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一生要讀的書(彩圖精裝)
- 桑楚
- 2516字
- 2019-01-02 20:11:35
源氏物語
/日本/紫式部/日本的《紅樓夢》
⊙作者簡介
紫式部(約973~1014年),日本女作家、歌人。紫式部本名無可考,她出身于書香門第。父親藤原為時是有名的中國文學學者,擅長和歌和漢詩,曾擔任過地方官,地位不高。紫式部自幼從父親學習中國詩文和和歌,熟讀中國典籍,并擅樂器和繪畫,信仰佛教。約22歲時,她和比自己年長20多歲、已有妻室子女的地方官藤原宣孝結婚,因而親身體驗了一夫多妻制家庭生活的滋味。婚后3年,丈夫逝世。在寡居生活中,因創作《源氏物語》而文名遠揚,受到藤原道長等高官顯貴的器重。寬弘二到三年(1005~1006年)間入后宮,任藤原道長之女、天皇皇后彰子的女官,為她講授《日本書紀》和《白氏文集》等漢籍古書。因其官名為藤式部,所以后改稱紫式部。據傳,紫是《源氏物語》的主人公的名字,式部源于她父親的官名“式部丞”。1013年紫式部離開后宮。《源氏物語》直到她逝世前才成書,被譽為日本古典文學的高峰。她還另有《紫式部日記》和《紫式部集》等其他著作。
⊙背景提示
《源氏物語》從體裁上看屬于日本10世紀左右形成的一種“草紙文學”。草紙文學的含義有兩種說法:一說指用假名(日本字母)寫成的物語、日記、隨筆等散文,以區別于用漢字寫的文學作品;另一說是指日本中世和近世文學中的一種群眾讀物,一種帶插圖的小說,多為短篇。前說物語、日記和隨筆與民間口語相結合,發展成為新鮮的更具有日本民族特點和具有文學意味的散文。而紫式部的《源氏物語》的出現則標志著這種文學形式的成熟。
《源氏物語》的社會背景是藤原道長執政下的平安王朝貴族社會盛極而衰的轉折時期。小說藝術地再現了貴族內部的爾虞我詐的權利斗爭,揭露了貴族統治階級的腐朽和罪惡及其必然崩潰的趨勢,是日本從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的歷史畫卷。

《源氏物語》繪卷及早期版本
⊙內容提要
《源氏物語》共54回,近百萬字,可分為前后兩大部分。41回之前是前半部,寫的是源氏的故事。源氏本是天皇桐壺與一愛嬪生下的兒子。桐壺帝對小皇子非常疼愛,因為考慮到他沒有靠山,將其降為臣民,賜姓源氏。源氏長大后相貌堂堂,多才多藝,極受天皇寵愛,并讓他與左大臣的女兒葵姬結婚,但源氏并不喜歡葵姬,逐漸開始追逐其他的貴族女性。他憑著他的才情與特殊權勢,前后染指婦女近20位。不久他竟與桐壺帝新納的皇妃藤壺(亦即源氏的繼母)私通,并生下一子,取名冷泉。桐壺天皇不知道真情,把冷泉立為太子,同時源氏在仕途上也平步青云,官至近衛大將。桐壺帝逝世后,源氏異母兄長接任皇位,這便是朱雀帝。源氏開始一落千丈,被逐山鄉。然而朱雀帝很快就病逝了,冷泉天皇(即源氏與藤壺的私生子)登基。冷泉帝在服喪期間得知源氏是自己的生父,從此源氏東山再起,執掌朝政,享盡榮華富貴。他為自己建造了一座富麗堂皇的六條院,把過去結識的與之有情愛關系的十多位女子迎入其中,與其同享榮華富貴。晚年源氏為了保持自己的權勢,娶了朱雀帝的女兒三公主為妻。誰料他竟然發現三公主與葵姬的侄子柏木私通并生下了一子,取名薰君。懊喪的源氏視為上蒼報應,不久正妻死去,萬念俱灰的源氏痛感人生無常,遁入空門。
