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南
◎鵲巢◎
維鵲有巢[1],維鳩居之[2]。之子于歸,百兩御之[3]。
維鵲有巢,維鳩方之[4]。之子于歸,百兩將之[5]。
維鵲有巢,維鳩盈之[6]。之子于歸,百兩成之[7]。
【注釋】
[1]鵲:喜鵲。有巢:比興男子已造家室。[2]鳩:斑鳩,今名布谷鳥,這種鳥自己不筑巢,而是住在喜鵲的巢里。[3]百:虛數,指數量多。兩:同“輛”。御(yà):同“迓”,迎接。[4]方:占據。[5]將(jiāng):護送。[6]盈:滿。[7]成:結婚禮成。
【賞析】
本詩以鳩居鵲巢起興描寫婚禮。喜鵲喜歡筑巢,斑鳩要來同住,這是兩種鳥的天性。作者的意思是姑娘出嫁住進夫家,這種男娶女嫁就如鳩居鵲巢一般,是自然屬性,也是人的天性,是值得恭祝和慶賀的?!傍F占鵲巢”現在通常是用來比喻強占別人的住屋或占據別人的位置,含有貶義,但在古時,鳩居鵲巢卻并非貶義。
鳩就是斑鳩,也即布谷鳥。布谷鳥是吉祥鳥,《詩經·曹風》里就有描寫布谷鳥(斑鳩)仁慈、無私的篇章。這首詩中,女子嫁人,入住到男家,這是女子的心愿,更是男子樂求之事,他當然不會抱怨女子搶占了自己的家。
詩的第二章和第三章起句“維鵲有巢,維鳩方之”,“維鵲有巢,維鳩盈之”都以鳩居鵲巢作比,內容上與第一章“維鵲居之”相較,“方之”、“盈之”含有遞進關系。“方”,是比并而住,“盈”,是已經住滿。這種遞進的變化自然是加進了作者的臆想和祝愿?!熬又笔莿偦槿⒔舆M家門之意,“方之”是一枕同眠親親密密感情加深之意,而“盈之”則是作者想象小鳥生出一窩窩,夫妻兩人的孩子已經成群了。

清代學者方玉潤認為,《鵲巢》一詩抒寫他人成家之事,用斑鳩來比喻新嫁娘,是因為斑鳩性情溫和而產子很多,是好妻子的代名。古時大凡男子迎娶妻子,周圍人都會祝福她多生子女。這首詩以鳩與鵲的同巢比喻男女婚配,實是再切當不過。
男人娶妻,無論對社會還是對家族、對個人,都是件大事,因而自古以來人們對婚禮都給予相當的重視。詩中這場婚禮舉辦得十分隆重,“子之于歸”,點明這名女子出嫁的主題?!鞍賰捎保腔槎Y的開端,這是新郎家來接親,車輛來了很多;“百兩將之”,接到新娘之后,人群車輛熱熱鬧鬧簇擁著婚車回男方家;“百兩成之”,大家護著新娘到了男方家,舉行了眾人歡聚矚目、熱烈盛大的婚禮,禮畢而婚即成。
雖僅是“御”、“將”、“成”三個字的遞進變換,卻將成婚的整個過程烘托得熱烈而隆重,讓讀者感同身受,如處其中。“御之”指迎接她,“將之”迎來她而回還,“成之”指成全,引申為護送成婚。這位姑娘的婚禮了不起,百輛的車和眾多的人來接、來送、來保護她成婚。從字面來看,這樣盛大的迎送婚娶,其主人一定是貴族。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古人以斑鳩的溫和多子來比喻婦人之德,成婚的二人,一個是勤懇良厚如喜鵲的君子,一個是溫善德馨如布谷的淑女,真是人世間的最好配偶。也正因為如此,這場婚姻才贏得人們的關注和擁戴,才使得眾多的車輛和人群來恭迎、護送和熱烈祝賀。
喜鵲是世上最愛助人的鳥,七月七日鵲橋會,喜鵲以身體搭建起連接織女和牛郎的天河之橋,它們是在犧牲身體為愛奉獻。鵲巢,恐怕是人間最美好的愛巢了。
◎采蘩◎
于以采蘩[1]?于沼于沚[2]。于以用之?公侯之事[3]。
于以采蘩?于澗之中[4]。于以用之?公侯之宮[5]。
被之僮僮[6],夙夜在公[7]。被之祁祁[8],薄言還歸。
【注釋】
[1]于以:問詞,往哪兒去。蘩(fán):白蒿。葉片形狀很像艾葉,根莖可食,古代常用來祭祀。[2]沼:水池。沚(zhǐ):水中小洲。[3]事:此指祭祀。[4]澗:山夾水曰澗。[5]宮:宗廟,代指祭典。[6]被(bì):通“髲”,取他人之發編結披戴的發飾,相當于今天的假發。僮(tóng)僮:很多的樣子。[7]夙:早。[8]祁(qí)祁:首飾繁多的樣子。
【賞析】
《采蘩》是一首描述采白蒿的勞動者辛苦勞動的詩歌。這首詩自始至終都透露出一種悲涼的感情。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薄恫赊馈烽_篇就直接描述了一群忙于“采蘩”的女宮辛苦工作的樣子?!睹娦颉防镌涍@樣描述人們的采蘩:“采蘩,夫人不失職也。夫人可以奉祭祀,則不失職矣?!庇纱丝梢?,人們采蘩的原因是為了祭祀。在古代,貴族們經常要進行祭祀活動,而為了保證各種各樣的祭祀能夠華麗地完成,就需要許多采摘、洗煮白蒿的勞作。這些勞作自然不是由貴族們去做的,而是由那些因連坐之罪而成為供人“役使”的“女宮”們來完成的。
這些宮人沒日沒夜地奔走于池沼和山澗之間,為了給貴族們采集足夠的、祭祀所需要的白蒿。當她們采集白蒿達到一定的數量之后,就會急匆匆地把這些新鮮的白蒿送到“公侯之宮”。
這首詩的主人公就是這樣一位忙碌的女宮,她“夙夜在公”地忙碌在“公侯之宮”,為了能夠在祭祀場所守候侍奉貴族們完成祭祀,每天都要到野外的山澗之間去采摘白蒿。
詩中的語言十分的平和,只采用簡單的一問一答的方式來進行表述。問句和答句都是非常簡單的句子。例如:
問:“哪里采的白蒿?”
答:“水洲中、池塘邊?!?/p>
問:“采來做什么?”
