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彩圖全解傳習錄(彩圖精裝)
- (明) 王陽明 思履
- 2590字
- 2019-01-02 18:58:57
第四章 貶謫貴州——龍場悟道,成為一代心學大師
偶得“陽明小洞天”
王陽明與道士告別后,心情豁然開朗,不再有其他的念頭,于是繼續前往龍場。當時的貴州,在明朝十三個布政司中是設置最晚的,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開發也是較晚的。因此,從中原通往貴州的通道也非常不便,人們主要通過兩種路徑到達貴州:一種是經關中、秦嶺到達漢中,從漢中經由巴蜀,到達貴州,另外一種是從湖南出發,經過湘江到達廣西,再從廣西經過云南,到達貴州。不管哪種路徑,路途都是極其遙遠的,因此,在當時的人們看來,貴州是山高路遠、偏僻落后的荒蠻之地。
王陽明這次要去的龍場,更是偏遠,坐落在今貴州省貴陽市修文縣,距離貴陽還有大概八十里的路程。王陽明來到這里后,心里一下子仿佛跌入了冰窖,與自己之前的生活相比,可謂天上地下。龍場的四周都是高山疊嶂,樹木茂盛,幾乎看不到人煙。山高路遠,險象環生,如果沒有當地人帶路,十有八九是要迷路的。而且,這里茂密的叢林中毒蛇、猛獸經常出沒,人經常會受到侵襲。
王陽明到達這里后,所見到的人極其有限,天天在眼前出現的也就是自己帶來的幾個神情呆板的仆人。主仆幾人只能偶爾碰到苗族人、彝族人、瑤族人或者是逃避官府抓捕的逃犯路過此地,因為和當地人還存在語言上的障礙,所以王陽明很與他們難溝通,更不要說達到心領神會的意境了。這使王陽明感到了一種從未有過的孤獨和寂寞,他也不知道這樣的日子要過多久才能結束。
龍場驛是在明太祖洪武年間設立的,當時這里的一位彝族女首領奢香夫人為當地的穩定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她的故事幾乎家喻戶曉。王陽明來到這里以后,很快就知道了這位女首領。原來,奢香夫人雖然是女流之輩,但是識大體,顧大局,眼光長遠,她帶領當地的少數民族民眾與朝廷派來的駐軍統帥馬曄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當時的馬曄沒有考慮到當地的現狀,而是急功近利地實行明朝中央政府頒布的“改土歸流”政策,向奢香夫人施加壓力,引起了當地民眾的反抗。奢香夫人絲毫不懼他的威逼利誘,而是義無反顧地帶領部下到達南京,向皇帝陳述馬曄的罪狀,并從當地的實際情況出發,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她的膽略和見識受到了明太祖的褒獎,為此,明太祖給予奢香很高的禮遇和官爵。同時,奢香還將馬曄依法論處。她英明過人,帶領民眾修通了貴州通往川東的山道,并依次設立九個驛站,大大改善了當地的交通,也加強了貴州同中原的聯系和往來,可謂功德無量。
但是,王陽明來到這里的時候,龍場驛已經名存實亡,完全沒有了以前的熱鬧。這里的驛站已經是房倒屋塌,驛卒也已經走得差不多了,只剩下病殘人員。王陽明被貶到這里,也根本沒有官舍。不過王陽明倒是很快地轉變了想法,鼓勵仆人們自力更生,利用周圍的樹木自己建屋舍。
房屋雖然非常簡陋,但是王陽明是個天性樂觀之人,而且感覺十分愉悅。房子建好后,也就有了固定的居所,原本很難見到他人的地方,竟然經常會有當地的少數民族居民前來造訪。王陽明和他們雖然言語不通,但是從表情、手勢上來看,對方都是友善的。時間長了,人們相互之間的距離也就拉近了很多,這大大消解了王陽明的孤苦寂寞之感。
王陽明被貶到此,基本上脫離了以往政務繁忙的生活,每天都極為清閑。他是個生性好動之人,自然不可能呆坐在家中。于是,他就帶著仆人四處游走,翻山越嶺,常常會有新的發現,讓他頗有心曠神怡之感。一日,他帶著仆人四處游逛之時,竟然發現一處石洞,和老家余姚的石洞如出一轍。這個意外發現,使他感到非常興奮,他當即就冒出了搬到這里居住的念頭。于是,他帶著三個仆人就回到住處,稍作收拾,就開始了石洞的居住生活。

王陽明帶著仆人在山林間游走時發現了一處石洞,打算在此居住。
這里的生活使他有了別樣的感覺。經過幾個月的相處,仆人們和王陽明之間培養出了患難與共的感情,因此,相互之間已經沒有了主仆之間的尊卑之別。一次,高興之余,大家就讓王陽明為石洞取個別致的名字,王陽明隨即就提出了“陽明小洞天”,此名一出,就受到了仆人的贊譽!
