巨骨穴左右各一穴。曲掖上的臑俞穴左右各一穴。柱骨上的凹陷中的肩井穴左右各一穴。天窗上四寸處的竅陰穴左右各一穴。肩解部的秉風穴左右各一穴。肩解部下三寸處的天宗穴左右各一穴。從肘關節以下到手小指外側有6個穴位,每個穴位左右各一穴。共計12個穴位。
手太陽小腸經異變的癥狀有哪些?
手太陽小腸經受到侵襲發生異變的時候,一般會導致下頜部位腫脹,頭頸不能正常轉動,咽喉腫痛,肩膀產生撕裂樣的痛感,手臂也好像要被折斷一樣的疼痛。
手太陽小腸經主治哪些病癥?
手太陽小腸經上的腧穴,主要治療五官疾病及一些由體液所引起的疾病,比如耳聾、中耳炎、腮腺炎、扁桃體炎、眼病等。
手太陽小腸經循行的部位有哪些?
手太陽小腸經起于小指外側端(少澤穴),沿手背、上肢外側后緣,過肘部,到肩關節后面,繞肩胛部,交肩上(大椎穴),前行入缺盆,深入體腔,絡心,沿食道,穿過膈肌,到達胃部,下行,屬小腸。

手太陽小腸經
另有兩個分支,其中一支從缺盆出來,沿頸部上行到面頰,至目外眥后,退行進入耳中(聽宮穴);另外一支從面頰部分出,向上行于眼下,至目內眥(睛明穴),交于足太陽膀胱經。
手厥陰心包經主治哪些病癥?
手厥陰心包經出現異常的時候,本經所經過的身體部位將會出現疼痛的狀況。手厥陰心包經上的腧穴,主治的疾病有:心血管方面的疾病,比如心動過速、心動過緩、心絞痛等;精神或神經方面的疾病,比如精神分裂癥、神精衰弱、癔癥等;其他方面的疾病,比如胸悶、胃痛、嘔吐、掌心發熱等。
手厥陰心包經循經哪些部位?
手厥陰心包經起于胸中,出屬心包絡,向下穿過膈肌,依次絡于上、中、下三焦。
其中一條經脈分支從胸中分出,沿胸淺出脅部當腋下三寸處(天池穴),向上至腋窩中,沿上肢內側中線入肘,過腕部,入掌中(勞宮穴),沿中指橈側,出中指橈側端(中沖穴)。
另一條經脈分支從掌中分出,沿無名指出其尺側端(關沖穴),交于手少陽三焦經。
怎樣對手厥陰心包經進行保養?
每天晚上的7~9點,氣血流注于心包經,心包經旺盛。這個時段人們不宜食用過于刺激食物,比如辣椒、醋、濃茶、咖啡、烈酒、油炸食品等。
按摩也是保養的方法,按摩心包經的內關穴和勞宮穴。找到穴位后,稍微用力壓就會感覺明顯的痛感,每天在上述穴位按摩3~5分鐘。除了對心包經進行按摩之外,配合按摩任脈的膻中穴,排出心包中的積液會更好,按摩心包經可以消除心臟外部的心包積液,減少胸悶、心悸、呼吸不暢、手腳無力、心律不齊等癥狀。

手厥陰心包經
手少陽經穴分布
手少陽經脈之氣通達、灌注于32個穴位當中。顴骨下兩側各一穴。眉毛后的絲竹空穴左右各一穴。頭角上處的頷厭穴左右各一穴。完骨后下方的天牖穴,左右各一穴。后項足太陽膀胱經之前的風池穴,左右各一穴。夾在扶突穴外側的天窗穴,左右各一穴。肩貞穴左右各一穴。肩貞穴之下三寸的分肉間共有3個穴位,每個穴位左右各一穴,共計6個穴位。自肘關節向下到手小指次指外側有6個穴位,左右各一穴,共計12個穴位。
手少陽三焦經主治哪些病癥?
手少陽三焦經發生異變之后,會出現耳聾、失聰、喉嚨腫痛、喉痹等癥狀。本經上的腧穴主治的疾病有:頭面五官方面的疾病,比如偏頭痛、面神經麻痹、耳鳴、腮腺炎、咽炎、頸部淋巴腫大等。
手少陽三焦經循經哪些部位?
手少陽三焦經起于無名指尺側端(關沖穴),向上沿無名指尺側至手腕背面,上行尺骨、橈骨之間,通過肘尖,沿上臂外側向上至肩部,向前行入缺盆,布于膻中,散絡心包,穿過膈肌,依次屬上、中、下三焦。
經脈的一條分支從膻中分出,上行出缺盆,至肩部,左右交會于大椎,上行到項,沿耳后(翳風穴),直上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經面頰部至目眶下。另一條分支從耳后分出,進入耳中,出走耳前,經上關穴前,在面頰部與前一分支相交,至目外眥(瞳子髎穴),交于足少陽膽經。


手少陽三焦經
怎樣對手少陽三焦經進行保養?
每天晚上9~11點,氣血流注于三焦經,三焦經旺盛。這個時間段最適合做的保養活動,就是補充水液、調整呼吸、排出腸胃和膀胱內的毒素。
手少陽三焦經上有三個保健穴位,一個是陽池穴,它在腕背橫紋中,當指伸肌腱的尺側緣凹陷處。該穴位主治目赤腫痛、耳聾、咽喉腫痛、瘧疾、腕痛、消渴等。一個是支溝穴,它在腕背橫紋上3寸,橈骨與恥骨之間。該穴位主治便秘、脅肋病、耳聾、耳鳴等。最后一個是絲竹空穴,它在面部,眉梢處的凹陷中。該穴位主治目赤腫痛、牙痛、癲狂等。
足陽明經穴分布
足陽明經脈之氣通達、灌注于68個穴位當中。
額顱發際旁有3個穴位,左右各一穴,共計6個穴位。顴骨骨空中的四白穴左右各一穴。曲頷前骨空凹陷中的大迎穴,左右各一穴。人迎穴左右各一穴。缺盆外骨空凹陷中的天髎穴左右各一穴。胸膺部的六根肋骨間各有一穴,每個穴位左右各一穴,共計12個穴位。
夾在鳩尾穴之外,乳房下三寸,夾胃脘左右各有5個穴位,其每個穴左右各一穴,共計10個穴位。夾臍旁開二寸各有3個穴位,左右各一穴,共計6個穴位。
臍下二寸,夾臍左右各有3個穴位,每個穴位左右各一穴。氣街穴左右各一穴。伏兔穴上的髀關穴左右各一穴。從足三里穴向下到腳中趾外側有8個穴位,每個穴位左右各一穴,共計16個穴位,這些就是足陽明經分布于各處的穴位。
足陽明胃經異變的癥狀有哪些?
