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為政篇第二

【原文】

2.1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

【題解】

孔子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來說明施行德治仁政可以得人心,孚人望,得到人民的廣泛擁護和支持。這段話代表了孔子的“為政以德”的思想,實行德治仁政,天下的人就會發自內心地走向正確的軌道。這是強調仁德在政治生活中的核心作用,主張以道德教化為治國的原則。這是孔子學說中較有價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國的基本原則是德治,而非嚴刑峻法。

孔子認為,為政者廣施德政,百姓就會像群星拱衛北斗一樣擁護他、支持他。

仁是藏于內的品質,發抒于外而惠及他人因而形成人格力量的即為德。這種人格力量充滿了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能使人心歸附,就好比北極星,安然處在自己的位置上,而眾多的星星都圍繞著它。

【注釋】

①北辰:北極星。②共(ɡǒnɡ):同“拱”,環繞。

【譯文】

孔子說:“用道德的力量去治理國家,自己就會像北極星那樣,安然處在自己的位置上,別的星辰都環繞著它。”

【原文】

2.2 子曰:“《詩》三百 ,一言以蔽之 ,曰:‘思無邪’。”

【題解】

《詩經》在孔子時代稱作《詩》,經過孔子的整理加工以后,被用作教材。孔子對《詩經》有深入的研究,所以他用“思無邪”來概括它。這句話表達了孔子對《詩經》真摯健康的文學風格的深刻印象與高度評價。

所謂“詩言志”,是指表達個人或集體情志。《詩經》由來自民間的歌謠、士大夫創作的宮廷正樂以及天子、諸侯用以祭祀宗廟的舞曲組成。其中有對歷史、社會、時事、政治的看法和意見,有對歷史的訴說和情感的抒發,流露的是人真實的思想和情感,即使是怨,也是源于愛和希望,其本身是純正無邪的。孔子認為《詩經》可以作為統治者考察民心民俗的借鑒。

【注釋】

①《詩》三百:《詩經》中共收詩三百零五篇。“三百”是舉其整數而言。②蔽:概括。

【譯文】

孔子說:“《詩經》三百多篇,用一句話來概括它,就是‘思想純正’。”

【原文】

2.3 子曰:“道之以政 ,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

【題解】

在本章中,孔子舉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治國方針。孔子認為,刑罰只能使人避免犯罪,而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恥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罰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循規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恥之心。這反映了德治在治理國家時不同于法治的特點。孔子認為用禮制來規范、勸導百姓的思想和行為,能有效地抑制“犯上作亂”動機的形成。這反映了儒家同法家在治國方略上的差異。

孔子在這里將法治和禮治進行了對比,高下立見。關于這一段,清代名家陸隴在《松陽講義》中解說得很好。他說:“操術不同,功效各異。路頭一差,而風俗由之而殊,氣運由之而變,不可不辨也。”法治以懲罰性手段使人心存畏忌,免于犯法;而禮治德政卻使人心悅誠服,順應了人的廉恥之心。

【注釋】

①道:有兩種解釋,一說是引導的意思,一說是領導、治理,與“道千乘之國”的“道”相同。此從后解。②免:免罪、免刑、免禍。③格:糾正。

【譯文】

孔子說:“用政令來治理百姓,用刑罰來制約百姓,百姓可暫時免于罪過,但不會感到不服從統治是可恥的;如果用道德來統治百姓,用禮教來約束百姓,百姓不但有廉恥之心,而且會改正自己的錯誤。”

【原文】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題解】

這是孔子最為著名的言論之一,講述了他學習和修養的過程。這一過程,是一個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整個過程為:十五歲立下志向學習上進;三十歲打下思想、學業和事業的基礎;四十歲就可以明辨一切是非,確定正確方向了;五十歲能夠明了事物的規律;六十歲聽到一切都不再吃驚,也不受環境左右了;七十歲則到了主觀意識和做人的規則融合為一的境界,此時,道德修養達到了最高的境界。孔

⊙名家品論語⊙

孔子認為所謂把社會建造好了,其中分子不會不好,但是怎么樣才能把社會建造好呢?照孔子的理想便是“禮”。假若社會上有一種“禮”的文化,所有分子都服從“禮”,那么,各個人便都是好的了。孔子一生的事業在“禮”上。從他小時的游戲“陳俎豆設禮容”,到他壯年發表政治理想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直到他政治活動失敗了,定禮樂,作為他那“禮的設計”之最后的修訂;著《春秋》,作為他那理想的社會中“禮的制裁”之寄托,在他這恓恓惶惶的七十三歲的生涯中,哪一天忘了“禮”?傳說中的孔子適周見老子,不是為問“禮”么?司馬桓魋所拔了的樹,不也是孔子與弟子習“禮”于其下的么?在孔子死后三百多年,為司馬遷所低回留之而不能去的,不也是因為見了孔子廟堂中的車服禮器,并諸生以時習慣“禮”其家么?

