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卷 《論語》原文

學而篇第一

【原文】

1.1 子曰 :“學而時習之 ,不亦說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 ,不亦君子乎 ?”

【題解】

這是《論語》第一篇的第一章,本章開宗明義,概括了孔子人生理想的三個方面,實際上也是所有人人生的三個要務:人要學習,以至終身學習,以學為快事;人要交友處世,以人和為樂事;人要自知自立,不奢求于外。人不學不知道,但學習之后不代表就掌握了,還要按時去溫習和鞏固,這樣才能做到學而有知。有知之后,再與朋友相互切磋,把學習中遇到的難題或新收獲與人共同分析、分享,自是人生快事。即使自己不被人了解、不被人器重,卻依然能夠安貧樂道,不心生怨尤,這不正是君子的作風嗎?雖然這一段只有這看似簡單的三句話,卻表達了孔子對前來向他學習的弟子的歡迎之意,又表明自己授業內容的總括——學習之道和學習的目以及儒家提倡的君子之道。

【注釋】

①子:中國古代對有學問、有地位的男子的尊稱。《論語》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②習:“習”字的本意是鳥兒練習飛翔,在這里是溫習和練習的意思。③說(yuè):同“悅”,高興、愉快的意思。④樂(lè):快樂。⑤慍(yùn):怒,怨恨,不滿。⑥君子:《論語》中的“君子”指道德修養高的人,即“有德者”;有時又指“有位者”,即職位高的人。這里指“有德者”。

【譯文】

孔子說:“學到的東西按時去溫習和練習,不也很高興嗎?有朋友從很遠的地方來,不也很快樂嗎?別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卻不生氣,不也是一位有修養的君子嗎?”

孔子向弟子闡釋學習之道和為人之道。

⊙名家品論語⊙

吾儕對于如此有價值之書,當用何法以善讀之耶?我個人所認為較簡易且善良之方法如下:

第一,先注意將后人竄亂之部分剔出,以別種眼光視之,免使蒙混真相。

第二,略依前條所分類,將全書纂抄一過,為部分的研究。

第三,或作別種分類,以教義要點——如論“仁”、論“學”、論“君子”等為標準,逐條抄出,比較研究。

第四,讀此書時,即立意自作一篇孔子傳或孔子學案。一面讀便一面思量組織法且整理資料,到讀畢時自然能極徹底極正確地了解孔子。

第五,讀此書時,先要略知孔子之時代背景。《左傳》《國語》實主要之參考書。

第六,此書文義并不艱深,專讀白文自行 繹其義最妙。遇有不解時,乃翻閱次條所舉各注。

以上為書本上智識方面之研究法。

——梁啟超《梁啟超講讀書》

【原文】

1.2 有子曰 :“其為人也孝弟 ,而好犯上者,鮮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

【題解】

孝、弟(悌),是中國傳統社會要求子女對父母、弟弟對兄長持有的正確態度。如此,可以防止犯上作亂的行為。這便是孝道的社會政治意義。自春秋、戰國以后的每個朝代,都繼承了孔子的孝悌學說,主張“以孝治天下”。從重親情擴大到有利于社會秩序的規范,這是有借鑒意義的。孔子重視個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強調以禮來建構社會倫理秩序。在這個秩序中,仁是其根本,而仁的根本又在于孝悌,是從懂得珍惜自己身邊的親人做起的,也就是俗語所說的“百善孝為先”。有了對父母的孝和對兄弟的友愛,然后推己及人,從而建立起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等對應的關系秩序,達成社會的整體和諧。一個懂得孝和敬的人,自然會在社會中安分守己,不會去做逆反的事情。

【注釋】

①有子:孔子的學生,姓有,名若。在《論語》中,孔子的學生一般都稱字,只有曾參和有若稱“子”。②弟(tì):同“悌”,敬愛兄長。③鮮(xiǎn):少。④未之有也:“未有之也”的倒裝句,意思是沒有這種人。⑤與:即“歟”字,表示疑問的助詞。《論語》中的“歟”字皆作“與”。

【譯文】

有子說:“那種孝順父母、敬愛兄長的人,卻喜歡觸犯上級,是很少見的;不喜歡觸犯上級卻喜歡造反的人,更是從來沒有的。有德行的人總是力求抓住這個根本。根本建立了便產生了仁道。孝敬父母、敬愛兄長,大概便是仁道的根本吧!”