足陽明胃經異變的癥狀主要有:全身寒戰發冷,好像被涼水沖洗一樣,不停地打哈欠、伸懶腰,額頭皮膚黑暗陰沉,發病的時候怕見人和火光,聽到敲擊木器的聲音會感到害怕。同時,喜歡自我封閉。嚴重的時候,患者會呈現出癲狂的一面,比如登高而唱,或者裸奔。這就是所謂的“骭厥”。
足陽明胃經循行哪些部位?
足陽明胃經起于鼻翼旁(迎香穴),挾鼻上行,左右側交會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內眥,與足太陽膀胱經相交,向下沿鼻柱外側,入上齒中,還出挾口兩旁,環繞嘴唇,在頦唇溝承漿穴處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頜骨后下緣到大迎穴處,沿下頜角上行過耳前,經過上關穴,沿發際,到額前。
分支:從大迎穴前方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嚨向下后行至大椎,折向前行,入缺盆,深入體腔,下行穿過膈肌,屬胃絡脾。

足陽明胃經
直行者:從缺盆出體表,沿乳中線下行,挾臍兩旁(旁開二寸),下行至腹股溝處的氣街穴。
分支:從胃下口幽門處分出,沿腹腔內下行到氣街穴,與直行之脈會合,而后下行大腿前側,至膝臏,沿下肢脛骨前緣下行至足背,入足第二趾外側端(厲兌穴)。
分支:從膝下三寸處(足三里穴)分出,下行入中趾外側端。
分支:從足背上沖陽穴分出,前行入足大趾內側端(隱白穴),交于足太陰脾經。
足陽明胃經主治哪些病癥?
足陽明胃經上的腧穴,主要治療由血引發的疾病。比如,溫病、汗自出、發狂、流鼻涕或者流鼻血、口唇生瘡、咽喉疼痛、頸腫、腹部水腫、脾大、膝蓋腫痛等。
怎樣對足陽明胃經進行保養?
上午7~9點,氣血流于胃經,胃經旺盛。胃腑主食物消化。負責一天的供給,在胃氣最盛時補充食物,易于消化,所以早餐食物可以豐富些。據此,三餐進食的最佳時間是早晨的7點,中午的12點,晚上的6點。遵循這樣的進食規律,有助于胃經養生。
足陽明胃經循行路徑經過鼻、眼下、上牙齦、口唇、下頜、耳前、上額頭,按摩臉部穴位可以促進氣血循環,而按摩產生的熱量能夠促進血液循環以及面部肌膚的新陳代謝。
足太陰脾經異變的癥狀有哪些?
足太陰脾經異變的癥狀主要有:舌根僵直,進食后馬上嘔吐,腹瀉下痢,全身泛黃,失眠,坐立不安,骨膝內側的經脈腫脹而畏寒,雙腳大拇指不能運動。
足太陰脾經循行哪些部位?
足太陰脾經起于足大趾內側端(隱白穴),沿內側赤白肉際,上行過內踝的前緣,沿小腿內側正中線上行,在內踝上八寸處,交出足厥陰肝經之前,上行沿大腿內側前緣進入腹部,屬脾,絡胃。向上穿過膈肌,沿食道兩旁,連舌本,散舌下。


足太陰脾經
分支:從胃別出,上行通過膈肌,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陰心經。
足太陰脾經主治哪些病癥?
足太陰脾經主治消化系統疾病,比如消化不良、腹瀉、便秘、腸胃功能紊亂等;泌尿生殖系統的疾病,如月經不調、痛經、閉經、難產、盆腔炎、前列腺炎、遺精、陽痿等;經脈所經部位的疾病,如下肢癱瘓,風濕性關節炎等。
怎樣對足太陰脾經進行保養?
早晨9~11點時,氣血流注于脾經,此時不宜食用燥熱及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免傷胃敗脾,即使是脾虛者進行補養,也需要格外小心。
對足太陰脾經進行保養,應多吃一些黃顏色食品,這類食品屬“土”,可入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起到護脾健胃的功效。一般情況下,黃顏色的食物多為根莖類,淀粉比較多。例如地瓜、土豆、南瓜等。
運動方面,經常活動腳趾能夠健脾養胃。這是因為脾經起于足大拇指,胃經經過第二、第三趾尖,所以對脾胃虛弱的人來說,經常活動腳趾頭,可達到健脾的作用。
足太陽經穴分布
足太陽經脈之氣通達、灌注于78個穴位當中。兩眉頭間的攢竹穴左右各一穴。從攢竹穴上行至頭發中的前頂穴,共長三寸半,前頂穴居于中間一行,其左右各有兩行,共計五行,從中間一行到左右外行的距離均為三寸。足太陽經脈之氣浮于頭部皮膚中,運行于頭皮之中,共計五行,每行各有5個穴位,共五五25個穴位。后項中大筋兩側的天柱穴,左右各一。風府兩側的風池穴,左右各一。從風池穴向下行至脊背兩旁,從大椎至尾骨共有21節,其中有15個脊椎骨間兩旁各有一個穴位。五臟腧穴左右各有5個穴位,六腑腧穴左右各有6個穴位。從委中向下到腳小趾旁,左右各有6個穴位。
足太陽膀胱經異變的癥狀有哪些?
足太陽膀胱經發生異變之后,會出現以下癥狀:氣上沖,頭痛,眼球痛得好像要突出來一樣;頸部好像受到外力的牽拔一樣僵硬疼痛;脊柱和腰部疼痛,就像被折斷了一樣;髖關節無法屈曲,膝蓋部分麻木,好像被捆扎一樣;小腿疼痛欲裂,這是換了踝厥病的癥狀。
足太陽膀胱經主治哪些病癥?
足太陽膀胱經上的腧穴,主要治療筋脈異常引發的疾病,比如瘧疾、痔瘡、癲癇、頸部疼痛,流鼻涕、目黃、流淚、足小趾僵直無法活動。
呼吸系統疾病,比如感冒、肺炎、支氣管炎、肺結核等。
心血管疾病方面,比如心動過速、心動過緩、心絞痛等。
消化系統疾病,比如腸炎、痢疾、胃炎、消化不良、潰瘍病等。
泌尿系統疾病,比如遺精、遺尿、陽痿、閉經、痛經、腎炎、腎絞痛、盆腔炎、胎位不正、難產等。
經脈所經過的部位的疾病,比如頭痛、眼痛、頸背痛、坐骨神經痛等。
足太陽膀胱經循行哪些部位?
足太陽膀胱經,從人的眼睛內角起始,向上經過額部,交會于頭頂。它的一條支脈,由頭頂至而上角;其直行的經脈,由頭頂深入大腦內部,到達腦髓,而后復出,向下行走到頸部后面,沿著肩胛骨內側,在脊柱兩旁挾行,直達腰部,再沿著脊椎旁深入腹內,與腎臟相聯絡,最后合并于本經所屬的膀胱。

足太陽膀胱經
本經中直行的支脈,從頭頂部分別向后行至枕骨處,進入顱腔,絡腦,下行至項部(天柱穴),下行交匯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內側,脊柱兩旁(一寸五分),到達腰部(腎俞穴),進入脊柱兩旁的肌肉膂),深入體腔,絡腎,屬膀胱。
還有一條支脈從腰部分出,沿脊柱兩旁下行,穿過臀部,從大腿后側外緣下行至腘窩中(委中穴)。
怎樣對足太陽膀胱經進行保養?
