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婦產科

痛經 >>

女子正值經期或行經前后,出現周期性的小腹疼痛,伴有腰痛、腹脹、乳房脹痛等癥狀,嚴重影響生活及工作者,稱為痛經,又稱經行腹痛。痛經主要是由腎氣虧虛、氣血不足,加上精神壓力,令肝氣郁結,以致氣血運行不順而造成的。

偏方01 山楂向日葵子

【用料】 山楂30克,葵花子15克,紅糖30克。

【做法】 先將山楂、葵花子一同放在鍋內炒,以葵花子炒香熟為度。再加水,熬成濃汁后,將紅糖放入熬化即成。每次于經前1~2天,連服2~3劑,正痛時亦可服用。

【功效】 對血瘀為主的痛經有一定食療功效。

◎葵花子

方介紹

葵花子,是向日葵的果實。葵花子性平,味甘,歸大腸經。生用驅蟲潤腸燥,具有補虛,降血脂,防癌的功效,適宜于神經衰弱、失眠、蟯蟲病患者食用,也適合于高血脂、動脈硬化、癌癥患者食用;炒后性溫燥,多食易引起口干、口瘡、牙痛、便燥等“上火”癥狀,故患者不宜用。

偏方02 母雞當歸湯

【用料】 母雞1只,當歸30克,醪糟汁60克,姜、蔥、鹽各適量。

【做法】 雞處理干凈,當歸洗去浮灰,同放入砂鍋,加水、醪糟汁、當歸、姜、蔥、鹽,蓋嚴鍋蓋,先在旺火上燒開,再用小火燉3小時,出鍋時撒胡椒面,佐餐食。

【功效】 對氣血不足所致之痛經有療效。

◎當歸

方介紹

當歸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在中國分布于甘肅、云南、四川、青海、陜西、湖南、湖北、貴州等地。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用于血虛萎黃、眩暈心悸、月經不調、經閉痛經、虛寒腹痛、腸燥便秘、風濕痹痛、跌撲損傷、癰疽瘡瘍等。

偏方03 干絲瓜湯

【用料】 干絲瓜1條。

【做法】 將干絲瓜加水1碗煎服。每日1次,連服3~4天。

【功效】 對痛經有一定食療效果。

偏方04 酒漬核桃干

【用料】 黃酒、紅糖各400克,核桃仁200克。

【做法】 黃酒、紅糖共加熱使紅糖溶化,用碗裝好,將核桃仁200克放入,浸漬1~2日,曬干。每日服3次,每次15~20克。

【功效】 對經后腰酸、腹痛的虛寒性痛經,有一定食療功效。

偏方05 艾葉姜糖水

【用料】 艾葉9克,生姜2片,紅糖100克。

【做法】 共水煎。早晚分服。每于月經前3~4日開始服,來經停服。連用3~4個月經周期。

【功效】 補中益氣,溫經散寒。對經前腹痛有食療功效。

偏方06 雞蛋元胡湯

【用料】 雞蛋2個,元胡20克,益母草50克。

【做法】 3物加水同煮,雞蛋熟后去殼,再煮片刻。食蛋飲湯,于經前開始,日服1次,連服5~7天。

【功效】 對陽虛內寒之痛經,有一定食療效果。

偏方07 南瓜紅花湯

【用料】 南瓜蒂1枚,紅花5克,紅糖32克。

【做法】 前2味藥先煎2次,去渣,加入紅糖溶化,于經前分2天服用。

【功效】 對痛經有一定食療效果。

◎紅花

方介紹

紅花性溫,味辛,歸心、肝經。氣香行散,入血分具有活血通經,祛瘀止痛的功效,主治痛經、經閉、產后血暈、瘀滯腹痛、胸痹心痛、血積、跌打瘀腫、關節疼痛。此藥孕婦慎用。

偏方08 玫瑰花方

【用料】 初開玫瑰花50克。

【做法】 去蒂,洗凈,加清水500毫升,煎取濃汁,去渣后加入紅糖,熬制成膏。每日服2~3次,每次1~2匙,用溫開水送服。

【功效】 對月經不調、痛經,有較好的食療功效。

◎玫瑰花

方介紹

玫瑰花性溫,味甘、微苦,歸肝、脾經。具有行氣解郁,和血,止痛的功效。玫瑰花還具有活血調經,潤腸通便,解郁安神之功效。用于肝胃氣痛、食少嘔惡、月經不調、跌撲傷痛等。

月經不調 >>

月經不調是指月經周期、經期、經量異常的一類疾病,包括月經先期、月經后期、月經先后無定期、月經過多、月經過少等。月經不調的病因病機,主要是七情所傷或外感六淫,或先天腎氣不足,多產房勞,勞倦過度,使臟氣受損,腎肝脾功能失常,氣血失調,致沖任二脈損傷,導致月經不調。

偏方01 牡丹甜糕方

【用料】 牡丹花2朵,雞蛋5個,牛奶250克,白面200克,白糖150克,小蘇打少許。

【做法】 牡丹花瓣洗凈切絲。雞蛋去殼打花,同牛奶、白面、白糖、小蘇打一起攪勻。倒一半在開了鍋的濕屜布上,撒牡丹花絲,倒入余下混合料,蒸20分鐘取出即成。

【功效】 對月經不調、行經腹痛有療效。

◎牡丹花

方介紹

牡丹花性平,味苦、淡,歸肝、脾經。具有調經活血,養血和肝,散郁祛瘀的功效,可用于婦女月經不調、經行腹痛、閉經等。牡丹花能調經止痛,牡丹花還能通經絡,利關節,常用作關節痹痛、婦女經閉腹痛等病癥的輔助治療食品。

偏方02 十全大補湯

【用料】 豬肉、雞肉、海參各100克,人參3克,干貝、熟火腿、蝦米各20克,冬筍50克。

【做法】 人參切薄片;干貝、蝦米浸泡;其余材料切丁。油鍋燒熱,放蔥、姜、料酒,加水放鹽和除海參、人參外的食材,小火燉至肉爛,加海參、人參煮10分鐘即成。

【功效】 養血美顏。對月經不調有食療功效。

◎海參

方介紹

海參性微寒,味甘、咸,歸肺、腎、大腸經。具有補腎益精,養血潤燥,止血的功效,用于精血虧損,虛弱勞怯,陽痿,夢遺,腸燥便秘、肺虛咳嗽、咯血,腸風便血,外傷出血等。適宜虛勞羸弱、氣血不足、營養不良、病后產后體虛之人食用;也適宜腎陽不足、陽痿遺精、小便頻數之人食用。