有子認為,恪守孝悌是“仁”道之本。

【原文】

1.3 子曰:“巧言令色 ,鮮矣仁 !”

【題解】

花言巧語者,一定是為人處世不講原則、表面討好別人、實際只圖達到個人目的的人。這種人,孔子是一貫反對的。孔子注重人的實際行動,強調人應當言行一致,力戒空談巧言、心口不一。這種質樸精神和本色的態度,是中國傳統道德中的精華內容。巧言令色的人往往輕薄不務實,一味追求外在的悅人而不去修養內心的仁德,擺著偽善的面孔混跡在人群之中,搖唇鼓舌,惑亂人心,使人上當受騙。明末著名思想家顧炎武曾在《日知錄》中歸納出天下兩種最不仁的人,其一是好犯上作亂的人,其二便是巧言令色的人。孔子一生周游列國,識人無數,所以總結出這樣的人“鮮矣仁”。

【注釋】

①巧言令色:巧,好;令,善。巧言令色,即滿口說著討人喜歡的話,裝出討人喜歡的臉色。②鮮:少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偽裝出一副和善的面孔,這種人是很少仁德的。”

【原文】

1.4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

【題解】

曾參在孔門中以注重修身著稱,他提出了“反省內求”的修養方法,不斷檢查自己的言行,以使自己修養成完美的人格。這種自省的道德修養方式在今天都是令人改過遷善的最有效的方法。曾參還提出了“忠”和“信”的做人標準:“忠”的特點是一個“盡”字,即辦事盡心盡力;“信”是信任和信用,表現為誠實不欺,說真話,說話算數。這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基石。在紛紜的世道中,天下人熙熙攘攘皆為利來利往,如何才能保持真我,保持沉著的心態呢?曾子告訴我們,要不斷審視反省自身,一天之內要多次問問自己:是否不為自己的私利,做到與人忠信?與朋友交往,是否做到誠信不欺詐?老師傳授的功課是否溫習過?曾子堅持“一日三省”,在紛紛擾擾的春秋末期做到了精心修業,成為孔子學說的傳道人之一。

曾子認為,躬身自省是不斷完善自我的有效方法。

【注釋】

①曾子:孔子晚年的學生,名參(shēn),字子輿,比孔子小四十六歲。生于公元前505年,魯國人,是被魯國滅亡了的鄫國貴族的后代。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著稱,據說《孝經》就是他撰寫的。②三省(xǐnɡ):多次反省。③傳:老師講授的功課。

【譯文】

曾參說:“我每天從多方面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與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守信了呢?對老師傳授的功課,是不是用心復習了呢?”

【原文】

1.5 子曰:“道千乘之國 ,敬事而信 ,節用而愛人 ,使民以時 。”

【題解】

這段話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張。他提出了五條關于治理國家的基本原則:敬事、取信于民、節用、愛人、使民以時,即要求國家管理者嚴肅認真地辦理各方面事務,恪守信用;節約用度,愛護人民;役使百姓應注意不誤農時等。宋代理學家朱熹在《論語集注》中說:“言治國之要,此五者,亦務本之意。”在孔子生活的時代,西周初年建立的宗法分封制度瓦解,各個諸侯國都欲爭霸天下,彼此之間戰爭不斷,給人民帶來無休止的苦痛。孔子感嘆亂世之中民生之疾苦,建議執政者要以仁道治國,具體來說就是執政者要敬其事,對人民有公信力,愛護民眾、節約經費,讓人民服勞役要在農閑之時。直到今天,孔子這種具有民本思想的政治主張還閃耀著光芒。