——李長之《李長之批評文集》

子的道德修養過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擊,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煉,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地遵守道德規范,而不是勉強去做。這兩點對任何人,都是適用的。

【注釋】

①有(yòu):同“又”。古文中表數字時常用“有”代替“又”,表示相加的關系。②立:站立,成立。這里指立身處世。③耳順:對于外界一切相反相異、五花八門的言論,能分辨真偽是非,并聽之泰然。

孔子十五歲立志向學,一生修身立德,最終達到了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學習,三十歲在人生道路上站穩腳跟,四十歲心中不再迷惘,五十歲知道上天給我安排的命運,六十歲聽到別人說話就能分辨是非真假,七十歲能隨心所欲地說話做事,又不會超越規矩。”

【原文】

2.5 孟懿子問孝 。子曰:“無違 。”樊遲御 ,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題解】

孔子極其重視孝,要求人們對自己的父母盡孝道,無論他們在世或去世,都應如此。但這里著重講的是,盡孝時不應違背禮的規定,否則就不是真正的孝。他主張,屬于家庭倫理范疇的孝道不能越出作為政治倫理原則的“禮”的規定。可見,孝不是隨意的,必須受禮的規制,依禮而行才是孝。

⊙名家品論語⊙

立德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孔子自述他的立德過程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在“立德”的長期過程中,大約要經歷兩個大的階段:一個階段是從自然美到修飾美,兒童的本性是純真的,這可以說是自然美,但有了自然美還應該加以修飾,子夏曾經問孔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意思是說有了自然美,為什么還要打扮呢?孔子回答說:“繪事后素。”先有白底,然后畫畫。子夏很理解老師的意思,他以為人有了自然美,還應該用禮儀加以修飾,來培養他的德性,這就是從自然美到修飾美的過程。另一個階段是從外在的規范到內心的愉悅。禮儀總是帶有某種約束性、制約性,人們不免感到禮儀對思想和行為的束縛力量,可是習慣成自然,慢慢地人們會安于禮儀,并從中獲得心理上的愉悅。所以孔子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他能從規范中得到心理上的愉悅。不再感到規范的束縛,并且無往而非仁。他又說:“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智者認為仁有利,才提倡仁道;仁者是為了仁而仁,并不考慮它有利還是無利,這也是因為他可以從仁中得到心理的愉悅。到此地步,可以說他已進入了一種崇高的道德精神境界。

——姜廣輝《儒學的道德精神及其對它的現實思考》

孔子開導樊遲,不違背禮的精神是孝道的根本。

孟懿子是魯國的大夫,他遵循父親的遺囑向孔子學禮,自以為這樣就做到了孝,便向孔子請教孝道。孔子告訴他,孝親之道,只在于無違而已。因為《論語》是語錄式的文體,沒有記下孟懿子聽到孔子的回答后的反應。孔子的話雖然簡單,卻自有深意,這在他與學生樊遲的對話上反映出來了。能遵循父親的遺囑,當然是孝,但這卻只是小孝。孟懿子作為魯國的大夫,當然應該知道君主以孝道治理天下,為人臣之孝在于是否遵循了禮。他現在問孝,要首先想想自己對待父母生前的起居和死后的葬祭,是不是合乎禮的精神、有沒有僭越違逆之處。

【注釋】

①孟懿子:魯國大夫,姓仲孫,名何忌。懿,謚號。②無違:不要違背禮節。③樊遲:孔子的學生,姓樊,名須,字子遲。御:駕車,趕車。

【譯文】

孟懿子問什么是孝道。孔子說:“不要違背禮節。”不久,樊遲替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孟孫問我什么是孝道,我對他說:‘不要違背禮節。’”樊遲說:“這是什么意思?”孔子說:“父母活著的時候,依規定的禮節侍奉他們;死的時候,依規定的禮節安葬他們,祭祀他們。”

【原文】

2.6 孟武伯問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

【題解】

從古到今,做父母的最根本的愿望是孩子能健康成長,最擔憂的事情就是兒女有了疾病。所以,做兒女的能夠讓父母放心的最基本的做法就是保證自己的身心健康,這就是盡孝了。俗話說,“兒行千里母擔憂”,當然,做兒女的能夠體會父母的這種心情,也應該知道如何去關心父母。

父母對子女的愛是最博大最無私的,做人子女的當能體會父母的用心,想到生命是父母賜予的,自己是父母守護長大的,念及此,怎么會不去加以珍惜呢?然而世情卻正如《紅樓夢》中《好了歌》所云:“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子孫忘不了!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孝是對生命的一種回報,烏鳥尚有反哺之心,羔羊尚知跪乳,何況是人呢?孝實在是為人之本,所以孔子在《論語》一書中多次強調。

【注釋】

①孟武伯:上文孟懿子的兒子,名彘(zhì),“武”是謚號。②其:指孝子。

父母最擔心的事情就是兒女生病。

【譯文】

孟武伯問什么是孝道,孔子說:“父母只為孩子的疾病擔憂(而不擔憂別的)。”

【原文】

2.7 子游問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老人不僅需要物質上的奉養,更需要精神上的滿足。

【題解】

本章還是談論孝的問題。進一步闡述了孔子對于“孝”的觀點。他認為老人不僅需要奉養及物質上的滿足,更需要尊敬和精神上的滿足。人們對于犬馬及寵物都能盡心盡力地飼養,如果對于父母只知奉養而不尊敬,那就不能稱為孝了。

人有精神的需求,故有別于犬馬。孝順父母不應該僅僅停留在物質保障的層次上,還要在內心深處真正地孝敬父母,要去體諒父母的感受、敬重父母的意愿,不然即使是饑餓的乞丐也不愿意吃別人施舍的嗟來之食,何況是對待父母呢?如果沒有敬重之心,那贍養又有何意義呢?

