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用藥基本知識

基本給藥方法

給藥方法有很多種,最常用的方法是口服法,也稱內服法,用于全身給藥,其他還有注射法、吸入法、舌下和直腸給藥等。局部用藥時多采用皮膚及黏膜給藥。

?口服

口服是最方便、安全的給藥方法,適用于大多數藥物和患者。多數藥物口服后,經過胃腸道吸收而在全身起作用,也有少數藥物是留在胃腸道內作用于胃腸局部。

口服藥物時要注意藥物的大小,如果藥片過大需要掰開服用,以免傷害食道。

但是,在患者出現昏迷、吞咽困難、嘔吐、病情危急或有胃腸道功能障礙難以吸收等情況下,是不宜采用口服給藥的。有些藥物對胃腸的刺激性很大,易引起惡心、嘔吐,也不宜口服。還有些藥物可被酸性胃液或堿性腸液破壞,或在胃腸內不易被吸收,這些藥物也不能采取口服給藥。不過,可以把易被胃酸破壞和對胃刺激性大的藥物制成腸溶糖衣片或膠囊后再口服。

?注射

注射給藥的方法分為皮下、肌肉、靜脈、鞘內注射等數種。

?皮下注射

皮下注射是將藥物注射在皮下結締組織內的方法,適用于少量藥物(1~2毫升),常在做皮膚試驗時使用。皮下注射會出現局部脹痛,吸收也較慢,現在已很少采用。刺激性強的藥物和油劑都不宜皮下注射。

?肌內注射

肌內注射也叫肌肉注射,是將藥液注射于較深一層的肌肉組織內(多在臀部肌肉內),有時也注射于上臂三角肌的外側。由于肌肉組織中血管較多,藥物吸收快而完全,疼痛也比皮下注射輕,故注射量可比皮下注射稍多。油劑、不能溶解的混懸劑及刺激性藥物均宜采取肌內注射。

?靜脈注射

靜脈注射可注入較大量的藥液,并且起效迅速,常用于急救和危重患者的搶救和治療。用于靜脈注射的藥液必須是澄明溶液,不能有渾濁、異物或致熱源,還要絕對無菌。有溶血、凝血作用的藥物、混懸劑、油劑等均不可采用靜脈注射。藥液用量如果更大,可采用輸液法,主要是靜脈點滴輸液法,使藥液緩慢流入靜脈內。但是,靜脈注射或輸液會對血管造成損傷,長期靜脈注射還會引起靜脈炎,所以靜脈注射應盡量少用。

藥物的劑量

藥物的劑量一般是指成人應用藥物能產生治療作用的一次平均用量。藥物劑量的大小直接關系著藥物對人體的作用,因為藥物要有一定的劑量才能在體內達到一定的濃度,只有達到一定的濃度,藥物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同時,藥物劑量的大小還關系著用藥安全,如果劑量過大,藥物在體內的濃度超過一定限度,就容易引起不良反應,甚至導致藥物中毒。因此,要正確發揮藥物的有效作用,同時避免發生不良反應,就必須嚴格掌握用藥的劑量范圍。為此,我們首先應該明確有關劑量的幾個基本概念。

?藥用量

凡能產生治療作用所需的用量稱為藥用量,也稱劑量或治療量。藥用量有一定的數量范圍,應用藥物剛能產生治療作用的最小量稱為最小有效量。藥用量的最大量稱為最大有效量,是安全用藥的極限,又稱極量,超過極量就有可能發生藥物不良反應,甚至引起中毒。最小有效量會因機體反應不敏感而延誤病情,而極量又易引起嚴重不良反應,因此很少使用。臨床上為了保證療效和安全,常采用比最小有效量大,比極量小的劑量,這就是所說的常用量。

?中毒量與致死量

藥物已經超過極量,使機體開始出現中毒反應的劑量稱為最小中毒量。大于最小中毒量,使機體產生中毒癥狀的劑量稱為中毒量。超過中毒量,可引起機體嚴重中毒以致死亡的劑量稱為致死量。

藥品的有效期、失效期

有些藥品,因為穩定性較差,在貯存過程中易受外界條件的影響而發生變化,會出現藥效降低、毒性增高的現象。為了保證安全有效用藥,許多藥品的外包裝(或說明書)上一般都標有“有效期”或“失效期”。需要注意的是,這兩種表示方法的含義和所指的時間概念并不相同。

藥品的有效期是指在一定條件下,能夠保證藥品安全有效的期限。由于藥品的理化性質和貯存條件的不同,有效期往往長短不一,一般為1~5年,沒有規定或標明有效期的藥品一般按5年計算。大多數藥品的有效期都在外包裝(或說明書)上標明,如標明有效期為2008年8月,則表示該藥品在2008年8月31日前有效。有效期還有另外一種表達方式,如“有效期:2年”,表示該藥品從生產日期起2年內有效,生產日期可以根據生產批號來判斷。

藥品的有效期和失效期是患者自行購買藥物時必須要了解的信息。

所有正式藥品都有一個生產批號,批號一般由6~8位數字組成,前兩位表示生產年份,緊接后兩位表示生產月份,最后的2~4位表示生產日期及批次。如批號為980918,表示該藥品為1998年9月18日生產;如批號為980918-2,則表示該藥品是1998年9月18日第2批生產的。若同時規定有效期為2年,則表示該藥品按規定的儲存方式可以使用到2000年9月18日。

藥品的失效期是指藥品在規定的貯存條件下,超過安全有效期限、不能繼續使用的日期。如某藥品標明失效期為2007年7月,則表示該藥品可以使用到2007年6月30日,從2007年7月1日起失效,不能再使用。

健康小貼士

有些藥品還有負責期或使用期,也稱保質期。它表示的是生產單位在一定時間內保證藥品質量的期限,在此期間出現質量問題而造成的損失由生產單位負責。負責期既不同于有效期,也不同于失效期。藥品過了負責期并不代表該藥已經失效或變質,如經檢查符合有關質量標準的規定,仍然可以繼續使用。

可見,有效期表示的是藥品能夠使用的最后期限,失效期表示的是藥品開始不能使用的起始時間,二者僅一字之差,但具體使用期限卻相差1個月。例如,某藥品標明有效期為2002年10月,表示該藥品可以使用到10月31日;如果標明失效期為2002年10月,則表示該藥品只能使用到9月30日。

