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彩圖精裝)
- 李原
- 1678字
- 2019-01-02 19:44:52
有問題,上維基百科

求知的道理是漫長的,大千世界的任意一物都有其背后千萬種解釋和延伸。要想了解這個世界,了解存在的真理,就必定用一生不懈求知。當然,每個階段形式不同,從學校的理論學習,到社會上的實踐驗證,都是求知的不同過程和方式。我們從中獲得知識、技術,樹立某種志向,構成一種觀念,形成一種視角——求知使我們身心愉悅。
不過,在此過程中,難免會碰到些風浪和挫折。也許在一定程度上讓我們覺得挫敗,也許會激勵我們更有熱情地追尋。但總得先找出個答案來。
在學校里,我們有老師,有周圍比我們優秀或者與我們相當的同學,遇到問題時,直接詢問是最簡單的方式;在公司里,我們有上司,有同事,遇到問題,我們向他們請教,問題很容易解決。
求知道路雖然漫長,再博學的人也不可能是萬事通,可見世界之博大。雖然我們無法解決世界上的所有難題,這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當問題出現的時候,你只有依賴別人的能力,而沒有自己探索的勇氣。無論是什么課題,能夠自己去搜尋答案的,就應該盡己所能去探索。這樣獲得的知識是自己的,記憶也會更加深刻。因為求知其本身就是一個探索的過程。
當面前有問題無法解決的時候,上維基百科去查閱,充分利用手頭的資源。只需敲一敲鍵盤,按一下回車鍵,就可以得到你想要的參考資料,如此簡單,為什么不學會自己去查找呢?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借鑒他人、請教師長,但太過于依賴,就反倒會喪失自己的求知能力。自己查閱,自己總結,找到解答,是件多么有成就感的事情。
既然百科資源充裕,充分利用,獨立思考,才能更有效地獲得知識。
⊙名人求知的故事
1.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出生在德國東部,一個猶太血統的普通家庭。在他上學之前,父親送給他一個羅盤,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指南針。這個小東西讓愛因斯坦著迷,他驚嘆于指針總是指著南北極,研究了許久。上學后,他得到一本歐幾里得幾何學課本,翻開書,就看見許多公理,看似無可置疑的信條,讓他對這些公式產生了強烈的興趣,于是一口氣將它學完,如饑似渴。這兩件事情對于愛因斯坦的印象十分深刻,是它們最先激發了他的好奇心,使他走上科學研究的道路。
只是,和牛頓一樣,愛因斯坦并不是“神童”,他到3歲還不會說話,在學校里更是老師眼里遲鈍、呆滯的一個差生。實際上,他只是不滿于學校呆板的教學,更適合獨立自主的探索鉆研。因而,他獨立學習的能力確實毋庸置疑。中學時代,他幾乎就自學完了包括微積分在內的基礎數學及某些理論物理知識;上大學后,雖然仍舊不循規蹈矩,常常缺課,但是自己探索、研究了經典理論物理和麥克斯韋電磁理論。
有人在他成名以后請教他成功的秘訣。愛因斯坦給他寫下了一個公式:A=X+Y+Z。他說,A代表成功,X代表你付出的努力和勞動,Y代表你對研究課題的興趣,Z則表示少說空話,要謙虛謹慎。就像他自己說的一樣:“科學研究好像鉆木板,有人喜歡鉆薄的,而我喜歡鉆厚的。”
2.海倫·凱勒
海倫·凱勒是美國著名的女作家,也是一位殘疾人。由于小時候生了一場大病,雙目失明,聽覺全失,幾乎就喪失了求學的機會。想想,一個人,看不見,聽不見,她還能怎么學呢?但是她就這樣的一個人,她卻成了作家。這是克服了多少的困難啊。海倫7歲的時候,家里給她請了一名家庭教師。但當時的海倫,悲痛過度,脾性十分暴躁,也根本不能看,不能聽,怎么辦呢?這位令海倫終身感激的家庭教師就想出一個辦法:她拿了一個洋娃娃給她玩,讓她高興,然后俯下身,拿過她的手,在手心上寫洋娃娃這個詞,多寫幾遍,海倫就知道了什么叫洋娃娃。就憑借著這種方法,海倫學會了許多單詞,也逐漸長大,最終歷經各種磨礪,成為全球知名的女作家,用她真摯的心回報這個社會。
3.王亞南
王亞南是我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和《資本論》最早的中文翻譯者。
1933年,王亞南乘船前往歐洲。客輪行至紅海時,剎那間巨浪滔天,整艘船搖搖晃晃,根本無法站穩。此時,王亞南手上拿著一本書走進餐廳,對服務員懇求說:“請你把我綁在這根柱子上吧!”服務員想,這人大概是害怕自己被浪甩進海里吧,就照他說的將他綁在了柱子上。誰知綁好后王亞南立即翻開了書,開始聚精會神地讀起來。引得外國人們連連稱贊道:“中國人,真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