每日下午3~5點,氣血流注于膀胱經,膀胱經最旺。足太陽膀胱經在古代中醫的眼中,是一條能夠強身健體的經脈,在人體后背、腰部,膀胱經有許多穴位,經常按摩膀胱經可以增加五臟六腑的功能、平衡自主神經、提升免疫功能,同時刺激腎俞穴,可以幫助各個器官排毒。
足少陰腎經異變的癥狀有哪些?
足少陰腎經受到外邪侵襲,發生異變之后,一般會表現出如下癥狀:雖感饑腸轆轆,卻食欲不振,因此而面容憔悴。面色黝黑缺乏光澤,喘息時會發出異常的“呼哧”聲。咯血、視線模糊、腹鳴如鼓,常感心神不寧、坐立不安。患者發病的時候,精神高度緊張,總是感覺到有人要抓他。這樣的病被稱之為“骨厥病”。
足少陰腎經主治哪些病癥?
足少陰腎經的腧穴,主要治療腎臟所引起的疾病,比如舌根、口熱、咽喉痛、氣息上沖、心煩、下痢、脊骨疼痛、腿軟寒冷、身體疲倦、嗜睡等。
本經還治療泌尿系統方面的疾病,比如陽痿、尿潴留、睪丸炎、痛經、腎炎等。另外也可治療五官方面的疾病,比如耳聾、耳鳴、牙痛等。
足少陰腎經循經哪些部位?
足少陰腎經起于足小趾下,斜行于足心(涌泉穴),出行于舟骨粗隆之下,沿內踝后,分出進入足跟,向上沿小腿內側后緣,至腘內側,上股內側后緣入脊內(長強穴),穿過脊柱,屬腎,絡膀胱。
一條直行經脈從腎上行,穿過肝和膈肌,進入肺,沿喉嚨,到舌根兩旁。一條分支經脈從肺中分出,絡心,注于胸中,交于手厥陰心包經。

足少陰腎經
怎樣對足少陰腎經進行保養?
對于足少陰腎經的保養主要通過對人體的幾個部位進行按摩。
按摩腰部:雙手摩擦發熱之后,放到腰部,手掌向著皮膚,上下按摩腰部200次,當被按摩者有熱感之后便可以停止了。按摩的最佳效果為早、中、晚各一次,可以起到補腎納氣的作用。
按摩腳心:每天晚上睡覺之前,用溫水泡腳,搓熱雙手掌心之后,用左手心按摩右腳心,用右手心按摩左腳心。每晚200次為宜,至雙腳發熱即可。
提肛運動:采取坐式或立式的姿勢,精神集中,雙目微閉,然后慢慢地收縮肛門,然后一下將它縮緊,與排便后的生理動作一樣。接著,立刻將肛門放松,幾秒鐘之后再次收緊,然后再放松再收緊。如此反復練習50~100次。
足少陽經穴分布
足少陽經脈之氣通達、灌注于62個穴位當中。兩頭角左右各二穴,共計4個穴位。從瞳孔到發際內左右各5穴,共計10個穴位。耳前角上的頷厭穴左右各一穴。耳前角下的醪穴左右各一穴。耳前銳發下左右各一穴。上關穴左右各一穴。耳后凹陷中的翳風穴左右各一穴。下關穴左右各一穴。耳下牙車骨后的頰車穴左右各一穴。缺盆穴左右各一穴。腋下三寸之處有3個穴位,左右共計6個穴位。從脅下到季肋共有6個穴位,左右各一穴,共計12個穴位。髀樞中的環跳穴左右各一穴。從膝關節以下到腳小趾、次趾有6個穴位,左右各一穴,共計12個穴位。
足少陽膽經異變的癥狀有哪些?
足少陽膽經發生異變之后,會出現以下這些癥狀:習慣性地嘆息,口中感到苦澀,胸脅疼痛,身體僵直,面色發灰、黯淡,皮膚失去水分和光澤,足外部發熱等。
足少陽膽經主治哪些病癥?
足少陽膽經上的腧穴主治肝膽方面的疾病,比如膽絞痛、慢性膽囊炎、慢性肝炎等;五官方面的疾病,比如偏頭痛、眼痛、頸部疼痛、牙痛、面神經麻痹、耳鳴等。還有本經所經過的身體部位的疾病,比如脅痛、關節痛、膝關節疼痛等。
足少陽膽經循經哪些部位?
足少陽膽經從眼角下方(瞳子髎穴)開始出發,上至頭角(頷厭穴),再向下到達耳后(完骨穴),沿著頸部,流到手少陽三焦經的前面,再行至肩上,而后交叉到手少陽三焦經后,進入缺盆。
本經的支脈從耳后進入耳內,再流出,行至眼前,最終到達眼外角的后方。
本經的另一條支脈從眼外角分出,向下行至大迎穴處,與手少陽三焦經相合,行至眼眶下方,再從頰車下行至頸部,與前面的那條支脈相會于缺盆處,而后向下行至胸中,穿過橫膈膜,再與本經互為表里的肝臟相聯絡。同時,與膽腑相連,之后沿著脅部之中,經過氣沖,繞過陰毛,橫入大環跳部。
本經的一條直行脈從缺盆下行至腋,沿胸側,過季肋,下行至環跳穴處與前脈會合,再向下沿大腿外側、膝關節外緣,行于腓骨前面,直下至腓骨下端,淺出外踝之前,沿足背行出于足第四趾外側端(足竅陰穴)。

足少陽膽經
怎樣對足少陽膽經進行保養?
午夜11點~凌晨1點,這個時段氣血流注于膽經,膽經旺盛。人們在子時之前進入睡眠,膽經才能正常地代謝、排毒。俗話說“膽有多清,腦子就有多清”,我們不難發現這一點:如果晚上睡得好,清晨起床后頭腦就比較清醒,人的氣色也會顯得紅潤。而睡眠不好的人們,通常面色青白,久而久之容易患上膽結石。
對于足少陽膽經的保養,我們可以通過定時敲擊膽經來完成,保養方法如下:每天在大腿外側(四個重要的保健穴位在此,有環跳穴、風市穴、中瀆穴,以及膝陽關穴,不用過分精準),敲打4下為一次,每天敲擊左右大腿外側各50次,也就是每條腿敲打200下。這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大腿部位的脂肪較厚,敲擊時應稍稍用力,才能有效地刺激到保健穴位。
足厥陰肝經異變的癥狀有哪些?
