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學經典全知道(彩圖精裝)
- 桑楚
- 4284字
- 2019-01-02 17:45:19
三國志
——敘事可信、文筆優雅的斷代史
作者介紹
陳壽,字承祚,晉朝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人。生于三國蜀后主建興十一年(233),去世于晉惠帝元康七年(297年),享年65歲。他自幼好學,從小師從于譙周,譙周是當時有名的學者,歷史學家,著有《古史考》等書。在這位歷史學家的教授下,陳壽少年就有志于史學事業,對于《尚書》、《春秋》三傳、《史記》、《漢書》等史書進行過深入的研究。在蜀漢時,陳壽曾擔任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散騎黃門侍郎等職。當時宦官黃皓專權,朝中大臣多阿附于他,陳壽不為所屈,后受排擠去職。曹魏滅蜀以后,司馬炎奪取曹魏政權,建立晉朝。陳壽受到司空張華的賞識,在西晉政權中擔任著作郎、長平太守、治書侍御史等官職。在這個時期,由于中書監荀勖和中書令和山喬的奏請,要他整理諸葛亮文集。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孫吳降晉,三國鼎立的局面最后統一于晉。從這個時候開始,陳壽著手撰寫《三國志》。陳壽還著有《益都耆舊傳》、《古國志》等書,可惜這些書后來都亡佚了。《三國志》成書以后,張華、杜預等都很贊賞陳壽的才華,紛紛向皇帝推薦他出任要職。張華推薦陳壽為中書郎,由于荀勖與張華有矛盾而對陳壽也有不滿,將陳壽調任長平太守。因為此地與洛陽相距較遠,陳壽以母親年老為由,辭去了這個職務。鎮南將軍杜預表薦他可任散騎侍郎,但此職已有壽良擔任,后任陳壽為治書侍御史。兩個職位都是皇帝左右的侍從官,職位都很重要。不久陳壽因母病危去職。接著母親死后葬在洛陽而不葬于蜀,受到貶議。其實是他母親有遺言要葬在洛陽。數年后擔任太子中庶子,還來不及就職,即因病去世。
經典概述
《三國志》是我國古代一部著名的紀傳體史書,名為志,其實無志。全書共65卷,分為《魏志》30卷,《蜀志》15卷,《吳志》20卷,記載了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年)到晉太康元年(280年)之間共90年的歷史。其中《魏志》1~4卷是帝紀,《魏志》其他部分和《蜀志》、《吳志》全部是列傳。《三國志》成書后就受人推崇,人們贊譽它“善敘事,有良史之才”,“辭多勸戒,明乎得失,有益風化”。這確實道出了《三國志》的特點。
《三國志》在史學方面的成就和貢獻,可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