如何判斷藥品是否變質

藥品容易受到光線、溫度、濕度、微生物等因素的影響與破壞。如存放不當或存放過久,輕者會使藥品質量下降或變質無效,重者會造成不良后果甚至威脅患者的生命。

要判斷藥品是否變質,除了查看藥品說明書上標注的有效期外,還可以通過觀察藥品的外觀形狀進行判斷。

?片劑

外觀應光潔完整,色澤均勻,無花斑、黑點,無碎片,無霉菌生長,無異臭等。如藥片有白色片變黃、顏色加深或不均勻、有斑點、表面凸凹不平、松散、膨大、變形、裂片、粘連、潮解、異臭等現象時,說明藥片已發霉、變質,不可再用。糖衣片稍褪色時尚可考慮繼續使用,若已全部褪色或糖衣面發黑,出現嚴重花斑、受潮、發霉、糖衣層裂開、融化、粘連等情況時,則不可再用。

?膠囊劑

裝粉劑的硬膠囊若出現受潮粘連、破裂漏粉、軟化、變色、結塊、發霉等現象時,說明已經變質。軟膠囊多用于裝油性或其他液體藥品,若出現破裂漏油、受潮粘連、渾濁、異臭等現象,說明已經變質,不可再用。

?散劑及顆粒劑

應干燥、松散,色澤、顆粒應均勻,若出現吸潮、發霉、結團、結塊、生蟲、變色、粘連、異臭以及色澤不一致等現象時,說明已經變質,不可再用。

?注射劑

注射劑除個別特殊的藥品允許有輕微渾濁外,一般都要求是澄明的液體。若出現明顯渾濁、沉淀、結晶析出且經過加熱不能溶解者,或出現變色、霉點等現象時,都不應使用。粉針劑應為白色、干燥、松散的粉劑或結晶性粉劑,若出現色點、異物、粘瓶、結塊、溶化及變色現象,則說明藥品已經變質。

?水劑(包括眼藥水、滴鼻劑)

除了極少數為混懸液以外,一般藥液應澄清透明,如出現藥液顏色變深、渾濁、有霉點、沉淀、分層、懸浮、絮狀物、異味以及說明書上未注明的固體結晶等現象,說明已經變質,不可再用。

?糖漿劑、合劑、口服液

若出現析水、沉淀、發霉、變色、渾濁等現象及有異味、打開后有氣泡產生時,說明已變質。

?軟膏劑

一般較穩定,若出現酸敗、異臭、溶化、分層、硬結等現象,說明已經變質。若出現油水分離或結晶析出,經加工調勻后可使用;但若變色、異臭者則不能使用。

?丸劑

若出現變形、變色、發干、霉變生蟲、有異味等現象,不能使用。

慎用、忌用與禁用

絕大多數的藥物說明書或標簽上都標注有“慎用”“忌用”“禁用”的字樣,這3個詞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含義卻大不相同。

“慎用”是指應謹慎、小心使用,在使用過程中應注意觀察是否發生不良反應,一旦發現問題要立即停藥,并向醫生咨詢。但“慎用”并不表示絕對不能使用。慎用藥物通常是針對嬰幼兒、老年人、孕婦、哺乳期婦女以及心、肝、腎等器官功能不全的患者。這些人因為生理上的特點或病理上的原因,體內解毒、排毒的功能或某些重要臟器的功能低下,在使用某些藥物時,容易出現不良反應。因此,遇到必須使用慎用藥物的情況時應格外小心謹慎,一般應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忌用”指避免使用或最好不用。忌用藥物的不良反應比較明確,有些患者在服藥后可能會出現明顯的不良反應,造成不良后果。如磺胺類藥物對腎臟有損害作用,腎功能不良者忌用。但是,當病情確實需要,不得不使用某些忌用藥物時,應當在醫生的指導下選擇藥理作用類似、不良反應較輕的其他藥物代替。如果非用不可,必須同時服用能對抗或削弱其不良反應的藥物,將不安全因素降到最低限度。

“禁用”就是禁止使用,說明書中指出的禁用者如果貿然使用禁用藥物,將會出現嚴重不良反應或中毒,重者甚至威脅生命。如阿司匹林可損傷胃黏膜,有消化性潰瘍的患者應禁用;嗎啡對呼吸中樞有抑制作用,支氣管哮喘及肺源性心臟病患者禁止使用。

對于標有“慎用”“忌用”“禁用”字樣的藥物,患者在使用時要格外注意,盡量不要自行使用,最好聽從醫囑,以確保用藥安全。

健康小貼士

在服用慎用藥時一定要遵醫囑,因為一種藥品往往不止有一種用途,治療的目的不同,所需要的劑量也不同。如果患者自行服用,可能會給身體造成傷害。

家庭常備藥品注意事項

?要注意防潮、避光和防高溫

藥品很容易因光、熱、水分、空氣、酸、堿、溫度、微生物等外界條件的影響而發生變化,而導致變質失效。因此,為了避光、防潮,藥品在保存時最好分別裝入棕色瓶中,擰緊瓶蓋(有些還要用蠟封上),放置于避光、干燥處,不宜用紙袋、紙盒保存,以防變質失效。部分易受溫度影響的藥品,如利福平眼藥水等,可放入冰箱內保存;而酒精、碘酒等易于揮發的藥品使用后除了要密封外,還應放在30℃以下的陰涼低溫處保存。另外,氣霧劑裝有拋射劑,汽化時能產生一定的壓力,一旦受熱、受撞擊,將很容易發生爆炸。因此,應放在陰涼處保存,避免受熱和日光直射,并要注意防止擠壓和撞擊。

?標簽要完整、清晰

藥品的原有標簽要完整、清晰,如不小心損壞標簽,造成內容殘缺或模糊不清,則不宜繼續使用。如果藥品不是原裝而是散裝,則應按類分開,并貼上醒目的標簽,詳細注明藥品名稱、用途、用法、用量、存放日期、失效期、注意事項等內容。

?注意有效期

在使用藥品之前,首先要查看藥品的有效期,過了有效期便不能再使用,否則會影響療效,甚至帶來不良后果。對于沒有注明有效期的藥品,可以從外觀上加以鑒別。如出現片劑松散、變色,糖衣片的糖衣、膠囊劑的膠囊粘連或開裂,丸劑粘連、霉變或蟲蛀,散劑嚴重吸潮、結塊、發霉,眼藥水變色、渾濁,軟膏劑有異味、變色或油層析出等情況時,則不能再用。另外,藥品的保存時間不宜過長,每年應定期對備用藥品進行檢查,及時更換。