何陋軒與君子亭
王陽明主仆在“陽明小洞天”中的生活雖然新奇,但是好景不長,艱難的環境使得大家很快都感覺到了身體上的不適。原來,石洞陰冷潮濕,終日不見太陽,很容易滋生疾病。好在王陽明身體健碩,有抵抗能力,倒是苦了三個仆人,他們三個很快就病倒了,不得不臥床休息。王陽明天性善良,再加上和他們相處的日子里,可謂患難與共、生死相依,因此他每天只身到四周的山上采藥,回來就生火熬制湯藥給他們三人喝。仆人們哪里受到過如此待遇,心中自然是感激不盡。
但是,在王陽明看來,三人每日神情焦慮,病情也不見好轉,于是他就再三詢問其中的緣由。仆人們這才說出了他們內心的恐懼,原來當地的民眾非常信奉詛咒蠱毒的法術。而人一旦生病,很可能就是被詛咒,這樣一來即使藥草也無法醫治。王陽明得知后,也感到束手無策。如何才能消除他們內心的恐懼呢?忽然,王陽明計上心頭,他想如果自己能夠占卜算卦,三人肯定對他會崇拜有加。于是,他就裝模作樣地算卦,告之他們詛咒已經解除,不久就會痊愈。三人信以為真,病情也就好了一半。在王陽明的照料下,三人不久就康復了。

王陽明帶著仆人們在“陽明小洞天”附近開荒種地。
不知不覺,來到貴州已經有些日子了。這里雖然沒有京城的繁華熱鬧,也比不上杭州等地的富饒喧囂,但是此處草木蔥蘢、空氣清新,是修身養性的好地方。王陽明也感覺到自己天天跋山涉水,無形中身體已經變得愈來愈健碩,心情也舒暢很多。他琢磨此處正是開園耕種的好地方。于是,三個仆人身體恢復后,王陽明就帶著大家在石洞的四周開荒種地。如此每天汗流浹背,心里的包袱就能夠卸下很多,大家倒也能夠落得個自在輕松。
然而,即便每天想盡辦法來使生活過得充實,這種生活還是與他飽讀詩書、滿腔抱負的個性格格不入,所以他滿心的無奈和心酸,無人可以傾訴。
心地善良、平易近人的王陽明在龍場定居不久,便與在四周居住的苗族人、瑤族人、彝族人熟識起來,慢慢地也能夠用一些語言進行溝通。大家非常喜歡王陽明給他們講中原發生的故事,認為王陽明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之人。
當大家看到這位能人居然住在冰冷潮濕的山洞里時,大家都商量著要給他建造一個舒適的居所,并且很快就破土動工了。動工之前,大家反復地征求王陽明的意見,力求建造的居室滿足王陽明的起居、讀書、處理政務的要求。
在大家齊心協力的幫助下,新居所居然不到一個月時間就建成了。雖然此屋難以與王陽明在京城的居所相比,但是在方圓幾十里內,這已經是規模最大、構造最為齊全的房屋,包括居室、書房、客廳、涼亭,遠遠望去可稱得上莊重大方、氣勢壯觀。新居建成后,竟然成了當地的“知名”建筑,再加上王陽明的學識淵博,因此吸引了周圍很多讀書人前來拜訪。
王陽明的生活隨著新居的落成陡然間變得忙碌而充實,他經常要接待慕名前來求教的讀書人。和他們一起暢談學術,已經成為他的一大樂事。時間長了,大家都建議王陽明為新居取個名字,王陽明也欣然應允。因涼亭的四周樹木蔥蘢、層巒疊嶂,常常有讀書人在這里談古論今,于是就將此亭命名為“君子亭”;而居室雖然簡陋,沒有名貴物品的點綴,卻是窗明幾凈、樸實無華,就命名為“何陋軒”。

王陽明學識淵博,新居落成后,吸引了很多讀書人前來求教。

王陽明將新居命名為龍崗書院,并作《何陋軒記》抒發自己的感想。
王陽明認為這里既為自己的居所,同時又是傳播知識、暢談學問之地,就將這個居所命名為“龍岡書院”,此名贏得了眾人一致的稱贊。王陽明也非常高興,于是就作文一篇《何陋軒記》來抒發自己的感想:
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以罪謫龍場,龍場古夷蔡之外,于今為要綏,而習類尚因其故。人皆以予自上國往,將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處之旬月,安而樂之。求其所謂甚陋者而莫得,獨其結題鳥言,山棲羝服,無軒裳宮室之觀、文儀揖讓之縟,然此猶淳龐質素之遺焉。蓋古之時,法制未備則有然矣,不得以為陋也。