偏方03 米醋豆腐方

【用料】 米醋200克,豆腐250克。

【做法】 將豆腐切成小塊用醋煮,以文火煨燉,煮熟。飯前吃,一次吃完。

【功效】 活血調經。對身體尚壯婦女的月經不調,如經期過短、血色深紅、量多有一定食療效果。

偏方04 山楂紅糖水

【用料】 生山楂肉50克,紅糖40克。

【做法】 生山楂肉水煎去渣,沖入紅糖,熱飲。非妊娠者多服幾次,經血亦可自下。

【功效】 活血調經。對月經錯后有一定食療功效。

偏方05 黑豆蘇木湯

【用料】 黑豆50克,蘇木20克,紅糖少許。

【做法】 黑豆炒熟研末,與蘇木加水共煎。加紅糖調服。

【功效】 行血祛瘀,利水消腫。對月經不調有食療效果。

偏方06 雞蛋紅糖水

【用料】 雞蛋2個,紅糖100克。

【做法】 紅糖加水少許,水開后打入雞蛋至半熟即成。應在月經干凈后服用,連用2~3次,每天1次。

【功效】 滋陰養血,調經止痛。對婦女月經不調、血虛有一定食療效果。

偏方07 豆腐羊肉湯

【用料】 豆腐2塊,羊肉50克,生姜25克,鹽少許。

【做法】 共煮熟加鹽。飲湯食肉及豆腐。

【功效】 益氣血,補脾胃。對體虛及婦女月經不調、脾胃虛寒有一定食療效果。

◎羊肉

方介紹

羊肉性溫,味甘,無毒,歸脾、腎經。具有補體虛,祛寒冷,溫補氣血,益腎氣,補形衰,開胃健力的功效,用于腎虛腰疼、陽痿精衰、病后虛寒、產婦產后大虛或腹痛,產后出血等。

偏方08 豬肉益母草湯

【用料】 瘦豬肉50克,益母草10克。

【做法】 水煎煲湯,日飲2次。

【功效】 活血調經,利尿消腫。對月經不調,如經血過多、經期不準有一定食療功效。

◎益母草

方介紹

益母草性微寒,味苦、辛,歸心、肝、膀胱經。具有活血調經,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可用于血滯經閉、痛經等。值得注意的是,益母草有毒性,慎用。

偏方09 紅棗益母湯

【用料】 紅棗20枚,益母草10克,紅糖10克。

【做法】 加水共燉。飲湯。每日早晚各1次。

【功效】 溫經養血,祛瘀止痛。對經期受寒或貧血等造成的月經不調、疼痛、腰酸,有一定的療效。

偏方10 藕節散

【用料】 藕節500克,白酒適量。

【做法】 將藕節焙干研末。每日3次,1次3克,用白酒送服。

【功效】 對月經不調有一定的食療功效。

偏方11 龍眼燉雞蛋

【用料】 龍眼肉50克,雞蛋1個。

【做法】 加水先煮龍眼肉,半小時后將雞蛋打入龍眼湯內共燉至熟。在月經干凈后服用,連用10天,每天早晚各1次。

【功效】 補益心脾,滋陰養血。對月經不調有一定食療功效。

偏方12 菱角赤小豆方

【用料】 菱角100克,荷葉10克,赤小豆30克。

【做法】 共水煎服,每日2次。

【功效】 對月經不調有一定食療功效。

偏方13 北芪雞湯

【用料】 北芪20克,老母雞1只,鹽適量。

【做法】 將老母雞破肚去雜物,洗凈瀝干,把北芪納入雞腹內,煮沸后改文火燉,待熟時加鹽少許。食肉飲湯,每日2次。

【功效】 補血,調經,祛風,利濕。對月經不調、行經疼痛等有一定食療效果。

◎北芪

方介紹

北芪即黃芪。黃芪性微溫,味甘,歸肺、脾、肝、腎經。具有益氣固表,斂汗固脫,托瘡生肌,利水消腫之功效,用于治療氣虛乏力、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等。

偏方14 玫瑰花方

【用料】 初開玫瑰花300朵,(去心蒂),紅糖適量。

【做法】 在鍋內煎成濃汁,去渣后加入紅糖500克,熬成膏服用。

【功效】 對月經不調有一定食療效果。

◎玫瑰花

方介紹

玫瑰花性溫,味甘、微苦,歸肝、脾經。具有行氣解郁,和血,止痛的功效,用于肝胃氣痛,食少嘔惡,月經不調,跌撲傷痛等。

閉經 >>

女子年逾18周歲,月經尚未來潮,或月經來潮后又中斷6個月以上者,稱為“閉經”,前者稱原發性閉經,后者稱繼發性閉經。中醫認為閉經大抵由于精神、飲食、失血、寒邪、濕濁等而導致心、脾、肝、腎功能失調,影響沖任二脈,氣血失調,導致血海不能滿溢所致。

偏方01 白鴿紅棗湯

【用料】 白鴿1只,紅棗50克,牛膝20克,柏子仁25克,炙鱉甲、炙龜板各30克。

【做法】 加水先煎炙鱉甲和炙龜板,半小時后放入牛膝和柏子仁,共煎去藥渣,取藥汁放入收拾干凈的白鴿、紅棗共燉至熟。吃肉飲湯,每日2次。

【功效】 補肝益腎,行血調經。

◎白鴿

方介紹

白鴿肉性平,味甘、咸,無毒,具有補肝腎,益氣血,祛風解毒,補氣,益精血,暖腰膝,壯體補腎的功效。對有肝腎虛所致的閉經、月經量少有一定食療效果。紅棗性溫,味甘,歸脾、胃經。具有補中益氣、和中健脾、養血安神的功效。二者結合使用,對閉經有一定的療效。

偏方02 澤蘭葉煮甲魚

【用料】 澤蘭葉10克,甲魚1只,米酒少許。

【做法】 將活的甲魚用熱水燙,使其排尿后,切開去腸臟。澤蘭葉研末,納入甲魚腹內(甲與肉同用),加清水適量,放瓦盅內隔水燉熟,加少許米酒服食。每隔1天1次,連服3~5次顯效。

【功效】 對陰虛血燥之閉經有食療效果。

◎澤蘭

方介紹

澤蘭性微溫,味苦、辛,歸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水消腫的功效。用于月經不調、閉經、痛經、產后瘀血腹痛、水腫等,對肝硬化、肝腹水也有一定的療效。本方中所用為澤蘭葉,在加工時是僅摘葉入藥,揀去雜質,洗凈,陰干而成。能活血祛瘀,利尿退腫,用于血滯經閉、產后瘀痛、水腫。