【注釋】

①道:通“導”,引導之意。此處譯為治理。千乘(shènɡ)之國:乘,古代用四匹馬拉的兵車。春秋時期,打仗用兵車,故車輛數目的多少往往標志著這個國家的強弱。千乘之國,即代指大國。②敬事:“敬”是指對待所從事的事務要謹慎專一、兢兢業業,即今人所說的敬業。③愛人:古代“人”的含義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人”,指一切人群;狹義的“人”,僅指士大夫以上各個階層的人。此處的“人”與“民”相對而言。④使民以時:“時”指農時。古代百姓以農業為主,這里是說役使百姓要按照農時,即不要誤了耕作與收獲。

【譯文】

孔子說:“治理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應該恭敬謹慎地對待政事,并且講究信用;節省費用,并且愛護人民;征用民力要尊重農時,不要耽誤耕種、收獲的時間。”

孔子向弟子們闡釋治理大國的施政要點。

【原文】

1.6 子曰:“弟子入則孝 ,出則弟 ,謹而信 ,泛愛眾,而親仁 。行有余力 ,則以學文 。”

孔子認為,教育重在培養學生的德行修養,而一個人的修養如何,首先要看他對父母的態度。

【題解】

這段話表明了孔子希望培養的理想人格,即達到孝、弟(悌)、謹(慎)、信、泛愛、親仁、學文七條標準。同時也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為中心,重點在育人。孔子重視個人的修養,認為一個人最應該具備的能力首先是愛人的能力。愛人就是首先要愛父母,再次是愛兄弟,最后是愛朋友,其次是愛大眾、愛人類,這樣才能做到仁。能做到這樣的人就已經很了不起了。如果尚有余力的話,再去學習文化知識,掌握歷史典籍、文獻知識,以及歷史的經驗和現實的實踐,這樣在生活中就會明白掌握世事的規律,恰當地處理事情,懂得人生的道理,圓滿自我的價值。

【注釋】

①弟子:有二義,一是指年幼之人,弟系對兄而言,子系對父而言,故曰弟子;二是指學生。此處取前義。入:古時父子分別住在不同的居處,學習則在外舍。入是入父宮,指進到父親住處;或說在家。②出:與“入”相對而言,指外出拜師學習。出則弟,是說要用悌道對待師長,也可泛指年長于自己的人。③謹:寡言少語稱為謹。④仁:指具有仁德的人,即溫和、善良的人。此處形容詞用作名詞。⑤行有余力:指有閑暇時間。⑥文:指詩、書、禮、樂等文化知識。

【譯文】

孔子說:“小孩子在父母跟前要孝順,出外要敬愛師長,說話要謹慎,言而有信,和所有人都友愛相處,親近那些具有仁愛之心的人。做到這些以后,如果還有剩余的精力,就用來學習文化知識。”

【原文】

1.7 子夏曰 :“賢賢易色 ;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題解】

這段話提出了正確處理夫婦、父子、君臣、朋友四種關系的道德標準。子夏認為,一個人有沒有良好的教育,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識,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實行“孝”、“忠”、“信”等基本道德。只要做到了這幾點,即使他說自己沒有學習過,也可以認為他已經是個有良好教養的人了。這一章與前一章聯系起來,就更可以看出孔子施教重在人的德行與本質的基本特點。子夏作為孔子的弟子,申述了孔子育人注重人的品質德行修養,其次才是學習文化知識。一個人是否有學問,不在于看他讀過多少本書,而是看他是否達到了做人的修養。也就是說,一個人要想精通學問之道,要先從自己的品行的修養、待人接物上著手。明白為人處世的道理,才能夠學有所成,即《紅樓夢》中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注釋】

①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高足,以文學著稱。比孔子小四十四歲,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國宣傳孔子的思想主張。②賢賢:第一個“賢”字作動詞用,尊重的意思。賢賢即尊重賢者。易:有兩種解釋,一是改變的意思;二是輕視的意思,即尊重賢者而看輕女色。③致其身:致,意為“奉獻”、“盡力”。這里是要盡忠的意思。

