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文觀止全解(彩圖精裝)
- (清)吳楚材 (清)吳調(diào)侯編選 思履主編
- 1808字
- 2019-01-02 20:01:50
齊桓公伐楚盟屈完
【題解】
春秋早期,齊國在桓公治理下,成了東方一大強國。此時,南方的楚國也漸漸興起,實力不容小覷,是齊國爭霸中原的勁敵。魯僖公四年(前656),齊國討伐蔡國成功,繼而攻打楚國。楚國派使節(jié)屈完跟齊國和談,雙方最終訂立盟約。這樣,楚國避免了一場戰(zhàn)爭,而齊國也成就了自己的霸業(yè)。
【原文】
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蔡潰,遂伐楚。楚子使與師言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fēng)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 [1],何故?”管仲對曰 [2]:“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 [3]:‘五侯九伯,女實征之,以夾輔周室。’賜我先君履:東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 [4],北至于無棣 [5]。爾貢包茅不入 [6],王祭不共 [7],無以縮酒 [8],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復(fù),寡人是問。”對曰:“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給。昭王之不復(fù) [9],君其問諸水濱!”師進,次于陘 [10]。
夏,楚子使屈完如師 [11]。師退,次于召陵 [12]。齊侯陳諸侯之師,與屈完乘而觀之。齊侯曰:“豈不谷是為 [13]?先君之好是繼,與不谷同好,何如?”對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 [14],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齊侯曰:“以此眾戰(zhàn),誰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對曰:“君若以德綏諸侯 [15],誰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 [16],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
屈完及諸侯盟。
【注釋】
[1]虞:料想。[2]管仲:名夷吾,字仲,齊國大夫。[3]召康公:周文王的庶子姬奭。太公:即姜太公。[4]穆陵:齊國地名,即山東臨朐縣的穆陵關(guān)。[5]無棣:齊國地名,在今山東無棣縣一帶。[6]包茅:成捆的青茅。[7]共:通“供”。[8]縮酒:古代祭祀時,捆束包茅立于前,灌酒于茅束,酒滲而下,視為神飲,名為縮酒。一說為濾酒去掉渣滓。[9]昭王:周昭王,在位十九年,因擾害百姓而被船民設(shè)計淹死。[10]陘(xínɡ):山名,在今河南偃城東南。[11]屈完:楚國大夫。[12]召陵:楚地名,在今河南郾城東。[13]不谷:不善。諸侯對自己的謙稱。[14]徼(yāo):求。[15]綏:安撫。[16]方城:山名,在今河南葉縣南。
【譯文】
魯僖公四年春,齊桓公率領(lǐng)諸侯的軍隊侵入蔡國,蔡軍潰散,(諸侯軍)繼而又去進攻楚國。楚成王派使者來到軍中說:“君侯居住在北海,我居住在南海,就是牛馬發(fā)情相逐也不能到達彼此的疆土,想不到君侯卻到了我們的國土上,這是什么緣故?”管仲回答道:“從前召康公命令我們的先祖太公說:‘五等諸侯和九州之長,如有罪過,你都可以討伐他們,以便輔佐周王室。’并賜給我們先祖可以討伐的范圍:東至大海,西至黃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你們應(yīng)進貢的包茅沒有繳納,使天子的祭祀缺乏供應(yīng),沒辦法縮酒拜神。我為此前來征討。昭王南巡到楚國沒有回去,我特此前來查問。”使者回答道:“貢品沒有送去,這是國君的罪過,怎敢不供給呢?至于昭王南征未返,君侯還是到水邊去問吧。”于是齊軍繼續(xù)前進,駐扎在陘地。
夏,楚成王派屈完前往諸侯軍中求和。諸侯軍向后撤退,駐扎在召陵。齊桓公讓諸侯的軍隊擺開陣勢,與屈完同乘一輛戰(zhàn)車檢閱軍隊。齊桓公說:“諸侯們前來難道是為了我嗎?不過是為了繼續(xù)與先君建立友好關(guān)系罷了,你們也同我建立友好關(guān)系如何?”屈完回答說:“承蒙您的恩惠,為我們的國家求福,有勞君侯收納我們的國君,這也是我們國君的愿望。”齊桓公說:“我用這樣龐大的軍隊去作戰(zhàn),誰能夠抵擋得了?用這樣的軍隊去攻城,什么樣的城池不能攻克?”屈完回答道:“君侯若是以仁德來安撫諸侯,諸侯誰敢不服從于您?君侯若是使用武力,楚國有方城山可以作為城墻,有漢水可以作為護城河,您的軍隊雖然龐大,恐怕也沒有用。”
于是,屈完和諸侯訂立了盟約。

諸侯結(jié)盟
【寫作方法】
此文的一大特色是人物的說話技巧。齊相管仲一上來就說出討伐楚國的兩大理由,即“貢之不入”和“昭王南征而不復(fù)”。楚國使節(jié)當(dāng)即承認(rèn),不向周室進貢是自己的過錯,這樣一來可讓對方的怒氣先消去一半;對于后面那個牽強附會的理由,楚使也敢于反駁,以“昭王之不復(fù),君其問諸水濱”作為回答,可見他并非一味服軟,而是藏鋒芒于話語之中。
⊙文史知識
周昭王南征楚國
周昭王南征楚國而不返,據(jù)大冶居民說,昭王曾到過銅綠山與白雉山,死于銅弛山與大冶城之間的天子湖。一說昭王死于與天子湖相通的沔江。《帝王世紀(jì)》:“(周昭王)船至中流,膠液始解,王及祭公俱浸水中而崩。”此為鄂氏族對周王的報復(fù):土著舟人以食白雉誘昭王,然后以膠船送之,使其在天子湖至沔的水域中溺死。還有《楚辭·天問》佐證:“昭王成游,南土爰底,厥勝維何?逢彼白雉。”大冶白雉山因以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