【注釋】

①子游:孔子的高足,姓言,名偃,字子游,吳人。

孔子認為,真正的孝不是“替長輩做些事情,讓長輩先享用酒食”之類那么簡單,而是要有愛。

【譯文】

子游請教孝道,孔子說:“現在所說的孝,指能養活父母便行了。即使狗和馬,也都有人飼養;對父母如果不恭敬順從,那和飼養狗馬有什么區別呢?”

【原文】

2.8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 。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 ,曾是以為孝乎 ?”

【題解】

孔子所提倡的孝,體現在各個方面和各個層次上,他要求為人子女者不僅要從形式上按周禮的原則侍奉父母,而且要從內心深處真正地孝敬父母。這段話意思是說,只有對父母的敬重充溢于心,才能時時處處在眉宇之間、言行之中表現出和悅的神色和敬意。

真正的孝不是“有事情,小輩們去效勞;有酒食,長者先享用”,那些只是表面的敬愛。真正的孝是要有愛,內心要始終充溢著敬愛的情感,表現在外就是對父母始終是和顏悅色的。《禮記·祭義》中有這樣一段話:“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悅色。有悅色者,必有婉容。”不是真正的孝者,很難在父母面前保持一貫的和悅之色。故孔子會在弟子子夏問孝時,深有感觸地說出“色難”二字。

【注釋】

①色難:有兩種解釋,一說孝子侍奉父母,以做到和顏悅色為難;一說難在承望、理解父母的臉色。今從前解。②弟子:年輕的子弟。③食:食物。④先生:與“弟子”相對,指長輩。饌:吃喝。⑤曾:副詞,難道的意思。

【譯文】

子夏問什么是孝道,孔子說:“侍奉父母經常保持和顏悅色最難。遇到事情,由年輕人去做;有好吃好喝的,讓老年人享受,難道這樣就是孝嗎?”

【原文】

2.9 子曰:“視其所以 ,觀其所由 ,察其所安 。人焉廋哉 ?人焉廋哉?”

⊙名家品論語⊙

儒學是從“孝悌”觀念出發來施行社會教化的。父母對于子女的愛可以說是發自本性的自然之愛,人在父母養育下長大,也自然產生對父母的愛敬之心。儒家昭示這種愛敬之心,顯發之,擴充之,強化之,使之形成一種根深柢固的觀念和情感。

道德規范要求是自覺的、長久有效的信念,如果少時灌輸的思想和道德觀念,長成即拋置腦后,那就是教化的失敗。因而儒學始終抓住“孝”的觀念,把它貫徹于人的一生。

“孝”的觀念牢固確立,可以幫助其他道德規范的確立,因為自己的身體是父母所遺,寄托著父母的殷殷期望,因而自愛自重,不辱沒父母,也就理所應當成為“孝”的準繩。如果人們說,虧得某人生了這樣的兒子,這就可謂大孝。反之,如果“事君不忠”、“蒞官不敬”、“朋友不信”、“戰陣無勇”等等,為父母帶來惡名,那就不能稱作孝。

——姜廣輝《儒學的道德精神及對它的現實思考》

⊙名家品論語⊙

《論語》是一部格言錄,其中記載四百九十九段文字,多為孔子所言或與弟子、時人相互問答的話。這些文字不可等量齊觀,而至少應該區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是孔子個人的人生體悟,最富理趣,值得細加玩味。第二層是孔子與一流弟子的對話,智慧之光閃現,生動活潑,最具啟發性。第三層是孔子與平凡弟子及時人的對話,較為落實,對于我們往往切中要害。第四層則是某些弟子的個人心得,未必有什么卓越見解。

——傅佩榮《論語心得》

【題解】

這段話是孔子講述的觀察別人的方法。孔子認為,對人應當聽其言而觀其行,還要看他做事的出發點,和他什么時候最心安理得,這就可以從他的言論、行動到他的內心,全面了解觀察這個人。

前面孔子說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那么,如何知人呢?本章就是他給出的知人的方法,非常具有指導意義。“視其所以”就是看此人平時所做之事,這是從眼前看,不足以知人,還要從遠處“觀其所由”,也就是看此人是如何處理事情的,過去的所作所為、做事的出發點是什么,這樣就可以進一步認識此人。“察其所安”,就是看他處理完事情之后,表現出什么樣的神情。如果是行善事而安之,則善日積;如是行惡事而安之,則惡日增。用這樣的知人方法來觀察一個人,自然便可見出他是君子還是小人了。

【注釋】

①以:為。所以,所做的事。②所由:所經過的途徑。③安:安心。④廋(sōu):隱藏,隱蔽。

【譯文】

孔子說:“看一個人的所作所為,考察他處事的動機,了解他心安于什么事情。那么,這個人的內心怎能掩蓋得了呢?”