【譯文】

子夏說:“一個人能夠尊重賢者而看輕女色;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服侍君主,能夠獻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恪守信用。這樣的人,即使他自己說沒有學過什么,我也一定要說他已經學習過了。”

子夏認為,君子應當尊重賢者而看輕女色。

【原文】

1.8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 ,學則不固 。主忠信 。無友不如己者 。過則勿憚改 。”

【題解】

這里,孔子提出了君子應當莊重大方,才能具有人格的威嚴,莊重而威嚴才能認真學習而所學牢固。君子還要慎重交友,還要有過則勿憚改的對待錯誤和過失的正確態度。這一思想把君子從內到外的修養聯系起來,對世人的內外在修養具有重要指導意義。一個人內心端正莊嚴,會反映到氣質容顏上來,神態莊重威嚴、大方得體,就會使人感到穩重可靠,人們自然會加以敬重、信賴。反之,一個人倘若容儀不修,散漫隨意,舉止輕浮,人們也就會隨意待他。故人必自重而后人重之,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要重視學習,善于結交朋友,著眼于朋友比自己好的方面加以學習,從而不斷提高自己、完善自我。在犯了錯誤的時候,要正面對待,不逃避掩飾,勇敢地加以改正。

【注釋】

①重:莊重、自持。②學則不固:所學不牢固。與上句聯系起來就可理解為:一個人不莊重就沒有威嚴,所學也不牢固。③主忠信:以忠信為主。④無:通“毋”,不要的意思。不如己者:指不忠不信的人,“不如己者”是比較委婉的說法。⑤過:過錯、過失。憚:音dàn,害怕、畏懼。

【譯文】

孔子說:“一個君子,如果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即使讀書,所學也不會牢固。行事應當以忠和信這兩種道德為主。不要和不忠不信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要不怕改正。”

【原文】

1.9 曾子曰:“慎終追遠 ,民德歸厚矣 。”

【題解】

儒家非常重視喪祭之禮,他們把祭祀之禮看作一個人孝道的繼續和表現,認為通過祭祀之禮,可以培養個人對父母和先祖盡孝的情感。儒家重視孝的道德,是因為孝是忠的基礎,一個不能對父母盡孝的人,是不可能為國盡忠的。所以忠是孝的延伸和外化。只要做到忠與孝,社會與家庭就可以得到安定。孔子并不相信鬼神的存在,他說“敬鬼神而遠之”,就證明了這一點。他沒有提到過人死之后是否有靈魂存在的問題,而是通過祭祀亡靈,來實行教化,希望把人們塑造成有教養的忠孝兩全的君子。

曾子對于慎終和追遠的重視,是在于對死的敬畏和對過往的崇敬。因為生死是相對的,沒有生就沒有死,沒有死也就無所謂生。而人從過往的歷史中可以獲得借鑒,也就是古可以鑒今。歷史有傳承的作用,忘記歷史的人也必將被歷史所忘記。

【注釋】

①慎終追遠:慎終,指對父母之喪要盡其哀;追遠,指祭祀祖先要致其敬。②民德:指民心,民風。厚:樸實,淳厚。民德歸厚,指民心歸向淳厚。

儒家認為,孝是忠的基礎,忠是孝的延伸。如果大家都能孝敬父母、敬畏祖先,我們的社會風氣就會日益淳樸厚道。

【譯文】

曾子說:“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喪事,恭敬地祭祀遠代祖先,就能使民心歸向淳厚了。”

【原文】

1.10 子禽問于子貢曰 :“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 ?”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

【題解】

本章通過子禽與子貢兩人的對話,表現了孔子的為人處世的方式與風格。孔子之所以到處都能受到禮遇和尊重,在于孔子具有溫和、善良、恭敬、儉樸、謙讓的道德品格。他能不激不厲,即之也溫;仁德待人,寬厚善良;尊重他人,處事恭敬;居仁守禮,自奉儉樸;先人后己,謙退禮讓。所以每到一個諸侯國,都受到各國國君的禮遇,與人交往,都能得到別人的尊重。他不用去乞求什么,別人都愿意幫助他。這就是孔子與眾不同的待人接物的方式。