足厥陰肝經發生異變之后,人們會出現身體僵硬、腹痛的情況。男人的表現病征為陰囊腫大,女人的表現病癥則是小腹腫脹、面色灰暗、容顏憔悴、咽喉干澀。
足厥陰肝經主治哪些病癥?
足厥陰肝經上的腧穴,主治的疾病有:泌尿生殖系統疾病,如痛經、崩漏、膀胱炎、睪丸炎、前列腺炎,疝氣痛等;肝膽方面的疾病,比如急慢性肝炎、膽囊炎、膽囊或肝脾腫大等;由肝臟所引發的疾病,比如胸悶氣滿、嘔吐逆氣、腹瀉、小腸墜入陰囊并時上時下;其他方面的疾病,比如頭暈目眩、癲癇等。
足厥陰肝經循經哪些部位?
足厥陰肝經起于足大趾爪甲后叢毛處,向上沿足背至內踝前一寸處(中封穴),向上沿脛骨內緣,在內踝上八寸處交出足太陰脾經之后,上行過膝內側,沿大腿內側中線進入陰毛中,繞陰囊,至小腹,挾胃兩旁,屬肝,絡膽,向上穿過膈肌,分布于脅肋部,沿喉嚨的后邊,向上進入鼻咽部,上行連接目系,出于額,上行與督脈會于頭頂部。

足厥陰肝經
其中一條經脈分支從目系分出,下行于頰里,環繞在口唇的里邊;另外一條分支則是從肝分出,穿過膈肌,向上注入肺,交于手太陰肺經。
怎樣對足厥陰肝經進行保養?
凌晨1~3點,氣血流注于肝經,肝經旺盛。俗話說“人臥則血歸于肝”,人靜臥時,肝臟血液的灌流量可以增加1/4,整個肝臟可以儲藏全身血液的一半以上,如果這一時段之前未能入眠,人的面色會變成青灰色,情志倦怠且焦躁,易得肝病。
足厥陰肝經的保養方法也是通過按摩。
按胸:端坐放松,將雙手掌心搓熱,右手掌心按摩左胸脅部,左右反復按摩10~15次,換左手按摩右胸脅部,早晚各一次。
按摩足部:端坐放松,右腿屈曲,將左腳放在右腿的膝蓋上,然后用右手的示指按住涌泉穴,大拇指按揉太沖穴,力度適中,以按壓部位產生酸麻感覺為準。按揉5分鐘之后,換右腳,如此反復按摩,每日早晚各一次。
三陰三陽經脈的氣血分布
人體各經脈氣血多少,是有定數的。太陽經脈常是多血少氣,少陽經脈常是少血多氣,陽明經脈常是多氣多血,少陰經脈常是少血多氣,厥陰經脈常是多血少氣,太陰經脈常是多氣少血,這是人體中的自然常數。
足三陰經與三陽經的表里關系是:足太陽膀胱經和足少陰腎經是表里,足少陽膽經和足厥陰肝經是表里,足陽明胃經和足太陰脾經是表里。手三陰經與三陽經的表里關系是:手太陽小腸經和手少陰心經是表里,手少陽三焦經和手厥陰心包經是表里,手陽明大腸經和手太陰肺經是表里。治療疾病要先在病變經脈上氣血壅滯的地方針刺出血,才能除去病人痛苦。再根據疾病虛實,瀉其有余,補其不足。
而什么是三陰三陽劃分的依據呢?因為陰陽之氣有多少的不同,所以作用也就各有差異,疾病也有盛衰的差異,治療有緩急之分,方劑也有大小之別。
病氣有不同的高下,病位有遠近的差別,病癥有內外之分,所以治療有輕重的差別,總之要以使藥物達到病之所在為準則。
《黃帝內經》對此始有非常系統的記載。其三陽也就是太陽、陽明、少陽;三陰也就是太陰、少陰、厥陰。三陰三陽的劃分依據也是陰陽之氣的多少盛衰。《素問·至真要大論》說:“陰陽之三也,何謂?岐伯曰:氣有多少,異用也。”可見三陰三陽的分類方法是用于標記陰氣與陽氣的多少盛衰的,而陰陽之氣的多少盛衰的不同,對我們的生命體征和活動也會有所不同。
三陰三陽理論的提出,對于中醫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起著重要作用。《黃帝內經》就有三陰三陽經及其開、闔、樞理論,三陰三陽標本中氣理論及熱病的三陰三陽傳變理論。尤其是三陰三陽與經絡臟腑相配,展示了一幅錯綜復雜的人體形質與機能統一的生動畫卷;三陰三陽熱病傳變之說亦為《傷寒論》三陰三陽之六經辨證奠定了理論基礎。
三陰三陽的經脈脈象
三陽統領陽分,是經;二陽絡于前后,是緯;一陽出入于二陽之間,是游部。這樣推演,就可以知道五臟之氣的終始。三陰是表,二陰是里,一陰是陰盡陽生即晦朔相交之時,這與陰陽的道理完全符合。
三陽指的是太陽經,太陽經的脈氣到達手太陰寸口,其脈弦浮而不沉,這時要用一般規律推測,細心地體察,結合陰陽理論分析,從而判斷疾病的輕重。所說的二陽指的是陽明經,陽明經的脈氣到達手太陰寸口,其脈象弦而沉、急而不鼓指,等火熱之氣來臨時,病人就會死亡。一陽指的是少陽經,少陽經的脈氣到達手太陰寸口,上連人迎,其脈象弦急、懸而不絕,這是少陽經的病變,如果有陽無陰,就會死亡。三陰是太陰經,即三陰三陽六經的主宰,其脈氣交會于手太陰寸口,脈象沉、伏,鼓動而不浮,上連心脈。二陰是少陰經,脈氣到肺,下歸于膀胱,外連于脾胃。一陰是厥陰,其氣獨至于手太陰寸口,這時經氣已絕,脈象浮而不鼓指,脈象如鉤而滑。以上六脈,有的是陰臟見陽脈,有的是陽臟見陰脈,互相交錯而與五臟相通,與陰陽相應,只要是先到達寸口的脈就是主,后到達寸口的脈就是客。

三陰三陽的劃分
三陰三陽經脈的雌雄