孔子向弟子講述怎樣觀察、了解一個人。

【原文】

2.10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 ,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 ,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題解】

這一章講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他提倡啟發式的教學,提倡學生也要有主動發明和創造精神,不滿意那種“終日不違”、從來不提相反意見和問題的學生,希望學生在接受教育的時候,能夠開動腦筋,思考問題,對老師所講的問題應當有所發揮。所以,他認為不思考問題、不提不同意見的人,是愚人。顏回在實踐上能發揮孔子平日所講授的,所以孔子說他不愚。

顏回大概是個大智若愚的人,他在孔子講學的時候,不輕易發表自己的見解,不急于去表現自己的敏捷和銳思,顯得很沉默,所以他給孔子的初始印象是個遲滯愚鈍的人。然而孔子又發現顏回能在回去之后對所講學問進行細細地琢磨而不懈怠,做到洞明之后,還能有所發揮。從“愚”到“不愚”,是孔子對顏回的一個認識過程,反映了顏回的沉靜深思,也反映了孔子對學生的考察并非是一時一地的,而是長期的觀察,可見孔子是非常善于識人的。

【注釋】

①回:即顏回,孔子最得意的門生,字子淵,魯國人。②退:從老師那里退下。省(xǐnɡ):觀察。私:私語,指顏回與別人私下討論。

【譯文】

孔子說:“我整天對顏回講學,他從不提出什么反對意見,像個蠢人。等他退下,我觀察他私下里同別人討論時,卻能發揮我所講的,可見顏回他并不愚笨呀!”

【原文】

2.11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題解】

孔子這句話強調了舉一反三、領會精神實質在教學中的重要性。“溫故而知新”是孔子對我國教育學的重大貢獻之一,他認為,不斷溫習所學過的知識,從而可以獲得新的知識。這一學習方法抓住了“學習”這一人的最重要的活動之一的本質規律,就是人的認知是從低到高、從片面到全面、從淺薄到深刻的過程,新知識、新學問都是在過去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因此,溫故而知新是一個切實可行的學習方法,也是學習的基本規律。

古人常常會把已經讀過的書拿出來溫習研磨,叫作“溫書”。所謂“好書不厭百回讀”,就是好書有常讀常新的功效。由于眼界、人生經驗等多方面的限制,很少有人能一次就完全讀通、讀透一本好書,而是隨著視野的開闊、人生閱歷的增長,再回過頭讀舊書,會發現以前讀書有疑惑的地方竟能豁然開朗了。《論語》就是這樣一本好書,我們要不時地溫習它,總會有意外的收獲。

孔子對弟子強調“溫故而知新”的重要性。

【譯文】

孔子說:“在溫習舊的知識時,能有新的收獲,就可以當老師了。”

【原文】

2.12 子曰:“君子不器。”

【題解】

孔子認為君子應為通才,博學多能。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他應該擔負起治國安邦平天下的重任。對內可以處理各種政務;對外能夠應對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說,君子應當博學多識,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個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觀全局、領導全局,成為合格的領導者。這種思想在今天仍有可取之處。

君子在這個世界上不是作為一個只有一種功用的器具而存在的,而是要不拘泥于人與事的,要有容納百川的大胸襟、大氣度,善于發現他人之善而加以吸取借鑒,善于反省自己而能加以變通,這就是孔子的“不器”思想。器具終究有所局限,不能通達,一個人如果像只器具,就會心胸褊狹行動局促,難以通達天下。所以君子求學,不以一器為自己畫地為牢,而是要博學多聞,具備浩然的大丈夫胸襟。

【譯文】

孔子說:“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樣(只有一種用途)。”

【原文】

2.13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

【題解】

做一個有道德的、博學多識的君子,不能只說不做,而應先做后說。只有先做后說,才可以取信于人。孔子教育學生注重因材施教,有的放矢。這是強調實際行動、反對夸夸其談的回答,也是對聰明敏捷的子貢的提醒。

孔子被后世稱為“至圣先師”,的確有其過人之處。他在對學生有所了解后再加以有針對性地教導。子貢長于言辭,這樣的人往往容易去逞口舌之辯或犯言過其實的錯誤。所以孔子教他先做,做完了之后再說,其中也有“敏于事而慎于言”的意思。

【譯文】

子貢問怎樣才能做一個君子。孔子說:“對于你要說的話,先實行了,然后說出來。”

孔子告誡子貢,君子要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而不是夸夸其談,光說不練。

【原文】

2.1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 ,小人比而不周。”

【題解】

孔子在這一章中提出君子與小人的區別點之一,就是小人因私利而結黨勾結,不能與大多數人融洽相處。而君子則不同,他做事總為多數人著想,能與眾人和諧相處,但不與人相勾結。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孔子這種思想就有積極意義。

朱熹在《四書集注》中注道:“周,普遍也。比,偏黨也。”“周”、“比”兩字都有與人親厚團結的意思,但二者又不完全相同。“周”是為了公,“比”是為了私。君子辦事與人團結在一起,是出于公心,而不為私。在平時的修養中,也是去其私心,存其公心,不會為了私利與人勾結在一起。這就是“周而不比”。而小人辦事,汲汲于名利,而不為公。閑暇無事時,心中所想的,也是有私無公,為了一己私利而與人狼狽為奸結為黨羽,一旦利不合,就會馬上翻臉,甚至互相落井下石。人處在社會之中,難免會有群體合作的時候,如何合作,君子與小人之道各有不同。