答:“公侯之家祭祀用”。
回答得如此簡短,并不是因為女宮不善言辭,而是因為她們太忙碌了,以至于沒有時間去回答提問者的問題。所以提問者只能在女宮們往來于公侯之宮的途中提出問題,女宮們往往是簡短的回答一句之后就消失得無影無蹤。萬般無奈的提問者只能在女宮們的背后對著空曠的大路詢問下一個問題,而女宮們的答案則在山谷間回蕩,仿佛那原本就是自然之音一樣。
“于以采蘩?于澗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宮。”這首詩的第二節內容繼續了第一節的一問一答,這樣的復疊方式,更加讓人感受到了女宮們的忙碌,同時女宮們的回答也混合著池沼、山澗的聲音,和女宮們的腳步聲一起傳到了人們的耳中。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還歸。”第三節的內容初看之時,似乎與前兩節的風格完全不同,忙碌的采摘白蒿的場景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忙碌的宗廟供祭?!吨芏Y》中就有著這樣的記載,女宮必須在祭祀前三日開始,每天都住在宮中,以便能夠一直從事洗滌祭器、蒸煮“粢盛(盛在祭器內的谷物)”等雜務。
因為要參與準備的是莊重的祭祀,所以每個女宮都穿著十分講究的盛裝,梳著一絲不茍的發髻,戴著光潔黑亮的發飾。但是她們的工作實在是太忙碌了,所以光鮮的外貌并不能維持很長的時間。很快,她們的頭發就亂了,妝容也黯淡了,就這樣,勞累得無暇自顧的女宮們在辛苦了一天之后,只能曳著松散的發辮行走在回家路上。
由此可見,第三節不但沒有和前文脫節,反而升華了這篇詩歌,讓人仿佛聽到了女宮們的喟嘆之聲。
短短的三行文字,描述了一些每日千辛萬苦到野外采白蒿,但是自己所做的一切卻只是在為他人做嫁衣的可憐女子。從詩行間那淡淡的語氣中,似乎可以體會到那些女宮的哀怨。
《采蘩》的詩文讀來酸澀悲涼,它記錄著女宮們供人驅使的身不由己和辛酸。她們付出辛勞,卻沒有得到任何的幸福,她們被迫為貴族們采集白蒿的痛苦和壓抑,通過本詩完整地表現了出來。
◎草蟲◎
喓喓草蟲[1],趯趯阜螽[2]。未見君子,憂心忡忡[3]。亦既見止[4],亦既覯止[5],我心則降。
陟彼南山[6],言采其蕨[7]。未見君子,憂心惙惙[8]。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說[9]。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10]。未見君子,我心傷悲。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夷[11]。
【注釋】
[1]喓(yāo)喓:蟲鳴聲。草蟲:蟈蟈。[2]趯(tì)趯:昆蟲跳躍之狀。阜螽(zhōng):蚱蜢。[3]忡(chōng)忡:心跳。[4]止:語氣助詞。[5]覯(gòu):相會。[6]陟(zhì):升,登。[7]蕨(jué):植物名,蕨菜,嫩葉可食用。[8]惙(chuò)惙:愁苦的樣子。[9]說(yuè):通“悅”。[10]薇:野菜,嫩苗可食用。[11]夷:平。
【賞析】
自古以來,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雖然有情人都盼望能夠長相廝守,但是分別不會依人的意愿而有所改變。所以,當遭遇離別的時候,情人們能做的就只有在心中默默思念彼此,用想象來慰藉自己的心靈了。
雖然有 “大夫歸心召公說”、“室家思念南仲說”、“托男女情以寫君臣念說”等多種的說法,但其實《草蟲》就是一首以野菜為題,表現浪漫愛情的詩歌。詩中所表現的是思婦對心上人濃濃的思念之情,至于她思念的是丈夫還是情人,就不必去追問、探究了。
“喓喓草蟲,趯趯阜螽”,《草蟲》的第一節首先描述了一幅草蟲鳴叫、阜螽蹦跳的畫面。在這樣秋高氣爽的天氣,有一位女子正在思念著他的情人。她聽著蟲鳴鳥叫,看著枯萎的秋草,枯黃的樹葉,感受著秋風的涼意。秋意正濃的悲涼秋景,很容易就勾起了她的離愁別緒,激起了她心中無限的愁思:“未見君子,憂心忡忡。”
一時間,女子所有的感情都化作了絲絲縷縷的相思之情。她憂心忡忡地擔心著意中人。此時,這名多情女子的思緒跳躍到了另一個方向,她撇開別離的愁苦、獨處的凄涼、思念的痛苦,開始想象如果自己心愛的人出現在面前,會是怎樣的一幅景象?!耙嗉纫娭?,亦既覯之,我心則降?!迸酉胂笾妥约旱男膼鄣娜讼嘁娭蠡ハ嘁蕾耍ピV衷情的情景,只是這樣,她就十分欣喜和歡愉了。
接下來,詩中的時空開始轉換,女子離開了自己的家,她為了自己的愛人,“陟彼南山”,登高望遠,想要尋找心上人的蹤跡。由此可見,女子對于心上人的思念更加強烈,愛意也更加濃烈了。
可憐的女子站在高高的山上,不管如何努力尋找,所能看到的也只有蕨和薇的嫩苗。她不禁黯然神傷,眼中這些嫩芽也失去了鮮麗的顏色。蕨和薇只有在春季才會生發,看到蕨、薇也就表示,此時的時令已經是春夏之間了。從第一節女子開始思念她的心上人開始,到現在已經過去了一年,而可憐的女子至今還沒有見到她的愛人,可想而知,她的思念之情有多么的強烈。
“憂心惙惙”,寫女子心情凝重,悲痛無語,如今唯一能慰藉她心靈的,只有想象中與君子的“見”、“覯”。只有在想象中她才能投入情郎的懷抱之中,這種美好的想象已經成了她生活的整個精神依托和唯一的歡樂。
“我心則說”、“我心則夷”,詩中真摯、熱烈的愛情令人感動。整首詩以虛襯實,沒有直接表露女子的閨怨、孤苦與痛楚,而是借對女子內心想象的描繪,表現女子的孤單和思念。全詩語言真摯感人,有一種新穎別致、濃情蜜意的意境。其實,同樣的一首《草蟲》,根據讀者的不同也可以變成對朋友、對長輩、對故人的思念之情,就看用哪種心情來解讀它了。
◎采
◎
于以采[1],南澗之濱。于以采藻[2],于彼行潦[3]。
于以盛之,維筐及筥[4]。于以湘之[5],維锜及釜[6]。
于以奠之[7],宗室牖下[8]。誰其尸之[9],有齊季女[10]。
【注釋】
[1]:多年生水草。[2]藻:水藻。[3]行潦(háng lǎo):溝中積水。[4]筥(jǔ):圓形的筐。[5]湘:烹、煮。[6]锜(qí):三足鍋。釜(fǔ):炊具。[7]奠:放置。[8]宗室:宗廟、祠堂。牖(yǒu):天窗。[9]尸:主持祭祀。[10]齊(zhāi):通“齋”,恭敬。季:少、小。
【賞析】
《采》是一篇簡單純摯的詩歌,它通過描寫一位士族少女在祭祀中所表現出來的種種禮儀和美德,展現了初期禮制社會的風貌。這首詩在格式上和《采蘩》非常相似,而且它的內容也和祭祀有關。
