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少年科學人文藝術通識大全(彩圖精裝)
- 魯中石
- 1687字
- 2019-01-02 19:30:23
醫圣張仲景

▲ 張仲景像
張仲景,東漢著名醫學家。他在中醫臨床治療和病理學方面成績非常突出,為中醫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張仲景,名機,約生于50年,卒于219年,東漢南陽郡涅陽(今河南南陽)人,是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被后人尊稱為“醫圣”。
史載張仲景自幼聰穎好學,喜歡研究岐黃之學,對名醫扁鵲很是推崇,并以其為榜樣。他拜同鄉著名中醫張伯祖為師,因其刻苦,很快便盡得真傳。
漢靈帝時,張仲景被舉為孝廉,繼而出任長沙太守。他雖居要職,卻淡泊名利,不屑于追逐權勢。他心里所關心的是百姓的疾苦。傳說他為太守之時,每逢初一、十五停辦公事,親自到大堂之上為百姓診病,號稱為“坐堂”。至今藥店仍稱坐“堂”,應診醫生被稱為“坐堂醫生”。
東漢末年,戰亂頻繁,瘟疫橫行,民不聊生。張仲景雖然也在居官之暇行醫,但是所救治之人畢竟有限。他在做官與行醫的利弊權衡之間猶豫不決。這時,南陽病疫流行,他的家族在10年之內,竟死去三分之二。面對這種打擊,張仲景決定辭官行醫,懸壺濟世。
張仲景在行醫過程中,不僅潛心學習漢代以前的醫學精華,而且虛心向同時代的名醫學習,博采眾家之長。他向“王神仙”求醫的傳說在民間廣為流傳。
張仲景聽說當時襄陽有個很有名的王姓外科醫生,治療瘡癰很有一套,人稱“王神仙”。于是就整裝出發,為了學到本領,他隱姓化名,自愿給“王神仙”做藥店伙計。他的勤奮聰明很快就取得了王神仙的欣賞和信任。有一次,“王神仙”給一個患急病的病人看病,所配的藥方里有一味藥劑量不夠。張仲景覺得有問題,但還是照方抓藥。結果,病人病情加重,“王神仙”束手無策。張仲景挺身而出,自告奮勇一展身手,果然手到病除?!巴跎裣伞焙艹泽@地看著眼前這位年輕人,知道他大有來歷,一問才知他是河南名醫?!巴跎裣伞鄙钍芨袆?,遂將其技藝傾囊相授。
張仲景“勤求古訓,博采眾方”,凝聚畢生心血,于3世紀初,著成《傷寒雜病論》16卷。原本在民間流傳中佚失,后人搜集和整理成《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部書。
《傷寒雜病論》是中醫四大經典之一,它系統總結了漢朝及其以前的醫學理論和臨床經驗,是我國第一部臨床治療學的專著。
《傷寒論》是一部闡述多種外感疾病的著作,共有12卷,著論22篇,記述397條治法,載方113個,總計5萬余字。《傷寒論》論述了人體感受風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變化,并把病癥分為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厥陰、少陰等“六經”,進行辨證施治。

銀制的醫療器皿屬于高級用具。這種配套使用的漏斗是在急救危重病人時,向鼻或喉部灌藥時使用的。

▲ 青銅鎏金冷卻盆
這是由三件器物組成的醫療冷卻器。使用時將藥液置于平底器皿內,放在三足器中。然后不停地用勺盛冷水由澆口注入三足器,而水由管狀流排泄盤內。如此循環,使藥液冷卻,達到適合飲用的溫度。

▲ 金醫針
這是用于針灸療法的醫針。

▲ 青銅醫工盆
醫工盆上刻有“醫工”銘文。漢朝時醫生的社會地位不高,被稱為“醫工”或“醫匠”。
知識鏈接
《傷寒雜病論》失而復得的兩個關鍵人物
一是晉朝太醫令王叔和。當時世面上流傳的都是斷簡殘章。王叔和全力搜集各種抄本,并加以整理,命名為《傷寒論》。他不僅整理了醫書,而且還留下了關于張仲景的文字記載。
二是宋仁宗時翰林學士王洙。他無意間在翰林院書庫里發現了一本蟲蛀的竹簡,書名為《金匱玉函要略方論》,發現與《傷寒論》相似。后經名醫林億、孫奇等人校訂,更名為《金匱要略》刊行于世。
《金匱要略》是一部診斷和治療各種疾病的書,共計25篇,載方262個?!督饏T要略》以臟腑脈絡為綱,對各類雜病進行辨證施治。全書包括了40多種疾病的診治。
在《傷寒雜病論》中,張仲景還創造了世界醫學史上的三個第一,即:首次記載了人工呼吸、藥物灌腸和膽道蛔蟲治療方法。
《傷寒雜病論》成書之后,成為中國歷代醫家研究中醫理論和臨床治療的重要典籍,隋唐以后,更是遠播海外,在世界醫學界享有盛譽。從晉朝開始到現在,中外學者整理研究該書的專著超過1700余家,可見其影響之深遠。
醫圣張仲景以及他所創立的學術思想,已成為全人類的共同財富。他當之無愧受到萬世千秋的景仰!

▲ 《傷寒論》、《金匱要略》書影
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被后人整理成《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書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