夫愛憎面背、亂白黝丹、浚奸窮黠、外良而中螫,諸夏蓋不免焉。若是而彬郁其容、宋甫魯掖,折旋矩鑊,將無為陋乎?夷之人乃不能此,其好言惡詈,直情率遂則有矣,世徒以其言辭物采之眇而陋之,吾不謂然也。
始予至,無室以止。居于叢棘之間,則郁也;遷于東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陰以濕。龍場之民老稚,日不視予,喜不予陋,益予比。予嘗圃于叢棘之右,民謂予之樂之也,相與伐木閣之材,就其地為軒以居予。予因而翳之以檜竹,蒔之以卉藥,列堂階、辯室奧。琴編圖史,講誦游適之道略具。學士之來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人之及吾軒者,若觀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之日“何陋”,以信孔子之言。
嗟夫!諸夏之盛,其典章禮樂,歷圣修而傳之。夷不能有也,則謂之陋,固宜。于后蔑道德而專法令,搜抉鉤縶之術窮,而狡匿譎詐無所不至,渾樸盡矣,夷之民方若未琢之璞、未繩之木,雖粗礪頑梗,而推斧尚有施也,安可以陋之?
斯孔子所謂欲居也歟?雖然,典章文物則亦胡可以無講?今夷之俗,崇巫而事鬼,瀆禮而任情,不中不節,卒未免于陋之名,則亦不講于是耳。然此無損于其質也。誠有君子而居焉,其化之也蓋易,而予非其人也,記之以俟來者。
王陽明用自己親身的經歷,贊揚了當地人民質樸且樂于助人的品格,批駁了“陋”的說法。孔子曾居九夷,不以為陋,王陽明今居龍場,也不以為陋。相反,比起中原那些詭詐、無所不至的人來說倒是更加顯得本真,像從未雕琢過。當然,這篇《何陋軒記》并非簡單地描述居所本身,而是以此來表達自己對人生、社會的思考。王陽明出身書香門第,家境優越,衣食無憂,因此他自己從小到大并未直接接觸過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人。之前自己對社會的理解和認識多是受到書籍的影響,很少有機會能夠切實接觸到社會的真實生活。因此,這次被貶到貴州來,雖然在物質生活上的確非常簡陋,但是卻是他人生中非常重要的閱歷,為他提供了認識和理解社會最窮苦民眾真實生活的機會,更加激勵著他洞察世事、砥礪學問的志向。
王陽明從小在祖父的身邊長大,祖父偏愛竹子,在居所的四周都有竹林,那里是王陽明兒時生活的樂園。長大之后,王陽明就意識到祖父愛竹不僅僅在于竹子本身,更在于竹子的品質。從小的耳濡目染,王陽明也對竹子有了特殊的愛好,所以他也在自己的居所四周種植了很多竹子,以此鼓舞自己要堅持不懈地砥礪學問,有所作為。他的精神也深深地打動了前來切磋學問的讀書人。不過王陽明心里非常清楚,自己距離竹子的高潔品質,還有很大的差距,要再接再厲一步步接近竹子的境界。
龍場悟道,吾性自足
王陽明是想過自己的日子,但是偏偏還是無意得罪了人。一個在京師得罪了權貴被貶謫至此的驛丞,竟然明目張膽,有恃無恐地在這里傳學論道,而且還得到了這么多人的擁護。這讓當地的官員十分不滿,他覺得王陽明來到他的地盤上,不但沒有跟他打一個招呼,而且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沒有向他匯報,作為一個上級,他憤怒了。
作為報復,他開始找碴,針對王陽明做出了許多壞事情。他先是派人來砸場子,但是群眾團結的力量大,他沒有得逞。接著,他又偷偷找到貴寧道按察司副使毛應奎,進行各種挑撥離間的說辭,將王陽明說成了一個壞人。
但是,他還是低估了毛應奎的智商,毛應奎不是三兩句話就能糊弄住的。毛應奎親自找到王陽明,與他一番長談之后,便被王陽明的人格魅力和學問所征服了,兩個人成了好朋友。