祭祀是商周時代的大事,在人們的生活中,大小事宜都要進行祭祀,女子出嫁這樣的大事情就更不用說。所以在古代,貴族之女在出嫁之前,一定要到宗廟去祭祀祖先。祭祀的目的是為了讓待嫁的少女學會婚后的禮儀。為了祭祀能夠順利進行,人們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奴隸們主要負責采辦祭品、整治祭具、設置祭壇,《采》所描述的就是這樣一個忙碌準備的過程。普通的祭品和繁瑣的禮儀之中,飽含著眾人的寄托和希冀。在先民心中,祭祀是一場無比虔誠、圣潔、莊重的活動。

在這首詩中,詩人用細致的筆墨,將祭品、祭器、祭地、祭人一一展現出來,將這項繁重枯燥的工作描繪得生動而形象?!恫?img alt="" class="s-pic"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1002FA/39962006039686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33_0066.png?sign=1754721901-JCX6T5OkRVnGD7FCrlbclUgHzmc4MP2P-0-c584ae857894089bcd8213390e55f998">》全詩共有三節,每節都有四句,都是采用兩問兩答的方式來進行敘述。第一節,詩人點出了采菜、采水藻的地點;第二節,點出盛放、烹煮祭品的器皿;最后一節,詩人寫出了祭地和主祭之人。
關于《采》的主旨,歷史上存在很多種看法。毛傳云:“古之將嫁女者,必先禮之于宗室,牲用魚,芼之以
藻?!笨梢姟?img alt="" class="s-pic"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1002FA/39962006039686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33_0066.png?sign=1754721901-JCX6T5OkRVnGD7FCrlbclUgHzmc4MP2P-0-c584ae857894089bcd8213390e55f998">”是祭祀用品。明代的何楷在《詩經世本古義》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采
》中提到的“季女”就是《左傳·襄公二十八年》中的“季蘭”,也就是周武王的元妃邑姜,這首詩其實就是在贊美邑姜。而現在的學者們則認為這首詩描寫了為祭祀奔走的女奴們的辛勞。
其實,在閱讀這首詩時,就詩論詩反而會比較恰當,所以唐代孔穎達將《采》的場景設定成貴族待嫁少女在行“教成之祭”,這種觀點自有其可取之處。
全詩有五個用“于以”開頭的問句,來展開提問,節奏迅捷奔放,氣勢雄偉,五個“于以”的具體含意又不完全雷同,連綿起伏,搖曳多姿。吳闿生在《詩意會通》中這樣評價這五個“于以”:“五用‘于以’字,有‘群山萬壑赴荊門’之勢?!边@樣的問句,充分引出了女主人公的辛勞和盡職盡責。全詩情感交融,毫無阻滯突兀之感,將“季女”的守禮制、循法度通過層層遞進的方式表現出來,將她的能干、虔誠一步一步推向了高潮。
《采》的另一個特點就是,這篇詩文中沒有一個華美的形容詞,它在敘述事情時是不加任何修飾的。也正是這樣平常的語言,使一位采
、烹煮、設祭、平靜中蘊含著快樂和憧憬的少女形象躍然紙上?!罢l其尸之,有齊季女”,最后這一句輕微的贊嘆,更是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季女的美好形象就這樣浮現在了我們的眼前。
全詩語言簡潔平實,于情中敘事,于事中抒情,問答輕松明快,飽含著一種奔放單純的少女之情,正像戴君恩在《讀風臆評》中所說:“萬壑飛流間,突然一注?!边@場關于少女祭祀的描寫既莊重又不失真摯、簡誠而不失虔敬,“季女”的感情和她虔誠有禮的形象全都在詩中表現了出來。
◎甘棠◎
蔽芾甘棠[1],勿翦勿伐[2],召伯所茇[3]。
蔽芾甘棠,勿翦勿敗[4],召伯所憩[5]。
蔽芾甘棠,勿翦勿拜[6],召伯所說[7]。
【注釋】
[1]蔽芾(fèi):樹木高大茂密。甘棠:棠梨樹,落葉喬木,果實圓而小,味澀可食。[2]翦:同“剪”。伐:砍伐。[3]召伯:即召公,名奭(shì),姬姓,封于燕。茇(bá):草舍,此處作動詞用,居住的意思。[4]?。簹摹5]憩(qì):休息。[6]拜:掰手,擘。[7]說(shuì):通“稅”,休憩。
【賞析】
《甘棠》是一首頌歌,一首懷念召公的詩作。盡管也有人認為此詩“懷諷刺”之意,但更多學者都認為是懷頌之作。
詩中的召伯就是召公,召公名奭,是周文王姬昌的兒子,周武王姬發的弟弟。他協助周武王覆滅了商朝,功不可沒。周朝建立后,諸侯為表示敬奉,紛紛向武王進貢稀有之物,武王經不住誘惑,由此耽于玩樂。召公唯恐武王喪志誤國,便勸誡他,賢明的國君首要的是修養德行,應當隨時檢點自己的言行,切莫忽視行為細節。要把良好的品德一點一滴積累起來,就如筑起一座有德望的高山。除此之外,召公還就治理國家向武王提出了“敬德保民”的措施。武王聽取了召公的建議,從此嚴格檢討自己的一言一行,躬身為政,專心治國,深受百姓的愛戴,周王朝的經濟也得以迅速發展。
周朝建立時,召公得到北燕的封地。周武王死后,周成王幼年即位,召公出任太保,與周公一同輔佐成王。他與周公分陜而治,陜以西歸他管理。在任期間,召公對“敬德保民”的措施身體力行,成果卓越?!妒酚洝ぱ嗾俟兰摇分杏涊d:“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鄉邑,有棠樹,決獄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無失職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懷棠樹,不敢伐,歌詠之,作《甘棠》之詩?!?/p>
召公聽訟甘棠樹下的故事也以民間傳說的形式流傳千古:召伯南巡,所到之處不占用民房,只在甘棠樹下停車駐馬、聽訟決獄、搭棚過夜,他死后,人們懷念他,舍不得砍伐他停歇過的樹。召公作為一方的統治者,為民眾排憂解紛卻不肯暫用一下民房,而是聽訟住宿于甘棠樹之下。正因為他如此克己懷德,仁柔如水地待民,后人才作這首《甘棠》詩寄予深情懷念。
細細品味,《甘棠》詩內蘊含著濃濃的情感:“高大茂盛的甘棠樹啊,不要去剪它更不要去砍它,召伯當年就住宿在下邊!高大茂盛的甘棠樹啊,不要去剪它也不要去折它,召伯當年就曾在下邊乘涼!高大茂盛的甘棠樹啊,不要去剪它也不要去拔它,召伯當年就在下邊休息!”