《三國志》內頁

手抄本《三國志》 西晉
第一,三國并列為書,創紀傳體國別史的典范。東漢末年,由于軍閥割據,最后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記載這一時期歷史,以三國并列,成《魏》、《蜀》、《吳》三書,是切合當時的歷史實際的。《魏》、《蜀》、《吳》三書合起來就是一部書——《三國志》。《三國志》具有可分可合的特點,說它是紀傳體國別史,是切合實際的。
第二,記事以歷史時期的特點為斷限標準,不為王朝年限所約束。《三國志》也是一部斷代史,它所記錄的歷史就是三國時期的歷史。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的建立和滅亡,各不相同。魏國建立最早,曹丕稱帝在220年,緊接著第二年劉備建立了蜀國,第三年孫權建立了吳國。最先滅亡的是蜀國,263年為魏所吞并,兩年以后,魏國為司馬炎所取代,建立了晉朝,最后滅亡的是吳國,直到280年,投降于晉。陳壽撰《三國志》時,正視了這個歷史實際,所以斷限的起點不定在曹丕建國,而是從漢靈帝末年開始,上溯了將近四十年。這是很有卓見的。
第三,取材謹慎,史事編排詳略互見,少彼此矛盾、重復之嫌。《三國志》在敘事方面,對于史事的安排是比較嚴密的。同是一事,采取詳略互見,即避免了重復,又充分再現了當時的歷史。
第四,全書文筆簡潔,記人敘事,生動傳神,在傳記文學方面,亦有較大的貢獻。作為一個史學家,如果沒有較高的文學修養,是寫不出著名史書的。陳壽從小就以“屬文富艷”著稱。
陳壽對三國歷史有個總攬全局的看法和處理方式。三國時期歷史復雜,三個政權并存,在史書上如何恰當地反映這種情況,是頗費斟酌的,陳壽對此處理得比較得當。《三國志》以魏為中心,為其帝王立紀,也是符合歷史實際的。同時陳壽又為蜀和吳單獨寫書,與《魏書》實際上并無統屬關系。三書分開各自是國別史,合起來則是三國史,用三國并敘的方法,反映了三國鼎立的歷史局面。
相關鏈接
《三國志》在“二十四史”中,與《史記》、《漢書》、《后漢書》合稱“前四史”。《三國志》以三國并列為書,開創了紀傳體國別史的先例。全書文筆簡潔,記人敘事,生動傳神。但《三國志》的確存在不足之處,如沒有記載典章制度的“志”,記事比較簡略,提供的歷史資料不夠豐富等。
陳壽還能在敘事中做到隱諱而不失實錄,揚善而不隱蔽缺點。陳壽所處時代,各種政治關系復雜,歷史與現實問題糾纏在一起,陳壽在用曲折方式反映歷史真實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三國志》對漢魏關系有所隱諱,但指詞微而不誣,并于別處透露出一些真實情況。如他在《荀彧傳》、《董昭傳》和《周瑜魯肅呂蒙傳》中都反映了當時的真實情況。陳壽對蜀漢雖懷故國之情卻不隱諱劉備、諸葛亮的過失,記下了劉備以私怨張裕和諸葛亮錯用馬謖等事。這也是良史之才的一個表現。

三國鼎立形勢示意圖
精華內容
【原文】
曹操自江陵將順江東下,諸葛亮謂劉備曰:“事急矣,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遂與魯肅俱詣孫權。亮見權于柴桑,說權曰:“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江東,劉豫州收眾漢南,與曹操共爭天下。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英雄無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將軍量力而處之!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將軍外托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權曰:“茍如君言,劉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慕仰,若水之歸海。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復為之下乎!”權勃然曰:“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吾計決矣!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然豫州新敗之后,安能抗此難乎?”亮曰:“豫州軍雖敗于長坂,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曹操之眾遠來疲散,聞追豫州,輕騎一百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將軍’。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又,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與豫州協規同力,破操軍必矣。操軍破,必北還;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成敗之機,在于今日!”權大悅,與其群下謀之。
【譯文】
曹操將要從江陵順江東下,諸葛亮對劉備說:“事情很危急,請讓我去向孫將軍求救。”于是與魯肅一起去見孫權。諸葛亮在柴桑見到了孫權,勸孫權說:“天下大亂,將軍您在江東起兵,劉豫州的漢南招收兵馬,與曹操共同爭奪天下。現在曹操削平大亂,大致已穩定局面,于是攻破荊州,威勢震動天下。英雄沒有施展本領的地方,所以劉豫州逃遁到這里,希望將軍估量自己的實力來對付這個局面!如果能用江東的兵力同中原對抗,不如趁早同他絕裂;如果不能,為什么不放下武器、捆起鎧甲,向他面北朝拜稱臣呢!現在將軍外表上假托服從的名義,而內心里懷著猶豫不決的心思,局勢危急而不能決斷,大禍沒幾天就要臨頭了!”孫權說:“假若如你所說,劉豫州為什么不向曹操投降呢?”諸葛亮說:“田橫不過是齊國的一個壯士罷了,還能恪守節義不受屈辱;何況劉豫州是漢王室的后代,英明才智超過所有的當代人,眾人敬仰、傾慕他,就像水歸大海一樣。如果事情不成功,就是天意,怎能再居于其下呢?”孫權發怒說:“我不能拿全東吳的土地,十萬將士,來受人控制,我的主意決定了!除了劉豫州就沒有同我一齊抵擋曹操的了,可是劉豫州在剛打敗仗之后,怎能抗得住這個大難呢?”諸葛亮說:“劉豫州的軍隊雖然在長坂坡打了敗仗,但是現在歸隊的士兵加上關羽率領的精銳水兵還有一萬人,劉琦收攏江夏的戰士也不少于一萬人。曹操的軍隊遠道而來,已疲憊不堪,聽說為了追逐劉豫州,輕裝的騎兵一日一夜跑三百多里,這就是所謂‘強弓發出的箭到了盡頭,連魯國的薄絹也穿不透’啊。.兵法特別忌諱這一情形,認為必定會讓大將軍打敗仗。況且北方人不習慣打水戰,而且荊州投降曹操的百姓,只是被兵勢所逼罷了,并不是心甘情愿的。現在將軍您如果能夠派遣猛將,統領數萬軍隊,和劉備并力合謀,必定能夠打敗曹操。曹軍戰敗,必定會回到北方去。這樣一來,東吳在荊州的勢力就會強大,天下鼎足而立的態勢就會成形了。成功失敗的關鍵,就在今天了。”孫權十分高興,立刻與群臣商量這件事。