這樣一來,王陽明在當地的地位更加崇高了,大家無論有什么問題都喜歡來向他討教,但王陽明并不為此而驕傲,他繼續前行在追尋圣賢的道路上。為了更好地體會思想而不被人干擾,他專門找尋了書院附近的石洞來自省,甚至還為自己做了一個石頭的棺材,他常常躺進去,閉目沉思,進入一個忘我的境界,體會死亡的感受。
王陽明從小就對術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且自己長期以來對佛、道兩家都極為關注,因此他對《周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尤其是自己在遭遇到失意之時,常常用占卜來預測自己的吉兇。他這次慘遭牢獄之災,更是醉心于《周易》來預知自己日后的命運。
不僅在牢獄之中潛心攻讀《周易》,就連在被貶來貴州的途中也將此書帶在身上,片刻不曾離開過。到達被貶之地后,也時常在鉆研易理,希望能夠提前預知自己未來的去向。
可見,王陽明即使在被貶之地,他也仍然在思考著人生和萬物、人性和宇宙之間的關系。這也是時常縈繞在他腦中的問題,究竟自己所謂的“吾心”和“物理”,二者之間看似簡單,實則紛繁復雜的關系到底是什么呢?

龍場悟道。
對這個問題,很多圣賢之人都有思考,先是孔子最初提出來,但是尚未給出清晰的答案。他的學生則認為:“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后世的讀書人也在進行著思考,嘗試著給出明確的答案,但是不經意間竟然陷入了錯綜復雜的境地,以至于成了專門的學問。后來,宋代的朱熹,潛心鉆研,終于悟出了其中的道理,給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釋。
王陽明一心想要實現做圣賢的夢想,這個問題自然也是不能繞開的,他希望能夠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有更大的突破。當然,這個突破是很艱難的,要拋開世俗的功名利祿,苦苦思索,心無旁騖。
功夫不負有心人。王陽明日日思索,反復推敲,終于看到了希望。一天,他突然意識到自己一直在思索的人性與天道之間并不存在鴻溝,而是能夠聯為一體的!所謂的天道,也就是宇宙萬物每時每刻的變化規律或原理,而這些并不是不可認識、不可理解的,人天生就具備了體察萬物的本能,天道是人能夠體悟到的。看似復雜、抽象的天理、物理,其實都在個人的心中。而通往圣賢的路上,也就需要不斷挖掘自己的內心、精神境界方可達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認識到這些使得王陽明驚喜萬分。當時正在深夜,仆人已經沉沉地睡著了,王陽明近似癲狂的叫聲驚醒了他們。看到主人失態的狂喜,嘴里說著他們無法明白的話,仆人們都感到莫名其妙。
王陽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道理,就想通過對五經《詩》《書》《禮》《易》《春秋》內容的解釋進行驗證。無奈身邊沒有書本,他只好憑借記憶進行解釋,結果完全行得通,五經都得到了近乎完美的解釋。而與朱子的注解進行一一對照時,卻發現完全是自相矛盾。這使他更加堅信朱子誤讀了五經,而自己通過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終于與圣道吻合了。
對于自己這個追求圣賢的心路歷程,可以在他十年后所著的《朱子晚年定論》序言中得到解釋。王陽明體悟到圣道的歷程充滿了艱辛和挫折,走了很多彎路,但是他從年少時樹立做圣賢的雄心壯志之后,雖然屢屢遭遇到挫折,但從未放棄,而是苦苦探索。即使被貶到荒蠻之地,也一如既往地潛心鉆研,終于悟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從此之后,王陽明的生活發生了變化,正如他所講“常快樂才是真功夫”,艱難的環境下王陽明懷著快樂的心去領悟生命,實踐思想。