本詩雖然是一首頌歌,可作者沒有描述召公的功業,也沒有渲染他的威儀,只以一種素樸的心聲,表達真真切切的愛戴。全詩由觀物至思人,由思人至護物,“人”、“物”、“思”交融匯合,“纏綿篤摯,隱躍言外”,筆意純粹卻見波折,措辭亦有音在弦外之妙。
召公尊重普通百姓,修養自身德行,勸農耕作,為民造福。民眾愛屋及烏,因愛其人,連他曾經棲息的樹也愛之,古往今來,若非真正為百姓做事的人,是不會贏得人們如此崇敬的。這首《甘棠》之所以被后人永久欣賞,后世之所以對召公永久懷念和稱頌,不僅僅是出乎對召公本人的敬仰,更包含著人們對統治者的喻示和勸誘,以及祈盼統治者如召公一樣待民愛民的心情。
今河南省三門峽市區西部陜州風景區有“甘棠苑”,也稱“召公祠”,它是在原遺址中重建的。召公廣施惠政,體恤民情,廉明樸潔,民心懷之千古。
◎行露◎
厭浥行露[1],豈不夙夜,謂行多露[2]。
誰謂雀無角[3],何以穿我屋,誰謂女無家[4],何以速我獄[5]?雖速我獄,室家不足[6]!
誰謂鼠無牙,何以穿我墉[7],誰謂女無家,何以速我訟[8]?雖速我訟,亦不女從!
【注釋】
[1]厭浥(yì):沾濕。行:道路。[2]謂:同“畏”,意指害怕露濃。[3]角:鳥嘴。[4]女:同“汝”,你。無家:沒有成家。[5]速:招致。獄:訴訟,打官司。[6]室家不足:要求成婚的理由不充分。[7]墉(yōng):墻。[8]訟:訴訟。
【賞析】
這首詩很有意思。它像是一組誓言,又像是一篇討伐詞,還像是一紙辯護詞。更有意思的是,一首小詩竟然聚訟紛紜,多方爭執。

關于這首詩的主旨爭議頗多。《毛詩序》認為是用于昭示強暴之男不能侵凌貞女。后世又有諸如“女子許嫁后,因夫家辦禮不備拒婚而引起的爭訟”,以及“貧士為避嫌而拒絕成婚”等多種解釋。今人高亨《詩經今注》則認為是女子嫌丈夫家貧不肯回家,因而被丈夫告于官府;種種說法不一而足。
另外,對詩的內容也存有爭議。詩中語氣急促,措辭激烈,又帶有“獄”、“訟”字樣,因此后人對主人公所處的境地、事實發生的階段認識不一,莫衷一是。有的認為因女子悔婚已被投訴抓入監獄;有的認為被告到官府是實,但并非身被監禁,只是發生婚姻糾葛而訴諸于官裁斷,就如現今的民事糾紛;有的則認為并沒有告到官府,也不是由誰聽訟,只是自行處理婚姻糾葛,詩中的“速我獄”、“速我訟”只是假設之辭。
對這首詩的完整性,也有人提出質疑。詩的首章與次章,意義相去甚遠,似乎沒有什么聯系,因而產生爭議。宋人王柏《詩疑》認為是前人編輯“詩三百”時將其他詩的斷章誤添入此詩。今人也認為首章較為隱晦難懂,與二、三章內容隔離,連在一起解析無法相容,存在它詩誤入的可能。有觀點認為,可以根據清張澍的《讀詩鈔說》將首章理解為女子表示自己心意決絕,而接下來的兩章是假設的說法,不一定真的“訟”于官府,這種說法也能解釋得通。
對主人公的身份更存在有趣的爭執。有人認為這首詩是女子本人反對逼婚而進行駁斥;有人認為是女子的父親對以訟官逼娶其女的強橫男人的答復;還有的認為是男女婚辯,一個要以法來斷姻緣,一個要以禮來結夫妻。
在此,不妨依照詩的二、三章來比對,看一看主人公的不同將導致詩歌內容發生怎樣的變換:
按照這首詩是女子本人反對逼婚而進行駁斥的說法,二、三章的大意是:誰說麻雀沒有嘴,不然怎么啄穿我的房?誰說你沒娶妻,為什么害得我入牢房?即便你害我入牢房,你也休想把我娶!誰說老鼠沒牙齒,怎么就打通了我家的墻壁?誰說你還未娶老婆,為什么要害我吃官司?即便你陷我吃官司,我也不會嫁給你!
按照女子父親對以訟官逼娶其女的強橫男人作出答復的說法,二、三章的大意是:誰說麻雀沒有嘴,為什么啄破我房屋?誰說我女兒沒成親,為什么送我在獄中受荼毒?雖然你送我進獄中受荼毒,但強迫我嫁女,是你理不足! 誰說老鼠不長牙,為什么打穿我家墻?誰說我女兒沒成親,為什么硬逼我上公堂?雖說你硬逼我上公堂,要我女兒順從卻是妄想!
按照男女婚辯的說法,二、三章的大意是:誰說雀兒沒有喙,憑什么進了我的屋?誰說我不懂室家之道,憑什么要把官來告?即使你強行把我告,我也面不改色心不跳!這個社會可是以禮為上,明明是你不守室家禮!誰說老鼠沒有牙,憑什么穿透了我的墻?誰說我不懂室家道,憑什么打起官司讓我當被告?即使如此,我也不順從你,這個社會可是唯禮至尊!
這首詩的爭議頗多,哪一種說法都有道理,但誰也不能定論,這就增加了詩的可欣賞性,讓讀者在爭論中咀嚼它的滋味,不失為一件好事。
◎羔羊◎
羔羊之皮,素絲五[1]。退食自公,委蛇委蛇[2]。
羔羊之革[3],素絲五[4]。委蛇委蛇,自公退食。
羔羊之縫[5],素絲五總[6]。委蛇委蛇,退食自公。
【注釋】
[1](tuó):古代用計算絲縷的量詞,五絲或二絲稱。[2]委蛇(wēi yí):悠閑自得的樣子。[3]革:皮。[4](yù):古時計算絲的單位。絲二十縷為
。[5]縫:縫合之處。[6]總:八十根絲為一總。
【賞析】
這首詩描述了士大夫日常生活中的一個小片斷,詩人冷靜、客觀、不動聲色的筆法,使場景真實可信。
開篇兩句是從視覺角度來描寫的,“羔羊之皮,素絲五”,那些官員們穿著用白絲線鑲邊、精心縫制的羔裘衣服,這種描寫提示了這些衣著華麗的官員的真實身份。毛傳說:“大夫羔裘以居”,由此可知,這些人就是當時的士大夫之流。第三句“退食自公”則是詩人的所見所想,《左傳·襄公二十八年》中提到:“公膳,日雙雞。”杜預注:“謂公家供卿大夫之常膳。”可見,當時的官員們是有公膳可吃的。
關于《羔羊》這首詩,在清代以前,學者們的觀點主要是:它是一首贊美在位者的詩,它所贊美的是純正之德或節儉正直的品行。漢代薛漢在《韓詩薛君章句》中寫道:“詩人賢仕為大夫者,言其德能稱,有潔白之性,屈柔之行,進退有度數也?!?/p>
其實,無論是純正之德還是節儉正直的說法,都與當時特定的歷史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一旦脫離了那種歷史環境,認真推敲起來就有些牽強附會。
清代之后,開始有學者提出,《羔羊》這首詩其實是在批評士大夫的無所事事和無所作為。最初提出這種觀點的人是清代的牟庭,他在《詩切》中這樣說過:“《羔羊》,刺餼廩(膳食待遇)儉薄也。”這種觀點一提出就得到很多人的贊同,因為從意義上來說比較符合詩文的原意。
《羔羊》將一小節就可以講完的一件事,分成了三個小節來說明,這樣寫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加深語氣,表達詩人的不滿;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告訴人們,這種現象并不是一天兩天,或者一個人兩個人,而是在那個時期普遍存在的現象。那些位高權重的大夫們,每日享受著奢華的生活,但是在其位卻不謀其政,每日只是碌碌無為,吸取著民脂民膏。這種回環詠嘆的寫法加深了全詩的諷刺意味。這種一詠三嘆的手法也正是《詩經》的突出特點。
◎殷其雷◎
殷其雷[1],在南山之陽[2]。何斯違斯[3]?莫敢或遑[4]。振振君子[5],歸哉歸哉!