?合理存放

所有藥品均應放在兒童拿不到的地方,以防止兒童誤服。毒性較大的藥品要單獨保存起來,不和其他藥品放在一起,以防止拿錯,特別是防止兒童誤服。藥品最好保存在原有的包裝中,不要換裝在有其他藥品標簽的舊包裝里,以免被當作其他藥品誤服。

成人藥和兒童藥要分開保存。內服藥和外用藥要在標簽上寫清楚,分別存放。寵物用的獸藥和滅害蟲藥要單獨保存。

為了保證家庭用藥安全、有效、經濟,盡量不要大量貯存藥品,品種和數量宜精不宜多,以免忙中出錯,造成誤服。

家庭藥箱常備藥

配備家庭藥箱是為了日常生活中的應急和方便,以便在發生小傷小病時能及時治療、盡早控制,或在去醫院前進行臨時處理。家庭藥箱常備哪些藥,應根據每個家庭的具體情況而定。如家中有老年人、幼兒,或有慢性病的患者等,應以各自不同情況準備常用藥。以下幾大類藥物是家庭藥箱中必備的常用藥物,可從每一類中選出2~3種備用。

?感冒藥

感冒清熱沖劑、板藍根沖劑、小兒感冒沖劑、清熱解毒口服液、速效傷風膠囊、銀翹解毒丸(片)、強力銀翹片、藿香正氣片(丸、水)、感冒清、清開靈、雙黃連、嗎啉胍(病毒靈)、利巴韋林(病毒唑)、感冒通、克感敏、氯苯那敏(撲爾敏)、白加黑、力克舒、康泰克等。

?解熱鎮痛藥

阿司匹林、復方阿司匹林(APC)、對乙酰氨基酚(撲熱息痛、必理通、泰諾、百服寧)、布洛芬(芬必得、美林、托恩)、吲哚美辛(消炎痛)、索米痛片(去痛片)、安乃近、阿尼利定(安痛定)等。

?止咳化痰藥

噴托維林(咳必清)、溴己新(必嗽平)、苯丙哌林(咳快好)、沙丁胺醇(舒喘靈)、息可寧、沐舒坦、美可、咳近、復方甘草片、川貝枇杷露、蛇膽川貝液、急支糖漿、止咳糖漿、祛痰靈、痰咳凈、氨茶堿、美普清、喘速康等。

?助消化藥

酵母片、多酶片、乳酶生、山楂丸、復合B族維生素、多潘立酮(嗎丁啉)等。

?通便藥

果導片、大黃蘇打片、麻仁丸、甘油栓、開塞露等。

?止瀉藥

洛哌丁胺(易蒙停)、地芬諾酯(止瀉寧)、慶大霉素、小檗堿(黃連素)、呋喃唑酮(痢特靈)等。

?抗過敏藥

氯苯那敏(撲爾敏)、阿司米唑(息斯敏)、開瑞坦、去氯羥嗪、賽庚啶、苯海拉明糖漿等。

?外用消炎消毒藥

酒精、碘酒(碘酊)、紅藥水、紫藥水、高錳酸鉀、氯霉素眼藥水、金霉素眼膏或眼藥水、金霉素或紅霉素軟膏、皮炎平軟膏等。

?慢性病患者還可根據病情備藥

地高辛、氨氯地平(絡活喜)、維拉帕米(異搏定)、卡托普利(開搏通)、蒙諾、康可、辛伐他汀、苯妥英鈉、丙戊酸鈉、卡馬西平、托吡酯(妥泰)、谷維素、維生素類(維康福、貝特令、伊可欣、小施爾康等)。

?避孕藥

復方快炔諾酮片、復方醋酸甲地孕酮片、復方孕二烯酮片等。

自購藥品應注意的問題

藥品分為處方藥和非處方藥。處方藥的管理比較嚴格,須持有醫生開具的處方才能購買。非處方藥療效確切、使用方便、安全性高,可自行到藥店購買。

在自行購買藥品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根據自己的病情選擇適合的藥品

可以選購自己以前使用時感覺療效比較好的藥品,如果自己不清楚,可以向醫生、藥店的職業藥劑師或柜臺營業員進行咨詢。盡量買療效好、毒副作用小的藥品。

?選購能自行使用的藥品

藥品有很多劑型,適宜于家庭使用的主要是口服制劑和外用制劑,而注射制劑等在特殊條件下才會使用,故不宜購買。

自行購買藥物時,還要看懂藥物成分,以便對癥下藥。

?選擇易保存、包裝完整的藥品

一般應購買易于保存的小包裝的整瓶、整盒藥品,藥品包裝要完整,一定要有藥品說明書,并標明藥品的生產日期和有效期等。對零散的片劑、丸劑、膠囊劑等,應用瓶或盒分別包裝,并立即貼上標簽,注明藥品的名稱、用途、用法、用量及有效期等。

?選擇正規地點購藥品

不能在不具備藥品銷售資質的地方隨處購買藥品,應到正規醫院或“三證”齊全的超市、藥店購藥。“三證”是指營業執照、藥品經營企業合格證和藥品經營企業許可證,不要相信所謂的“家傳秘方”“包治百病”等廣告宣傳,更不能到游醫、地攤上購買藥品,以防上當受騙。

?認準藥品的名稱

每種藥品都有通用名和商品名,甚至可能還有別名等,很容易造成混淆。有些藥名僅僅一字之差,而作用卻相差萬里。如帕吉林(優降寧)和格列本脲(優降糖)、安定與安寧、達力新與達力士等,都屬于兩種不同的藥品。所以,買藥時一定要認準藥名,絕不能搞錯,以免誤買誤服,造成不良后果。

?認真查看所購藥品的包裝

正規的藥品在外包裝上都有藥品監督管理部門的批準文號、藥品生產單位的生產批號、非處方藥“登記證書編號”、經過批準的注冊商標及生產廠家的名稱。同時還要具有國家統一的非處方藥專有標識,即在藥品說明書和藥品包裝的右上角固定位置印有“OTC”字樣。無上述標志或標志不全的,不宜購買,以防假藥。