貴州講學,提倡知行合一
王陽明被貶到龍場的遭遇極其坎坷,一般人常常會因個人生活境遇的巨大落差而感到心灰意冷,也會很難適應當地惡劣的生活環境。但是,王陽明在逆境中就顯示出了他與其他人不一樣的地方。王陽明并沒有被眼前的困難所嚇倒,他即使身處逆境,也沒有放棄自己想要做圣賢的宏偉理想。而這件看似失意的事情,也被他經營得有聲有色,充滿了生機。不僅如此,他的學問也在這個時期遠離了繁華、喧囂得以沉靜下來。

王陽明在龍場適應了一段時間之后,就開始在當地講學。

王陽明經常和弟子們一起跋山涉水來體悟生活。
王陽明在龍場適應了一段時間之后,就開始在當地講學。與此同時,一些讀書人也不遠千里,來到貴州追隨他。這使得王陽明大為興奮,他太需要和弟子們一起講學,來暢談自己的感悟。于是,他經常和弟子們一起跋山涉水來體悟當地的實際生活狀況,也經常和弟子們一起到農田里感受大自然的氣息,弟子們也經常會被恩師的這種樂觀、執著的心境所感染,更加敬重他的為人。
“講習有真樂,談笑無俗流;緬懷風沂興,千載相為謀。”這也是王陽明當時的瀟灑寫照。王陽明在內心里非常希望這些弟子也能夠不被物質生活的安逸和奢華所誘惑,不管外在的物質環境是優越還是貧寒,都能夠保持住內心的寧靜和對治學的孜孜不倦。遺憾的是,真正能夠達到這種境界的,畢竟是寥寥無幾。
王陽明在龍場講學、悟道的事情已經傳播得相當遠。當時的很多讀書人都希望能夠與他當面切磋,相互交流。在正德四年(1509)的一天,貴州提學副使席書來到了龍場,他慕名前來,并且提出了一個問題“朱陸異同”,希望王陽明能夠就此問題作出回答。這里所說的朱是指朱熹,陸是指陸九淵,這兩位都是南宋時候的大思想家,但二人之間的思想觀念存在很大的差異,這個問題也是后世的讀書人非常希望能夠得到解釋的問題。
對于這個問題,王陽明當然不可能沒有考慮過,他已經有自己的觀點了。但是,當有人專門就此進行請教的時候,王陽明并沒有直接給予明確的回答。而是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他將自己的見解稱為“知行合一”。初次聽到這個觀點,席書并沒有馬上信服,而是帶著狐疑返回。回去之后,他對此觀點進行徹夜反思,有所感悟之后再來請教。如此經過幾個回合后,終于意識到了這個觀點的精髓所在,興奮之情難以掩飾,對王陽明的敬重也是與日俱增。為此,他特地邀請王陽明到貴陽書院講學,想著能夠把他的學問傳播給書院里的讀書人,王陽明欣然應允。
正德四年(1509),王陽明到貴陽書院講課,前后將近有一年的時間。王陽明的這一舉動在《明史》上有記載,并認為他的講學達到了“貴州士始知學”的境界,這無疑是對王陽明的贊譽和褒獎。王陽明在貴州書院所講的正是當初他在龍場悟出的思想,即“知行合一”的學說。
千古奇文《瘞旅文》
正德四年秋,一位從京城趕赴就職之地的官吏,中途經過龍場,跟隨他前來的還有他的兒子和一位仆人。
但天有不測風云,這位官員突然死了,他的兒子因為傷心過度,也死了。第三天,他們的仆人也死了。這三人的死亡被匯報到王陽明那里,讓他大為驚訝。
他心里十分感傷,于是就命兩名仆人將三人的遺體掩埋。這兩位仆人并不是十分情愿前去,唯唯諾諾的。王陽明見此情景,并沒有發怒,而是感慨道:“其實,想想看我們三人的命運和這位官員父子主仆也很相似啊!”兩位仆人聽后,也感到心里一片酸楚,于是便去把三人的尸體埋葬了。王陽明仍然難以平復心情,就寫下了《瘞旅文》。這篇文章被后世廣為傳誦:
嗚呼傷哉!繄何人?繄何人?吾龍場驛丞余姚王守仁也。吾與爾皆中土之產,吾不知爾郡邑,爾烏為乎來為茲山之鬼乎?古者重去其鄉,游宦不遺千里。吾以竄逐而來此,宜也;爾亦何辜乎?聞爾官,吏目耳,俸不能五斗,爾率妻子躬耕,可有也,烏為乎以五斗而易爾七尺之軀?又不足,而益以爾子與仆乎?
