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哺乳動物的繁衍

0.4億年前,地球各大陸已經被分隔開了,除了一些小的差別,基本就是現在的樣子。哺乳動物遍布所有大陸,支配著各陸地上的生活。其中,有一組哺乳動物鯨已經適應了海里的生活。

○ 在中新世(0.05億~0.24億年前),隨著草場的增長和森林面積的下降,植食性動物身體加速變化。它們進化出比肉食性動物跑得快的腿,也擁有了更強的消化系統,以應付粗糙的新草。

巨型短面袋鼠體形龐大,站立起來足有3米高。在澳大利亞,像袋鼠那樣的有袋動物占主導地位,就像其他地方有蹄哺乳動物占據主導地位一樣。

○ 在第三紀大部分時期(0.02億~0.65億年前),南美洲與世界其他各大陸分離。

馬科動物首次出現時比寵物貓大不了多少。始祖馬大約于0.5億年前生活在歐洲、亞洲和北美洲。它站立時只有20厘米高,通常在樹林和森林中活動。

○ 像澳大利亞大陸一樣,南美洲與其他大陸隔離,這意味著某些哺乳動物只在那里繁衍生息。這兩大洲的主要差別是,南美洲有胎盤哺乳動物和有袋動物。

○ 南美洲的胎盤哺乳動物包括大樹獺和與熊一般大小的巨大嚙齒動物。

○ 雕齒獸是從0.05億年前到1.1萬年以前生活在南美洲的巨大犰狳。它們有穹頂狀的殼,尾巴長有盔甲狀保護層,尾端呈錐形骨棒。當它們用后腳站起保護自己或者進行交配時,尾巴用作支點。

○ 雕齒獸長有強有力的下頜和巨大的面頰牙齒,經常換牙,這一點與其他大多數哺乳動物有所不同。這些經常換的牙齒說明,它們能咀嚼最堅硬的植物而不損耗其牙齒。

○ 在大約3百萬年前,巴拿馬地峽把北美洲與南美洲連在一起。很多南美洲哺乳動物向北方遷移。有些動物,如豚鼠、犰狳、豪豬等,在其新家生活得很成功。其他一些動物,包括雕齒獸,最終消失了。這可能是因為氣候的變化,也可能人為的滅絕所致。

○ 大地懶是一種曾生活在約5百萬年前的大型地獺,現在已經絕種。大地懶站立時身高約7米,長有巨大、強有力的臂和爪,能折毀樹枝,甚至把樹根拔起。它有短粗的后腿,實的尾巴,后腿站立時能夠很高的樹枝。

○ 大地懶曾生活在南美洲一些地區,例如現代的玻利維亞和秘魯。

像兔子一樣的嚙齒動物

原齒獸是像兔子一樣的嚙齒動物,生活在南美洲,身長大約50厘米。它與有蹄哺乳動物有血緣關系,但它長著爪而不是蹄子。

你知道嗎?

哺乳動物唯一不能自然生存的地方是從海里噴發形成的火山島。但是即使如此,這些地方也有人帶入的哺乳動物。

○ 大地懶的個頭可能令大多數肉食性動物望而生畏,此外,它還有額外的防御工具——異常堅硬的皮。在南美洲山洞里發現的地懶皮殘余顯示,它由極小的骨塊構成。

弄錯了身份

史前鯨魚曾一度被人們弄錯為爬行動物。之所以發生這樣的事情,是因為化驗其化石的第一個人認為它是龐大的史前海上爬行動物——蛇頸。

○ 澳大利亞有其獨特的博物學史,因其在4000萬年前就與其他大陸隔絕。澳大利亞本地的哺乳動物,幸存的或已經滅絕的,主要是有袋動物。雌性成年有袋動物在袋里哺育下一代。

○ 早期的澳大利亞有袋動物自漸新世(0.24億~0.28億年前)開始,但是大多數化石來自中新世(0.05億~0.24億年前)或者稍后時代。

○ 化石證據顯示巨型袋鼠和雙門齒獸在中新世時期生活在澳大利亞大陸。這兩種有袋的動物捕食大型植食性動物,如像獅子一樣的袋獅和體型較小、像狼一樣的袋狼。

○ 史前鯨魚大約生活在0.4億年前,是現代鯨的祖先。它身長20~25米,有3頭大象站成一排那樣長,以大魚和魷魚等海洋動物為食。

大約5000萬年前,南美洲與北美洲被海洋分隔開。此時,南美洲看起來像是一座巨大的海島,很多奇怪的動物在此時逐步進化,這些動物在世界其他地方沒有被發現。

巨型袋熊身長3.4米,是地球上最大的有袋動物。它的門牙是長長的獠牙,不過它的面頰牙看起來像是袋鼠。

主站蜘蛛池模板: 纳雍县| 吉首市| 五莲县| 泰州市| 张掖市| 无棣县| 桃江县| 泸州市| 临西县| 镶黄旗| 凤山县| 宕昌县| 绩溪县| 荣昌县| 宾川县| 玛曲县| 繁峙县| 元江| 莫力| 渝中区| 资源县| 泌阳县| 黄山市| 西贡区| 措美县| 博白县| 博爱县| 肥西县| 卢龙县| 灌云县| 额敏县| 资中县| 枣庄市| 格尔木市| 班戈县| 巴东县| 都昌县| 伊金霍洛旗| 图木舒克市| 炎陵县| 凌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