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未解之謎(彩圖精裝)
- 文若愚
- 2692字
- 2019-01-02 19:58:50
西施香魂歸何處
絕代佳人西施,春秋時期越國人,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四大美女之一,據說有閉月羞花之容,沉魚落雁之貌。然而她為歷史所記載的不僅僅是她的美貌,更是她在吳越爭霸中所充當的重要角色,以及她最后的歸宿。
根據史料記載,西施與越國大夫范蠡在若耶溪邊相遇。西施仰慕范蠡言談舉止的不凡,范蠡也傾倒在西施絕美的姿色之中,兩人一見鐘情,相許終生。這段絕美的邂逅和愛情被后人寫成小說和戲曲,尤其是明代戲曲家梁辰魚筆下的《浣紗記》,可謂美麗絕倫。但是不久,戰爭開始了。吳王夫差為了給自己當初在吳越戰爭中被越國刺傷致死的父親報仇,帶兵攻打越國,而且大敗越國,幾乎使越國亡國。越國被迫成為吳國的臣屬國,越王勾踐和一些大臣到吳國做吳王的奴仆。勾踐忍辱負重,過了3年奴隸般的恥辱生活,范蠡也跟隨勾踐夫婦為夫差服役3年才得歸國。勾踐回到越國后,勵精圖治,休養生息,時刻為報仇做準備。但是報仇不僅僅需要自己的強大,還需要對方的削弱。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勾踐采取了范蠡的“美人計”。范蠡設計獻出了自己心愛的西施給吳王,來禍亂吳國的政治。

↗ 范蠡像
范蠡,字少伯,春秋末楚國宛(今河南南陽)人。他助越王勾踐滅吳之后,浮海到齊,稱鴟夷子皮。到陶(今山東定陶)改稱陶朱公,成為巨富。
西施來到吳國后,因其絕世的美麗很快使夫差沉湎于女色之中,漸漸放松了對越國的警惕。從此以后,他聽信小人的奸佞之言,對伍子胥等賢良忠臣則百般厭惡乃至將他們賜死。伍子胥死后,吳王身邊更加缺少了忠臣的勸諫,國力日下。同時,他又大興土木,耗費國力民力,又發動了很多進攻中原的戰爭。可以說,吳國這些自取滅亡的行為,都是越國獻西施這個美人計所預期的結果。越國不成功就是不正常了。彼竭我盈,果然,越國終于滅掉了吳國,夫差自殺謝先祖為天下所笑。這個時候,西施到哪里去了呢?
廣泛流傳在百姓中間的是一種較為圓滿的結局,說越國滅掉吳國后,范蠡深知勾踐這個人只能共患難卻不能同甘甜,因此,盡管他忍辱負重三年返越,又為政治、為君主犧牲了自己最愛的女子,可以說是越國最后勝利的最大功臣,但是他選擇了功成身退。于是吳國滅亡后,他接走了西施,與之泛舟江上,隱居江湖。一段時間以后,他們定居在陶地,范蠡改名為陶朱公,從此經商致富,并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成為大富人,地位不下公卿。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以及《越世家》中都盛贊了范蠡的智慧。這樣西施也就從昔日的屈辱生活中走了出來,與范蠡度過了富足安寧的一生。這個結局反映了人們對這個美麗無辜的女子的同情,人們不忍心在她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后遭遇更大的不幸。明代梁辰魚的《浣紗記》用的就是這個皆大歡喜的結局。
