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十五史

熟悉正史

所謂正史,就是歷代編撰的(主要是官修的)記載上一代或幾代全史的紀傳體的史書。從《史記》開始,每一朝政府都要編撰這樣的歷史。到了清朝,這樣的史書已經有了二十四部,世稱《二十四史》。

我們現在來說《二十四史》。

從隋朝開始,歷代史書主要由專門的史官修撰,個人被禁止私下修史,故被官方認可的史書一般又稱為“正史”。“二十四史”就是正統的史書。

早在三國時,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和范曄的《后漢書》就被列為“三史”,之后再加上陳壽的《三國志》,便組成了“前四史”。

中國歷史上歷代都有史官記錄和編撰歷史。

隨后,三國、晉朝、宋、齊、梁、陳、北魏、北齊、北周、隋朝這十個王朝的史書合稱為“十史”?!叭贰奔由线@“十史”則統稱為“十三代史”。

宋代又在“十三代史”的基礎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書》、《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

明代在“十七史”的基礎上又新增《宋史》、《遼史》、《金史》、《元史》,形成了“二十一史”。

清朝時,又先后加入《明史》、《舊唐書》、《舊五代史》,最后經乾隆皇帝欽定,合稱為“欽定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總共3249卷,約有4000萬字,統一用紀傳體編寫,記載了中華民族4000多年的歷史進程,是了解中國歷代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的重要材料。

《二十四史》的第一部就是《史記》?!妒酚洝肥羌o傳體的史書。司馬遷開創的我國古代史書的體制與規模,成了漢以后歷代官修史書的“極則”。把《史記》的體例熟悉了,《二十四史》的體例也就明白了。

1920年,柯劭忞撰《新元史》脫稿,民國十年(1921),大總統徐世昌將《新元史》列為“正史”,與“二十四史”合稱“二十五史”。但也有人不將新元史列入,而改將《清史稿》列為二十五史之一。

司馬遷與《史記》

《史記》,原名《太史公書》,漢司馬遷著,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這段時間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歷史。此書“網羅天下舊聞”,囊括各種歷史資料,融為一爐,并努力貫通古今,在敘述史實的過程中總結歷史“成敗興衰”的規律。更重要的是,司馬遷在自序中指出,此書的寫作目的,在于“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這種打通一切領域,自立學說,評述歷史的氣魄,前無古人,也使《史記》不僅成為一部偉大的歷史著作,還成為了一本極其出色的歷史哲學著作。司馬遷繼承先秦史家秉筆直書的傳統,以過人的膽量,嚴謹的調查研究,去偽存真,寫成此書,歷代學者“皆稱遷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質,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漢書·司馬遷傳》)。

《史記》的文學藝術價值也極高。《史記》通過尖銳的矛盾沖突和典型的細節描寫,塑造了眾多個性鮮明的歷史人物典型;在敘事技巧上,善于剪裁,繁簡得當,故事性、戲劇性極強;語言精煉生動,情感濃厚。《史記》的文章也成了后世學習文學的典范。

司馬遷著《史記》。

《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前145—前74),字子長,西漢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中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是太史令,掌天文、測候、圖書之搜集整理以及歷史之編撰。司馬遷自小受父親熏陶,“年十歲則誦讀古文”,接受了系統的文化教育,二十歲時開始漫游,幾乎走遍大江南北,獲得了廣博的學識見聞,且在皇帝身邊做了二十余年郎中,為修撰《史記》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司馬談卒,三年后,司馬遷為太史令(38歲),開始搜集資料,發憤修撰《史記》。天漢三年(前98),司馬遷遭李陵之禍,被判宮刑,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獲赦出獄,做了中書令,掌握皇帝的文書機要,繼續發憤著書。大約在武帝征和二年(前91,司馬遷55歲),書成,歷時達18年。

《史記》的內容

《史記》上起黃帝(前2674),下迄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共2553年。全書一百三十篇,526500字,分為:

《史記》在評論類文字前均用“太史公曰”。這一部分是司馬遷對歷史及人物所下的論斷,表現了司馬遷卓越的史“識”。對這一部分,班固《漢書》改稱“贊”,陳壽《三國志》稱“評”,范曄《后漢書》稱“論”。

班固與《漢書》

《漢書》,東漢班固著,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史書,為與《后漢書》相區分,又稱《前漢書》。

班固(32—92),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陜西咸陽東北)人,東漢官吏、史學家、文學家,史學家班彪之子,除蘭臺令史,遷為郎,典校秘書,潛心二十余年,修成《漢書》,當世重之,遷玄武司馬,撰《白虎通德論》,征匈奴為中護軍,兵敗受牽連,死獄中,善辭賦,有《兩都賦》等。