?仔細檢查藥品是否過期或變質

在購藥前要仔細核對藥品包裝上的有效期或失效期,確定藥品是否過期。如果過期則堅決不能購買。如果藥品沒有過期,還要通過檢查藥品的外觀、氣味等,確定藥品是否變質。

?考慮患者的年齡、生理狀況等因素

老年人、兒童、孕婦對藥品的反應有特殊性,因此在為這些人購買藥品時應格外注意藥品的毒副作用,同時還要考慮用藥的禁忌。

藥物的不良反應及其種類

世界衛生組織對藥物不良反應所下的定義為:為預防、診斷或治療疾病,或為改善生理功能而服用適當劑量藥物所引起的有害的、非預期的或治療上不需要的反應。我國《藥物管理法》規定的定義為:合格藥物在正常用法用量情況下出現的、與用藥目的無關的或意外的有害反應。由此可見,藥物不良反應一般是指在正常用藥的情況下,由藥物引起的對人體造成損害的一種反應。而由用藥不當所引起的反應,如用錯藥物、超劑量用藥、濫用藥物、自殺性過量服藥等均不屬于藥物不良反應的范疇。

藥物不良反應分類方法有很多種,通常按其與藥理作用的關系而分為A型和B型兩類。

A型不良反應又稱為劑量相關的不良反應,是由藥物的藥理作用引起的不良反應,一般與藥物的劑量有關,有一定的規律性,多數可以預測,發生率較高而死亡率較低。

B型不良反應又稱為劑量不相關的不良反應,為機體的異常反應性所致,與正常藥理作用無關,一般和藥物的劑量無關,通常很難預測,發生率較低而死亡率較高。

A型不良反應包括副作用、毒性反應,而停藥反應、繼發反應、后遺效應、首劑效應等由于與常規藥理作用有關,也屬于A型不良反應的范疇。

?副作用

藥物的副作用是指藥物按常用劑量應用時,伴隨治療作用而出現的與治療目的無關的其他作用。副作用產生的原因,主要是因為一種藥物通常有多方面的作用,當某一作用用作治療目的時,其他作用便成為副作用。所以,藥物的副作用也是藥物本身所固有的一種藥理作用。但副作用并不是絕對的,它和治療作用在特定的情況下可以相互轉化。例如,異丙嗪不但具有中樞抑制的作用,而且具有抗過敏作用。當用于抗過敏時,則中樞抑制作用所引起的嗜睡就是副作用;反之,當用作鎮靜治療時,則中樞抑制作用又成為治療作用了。

藥物的副作用是在常用劑量下發生的,因此難以避免,但一般較輕,屬患者可以耐受的范圍。但當副作用使患者的某種疾病加重或引發其他疾病時,則要考慮停用此藥或換用其他藥,也可以增加其他藥物來抵消副作用。另外,藥物的副作用是可以預料的,患者可以參照說明書上標注的禁忌證有選擇地使用。

?毒性反應

毒性反應是由于藥物作用劇烈,或用藥量過大、用藥時間過長所引起的機體功能紊亂,甚至是器官組織病理變化,是一種比較嚴重的不良反應,對人體的損害較大。如多種抗癌藥物引起的骨髓抑制、嚴重貧血、長期大量使用鏈霉素導致的耳聾,磺胺類藥物引起的蛋白尿、血尿、腎功能減退等。

藥物的毒性反應可發生在人體內的各個系統、器官或組織,但多數都有各自的特點,因此一般情況下是可以預料的。只要全面掌握藥物的藥理作用,采用正確的用藥方法和劑量,毒性反應是可以避免或減少的。

?后遺效應

后遺效應是指停藥后仍殘留在體內的、低于最低有效治療濃度的藥物所引起的不良反應。有的后遺效應比較短暫,如服用巴比妥類安眠藥后引起的嗜睡現象;有的后遺效應也可能比較持久,如長期服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停藥后可出現腎上腺皮質功能低下,數月內不能恢復。少數藥物還可能導致永久的器質性損害,如鏈霉素引起的永久性耳聾。

?停藥反應

長期服用某種藥物時,如果突然停藥或減量太快,會引起原有疾病病情惡化,這叫作停藥反應,又稱回躍反應或反跳現象。長期連續使用某些藥物,可使人體對此種藥物的存在產生適應。驟然停藥后,人體一時無法適應這種變化,就可能產生不良反應。

很多起調整機體功能作用的藥物都會引起停藥反應,如長期使用巴比妥類藥物,驟然停藥或減藥過速時可引起煩躁不安、精神恍惚和失眠等。因此,對于長期使用的藥物,一般不能突然停藥,而應采取逐漸減量的辦法,從而避免或最大限度地減少停藥反應的發生。

?繼發反應

有時候藥物本身的治療作用也會引起不良反應,這種反應稱為繼發反應,又稱治療矛盾。如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會抑制腸道內敏感細菌的生長,造成不敏感的細菌大量繁殖,導致葡萄球菌腸炎或念珠菌病。這就是使用藥物治療所產生的繼發反應。

?首劑效應

一些患者在初次服用某種藥物時,由于機體對藥物的作用不能適應而引起的較強的反應稱為首劑效應。有些藥物,本身作用較為強烈,首劑如按常量服用,可能出現強烈的效應,致使患者不能耐受。如降壓藥可樂定,首劑按常量服用,常會出現血壓驟降現象。因此在使用此種藥物時,應從小劑量開始,然后根據患者的病情和耐受情況逐漸加大到一般治療劑量,以確保安全。

B型不良反應包括過敏反應、特異體質反應、藥物依賴性及致癌、致畸和致突變作用。

?過敏反應

過敏反應也叫變態反應,是指有過敏體質的患者使用某種藥物后產生的不良反應,其實是一種免疫反應。過敏反應可發生在各個系統、器官和組織,表現形式多種多樣,輕重程度也各不相同,輕微的過敏反應以皮膚過敏最為多見,如瘙癢、各種類型的皮疹、蕁麻疹、紅斑、水皰等,嚴重的過敏反應表現為剝脫性皮炎、哮喘、血管神經性水腫,甚至過敏性休克。

過敏反應引起的蕁麻疹。

過敏反應與藥物原有的藥理作用無關,反應的嚴重程度與用藥劑量也沒有直接關系。對該藥不過敏的患者,即使使用了中毒劑量也不會發生過敏反應,而有過敏體質的患者在使用常用劑量甚至極小劑量時就會發生嚴重反應,如有些人只要一接觸青霉素溶液就會發生嚴重的過敏反應。

由于過敏反應只發生于少數過敏體質患者,所以發病率并不高。多數過敏反應不嚴重,停藥后反應就會自行消失,但少數過敏反應如過敏性休克等會引起嚴重后果,搶救不及時還會危及生命,應予以足夠的重視。過敏體質者使用一些易致過敏的藥物如青霉素等之前,應做皮試,以確保用藥安全。

如何判斷藥物不良反應

藥物不良反應是用藥中的一種常見現象,幾乎所有藥物都會發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那么,如果在用藥過程中出現了新的癥狀或體征,該如何判斷是否屬于藥物不良反應呢?