原小說到42回結束,后十幾回主要寫的是源氏之子薰與宇治山莊女子及少女浮舟之間的情感瓜葛。薰愛上了八親王的大女兒,但她的早逝使得薰極為悲痛。他得知少女浮舟系八親王的私生女且容貌與死去的大女兒相似,便決定移情于她。然而不幸的浮舟卻被他人玷污,她夾在兩個男子之間不能自拔,最后投湖自殺。雖然人們將她及時救起,但她已看破紅塵,決意出家。薰屢次想與浮舟見面,均未能如愿。
⊙作品評價
《源氏物語》的故事涉及三代,歷70余年,所涉人物400多位,其中印象鮮明的也有二三十人。人物以上層貴族為主,也有下層貴族、宮女及平民百姓等等。從中反映出了平安時代的社會現實,揭露了貴族之間爭權奪利的尖銳矛盾。全書以源氏家族為中心,上半部寫源氏公子與眾妃及其他女性的種種愛情生活;后半部以源氏公子之子熏君為主人公,鋪陳了復雜紛繁的男女糾葛事件。從體裁看,該書頗似中國唐代的傳奇、宋代的話本,但行文典雅,很具散文的韻味,加上書中大量引用漢詩,及《禮記》、《戰國策》、《史記》、《漢書》等中國古籍中的史實和典故,并巧妙地隱伏在迷人的故事情節之中,使該書具有濃郁的中國古典文學的氣氛,中國讀者讀來,有讀本國小說那種強烈的親近感。而且該書與《紅樓夢》一樣,所涉人物都是皇族,雖然所展示的場景是日本的貴族階層,但對愛情生活的著墨點染卻與《紅樓夢》有異曲同工之妙,因此,被認為是日本的“《紅樓夢》”。
《源氏物語》在藝術上的成功之處除塑造了源氏及眾多女性形象之外,還在于通過這些形象反映了物哀、幽情等日本民族普遍的審美意向。書中的源氏生為皇子卻不得不降為臣籍,空有濟世之才卻無心仕途,酷愛紫姬卻不斷拈花惹草,一世風流卻落得剃度為僧的結局。他的一生伴隨著許多矛盾和煩惱。作者大寫特寫這些生活中無法擺脫的矛盾所造成的苦悶以及精神上接連不斷的碰撞所形成的無奈,正是要說明人生的苦痛和悲哀,顯露了作者以哀動人、以悲感人的美學觀。而作者在詮釋這些觀點時,又不可避免地摻入了“人生無常”、“四大皆空”等佛學觀念,使得這部著作在寫實的基礎上具有了形而上的哲學內涵。雖然這種觀點可能是膚淺的,但它所創立的物哀等美學傳統,卻一直被后世作家繼承和發展,成為日本文學民族化的一大因素。
《源氏物語》被認為是3000萬日本家庭不朽的國民文學,也是世界文學史上的里程碑。它問世于11世紀,是日本文學中一部偉大的古典名著,也一直對日本文學的發展產生著巨大影響。即使在今天,《源氏物語》仍是日本作家的靈感之源。同時,《源氏物語》也被公認為是世界文學史上最早的一部長篇寫實小說。因此它無論對于日本文學還是對于世界文學,都具有特殊的意義。

當冷泉(源氏和其繼母藤壺所生的兒子,也是后來的天皇)的妻子偷偷地站在冷泉的身后時,他正讀一封信,這封信是他極力追求的一個女子的母親寫來的。在小說中,他的妻子走上前來,從他抓著信的雙手的空隙間掃視這封信,冷泉鼓勵她道:“讀吧,如果你感到如此好奇。它像一封情書嗎?它不是與你所期望的信一樣嗎?”冷泉得逞了,紫式部寫道:“他并不想露出他的手遮蓋的部分,他的妻子也不能使自己讀到這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