班固像

班固的父親班彪是有名的史學家,生前采集舊事,作《史記后傳》六十五篇。建武三十年(54),班彪卒,班固鑒于此書尚未完成,且敘事不夠完備,乃取《史記》及班彪之資料,接續著作。永平五年(62),有人上書明帝,告班固私改國史,班固被捕下獄,書被抄沒,幸賴其弟班超上書辯白,獲釋,并被明帝征為蘭臺史令,繼續著作。和帝永元三年(91),班固隨大將軍竇憲出征匈奴,為中護軍。次年,竇憲因擅權被殺,班固受到牽連,死于洛陽獄中。當時《漢書》書稿尚未整理完畢,和帝乃命班固之妹班昭整理班固的書稿,并續撰八表,后又令待詔馬續完成《天文志》。前后歷40年,經4人之手,才寫成《漢書》完本。

《漢書》中班固承其父所作之傳六十五篇,以及從漢高祖至漢武帝部分采用的大量《史記》的材料,都沒有說明,所以后世對其頗有剽竊之譏。但是,《漢書》畢竟是繼《史記》之后的一部杰出的史學巨著,開創了“包舉一代”的斷代史體例,其價值是不可忽略的。

范曄和《后漢書》

范曄(398—445),字蔚宗,南朝宋順陽(河南淅川)人,曾任彭城王義康冠軍參軍、尚書吏部郎,元嘉初年以罪降宣城太守,在任時著《后漢書》,后官至左衛將軍、太子詹事。范曄性情“輕躁”,恃才傲物,在當時頗遭人忌,元嘉二十二年,因參與孔熙先密謀迎立彭城王義康為帝而被誅。他死時,《后漢書》的“志”尚未完成,梁劉昭取司馬彪之“志”附入,才使其成為完整的著作。

南朝史學特盛,私家得以撰寫史書。在《后漢書》之前,已有眾多史家用紀傳體修撰后漢歷史。范曄為宣城太守時,開始發憤修《后漢書》,集以前眾家《后漢書》之長,增刪取舍,加以潤飾。此書敘事精準詳細,語言簡練,議論部分具有強烈的抒情色彩,論述精到,既有卓越的史識,又有較高的文學價值,因此,書成之后,各家《后漢書》俱廢,人們把它和《史記》、《前漢書》同譽為“三史”,又與《三國志》并稱為漢之“四史”或“前四史”。

范曄著《后漢書》。

《后漢書》的內容

上自光武帝建武元年(25),下迄獻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共195年。

1.帝紀,十二卷;

2.志,三十卷;

3.列傳,八十八卷。

共一百三十卷。

《后漢書》的注釋本

《后漢書》注釋本最著名的有梁劉昭《后漢書集注》、唐李賢《后漢書注》、清惠棟《后漢書補注》和清王先謙《后漢書集解》。

陳壽和《三國志》

陳壽(233—297),字承祚,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市)人,西晉史學家。陳壽少好學,有志于史學事業,對于《尚書》、《春秋》、《史記》、《漢書》等史書進行過深入的研究,曾師事史學家譙周,在蜀漢時為觀閣令史。蜀亡之后,陳壽任晉著作郎、治書侍御史。280年,西晉滅東吳,結束了分裂局面。陳壽當時四十八歲,開始撰寫《三國志》。

在《三國志》之前,關于三國的史書只有國別史,如魚豢《魏略》、王沈《魏書》、韋昭《吳書》、譙周《蜀本紀》。作為蜀人的陳壽,在入晉之后修撰了《魏書》、《蜀書》、《吳書》。這就是后來的《三國志》,在北宋時合為一書。因為晉朝是繼承魏祚而統一全國的,所以《魏書》被列為了三國史志之首,在記述魏國的帝王時用本紀,而對吳、蜀二主則用傳。《三國志》中,三國的歷史雖是分別編寫的,但作者從總攬全局的角度處理,表面上看似三書,實際上卻是相互聯系,精密裁接的統一整體,顯示出了特異的史才。

陳壽著《三國志》。

《三國志》上起魏文帝黃初元年(220),下迄西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共61年。

《三國志》在史料的取舍剪裁上審慎得當,敘事翔實,有實錄精神,考訂精確,行文簡潔峻朗,不但有很高的史學價值,而且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房玄齡和《晉書》