孔子為弟子們分析君子與小人的區別。

【注釋】

①周:團結多數人。比:勾結。

【譯文】

孔子說:“德行高尚的人以正道廣泛交友但不互相勾結,品格卑下的人互相勾結卻不顧道義。”

【原文】

2.15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 。”

【題解】

這句話提出了學習和思考的關系,指出學與思要相結合。這是孔子治學方法的重要總結。孔子認為,在學習的過程中,學和思不能偏廢。因為學而不思就會迷惘,而思而不得則會疑惑。因此主張學與思相結合的學習方式。只有將學與思相結合,才可以使自己成為既有思想,又有學識的人。

孔子認為,思考與學習同樣重要,不可偏廢。

⊙名家品論語⊙

較言行關系更為微妙的是學與思的關系。因為孔子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這兩句意義重大的話,于是一般說孔子是學、思并重,恐怕是似是而非的看法。不錯,從《論語》看,孔子是非常重視思的,如“君子有九思”(《季氏》)之類。但我們要注意,《論語》上的“思”,是面對某種行為、事物所應遵循的規范,如“言思忠,事思敬”等的思。這是把行為、事物與價值連結在一起之思,不同于一般所謂思辨之思。并不是說孔子摒斥思辨之思,“學而不思則罔”的思,即指的是思辨之思。但從“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靈公》)的話來看,孔子實際重學更多于重思。王船山《論語訓義》,對前引“學而不思則罔”兩句,將學與思作分別性地解釋說:學則不恃己之聰明,而一唯先覺之是效。思則不徇古人之陳跡,而任吾警悟之靈。把《論語》的“學”解釋為“一唯先覺之是效”,即是學習前人所積累的經驗,這是很恰切的。把此處的“思”解釋為“任吾警悟之靈”,在語意上說得稍為含混。船山真正的意思是說,把所遇到的問題作抽象的思維,古人的陳跡,亦即是經驗事實,在抽象中舍掉了,亦即是由抽象而舍象,只是順著思維的推演,以求得結論,這才是船山所說的本意。孔子的本意不是學與思并重,而是要學與思結合。

——徐復觀《向孔子的思想性格回歸》

不學不知道,學習能令人知曉世界的關系和因果;不思無所得,思考令人洞明義理。讀書學習不去思索好壞便一味地加以吸收,容易使人拘泥刻板,流入教條主義的泥淖。不去讀書學習一味地憑空思索,將現實中的經驗和智慧置之不顧,最后只能是徒然耗費了精力卻無所成。所以不能將學習和思索分開,要在學習的過程中去思考,在思考中去學習,這樣才會大有長進。

【注釋】

①罔:迷惘,沒有收獲。②殆:疑惑。

【譯文】

孔子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惘無所得;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不解。”

【原文】

2.16 子曰:“攻乎異端 ,斯害也已 !”

孔子主張博施廣采、兼收并蓄,反對偏執一端、剛愎自用。

【題解】

異端就是指中庸的兩端,一個是過,一個是不及,孔子講究中庸,主張執兩端而用其中,亦即是不要偏執一端。對于異端不要閉目塞聽,而是要去研究,知道了它的弊端在哪兒,辨識能力和免疫能力也就在了解抵抗中逐漸形成,不會去盲目聽從。這也就是俗語所說的“見怪不怪,其怪自敗”。故孔子主張要能容納不同的意見,博施廣采,兼收并蓄,巧妙地結合事物的兩端,從中抓住事物的本質,這樣才能辨識明了,避免偏執一端的毛病。

⊙名家品論語⊙

“君子”是以“中庸”為指導思想的,“小人”或“鄉愿”是按反中庸的折衷主義行事的。“中庸”是通過“和”來“執兩用中”的,而這個“中”又表現為“時中”;“反中庸”,大概是通過“同”來得其所中的,因而“肆無忌憚”。中庸者“能好人、能惡人”(《里仁》),因而“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子路》);反中庸者“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因而“一鄉皆稱愿人焉”。可見,中庸是有原則的,反中庸是無原則的;中庸是克己復禮的,反中庸是克己諛人的;中庸是和而有節(或“和而不流”)的,反中庸是知和而和(或“和而流”)的。如果說反中庸也有原則的話,那么它的原則在人,而中庸的原則在己;它的原則在“利”,中庸的原則在“義”;它的原則在“得”,中庸的原則在“安”;它的原則在效果,中庸的原則在動機。這是正、反中庸的根本區別,也是孔子告誡弟子“為君子儒,毋為小人儒”(《雍也》)的理論根據。

——龐樸《論孔子的思想中心》

【注釋】

①攻:做。異端:中庸的兩端,指“過”和“不及”。②斯:連詞,這就、那就的意思。也已:語氣詞。

【譯文】

孔子說:“做事情過或不及,都是禍害啊!”