孔子每周游到一個諸侯國,都會與聞其國的政事。這并不是因為他心中對名利祿位有所欲求,而是因為一個國家的政事關系到國家的盛衰興亡,關系到人民的生產生活,是一個國家的核心元素。故孔子要去關心、了解、洞察政治的發展變化,而不同于那些汲汲于功名富貴的人,故不卑不亢、不忮不求,純然一派君子之風。

【注釋】

①子禽:姓陳,名亢,字子禽。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比孔子小三十一歲。②抑與之:抑,反語詞,可作“還是……”解。與之,(別人)自愿給他。③其諸:表示不太肯定的語助詞,有“或者”、“大概”的意思。

【譯文】

子禽問子貢說“:夫子每到一個國家,一定聽得到這個國家的政事。那是求人家告訴他的呢,還是人家主動說給他聽的呢?”子貢說:“夫子是靠溫和、善良、恭敬、節儉和謙讓得來的。夫子的那種求得的方式,大概是不同于別人的吧?”

子貢告訴子禽,孔子之所以走到哪里都備受禮遇,在于孔子溫和、善良、恭敬、儉樸、謙讓。

【原文】

1.11 子曰:“父在,觀其志 。父沒,觀其行 。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題解】

這一章仍是談“孝”的問題,把“孝”具體化了。這段話有一個前提,就是父親所尊崇的道理一定要正確。但不管一個做父親的人思想和道德水準有多高,他對于兒子的期望標準總是好的,而且這里說了,父親在世的時候,兒子已經表現出了自己的志向。那么父親去世之后,兒子不要降低自己的標準。三年內都不改變他父親所尊崇的正確的道理,這就是盡孝了。這里需要說明的是,這段話并沒有阻礙下一代發展的意思,有人用兒子“言行舉止都總停留在過去的水平上”來批評這句話,顯然是曲解。

⊙名家品論語⊙

中國的社會結構以家庭為基礎,家庭內的父子關系是主軸,其他各種關系均以此為中心。父子關系不但在家庭內發生作用,而且擴及宗族,及至于國家。中國古代的君臣關系,實是父子關系之投射。由此中國背景孕育,中國人的性格因素首先是服從權威的長上,其次是恪守本分。在此家、族、國之結構中,人各有其固定位置及關系,個人無需也不能表現其超越或凌駕于他人之上的才能,故而中國人的性格又偏于保守、不喜變遷及不鼓勵個人主義。再進而言之,由于個人始終處于家、族、國之范圍內存在,故而易于養成所謂“中庸態度”。

——許烺光《祖蔭下:中國鄉村的親屬、人格與社會流動》

【注釋】

①其:指兒子,不是指父親。②行(xínɡ):行為。

【譯文】

孔子說:“當他父親活著時,要看他本人的志向;他父親去世以后,就要考察他本人的具體行為了。如果他長期堅持父親生前那些正確原則,就可以說是盡孝了。”

孔子認為,孝敬父母要做到言行一致,即使父母死了,也應遵循父母的教導行事。

【原文】

1.12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 ,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名家品論語⊙

實際上孔子既是禮的繼承者,又是禮的改革者,只不過他不像其他激進的改革者那么冒進,采取全盤否定或整個拋棄的方法罷了。他采用的是禮與“仁”結合的方法。本來,禮的主要內涵就是兩方面的,一是區分上下、尊卑、親疏、遠近使之有差別;二是協調上下、尊卑、親疏、遠近使之更和諧。前者重在“分”,后者重在“合”,后者的核心就是一個慈愛仁厚之心,只是這一面始終沒有被足夠地認識和使用,而孔子則以“仁”這一概念使后者有了堅實的心理基礎,加強了禮的協調功能,使等級森嚴的宗法制度轉向充滿溫情的人際關系,也使禮的兩面功能都得到了充分運用。