在唐人修晉書以前,“諸家為晉書者無慮數十種”,到了唐初,為世人所見者尚有十九種,但“制作雖多,未能盡善”。在這種情況下,唐太宗于貞觀十八年(644)詔房玄齡、褚遂良新修撰《晉書》,貞觀二十年(646)書成,凡一百三十卷。其中,《宣帝紀》(司馬懿)、《武帝紀》(司馬炎)和《陸機傳》、《王羲之傳》為唐太宗親自撰寫,稱為“御撰”。參與其事者,還有顏師古、孔穎達(負責紀傳)、李淳風(負責諸志)、敬播(負責敘例)、令狐德棻、上官儀等21人(據《新唐書·藝文志》)。

房玄齡主修《晉書》。

《晉書》有很多特點,如:為五胡十六國立世家;為未即位的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立《宣帝紀》、《景帝紀》、《武帝紀》;因受六朝文風影響,行文常用駢文,而且間有采用《世說新語》之類的小說體裁。

《晉書》有眾多專家參與修撰,能各盡所長,也因為成于眾手,歷時又短,缺誤較多。此外,《晉書》記述了大量的神怪故事,《搜神錄》、《幽明錄》中一些荒誕之談也加以收錄;在史料取舍上,《晉書》的編撰者偏重臧榮緒的晉書,并兼采筆記小說的記載,對于其他各家的晉史和有關史料,未充分利用,顯得不夠嚴謹。

房玄齡(579—648),名喬,字玄齡,以字行,唐代齊州臨淄(今山東濟南)人,唐朝初年名相,居相位十五年,輔佐唐太宗致貞觀之治。房玄齡18歲時本州舉進士,授羽騎尉,在渭北投秦王李世民后,為秦王參謀劃策,典管書記,是秦王的得力謀士之一。唐武德九年(626),他參與玄武門之變,與杜如晦、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四人并功第一。房玄齡于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為中書令,貞觀三年(629)二月為尚書左仆射,貞觀十一年(656)封梁國公,貞觀十六年(642)七月進位司空,仍總理朝政,貞觀二十二年(648)病逝。

《晉書》記事上自晉武帝太始元年(265),下迄東晉恭帝元熙元年(419),共155年。

《晉書》的注本主要是《晉書斠注》一百三十卷,清季民國人吳士鑒、劉承干合注。

沈約和《宋書》

沈約(441—513),字休文,吳興武康(今浙江武康縣)人,南朝史學家、文學家。沈約孤貧流離,篤志好學,博通群籍,擅長詩文,歷仕宋、齊、梁三朝,在宋仕記室參軍、尚書度支郎。其著作有《晉書》、《宋書》、《齊紀》、《高祖紀》、《邇言》、《謚例》、《宋文章志》,并撰《四聲譜》。作品除《宋書》外,多已亡佚。

宋史自文帝元嘉中以后便已開始修撰。當時由著名科學家何承天草立紀傳,編了天文志和律歷志。此后,山謙之、裴松之、蘇寶生等又陸續修撰《宋書》。大明六年(462),徐爰領著作郎,參照前人舊稿,編成《國史》。齊武帝于永明五年春(487)命沈約修撰《宋書》,第二年(488)二月便告完成,歷時僅一年。這是自古以來修史書成書最快的一次。

沈約修撰《宋書》。

《宋書》是一部記述南朝劉宋一代歷史的紀傳體史書。今本個別列傳有殘缺,少數列傳是后人用唐高峻《小史》、《南史》所補。八志原排在列傳之后,后人將其移于本紀、列傳之間,并把《律歷志》中律與歷兩部分分割開。《宋書》收錄當時的詔令奏議、書札、文章等各種文獻較多,保存了原始史料,有利于后代的研究。其《八志》包括律歷、禮、樂、天文、州郡、百官等,可補前史之缺,所以歷代論《宋書》價值,都首推其志,如《四庫提要》云:

樂志詳述八音眾器,及鼓吹鐃歌諸樂章,以存義訓……有聲而詞不可解者,每一句為一斷,以存其節奏,義例尤善。

可以說,自魏晉以后的樂府詩得以保存下來,全賴《宋書》之志。

《宋書》很注意為豪門士族立傳,列傳敘事多用“帶敘法”,即如小說中的“插敘”一般,將某人之事附于另一人之傳中,而敘述其履歷。

《宋書》的內容上自宋武帝永初元年(420),下迄順帝昇明二年(478),共59年。

蕭子顯和《南齊書》

蕭子顯著,在《梁書·蕭子顯傳》、《隋書·經籍志》、《唐書·藝文志》中都稱《齊書》,宋人為別于李百藥的《北齊書》,稱之為《南齊書》。

南齊初年,蕭道成設置史官,命檀超、江淹等編集國史。梁代沈約著有齊紀,吳均著有齊春秋。蕭子顯的《南齊書》,多取材于檀超、江淹等的書稿,參考了沈約所撰《齊紀》二十篇。清人趙翼評《南齊書》曰:

齊書比宋書較為簡凈……如《劉善明傳》所陳十一事,皆櫽其語載之;《張欣泰傳》所陳二十事,只載其一條……《孝義傳》用類敘法,尤為得法……傳不多而人自備載。

蕭子顯著《南齊書》。

蕭子顯既是蕭齊皇朝的宗室,又是蕭梁皇朝的寵臣,所以他撰《南齊書》一方面要為蕭道成避諱,一方面又要替蕭衍掩飾,于宋齊革易之際,每多回護;但他以當代人記當代事,在書里保留了一定數量的比較原始的史料,對當時文學、思想、科學方面的情況也有一定的反映。《南齊書》沒有“表”的體例和內容。

蕭子顯(489—537),字景陽,南蘭陵郡南蘭陵縣(今江蘇常州西北)人,南朝梁朝史學家、文學家。蕭子顯祖父為齊高帝蕭道成,父親是豫章文獻王蕭嶷,文采出眾,但“頗負才氣”,入梁后得到梁武帝的禮遇,累遷吏部尚書,加侍中,大同三年為吳興太守。

《南齊書》的內容上自齊高帝建元元年(479),下迄和帝中興元年(501),共23年。

姚思廉和《梁書》、《陳書》

姚思廉(?—637),字簡之,一說名簡,字思廉,陳吏部尚書姚察之子,原吳興武康(今浙江武康)人,陳亡遷關中,為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唐初史學家。姚思廉的父親在陳朝時,在綜合以前史料的基礎上,開始撰梁、陳二史,未成,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又奉詔繼續撰梁、陳二史。隋煬帝大業二年(606),姚察尚未完成梁、陳二史即逝世。臨終之前,他以體例囑咐思廉繼續修撰,告誡思廉一定要“續成其志”。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姚思廉奉命參與撰寫陳史,未果。唐太宗貞觀三年(629),李世民重新下詔撰梁、陳、齊、周、隋五代史,姚思廉一人獨力承擔梁、陳二史的編撰工作。

《梁書》

姚思廉奉命修撰《梁書》時,魏征為監修,但除撰《總論》二篇,以及參定《論贊》外,未預實務,所以獨題姚思廉之名。而姚思廉是承其父姚察之業而成此書,故在紀傳之末,有二十五篇題“陳吏部尚書姚察”。姚思廉撰《梁書》,除了繼承他父親的遺稿以外,還參考、吸取了梁、陳、隋歷朝史家編撰梁史的成果?!读簳诽攸c之一為引用文以外的部份不以當時流行的駢體文,而以散文書寫?!读簳分嘘U述出的人事對于歷史變化起著重要作用的觀點,是姚氏父子對歷史興衰思考的結果,書中強調英雄創造歷史,在當時同神意史觀相比還是有進步意義的。

姚思廉承父志修撰《梁書》、《陳書》。

《梁書》的內容上自梁武帝天監元年(502),下迄梁敬帝太平元年(556),共55年。

《陳書》

姚思廉之父姚察修陳史,主要參考了顧野王修《陳書》三卷、傅縡修《陳書》三卷及陸瓊之續撰《陳書》四十二卷。姚思廉在其父舊稿的基礎之上,修成此書。

《陳書》的內容上自陳武帝永定元年(557),下迄后主禎明二年(588),共32年。

魏收和《魏書》

《魏書》,北齊魏收撰,是一本紀傳體史書,為別于曹魏,又有《北魏書》之稱。

早在拓跋珪建立北魏政權時,鄧淵就曾采用編年體編寫代記十余卷,以后崔浩、高允等繼續編寫。太和十一年(487),李彪改用紀傳體,大概編寫到了拓跋弘統治時代。魏收修撰《魏書》,除他們的資料以外,還參考了邢巒、崔鴻等編寫的高祖(元宏)、世宗(元恪)、肅宗(元詡)三朝的起居注,以及沈約所著《宋書》。魏收于文宣帝天保二年(551)奉詔開始撰魏史,五年(554)完成,高隆之任總監,房延佑、辛元植、刁柔、裴昂之、高孝干等協助斟酌。

魏收撰《魏書》。

在體例上,《魏書》于各帝紀之前,別列《序紀》,追述武帝開國前二十八君;首創《釋老志》,記載佛教發展源流。但,《魏書》因有借修史酬恩報怨且受賄之譏,被很多人稱為“穢史”在北齊統治集團中掀起了一場軒然大波。高洋、高演、高湛都曾過問此事,在十幾年中,魏收兩次奉命對《魏書》作了修改。魏收在其書成之后,將前人所修魏史的資料悉數焚毀,以致隋文帝、煬帝欲重修《魏書》,都因資料不足而未果。此書內容上記敘蕪冗,良多批評。