【原文】

2.17 子曰:“由 !誨女,知之乎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題解】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是孔子被人廣為傳播的名言之一,后世常用來提醒人們用老實的態度來對待知識,來不得半點的虛假和驕傲。要養成學習踏實認真、實事求是的作風,避免魯莽虛榮的習氣。

根據這句話的語氣和意趣來看,似乎是孔子在講學,中途一眼瞥見子路(仲由)在那兒心不在焉,于是突然向他發問:“由!你聽懂了沒有?”子路可能支吾著說懂了,或說半懂不懂的。子路是孔子弟子中好勇力的一個,較為莽撞浮躁。于是孔子就語重心長地教誨他說:“懂了就是懂了,不懂就是不懂,這才是真正的智慧。”意思是要他沉下心來向學,要冷靜思考,不要學得一知半解的,便以為掌握了真知。

孔子告誡子路,做學問要腳踏實地,不要不懂裝懂。

【注釋】

①由:孔子的高足,姓仲,名由,字子路,卞(故城在今山東泗水縣東五十里)人。②知:作動詞用,知道。

【譯文】

孔子說:“由啊,我教給你的,你懂了嗎?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智慧!”

【原文】

2.18 子張學干祿 。子曰:“多聞闕疑 ,慎言其余,則寡尤 ;多見闕殆 ,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題解】

孔子這段話是回答子張怎樣能夠做好官。孔子教導學生要慎言慎行,言行不犯錯誤。他認為,身居官位者,要說有把握的話,做有把握的事,這樣可以減少失誤,減少后悔,這是對國家對個人負責任的態度。當然,這里所說的并不僅僅是一個為官的方法,也是立身于社會的基本原則。這也表明了孔子在知與行二者關系問題上的觀念。孔子并不反對他的學生謀求官職,但是主張要把官做好,還要做好官。

孔子一生周游列國,雖沒怎么受到諸侯國君的重用,但他論為政為官的言論卻還是為從政者所重視和推崇的。他弟子三千,其中有好些就是專門向他學習求官為官之道的。在學有所成的七十二賢人中,就有不少在政治上很有作為,子張就是其中之一。子張比孔子小四十八歲,正是年輕有為、意氣昂揚的時候,便很坦率直接地問老師怎樣求得官職。孔子也不迂腐,耐心地教他該怎樣做,因為年輕人容易果敢有余而不夠細心,所以孔子一再強調要慎言慎行,做到言語少錯誤,行動上少有懊悔,官祿自然在其中了。

孔子教導子張為官要慎言慎行。

【注釋】

①子張:孔子的學生,姓顓(zhuān)孫,名師,字子張。干祿:謀求祿位。②闕疑:把疑難問題留著,不下判斷。闕,通“缺”。③尤:過失。④闕殆:與“闕疑”對稱,同義,故均譯為“懷疑”。

【譯文】

子張請教求得官職俸祿的方法。孔子說:“多聽,把不明白的事情放到一邊,謹慎地說出那些真正懂得的,就能少犯錯誤;多觀察,不明白的就保留心中,謹慎地實行那些真正懂得的,就能減少事后懊悔。言語少犯錯誤,行動很少后悔,自然就有官職俸祿了。”

【原文】

2.19 哀公問曰 :“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 ,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題解】

魯哀公向孔子請教如何治理國家、讓人民擁護的辦法,孔子則從用什么人和怎么用人的方面予以解答。薦舉賢才,選賢用能,是孔子德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宗法制度下的選官用吏,唯親是舉,孔子的這種用人思想可說在當時是一大進步。“任人唯賢”的思想在歷史上一直閃耀著光輝。

魯哀公作為魯國國君,他關注的自然是怎樣才能使人民服從的問題。孔子則以舉錯之道對之。因為“政者,正也”,為政者如果能秉持公正之心,舉用正直賢能的人才,舍置曲枉不正的人,人民自然會心悅誠服。反之,為政者沒有公正之心,以一己之好惡去舉用曲枉不正的人,而舍置正直賢能的人,人民深受其害,自然會怨聲載道,即使無力去抗拒強權暴政也會心有不服。

【注釋】

①哀公:即魯哀公,魯國國君,姓姬,名將,魯定公之子,在位二十七年,“哀”是謚號。②錯:同“措”,安置。諸:“之于”的合音。枉:邪曲。

【譯文】

魯哀公問道:“我怎么做才能使百姓服從呢?”孔子答道:“把正直的人提拔上來,使他們位居不正直的人之上,則百姓就服從了;如果把不正直的人提拔上來,使他們位居正直的人之上,百姓就會不服從。”

【原文】

2.20 季康子問 :“使民敬、忠以勸 ,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

孔子委婉地告訴季康子,為政之道重在求諸自身。

【題解】

季康子的本意,是想向孔子請教治理百姓的方法,而孔子教他的卻是做人的道理,引導他提高個人的品質和修養。孔子主張“禮治”、“德治”,這不單單是針對老百姓的,對于當政者也是如此。當政者本人應當莊重嚴謹、孝順慈祥,如此則老百姓就會親近、尊敬當政者,從而真心向善,努力勞作。

季康子是魯國的權臣,他所問的重點在于使民之道:怎樣才能使百姓對上恭敬盡忠、勤勉做事。孔子的回答卻是重在修己之道,要求執政者首先做到用莊重的態度對待老百姓,孝順父母,愛護幼小,舉賢用能,教育能力低下的人。認為“子帥以正”,老百姓自然就會心悅誠服,競相效仿。其實質是人心美德存在著巨大的感染力,引導事物朝良性方向發展。

