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彩圖全解傳習錄(彩圖精裝)
- (明) 王陽明 思履
- 1175字
- 2019-01-02 18:58:50
王陽明的學說
源頭之水,學宗孔孟
王陽明學說的源頭來自孔子的仁學和孟子的心性論。孔子闡發仁愛之心來自于人的天然之情,禮則是行仁的規范。孔子所謂“克己復禮為仁”,就是說行人的天然之情(這里有仁愛當然也含有私欲)要以禮來節制。孟子繼承孔子思想,創出良知良能說,提出了人性本善之論。孟子說:“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 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 敬長,義也; 無他,達之天下也。”孟子指出良能就是人不用學習就能做到的,良知就是人不用思考就會知道的,良知的內核就是道德倫理。孟子認為良知能夠明辨是非。

孔子像
王陽明講心,講性,講良知,講仁,講誠,講修齊治平,講萬物一體等等,實際上多得之于孔孟儒學的初衷。作為其思想體系基本框架的所謂良知、良能、誠意、明德、親民等等范疇,基本上都來自《孟子》和《大學》。
王陽明提出致良知的主張,認為良知即是天理,要求人們首先認識和恢復內心所固有的天理,并由此推及自己的良知于事事物物。在孟子那里,良知本是一種先驗的道德觀念,是指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王陽明進一步闡揚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把先驗的道德良知視為作為世界本原的天理,因而良知便成為人人心中不假外求的道德本原。

孟子像
心學的基本理念
心外無物、心外無理
王陽明的心外無物是說,心與物同體,物不能離開心而存在,心也不能離開物存在。客觀的事物沒有被心知覺,就處于虛寂的狀態。如深山中的花,未被人看見,則與心同歸于寂;既被人看見,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知行合一
王守仁認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為“兩截”。二者互為表里,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王陽明強調:“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致良知
王陽明認為,良知人人具有,個個自足,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將良知推廣擴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過程,因而也就是自覺之知與推致知行合一的過程。
萬物一體之仁
王陽明強調天地萬物以人為中心,人心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人的良知也是草木瓦有的良知。圣人之心應以天下萬物為一體,每一個人都應將自己的良知是非推廣到天下,如此便能救社會于水火之中。
王陽明解釋說:“夫心之本體,即天理也。天理之昭明靈覺,所謂良知也。君子戒懼之功,無時或間(間斷),則天理長存,而其昭明靈覺之本體,自無所昏蔽,自無所牽擾,自無所歉餒愧怍,動容周旋而中禮(合乎禮節),從心所欲而不逾(矩),斯乃所謂真灑落矣。是灑落生于天理之常存,天理常存生于戒慎恐懼之無間(間斷)。孰謂敬畏之心反為灑落累(牽累)耶?”
孔孟重人倫親情,并由此推愛于民物,王陽明對此深契之。他把致良知的哲學擴展到萬事萬物。按照他的說法,圣人之心應以天下萬物為一體,每一個人都應將自己的良知是非推廣到天下,如此便能救社會于水火之中。
反對程朱理學,強調從內心中尋求真理
宋明理學提出“存天理,滅人欲”。他們認為,人欲是惡的根源,天理是善的本源,只有“滅人欲”,“去私心”,方可“明天理”,“存天理”。在這方面,“理學”和“心學”意見是相一致的。但是,王守仁反對程頤朱熹通過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提倡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認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程頤像。程頤“主敬”,強調“格物致知”。

程顥像。程顥“主靜”,強調“正心誠意”。
在知與行的關系上,王守仁從“天地萬物本吾一體”出發,反對朱熹的“先知后行”之說。王守仁認為既然知道這個道理,就要去實行這個道理。如果只是自稱為知道,而不去實行,那就不能稱之為真正的知道,真正的知識是離不開實踐的。真正的知行合一在于確實地按照所知在行動,知和行是同時發生的。他斷言,“夫萬事萬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否認心外有理,有事,有物,認為為學“惟學得其心”。
秉承陸九淵心學,世稱陸王學派
王陽明的心學是在陸九淵宋明理學中心學基礎上進一步發揮而成就的。陸九淵(1139~1193)號象山,字子靜,書齋名“存”,世人稱存齋先生,因其曾在貴溪龍虎山建茅舍聚徒講學,因其山形如象,自號象山翁,世稱象山先生、陸象山。他是著名的理學家和教育家,與當時著名的理學家朱熹齊名,史稱“朱陸”。陸九淵是宋明兩代心學的開山祖。王陽明發展其學說,形成了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陸王學派”,對近代中國理學產生深遠影響。