偏方03 老母雞木耳湯

【用料】 老母雞1只,木耳50克,紅棗10枚。

【做法】 老母雞去毛、內臟,合木耳、紅棗,加水煮爛吃。

【功效】 對體虛閉經有一定食療功效。

偏方04 紅糖黑豆粥

【用料】 黑豆50克,紅花6克,生麥芽50克,紅糖60克。

【做法】 將黑豆、紅花、生麥芽放入砂鍋中煎煮,沖紅糖溫服。每日2次,連服3個月。

【功效】 補腎疏肝,通經,活血補血。

偏方05 姜絲炒墨魚

【用料】 生姜50克,墨魚(去骨)400克,鮮芡實30克,油、鹽各適量。

【做法】 將生姜切成細絲,墨魚洗凈切片,與鮮芡實放油、鹽同炒。

【功效】 清熱抗結核,活血化痰,益氣養陰,滋腎濟火。

偏方06 紅糖姜棗飲

【用料】 紅糖100克,紅棗100克,生姜25克。

【做法】 水煎。代茶飲,連續服用至見月經來潮為止。

【功效】 補血活血,散寒調經。對閉經有一定食療效果。

偏方07 烏雞絲瓜湯

【用料】 烏雞肉150克,絲瓜100克,雞內金15克,鹽少許。

【做法】 共煮至爛,服時加鹽少許。

【功效】 健脾消食,養陰補血。對因體弱血虛引起的閉經、月經量少有食療效果。

◎絲瓜

方介紹

絲瓜性寒,味甘,無毒,能清熱化痰,涼血解毒,除熱利腸。月經不調者,身體疲乏、痰喘咳嗽、產后乳汁不通的婦女適宜多吃絲瓜。體虛內寒、腹瀉者不宜多食絲瓜。

偏方08 向日葵梗豬爪湯

【用料】 向日葵梗9克,豬爪250克。

【做法】 豬爪(豬蹄殼)洗凈,刮去污垢,用河沙在鍋中炒,洗凈后入砂鍋,用文火煨燉至爛熟,加向日葵梗,煮幾沸熬成濃汁,去渣飲汁,每日2次,每次20~30毫升。

【功效】 適用于氣滯血瘀之閉經。

◎向日葵

方介紹

向日葵性平,味甘,具有平肝祛風,清濕熱,消滯氣的功效。莖髓可健脾利濕止帶,可治療淋癥、前列腺炎。根可清熱利濕,行氣止痛。

偏方09 豬肝紅棗湯

【用料】 豬肝200克,紅棗20枚,番木瓜1個。

【做法】 將紅棗去核,番木瓜去皮,加水煮熟吃。

【功效】 對閉經有食療功效。

偏方10 豬肉當歸湯

【用料】 瘦豬肉200克,當歸、生姜各25克。

【做法】 同煮。吃肉飲湯,每日1次。

【功效】 補中益氣,溫中暖下,補血活血,調經止痛。對產后血虛、干血癆有一定食療效果。

偏方11 豬肉黃花菜湯

【用料】 瘦豬肉250克,當歸15克,黃花菜根15克,鹽少許。

【做法】 先煮瘦豬肉至半熟,下其他各味共煮。吃肉飲湯。

【功效】 補血活血,調經止痛。對血虛經閉、身體虛弱有一定食療功效。

偏方12 木耳蘇木方

【用料】 木耳50克,蘇木50克,酒1碗。

【做法】 用水、酒各1碗,煮成1碗服。

【功效】 對婦女月經忽然停止,過1~2個月有腰脹、腹脹現象者有食療功效。

偏方13 桃仁墨斗魚湯

【用料】 桃仁10克,墨斗魚200克,油、鹽各適量。

【做法】 墨斗魚洗凈,切片,加水與桃仁共煮,以油、鹽調味。食魚飲湯。

【功效】 滋陰養血,活血祛瘀。對血滯經閉有一定食療效果。

◎墨斗魚

方介紹

墨斗魚即烏賊,烏賊性平,味咸,歸肝、腎經。具有養血、通經、催乳、補脾、益腎、滋陰、調經、止帶的功效,用于治療婦女經血不調、水腫、濕痹、痔瘡、腳氣等癥。

偏方14 甲魚血

【用料】 甲魚1只,黃酒適量。

【做法】 將鮮活肥大的團魚頭砍下,取其血滴入碗內,兌入同等量的黃酒攪勻,再用同等量的開水沖服。

【功效】滋陰養血。對婦女干血癆有一定食療效果。

◎甲魚

方介紹

甲魚肉性平、味甘,歸肝經,具有滋陰清熱,補虛養腎,補血,補肝的功效,是滋陰補腎的佳品。用于肝腎陰虛、勞熱骨蒸,或虛勞咳嗽、沖任虛損、崩漏失血、久瘧不止等。

白帶增多 >>

白帶是指婦女在青春期、月經前期或妊娠期,從陰道中排泄出的少量無臭、異味的白色或淡黃色分泌物。如果婦女在月經前期或妊娠期、青春期帶下量多,顏色深黃或淡黃,或混有血液,質黏稠如膿或清稀如水,氣味腥臭,稱為白帶增多癥,是婦女生殖器官炎癥或腫瘤疾病的先導。

偏方01 胡椒雞蛋方

【用料】 胡椒7粒,雞蛋1個。

【做法】 先將胡椒炒焦,研成末。再將雞蛋捅一小孔,把胡椒末填入蛋內,用厚紙將孔封固,置于火上煨熟。去殼吃,日2次。

【功效】 溫中散寒,化濕止帶。對寒性白帶色清如水、面色蒼白、口淡無味有食療效果。

◎胡椒

方介紹

胡椒科植物胡椒的干燥近成熟或成熟果實。胡椒性熱,味辛,歸胃、脾、大腸經。具有健胃進食,溫中散寒,下氣,消痰,止痛的功效,用于脾胃虛寒、嘔吐、腹瀉等,對白帶增多有一定的療效。一般人群均可食用胡椒,消化道潰瘍、咳嗽咯血、痔瘡、咽喉炎癥、眼疾患者應慎食。

偏方02 小米黃芪粥

【用料】 黃芪50克,小米100克,冰糖適量。

【做法】 黃芪切片,注入清水1000毫升,煮至600毫升時,去渣留汁。再將小米淘凈放入,慢熬至粥將成時,下冰糖,熬溶。分3次空腹服,連服3~5天。

【功效】 對白帶過多有一定食療效果。

◎黃芪

方介紹

黃芪性微溫,味甘,歸肺、脾、肝、腎經,具有益氣固表、斂汗固脫、托瘡生肌、利水消腫之功效。用于治療氣虛乏力、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癰疽難潰、痛疽久潰不斂、血虛萎黃、內熱消渴、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等。炙黃芪益氣補中,生黃芪固表托瘡。

