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學經典全知道(彩圖精裝)
- 桑楚
- 4678字
- 2019-01-02 17:45:28
莊子
——游逍遙、達齊物的智慧結晶
作者介紹
關于《莊子》一書的作者,自司馬遷開始,絕大多數研究者認為: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戰國時宋國蒙(今河南商丘東北)人,先秦著名思想家,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莊子與梁惠王、齊宣王是同時代的人,較孟子稍晚,為惠施摯友。他曾做過蒙地漆園小吏,管理生產漆的工匠,任職不久即辭官。莊子一生視仕途為草芥,不追逐官祿,因而他家境貧寒,一生窮困潦倒,除講學、著述外,有時靠打草鞋維持生活,有時靠釣魚糊口。曾經向監河侯(官名)借過糧食,也曾經穿著粗布麻鞋見魏王。相傳楚威王以厚金聘他做楚國的丞相,但他卻堅辭不就,后來終身脫離仕途,過著隱居的生活。莊子蔑視權貴,鄙視吏祿,追求個人自由。他猛烈地抨擊當時的社會,在文章中大聲疾呼“圣人生而大盜起”,直接把矛頭指向暴君,表現出對統治者和當時社會制度的不滿和蔑視。莊子還是一位十分豁達的文人,面對什么事情都能處之泰然,并練就了一套“喜怒哀樂不入于胸次”的功夫。莊周一生雖處于窮困之中,但他能在逆境中博覽群書,這使他具備了豐富的知識和敏銳的思維。莊子的思想與老子相近,推崇并發展了老子的學說,并且“著書十余萬言”,后被編成《莊子》一書。

莊子像
經典概述
《莊子》亦稱《南華經》,根據漢代流傳的古本,有52篇,內篇7,外篇28,雜篇14,解說3,共10余萬字。但傳世的郭象注本只有33篇:內篇7,外篇15,雜篇11。這些是不是都是莊子的著作,歷來有爭議。一般認為,《內篇》思想連貫,文風一致,是全書的核心,應當屬于莊子的著作,《外篇》、《雜篇》冗雜,有可能是莊子門徒或后學所作。
《莊子》以“寓言”、“重言”、“卮言”為主要表現形式,書中絕大部分是寓言。所謂“寓言”指言在此而意在彼;所謂“重言”是借重古先哲或當時名人的話,或另造一些古代的“烏有先生”來談道說法,讓他們互相辯論,或褒或貶,沒有一定的定論。所謂“卮言 ”就是漏斗式的話,漏斗空而無底,隱喻無成見之言。
《內篇》是全書的核心,包括《逍遙游》、《齊物論》、《養生主》、《人間世》、《道充符》、《大宗師》、《應帝王》7篇,各篇各有中心思想,但又具內在聯系,反映了莊子的宇宙觀、認識論、人生觀、道德觀、政治觀和社會歷史觀。

老莊圖 清 任頤
《逍遙游》是《莊子》的第一篇,主旨是講人應該如何才能適性解脫,達到逍遙自由的境界。他認為只有忘絕現實,超脫于物,才是真正的逍遙。莊子認為人生種種苦惱和不自由的根本原因在于“有待”、“有己”,而“逍遙”的境界是“無所待”的,即不依賴外在條件、他力的。
《齊物論》表述了莊子的“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思想,強調自然與人是有機的生命統一體,肯定物我之間的同體融合。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如果要達到解脫逍遙,就必須齊物,所謂“齊物”就是齊同物。首先,從絕對“道體”的高度來看,認識對象的性質是相對的,處于不斷轉化之中,其性質因而就無法真正認識。其次,人的主觀認識能力和知識的可靠性也是相對的,沒有客觀標準,所以知與不知是不能證明和區分的。再次,探求事物的是非、真假,應該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沒有客觀標準。所以莊子認為,不論客觀萬物還是人的內心世界都受“道”的主宰,因而事物的彼此、認識上的是非等都是相對的。
《養生主》主要講人生觀,即養生之道或原則。莊子正面闡述養生的原則,就是要“緣督以為經”,即順乎自然的中道。而后,又以“庖丁解?!钡染唧w說明:在錯綜復雜的社會中,如何找出客觀規律以適應現實并“游刃有余”,形體的缺陷不影響養生,養生主要是使精神得到自由,人之生死是自然現象,不必過分感情激動而影響養生,養生之道重在精神而不在形體。
《人間世》是講處世哲學,提出了“心齋”的命題。他認為耳目心智無法去認識道,只有使精神保持虛靜狀態,才能為道歸集,悟得妙道。又以一連串的寓言來說明待人接物要安順,并說明有用有為必有害,無用無為才是福。