魏收(506—572),字伯起,北齊人,在北魏時任散騎常侍,編修國史,北齊時任中書令兼著作郎。

《魏書》的內容上自魏道武登國元年(386),下迄東魏孝靜帝(550),共165年。

李百藥和《北齊書》

《北齊書》原名《齊書》,李百藥撰,到了宋代,為別于蕭子顯所撰《南齊書》,改稱《北齊書》。李百藥父親李德林是北齊的史臣,參與撰“國史”;后來也是隋朝名臣,奉詔繼續撰《齊史》。唐太宗貞觀初年,李百藥奉詔繼承父業,兼采前人史料,修成此書。但是,到南宋時,五十卷的《北齊書》僅剩一卷帝紀、十六卷列傳是李百藥的原文,其余各卷,都是后人根據唐代史家李延壽所撰《北史》抄補修成的。

李百藥兼采前人史料,修撰《北齊書》。

李百藥(565—648),唐代史學家,字重規,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人。李百藥于隋文帝時仕太子舍人、東宮學士,隋煬帝時仕桂州司馬職,遷建安郡丞,唐朝以后,拜中書舍人、禮部侍郎、散騎常侍。李百藥人品耿直,曾直言上諫唐太宗取消諸侯,為太宗所采納。

《北齊書》的內容上自北齊文宣元年(550),下迄北齊之亡(577),共28年。

令狐德棻和《周書》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李淵應令狐德棻之諫,詔群臣撰寫北魏、北齊、北周、隋、梁、陳六代史,歷年不成而罷。貞觀三年(629),李世民重新下詔撰梁、陳、齊、周、隋五代史,令狐德棻奉詔與岑文本、崔師仁、陳叔達、唐儉等共成《周書》。此書主要史料來源為西魏柳虬所寫官史、隋代牛弘所追撰《周紀》十八篇,以及唐初為了修史而征集的家狀之類史料。

《周書》文筆簡潔爽勁,清代史家趙翼贊其“敘事繁簡得宜,文筆亦極簡勁”?!吨軙烦魑杭氨敝芑食氖肥轮?,對同時代的東魏、北齊、梁與陳等四朝的重大史事,對于帝位更迭、重大動亂,皆有詳細的記載。

令狐德棻奉詔主修《周書》。

令狐德棻(583—666),宜州華原(陜西耀縣)人,博涉文史,早有文名,多次參加官書的編寫,高祖時為秘書丞,后遷秘書侍郎兼國史,累遷國子祭酒。龍朔二年(662年),德棻八十高齡,加金紫光祿大夫。

《周書》的內容上自周孝閔帝元年(557),下迄靜帝大定元年(581),共25年。

李延壽和《南史》、《北史》

李延壽,生卒年不詳,主要活動于唐太宗初年至唐高宗初年這三十年間,大約卒于唐高宗儀鳳年間(676—679),字遐齡,唐代相州(今河南安陽)人,史學家,貞觀中,官御史臺主簿,兼值國史,曾參與修撰唐代官修史書《隋書》、《五代史志》(即《經籍志》)、《晉書》和唐朝當代國史,還獨自撰寫了《太宗政典》三十卷(已佚),又繼承其父李大師遺志,以十六年功夫,獨立修成《南史》和《北史》?!缎绿茣穼蓵u價頗高,稱“其書頗有條理,刪落釀辭,過本書遠甚”。

李延壽在其史書自序中稱其父親李大師“常以宋、齊、梁、陳、魏、北齊、周、隋南北分隔,南書謂北為‘索虜’,北書指南為‘島夷’。又各以其本國周悉,書別國并不能備,亦往往失實。常欲改正”。為此,李大師擬編《吳越春秋編年》,未成而卒。李氏父子打破朝代的斷限,通敘南北各朝歷史,對書中一些不利于統一的提法進行了刪改,符合了當時的歷史要求,也是《南北史》取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

李延壽承父志修《南史》、《北史》。

《南史》

李延壽繼父志作《南北史》,主要使用了在參與修《五代史》和《晉書》之時抄錄出來的宋、齊、梁、陳、元魏諸朝史料,參考了雜著一千多種,在體例上用的是紀傳體。南北二史中,《南史》先成,李延壽曾就正于令狐德棻。李延壽修《南史》時正處各朝交替之際,而敢于直言,揭發奸惡,敘事也很客觀,為后世所稱道。司馬光說:

李延壽之書亦近世之佳史也,雖于讖祥詼嘲無所不載,然敘事簡凈,比如南北正史無煩冗蕪穢之辭(司馬光《貽劉道原書》)。

《南史》的內容上自宋武帝永初元年(420),下迄陳后主禎明三年(589),共170年。

《北史》

《北史》系李延壽繼承其父李大師所修撰《北史》手稿,參考當時所見各種雜史,在《魏》、《齊》、《周》、《隋》四書的基礎上刪訂改編而成,雖內容上偶有蕪雜之處,但畢竟體例完整,材料充實,敘事簡凈得宜,堪稱史籍中的佳構。本書對《北魏》、《北齊》、《北周》三書殘亂之處可作彌補。

《北史》的內容上自北朝魏道武帝登國元年(386),下迄隋恭帝義寧二年(618),共233年。兼敘東魏孝靜帝天平元年(534),至北齊后主隆化二年(577),共44年。

魏征和《隋書》

《隋書》是現存最早的隋史專著。唐高祖武德四年(621),令狐德棻提出修梁、陳、北齊、北周、隋等五朝史的建議。次年,唐朝廷命史臣編修,未果。唐太宗貞觀三年(629),重下詔秘書監魏征等主修隋史,魏征為主編,與顏師古、孔穎達、許敬宗等共同修撰《隋書》。魏征死后,長孫無忌繼為主編。

唐太宗前,五代史均缺志,太宗乃于貞觀十九年(645),詔于志寧、李淳風、韋安仁、李延壽、敬播同修五代史之“志”,共成十志,編入《隋書》?!端鍟な尽繁4媪四媳背詠泶罅康牡湔轮贫?,后世頗推重之。

魏征(580—643),字玄成,曲城(山東掖縣)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諫議大夫、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以直諫敢言著稱,后總修周、隋等史,多所損益,時稱良史。以疾卒于官,謚文貞。

《隋書》的內容上自隋文帝開皇元年(581),下迄隋恭帝義寧元年(617),共37年。

魏征奉詔主修《隋書》。

劉眴和《舊唐書》

原名《唐書》,為區別歐陽修所撰之《新唐書》,稱為《舊唐書》,是現存最早的系統記錄唐代歷史的一部史籍。

《舊唐書》最初由令狐德棻撰武德貞觀兩朝國史,和吳競撰《唐史》合而為書,其后,又陸續有所增輯,保存了極為豐富的史料。后晉天福五年(904),石敬瑭命修唐史,由當時的宰相趙瑩負責監修。此書成書之時,由時任宰相劉昫書表上奏,故題劉昫撰。由于宣宗以后的原始素材比較短缺,后半部多雜采傳記編綴而成,紀事失法,詳略失中。《新唐書》出來后,此書便已不傳,明代時才又有人刻印。

后晉宰相趙瑩監修《舊唐書》。

劉昫(887—946),字耀遠,涿州歸義(今屬河北雄縣)人,五代時期歷史學家,后晉政治家,后唐莊宗時任太常博士、翰林學士,后晉時,官至司空、平章事。后晉出帝開運二年(945),其受命監修國史,負責編撰《舊唐書》。

《舊唐書》的內容上自高祖武德元年(618),下迄昭宣帝天祐三年(906),共289年。

歐陽修和《新唐書》

鑒于《舊唐書》言簡意陋,繁略失中,宋仁宗下詔重修唐史,先后參與其事的有歐陽修、宋祁、范縝、王疇、宋敏求、呂夏卿、劉羲叟、梅堯臣、王景彝等?!缎绿茣妨袀鞑糠种饕伤纹钬撠熅帉懀恢竞捅矸謩e由范鎮、呂夏卿負責編寫,最后在歐陽修主持下完成;本紀十卷和贊、志、表的序以及《選舉志》、《儀衛志》等都出自歐陽修之手?!杜f唐書》編撰歷時17年,于嘉祐五年(1060)完成,“其事則增于前,其文則省于舊”。

歐陽修主修《新唐書》。

《新唐書》的史料來源非常豐富:許多列傳中采用了小說、文集、碑志、筆記、逸史和政書等文獻;諸志在采用“舊書”各志資料之外,對有關實錄、政書、逸史、文集、碑志以及小說等文獻,均有所采摘。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吉州永豐(今江西吉安永豐)人,自稱廬陵人,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

宋祁(998—1061),字子京,北宋安陸(今湖北安陸)人,天圣二年進士,官翰林學士、史館修撰。其與歐陽修等合修《新唐書》,書成,進工部尚書,拜翰林學士承旨。

薛居正和《舊五代史》

《舊五代史》,原名《五代史》,也稱《梁唐晉漢周書》,是由宋太祖詔令編撰的官修史書,北宋太祖開寶六年(973),薛居正奉敕監修,盧多遜、扈蒙、張澹、李昉、劉兼、李穆、李九齡等同修。薛居正等修五代史時,距五代滅亡只有十多年,五代時期的各朝“實錄”都保存較完整,又有范質的《五代通錄》作底本,同時,南方諸國尚存,許多編者對南方史事更為熟悉,因而更方便獲得有關十國的第一手資料,所以《舊五代史》的文獻與見聞都很豐富。