殷其雷,在南山之側。何斯違斯?莫敢遑息。振振君子,歸哉歸哉!
殷其雷,在南山之下。何斯違斯?莫敢遑處[6]。振振君子,歸哉歸哉!
【注釋】
[1]殷(yǐn):雷聲。[2]陽:山南為陽。[3]斯:指示詞。前一“斯”字指此人,后一“斯”字指此地。違:離去。[4]或:有。遑(huáng):閑暇。[5]振振:仁厚的樣子。[6]處:停留。
【賞析】
《殷其雷》是一首描寫妻子在雷聲陣陣的天氣中思念、擔心丈夫的詩,后世對這首詩的解讀沒有多少分歧,古今學者對其主旨的觀點也比較一致。
“殷其雷”一句,形象細致地表現出天空中雷聲轟鳴的狀態?!霸谀仙街枴北砻骼茁曧懫鸬牡胤皆谏降哪掀拢霸谀仙街畟取北砻骼自谏降呐赃咗Q響,“在南山之下”表明雷聲轟響的地方在山腳下。
正像清代學者胡承珙在《毛詩后箋》所言:“細繹經文,三章皆言(雷)在而屢易其地,正以雷之無定在興君子不遑寧居?!彼J為,三個“在”字,引出落雷的不同地點,而整首詩,正是以地點的變換來比興君子的四處奔忙。這樣的描寫,充分體現出雷聲之大和范圍之廣,同時也讓讀者得知,即將有一場狂風暴雨降臨。這樣的天氣,女子的親人還滯留在外沒有回家,這叫她如何不擔憂?由此聯想開來,一位滿面愁容的女子形象便躍然紙上了。
丈夫在這樣惡劣的天氣中忙碌奔波,女子不知道他到底怎么樣了,是被大雨阻隔在路上,還是在溫暖的屋子中避雨?萬般憂心之下,她心中只剩唯一的期望:希望自己的丈夫能夠早一點安全回來。
“何斯違斯”這一句,是女子無奈之下的感嘆,且在全詩中出現了三次,可見其重要性。這一句中的兩個“斯”字,意思其實并不相同,第一個“斯”指的是君子,也就是女子的丈夫,第二個“斯”則指的是此地。朱熹也承襲了這種說法。
在感嘆之后,女子雖然心中埋怨丈夫晚歸,讓她擔心,但是她轉念一想,丈夫其實也是為了國家大事在忙碌,才不敢稍事休息?!板亍?、“息”、“處”三字,層層深入地表現了丈夫忠于自己的職責、不肯放松分毫的認真態度。同時女子為自己的丈夫能夠為國家做事感到十分驕傲,因此女子才發出了“振振君子”的贊嘆。
不過,雖然女子能夠體諒自己的丈夫,但是在她的內心深處還是渴望丈夫能夠早點回來,所以,在她情不自禁地發出“振振君子”的贊嘆之后,又發出了“歸哉歸哉”的呼喚,這是女主人公希望丈夫能早早歸來的真實心情的流露。
如此看來,“振振君子”和“歸哉歸哉”似乎是相互矛盾的。其實不然。這種語意和情思上的轉折正是情與理的矛盾沖突:理性上明白,但是感情上無法接受。這兩句話,充分表現了女子內心的矛盾和混亂。
《殷其雷》每一節的字數都不多,但是在寥寥數語之中卻蘊含著轉折跌宕,表現了詩中女子抱怨、理解、贊嘆、期望等多種情感交織在一起的復雜心態,勾勒出一位思婦的心理軌跡。
◎摽有梅◎
摽有梅[1],其實七兮。求我庶士[2],迨其吉兮[3]。
摽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4]。
摽有梅,頃筐塈之[5]。求我庶士,迨其謂之[6]。
【注釋】
[1]摽(biào):墜落。[2]庶:很多。士:未婚的男子。[3]迨(dài):及。吉:好日子。[4]今:現在。[5]塈(jì):取。[6]謂:開口說話,告訴。
【賞析】
《摽有梅》一詩表達了逾齡未嫁女子盼望出嫁的急切心情。這種熱烈的渴望似乎不符合古人對閨中女子的禮教規范,但是,只要了解西周特殊的婚嫁禮俗,就不難理解這首詩了。
《周禮》規定,男子年滿二十可娶,女子年滿十五可嫁,而貴族男女的婚嫁年齡往往更加提前,“人君十五生子”為“禮”。古人認為婚嫁年齡從速不從遲,因為在農業社會,人口數量的多少直接影響著農業生產的發展,提早婚嫁可為農業增加人口?!吨芏Y》還規定,“仲春之月,奔者不禁”,《毛詩正義》解釋說:“言三十之男,二十之女,禮雖未備,年期既滿,則不待禮會而行之,所以藩育民人也?!币饧慈裟凶映^三十歲未娶,女子超過二十歲未嫁,那么在仲春時節,男方只要向女方打聲招呼,兩人就可以成婚。這種規定的目的也在于增加人口。
由此可知,詩中主人公正是一個年逾二十尚未出嫁的女子,她的迫切求愛之心是合情合“禮”的。
詩以落梅起興,而“梅”與“媒”諧音,引出婚嫁之意。女主人公看到成熟墜落的梅子,不禁想到光陰無情、青春易逝,而自己仍未婚嫁的現實。于是以梅起興,唱出了這首嘆息青春、渴求愛情的詩歌。
“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睒渖系拿纷勇淞巳?,還剩七成,意味著時間還不算太晚,女子期盼趁著吉時,有合乎心意的男子來向她求愛。巧妙的是,明明是主人公自己在尋求意中男子,卻不說“我求庶士”,而說“求我庶士”,用被動的語氣來表達主動的愿望,表現出這個大膽求愛的女子面對婚姻時,內心的些許羞澀,直白中透著委婉。

時間繼續流逝,原本七成的梅子此時只剩下三成,可是還沒有合適的人來向她示愛。之前還算從容的心態此時急切起來,于是她說:“求我庶士,迨其今兮。”光陰不等人,只要有合意的男子求愛與我,那么就在今朝,我就可以跟他成婚。言辭之間,滿是待嫁的焦急心緒。
“摽有梅,頃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謂之?!笨墒侵钡矫纷勇浔M,女子也沒有等到一個求娶她的男子。時間已是暮春,如果再沒有求婚的男子出現,就只好等到明年春天了??墒堑侥菚r,女子的年齡又老了一歲,只怕更難有人來向她求婚了。因此主人公說道:“求我庶士,迨其謂之。”已經不期望能在這個春天出嫁了,但是仍希望有男子來向我說一聲,今年成不了婚,我們可以等明年啊。但是人生苦短,誰都禁不起太長等待,女子看似大膽、熱烈的求愛實則包含著一絲辛酸和無奈。
