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少年科學人文藝術通識大全(彩圖精裝)
- 魯中石
- 1408字
- 2019-01-02 19:30:25
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

▲ 畢昇雕像
眾所周知,印刷術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隋唐時期出現的雕版印刷術,是最初的印刷模式。雕版印刷雖然比手抄書寫要快很多倍,質量也提高很多,但還存在著不少的缺陷。
雕版印刷要花費大量的木材,而且用版量很大,不僅存放不便,不好管理,出現錯字也不易更正;而且雕版用過之后就變成廢物,造成資源的浪費。
北宋慶歷年間(1041~1048年),印刷術取得了重大突破。布衣發明家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钭钟∷⑿g彌補了雕版印刷術的不足,大大節省了人力、物力和財力,非常方便快捷?;钭钟∷⑿g的發明是印刷術發展史上一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創造。
關于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者畢昇,歷史缺少記載,僅能從沈括的《夢溪筆談》中知道他是慶歷年間的一介布衣,生平籍貫均付闕如。畢昇死后,他的活字印被沈括的“群從所得”。
《夢溪筆談》里記載,活字印刷的程序為:首先選用質地細膩的膠泥,刻成一個個規格統一的單字,然后用火燒硬,即成膠泥活字;把活字分類放在相應的木格里,一般常用字如“之”、“也”等字要備用幾個至幾十個,以備重復使用。排版的時候,在一塊帶框的鐵板上面敷上一層用松脂、蠟和紙灰之類混合制成的藥劑,接著把需要的膠泥活字從備用的木格里揀出來,按文字順序排進框內,排滿就成為一版;排好后再用火烤,等藥劑開始熔化的時候,用一塊平板把字面壓平,等到藥劑冷卻凝固后,就成為固定的版型。這樣就可以涂墨印刷了。印完之后,再用火把藥劑烤化,用手一抖,膠泥活字就可以從鐵板上脫落下來,下次可以再用。

▲ 泥活字版模型
畢昇發明的泥活字印刷術,成為近代活字印刷術的濫觴。
畢昇首創的泥活字版,使書籍的大量印刷更為方便。《夢溪筆談》說“若印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钭钟∷?,還可以一邊印刷,一邊排版,膠泥活字還可重復使用,實在是既節省了時間,又節省了材料?;钭钟∷⑿g的方便快捷由此可見一斑。
畢昇之所以能夠發明活字印刷術,來源于他對于生活的耐心觀察、思考和體悟。有個有趣的小故事說,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是受了他兩個兒子玩過家家的啟發。他的師兄弟們不明白為什么畢昇那么幸運地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師傅開口了:“畢昇是個有心人??!你們不知道他早就在琢磨改進工藝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畢昇在發明泥活字印刷的過程中,還研究過木活字排版。但是由于他所選用的木材的木質比較疏松,刷上墨后,受濕膨脹不均,干了還會縮小變形,加上不能和松脂藥劑粘連,因此沒有采用。后來經過人們的反復試驗和研究,木活字印刷最終獲得了成功。元代的農學家王禎造木活字3萬多個,排印自己編撰的書??梢哉f,畢昇的早期探索,在某種程度上啟發了木活字的發明者。
畢昇的創造和探索,開了后世一系列材料活字的先河。南宋時,出現了銅活字。南宋末或元初,有人使用鑄錫活字。明代出現了鉛活字。清代,山東徐志定使用瓷活字印刷。這些活字都是在畢昇的膠泥活字基礎上進行的改進。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和使用,不僅大大推動了中國印刷業的發展,而且對于世界文明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從13世紀開始,活字印刷術開始由中國傳入朝鮮、日本等地,后來又經由絲綢之路傳入波斯和阿拉伯,再傳入埃及和歐洲。大約在1450年左右,德國人古登堡受活字印刷的影響,發明了鉛、錫、銻的合金活字印刷?;钭钟∷⑿g的傳入,為歐洲的文藝復興和近代科學的興起提供了重要的物質條件。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促進了人類文化知識廣泛的傳播和交流,大大推動了世界文明的發展。

▲ 活字印刷工序

▲ 轉輪排字盤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