根據用藥后出現反應的時間判斷。

?在用藥后數秒鐘至數分鐘內發生

如有人在做皮內試驗后數分鐘內發生過敏反應,甚至有人在注射針頭尚未拔出時,過敏反應就已發生,患者很快出現灼熱、喉嚨發緊、胸悶心慌、臉色蒼白、呼吸困難、脈搏細弱、血壓下降,甚至神志昏迷,這時須立即搶救。過敏性休克常在接受藥物后突然發生,支氣管哮喘也多發生在用藥后數秒鐘至數分鐘內。

?在用藥后數分鐘至數小時內發生

如固定性藥疹、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等過敏反應,多在用藥后數分鐘至12小時內發生。

?服藥后半小時至兩小時發生

服藥后半小時至兩小時內如果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胃部不適等癥狀,則可能是藥物引起的胃腸道不良反應。

?用藥后1~2周發生

如多形紅斑常在用藥后2~7天出現;血清病樣反應多在首次用藥后10天左右發生;剝脫性皮炎、大皰性表皮松懈型藥疹大多在用藥10天后發病,體溫可高達39~41℃;洋地黃、利尿劑引起的水腫等,也多在用藥后的1~2周出現。

?停藥后短時間內發生

如長期使用普萘洛爾(心得安)、可樂定等藥物治療高血壓,停藥后可出現反跳性高血壓;連續使用抗凝劑,突然停藥后可出現反跳性高凝狀態伴血栓形成等。

?停藥后較長時間發生

如鏈霉素導致的耳聾常在停藥后6個月出現;抗癌藥白消安引起的肺部病變常在用藥后1年以上才出現,停藥后仍可繼續發生;氯霉素所引起的再生障礙性貧血與白消安情況類似;藥物的致癌作用和致畸作用需要更長的時間才會出現。

一旦發生不良反應,首先要立即停止服用可疑藥物,并及時通過醫生、藥師或直接向藥物不良反應監測部門報告,同時向醫藥專業人員進行用藥咨詢。若確屬藥物不良反應,今后應避免再次服用同樣藥物。發生嚴重的藥物不良反應,應及時就醫。

損害肝臟的藥物

能引起肝臟損害的藥物有600多種,幾乎遍及各類藥物。據報道,在引起肝臟損害的各類藥物中,以抗生素類最為多見,占24%~26%,其次為解熱鎮痛藥和抗結核藥,分別占5%~19%和8%~13%。除了上述三類主要藥物外,神經系統藥占5%~6%,麻醉藥占6%~11%,代謝藥占4%,激素類藥占3%,其他藥物占3%。

?抗生素藥物

抗生素以紅霉素、先鋒霉素等對肝損害最常見,氯霉素、螺旋霉素等,也可能誘發肝臟損害。

?解熱鎮痛藥

對乙酰氨基酚(撲熱息)痛最常見,長期服用治療量即會引起慢性肝損害,過量服用可致嚴重肝損害甚至壞死;水楊酸鈉、甲氟酸等不但會引起過敏反應,而且會導致膽汁淤滯型或肝炎型病變;服用過量的阿司匹林也會引起肝炎型病變。

?抗結核藥

服用異煙肼的患者有10%~20%可出現轉氨酶升高,有0.1%~1%可出現黃疸,嚴重者肝臟呈多葉性壞死,且年齡越大發生率越高。服用利福平數天至數月后可出現肝功能異常,如與異煙肼合用可提高肝功能損害的發生率并加重肝損害。

?心血管系統藥

普萘洛爾(心得安)、呋塞米(速尿)、安妥敏等可使轉氨酶升高,過敏體質患者使用還可引起肝炎型肝損害。

?神經系統藥

抗癲癇藥苯妥英鈉和苯巴比妥可引起嚴重的肝損害,甚至引發大面積的肝細胞壞死,死亡率高達40%。丙戊酸鈉可引起黃疸、谷丙轉氨酶和谷草轉氨酶升高,嚴重者可致死。抗精神病藥氯丙嗪可引起黃疸,奮乃靜、三氟拉嗪也可引起肝損害。

?抗高血壓藥

甲基多巴可導致急性肝炎甚至肝壞死,且以女性居多。

此外,降糖藥格列本脲(優降糖)、苯乙雙胍(降糖靈)、二甲雙胍(降糖片)、糖適平等,內分泌系統用藥甲巰咪唑(他巴唑)、丙硫氧嘧啶、甲睪酮、醋酸可的松等,抗腫瘤藥硫唑嘌呤、甲氨蝶呤、5-氟尿嘧啶、6-巰基嘌呤等,麻醉用藥氟烷等,以及中藥黃藥子、麻黃、苦楝(川楝子)等都可造成不同程度的肝損害。

麻黃中的麻黃堿有毒性,長期服用會給肝臟造成負擔。

為了防止和減少藥物對肝臟的損害,應盡量避免使用藥物,尤其是對肝臟有損害的藥物,肝臟功能不佳的患者更應如此。如確實需要使用,在服藥期間應該定期檢查肝功能,一旦出現異常如黃疸、肝大等,應立即停藥,并及時就醫治療。

容易對腎臟造成損害的藥物

到目前為止,已知至少有140多種藥物可直接或間接導致腎功能損害,大約有25%的腎功能衰竭都是由藥物引起的。

?抗生素類藥物

·氨基糖苷類

此類藥物對腎臟的損害最為嚴重,是腎毒性最大的一類抗生素,長期連續使用易導致腎小管壞死、管腔阻塞。氨基糖苷類藥物腎毒性作用由大到小依次為:新霉素、慶大霉素、卡那霉素、鏈霉素。腎毒性表現為血尿素氮和肌酐升高,嚴重時可致急性腎功能衰竭。慶大霉素與先鋒霉素Ⅰ、先鋒霉素Ⅱ、林可霉素(潔霉素)等藥物合用時可增強腎毒性。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和鏈霉素的腎毒性主要表現為微量血尿、蛋白尿、管型尿等,損害常為可逆的。