偏方03 冬瓜子白果仁方

【用料】 冬瓜子50克,白果仁10粒。

【做法】 用水1碗半共煮至剩半碗。可吃可飲。

【功效】 祛濕熱,止帶濁,利小便。對婦女白帶過多、稠黏污臭,小便黃短有食療效果。

偏方04 小絲瓜方

【用料】 經霜打的3指長小絲瓜適量。

【做法】 將小絲瓜置新瓦上焙焦黃,研末。每服6克,臨睡時開水送服。

【功效】 清熱涼血,止帶濁。對年久不愈的赤白帶下有一定食療功效。

偏方05 白扁豆方

【用料】 白扁豆、紅糖、淮山藥各適量,米泔水適量。

【做法】 白扁豆用米泔水浸后去皮,同另兩味共煮,至豆熟為度。每日2次,經常服用收效。

【功效】 健脾祛濕,對白帶過多有療效。

偏方06 馬料豆白果方

【用料】 馬料豆(黑豆之緊小者)50克,白果7枚(去殼),黃酒適量。

【做法】 馬料豆、白果同炒,然后以黃酒和水合煎。每日2次分服。

【功效】 溫中祛濕,止帶濁,利小便。對孕婦白帶如崩、腰膝酸痛有食療效果。

偏方07 蕎麥蛋清湯

【用料】 蕎麥米50克,雞蛋清2個。

【做法】 蕎麥米燒焦,注入清水200毫升,燒開后,打入雞蛋清2個,煮熟。趁熱服,每日服2次。

【功效】 對婦女帶下、白帶黃濁,有一定食療功效。

◎蕎麥米

方介紹

蕎麥米性寒,味甘,歸脾、胃、大腸經。具有健脾益氣、開胃寬腸、除濕下氣消食化滯的功效。蕎麥米與雞蛋清共食,能對因濕熱所致白帶增多有食療作用。

偏方08 銀杏粥

【用料】 銀杏10克,粳米100克。

【做法】 先水煎銀杏去渣取汁,入米煮做粥。日食2次。

【功效】 溫肺益氣,止咳定喘,止帶濁,縮小便。對久咳氣喘、白帶多、遺精、小便頻數有一定食療效果。

◎銀杏

方介紹

銀杏又稱白果,性平,味甘、苦、澀,小毒,歸肺、腎經。具有斂肺氣、定喘咳的功效,對于肺病咳嗽、老人虛弱體質的哮喘及各種哮喘痰多者,均有輔助食療作用。

妊娠嘔吐 >>

妊娠嘔吐又稱妊娠惡阻。婦女在懷孕初期會出現食欲不振,有輕度惡心、嘔吐等現象,在不影響飲食的情況下則屬于正常生理反應,一般到妊娠第3個月能自然消失。但有些孕婦呈持續性或劇烈嘔吐,甚至不能進飲食、全身乏力、明顯消瘦、小便少、皮膚黏膜干燥、眼球凹陷等,則為妊娠嘔吐。

偏方01 紅棗糯米粥

【用料】 糯米60克,紅棗30克,生姜3片。

【做法】 先將糯米、紅棗煮成稀粥,待熟時下紅糖,生姜片,煮沸后即可。

【功效】 醒脾開胃,降逆止吐。

◎糯米

方介紹

糯米是糯稻脫殼的米,在中國南方稱為糯米,而北方則多稱為江米。糯米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中益氣、止瀉、健脾養胃、止虛汗、安神益心、調理消化和吸收的作用,對于脾胃虛弱、提疲乏力、多汗、嘔吐與經常性腹瀉、痔瘡、產后痢疾等癥狀有舒緩作用。

偏方02 韭菜姜汁方

【用料】 韭菜200克,鮮姜200克,白糖適量。

【做法】 將韭菜、鮮姜切碎,搗爛取汁,用白糖調勻。飲汁。

【功效】 溫中止嘔,行氣和中。對懷孕后惡心嘔吐、不思飲食有一定食療功效。

◎韭菜

方介紹

韭菜性溫,味甘、辛、咸,歸肝、胃、腎經。具有溫中行氣,散瘀解毒的功效。可補腎益胃,充肺氣,安五臟,行氣血,止汗固澀,止呃逆,用于陽痿、早泄、遺精、多尿、腹中冷痛、胃中虛熱、泄瀉、白濁、經閉、白帶、腰膝痛和產后出血等。

偏方03 姜汁甘蔗露

【用料】 甘蔗汁1杯,鮮姜汁1湯匙。

【做法】 共調勻,加熱溫服。

【功效】 健胃,下氣,止嘔。對孕婦嘔吐、飲食難下有一定食療效果。

偏方04 糯米湯

【用料】 糯米30克(1次量)。

【做法】 按常法熬湯。每日飲4次,禁食硬、冷食物。

【功效】益氣,和中。對懷孕2個月后發生的嘔吐,服藥不見效者有一定食療效果。

偏方05 蘿卜子姜柚湯

【用料】 蘿卜子15克,鮮姜15克,柚皮151克。

【做法】 上3味加水1碗,煮成半碗后服。

【功效】 溫中,止嘔。對妊娠嘔吐有一定食療效果。

偏方06 橄欖湯

【用料】 橄欖(又名青果)不拘量。

【做法】 洗凈,搗爛,水煎。日服2或3次。

【功效】 理氣解郁,生津消積。對婦女懷孕后反胃嘔吐有一定食療效果。

偏方07 鮮芹菜根湯

【用料】 鮮芹菜根10克,甘草15克,雞蛋1個。

【做法】 鮮芹菜根、甘草先煎湯,水沸后打入雞蛋沖服。

【功效】 清熱,降逆。對懷孕后反胃嘔吐有一定食療效果。

◎芹菜

方介紹

芹菜性微寒,味甘、苦,無毒。芹菜莖葉中還含有藥效成分的芹菜苷、佛手苷內酯和揮發油,具有降血壓、降血脂、防治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對神經衰弱、月經失調、痛風有輔助食療作用。

偏方08 烏梅生姜紅糖水

【用料】 烏梅24克,生姜10克,紅糖30克。

【做法】 水煎取汁,每日1劑,隨意飲服。

【功效】 適用于肝胃不和之妊娠嘔吐。

◎紅糖

方介紹

紅糖通常是指帶蜜的甘蔗成品糖,一般是指甘蔗經榨汁,通過簡易處理,經濃縮形成的帶蜜糖。紅糖性溫,味甘,歸脾經,具有益氣補血、健脾暖胃、緩中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

妊娠胎動 >>

胎動指的是胎兒在子宮腔里的活動沖擊到子宮壁的動作。懷孕滿4個月后,即從第5個月開始母體可明顯感到胎兒的活動,胎兒在子宮內伸手、踢腿、沖擊子宮壁,這就是胎動。胎動的次數多少、快慢強弱等表示胎兒的安危。胎動是胎兒在媽媽子宮內的活動。

偏方01 蓮蒂瓜蒂粥

【用料】 蓮葉蒂2個,南瓜蒂2個,糯米50克。

【做法】 蓮葉蒂、南瓜蒂燒成灰,拌入糯米制成的粥內。一次吃完。

【功效】 養血安胎,溫腎暖脾。對妊娠胎動腹痛、腰痛有一定食療功效。

◎蓮葉蒂

方介紹

蓮葉蒂又名荷葉蒂,為睡蓮科植物蓮的荷葉中央近梗處剪下的葉片。蓮葉蒂性平,味苦,具有清暑除濕,止血安胎,補中益氣,和胃安胎,止血止帶的功效。可用于胎動不安及崩漏帶下等癥,有升舉之功,又可用于清氣下陷之久瀉脫肛等癥。

偏方02 鯉魚阿膠粥

【用料】 鯉魚(約500克)1條,阿膠(炒)50克,糯米500克,水1000克,蔥、姜、橘皮、鹽各少許。

【做法】 將鯉魚去鱗及內臟,洗凈,加上述其他用料,按常法共煮為粥。每日早晚服食。

【功效】 涼血安胎。對胎動不安及傷胎下血有一定食療效果。

◎阿膠

方介紹

阿膠在我國有著很久遠的歷史,距今已有兩千年的生產歷史,最早記載于《神農本草經》,被列為上品。阿膠為馬科動物驢的皮經煎煮濃縮制成的固體膠。阿膠性平,味甘,歸肺、肝、腎經,具有補血,止血,滋陰潤燥的功效,還有很好的固腎安胎作用。