三陽指的是太陽經,位高至尊,就像父親;二陽指的是陽明經,能抵御邪氣的侵襲,就像護衛;三陽指的是少陽經,出入二陽之間,就像樞紐。三陰指的是太陰經,性柔善養,就像母親;二陰指的是少陰,性靜內守,就像雌性;一陰指的是厥陰經,陰盡陽生,交通陰陽,就像使者。二陽一陰發病,陽明主病,二陽不勝一陰,陽明功能失常、九竅滯塞不通;三陽一陰發病,太陽經脈氣勝,一陰不能靜止,內使五臟之氣混亂,外則出現驚懼;二陰二陽發病,病在肺,少陰脈沉,火邪勝肺傷脾,外傷四肢;二陰二陽交互發病,病位在腎,病人叫罵奔走,出現癲狂病;二陰一陽發病,病出于腎,陰氣上逆行于心脘,下部空竅閉塞不通,四肢就像離開形體一樣不受人支配;一陰一陽的脈象代絕,這是陰氣上逆于心,上下無定處,飲食失常、二便失禁、咽喉干燥,病在脾土。二陽三陰,至陰的脈都到寸口,陰氣不能勝過陽氣,陽氣也不能控制陰氣,陰陽相互阻隔。陽氣浮于外,內為血瘕病,陰氣沉于內,外癰瘍潰爛。如果陰陽二氣都壯實,病氣下行,出現男女生殖器的病變。脈象的陰陽,上合昭昭的天象,下合冥冥的地理,判斷病人死生日期,必須結合一年中六氣以什么為氣首來推求。
三陰三陽經脈的離合
我們面向南方站立,前面為南方,在自然界,南方為陽,北方為陰,因人與天地相應,所以人前面陽氣廣大,叫作“廣明”;背后為北,屬陰,稱為“太沖”。太沖脈起始的地方與足少陰腎經相交,足少陰腎經的上面是足太陽膀胱經,足太陽膀胱經起于足小趾外側的至陰穴,上行結于眼睛。因足太陽膀胱經與足少陰腎經互為表里,所以又把太陽經叫作“陰中之陽”。
在人身之中,上半身叫作廣明,下半身叫作太陰,太陰的前面是陽明經。足陽明胃經起于足第二趾末節外側的厲兌穴,因為足陽明胃經與太陰經相合,互為表里,所以足陽明胃經也是“陰中之陽”。
厥陰經之表為少陽經。足少陽經脈的下端,起始于足第四趾外端的竅陰穴。足少陽膽經被稱為“陰中之少陽”。正因為如此,所以三陽經的離合關系是,太陽經在表為開,陽明經在里為合,少陽經居表里之間為樞。如果在脈象上表現為搏動有力,而又不太浮起,就說明三陽經的功能協調統一,這樣三陽經合起來成為一體,所以稱為“一陽”。

三陰三陽經脈的走向

三陰三陽的經脈離合
四肢外側的經脈屬于陽經,四肢內側的經脈屬于陰經,然而按上下來分陰陽,位于中間(胸腹)的經脈也屬陰經。沖脈在下,在沖脈之上為太陰經。足太陰脾經的下端,起始于足大趾端內側的隱白穴,這條經脈又稱為“陰中之陰”。
太陰經后面的經脈,名叫少陰經。足少陰腎經起于足心的涌泉穴,為“陰中之少陰”。
少陰經前面的經脈,名叫厥陰經。足厥陰肝經的下端,起始于足大趾端外側的大敦穴。厥陰經有陰而無陽,且又是陰氣循行終止的地方,所以又稱為“陰之絕陰”。正因為如此,所以三陰經脈的離合關系是,太陰經在表主開,厥陰經在里主合,少陰經在表里之間主樞。三條經脈的作用相互協調,團聚在一起,搏動有力而又不可太沉,合于一即為和調的陰氣,被稱為“一陰”。形與氣,相互協調,相互為用。三陰三陽,有離有合,相輔相成,從而保證了人體旺盛的生命力。
三陽相并引起疾患
三陽之氣合并,其勢就像風雨一樣迅疾,向上侵襲人體頭部,使人頭部發生疾病;向下侵襲人體下部,使人出現二便失禁的癥狀。所引起的病理變化,外沒有一定的脈色可觀察,內沒有特定的征象可以分辨,而且這病變也沒有固定的規律可以遵循,因此診斷時不能確定病位是屬上還是屬下,應將其記錄下來加以辨別。
三陽之氣合并后,陽氣就極盛,且積在一起使人產生驚懼,像風一樣迅速得病,病勢像霹靂一樣猛烈,九竅閉塞不通,陽氣過盛而滿溢,于是出現咽干喉塞的癥狀。如果陽氣內并于陰,上下就會失常,下迫腸道形成腸澼。如果三陽之氣直沖于心,病人就會坐下不能起,臥下感覺身體沉重。這就是三陽合并所產生的疾病。這里說明了天和人相應的關系,四時和陰陽相應,五行相合的道理。
陰陽變化的規律
天屬陽,地屬陰,日屬陽,月屬陰。大月、小月合在一起共三百六十天,形成了一年,人身與它也相應。但是,人體中的經脈,卻分為三陰三陽,和天地的一陰一陽并不符合,這是什么緣故呢?
《黃帝內經》中是這樣解釋的,陰陽可數出數十個,推論出數百個;數出數千個,推論出數萬個,萬數可就大了,于是便數不勝數。但是,歸根結底卻不外乎陰陽對立統一的基本道理。天在上覆蓋著一切,地在下承載著一切,天氣下交,地氣上迎,陰陽相互交通,才能產生萬物。還未出地面的為陰處,又稱為陰當中的陰,若已經出了地面,就稱為陰當中的陽。陽氣給萬物以生機,陰氣使萬物成形。所以,萬物的發生,因于春季天氣的溫暖;萬物的繁茂,因于夏季天氣的炎熱;萬物的收成,因于秋季天氣的清涼;萬物的閉藏,因于冬季天氣的寒冽。如果四時失序,氣候變化無常,那么天地之間,就會陰陽相互阻隔而閉塞不通,生長收藏的變化就會失去正常。這種陰陽變化的規律對人體也一樣,人體中的陰陽相互間保持著對立、協調,從而使人體能夠正常地生長發育。
脈象反映體內陰陽變化
脈的搏動有力,來時旺盛而去時力衰,叫作鉤脈。這種脈象,反映出陽氣正盛。脈的搏動無力,像毛一樣輕虛而浮,叫作毛脈。這種脈象,反映少陰初生。脈的搏動緊張,如同觸按琴弦一般且帶有彈性,叫作弦脈。這種脈象,反映陽氣初生。脈的搏動雖有力,但需重按,輕按則不足,如同石沉水底,叫作石脈。這種脈象,反映陽藏而陰盛。脈的搏動滑而和緩,叫作溜脈,也就是滑脈。這種脈象,反映陰陽和平。
陰氣盛于內,陽氣擾亂于外,出汗不止,四肢逆冷,浮陽熏蒸肺臟,則使人喘息氣粗。陰氣之所以能不斷生化,在于陰陽調和。正因為這樣,如果以陽助陽,就會使陽氣過盛而破散消亡,這時陰氣不能與陽氣相調和,也必隨之消亡;反之,如果陰氣過盛,使陰陽失調,經脈的氣血也會衰敗枯竭。
陰陽脈象的逆順與生死
陰陽二氣盛衰的多少,到底什么情況是逆,什么情況是順?