·多肽類

多肽類如桿菌肽、萬古霉素、多粘菌素B、多粘菌素E等對腎臟均有較強的毒性,可引起近曲小管變性、壞死,尤其是對老年患者危害更大。腎毒性最重要的表現是血肌酐和尿素氮增高,輕者可有蛋白尿和管型尿,重者可出現血尿、少尿、氮質血癥,甚至出現急性腎功能衰竭。

·青霉素類

青霉素、氨芐西林、阿莫西林等,也可導致嚴重腎損害,主要表現為變態反應性血管炎癥、腎小球腎炎、急性腎功能不全和急性間質性腎炎。

·頭孢類

如頭孢曲松、頭孢氨芐等,在大劑量使用時可直接損害腎臟或引起過敏反應,與呋塞米(速尿)或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并用時可增加腎毒性。

·多烯類

兩性霉素B可導致近曲小管和遠曲小管損害,出現腎小管性酸中毒、低鉀血癥和永久性腎損害。

?磺胺類藥

磺胺類藥如磺胺嘧啶、磺胺二甲嘧啶、磺胺素嘧啶(磺胺二甲異嘧啶)、甲氧芐啶(甲氧芐氨嘧啶)等容易在腎臟形成結晶,對腎小球造成損壞,可導致血管炎、尿路閉塞、腎小管壞死、間質性腎炎等。輕者可出現結晶尿、血尿、管型尿、蛋白尿,重者可出現無尿、尿毒癥和急性腎功能衰竭。

藥物對食管的損傷

食管也稱食道,是連接口與胃之間的通道,不論是我們吃的食物、喝的水,還是服用的藥物,都要先經過咽部進入食管,然后再由食管進入到胃里。人的食管較細,而且有3個狹窄處,分別是環狀軟骨板后下方、食管與支氣管交叉處和膈肌的食管裂孔處。如果服藥時喝水過少或不喝水,藥物就有可能卡在食管的狹窄處,對食管造成直接傷害,這稱為藥物性食管損傷。主要表現有咽痛、咽部異物感、惡心、胸骨后灼熱或疼痛、吞咽困難等,少數患者可表現為胃灼熱、嘔吐血性分泌物,有的還伴有長期低熱的癥狀。大部分患者的癥狀可在停藥后1周左右自行緩解,少數病情嚴重者不能進食,需要住院治療。

造成食管損傷的藥物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

?藥片過大過硬

如阿司匹林、復方新諾明、小蘇打等藥物,體積較大而且質硬,服藥時容易卡在食管狹窄處,損傷食管黏膜。對于那些呈三角形、方形而非圓形的藥片,服用時更需格外小心。

膠囊和部分藥片較大較硬,尤其在給老人和兒童喂食時一定要盡量避免損傷食管。

?藥物刺激性大

一些偏酸、偏堿性的藥物,如奎寧、氯化鉀、氨茶堿等,如果在食管中停留時間過長,會對食管黏膜形成強烈的刺激,導致化學性損傷。

?藥物殺菌性強

長期服用抗生素等藥物,食管中正常菌群被殺死,致霉菌開始生長,出現菌種失調,造成霉菌性食管炎,損傷了食管黏膜,降低了食管下段括約肌的張力,可導致胃液反流。

?藥物毒性大

抗腫瘤藥物的毒性較大,會導致病毒感染,尤其是細胞毒明顯的藥物易損傷食管黏膜。在服用時要多飲水,千萬不要讓藥物停留在食管中。

藥物性食管損傷以老年患者居多,這是因為老年人容易生病,服藥的機會多,而唾液的分泌減少,降低了食管的潤滑度,再加上老年人的食管蠕動緩慢,使丸劑、膠囊劑等藥物很容易黏附于食管內膜造成損害。另外,老年人易患的多種疾病對食管也有影響,如果老年人有心臟病,擴大的心臟會壓迫位于心臟后方的食管,使管腔變狹窄;老年糖尿病、神經系統疾病容易損傷食管的神經傳導;老年人食管遠端易被硬化扭轉的主動脈弓所壓迫,這些因素都會造成老年人藥物性食管損傷的增加。所以,老年人服藥后常常會出現胃灼熱感、吞咽困難、胸骨后疼痛等不適癥狀,這時應立即喝大量的溫開水,沖洗黏附在食管內壁上的殘留藥物。

損傷胃腸道的藥物

一些藥物對胃腸道會造成損害,用藥時要謹慎使用。

?解熱鎮痛藥

阿司匹林、保泰松、羥基保泰松、布洛芬、氯芬那酸(氯滅酸)、甲芬那酸(甲滅酸)、吲哚美辛(消炎痛)等可致胃腸道潰瘍與出血。

?激素類藥

激素可以增加胃酸分泌,同時降低胃腸道的抵抗力,從而誘發或加劇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胰腺導管阻塞、胰腺炎及繼發感染,嚴重時甚至導致胃出血或穿孔。常見藥物有氫化可的松、潑尼松、地塞米松等。

?抗生素

氨芐西林、克林霉素可導致腹瀉和偽膜性腸炎;兩性霉素B、多粘菌素可致潰瘍、出血和胰腺炎;新霉素可致吸收障礙;紅霉素可致惡心、嘔吐、胃痛、腹瀉;頭孢拉定可致胃部不適、惡心、嘔吐、腹瀉等,個別患者可致偽膜性腸炎;頭孢哌酮(先鋒必)少數患者可致腹瀉、腹痛等;制霉菌素、咪康唑(雙氯苯咪唑)可致惡心、嘔吐、腹瀉和食欲減退等;氟康唑可致惡心、腹痛、腹瀉及腹脹等;奧美拉唑(洛賽克)可致上腹飽脹、腹痛、腹瀉、便秘、惡心、嘔吐等,大劑量給藥可刺激胃黏膜細胞增生,誘發胃癌,還可致胃息肉。