偏方03 黃酒煮蛋黃

【用料】 黃酒(以陳釀為佳)500毫升,雞蛋黃14個。

【做法】 用黃酒以文火燉煮蛋黃,至稠黏為度,待冷后貯存備用。用量不限。

【功效】 滋陰潤燥,養血安胎。對妊娠胎動不安、胎漏出血有一定食療效果。

偏方04 白扁豆湯

【用料】 白扁豆、大米各適量。

【做法】 白扁豆搗碎,研成細末,用大米熬成的濃湯調服。

【功效】 清熱,利尿。對妊娠誤服藥之胎動不安有一定食療效果。

偏方05 炒豆醬方

【用料】 豆醬250克,黃酒適量。

【做法】 豆醬去汁,只取其豆,炒焦研末,用黃酒送服。

【功效】 除熱,養血。對妊娠胎動下血或下黃水有一定食療效果。

偏方06 鯉魚赤豆湯

【用料】 鯉魚1條,赤小豆100克,姜片、醋、鹽各少許。

【做法】 鯉魚去腸雜,不去鱗,加入赤小豆及姜片醋、鹽,清燉或煮湯。吃魚喝湯。

【功效】 涼血安胎,清熱利水。對妊娠胎動不安及水腫有一定食療效果。

偏方07 鱸魚湯

【用料】 鱸魚1條,蔥、姜各少許。

【做法】 鱸魚開膛,洗凈,水煮沸下魚、蔥、姜,1小時即成。飲湯吃魚肉,每日3次。

【功效】 安胎,利水。常服用對妊娠水腫、胎動不安有食療功效。

◎鱸魚

方介紹

鱸魚性平,味甘,歸肝、脾、腎經,具有益脾胃,補肝腎的功效。用于脾虛瀉痢、消化不良、苷積、百日咳、水腫、筋骨痿弱,胎動不安、瘡瘍久治不愈等。鱸魚還能健脾補氣,益腎安胎。

偏方08 黃酒砂仁方

【用料】 砂仁(去皮)、黃酒各適量。

【做法】 將砂仁炒干研細末,以熱黃酒送下。每服5~10克,覺腹中溫暖胎即安。

【功效】 溫中,安胎。用治孕婦偶因跌倒致胎動不安而腹痛。

◎砂仁

方介紹

砂仁性溫,味辛,歸脾、胃、腎經。具有化濕開胃,溫脾止瀉,理氣安胎的功效,用于濕濁中阻、脘痞不饑、脾胃虛寒、嘔吐泄瀉、妊娠惡阻、胎動不安等病癥。

流產 >>

妊娠在6個月以內,胎兒尚不具備獨立的生存能力就產出,叫作流產。發生在妊娠3個月以前的流產叫早期流產;發生在3個月以后6個月以前的稱為晚期流產;如在墮胎或小產以后,下次受孕仍如期而墜者,或屢孕屢墜達3次以上者,稱習慣性流產(滑胎)。

偏方01 母雞糯米粥

【用料】 母雞1只,墨斗魚(烏賊)干1大尾,糯米150克,鹽少許。

【做法】 母雞收拾干凈。鍋內加水,將母雞及其內臟同墨斗魚共燉爛,取濃湯,放洗凈糯米煮粥。熟時加鹽調味。雞肉、墨斗魚佐粥。習慣性流產者提前2~3個月煮食。

【功效】 對習慣性流產或胎動不安有療效。

◎糯米

方介紹

糯米性溫,味甘,歸脾、肺經。能夠補養體氣,主要功能是溫補脾胃,還能夠緩解氣虛所導致的盜汗,妊娠后腰腹墜脹,勞動損傷后氣短乏力等癥狀。糯米適宜貧血、腹瀉、脾胃虛弱、神經衰弱者食用。不適宜腹脹、咳嗽、痰黃、發熱患者。

偏方02 雞蛋艾葉方

【用料】 雞蛋1個,艾葉1把。

【做法】 雞蛋與艾葉同水煮(禁用鐵鍋),蛋熟后去皮,再煮10分鐘。吃蛋不飲湯。妊娠后即開始食用,每日1次,連續吃10天。以后每月定期吃1次,每次改食2個雞蛋,至妊娠足月為止。

【功效】 對習慣性流產有一定食療效果。

◎艾葉

方介紹

艾葉為菊科植物艾的干燥葉。艾葉性溫,味苦、辛,歸脾、肝、腎經,具有散寒止痛,溫經止血的功效。用于少腹冷痛、經寒不調、痛經、宮冷不孕、胎動不安、吐血、衄血、崩漏經多、妊娠下血;外治皮膚瘙癢、脫皮。

偏方03 桂圓蓮子湯

【用料】 蓮子(去心)、桂圓肉各50克,山藥粉適量。

【做法】 蓮子文火煮湯,加山藥粉煮粥,每日食1~2次。

【功效】 具有養心安神之功效。

偏方04 山藥石蓮湯

【用料】 山藥15克,石蓮肉15克,黃芩9克,黃連3克,椿根皮9克,側柏炭9克,阿膠15克(烊化)。

【做法】 共加水1000毫升,煎取300毫升,每日1劑,早餐分2次服。

【功效】 具有安胎養神之功效。

偏方05 黃芪糯米粥

【用料】 糯米30克,黃芪15克,川芎5克,

【做法】 將糯米、黃芪、川芎加水1000克,煎至500克,每日2次,溫熱服。

【功效】 此方具有調氣血、安胎的食療作用。

偏方06 山藥杜仲粥

【用料】 鮮山藥90克,杜仲(或續斷)6克,苧麻根15克,糯米80克。

【做法】 杜仲和苧麻根用紗布包好,糯米洗凈,加山藥共煮成粥。服用。

【功效】 補益肝腎,養血安胎。對習慣性流產或先兆流產有一定食療功效。

偏方07 南瓜蒂方

【用料】 南瓜蒂適量。

【做法】 將南瓜蒂(把)放瓦上炙灰存性,研為細末。自受孕2月起,每月吃1個,拌入炒米粉內同食,或以南瓜蒂1個,蓮蓬蒂2個,燒存性,研末,開水送服。

【功效】 對習慣性流產、胎動不安有療效。

◎南瓜蒂

方介紹

南瓜蒂為葫蘆科植物南瓜的瓜蒂。南瓜蒂性平,味苦、微甘,歸肺、肝經,具有解毒,利水,安胎的功效。用于癰疽腫毒、疔瘡、燙傷、瘡潰不斂、水腫腹水、胎動不安等。

偏方08 玉米嫩衣湯

【用料】 玉米嫩衣(即緊貼米粒之嫩皮)。

【做法】 懷孕后每天以1個玉米的玉米嫩衣煎湯。代茶飲,飲到同上次流產的時間同期時用量加倍,一直服至分娩為止。

【功效】 固攝安胎。對習慣性流產有一定食療功效。

◎玉米

方介紹

玉米性平,味甘,歸胃、膀胱經,具有調中開胃,益肺寧心,清濕熱,利肝膽的功效。可用于食欲不振、飲食減少、水濕停滯、小便不利或水腫、高脂血癥、冠心病和止霍亂下痢等。

惡露不絕 >>

產后惡露不絕是指產婦分娩后惡露持續20日以上仍淋漓不斷。本病癥主要是由沖任失調,氣血運行失常所致。它有虛、實之分,虛即惡露色淡、質稀、無臭味、小腹軟而喜按;實即惡露紫、黑、黯,有塊或有臭味,小腹脹而拒按。