詩篇分為三段,落梅逐漸增多,暗示時光在等待中漸漸消逝;三次提及“庶士”,表明女子一直在尋找可嫁之人。詩在重章復唱中循序漸進,層層逼近,生動展示了主人公漸趨急迫的心理發展過程。
《摽有梅》一詩誠然是未嫁之女催促愛情的心曲,但同時也是一曲感傷歲月無情、青春易逝的哀歌。詩中主人公之所以如此急切地盼望出嫁,正是因為她已經過了最美好的年華,經不起更久等待。其實,無論是待嫁女子,還是求取功名的士人,青春都是最寶貴的資本。能夠抓住大好年華,實現人生理想,對誰來說都是一大幸事。
后世文學作品對青春和光陰有諸般感慨,而這首《摽有梅》作為開創之作,顯得清新質樸,語淺情深,別有一番滋味。唐代一首《金縷衣》就有著相似的意味:“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須惜少年時?;ㄩ_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鼻Ы鹨椎?,寸陰難買,不趁著花開之時折取花枝,過了花期,就只能對著無花的空枝扼腕長嘆;不珍惜青春年華,到頭來也只能對著鏡中的白鬢兀自傷感。
◎小星◎
嘒彼小星[1],三五在東[2]。肅肅宵征[3],夙夜在公,寔命不同[4]。
嘒彼小星,維參與昴[5]。肅肅宵征,抱衾與裯[6],寔命不猶[7]。
【注釋】
[1]嘒(huì):微光閃爍。[2]三五:參宿三星,昂宿五星。[3]肅肅:急急忙忙的樣子。宵:天未亮以前。征:行。[4]寔:實。[5]參(shēn)、昴(mǎo):星宿名。[6]衾(qīn):被子。裯(chóu):被單。[7]猶:若,如。
【賞析】
小星,指的是不時眨著眼睛的亮晶晶的小星星,它們閃耀著微弱的光芒,散布在天際?!缎⌒恰愤@首詩,描述像小星一樣的、位卑職微的小吏們晝夜奔忙的生活,字里行間流露出對他們命運的不平和惋惜。
《小星》描述了這樣一個場景:在靜謐的夜晚中,小小星光朦朦朧朧,在天空的東方閃爍著,這時城中的百姓們還在安穩地睡著,只有那些忙于王事的小吏們,必須要在天還未亮的時刻起床,在寂靜的夜晚獨行,在滿天星辰的陪伴下,為了工作而奔走。睡眼惺忪的小吏,仰望星空,一時想不起陪伴著他的是什么星辰,直到習習的夜風使小吏漸漸清醒,他才發現原來那是參星和昴星。此時,孤獨的小吏想到自己每日謹奉王命,為了工作早起晚歸,離開妻子,拋開香衾與暖裯。他感嘆,自己一直兢兢業業地工作,不敢有絲毫的怠慢之情,但是在他拼命工作之時,其他人卻可以安安穩穩在家中休息,和親人快樂地生活在一起,這種人生際遇的天差地遠,令他深感不平,但是最終,他也只能用“同人不同命”這樣的說法自我安慰。
《小星》第一節“嘒彼小星,三五在東。肅肅宵征,夙夜在公。寔命不同”,展現了征人在凌晨奔走于夜空之下的情景和他的內心感受。小吏的感慨有著充足的根源,因為他和王臣做著同樣的工作,但是他們的遭遇卻完全不同。
第二節“嘒彼小星,維參與昴”,表明征人過了很久才清醒,這時他才知道那三五在東的小星是參星與昂星。妻子埋怨丈夫總是不能與她共眠,而小吏對于自己總是自己 “抱衾與裯”的行為感到哀傷。這樣的寫法使本詩在結構上有了層次,情景交匯,相互融合。“寔命不猶”一句,更是生動表現出小吏的悲涼和無奈之情。
其實在古代,小吏并不算是官,他們的境遇比普通百姓好不了多少?!缎⌒恰愤@首詩寫出小吏們的悲苦和不甘,他們位卑任重,處境困窮,無處訴說悲苦,因為收入低微,總不能讓家人感到滿意,所以回到家也得不到家人的安慰,有時還會受到譏諷,面對不如意的人生,只能自我安慰,不斷地逃避。整首詞詞情并茂,凄苦悲涼,感人至深。
在格式上,《小星》是十分規整的,每節的前兩句都是寫景,但又不是單純的景物描寫,而是景中有情;后面的三句是言情,同樣也不是單純的抒情,而是景情相融。
◎江有汜◎
江有汜[1],之子歸,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
江有渚[2],之子歸,不我與,不我與,其后也處[3]。
江有沱[4],之子歸,不我過,不我過,其嘯也歌[5]。
【注釋】
[1]汜(sì):由主流分出而后重新匯合的河水。[2]渚(zhǔ):水中小洲。[3]處:憂愁。[4]沱(tuó):江的支流。[5]嘯:號哭。
【賞析】
《江有汜》一詩,彌漫著一種不可名狀的悲傷氣息,僅僅從“汜”、“渚”、“沱”這三個字之中,就能讓人感覺到一種空間的阻隔感。詩中的女子獨自一人被留在了江沱之間,眼看著丈夫沿著長江之“汜”離她而去,因此,每章開頭的一句寫景,實則是為了引出“被棄”這一遭遇。
這是一首棄婦詩,棄婦詩大多抒寫因婚姻破裂或丈夫變心而被拋棄的婦女的內心感受。這種類型的詩歌在《詩經》中十分常見,因為在當時的年代,女子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男子的附屬品,沒有獨立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丈夫是她們唯一的依靠。所以一旦夫妻間的關系亮起紅燈,受害最深的往往是女子,遭棄后的婦女其生活狀況和心理狀態都十分凄慘。
詩中的丈夫是一位薄情郎,他在返回家鄉時將女主人公遺棄了。因此女子滿懷哀怨,唱出了這首如泣如訴的悲歌。
“江有汜,之子歸,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遍_篇女主人公便哀訴著:“江河有著這條分流水啊,你啊——我的丈夫終于榮歸故里,可是為什么不帶我一同回去,為什么不帶我一同回去,你將來一定會后悔莫及?!迸颖M管傷心不已,然而從“其后也悔”這幾個字當中,也可見出她的斬釘截鐵。她可能是一位很有自信的女人,堅信自己在丈夫的生活中不可或缺,因而女子以一種預言式的語氣宣告,丈夫必將因為今日的輕率背棄而受到內心的折磨與懲罰。