在人性論上,朱熹主張“存天理,滅人欲”,并深入闡釋這一觀點使之更加系統化。
陸九淵心學直接于孟子的“萬物皆備于我”之說,認為“人皆具有心,心皆具是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他認為人們的心和理都是天賦的,永恒不變的,仁、義、禮、智、信等道德倫理也是人的天性所固有的,治學目的就在于窮此理、盡此心。人難免受物欲的蒙蔽,受到蒙蔽后的心就不靈,理也就不明了,這樣就必須通過師友講學來恢復心的本然。修養功夫在于求諸內,存心養心。具體方法是所謂“易簡功夫”,就是教人先要樹立一個基本立場,這就是通過“切己自反”來“發明本心”,即所謂“先立乎其大者”。陸九淵認為,如果這樣做了,即使“不識一字,亦還我堂堂地做個人”。

陸九淵像
王陽明在為學的初期并不是反對理學、崇尚心學的。他曾遍讀朱熹之書,循序格物。為了實踐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決心窮竹子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沒有發現,人卻因此病倒,這就是著名的“守仁格竹”。從此,王陽明對“格物”學說產生了極大的懷疑。他又出入于佛老之道,也無所得。及至在貴州龍場驛處于困頓的環境下,窮荒無書,日繹舊聞,方動心忍性,因念“圣人處此更有何道”,突然悟出格物致知之旨,悟出圣人之道的基本要旨在于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只需自求諸心,而不需求諸物,于是喟然嘆曰:“道在是矣。”此即所謂“龍場悟道”。從這可以看到王陽明舍棄程朱,歸心于陸九淵,以及其心學思想的基本形成。

在王陽明看來,良知天理在人們的心中,通過它,人們能很自然地感覺或判斷出人的行為的善惡是非。
王陽明認為,朱熹主張必先知,然后能行,這樣的問學致知而不注重身心修養,遂造成其后學在道德修養方面的知行脫離。他發展了陸九淵的學說,用以對抗程朱學派。他說:“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他的“知行合一”和“知行并進”說,旨在反對程朱理學“知先后行”以及各種割裂知行關系的說法。他論兒童教育,反對“鞭撻繩縛,若待拘囚”,主張“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以達到“自然日長日化”。

“四句教”是王陽明晚年對自己哲學思想的全面概括,即“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陽明心學的流派
江右學派
指明代中后期江西一帶的王門后學,代表人物有鄒守益、聶豹、羅洪先等一批著名的王門弟子,是當時最有影響的王門學派之一,享有“王學正宗”的稱譽。
南中學派
廣布于南方的王陽明門人的一派。代表人物有戚賢、朱得之等人。該學派認為“心”即“良知”是世界的本體,認為循“天理”,去“習氣所蔽”即“致良知”。
閩粵學派
分布于福建、廣東一代王學學派的代表人物有方獻夫、薛侃等人。該學派認為“心”是世界的本體,所謂“天由心明,地由心察,物由心造”,又提出認識人應從“可見可聞”入手。
北方學派
北方王門中洛陽王學為主力軍。此派學者在學宗陽明的基礎上多有發明,為陽明心學北移做出了巨大貢獻,一時蔚為北方大宗。它是陽明心學在北方傳播過程中的重要學派。
楚中學派
湖南一方的王門學派,代表人物有蔣信、冀元亨等人。該學派主張“心”是世界的本體,心產生“氣”,即“太和”,“氣一分殊”產生世界萬物,認為“人除卻血肉,只有這一片精靈喚做心”。
浙中學派
浙中王學是指與王陽明同郡(寧波和紹興)的王學傳人。代表人物是王陽明的兩個著名大弟子王畿和錢德洪。認為“正心為先天之學,誠意為后天之學”,“心”即“良知”,是框定世界萬物的標準。
泰州學派
泰州學派,創始人是中國明代學者王艮,屬于陽明學派的分支,被稱為“左派王學”。其學說的特點是簡單易行,易于啟發市井小民、販夫走卒,極具平民色彩,故流傳甚遠。
王陽明學說對于明、清兩代及近代中國的影響
王陽明所處的正德朝,朝政較為昏暗。正德皇帝不理朝政,縱情游樂,整天沉浸于聲色犬馬之中,大權旁落到太監劉瑾等人手中。劉瑾利用手中的大權,專橫跋扈,排除異己,迫害忠良,鎮壓百姓,致使各地的起義變亂不斷發生,奸佞橫行,社會動蕩。