陽氣的多少表現在左是順,表現在右是逆;陰氣的多少表現在右是順,表現在左是逆。老年人表現在上是順,青年人表現在下是順。因此,春季、夏季的病變,出現陽證陽脈的就生;秋季、冬季的病變,出現陽證陽脈的就死;反過來,秋季、冬季的病變,出現陰證陰脈的就生。因而無論氣多還是氣少,只要出現不順就是厥病。雷公又問道:氣有余也會成厥嗎?黃帝回答說:氣逆行于上而不下,足脛寒冷到達膝關節,如果是年輕人,這個病又出現在秋冬季,就會死亡;如果是老年人,這種病在秋冬季出現,就有生存的可能。氣逆行于上而不下,會導致頭痛和頭頂疾病,這種厥病,既不表現出陽熱證,又不表現出陰寒證,五臟之氣相互隔絕,好像置身于空曠的原野之中,又好像居于空空的房間內,其生氣欲絕,死期將至。所以氣虛所引起的厥病,使人噩夢連連,達到極點時,會使人神志不清。
三陽脈懸絕,三陰脈微,這是少氣的脈象。因此肺氣虛,于是便夢見白色的東西,或夢見殺人流血、尸橫遍野,如果到秋季就會夢見兵戰;腎氣虛,于是便夢見船,或夢見水淹死人,如果到冬季就會夢見潛伏水下非常恐懼;肝氣虛,于是便夢見草木之類的事物,如果到春季就會夢見人伏臥樹下而不敢站起;心氣虛,便夢見救火及雷電,如果到夏季就會夢見大火焚燒;脾氣虛,便夢見飲食不足,如果到長夏就夢見筑墻蓋屋。這些都是五臟氣虛、六腑的陽氣過盛、五臟陰精虧損而導致的。治療時當參合五臟病癥,調和陰陽,這些方法在《經脈篇》中都有記載。
手太陰肺經和肺的關系
肺位于胸中,上通喉嚨,左右各一,在人體臟腑中位置最高,故稱肺為五臟之華蓋。因肺葉嬌嫩,不耐寒熱,易被邪侵,故又稱“嬌臟”。為魄之處,氣之主,在五行屬金。手太陰肺經與手陽明大腸經絡屬于肺與大腸,故肺與大腸相為表里。
《素問·六節藏象論》中說:“肺者,氣之本……其華在毛,其充在皮。”肺主氣,分管呼吸,是人體內外清氣和廢氣的交換場地,我們人正是通過肺吸入自然界的清氣,也就是氧氣,呼出體內的廢氣,也就是二氧化碳。這樣新舊交替、吐故納新,才使我們身體中的氣體不斷和外界交換。肺者,相傅之官。主氣司呼吸,為氣之主。主通調水道,肺的宣發和肅降對體內水液的輸布、運行和排泄起著疏通和調節的作用。
《黃帝內經》又云:“肺氣通于鼻,肺和則鼻能知臭香矣。”面部和肺部聯系最緊密的器官就是鼻子了。鼻子是氣體出入的通道,與肺直接相連,所以稱鼻子是肺之竅。鼻子的通氣和嗅覺作用必須依賴肺氣的作用。只有肺氣暢快,嗅覺才能正常,感冒的時候我們鼻塞咳嗽,對食物的味覺和嗅覺就鈍化許多,也是我們體內毒氣排不出去的時候。所以說“肺氣通于鼻”。體內既然有毒,那么毒素一定不會讓我們的顏色好看。只有了解到怎樣排“肺氣”我們才能“和顏悅色”。
手太陰肺經:起始于中焦胃部,向下絡于大腸,回過來沿著胃上口,穿過膈肌,屬于肺臟。從肺系——氣管、喉嚨部橫出腋下(中府、云門),下循上臂內側,走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之前(天府、俠白),下向肘中(尺澤),沿前臂內側橈骨邊緣(孔最),進入寸口——橈動脈搏動處(經渠、太淵),上向大魚際部,沿邊際(魚際),出大指的末端(少商)。
根據《黃帝內經》臟腑的對應關系,我們可以得出“肺與大腸相表里”,所以兩者的經絡一定是互通的。所以醫生在診斷疾病的時候總是問我們大便如何就是這個道理。
手陽明大腸經和大腸的關系
《靈樞·經脈》:大腸手陽明之脈,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
氣血是維持生命活動的基礎,《黃帝內經》上說:“陽明經多氣多血。”手陽明大腸經與足陽明胃經絡屬的腸胃是人消化、吸收以及排出廢物的器官。人的體質由先天和后天決定,先天部分是遺傳于父母的,我們無法改變,后天部分就來源于我們的食物,而腸胃消化吸收功能正常,體內生成的氣血充足,抵抗疾病的能力自然會增強;胃腸排泄功能正常,體內產生的垃圾能夠及時排出,不在體內堆積,那么由內在性原因產生的疾病自然會減少。所以陽明經是人體重要的經絡,大家平時一定要注意疏通手足陽明經的氣血。
“是動則病”和“是主所生病”的含義
《黃帝內經》和《針灸學》中對于這兩句話有共同的理解:認為“是動則病”,是在說明經脈的病理現象。在《黃帝內經》中,“是”是指這一經脈,“動”即變動之義。由于經脈及其經氣的變化,才產生脈的盛虛、肌膚的寒熱、絡脈的陷下等癥狀,以及各經所過、所絡屬部位的特有病癥。對于這個觀點,這可體現于《黃帝內經》中,每一經在論述“是動則病”時,均列舉一些癥候來證明,而這些癥候都屬于疾病的不同表現。
“是主所生病”,則是在說明該經經穴的主治病癥。《黃帝內經》中是這樣說的:某一經有病,不但出現本經所過、所絡屬部位的病癥,也會影響所聯系的經、臟而發生相應的證候。
“是動則病”與“是主所生病”,是在說每一條經脈氣血的變動,可以引起疾病,也可主治疾病。因而,就有了《靈樞·經脈》篇所說的“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的治療法則。
脈象的陰陽
四經與春、夏、秋、冬四時相對應;十二從與一年十二個月相對應,是指與十二個月相應的十二經脈。脈有陰陽之分,只要知道了什么樣的脈象是陽脈,就能知道什么樣的脈象是陰脈;同樣的,只要知道了什么樣的脈象是陰脈,就能知道什么樣的脈象是陽脈。陽脈有五種,分別為肝、心、脾、肺、腎五臟的正常脈象,而春、夏、長夏、秋、冬五季之中,五臟脈象又都有變化,各有其正常的脈象。五季配合五臟,便有了二十五種脈象,這都屬于正常脈象。所謂陰脈,是指沒有胃氣的“真臟脈”。這種脈象中,絲毫沒有柔和的現象。真臟脈出現,表明臟氣已敗,臟氣已敗必然死亡。所說的陽脈,是指有胃氣的從容柔和的脈象。醫生在臨床診斷中,發現某一部位的脈象中胃氣不足時,便可以根據這一部位與內臟的特定聯系,判斷出疾病所在的臟腑;在發現某一部位的脈象中出現真臟脈時,就可以按照五行相克的理論,推斷出死亡的時間。