?降糖藥

苯乙雙胍(降糖靈)、二甲雙胍(降糖片)、拜糖平、格列本脲(優降糖)、甲苯磺丁脲等可引起惡心、嘔吐、腹脹、腹痛、腹瀉等胃腸道癥狀,嚴重的可加劇潰瘍、出血、穿孔和胰腺炎。

?鹽類藥

硫酸亞鐵、富馬酸亞鐵、氯化鉀等可加重潰瘍病、潰瘍性結腸炎、出血或穿孔。

?利尿藥

呋塞米、依他尼酸(利尿酸)可引起胃及十二指腸潰、出血、穿孔和胰腺炎;噻嗪類和氯噻嗪可致急性胰腺炎。

十二指腸潰瘍

十二指腸潰瘍是指發生于小腸起始段的由于十二指腸黏膜受侵蝕而引起的潰瘍。

?抗腫瘤藥

苯丁酸氮芥、環磷酰胺、甲氨蝶呤、氟尿嘧啶、阿糖胞苷、巰嘌呤、硫唑嘌呤、阿霉素、絲裂霉素、博萊霉素、放線菌素D(更生霉素)、普卡霉素(光輝霉素)、長春新堿、秋水仙堿和門冬酰胺酶等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消化道潰瘍、潰瘍性胃炎、出血性結腸炎、胰腺炎、食管炎、腸炎及麻痹性腸梗阻。

?抗癲癇藥

苯妥英鈉、撲癇酮可損傷胃腸道黏膜,影響藥物吸收。

?抗抑郁藥

丙咪嗪、阿米替林可致食欲不振、便秘、惡心等類似阿托品的作用。

?心血管系統藥

二氫麥角新堿可致腹痛、淋巴管阻塞;心得寧可致硬化性腹膜炎。

在使用上述藥物進行治療時,一定要注意藥物對胃腸道的不良反應,一旦出現要立即處理。另外,對于不明成分的“特效藥”,在購買時要特別謹慎。

藥物對肺臟的損害

藥物對肺臟造成的損害,稱為藥源性肺損害。據統計,藥源性肺損害約占全部藥物不良反應的5%~8%,主要有間質性肺炎、肉芽腫肺炎、肺纖維化、肺水腫、胸水貯存、肺梗阻、支氣管痙攣或哮喘、呼吸肌麻痹、肺動脈高壓癥等。有的可造成肺組織永久性損害,嚴重者會危及生命。

導致肺損害的藥物有很多種,法國有研究者發現,有310種藥物可對肺造成醫源性損害,同時每年至少還有20~30種新的治療藥物被列為可疑藥物。常見的導致肺損害的藥物有以下幾種:

?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

如卡托普利和依那普利常易引發咳嗽,發生率約為10%,多見于女性和非吸煙者,主要表現為服藥后數小時至數月開始發作的無痰干咳和咽部不適,治療期間可持續存在,停藥后數日癥狀可消失。

?抗心律失常藥

服用胺碘酮可引起肺間質的纖維化,有些人會出現漸進性呼吸困難;普萘洛爾(心得安)可引起呼吸困難,導致哮喘;大劑量使用美托洛爾時,對支氣管平滑肌β2受體會產生阻斷作用,甚至引發哮喘。

?抗生素

一些抗生素如青霉素、氨芐西林(氨芐青霉素)等可引起間質性肺炎及彌漫性纖維化。

?抗風濕病藥

抗風濕病藥包括甲氨蝶呤和一些非皮質激素抗炎藥等。

家庭用藥的誤區

在家庭用藥中,往往存在許多誤區。若不引起注意,有時會引起嚴重后果。

?任意改變用藥劑量

一般情況下,使用常用量就能獲得良好的療效。在一定范圍內增加藥物劑量,藥效也會隨之增強,但這種藥效的增強是有限度的。當體內的血藥濃度達到最大效應時,就不需要再增加藥量了。一些患者為了早日擺脫病痛的折磨,隨意增加用藥劑量或次數,以求早日痊愈。其實,這樣做不僅不能增強療效,反而會產生毒副反應,尤其是老年人和兒童極易引起中毒。相反,有些患者害怕用藥劑量過大產生毒副作用,認為小劑量比較安全。其實,這樣非但無效,反而會貽誤病情,甚至產生耐藥性。因此,患者用藥時必須遵照醫囑,按一定的劑量和次數給藥,切不可隨意改變用藥量。

?不定時服藥

有的患者服藥時間不固定,兩次用藥間隔時間過長或過短。這樣會造成血藥濃度忽高忽低,無法將血藥濃度控制在有效范圍內。濃度過低就達不到治療效果,濃度過高則易產生藥物副作用。不少患者服藥都安排在白天而忽視了夜間。有的藥一日需服2次,應每隔12小時服用1次;而“1日3次”指的是將一天24小時平均分為3段,每8小時服藥1次,只有這樣才能使體內的血藥濃度保持穩定,達到治療的效果。如果把3次服藥時間都安排在白天,簡單地隨一日三餐服藥,就會造成白天血液中藥物濃度過高,給人體帶來危害;而夜間血藥濃度偏低,影響療效。“飯前服用”是指此藥需要空腹在飯前1小時或飯后2小時服用,以利于藥物的吸收;“飯后服用”則是指此藥需要在飯后半小時服用,利用食物來減少藥物對胃腸的刺激或促進胃腸對藥物的吸收。

警告!

現在市場上,各種保健飲料、滋補藥多得令人眼花繚亂,加上某些廣告經常夸大其詞,過分渲染這些商品的保健、治療功效,使得某些患者弄混了“補”和“治”的界限,生病時首先想到的是“補”,而不是積極就診用藥,從而延誤了疾病的及時治療。因此,選用補品要適當,不可盲目以補代治。

?隨意停藥

藥物治療都需要一定的時間,絕不能因為某些局部或全身癥狀的暫時緩解或消失就隨意停藥。在疾病尚未完全治愈的情況下貿然停藥,很可能發展成為慢性感染。另外,許多慢性疾病需要長期堅持用藥,以控制病情、鞏固療效,如精神病、癲癇病、抑郁癥、高血壓、冠心病等。如果擅自停藥,就可能導致舊病復發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何時停藥應該由醫生來決定。

