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文觀止全解(彩圖精裝)
- (清)吳楚材 (清)吳調侯編選 思履主編
- 1320字
- 2019-01-02 20:01:50
曹劌論戰
【題解】
公元前684的長勺之戰,是我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經典戰例之一。本篇講述的是魯人曹劌在戰前與魯莊公就是否可以作戰而進行的論辯,在作戰過程中通過把握時機克敵制勝的精彩指揮,以及他是如何通過戰場細節判斷敵情,從而做出追擊敵軍的正確決定。
【原文】
齊師伐我 [1]。公將戰。曹劌請見 [2]。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 [3],未能遠謀。”遂入見。
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 [4],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遍,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 [5],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 [6],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 [7],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于長勺 [8]。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 [9],曰:“可矣。”遂逐齊師。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 [10],故逐之。”
【注釋】
[1]我:指魯國。[2]曹劌(ɡuì):人名,魯國人。[3]鄙:目光短淺。[4]專:獨自享用。[5]犧牲:指古代供祭祀用的豬、牛、羊等牲畜。玉帛:玉器和絲織品。[6]孚:為人所信服。[7]屬:類。[8]長勺:魯地名,在今山東萊蕪東北。[9]軾:古代車廂前面供人手扶的橫木。[10]靡:倒下。
【譯文】
魯莊公十年春,齊國軍隊前來攻打魯國,莊公準備迎擊。曹劌請求進見。他的同鄉人說:“大官們會來謀劃的,你又何必參與其間呢?”曹劌說:“大官們見識短淺,不能深謀遠慮。”于是進見。
(曹劌)問莊公憑什么來作戰。莊公說:“衣著吃食的享受,不敢獨自享用,必然分給別人。”曹劌對答道:“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會跟從您的。”莊公說:“祭祀用的牛羊玉帛,從不敢虛報,必說實話。”曹劌說:“小的誠實不能使神靈信任,神靈是不會賜福的。”莊公說:“大大小小的訴訟官司,雖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做到合情合理。”曹劌答道:“這屬于為百姓盡心辦事的行為,可以憑這個條件打一仗。作戰時請讓我跟隨您一起去。”
莊公和他同乘一輛兵車。(魯軍)與齊軍交戰于長勺。莊公將要擊鼓進軍,曹劌說:“不可。”齊軍擊鼓三次之后,曹劌說:“可以擊鼓進軍了。”齊軍大敗。莊公又要下令追擊,曹劌說:“不可。”他下車看了齊軍戰車的輪跡,又登上車前的橫木瞭望齊軍撤退的情況,這才說:“可以了。”于是齊軍進行了追擊。戰勝以后,莊公問他其中的緣故。曹劌回答說:“作戰靠的是勇氣。擊第一通鼓的時候軍隊的士氣便振作了起來;擊第二通鼓的時候士氣開始減弱;等到擊第三通鼓的時候,士氣就枯竭了。敵人的士氣枯竭而我軍的士氣旺盛,所以能夠戰勝他們。大國難于捉摸,恐怕藏有伏兵。我看到他們戰車的輪跡雜亂,望見他們的旗子倒下了,確實是在敗退,所以才下令追擊他們。”

曹劌論戰
【寫作方法】
此文前后對照,首段中的“遠謀”為全文埋下一處伏筆,而后面每一部分都對這個“遠謀”進行對照和回應,可見,“遠謀”乃是全文之骨。
此文以曹劌為重心,段和段之間層層推進、環環相扣,既突出了重點人物曹劌的形象,又烘托出“遠謀”的主題。所以,全文是一個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