后兩章中女子的憤怒之情愈演愈烈:“江有渚,之子歸,不我與,不我與,其后也處。江有沱,之子歸,不我過,不我過,其嘯也歌?!焙坪剖幨幍慕杂兄捱吽畬⑵浞殖觯慊氐郊亦l,不再相聚便匆匆忙忙地要離去。不再相聚匆匆忙忙地離去,將來你必定會憂傷不已!江水自有分叉支流,你回到故里,不見一面就著急離開。你現在不顧夫妻情面狠心地離我而去,將來又哭又喊地求我原諒也毫無用處。
在女主人公心里,江水的每一條支流都是擺在自己眼前實實在在的障礙。從江水有支流,引出“之子歸”的事實,則在賦之中又兼有比興的意味。詩中一連用了“不我以”、“不我與”、“不我過”三句,將丈夫背信棄義的行徑毫不留情地暴露在外,痛斥丈夫對她的薄情。
“不我以”,是不一道回去;“不我與”,是離開前不和我在一起;“不我過”,是描述丈夫有意回避。寥寥幾筆就將丈夫的薄情寡義刻畫得淋漓盡致,一副絕情絕義的嘴臉瞬間呈現在讀者眼前。
詩中的“不我以”引出“悔”,“不我與”帶來“處”,“不我過”導致“嘯歌”,三者都是一一對應的關系。這個負心漢愈是絕情,所帶來的后果也就愈加嚴重。而女子除了對丈夫抱有這種報復性甚至詛咒性的心態之外,別無他法。甚至她根本無法預知丈夫離開她后,會不會如她所說的那樣,后悔、憂傷、甚至號哭。
或許,受傷的女子都善用或犀利或刻薄的語言武裝自己,讓自己顯得很堅強?!督秀帷芬辉娭?,被棄的女子強忍著傷痛,在那個薄情寡義的男人面前把自己包裝得像個刺猬。殊不知,身上的那些刺便是她最后也是唯一的設防。
◎野有死麕◎
野有死麕[1],白茅包之。有女懷春[2],吉士誘之[3]。
林有樸樕[4],野有死鹿。白茅純束[5],有女如玉。
舒而脫脫兮[6],無感我帨兮[7],無使尨也吠[8]。
【注釋】
[1]麕(jūn):獐子。[2]懷春:思春。[3]吉士:對男子的美稱。[4]樸樕(sù):叢生的小型灌木。[5]純束:捆扎,包裹。[6]舒:舒緩。脫(duì)脫:動作文雅舒緩。[7]感(hàn):通“撼”,動搖的意思。帨(shuì):圍裙。[8]尨(máng):多毛的狗。
【賞析】
《野有死麕》是《詩經》中迄今為止爭議最多的詩歌之一。近代白話文學、民間文學的倡導者顧頡剛說:“《召南·野有死麕》是一首情歌……可憐一班經學家的心給圣人之道迷蒙住了!”顧先生所指的是以宋代經學大家朱熹為首的“經學家們”,他們認為此乃“淫詩”,是惡行邪說,非圣人之訓。而現今人們普遍認為,《野有死麕》只是一首簡單而優美的愛情詩。并不如鄭玄所說“貞女欲吉士以禮來……又疾時無禮,強暴之男相劫脅”,顯然鄭玄把“懷春”之女看成了貞女,詩中的“吉士”也就成了強暴之男。
《野有死麕》的文字十分樸實、率真。第一段“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大致是說茂盛的山野中有只死去的獐子,白茅緊緊地包裹著它,村子里的妙齡少女剛剛春心萌動,幻想著愛情的如夢如幻,英俊的小伙子拿起鋤頭,背起鎬頭,看見可愛的姑娘們,便更加賣力地勞動,心里卻暗自想著怎么追求自己心儀的女孩子。
“有女懷春,吉士誘之”這兩句是導致此詩被批為“淫詩”的罪魁禍首。古時許多學者認為這是男女間淫邪的行為,有違大道。宋初歐陽修首倡此說,他認為:“紂時男女淫奔以成風俗,惟周人被文王之化者能知廉恥,而惡其無禮,故見其男女之相誘而淫亂者?!币庠谥赋銎猩倥恢獧z點,莽撞少年更是無法無天,兩人光天化日的偷情之舉,實在有傷大雅。
這種理解未免有點偏激,且蓋上了后世人的思想烙印。從《詩經》所處時代的社會風尚和習慣來看,“懷春”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妙齡少女到了戀愛的年齡春心萌動,年輕小伙子看到自己心儀的女子想要展開猛烈的追求,這并沒有什么不妥。
“林有樸樕,野有死鹿。白茅純束,有女如玉”,有學者認為這四句交代了戀愛的地點。樹林里面有一排排整齊的小樹,山野里有只死去的野鹿,用白茅緊緊捆住,少女們一個個擁有著姣好的容貌,白皙的皮膚,水汪汪的大眼睛,深邃如一潭湖水。天真的少女終于沒能抵制得了小伙子追求的攻勢,害羞地答應了他,悄悄地相約相愛。
女孩子總是害羞靦腆的,兩個人在一起卿卿我我,生怕被別人發現,謹慎地相互提醒“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別動我的圍裙,小點聲音,千萬別惹得狗兒亂嚷亂叫。
前兩章站在第三者的立場上描繪男女之情,如同旁白一樣娓娓道來,樸實率真。尤其是后一段卿卿我我時的言語,活潑生動,從側面表現了男子的熾熱直接和女子的含羞謹慎。開篇比興,情景交融,正側面描寫相互掩映,既含蓄委婉,又露骨誘人,贊美了男女之間自然、純真的愛情。
本詩與其他《詩經》篇目相比還有一個獨到之處值得注意:它打破了章法和句法?!对娊洝分械脑姶蠖喽甲裱乃囊痪?、分章復沓的結構,而《野有死麕》的存在,使得《詩經》整體不那么格式化和程式化,更顯生動雋永,清新自然。現代學者周蒙、馮宇在《詩經百首譯釋》中就說:“至于卒章三句,錯互成文,且無來由,更覺‘兀突’,亦當有過渡銜接詞句。”他認為卒章三句由祈使句組成,相互交錯,起到了過渡和銜接的作用。