?當停不停

一般藥物達到預期療效后就應及時停藥,否則易產生毒副作用,如二重感染、過敏,身體對藥物易產生耐受性或依賴性等。

?隨意換藥

有些患者用藥幾天后發現癥狀沒有明顯減輕,就懷疑所用藥物是否有效,于是急忙另找醫生更換其他藥物,或者自行購買非處方藥,甚至想方設法尋覓偏方、驗方,想要在瞬間獲得神奇療效。實際上,藥物顯示療效都需要一定的時間,如傷寒用藥需要3~7日,結核病則需半年,因此不能急于求成。如隨意換藥,會使治療復雜化,出現問題也難以找出原因對癥處理。

?用藥多多益善

有些患者認為用藥越多藥效越強,疾病痊愈越快。確實,藥物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多種藥物聯合使用時常可增強療效。但如果配合不當則會改變人體對藥物的正常吸收和代謝,輕者產生拮抗作用,導致藥效減弱或無效;重者會增強藥效,引起過敏甚至中毒,或導致一系列的生理反應,造成休克甚至死亡。

?藥越貴越好

俗話說:“便宜沒好貨,好貨不便宜。”因此,有些人就認為價格越貴的藥越好,對于病情的治療越有效。其實,藥物的好壞與價格并沒有必然的聯系,最終還得以治療作用的強弱和不良反應的輕重來衡量。況且即使是好藥,如果不對癥也起不到預期的效果,而且對于今后的病情發展不利。因為用藥越好,身體或病原體一旦產生耐受性或抗藥性,今后將越難用藥。因此,只有安全、合理地用藥才是最理想的選擇。只要用之得當,便宜的藥也可以達到藥到病除的療效。

?新藥即好藥

許多患者在用藥時“喜新厭舊”,認為新藥一定是好藥,其實,這種觀點是錯誤的。新藥可能對某些疾病具有較好的療效,或者比同類藥物更勝一籌。但是,新藥的應用時間畢竟較短,試用的人數也較少,其可能產生的某些毒副作用還沒有完全顯現出來,因此使用新藥的風險相對要大一些。因此,絕不能為了趕時髦而亂用新藥。

?進口藥就是好藥

有些進口藥確實療效顯著,副作用小,但進口藥多是針對西方人的體質和用藥特點研制的,由于中西方人存在種族的差異,因此進口藥并非全都適合我們使用。同時,也有些進口藥與國產同品種藥的作用相當甚至不如國產藥,但其價格卻要高得多。所以不要盲目迷信進口藥,而應根據病情實際需要合理選用藥物。

?躺著服藥

躺著服藥片或藥丸,藥物容易黏附在食管壁上或在食管中溶化。如果在食管壁上停留的時間過長,不僅影響療效,還可能刺激食管,引起咳嗽或局部炎癥,嚴重的甚至損傷食管壁,發生潰瘍,為食管癌的發生埋下隱患。所以,用藥時最好采取坐位或站姿。服藥后也不要馬上躺下,盡量站立或走動幾分鐘,以便藥物完全進入胃內。

?干吞藥

有些人為了省事,服藥時不喝水,直接將藥物干吞下去,這也是非常危險的。一方面與躺著服藥一樣,會使藥物黏附在食管壁上,損傷食管黏膜,甚至程度更嚴重;另一方面由于沒有足夠的水來幫助溶解,有些藥物容易在體內形成結石,例如復方新諾明等磺胺類藥物。

?掰碎吃或用水溶解后吃

由于個別口服藥片、藥丸的體積過大,有些人在服用這些藥物時經常會出現吞咽困難,還有些人怕孩子吃藥時噎住,就自作主張地把藥掰碎或用水溶解后再服用。這樣做不僅會影響藥物的療效,還會加大藥物的不良反應,尤其是對于緩釋類藥物、腸溶片和膠囊劑。如阿司匹林腸溶片掰碎后,由于缺少了腸溶衣的保護,使得藥品無法安全抵達腸道,在胃里就被溶解,不僅無法發揮療效,還對胃黏膜有較大的刺激性,會引起惡心、嘔吐等癥狀。因此,除非經醫生允許或藥物說明書上標明,否則不要這么做。但在服用中成藥時有所不同。例如對于常見的大粒丸劑,為了加速藥效的產生,可以先將藥丸分成小粒,或用少量溫水將藥丸搗調成稀糊狀后再用溫開水送服。

?對著瓶口喝藥

有些人在服用糖漿或合劑時,為了貪圖方便省事,會直接對著瓶口喝藥,這樣做既不衛生也不科學。對著瓶口喝藥,一方面容易把細菌帶入瓶內,污染藥液,加速其變質;另一方面不能準確控制攝入的藥量,服少了起不到治療作用,服多了又會增加副作用,引起不良反應,甚至導致中毒。因此,應按規定劑量,將藥倒在小勺或其他小型容器中,然后再用溫開水送服。

?喝水過多

干吞藥不好,服藥后喝水過多也不好。喝水過多會稀釋胃酸,不利于對藥物的溶解吸收。一般情況下,送服固體藥物只需要一小杯溫開水就足夠了。如糖漿制劑就比較特殊,尤其是止咳糖漿,需要藥物覆蓋在發炎的咽部黏膜表面,形成保護性薄膜,以減輕黏膜炎癥反應、阻斷刺激、緩解咳嗽。所以,喝完糖漿5分鐘內最好不要喝水。

?名氣大的就是好藥

藥物的“名氣”很大程度上是由廣告制造出來的。如今,各類媒體上的藥物廣告可謂五花八門,讓人目不暇接。但不少廣告言過其實,它們只宣傳藥物的優點,而對藥物的副作用則盡量淡化,容易使人誤解而上當受騙。因此,在購藥時千萬不要輕信一般藥物廣告,而應向有經驗的醫生或藥師進行咨詢,以免造成嚴重后果。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六枝特区| 怀化市| 茌平县| 钦州市| 普兰县| 浮梁县| 靖边县| 新和县| 镇远县| 连州市| 绥滨县| 永顺县| 页游| 鞍山市| 通榆县| 汝州市| 云梦县| 西峡县| 苏州市| 诸城市| 丰台区| 彰化市| 平顶山市| 韶关市| 诸城市| 昌邑市| 随州市| 兖州市| 上高县| 鄢陵县| 宁津县| 通海县| 丹巴县| 山西省| 莒南县| 汉寿县| 南雄市| 元阳县| 保亭| 石景山区| 林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