頸部的人迎脈可以診察三陽經的經氣盛衰,手腕部的寸口脈可以診察三陰經的經氣盛衰,兩種診脈部位是相互補充的,它們在診斷中的作用也是統一的。能夠辨認有胃氣的陽和脈象,便能判斷疾病輕重變化的時間;能夠辨認沒有胃氣的真臟脈象,便能判斷病人的死期。只要謹慎熟練地辨別陰脈和陽脈,診治時便不至于疑惑不決而去和別人商量了。
脈象的陰陽屬性,一般來說,脈沉伏而去的為陰,洪大鼓指而來的屬陽;安靜的為陰,躁動的屬陽;遲緩的為陰,疾數的屬陽。
飲食對經絡的影響
中國有句老話:“民以食為天。”這就告訴我們食物是我們養命的源泉,我們平素吃的各種肉類、蔬菜類、瓜類、水果類、飲料類成分各異,都具有寒、熱、溫、涼四氣,酸、甘、苦、辣、咸五味和歸經。蛋白質有熱性蛋白質和寒性蛋白質,植物蛋白和動物蛋白之分。如能按節氣所需選食,根據自己的體質來選擇食物,有目標性和針對性,這樣做有百利而無一害。
如果你陽虛,寒性體質,那就應該多選用辛甘化陽的食物。羊、牛、狗、鹿、雞、鴨、鵝肉及奶制品、魚蝦、核桃堅果類、大豆制品、韭菜、香菜、小茴香苗、大蘿卜、蒜薹、大蔥、姜、大蒜、辣椒和調味品,有度的飲用白酒、米酒等發物之品。常言:一日三片姜,不用醫生開藥方。忌食:生、冷、涼、苦、酸,陰性水果和瓜類、飲料,以達機體內陽氣秘,經絡自通條,生化則無窮矣。
如果你是陰虛,且體質屬于火性,那就應該多選用酸甘化陰之品。食豬、兔肉、魚蝦、龜貝殼類海物、大豆制品、蓮子心等苦寒之品、菌菇類、水果飲料、礦泉水,多食蔬菜、水果類,苦瓜、西瓜、黃瓜、西紅柿等,有節制飲用葡萄酒、啤酒等苦寒之品。一日一個蘋果,勝過醫生開處方,火邪自避。忌食:一切辛辣發物之品。以達機體內陰氣平,經絡自四通八達,升泉源則不竭矣。
飲食過飽時,汗液就會從胃中發出;大驚會傷損心精,使汗液從心臟發出;負著重物,長途跋涉時,汗液會從腎臟發出;快速行走又感恐懼時,汗液會從肝臟發出;過度勞作時,身體不斷搖動,汗液會從脾臟發出。因此,春夏秋冬四時陰陽變化適度,由于身體勞損過度會形成疾病,這是常理。
食物到胃里,經過胃液消化,這時候一部分的營養成分就會到達肝臟,然后再將精氣擴散到筋。所飲食物進入胃中,經過消化,一部分營養物質轉輸到心臟,后又將精氣輸入脈中。精氣沿著經脈運行,歸于肺臟中,這時百脈匯聚于肺臟,脈與皮毛相應,精氣就輸送到皮毛。皮毛與經脈、精氣相合,精氣流于經脈中,經脈中精氣旺盛,精神的活動正常,精氣均勻地散布到心、肝、脾、肺四臟,于是精氣在全身分布平衡,寸口就具備了診斷疾病的條件,憑借其判斷是生是死。
食物進入胃中,經消化后,分離其中的精氣,再輸送到脾臟,脾臟布散精氣向上到達肺臟,肺臟調通水液運行的道路,向下輸送至膀胱。這樣水液和精氣四散布于全身,與五臟經脈并行,且運行規律與四季及五臟的陰陽變化相應。推測其中變化規律,應屬于正常生理現象。
總之,我們在吃食物的時候一定要有所講究,當然,這個講究并不是要我們只吃精細糧食,而是精粗搭配、葷素適宜。總之選食精當,只要符合“陰平陽秘”,我們的經絡就會通達。
幾種常見食物對經絡的影響
茶葉:含有茶多酚,能提高機體抗氧化能力,降低血脂,緩解血液高凝狀態,增強紅細胞彈性,緩解或延緩動脈粥樣硬化。經常飲茶可以軟化動脈血管。
大蒜:含揮發性辣素,可消除積存在血管中的脂肪,有明顯降脂作用,是主治高脂血癥和動脈硬化的良藥。
洋蔥:含有一種能使血管擴張的前列腺素A,它能舒張血管,降低血液黏度,減少血管的壓力,同時洋蔥還含有二烯丙基二硫化物和含硫氨基酸,可增強纖維蛋白溶解的活性,具有降血脂,抗動脈硬化的功能。
茄子:保護心血管、降血壓,茄子含豐富的維生素PP,是一種黃酮類化合物,有軟化血管的作用,還可增強血管的彈性,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防止毛細血管破裂,對防止小血管出血有一定作用。
玉米:玉米富含脂肪,其脂肪中的不飽和脂肪酸,特別是亞油酸的含量高達60%以上。有助于人體脂肪及膽固醇的正常代謝,可以減少膽固醇在血管中的沉積,從而軟化動脈血管。
西紅柿:不僅各種維生素含量比蘋果、梨高2~4倍,而且還含維生素蘆丁,它可提高機體氧化能力,消除自由基等體內垃圾,保護血管彈性,有預防血栓形成的作用。
蘋果:蘋果富含多糖果酸及類黃酮、鉀及維生素E和C等營養成分,可使積蓄體內的脂肪分解,對推遲和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發作有明顯作用。
海帶:海帶中含有豐富的巖藻多糖、昆布素,這類物質均有類似肝素的活性,既能防止血栓又能降膽固醇、脂蛋白,抑制動脈粥樣硬化。
脈象,脈中有玄機
在中醫學上,脈象指手指感到的脈動征象,包括頻率、節律、形態、充盈度、顯現部位、通暢的情況、動勢的和緩、波動的幅度等方面。脈象的形成與臟腑氣血密切相關,人體若有疾病,就會在脈象上發生相應的變化和反映。因此,脈象說是中醫辨證論治的依據之一。
脈象有浮脈、沉脈、遲脈、數脈、虛脈、實脈、滑脈、洪脈、細脈、弦脈等二十八種。正常的脈象在生理的調節范圍內,超過生理范圍,就是病態的脈象。
健康人脈象應該是一次呼吸跳四次,寸、關、尺三部有脈,脈不浮不沉,和緩有力,尺脈沉取應有力。
常見病脈有以下幾種:
浮脈:浮脈的部位表淺、浮在皮膚上,手指輕按即可摸到搏動,重按稍減,但不空泛無力。總之,浮脈是脈搏動的部位淺顯,有的甚至看得到搏動,摸到浮脈表示病人有外感,其病輕淺,外邪剛進入人體,人體的正氣尚強,與外邪相爭斗,將脈氣鼓動于外,所以脈象顯浮而有力。如果表證脈現浮而無力,說明患者平時體虛,衛氣弱,這樣的表證就叫表虛證。若久病見脈浮而無力,搖搖晃晃的,是陽氣浮越,病情危重的表現。
沉脈:輕按不得,重按乃得。主病:里證。有力為里實,無力為里虛。邪郁于里,氣血阻滯陽氣不暢,脈沉有力為里實;臟腑虛弱,陽虛氣陷,脈氣鼓動無力,則脈沉無力。
遲脈:遲脈是指每一息脈跳動不足4次,即每分鐘脈跳在60次以下。這種跳得很慢的脈,表示寒邪為患。寒則血凝,使血氣運行緩慢,所以脈搏跳動也慢。遲而有力是實寒證,即實實在在的寒邪致病。遲而無力是虛寒證,主要是陽氣虛弱,無力推動血液運行。這種寒是因為陽寒所引起的,如冬天的寒冷,是因為陽光弱一樣,并非實在的寒邪或寒水,所以脈現遲而無力。
數脈:脈搏急促,每分鐘脈搏在90次以上。主病:熱證。有力為實熱,無力為虛熱。外感熱病初起,臟腑熱盛,邪熱鼓動,血行加速,脈快有力為實熱。陰虛火旺,津血不足,虛熱內生,脈快而無力為虛熱。
虛脈:寸關尺三部脈皆無力。重按空虛。虛證:多為氣血兩虛,氣血不足,難以鼓動脈搏,所以按起來感覺虛。
實脈:寸關尺三部脈皆有力。實證:邪氣亢盛而正氣充足,正邪相搏,氣血充盈脈道,搏動有力。
滑脈:按之流利,圓滑如按滾珠。多見于青壯年氣血充實。妊娠婦女的滑脈是氣血旺盛養胎之現象。這都是正常的生理期現象。
洪脈:脈大而有力,如波濤洶涌,來盛去衰。內熱盛脈道擴張,脈形寬大,因熱盛邪灼,氣盛血涌,使脈有大起大落。
細脈:脈細如線而應指明顯的脈象。又稱小脈。細脈主氣血兩虛,諸虛勞損,也主濕病。細脈須與近似脈微、弱、濡脈相區別。細脈雖脈細如線,但應指明顯,起落清楚;微脈極細而軟,似有似無;弱脈則沉細而軟,須重按始得;濡脈浮細而軟,脈位淺表。細脈與洪脈為相反的脈象。臨床上,細脈常同數、弦、濡、沉、澀等脈兼見。
弦脈:端直而長,挺然指下,如按琴弦。主肝膽病、痛證、痰飲。氣機不利,肝失疏泄,脈道拘急而顯弦脈。病則氣亂或痰飲內停,致使氣機輸轉不利,出現弦脈。
歸經——藥效有所屬
歸,指藥物作用的歸屬;經,即人體的臟腑經絡;歸經即藥物作用的定位。如龍膽草歸膽經,說明它有治療膽病癥的功效;藿香能歸脾、胃二經,說明它兼有治療脾、胃病癥的功效。
一般采用十二臟腑經絡法表述藥物歸經,常直接書為歸心、肝、脾、肺、腎、胃、大腸、小腸、膀胱、膽、心包、三焦經等;或不提臟腑之名而用經絡的陰陽屬性表述,如入少陰、入太陰、入厥陰、入少陽、入太陽、入陽明;有時也將上述二法合并表述,如入少陰心經、入厥陰肝經等。
歸經的依據是藥物四氣、五味的特性,或臨床實踐上發現的藥物療效。如有的醫生根據五味歸經,辛入肺,陳皮、半夏、荊芥均味辛,故歸肺經;甘入脾,飴糖、甘草、黨參均味甘,故歸脾經等。根據臨床實踐確定藥物的歸經更準確,如蘇子、白前能治療咳喘,而咳喘為肺臟功能失調所致,故歸肺經;茯神、柏子仁能治療心悸、失眠,而心悸、失眠為心臟功能失調所致,故歸心經。
升降浮沉——藥在體內四處奔走
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是發散上行,沉是瀉利下行。藥物的升降浮沉是指藥品物在人體的作用趨向,這種趨向與所療疾患的病勢趨向相反,與所療疾患的病位相同。
一般來說,升浮類藥主向上向外,如嘔吐、喘咳、自汗、盜汗。此類藥能上行向外,具有升陽發表、被動風散寒、涌吐、開竅等作用,宜用于病位在上在表或病勢下陷類疾病的防治。一般質地輕、氣味薄、性味溫熱、味辛甘的藥多主升浮,如菊花、金銀花、桂枝等。
沉降類藥品主向下向內,能下行向內,如瀉痢、崩漏、脫肛、表證不解。此類藥具有瀉下、清熱、利水滲濕、降逆止嘔、止咳平喘作用,宜用于病位在下在里或病勢上逆類疾病的防治。凡氣寒涼,味苦酸的藥物,大多有沉降作用。種子、果實及質重的藥物,大多沉降。一般質地重、氣味厚、性味寒涼、味酸苦咸的藥多主升浮,如菊花、金銀花、桂枝等,如種子、果實、熟地黃、天花粉等。
此外,還有些藥物升降浮沉的性能不明顯或存在著二向性,如麻黃既能發汗,又可平喘、利水;川芎既“上行頭目”,又“下行血海”。
配伍——藥藥相配各不同
配伍是指根據病情的需要和藥物性能,有選擇地把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藥物配合在一起應用。
古人把中藥的配伍關系總結為單行、相須、相使、相畏、相殺、相惡、相反七個方面,稱為藥物的“七情”。
單行:是指單味藥就能發揮預期治療效果,不需其他藥輔助。如獨參湯,單用人參一味補氣固脫等。
相須:表示增效,是指性能功效相似的藥物配合應用,可以明顯地增強原有療效。如石膏與知母配合,能增強清熱瀉火的作用。
相使:表示增效,是指性能功效有某種共性的藥物主輔配合,輔藥能助主藥提高療效。如黃芪配茯苓,可增強黃芪利水消腫的作用。
相畏:表示減毒,是指兩藥配合,一種藥物的功能和不良反應能被另一種藥物所抑制。如生姜可以抑制生半夏或生南星的不良反應。
相殺:表示減毒,是指一種藥物能減輕或消除另一種藥物的不良反應。如防風能緩解消除砒霜的毒性。
相惡:表示減效,是指兩種藥物配合能相互牽制或破壞而使作用降低,甚至喪失功效。如黃芩能削弱生姜的溫中作用。
相反:表示增毒,是指兩種藥物合用能產生不良反應。如甘草與甘遂配伍可產生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