《詩經》在漢代被確立為經典之后,便開始了它漫漫的“厄運”歷程。《詩經》不再被人們當作一部反映古代社會生活的歌謠集來看待,而是被曲解,并附會上了諸多政治因素,披上了濃重的詩教色彩,在很大程度上掩蓋了《詩經》的本相。到宋代情況更為嚴重,針對《野有死麕》內容的解析,各種說法層出不窮,且各有依憑?!兑坝兴利帯窂浡皭簾o禮”、“淫詩”甚至“拒招隱”的色彩,這些實際上都是一種經學闡釋。到了現代,《詩經》研究大師聞一多、胡適、郭沫若等人漸漸除去籠罩在《詩經》諸多篇章上的障蔽和迷霧,將《詩經》推回到歌頌愛情的軌道之上,終于使這首詩恢復了它的本相。
◎何彼
矣◎
何彼矣[1]?唐棣之華[2]。曷不肅雍[3]?王姬之車[4]。
何彼矣?華如桃李。平王之孫[5],齊侯之子[6]。
其釣維何?維絲伊緡[7]。齊侯之子,平王之孫。
【注釋】
[1](nóng):繁盛的樣子。[2]唐棣(dì):植物名。屬薔薇科,花白色,有芳香。[3]曷:何。肅:莊嚴肅靜的樣子。雍(yōng):雍容、安詳。[4]王姬:君主的女兒。[5]平王:東周第一代君主,名宜臼。[6]齊侯之子:齊國諸侯之子。[7]緡(mín):釣魚的繩。
【賞析】
自古愛情都講究個“門當戶對”,似乎婚姻也總跟“般配”二字形影不離。無論是《西廂記》中的窮書生張生,沖破重重障礙終與鶯鶯修成正果,還是《紅樓夢》中循著“金玉良緣”成婚的寶玉寶釵。每段愛情都需要一個外在的“契機”,或者滿足一個般配的“條件”。兩千多年前的《何彼矣》便是一首描述門當戶對的愛情詩。
“何彼矣,唐棣之華。曷不肅雍?王姬之車?!蔽恼聞傄婚_頭就將態度和立場闡明,一股酸酸的諷刺之味油然而生。這四句的意思是說:看,前面浩浩蕩蕩的一行車隊,鑼鼓陣陣,鞭炮齊鳴,喇叭和嗩吶吹得格外起勁,喝彩聲,歡呼聲,聲聲入耳。怎么如此濃麗絢爛?如同唐棣花般嬌艷美麗。只是還有一處美中不足:太過喧鬧而有失莊重,太過輕浮而有失內斂。呵,王姬出嫁的車駕,果然“不同凡響”??!開篇以唐棣花兒起興,意在鋪陳出嫁車輛及服飾的驕奢。“曷不肅雍,王姬之車”兩句,儼然是路人旁觀、贊嘆、驚訝、冷語諷刺等的生動寫照。
“何彼矣,華如桃李。平王之孫,齊侯之子。”第二章用桃李與男女主人公相比,著重刻畫他們的光彩照人。意思是說,平王之孫容貌果真姣好,齊侯之子也的確風度翩翩。此處的贊美微露諷刺之意。據此,《毛詩序》以為《何彼
矣》一詩的主旨是“美王姬”:“雖則王姬,亦下嫁于諸侯,車服不系其夫,下王后一等,猶執婦道以成肅雍之德也?!惫糯鷮W者多從其說。而近代多數學者俱從朱熹所言:“王姬下嫁于諸侯,車服之盛如此,而不敢挾貴以驕其夫家,故見其車者,知其能敬且和以執婦道,于是作詩美之。”大都認為是譏刺王姬出嫁車服奢侈的詩。
千百年來,《詩經》經久不衰,鳥獸蟲魚的意象至今仍神秘動人。“魚”從古至今都與“多子多孫”、“愛情美滿”、“連年豐收”等含義緊密相連。詩的第三章“其釣維何?維絲伊緡。齊侯之子,平王之孫”,按字面理解是:什么東西釣魚最方便?撮合絲繩麻繩成釣線。齊侯之子風度翩翩,平王之孫容貌嬌艷。此處看起來似乎晦澀難懂,但只要結合“魚”在《詩經》中的意象便可讓人醍醐灌頂。

聞一多先生曾說,“釣魚”、“吃魚”是《詩經》中戀愛、婚姻的隱語。就像古今許多民歌多以魚喻偶一樣(如《安化民歌》中的“大河里漲水小河里渾,兩邊只見打魚人。我郎打魚不到不收網,戀姐不到不放心”,都是以魚比喻愛情的例子),本詩中的“釣”字,即用釣魚比喻愛情。
《何彼矣》通篇類比、隱語,交替運用復沓和詠嘆等手法?!褒R侯之子,平王之孫”兩句,反復吟詠,極言贊美又冷嘲熱諷。各章前后兩句一設問、一作答,具有濃郁的民間色彩,引人入勝。整首詩在詩人的視線中逐漸展開,節奏緊密。
簡單的三句話,道出了一段天賜佳偶、地造一雙、琴瑟和諧、鸞鳳和鳴的好姻緣。盡管作者對王姬出嫁時車服的豪華奢侈和結婚場面的浩大略有諷意,但全詩仍充滿了一種明朗的喜悅,一種歡欣之情的自然流露。古今人生之喜有三,男婚女嫁榜上有名,無論門當戶對與否,大喜之事像甘霖,像皓月,總能讓人感念于恬然的律動之中,賞心悅目,喜上眉梢。
◎騶虞◎
彼茁者葭[1],壹發五豝[2],于嗟乎騶虞[3]!
彼茁者蓬[4],壹發五[5],于嗟乎騶虞!
【注釋】
[1]茁(zhuó):壯實。葭(jiā):蘆葦。[2]豝(b?。耗肛i。[3]于嗟乎:感嘆詞,表示驚異、贊美。騶虞(zōu yú):官家的獵人。[4]蓬:蓬蒿。[5](zōng):小豬。
【賞析】
“葭”為蘆葦,“蓬”為蓬蒿,“豝”為母豬,“”為小豬,整首詩描寫獵人就地取材,用身旁的蘆葦桿制作箭矢,一箭就射到了五只母豬。到了遼闊的大草原上,獵人用蓬蒿桿制作箭矢,一箭射到五只小豬??鋸埖墓P墨和描寫,刻畫出獵人技藝的高超。這樣一來,這首詩就展現出一幅風光迤邐的高手獵人狩獵圖,從詩意的貫通來看,本詩的實質的確應是贊美獵人之作。
詩中“彼茁者葭”,開篇就點明了田獵的背景和地點,春和景明,風和日麗。絲絲涼風吹拂著萬物,樹木成蔭,野母豬藏在密密麻麻的蘆葦之中,如此隱秘,聰明老練的獵人卻能夠“壹發五豝”。
打獵也要經常換地點,獵人來到了長滿蓬蒿的原野,一望無垠的原野上,草淺獸肥,只見他“壹發五”,輕松地捕獲了這些小豬。地點、環境不同,相同的是獵人高超的射獵水平和技巧。
整首詩內容簡單,形式短小。詩人簡單幾筆就勾勒出生動形象的捕獵場面,且用語通俗易懂,明白曉暢。
解讀這首詩的關鍵之處在于對“發”字的理解,“發”在這里不取發達,發射之意,而取發育、生長的意思。此處有隱喻暗示之意。詩中關于草肥獸美、一派祥和的小農風光的描寫,體現出周文王統治時期,政治清明、人民安居樂業的景象。
《騶虞》表現出古代先民拙樸無華的愿望:對美好生活的真切向往。老百姓希望國家有一位英明的君主,在他的治理下國泰民安,人民安樂,天地回春。人們按照季節播種糧食,莊稼收完,拿起弓箭到原野上打獵,過著這樣一種安寧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