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彩圖全解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彩圖精裝)
- 王應麟 思履
- 1375字
- 2019-01-02 16:03:19
何[hé]
【姓氏來源】
何氏的起源主要有三:
其一: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后。周成王有一個弟弟名叫唐叔虞,其后裔被封于韓原,稱韓姓。春秋時期,韓國不斷發展壯大,與趙、魏兩國形成了“三家分晉”的局面。后,韓國為秦國所滅,韓姓子孫散居各地,其中一只逃難至江淮一帶,因當地人“韓”、“何”不分,遂演變為何姓。
其二:唐代的“昭武九姓”之一為何氏。隋唐時期,西域地區,有月氏人建立的康居政權,被匈奴人打敗,后建立了康國。西域的其他政權先后歸附了康國,均以昭武為姓,史稱“昭武九姓”,即康、史、安、曹、石、米、何、火尋和戊地。
其三:出自他族改姓、冒姓或賜姓。如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將鮮卑族復姓賀拔氏改為漢字單姓何氏。又有漢時有人名何苗,本姓朱,冒姓何。又如元末吐蕃宣慰使鎖南,其子銘為河州衛指揮同知,被朝廷賜姓何氏,其后人有以何為氏的。
【郡望堂號】
何氏的郡望主要有廬江郡、東海郡、陳郡、郫縣、扶風郡等。
廬江郡:西晉時置郡,治所在舒縣(今安徽廬江縣)。
東海郡:秦時置郡,治所在郯(今山東郯城北)。
陳郡:秦時置郡,治所在陳縣(今河南淮陽)。此支何氏,開基始祖為東漢末年的何夔。
何氏的堂號主要有“水部”、“廬江”、“忠孝”等。
【繁衍變遷】
何姓發源于江淮流域以及江淮流域以北的地區,主要為江蘇、安徽兩地。兩漢和魏晉南北朝時期,何姓人開始向北遷徙,至山東、河南、河北、山西、陜西以及四川等地,這些地區,為何姓在北方地區主要繁衍發展的地域,并形成了廬江、陳、東海三大郡望,涌現出相當一部分文化和政治上的名人。晉朝時,何姓人開始南遷至福建等地,成為入閩八姓之一。隋唐時期,何姓在南北方都有所發展,南方地區更為繁盛。到了明清之際,何姓族人已經遍布全國各地。
何姓人在當代中國人口排行中排位第十八位。
【歷史名人】
何晏:字平叔,三國時玄學家,為魏晉玄學的主要創始者之一。
何景明:字仲默,明朝文學家,是明朝“文壇四杰”中的重要人物,也是明代著名的“前七子”之一,與李夢陽并稱文壇領袖。
何紹基:字子貞,晚清詩人、畫家、書法家。何紹基兄弟四人均習文善書,人稱“何氏四杰”。
何香凝:著名的國民黨左派,民革主要創始人之一,是國民黨領袖廖仲愷的革命伴侶,是中國現代杰出的婦女領袖。

何晏像。
【姓氏名人故事】
天才俊逸何景明
何景明是明朝杰出的文學家,是“文壇四杰”中的重要人物,也是明代著名的“前七子”之一,與李夢陽并稱明初文壇領袖。
據說何景明出生的時候,他母親李氏夢見太陽落到了自己懷里,所以取名景明。何景明自幼聰慧,六歲可以對聯,八歲可以寫文章,十二歲時就能講解《尚書》,十六歲時與二哥同時中舉,第二年參加春試時,因為文中多奇子,主考官不欣賞而名落孫山。二十歲時考取了進士。

何景明像。
何景明是明朝的“前七子”之一,后人贊譽為“天下語詩文,必并稱何、李”。考中進士后,何景明與李夢陽等人合力倡導改革文風,以“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相號召,反對臺閣體和八股文,具有積極意義。何景明勤奮好學,著有辭賦三十二篇、詩歌一千多首,被收錄在《四庫全書》里,流傳至海外,在國外也有一定的影響。
何景明性格耿直,為官清廉,做欽差大臣時不收取當地官吏的一金一物。何景明痛恨當時政治黑暗,常常直言進諫。他的詩歌中也常揭露官軍屠掠人民的罪行,諷刺皇室的奢欲和賊臣的專權,還有描繪百姓生活風土人情的作品,都具有一定的人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