《莊子》書影
《道充符》主要是講道德論。通過寓言的形式,寫了幾個肢體殘缺、形狀丑陋的人,但他們的道德卻完美充實。莊子所指的“德”指領悟大道,因循變化,順其自然?!洞笞趲煛返闹髦际侵v“道”和如何“修道”。“道”是客觀存在的,又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其存在不以它物為條件,不以它物為對象,在時空上是無限的,是一無始無終的宇宙生命。萬物的生命,即此宇宙生命的發用流行。莊子認為,人們通過修養去體驗大道,接近大道,可以超越人們對于生死的執著和外在功名利祿的束縛。修養的方法就是“坐忘”,即通過暫時與俗情世界絕緣,忘卻知識、智力、禮樂、仁義,甚至我們的形軀,達到精神的絕對自由。《應帝王》主要是講政治。通過寓言來強調“無為”的重要性?!锻馄泛汀秲绕分羞€有許多有價值的思想,如在《秋水篇》中提到物質的無窮性、時空的無限性和事物的特殊性;在《則陽》篇中論述了關于矛盾對立面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思想;《天下》篇是介紹先秦幾個重要學派哲學思想的專論。
相關鏈接
《莊子》是道家學派的一部重要著作,以后成為道家的經典之一,到魏晉時成為玄學的“三玄”之一。它不但涉及哲學、人倫、政治,而且談論美學、藝術、語言、生物、養生等方面。他第一次提出了寓言、小說的概念,創作了近200個寓言故事,開創了以虛構的手法,反映現實和表現理想。《莊子》對后世的政治影響也很復雜,歷代知識分子崇尚其悲觀遁世、自我陶醉的人生態度,而統治者也較多地取其消極面作為麻醉人民的工具。《莊子》不僅在國內而且在國際文化界引起了普遍的關注。
精華內容
【原文】

莊生夢蝶圖 元 佚名
圖取材于“莊周夢蝶”的典故,畫家將此場景置于炎夏樹陰。童子倚樹根而眠,莊周袒胸臥木塌,鼾聲正濃,其上一對蝴蝶翩然而樂,點明畫題。筆法細利削勁,暈染有致。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譯文】
從前莊周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翩翩飛舞的一只蝴蝶,自我感覺快意極了,不知道自己是莊周了。忽然醒了,自己分明是僵直臥在床上的莊周。不知道是莊周做夢化為蝴蝶呢,還是蝴蝶夢中化為莊周呢?莊周與蝴蝶,必定是有分別的。這種物我的轉變就叫做“物化”。
【原文】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響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文惠君曰:“,善哉!技蓋至此乎?”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全牛者也。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枝經肯綮之未嘗微礙,而況大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于硎。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于硎。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然已解,牛不知其死也,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p>
【譯文】
庖丁給文惠王宰牛,手接觸的地方,肩倚著的地方,腳踩著的地方,膝抵住的地方,發出嘩嘩的或輕或重的響聲,進刀時發出嘩啦啦的響聲,沒有不合乎音律的。合乎《桑林》舞曲的節拍,又同于《經首》樂章的韻律。
文惠王說:“啊,好極了!您的技術怎么能達到這般高超的地步呢?”