諸葛亮舌戰群儒
憑著三寸不爛之舌和滿腹智慧,諸葛亮輕易達到了聯吳抗曹的目的。
【原文】
時操軍眾已有疾疫,初一交戰,操軍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將黃蓋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操軍方連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乃取蒙沖斗艦十艘,載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豫備走舸,系于其尾。先以書遺操,詐云欲降。時東南風急,蓋以十艦最著前,中江舉帆,余船以次俱進。操軍吏士皆出營立觀,指言蓋降。去北軍二里余,同時發火,火烈風猛,船往如箭,燒盡北船,延及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瑜等率輕銳繼其后,雷鼓大震,北軍大壞,操引軍從華容道步走,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劉備、周瑜水陸并進,追操至南郡。時操軍兼以饑疫,死者太半。操乃留征南將軍曹仁、橫野將軍徐晃守江陵,折沖將軍樂進守襄陽,引軍北還。
【譯文】
這時曹操軍中的士兵們已經有流行病,剛一交戰,曹軍就失利,曹操率軍退到江北駐扎。周瑜的軍隊駐扎在南岸,周瑜部下黃蓋說:“現在敵多我少,很難同他們持久對峙。曹操的軍隊把戰船連接起來,首尾相接,可用火燒來打退他們。”于是調撥十只大小戰船,裝滿干葦和枯柴,在里面灌上油,外面用帷帳包裹,上面樹起旗幟,預備好輕快小船,系在戰船的尾部。先送信給曹操,假稱要投降。這時東南風來勢很急,黃蓋把十只戰船排在最前頭,到江中掛起船帆,其余船只都依次前進。曹操軍中的將領、士兵都走出營房站在那里觀看,指著說黃蓋前來投降。離曹操軍隊二里多遠時,各船同時點起火來,火勢很旺,風勢很猛,船只往來像箭一樣,把曹操的戰船全部燒著,并蔓延到岸上軍營。霎時間,煙火滿天,人馬燒死的、淹死的很多。周瑜等率領輕裝的精兵跟在他們后面,鼓聲震天,曹操的軍隊徹底潰散了。曹操帶領軍隊從華容道步行逃跑,遇上泥濘的道路,道路不能通行,天又刮起大風,疲弱的士兵背草填路,騎兵才得以通過。士兵被騎兵踐踏,陷在泥中,死的很多。劉備、周瑜水陸一齊前進,追擊曹操到了南郡。這時,曹操的軍隊饑餓、瘟疫交加,死了將近大半。曹操于是留下征南將軍曹仁、橫野將軍徐晃把守江陵,折沖將軍樂進把守襄陽,自己率領其余軍隊退回北方。

赤壁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