偏方01 人參烏骨雞湯

【用料】 人參10克,凈烏骨雞1只,鹽少許。

【做法】 將人參浸軟切片,裝入凈烏骨雞腹,放入砂鍋內,加鹽,隔水燉至雞爛熟,食肉飲湯,日2~3次。

【功效】 對產后氣虛之惡露不盡有一定食療作用。

◎人參

方介紹

人參性平,味甘、微苦,歸脾、肺、心經,具有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的功效。主治勞傷虛損、食少、倦怠、反胃吐食、大便滑泄、虛咳喘促、自汗暴脫、驚悸、健忘、眩暈頭痛、陽痿、尿頻、消渴、婦女崩漏、小兒慢驚及久虛不復,一切氣血津液不足之癥。

偏方02 桃仁蓮藕湯

【用料】 桃仁10克,蓮藕250克,鹽少許。

【做法】 桃仁、蓮藕洗凈切碎,加水煮,以鹽調味。飲湯食藕。

【功效】 活血,破瘀。對婦女產后惡露排出不暢及閉經等有食療功效。

◎桃仁

方介紹

桃仁為薔薇科植物桃或山桃的干燥成熟種子。甘桃仁性平,味苦、甘,歸心、肝、大腸經,具有活血祛瘀,潤腸通便,止咳平喘的功效。用于閉經、痛經、癓瘕痞塊、跌撲損傷、腸燥便秘等。

產后缺乳 >>

缺乳又稱為“乳汁不行”“乳汁不下”,是指婦女分娩3天以后即在哺乳期間,乳汁分泌過少或全無乳汁的疾患。其常因氣血虛弱或氣滯血瘀引起,主要表現為乳汁稀薄而少,乳房柔軟而不脹痛,面色少華,心悸氣短等。

偏方01 魚臥雞蛋

【用料】 鲇魚400克,雞蛋2個,蔥2根,黃酒15克,姜、鹽、蒜末、豬油、胡椒粉各適量。

【做法】 鲇魚收拾干凈,加豬油煎至兩面發白,烹黃酒,加蔥、姜、清水,旺火燒20分鐘,放鹽調味,轉小火打入雞蛋,煨7分鐘,倒入湯碗,灑上蒜末、胡椒粉即成。

【功效】 滋陰催乳。

◎鲇魚

方介紹

鲇魚周身無鱗,身體表面多黏液,頭扁口闊,上下頜各有四根胡須。鲇魚性溫,味甘,歸胃經,有補中益陽,利小便,療水腫等功效。體虛虛損,營養不良,乳汁不足,小便不利,水氣浮腫者宜食鲇魚。老人、產后婦女及消化功能不佳的人最適合食用。

偏方02 通奶湯

【用料】 豬蹄2只,當歸、王不留行、通草各30克,萵苣20克,鹽各少許。

【做法】 豬蹄洗凈用刀劃口。當歸等3味中藥用紗布包扎好,共放入鋁鍋中,加鹽和水適量,小火燉至熟爛脫骨時,取出紗袋,下萵苣片。食肉飲湯。

【功效】 養血增乳,通絡催奶。

◎豬蹄

方介紹

豬蹄是人們喜歡食用的營養佳品。豬蹄性平,味甘、咸,歸腎、胃經,具有補虛弱,填腎精的功效。豬蹄有壯腰補膝和通乳之功,可用于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和產婦產后缺少乳汁之癥。而且多吃豬蹄對于女性具有豐胸作用。若作為通乳食療應少放鹽、不放味精。

偏方03 黃花菜肉餅

【用料】 黃花菜(水泡發后)250克,豬肉末500克,蔥、鹽、油各少許,白面粉適量。

【做法】 將黃花菜、豬肉末及蔥、鹽調成肉餡,再用和好的白面做成餡餅,或烙或油煎。一頓或分數頓食用。

【功效】 養血通乳。對產婦奶少、停乳等有一定食療效果。

◎黃花菜

方介紹

黃花菜為百合科植物折葉萱草的根。黃花菜性平,味甘,有小毒,歸肝、脾、胃、腸經。具有養血平肝,利尿消腫的功效,用于頭暈、耳鳴、心悸、腰痛、吐血、衄血、大便下血、水腫、淋病、咽痛、乳癰等。

偏方04 萵筍拌蜇皮

【用料】 萵筍250克,海蜇皮200克,香油25克,鹽15克,蔥2根,味精少許。

【做法】 萵筍去葉削皮切絲,鹽腌20分鐘,擠干。海蜇皮收拾干凈切細絲。蔥洗凈切細花。這3種食材拌一起,加鹽、味精調味。取鍋加香油、蔥煸炒香,澆在菜上拌勻即成。

【功效】 對婦女產后無乳有一定療效。

◎萵筍

方介紹

萵筍性涼,味甘、苦,歸腸、胃經。具有利五臟,通經脈,清胃熱,清熱利尿的功效,用于小便不利、尿血、乳汁不通等癥。萵筍的鉀含量大大高于鈉含量,有利于體內的水電解質平衡,促進排尿和乳汁的分泌。

偏方05 花生黃豆豬蹄湯

【用料】 花生米60克,黃豆60克,豬蹄2只,食鹽少許。

【做法】 先燉豬蹄半小時,撈出油污沫再下花生米和黃豆,煮至蹄爛加食鹽。可食可飲,日用2次。

【功效】 補脾養血,通脈增乳。對產后奶水不足有一定食療效果。

◎花生

方介紹

花生米是指去掉花生殼的花生仁,是花生的種子。花生性平,味甘,歸脾、肺經,具有健脾和胃,利腎去水,理氣通乳,治諸血證的功效。花生還有扶正補虛、潤肺化痰、清咽止瘧、止血的作用。