嗚呼傷哉!爾誠戀茲五斗而來,則宜欣然就道,烏為乎吾昨望見爾容整然,蓋不任其憂者?夫沖冒霧露,扳援崖壁,行萬峰之頂,饑渴勞頓,筋骨疲憊,而又瘴厲侵其外,憂郁攻其中,其能以無死乎?吾固知爾之必死,然不謂若是其速,又不謂爾子爾仆亦遽爾奄忽也。皆爾自取,謂之何哉!吾念爾三骨之無依,而來瘞爾,乃使吾有無窮之愴也。
嗚呼痛哉!縱不爾瘞,幽崖之狐成群,陰壑之虺如車輪,亦必能葬爾于腹,不致久暴露爾。爾既已無知,然吾何能為心乎?自吾去父母鄉國而來此,二年矣,歷瘴毒而茍能自全,以吾未嘗一日之戚戚也。今悲傷若此,是吾為爾者重而自為者輕也。吾不宜復為爾悲矣。吾為爾歌,爾聽之。歌曰:
連峰際天兮,飛鳥不通。游子懷鄉兮,莫知西東。莫知西東兮,維天則同。異域殊方兮,環海之中。達觀隨寓兮,奚必予宮?魂兮魂兮,無悲以恫!又歌以慰之,曰:與爾皆鄉土之離兮,蠻人之言語不相知兮。性命不可期。吾茍死于茲兮,率爾子仆來從予兮。吾與爾遨以嬉兮,驂紫彪而乘文螭兮,登望故鄉而噓唏兮。吾茍獲生歸兮,爾子爾仆尚隨兮,無以無侶悲兮。道傍之家累累兮,多中土之流離兮,相與呼嘯而徘徊兮。饗風飲露,無爾饑兮。朝友糜鹿,暮猿與棲兮。爾安爾居兮,無為厲于茲墟兮!(節選)
為官就意味著將自己奉獻給了皇帝和朝廷,即使因故被貶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又為何要和自己過不去呢?作為一名吏目,每個月的俸祿是五斗米。倘若和家人一起耕田種地,也應該衣食無憂,又怎么會為了這些可憐的俸祿而客死他鄉,還使得兒子和仆人也搭上了命?倘若真的很在意這個官職,就應該心情舒暢,又為何神情充滿凄容呢?而途經此地,地勢險峻,常有野獸毒蛇出沒,環境惡劣,又加上內心憂郁,才會導致命喪此地呀。王陽明想到自己被貶到這里也有兩年,自己之所以身體康健,就在于心情舒暢,沒有整天怨天尤人。

王陽明作《瘞旅文》。
王陽明來到這里的第三年年底,終于守得云開見明月。他接到了來自吏部的一道文書,調任他前往江西吉安府廬陵縣任知縣。王陽明無限感慨,宦海沉浮,個人很難預料到自己今后的仕途究竟前景如何。不管怎樣,自己也總算是能夠離開這個被貶之地。當然,他雖然非常想要離開這個地方,但是臨走之時還是充滿了無限的留戀,因為自己在這里兩年,遠離了喧囂和繁華,能夠潛心冥想,學問上有很大的收獲,并且能夠切實體悟到最窮苦的人的真實生活,這些都是自己人生一筆寶貴的財富。

王陽明接到吏部文書,調任江西吉安府廬陵縣任知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