歐陽修《新五代史》刊行之后,金章宗于泰和三年(1203)下詔學官除去薛居正《五代史》,本書遂逐漸散佚,現行本是清乾隆間修《四庫全書》時,從《永樂大典》以及《通鑒考異》、《太平御覽》等書中輯佚而成的。

薛居正監修《舊五代史》。

北宋薛居正,字子平,開封浚儀(今河南開封)人,五代后唐進士,后周時官至刑部侍郎,入宋以后,官至司空,曾兼修國史。

《舊五代史》的內容

上自梁太祖開平元年(907),下迄周恭帝顯德六年(959),共53年。

歐陽修和《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歐陽修撰,原名《五代史記》,后世為區別于薛居正等人修的五代史,稱為《新五代史》,是唐代設館修史以后唯一的私修正史。歐陽修于景祐三年(1036)之前,即已著手編寫此書,到皇祐五年(1053)基本完成,一直收藏于家。歐陽修歿后,神宗熙寧五年(1072),詔其家人將此書奏上,乃藏秘閣,刊行于世。

歐陽修的《新五代史》與薛居正的《五代史》相比,刪繁就簡,采用了實錄以外的小說、筆記等多種材料,新增了一些史料。其師法《春秋》之筆,把“褒貶義例”放在首要地位,文筆簡練,敘事生動,史論書法謹嚴,褒貶分明。

歐陽修修撰《新五代史》,此書是唐代以后唯一的私修正史。

《新五代史》記載了自梁開平元年(907)至后周顯德七年(960)共53年的歷史。

托克托和《宋史》、《遼史》、《金史》

托克托(1314—1355),亦作脫脫,亦作脫脫帖木兒,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兒乞人,元朝末期政治家、軍事家。

宋、遼、金三史,中統二年(1261)起累朝諸帝皆曾詔修,但都沒能成書。元順帝命右丞相托克托(脫脫)總修三國歷史,參與修撰者23人,歷時兩年零七個月,至正五年(1345),宋、遼、金三史均告完成。

《宋史》

元惠宗至正三年(1343)三月,下令修撰,至正五年(1345)十月成書。托克托奉詔領修此書,但于至正四年(1344)五月辭職,中書右丞相阿魯圖繼任都總裁。

宋朝的史學極為發達,起居注、時政記、日歷、會要、實錄、國史等史料眾多,且史料記錄保管至為周密,易代之際,元人獲取了宋史館所存的全部史料,所以《宋史》資料極為豐富。但是,本書編寫中對史料缺乏鑒別、考訂和剪裁,結構比較混亂,總體上顯得極其粗糙。

《宋史》的內容上自宋太祖建隆元年(960),下迄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共320年。

托克托奉詔領修《宋史》。

《遼史》

元至正三年(1343)四月開始修撰,翌年三月成書,托克托奉詔領修,是根據耶律儼《遼實錄》與陳大任《遼史》,并參考《資治通鑒》及葉隆禮的《契丹國志》等書拼湊而成的。耶律儼和陳大任的史書均已失傳,所以托克托的《遼史》便成了現存唯一一部完備的記載遼史的史籍。

《遼史》的內容上自遼太祖神冊元年(916),下迄天祚帝保大五年(1125),共210年,兼及耶律大石所建立之西遼歷史。

《金史》

托克托奉詔領修,具體參加修纂的有沙剌班、王理、伯顏、趙時敏、費著、商企翁、鐵木爾塔識、張起巖、歐陽玄、王沂、楊宗瑞等,順帝至正四年(1344)十一月成書,是宋、遼、金三史中編撰得最好的一部。《金史》成書時,托克托已罷相,但仍列都總裁托克托之名。

《金史》的內容上自金太祖收國元年(1115),下迄哀宗天興三年(1234),共120年。

宋濂和《元史》

明太祖朱元璋對修史工作很重視,1368年,元朝剛剛滅亡,便下詔修元史了?!对贰酚诤槲涠辏?369),二月丙寅(初一)在天寧寺開局修撰,以左丞相李善長為監修,宋濂、王祎為總裁。這次修史,是以《元十三朝實錄》和元代修的典章制度史《經世大典》為基礎的。因缺少順帝一朝史料,全書沒有完成,太祖于是派人到全國各地采集遺事,次年(洪武三年)二月六日重開史局,繼續纂修,七月初一書成。編者在《元史》編撰過程中充分發揮了實事求是精神,材料多就多編,材料少就少編,但因此也造成了部分歷史缺錄或不夠詳盡。