偏方06 黑芝麻豬蹄湯

【用料】 黑芝麻250克,豬蹄湯適量。

【做法】 將黑芝麻炒后研成細末,每次取15~20克,用自家熬好的豬蹄湯沖服。

【功效】 補血生乳。對產后缺乳有一定食療效果。

偏方07 姜醋豬蹄湯

【用料】 豬前蹄2只(洗凈砍塊),生姜50克(拍裂),醋800毫升,精鹽適量。

【做法】 同放于砂鍋中,大火燒開后,去浮沫,小火燉至酥爛,下精鹽,調勻。分1~2次趁熱食肉喝湯。

【功效】 對氣血兩虛、產后缺乳有療效。

偏方08 火腿豬爪湯

【用料】 豬爪(去大骨)、火腿、淡鹽水各適量。

【做法】 上兩味入鍋,用淡鹽水同煨。

【功效】 養血增乳。有催乳的作用,對產后奶水清淡、量少有一定食療效果。

偏方09 茭白豬蹄湯

【用料】 茭白50克,通草15克,豬蹄1只,鹽少許。

【做法】 先煮豬蹄至八成熟,后下茭白、通草。食肉飲湯。

【功效】 通絡增乳。對產后奶水不足有一定食療效果。

偏方10 豬蹄鯽魚湯

【用料】 豬蹄1只,鯽魚1條(約150克),通草15克。

【做法】 活鯽魚去內臟(不去鱗),豬蹄洗凈,同通草共煮。吃肉飲湯,每日2次,連用3或4劑。

【功效】 對產后乳水不通、乳少有療效。

◎鯽魚

方介紹

鯽魚性平,味甘,歸脾、胃、大腸經。具有健脾,開胃,益氣,利水,通乳,除濕之功效。鯽魚對脾胃虛弱、氣管炎、糖尿病有食療作用。

偏方11 鹿肉佐豬蹄湯

【用料】 鹿肉、豬蹄湯、五香粉、鹽各適量。

【做法】 鹿肉煮熟,加五香粉及鹽,佐豬蹄湯送服。食用量以能消化為度。

【功效】 補血增乳。對產后氣血不足之乳少有一定食療效果。

◎鹿肉

方介紹

鹿肉性溫,味甘,有益氣血,補虛羸,補腎益精補脾的功效。用于虛損羸瘦、氣血不足、產后缺乳、腎虛陽衰、腎精不足、腰脊酸軟、畏寒肢冷、陽痿精少等。

偏方12 絲瓜配制生乳粉

【用料】 絲瓜10尾,黑芝麻120克,核桃仁60克,紅糖60克。

【做法】 絲瓜焙干,與另3味共搗研碎,過篩,再研成粉。每日6克,水煎1次服用。

【功效】 通絡下乳,清熱解毒。對產后經絡不暢、乳汁缺少有食療效果。

偏方13 鯉魚方

【用料】 鯉魚1條。

【做法】 將鯉魚洗凈,在火上焙干,研成細末,飯前用酒送服,每次服10克,每日服2次。

【功效】 補脾健胃,利水通乳,對缺乳有一定食療功效。

偏方14 豆腐絲瓜湯

【用料】 豆腐2塊,絲瓜150克,香菇20克,豬蹄1只,鹽、生姜、味精各適量。

【做法】 先將豬蹄煮爛,再將豆腐切成小塊,絲瓜切片與香菇、以上調料再煮20分鐘。可食可飲。

【功效】 補氣血,通血脈。

偏方15 蕎麥花湯

【用料】 蕎麥花50克,雞蛋1個。

【做法】 將蕎麥花煎煮成濃汁,打入雞蛋再煮。吃蛋飲湯,每日1次。

【功效】 養血通乳。對婦女產后乳水不足有一定食療效果。

偏方16 章魚豬腳湯

【用料】 章魚100克,母豬腳1對。

【做法】 先將豬腳斬碎,汆水,去浮沫,章魚用熱水燙軟,同加水煮湯吃。

【功效】 對產后缺乳有一定食療效果。

◎章魚

方介紹

章魚性平,味甘、咸,無毒,歸肝、脾、腎經,具有益氣養血,收斂,生肌的功效。章魚能補血益氣,催乳生肌,頗與墨魚相似。用于氣血虛弱、頭昏體倦、產后乳汁不足。

偏方17 豌豆紅糖飲

【用料】 干豌豆50克,紅糖適量。

【做法】 將干豌豆加水400毫升,大火燒開,小火燉至酥爛。下紅糖,至糖溶。分1~2次食豆喝湯。

【功效】 對產婦缺乳有食療功效。

◎豌豆

方介紹

豌豆性平,味甘,歸脾、胃經。具有益中氣,止瀉痢,調營衛,利小便,消癰腫,解乳石毒之功效,主治腳氣、癰腫、乳汁不通、脾胃不適、呃逆嘔吐、心腹脹痛、口渴瀉痢等。

偏方18 帶魚湯

【用料】 帶魚200克。

【做法】 將帶魚腮、內臟取出不用。魚洗凈,切段,放鍋內加水煮至魚爛。食肉飲湯,每日3次。

【功效】 補血增乳。對產后無乳或奶水不足有一定食療效果。

偏方19 漿沖花生

【用料】 生花生米(去衣)15克,豆漿1碗。

【做法】 將生花生米浸泡,去皮,搗爛,用滾開的熱豆漿沖。每次1碗,每日2次。

【功效】 補血增乳。對產后乳水不下或乳汁稀薄有一定食療效果。

偏方20 豆豉炒飯

【用料】 豆豉60克,食油、熟米飯適量。

【做法】 鍋內放入食油待熱,先炒豆豉后下熟米飯。食用。

【功效】 下氣,解郁。對斷奶后乳房脹痛有食療功效,服后奶水即回。

偏方21 金針根湯

【用料】 金針根(黃花菜根部)1把,紅糖少許。

【做法】 摘取黃花菜根部,煎水,加紅糖調味,飲服。在月子里連續服用。

【功效】 化滯通脈,對產后奶水不足有一定食療效果。

偏方22 炒芝麻

【用料】 芝麻50克,鹽末少許。

【做法】 鍋熱以文火共炒,至芝麻呈黃色,溢香味即成。日分2次食用,連食數日。

【功效】 養血通乳。對婦女產后缺乳有食療功效。

◎芝麻

方介紹

芝麻性平,味甘,歸肝、腎、肺、脾經。具有補血明目、祛風潤腸、生津通乳、益肝養發、強身體,抗衰老的功效,可用于治療身體虛弱、頭發早白、大便燥結、乳少、尿血等。

偏方23 釀菊花葉

【用料】 酒釀1杯,菊花葉適量。

【做法】 將酒釀燉熱。菊花葉洗凈、搗爛,絞取半杯汁液,沖入酒釀服之。并以上兩味之余渣攪和勻,敷于乳房處,每日2次。

【功效】 散結通乳。對產婦乳腺阻塞脹痛、乳水不通有一定食療效果。

◎菊花葉

方介紹

菊花葉性寒,味甘、苦,無毒,歸肝、肺經。具有疏風,清熱,涼血,解毒的功效,用于感冒頭痛、風熱赤眼、眼目昏花、腮腺炎、跌傷不省人事;外治療瘡、皮膚瘡疸腫毒等。

產后體虛 >>

體虛是孕婦產后最常見的不適癥狀。出現產后體虛弱是由于產婦在懷孕、生產期間消耗過多的能量、體力及營養補充不足,導致產婦身體功能低下,免疫力下降。

偏方01 糖醋豬蹄方

【用料】 甜醋10份,豬蹄3份,生姜3份,雞蛋2份,油、紅糖適量。

【做法】 生姜去皮切片,入油炒至五成干。雞蛋煮熟去殼;豬蹄煮熟切塊;甜醋入砂鍋煮沸,加姜片、雞蛋煮15分鐘,加紅糖浸漬20天。醋煮沸放豬蹄煮15分鐘,浸5天即成。