要按照牛的身體結構動刀。
庖丁放下刀回答說:“我所愛好的是道,已經超越技術了。我剛開始宰牛的時候,所看到的無非是牛。三年以后,未嘗看見整個的牛了。到了現在,我只用心神和牛接觸而不用眼睛去看,耳目等感官的作用停止而心神在運行著。依照牛體的自然紋理,劈開筋骨間的空隙,引刀入骨節間的空隙,順著牛體本來的結構動刀。那些經絡相連、筋骨聚結的地方都不曾有什么妨礙,更何況大骨頭呢!好的廚師一年更換一把刀,他們用刀割筋肉;一般的廚師一個月更換一把刀,他們用刀砍骨頭?,F在我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所宰過的牛有幾千頭了,而刀刃好像在磨刀石上新磨過的一樣鋒利。因為牛骨節是有間隙的,而這刀刃卻薄得沒有厚度,用沒有厚度的刀刃切入有間隙的骨節,這其中寬寬綽綽的,當然會游刃有余了。所以這把刀子用了十九年還像新磨的一樣。即便如此,每遇到筋骨聚結的地方,我見了知道不容易,小心謹慎,視線專注,動作慢下來,動刀很輕微,牛體嘩啦啦就分解開了,牛還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呢,像土潰散在地。這時我提刀站立,環顧四周,感到心滿意足,將刀擦凈收好?!?/p>
文惠王說:“好??!我聽了庖丁的這一番言語,得到了養生之道?!?/p>
【原文】
孔子適楚,楚狂接輿游其門曰:“鳳兮鳳兮,何如德之衰也!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無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時,僅免刑焉。福輕乎羽,莫之知載;禍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臨人以德!殆乎,殆乎!畫地而趨!迷陽迷陽,無傷吾行!郤曲郤曲,無傷吾足!”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譯文】
孔子到楚國,楚國狂人接輿路過孔子的門前唱道:“鳳啊,鳳啊,你的德行為什么衰微了呢?來世不可期待,往世不可追回。天下有道,圣人可以成就事業;天下無道,圣人只能保全生命。當今這個時代,只能求免遭刑戮。福比羽毛還輕微,不知道摘取;災禍比大地還重,不知道躲避。罷了!罷了!在人面前以德來炫耀自己。危險?。∥kU啊!在畫定的地域里行走。荊棘啊,荊棘啊,別妨礙我走路!繞彎走啊,繞彎走啊,別傷了我的腳!”

孔夫子周游列國 年畫
孔子為了推行他的治理國家學說和社會道德主張,周游列國,希望說服諸侯實現其治平之道。
山木是自己招致砍伐的;膏火是自己招來的煎熬。桂樹可以食用,所以遭砍伐;漆樹有用,所以遭刀割。人們都知道有用的用處,而不知道無用的用處。
【原文】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鰷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p>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p>
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p>
【譯文】
莊子與惠子在濠水橋上游玩。莊子說:“白魚悠閑自在地游水,這是魚兒的樂趣呀?!被葑诱f:“您不是魚,哪知道魚的樂趣呢?”
莊子說:“您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的樂趣?”惠子說:“我不是您,當然不知道您的想法;您原本也不是魚,所以您也不知道魚的樂趣,是完全可以肯定的。”

濠梁秋水圖 南宋 李唐
莊子說:“還是讓我們從開頭的話題說起吧。您所說:‘您(在)哪兒知道魚的樂趣’這句話,就是已經知道我曉得魚的樂趣才問我的,(我告訴您吧,)我是在濠水橋上知道魚的樂趣的呀。”
【原文】
紀渻子為王養斗雞。
十日而問:“雞可斗已乎?”曰:“未也,方虛而恃氣?!?/p>
十日又問,曰:“未也,猶應向景?!?/p>
十日又問,曰:“未也,猶疾視而盛氣?!?/p>
十日又問,曰:“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見者反走矣?!?/p>
【譯文】
紀渻子為齊宣王訓練斗雞。
十天以后宣王來問:“雞訓練好了嗎?”紀渻子回答:“沒有,眼下還色厲內荏,自恃意氣?!?/p>
十天后又問,回答說:“還沒有,對其他雞的聲響和影子還有反應?!?/p>
十天后再問,回答說:“仍沒有,還整日怒目而視,氣焰囂張?!?/p>
十天后再來問,回答說:“差不多了,雖然聽見別的雞叫,卻已毫無反應,看上去就像是一只木雞,它的德性已經完善了。其他的雞見了不敢應戰,掉頭就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