【注釋】

①季康子:魯大夫季桓子之子,魯國正卿,“康”是謚號。②以:通“與”,可譯為“和”。③勸:勉勵的意思。

【譯文】

季康子問:“要使百姓恭敬、忠誠并互相勉勵,該怎么做?”孔子說:“如果你用莊重的態度對待他們,他們就會恭敬;如果你能孝順父母、愛護幼小,他們就會忠誠;如果你能任用賢能之士,教育能力低下的人,他們就會互相勉勵。”

【原文】

2.21 或謂孔子曰 :“子奚不為政 ?”子曰:“《書》云 :‘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題解】

孔子認為,自己在家奉行孝道,亦是在參與政治教化。

這一章反映了孔子的一個基本思想:把親情擴充為人與人之間的仁德之心,把治家之道伸展到治國之道。這種思想有著跨越時代的價值。他認為,治理國家以孝為本,孝父友兄的人才有資格擔當國家的官職。說明了孔子的“德治”思想主張。

⊙典故與知識⊙

中國古代,父母死了是三年之喪,要守孝三年。我們在幾十年前,許多朋友還是守這個規矩,手臂上都還戴一塊白布或黑布。現在沒有了,三年變三天了。在守喪時期稱制中,在名片上面,名字旁邊都要加印一個較小的“制”字,表示在守喪。在古代更嚴重,研究我國古代政治制度,所謂圣朝以孝治天下,做官的人,不管文官武官,也不管官做多大,碰到父母之喪,如果不馬上請假還鄉,那是不對的,監察御史馬上提出彈劾,可以處分到永不錄用的程度,是很嚴重的。不過有一點例外,以武將來說,他正在前方作戰,假使父母死了,仍然要向朝廷請假還鄉,皇帝可以下詔書,著他移孝作忠,予以慰留,這才可以不還鄉。在戲劇里可以看到,有的戲里武將穿半邊白袍的,就表示他是戴孝上陣,那都是皇帝特殊的慰留,國家非要這個人不可;有些是他還鄉守孝以后,喪服未滿,皇帝下命特別起用,名為“起復”。而起復有兩種情形,一種是退休以后再起用,一種是還鄉守制的人起用。古代這種政治制度,也有它的好處。一個人從政久了以后,離開民間太久了,對民間的情形都不知道,回鄉以后,杜門思過,也不準宴客,與地方官吏都不得接觸,可以深入到民間。這是中國古禮。

古代連皇帝也要守喪三年。譬如說喪期中是不準結婚的,年輕皇帝登位前若要結婚,除非由皇太后下命令才可以。在唐代、宋代、明代、清代都有,老皇帝一死,新皇帝沒有就位以前,喪事沒有發布,先辦婚事,第二天再發喪,否則就違犯禮制。這種古禮連皇帝都要遵守,這是中國文化的精神。

孔子認為為政在德,而孝為德之本。雖然沒有身居官位,但在家施行孝道,友愛兄弟朋友,亦是在參與政治教化了。孔子還引用古代的經典《尚書》來論證自己修身為政的觀點。《詩經》上亦有:“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意思是說,做妻子的表率,從而推廣到兄弟,再推廣到封邑和國家。所以個人是否為官從政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個人以孝來齊家,流風所及而化育萬物,使全國上下形成孝的社會風氣,使萬民得以沐浴其恩澤。

【注釋】

①或:有人。②奚(xī):疑問詞,當“何”、“怎么”、“為什么”講。③《書》:指《尚書》。“《書》云”以下三句見偽《古文尚書·君陳》,略有出入,可能是《尚書》逸文。④施于有政:“有”在此無實在的意義。

【譯文】

有人問孔子說:“您為什么不當官參與政治呢?”孔子說:“《尚書》中說:‘孝呀!只有孝順父母,才能推廣到友愛兄弟。并把孝悌的精神擴展、影響到政治上去。’這也是參與政治,為什么一定要當官才算參與政治呢?”

【原文】

2.22 子曰:“人而無信 ,不知其可也。大車無②,小車無③,其何以行之哉?”

【題解】

孔子用一個著名的比喻,闡述了誠實守信的重要性。信,是儒家傳統倫理準則之一。孔子認為,信是人立身處世的基石。在《論語》中,信的含義有兩種:一是信任,即取得別人的信任;二是對人講信用。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確實應該讓不守信的人無法暢行無阻。

在孔子看來,不講信用的人好比缺少鉚釘的車子,難以行走天下。

人無信不立,喪失了別人的信任,或是對別人不講信用,最后終將陷入孤獨的焦灼之中,感覺不到任何的依恃,好比車子沒有了鉚釘,就不能行走天下。

【注釋】

①而:如果。信:信譽。②大車:指牛車。(ní):大車轅和車轅前橫木相接的關鍵。③小車:指馬車。(yuè):古代車轅與橫木相連接的關鍵。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不講信譽,真不知他怎么辦。就像大車的橫木兩頭沒有活鍵,小車的橫木兩頭少了關扣一樣,怎么能行駛呢?”