——葛兆光《中國經典十種》

【題解】

這段話講的是治國之道,強調禮樂相濟為用。“和”是儒家所特別倡導的倫理、政治和社會準則。《禮記·中庸》寫道:“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禮的推行和應用要以和諧為貴,但并不是要為和諧而和諧,禮是社會規范和社會秩序的具體表現,脫離了社會秩序和規范的和諧是行不通的。在人類社會發展的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社會是有等級差別的,秩序和規范是必要的。所謂先王之道,就是西周以來行之有效的禮樂制度。但到春秋時代,這種社會秩序和規范開始破裂,臣弒君、子弒父的現象已屬常見。對此,有子提出“和為貴”的主張,又指出不能為和而和,要以禮節制之。可見有子提倡的“和”并不是無原則地調和,這是有其合理性的。在歷史上,凡是要加強社會秩序的時候,有子的這種思想都會受到重視。

“和”是儒家倡導的倫理、政治和社會準則,但不能為和諧而和諧。

【注釋】

①先王之道:指的是古代圣王治國之道。

【譯文】

有子說:“禮的功用,以遇事做得恰當和順為可貴。以前的圣明君主治理國家,最可貴的地方就在這里。他們做事,無論事大事小,都按這個原則去做。如遇到行不通的,仍一味地追求和順,卻并不用禮法去節制它,也是行不通的。”

【原文】

1.13 有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也 ;恭近于禮,遠恥辱也 ;因不失其親 ,亦可宗也 。”

【題解】

這段話講的是儒家的交友待人之道。

孔子的弟子有子在本章所講的這段話,表明他對“信”和“恭”是十分看重的。“信”要以義為基礎,方能做到踐行可復;“恭”要以周禮為標準,方能遠離恥辱,也就是保持人與人之間的尊重。不符合禮的話絕不能講,講了就不是“信”的態度;不符合禮的事絕不能做,做了就不是“恭”的態度。這是講的為人處世的基本態度。

信義是社會道德共同之所尚,故古人有一諾千金之說,有重然諾而輕生死者。并非人不重生死,而是信義高于生死,唯其義盡,所以至于仁。背信棄義者遭人唾棄是信義社會對人的外在他律,人還必須堅持內心的自律,保持一種恭肅近于禮的狀態,這樣他律和自律相輔相成,從而生發出正體的道德精神之美善,方得以堂堂正正立于天地之間。

【注釋】

①復:實踐,履行。②遠:使遠離,可以譯為避免。③因:依靠之意。④宗:主。可宗,可靠。

【譯文】

有子說:“約言符合道德規范,這種約言才可兌現。態度謙恭符合禮節規矩,才不會遭受羞辱。所依靠的都是關系親密的人,也就可靠了。”

【原文】

1.14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謂好學也已。”

【題解】

本章講的是君子的日常言行的基本要求。孔子認為,作為一個君子,不應當過多地講究自己的飲食與居處,他在工作方面應當勤勞敏捷,謹慎小心,而且能經常檢討自己,請有道德的人對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不去追求物質享受,不貪圖安樂,把注意力放在做有意義的事情上面,追求真理。既有勤奮的精神,又有高明的方法,才可以算作是熱愛學習。這是孔子對學生的教誨,也是孔子一生求學精神的真實寫照。

孔子認為,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要盡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

人活著不僅僅為了求得飽暖安逸,還應該有一種對理想的追求精神。有了這樣的理想,就不應再沉溺于物質的欲望,要有克制自己的能力,把對物質的追求提升為對真善美的追求,以及精神的獨立上來。這樣就不會去計較私欲得失,蠅營狗茍,而會敏于事而慎于言,使自己的內心清澄,去接近有道之人來匡正自己。