而與此相反的結局則是殘忍的,帶有對統治階級忘恩負義的丑惡嘴臉的譴責和抨擊。這種說法認為西施在戰爭之后被沉江淹死。《墨子·親士》篇中曾經提到說西施被沉于江水中,因為西施實在是太美麗了。墨子的記載因在時間上接近事情發生的時間而頗具可信性,可惜記載得實在太簡單。后來,又有史料說,吳國滅亡之后,越王將西施裝入了皮袋中沉江致死。唐詩和宋詞中也有“腸斷吳王宮外水,濁泥猶得葬西施”以及“蛾眉宛轉,竟殞鮫綃,香骨委塵泥”等說法,都反映了西施的悲慘結局。這種說法盡管殘酷,但是也有可能性。范蠡早就說過勾踐“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勾踐滅掉吳國后殺死當初幫助他振作奮起、治理國家立下卓越功勛的文種不就是證明嗎?西施一個出身微賤的女流,被派去吳國施行美人計,這原本就是隱情,如果被別國知道勾踐是靠一個女子這樣一種不光明正大的手段來取得吳越戰爭的勝利,一定會輕視勾踐。勾踐怎么能讓別國這樣看他?他懼怕西施回國后會泄漏這段隱情,所以就殺掉西施滅口。大概只有這樣,才能將“美人計”這一段隱瞞,才能顯示他這個霸主的豐功偉績吧。否則,被人說成是靠女流爭天下,豈不為后世笑?對西施這種歸宿的推測,反映了百姓對統治者卑劣行徑的痛恨,是有一定的歷史依據的。
第三種說法是西施自殺身亡。西施原本是一個善良淳厚的浣紗女,并深深地愛上了范蠡。然而為了越國的政治大局,她不得不告別愛人來到吳國,與另外一個男子在一起。原本已經是一種屈辱,而吳王夫差又非常寵愛她,對她言聽計從,讓善良的她更加內疚。吳國被滅、夫差自殺更加重了她的負罪感。她回國后,面對為越人敬仰、身潔志廉的愛人范蠡,覺得自己玷污了范蠡的名聲。西施的心中該是怎樣的凄楚!何況越國以美人計滅他國,原不是光明正大,西施何嘗不知道越王必定不可能給她好的歸宿,國人一定也不能認可她。所謂“物是人非事事休”!在這樣的重重矛盾中,西施只能選擇自殺,用自己的死來成全范蠡的名聲,用自己的死來成全國家的名聲,也用自己的死來給自己的忠義做一個了斷。
毫無疑問,認為西施和范蠡最后泛舟湖上浪跡天涯的說法更多的是出自人們對于西施和范蠡這兩個人物的喜愛,而后兩種想法中西施無疑都是政治斗爭的犧牲品。善良的美人西施,為了國家,被迫犧牲自己的幸福和名節,而國家成功了,君主揚名后,她所留給后世的就僅僅是一縷香魂的飄散,留給后世的是其歸宿的無限的謎,更有后世對其凄美一生的惋惜和哀嘆。
知識鏈接
西施救國
西施,名夷光,春秋時期越國人,出生于浙江諸暨苧蘿山村。西施是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又稱西子。苧羅山下臨浣紗溪,江中有浣紗石,傳說西施常在此浣紗,西施灘因而得名。西施天生麗質,稟賦絕倫,相傳連皺眉撫胸的病態,亦為鄰女所仿,故有“東施效顰”的典故。越王勾踐三年(公元前494年),夫差在夫椒(今江蘇省吳縣西南)擊敗越國,越王勾踐退守會稽山(今浙江省紹興南),受吳軍圍攻,被迫向吳國求和,勾踐入吳為質。釋歸后,越王勾踐臥薪嘗膽,謀復國。勾踐針對“吳王淫而好色”的弱點,與范蠡設計策,“得臨浦苧蘿山賣薪女西施、鄭旦”,準備送于吳王。越王寵愛的一宮女認為:“真正的美人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美貌,二是善歌舞,三是體態。”西施只具備了第一個條件,還缺乏其他兩個條件。于是,花了三年時間,教以歌舞、步履、禮儀等。
西施發憤苦練,在悠揚的樂曲中,翩躚起舞,婀娜迷人,進而訓練禮節,一位浣紗女成為修養有素的宮女,一舉手,一投足,均顯出體態美,待人接物,十分得體。然后,又給她制作華麗適體的宮裝,方進獻吳王。吳王夫差大喜,在姑蘇建造春宵宮,筑大池,池中設青龍舟,日與西施為水戲,又為西施建造了表演歌舞和歡宴的館娃閣、靈館等。西施擅長跳“響屐舞”,夫差又專門為她筑“響屐廊”,用數以百計的大缸,上鋪木板,西施穿木屐起舞,裙系小鈴,放置起來,鈴聲和大缸的回響聲,“錚錚嗒嗒”交織在一起,使夫差如醉如癡,沉湎女色,不理朝政,終于走向亡國喪身的道路。

↗ 西施浣紗圖 清 任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