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圖說哲學(超值全彩白金版)作者名: 龔耕 彭克慧 陸杰峰本章字數: 1738字更新時間: 2019-01-02 17:22:25
最聰明的人,是明白自己無知的人
蘇格拉底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話:“我唯一知道的事情,就是自己一無所知。”據說當時有祭祀從德爾菲神廟得到神諭,說蘇格拉底是全希臘最有智慧的人,蘇格拉底有些不相信,于是就去拜訪了當時希臘的許多智者,希望能夠和他們討論這個問題,結果,蘇格拉底發現,幾乎所有的智者都認為自己無所不知,于是,蘇格拉底得出結論,說:“或許正是因為自己能夠知道自己的無知,所以才被認為是最有智慧的人吧。”
不過也有許多人認為這并不是蘇格拉底在謙虛,而是他面對那些幼稚,或浮躁、或虛夸、或小有所得而沾沾自喜,動輒教訓別人,甚至自以為“真理在手”、“無所不知”、“一貫正確”的“智者”時說出這樣一句帶有反諷、自嘲、幽默意味的格言——你自夸你知之甚多或真理在手、無所不知嗎?那么我告訴你:“我只知道自己一無所知。”并且通過對話和辯論啟發:必須敢于懷疑自己的認識、必須不斷否定謬誤而追求真知;知識無窮盡、真理無窮盡;現有知識里面可能包含錯誤,比起知識的無邊海洋,我目前這點可憐的學問實在算不了什么。求知乃是不斷自我提高、自我否定、自我認知的無窮過程。蘇格拉底認為,從懷疑自己的知識開始的“自我認識”是認識美德的來源,可以說,蘇格拉底的這句話是對“認識你自己”的最好注腳。
古希臘的另一位智者,被稱為“悖論之父”的芝諾也曾經講過一個類似的故事,來證明為什么越是智者就越是覺得自己一無所知。
有一次,芝諾的一位學生問他:“老師,您的知識比我的知識多許多倍,您對問題的回答又十分正確,可是您為什么總是對自己的解答有疑問呢?”芝諾并沒有正面回答他的問題,而是順手在桌上畫了一大一小兩個圓圈,并指著這兩個圓圈說:“我們假設,圓圈內部面積代表的是已知的知識,圓圈外部面積所代表的是未知的知識,而組成這個圓圈的曲線代表我們對于未知知識的認知,大圓圈的周長比小圓圈長,因此,我對自己未知部分的接觸的也比你們多。這就是我為什么常常懷疑自己的原因。”
在這個故事中,芝諾把知識比作圓圈,生動地揭示了有知與無知的辯證關系。可見,越是聰明的人,就越明白自己的無知;而相反,越是自以為了不起的人,其實就越無知,正如美國劇作家西蒙所說:“自夸聰明的人,有如囚犯夸耀其囚室寬敞。”
富蘭克林早年為自己的一點成就沾沾自喜,他那種過分自負的態度,使別人看不順眼。有一天,一個朋友把他叫到一旁,勸告了他一番,這一番勸告改變了他的一生。
“富蘭克林,像你這樣是不行的,”那個朋友說,“凡是別人與你的意見不同時,你總是表現出一副強硬而自以為是的樣子。你這種態度令人覺得如此難堪,以致別人懶得再聽你的意見了。你的朋友們覺得不和你在一起時,還覺得自在些。你好像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別人對你無話可講了。的確,人人都懶得來和你談話,因為他們費了許多力氣,反而覺得不愉快。你以這種態度來和別人交往,不去虛心聽取別人的見解,這樣對你自己根本沒有任何好處。你從別人那兒根本學不到一點東西,但是實際上你現在所知道的的確很有限。”
富蘭克林非常驚訝,他從未想過,自己過于自負的種種行為已經在別人心中留下了這么差的印象。從此以后,他開始有意識地嚴格要求自己,把已經取得的成績丟到一旁,過去的事情也不再提。他需要別人的意見和建議,借以完善和提高自己。
事實證明,當他不再自以為是、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時,他發現了自己的許多不足。過去,把自己看得不同凡響,是多么愚蠢啊!
列夫·托爾斯泰也作了一個很有意義的比喻:“一個人就好像是一個分數,他的實際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對自己的估價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則分數的值越小。”
不要自視過高,當你承認自己有多么偉大的時候,也許在別人心中,你早就成了無知與淺薄的代名詞。你可能早已發現,夸大自己比正視自己容易多了,描述自己比改變自己容易多了。可是當你種下自負的種子,并任由它恣意生長的話,你就只能收獲失敗的苦果。
記住,無論何時,你一旦出現那些自負的用語,馬上大聲糾正自己。把“那就是我”改成“那是以前的我”;把“我一向是這樣”改成“我要力求改變”;把“那是我的本性”改成“我以前認為那是我的本性”。任何妨礙成長的“我怎樣怎樣”,均可改為“我選擇怎樣怎樣”。
不要做一個自負的困獸,沖出自制的樊籠,做一只翱翔的飛鷹吧,那樣你才能知道天有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