【原文】

2.23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 ?”子曰:“殷因于夏禮 ,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名家品論語⊙

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小車無,其何以行之哉?”(《論語·為政篇第二》)是說一個人如果不講信譽,好像馬車上沒有駕馭牲畜的關鍵,是完全不行的。他告誡學生,要行事通達,首先要做到忠信篤敬,這幾個字被他的學生奉為座右銘。“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于前也,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張書諸紳。”(《論語·衛靈公篇第十五》)當子張問他如何提高品德時,他又說:“主忠信,徙義,崇德也。”(《論語·顏淵篇第十二》)他的最高道德理想——仁,自然也包涵了信的內容。“子張問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子張進一步問是哪五者,子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論語·陽貨篇第十七》)孔子還說:“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篇第十二》)所謂“克己復禮”,是約束自己的行為,這是孔門修己安人的重要內容。

——李銘起《論孔子的“信”》

⊙名家品論語⊙

“儒”本來是亡國遺民的宗教,所以富有亡國遺民柔順以取容的人生觀,所以“儒”的古訓為柔懦。孔子認清了那六百年殷周民族同化的歷史實在是東部古文化同化了西周新民族的歷史——西周民族的新建也都建立在那“周因于殷禮”的基礎之上——所以他自己沒有那種亡國遺民的柔遜取容的心理。

——姜廣輝《儒學的道德精神及對它的現實思考》

孔子開導子張,禮之根本永遠不會改變。

【題解】

這里孔子講了禮制史的繼承與發展的情況,指出了其損益規律。孔子歷來不反對變革,但是一切變革都是在既有的基礎上進行的,是有跡可循的。孔子在這兒提出一個重要概念:損益。它的含義是增減、興革,即對前代典章制度、禮儀規范等有繼承、沿襲,也有改革、變通。子張問“十世”者,世為朝代,意即今后之十代,其制度變易如何、所走過的路不會全然沒有任何痕跡,循著它,可以通向何方,一個國家的歷史和文化亦有其演變的印跡可循,可知我們將要通向何方。故孔子先征以夏商周三代之沿革,后答以未來。原有的而不合時宜的東西,加以廢棄,謂之損;其為時代之所需而原來沒有的,便加以建立,謂之益。殷有天下,依于夏朝之禮制,有損有益。周有天下,依于殷朝之禮制,其所損益亦然。其或繼周而有天下者,亦必依于周禮而損益之。如是雖百世而亦可知也。變的是制度,不變的是基本的倫常,那也是禮之根本。

【注釋】

①世:古時稱三十年為一世,一世為一代。也有的把“世”解釋為朝代。也:表疑問的語氣詞。②殷:殷朝,即商朝,商王盤庚遷都于殷(今河南安陽西北),后來就稱商朝為“殷”。因:因襲,沿襲。

【譯文】

子張問:“今后十代的禮制現在可以預知嗎?”孔子說:“殷代承襲夏代的禮制,其中廢除和增加的內容是可以知道的;周代繼承殷代的禮制,其中廢除和增加的內容,也是可以知道的。那么以后如果有繼承周朝的朝代,就是在一百代以后,也是可以預先知道的。”

【原文】

2.24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題解】

孔子提出“義”和“勇”的概念,都是儒家有關塑造高尚人格的規范。《論語集解》注:“義,所宜為”。符合仁、禮要求的,就是義。“勇”,就是果敢、勇敢。孔子把“勇”作為實行“仁”的條件之一。“勇”,必須符合“仁、義、禮、智”,才算是勇,否則就是“亂”。

按照周禮,祭祀是國之大事,有著詳細的制度。但到了春秋末期,禮崩樂壞,很多諸侯國的國君已經不再遵守周禮所定的祭祀之禮了。不是自己應該祭祀的鬼神而去祭祀,其意在求福,自是一種諂媚之舉了。見義不為,一則由于畏難,二則由于避禍。畏難是庸碌者所為,避禍則賢者有時也難免。禍有當避,有不當避,孟子就講,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而在見義之后不能挺身而出,這就是沒有勇氣了。

【譯文】

孔子說:“祭祀不該自己祭祀的鬼神,那是獻媚;見到合乎正義的事而不做,那是沒有勇氣。”

⊙典故與知識⊙

所謂“周禮”,其特征是將以祭神、祭祖先為核心的原始禮儀,加以改造制作,予以系統化、擴展化,成為一整套早期奴隸制的習慣統治法規。以血緣父家長制為基礎(親親)的等級制度是這套法規的骨脊,分封、世襲、井田、宗法等政治經濟體制則是它的延伸擴展。而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也正是由原始禮儀巫術活動的組織者領導者(所謂巫、尹、史)演化而來的“禮儀”的專職監督保存者。

孔子認為,見義而為,敢于駁斥小人,可以稱為勇。

主站蜘蛛池模板: 百色市| 乃东县| 浑源县| 安丘市| 武功县| 宝清县| 泸溪县| 樟树市| 松江区| 海晏县| 左贡县| 吴川市| 南昌市| 通渭县| 永昌县| 衢州市| 顺义区| 即墨市| 波密县| 胶州市| 资源县| 博客| 瑞金市| 政和县| 乐陵市| 鲁山县| 上犹县| 利辛县| 仙居县| 汤原县| 鄂伦春自治旗| 抚宁县| 贡觉县| 汝阳县| 龙江县| 会昌县| 清河县| 沂水县| 芦溪县| 黄梅县| 兴安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