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戚[qī]

【姓氏來源】

戚姓的起源比較單一,出自姬姓,以封邑名為氏,為春秋時衛國大夫孫林父的后裔。周文王的小兒子康叔,因封于康,故稱康叔。周公旦平定武庚叛亂后,將原來商都附近地區和殷民七族分封給康叔,即衛國。春秋時期,衛康叔的八世孫衛武公有子名惠孫,根據周制,惠孫的后代以祖父的字命氏,即為孫氏。惠孫的第七世孫孫林父在衛獻公時任上卿,后因失寵先后去了晉國和齊國,衛殤公時回國被封于戚邑,孫林父的支庶子孫世居戚邑,遂以封邑名為氏,稱戚姓。

【郡望堂號】

戚姓的郡望主要有東海郡等。

東海郡:秦時置郡,治所在郯城(今山東郯城北一帶),東晉時移治海虞縣(今江蘇常熟)。

戚姓的主要堂號有“享倫”、“三禮”、“景文”等。

【繁衍變遷】

戚姓發源于河南地區。秦漢時期,衛國滅亡后,戚姓子孫有逃至山東、江蘇等地避難的。南北朝在江蘇和山東之間地形成了東海郡望,并以此為中心向安徽、浙江等地散播。唐五代時,戰亂北方的戚姓族人向江南地區遷徙。兩宋時,戚姓的繁衍中心移到浙江和江蘇地區,元朝之后,戚姓人散居在華東、華南、西南各省。明朝初期,山西境內的戚姓人分遷至河南、河北、山東、陜西、湖北等地。明朝末期,戚姓人開始渡海赴臺。清康熙年間,山東地區的戚姓人開始向東北三省遷徙。

【歷史名人】

戚同文:字文約,北宋初年著名的教育家,與范仲淹共創高平學派。

戚文秀:宋朝杰出畫家,善畫水,畫有《清濟灌河圖》。

戚繼光:字元敬,明朝抗倭名將,著名的軍事家、民族英雄,著有《紀效新書》、《練兵紀實》、《茫戎要略》、《武備新書》等書。

【姓氏名人故事】

戚繼光與戚家軍

明朝時期,東南沿海地區經常受到來自日本的強盜的侵擾。古代時,日本被稱為倭,因此從日本來的海盜就稱為倭寇。倭寇以當地奸民為向導,以海螺號為聯絡方式,用武士刀埋伏偷襲,百姓深受其害。

戚繼光出生在山東沿海地區的將門世家,受到父親的影響,戚繼光從小就喜歡軍事游戲,在練習武藝的同時不忘讀書識字,學習為人處世的道理,長大后考中武舉。在蒙古兵圍攻北京城時,戚繼光擔任京城九門守衛的工作。后來被提升都指揮僉事,管理山東部分地區的衛所,防御山東沿海的倭寇。在戚繼光的領導和訓練下,山東沿海的防務有了很大的提高。幾年后,戚繼光被調往浙江,與倭寇作戰,多次取得勝利。但是戚繼光認為,明軍缺乏作戰訓練,作戰效率低,多次向上級提出練兵的建議。得到上司同意后,戚繼光到義烏招募農民和礦工,最后從中招募了四千人,進行了嚴格的教導和訓練。這支軍隊戰績輝煌,就是后來以紀律嚴明,能征善戰著稱的戚家軍。

戚繼光平息倭患。

戚繼光根據地形和倭寇的特點,創造了獨特的“鴛鴦陣”戰略,率領著戚家軍以先后十三戰十三捷的成績,取得了重大的勝利,基本解決了浙江的倭患問題,其中臺州大捷,使戚家軍聞名天下。

后來,戚繼光帶領著戚家軍,歷時十余年,掃平浙、閩、粵沿海各地的倭患,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大仙区| 青阳县| 方城县| 象州县| 新密市| 威远县| 中牟县| 贵德县| 黎川县| 塔河县| 阳信县| 犍为县| 宣恩县| 平阴县| 石河子市| 清丰县| 乌兰浩特市| 阿拉善盟| 塔河县| 荥阳市| 芒康县| 黄山市| 双流县| 彭泽县| 罗田县| 松江区| 定日县| 门源| 井研县| 靖安县| 廊坊市| 额济纳旗| 怀宁县| 绥芬河市| 呼图壁县| 宁都县| 云安县| 石屏县| 佛教| 嘉禾县| 金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