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彩圖全解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彩圖精裝)
- 王應麟 思履
- 1618字
- 2019-01-02 16:03:14
吳[wú]
【姓氏來源】
吳姓的起源主要有二:
其一:出自姬姓,為黃帝軒轅氏之后裔。后稷的第十二代孫古公亶父有三個兒子,太伯、仲雍和季歷,太伯和仲雍讓賢后,到荊蠻之地。季歷之子姬昌為振興周族苦心經營,最終由其子周武王姬發一舉滅商,建立起周王朝。繼而周王朝封太伯、仲雍后裔受封于吳,建立起強大的吳國,后世吳姓子孫則多把太伯、仲雍尊為得姓始祖。到了春秋時期,吳國逐漸強盛起來,但因夫差驕傲自大,被越國勾踐所滅。吳國被滅后,其子孫以國為氏,稱吳氏。
其二:出自虞氏或者有虞氏。仲雍的后代受封于虞國,后被晉國所滅,其子孫以國為氏,稱虞氏。又相傳上古時期部落,稱有虞氏,舜乃其領袖。因金文中,虞和吳相通,因而其子孫也有吳氏。
【郡望堂號】
吳姓郡望主要有延陵縣、濮陽郡、渤???、陳留郡等。
延陵縣:春秋時吳國貴族受封于此,治所在今江蘇丹陽西南。
濮陽郡:晉時置郡,治所在濮陽(今河南濮陽縣西南)。此支吳氏,屬季札直系后裔,其開基始祖為廣平侯吳漢的裔孫吳遵。
陳留郡:西漢時置郡,治所在陳留(今河南開封東南)。此支吳氏,亦為季札后裔,為東漢吳恢一族之所在。
吳姓堂號有“延陵”、“至德”、“濮陽”等。
【繁衍變遷】
吳姓起源于我國南方地區,戰國時期,吳國被越國攻滅后,吳王夫差的后裔開始向江蘇、浙江、安徽、山東、河南、山西等地遷居發展。秦漢時期,是吳姓第一個發展時期,吳姓人因參與秦末起義被封王,因此推動了吳姓的繁榮。南朝時,湖北地區的一部分吳姓人向四川遷徙。宋元時,吳姓在東南地區繁衍昌盛起來。明清及近現代,陸續有吳姓氏族向東南亞以及其他國家遷徙。
吳姓在當代中國人口排行中排位第十。
【歷史名人】
吳起:戰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著有《吳子》,與孫武的《孫子》合稱《孫吳兵法》,在中國古代軍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吳廣:秦末農民起義領袖。與陳勝一同發動反秦起義,建立張楚政權。
吳道子:唐代著名畫家。他作品線條遒勁雄放,畫風獨特,被人們稱為“吳帶當風”。被后人尊為“畫圣”。
吳承恩:字汝忠,是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記》的作者,明朝杰出小說家。
吳敬梓:字敏軒,清代著名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家,著有《儒林外史》,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杰出的現實主義的章回體長篇諷刺小說。

吳起像。
【姓氏名人故事】
夫椒之戰
吳王闔閭在與越國的檇李之戰中戰死,闔閭的兒子夫差發誓,一定要為父親報仇。為了鞭策自己,他派人站在庭中,每次他經過庭院,那人就對他說:“夫差!你忘了越王殺了你的父親么?!”夫差回答說:“沒有忘?!狈虿畎莶畤簽樘?,與老將伍子胥日夜操練軍隊,準備報復越國。越王勾踐聽說夫差這一情況,就想先發制人,出其不意搶先攻吳。大夫范蠡勸諫,勾踐不聽,遂起兵攻吳。吳王夫差聽聞這一消息,就征發全部水陸軍迎戰。吳越雙方在夫椒展開激戰,越軍不敵訓練有素的吳軍,大敗而逃。吳軍乘勝追擊,直搗越國都城會稽。越王只得率殘兵退居會稽山,被吳軍團團圍住。勾踐問范蠡該怎么辦,范蠡建議勾踐以卑微的姿態帶著厚禮去向吳王請和,若是吳國人不答應,就舉國降吳,自己追隨侍奉吳王。勾踐聽從了這個計策,派文種去吳軍求和。
夫差本來想答應越國的請求,但是伍子胥進言說,這是上天的安排,將越國賜給我們吳國了。便拒絕了越國的要求。文種將這個結果回報給勾踐,勾踐很生氣,想破釜沉舟,戰死沙場。文種知道吳國的太宰伯嚭向來跟伍子胥不和,就想利用這個矛盾,便勸阻勾踐說,私下去賄賂伯嚭。勾踐命文種帶上美女和寶器,私下獻給太宰嚭。太宰嚭接受賄賂,就領文種和西施去見夫差。太宰嚭勸吳王同意退兵。伍子胥再次反對。夫差覺得越國已經沒有威脅性,又沉迷于西施的美色,便沒有聽伍子胥的,同意議和而退兵。
勾踐帶著妻子和范蠡在吳國侍奉吳王三年,終于取得吳王的信任被釋放回國。后來臥薪嘗膽,最后殲滅了吳國。夫椒之戰本是吳滅越的最好時機,但是因夫差目光短淺,聽信讒言,貪戀美色,為后來越國滅吳埋下了禍根。

夫椒之戰吳王夫差大勝,但最終聽信了太宰嚭的建議而同意了越王勾踐的議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