宋濂為《元史》修書總裁。

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別號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浦江人,元末明初文學家,學者稱太史公。

《元史》的內容上自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下迄元順帝至正二十七年(1367),共89年。

《新元史》

柯劭忞修《新元史》,吸收了明清時期元史研究的新成果,又借鑒了法國人多桑著的《蒙古史》等西方有關元史的資料和書籍,將《元史》作為底本,斟酌損益,重加編撰,前后用了三十年時間,于1920年編撰成書。次年,《新元史》被北洋軍閥政府總統徐世昌下令列為正史,并于1922年刊行?!缎略贰凡┮运?,文章雅潔,但也有煩瑣冗漫之弊。

柯劭忞(1848—1933),字鳳蓀,號蓼園,山東膠州人,清末民國官吏、學者,治學廣博,尤其精通元史,窮畢生精力研究元史,獨力編著《新元史》,負責總成《清史稿》,取得了為人們所肯定的學術成就。

張廷玉和《明史》

清朝于順治二年即下了修撰《明史》的詔令,但因政局未定,史料缺乏,且人力不足,成了一紙空文。康熙十七年(1678),清朝開博學鴻詞科,籠絡明朝遺臣、社會名流,曾征召顧炎武、黃宗羲,遭到拒絕,但兩人為保存明朝真實史跡,仍派人參與了明史的修撰?!睹魇贰酚诳滴跏吣辏?678)開局修撰,歷時約六十年成書,主要依據的是王鴻緒的《明史稿》。王鴻緒的《明史稿》實際上是出于萬斯同之手。萬斯同死后,《明史稿》落入王鴻緒之手,王鴻緒將其改編之后,向皇帝進呈。對于王氏此舉,史學家們一致認為其實際上是剽竊了萬斯同等人的修史成果。此外,顧炎武搜集有明史料一千多卷,黃宗羲則撰有《明史案》二百四十卷,并曾編《明文?!匪陌俣嗑?,均為《明史》所資。

修撰《明史》的原始總裁官為華芳藹、張玉書,繼任者有湯斌、徐乾學、王鴻緒、陳廷敬、張英諸等人。趙翼《二十二史札記》曰:“后(張)玉書任志書,(陳)廷敬任本紀,(王)鴻緒任列傳?!鳖A修者有朱彝尊、毛奇齡、潘耒、施閏章、汪婉、尤侗等。因為最后成書時,修書總裁為張廷玉,所以現在通行的《明史》題為張廷玉等撰。

張廷玉為《明史》修書總裁。

張廷玉(1672—1755),字衡臣,號研齋,安徽桐城人,清朝保和殿大學士、吏部尚書、軍機大臣、太保,封三等伯,歷三朝元老,居官五十年。

《明史》的內容上自太祖洪武元年(1368),下迄崇禎帝十七年(1644),共277年。

趙爾巽和《清史稿》

《清史稿》是中華民國初年由北洋政府設館編修的記載清朝歷史的正史《清史》的未定稿,民國三年(1914)設館修撰,趙爾巽為館長,柯劭忞等為總纂,參與其事者先后有一百多人。民國十六年(1927),《清史》初步成形,趙爾巽考慮到時局多變及自己“年齒之遲暮,再多慎重,恐不及待”,遂以《清史稿》之名將各卷刊印發行,此即“關內本”。后運往關外的書,稱為“關外本”,增加了張勛、康有為等列傳。本書內容或有失實,書法也有偏頗,但本身史料豐富,價值仍不可忽視。

趙爾巽主持編修《清史稿》。

趙爾巽(1844—1927),字公鑲,號次珊,又名次山,又號無補,清末漢軍正藍旗人,祖籍奉天鐵嶺。清代同治年間進士,授翰林院編修。

《清史稿》的內容上自世祖順治元年(1644),下迄宣統帝宣統三年(1911),共268年。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镇原县| 台山市| 同心县| 汾西县| 黎平县| 宁河县| 赣榆县| 泗洪县| 辉县市| 留坝县| 昌黎县| 罗山县| 思南县| 若羌县| 遵化市| 新竹市| 澎湖县| 贵州省| 雷州市| 逊克县| 准格尔旗| 慈利县| 阳信县| 将乐县| 平度市| 秦皇岛市| 遵化市| 潼南县| 固镇县| 乌兰察布市| 鸡东县| 满洲里市| 达州市| 河曲县| 德保县| 孝义市| 务川| 尤溪县| 洪雅县| 乌鲁木齐县| 清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