明武宗朱厚照(1491~1521),明朝第十位皇帝。他是歷史上很有爭議的一位皇帝。其行徑荒淫無道,不理國政,造成叛變日起,且自身壯年即為逸樂致死;他頗能容忍大臣,不罪勸諫之人。君臣之間,相安無事。
心學的產生,如慢慢黑夜中的一盞明燈,照亮了人們的內心,也照亮了社會。人們可以通過內求于心靈良知的手段來明辨是非,確立正確的做人處世方式,抵御外界的混濁紛擾,簡單易行,打破了許多禁錮人們頭腦的條條框框。正因為如此,王陽明的心學流行得非常快,很快就取代了朱熹的學說。著名的國學大師錢穆在分析這個道理的時候,談到了為什么王陽明的“心學”一下子風靡全國,有取代朱熹學說的趨勢。他指出它的特點是八個字:“簡易直接、明白四達。”就是普通的老百姓都能夠理解,所以它流傳得既深又廣。這應該說是引起了一個思想解放的浪潮。
王陽明“心學”一出,學子云聚,風氣大開,“心學”思想立刻在社會上廣泛傳播開來。

明、清兩朝張居正、徐階、海瑞、曾國藩(上圖依次從左至右)等朝廷重臣,都是王陽明的追慕者。
王陽明死后,其學一度受到排斥,其思想也一度受到攻擊,但是由于其弟子的不懈努力,其學依然風行天下,輝煌一時,而其時謹守程朱藩籬者,幾復無人,可見陽明學的勢力影響之大。至于陽明后學,據《明儒學案》所列,計有浙中、江右、南中、楚中、北方、閩粵、泰州等七個學案。其他受王學影響,并以其為宗者也不在少數。陽明心學信從者上至將相,下至農夫走卒,傳播之廣不僅有明一代無人能匹,縱觀古今中外亦不多見。他的弟子中官居高位者不計其數,入閣拜相者(如徐階、張居正、趙貞吉等)屢見不鮮。英才如徐文長、湯顯祖、徐光啟、李贄等更是不可勝數。
由明入清,直至近代,遵從陽明之學的杰出人物難以勝數,林則徐是陽明心學的崇拜者,他曾經這樣概括心力之美:“海到無邊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他要求家族人學習王陽明這種心術以成大器。清代啟蒙思想家魏源從少年時代就深受王學影響。清代中興名臣曾國藩生前事事效仿王陽明,追慕王陽明,后繼如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章太炎、胡適之等人無不從陽明心學中吸取人性解放、自尊無畏的思想,建立了不朽的事功。
梁啟超認為他“在近代學術界極其偉大,在政治和軍事上亦有很大勛業”。章太炎一針見血地指出“日本維新,王學為其先導”。孫中山更是贊嘆道:“心之為用大矣哉!”
陽明心學對于世界的影響
王陽明的學說對日本、朝鮮等國的思想界影響極大。明末的朱舜水遠渡日本,把陽明學傳到了日本(現在日本的水戶市,還存有朱舜水的雕像)。陽明學在日本,一度被奉為“顯學”,對其革新運動起過重大的推動作用,以至成了明治維新最重要的精神武器,成了日本在明治維新中傳統思想抵制全盤西化的基礎。明治維新時期最有影響的人物當推伊藤博文,而伊藤博文最為尊崇的即是陽明心學。
日本近代的著名軍事家東鄉平八郎,曾為王陽明學說所折服,特意佩一方印章,上面篆刻“一生俯首拜陽明”。
王陽明的文學與書法造詣
王陽明在年少時就流露出很高的文學天賦,成年后曾刻意辭章之學,但意識到了沉溺辭章的弊端:“吾焉能以有限精神為無用之虛文也!”其行文構思巧妙,頓挫有致,質樸而不失逸氣。《古文觀止》中收錄有王陽明的名篇《瘞旅文》、《教條示龍場諸生》。
《四庫全書》中有評論曰:“守仁勛業氣節,卓然見諸施行,而為文博大昌達,詩亦秀逸有致,不獨事功可稱,其文章自足傳世也。”
王陽明早年作詩刻意求工整,晚年融會哲理。王世貞《書王文成集后》評:“伯安之為詩,少年有意求工,而為才所使,不能深造而衷于法;晚年盡舉而歸之道,而尚為少年意象所牽,率不能深融而出于自然。其自負若兩得。”

徐渭評價說:“古人論右軍以書掩其人,新建先生乃不然,以人掩其書。今睹茲墨跡,非不翩翩然鳳翥而龍蟠也。使其人少亞于書,則書已傳矣。”
王陽明在書法上亦可稱為明代大家。作品以行草為主。關于心學的思想影響到他在書法藝術上的風格和特色,突破了明代前期官閣體的書風。他的書法用筆雄健,迅捷遒麗,線條剛勁而有張力,行筆輕重緩急,氣勢不斷,蒼潤相雜,透出一股清逸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