【功效】 補虛活血,祛風散寒。

◎豬蹄

方介紹

豬蹄性平,味甘、咸,歸腎、胃經。豬蹄作用較多,如《隨息居飲食譜》所載,能“填腎精而健腰腳,滋胃液以滑皮膚,長肌肉可愈漏瘍,助血脈能充乳汁,較肉尤補。”一般多用來催乳,也可治療產后體虛、氣血不足,乳汁缺乏,單用該品或加黃芪、當歸燉熟服食。

偏方02 乳鴿枸杞湯

【用料】 乳鴿1只,枸杞30克,鹽少許。

【做法】 將乳鴿去毛及肚內雜物,洗凈,放入鍋內加水與枸杞共燉,熟時下鹽少許。吃肉飲湯,每日2次。

【功效】 益氣,補血,理虛。對產后體虛及病后氣虛之體倦乏力、自汗有良好的食療效果。

◎鴿肉

方介紹

鴿肉性平味,甘、咸,無毒,具有補肝腎,益氣血,祛風解毒,補氣虛,益精血,暖腰膝,利小便,壯體補腎,健腦補神的功效。鴿內清蒸食用,對神經衰弱、健忘失眠、體弱陽痿等有良好的療效。鴿肉對產婦、體弱患者、老年人具有明顯的滋補和改善體質的功能。

偏方03 雞蛋棗湯

【用料】 雞蛋2個,紅棗10枚,紅糖適量。

【做法】 鍋內水沸打入雞蛋臥煮,水再沸下紅棗及紅糖,文火煮20分鐘即成。食之。

【功效】 補中益氣、養血。作為貧血及病后、產后氣血不足的輔助療法,功效較好。

偏方04 紅棗雞湯

【用料】 紅棗15枚,枸杞10克,生姜3片,老母雞1只。

【做法】 將老母雞開膛去腸及雜物,紅棗、枸杞、生姜納入雞腹,加水煮爛。可食可飲。

【功效】 補血祛風,理虛扶羸。對產后血虛動風、素體虛寒有一定食療效果。

偏方05 豬油酒蜜膏

【用料】 豬油100克,鮮姜汁100克,黃酒50毫升。

【做法】 將上述3味共放入鍋中煮沸,待冷,裝入瓶內備用。日服2次,每次1湯匙,以沸水沖沏飲用。

【功效】 滋陰,清熱,理虛。

偏方06 母雞參芪湯

【用料】 老母雞1只,黨參50克,黃芪100克,淮山藥50克,紅棗50克,黃酒適量。

【做法】 將宰殺去毛及腸肚的老母雞,加黃酒淹沒,其他4味放在雞的周圍,隔水蒸熟。分數次服食。

【功效】 益氣補血。

偏方07 豆漿大米粥

【用料】 豆漿2碗,大米50克,白糖適量。

【做法】 大米淘洗凈,以豆漿煮米做粥,熟后加白糖。每早空腹食用。

【功效】 調和脾胃,清熱潤燥。對產后體虛調養有一定食療效果。

◎豆漿

方介紹

豆漿性平,味甘,無毒,歸胃、肺經。具有補虛,清熱,化痰,通淋,降血壓,利大腸的功效,用于身體虛弱、營養不良、肺痿肺癰、口干咽痛、小便不通、乳汁缺乏等。

偏方08 當歸羊肉湯

【用料】 羊肉500克,當歸60克,生姜片30克,鹽少許。

【做法】 羊肉洗凈切成小塊入水,當歸及生姜片用紗布包好,先用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至煮爛。加鹽服食,日用2次。

【功效】 補氣益血,強身壯體。

◎羊肉

方介紹

羊肉性溫,味甘,無毒,歸脾、腎經。具有補體虛,祛寒冷,溫補氣血,益腎氣,補形衰,補益產婦,通乳治帶的功效,用于腎虛腰疼、陽痿精衰、產婦產后大虛或腹痛、產后無乳或帶下等。

更年期綜合征 >>

更年期是女性生殖功能逐漸衰退直到完全停止的一個過渡時期。一般可持續10年,一般為45~55歲,有的可能更早或更晚。在此階段,女性會因為機體衰老引起一系列身體不適,如發熱、出汗、心慌、失眠等,統稱為更年期綜合征。

偏方01 紅棗銀耳湯

【用料】 紅棗60克,銀耳20克,白糖適量。

【做法】 將紅棗洗凈,去核,銀耳用溫水泡發,去雜洗凈,撕成小片,備用。鍋內加水適量,放入紅棗,大火燒沸,改用文火煮10分鐘,加入銀耳片,再煮2~3分鐘,調入白糖即成。每日1劑,連服10~15天。

【功效】 對更年期綜合征有食療功效。

◎銀耳

方介紹

真菌類銀耳科銀耳又稱白木耳、雪耳,有“菌中之冠”的美稱。銀耳性平,味甘,歸肺、胃、腎經。有強精,補腎,潤腸,益胃,補氣,和血,強心,滋陰,潤肺,生津,壯身,補腦,提神,美容等功效。用于虛勞咳嗽、痰中帶血、津少口渴、病后體虛、氣短乏力等。

偏方02 柴胡當歸粥

【用料】 柴胡、香附、枳殼、白芍各9克,合歡花12克,當歸、沉香、路路通、川芎各6克,粳米150克,白糖適量。

【做法】 上9味藥入砂鍋加水煎汁,去渣,汁留用;粳米淘凈入鍋,加水燒開,小火煮粥,粥將熟時下藥汁和白糖,稍煮即成。

【功效】 疏肝理氣,解郁寧神。

◎柴胡

方介紹

柴胡為傘形科植物柴胡或狹葉柴胡的干燥根,按性狀不同,分別習稱“北柴胡”及“南柴胡”。柴胡性微寒,味苦、辛,歸肝經、膽經。具有透表泄熱,疏肝解郁,升舉陽氣的功效,主治感冒發熱、寒熱往來、瘧疾、肝郁氣滯、胸肋脹痛、脫肛、子宮脫落、月經不調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宝清县| 永年县| 磐石市| 梓潼县| 拉萨市| 山东| 合水县| 伽师县| 梅州市| 鹿邑县| 老河口市| 保靖县| 龙门县| 安顺市| 育儿| 东乡县| 全州县| 寻甸| 广安市| 乃东县| 同德县| 平江县| 理塘县| 乐安县| 临武县| 宝兴县| 临洮县| 五峰| 新和县| 安多县| 铜川市| 平利县| 平乐县| 甘南县| 利津县| 堆龙德庆县| 京山县| 来宾市| 宜宾县| 永吉县| 杭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