【注釋】

①有道:指有道德、有學問的人。正:匡正,端正。

⊙名家品論語⊙

孔子的學說還有一個值得我們注意的地方:人格的重視。孔子不但希望每一個人能夠生存,還希望他能夠好好地生活。因為人之所以異于禽獸在于人有道德的或精神的生活,而禽獸只有生物的或物質的生存。要發展人性,政治家不但要使人民豐衣足食,還要培養他們的人格,使他們都能修身立德。《大學》所說“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是孔子一個基本的主張。

——蕭公權

【譯文】

孔子說:“君子飲食不追求飽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對工作勤奮敏捷,說話卻謹慎;接近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并向他學習,糾正自己的缺點,就可以稱得上是好學了。”

【原文】

1.15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謂與 ?”子曰:“賜也 ,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

孔子與子貢討論一個人的財富狀況與其修養的關系。

【題解】

這段話記載了子貢和孔子討論如何對待窮和富的問題。在歷史上的很長時間里都會有貧富差距的問題,而且這不是個人能夠解決的。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人,都能夠達到貧而樂道、富而好禮的境界,因而在平時對弟子的教育中,就把這樣的思想傳授給學生。貧而樂道,富而好禮,這樣,個人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社會上無論貧或富也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會的安定了。孔子還贊揚了子貢“舉一反三”地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子貢是孔子的學生,他學有所得,是孔門弟子中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而且善于經商,富至千金。他向孔子求教:貧窮而不諂媚,富有而不傲慢,怎樣?想必在他看來這是很高的境界了,因為人窮生活容易捉襟見肘,難免氣短阿諛人以圖利,而富貴之人又容易財大氣粗、盛氣凌人,這都是一般人好富惡貧的共同心理。所以人要能達到子貢所說的境界已經是很了不起的了。但仁者止于至善,所以孔子說,可也,但還不如貧而樂道,富有卻好禮。聰明的子貢馬上領悟了,并且觸類旁通地去舉一反三,孔子才由衷地贊揚他這下入門了。

【注釋】

①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自《詩經·衛風·淇奧》篇。意思是,好比加工象牙,切了還得磋,使其更加光滑;好比加工玉石,琢了還要磨,使其更加細膩。②其:表測度語氣,可譯為“大概”。③賜:子貢的名。孔子對學生一般都稱名。④來者:未來的事,這里借喻為未知的事。

【譯文】

子貢說:“貧窮卻不巴結奉承,富貴卻不驕傲自大,怎么樣?”孔子說:“可以了,但還是不如雖貧窮卻樂于道,雖富貴卻謙虛好禮。”子貢說:“《詩經》上說:‘要像骨、角、象牙、玉石等的加工一樣,先開料,再粗銼,細刻,然后磨光’,那就是這樣的意思吧?”孔子說:“賜呀,現在可以同你討論《詩經》了。告訴你以往的事,你能因此而知道未來的事。”

【原文】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題解】

孔子教育學生,在處世上要有人不知而不慍的精神,能夠在寂寞中做成應該做的事業,完成應該具有的仁德修養。學,是為了自己的進步,而不要把精力用于怨天尤人上。處世是需要了解別人的,自己心態平和,才能真實地了解別人。不去苛求別人,要把精力用于提升自己的能力上。君子不擔心沒有人了解自己,不憂慮沒有美好的名聲,只憂慮自身的修養不夠深厚,不能去充分了解別人。

【譯文】

孔子說:“不要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應該擔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別人。”

孔子教育學生要耐得住寂寞,不要把精力浪費在怨天尤人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富民县| 磐石市| 漯河市| 赞皇县| 原阳县| 河北省| 怀仁县| 延长县| 吐鲁番市| 沙洋县| 格尔木市| 刚察县| 兴化市| 扎囊县| 揭阳市| 区。| 巴青县| 青田县| 肃北| 平顶山市| 图木舒克市| 长治市| 安宁市| 永济市| 乌审旗| 历史| 类乌齐县| 天峨县| 庆元县| 翁牛特旗| 军事| 遂昌县| 旬邑县| 安阳县| 轮台县| 鸡东县| 晴隆县| 蒙城县| 中方县| 旬阳县| 古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