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養生主◎

【題解】

本篇以闡述人生觀為主旨。所謂“養生主”,即指養生之道。主,指主宰者,即道。莊子說的這個養生之道,就是“緣督以為經”,意思是不要為善去求名,不要因做不好的事而遭受懲罰,順乎自然之中道,就可以“保身”“全生”“盡年”。他以庖丁解牛為喻,指出應當“以無厚入有間”,避開一切矛盾沖突,使自己在紛繁的社會中“游刃有余”。莊子的這種人生觀強調的是精神上的自由,即順乎自然天性,“安時處順”,聽任命運的安排,不要人為地做什么。這種人生哲學有一定的消極性。

【分節導讀】

此節作者提出順乎自然的養生之道。生有涯而知無涯,以有限之生追尋無限之物必疲役身心。人要順乎自然,不因追名逐利殫思竭慮傷身害體,也不因恣意妄為觸犯法律遭刑法所罰。

【原文】

吾生也有涯 [1],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2];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 [3]。緣督以為經 [4],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 [5],可以盡年。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注釋】

[1]涯:邊涯,界限。[2]殆(dài):疲困。[3]為善無近名:做善事不要有求名之心,做惡事不要遭受刑害。[4]緣督以為經:順著自然之道以為常法。緣,因循。督,人身前中部的脈絡為任脈,人身后中部的脈絡為督脈。任、督二脈為人體奇經八脈的主脈,主呼吸。[5]親:精神。

【譯文】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窮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會陷入疲困;既然這樣還要汲汲追求知識,就會更加疲困不堪了!做善事不要有求名之心,做惡事不要遭受刑戮之苦。把順應自然作為養生的常法,便可以保全身體,可以保全生命,可以培養精神,可以盡享天年。

⊙品莊悟道⊙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莊子將“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看成很高的智慧,認為人的生命由天所賜,人理應盡己所能盡享天命?!娥B生主》的目的在于闡明修養精神的重要性,莊子清楚地指出了“保身”“全生”“養親”“盡年”的方法——順應自然。在莊子看來,刻意追求外物,不管是求名求利,還是求學求知,都有違自然之道,人不應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窮無盡之物,而是要學會安時處順。

但儒家卻對此有不同的看法。和莊子相反,孔子十分熱衷求知,對求知,儒家的名言是“學如不及,猶恐失之”。與此同時,也有很多人為了實現自己的價值,心甘情愿地將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知識中去。

因此,對“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人們見仁見智。對一些人來說,恬淡安穩,輕松愉悅地過完一生最重要。但對另一些人來說,就是因為生命有限,所以才應該充分利用時間,多做一些有意義的事,造福他人。

【分節導讀】

此節以庖丁解牛的故事喻處世之道,以解牛之法寫處世之法。在作者這里,萬物皆出于道,社會與牛相通,解牛與處世相通。解牛需了解牛之肌理,處世需了解世情規律;解牛需“以無厚入有間”,處世需規避矛盾障礙;解牛需“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處世則需多觀察,多思考,謹言慎行。解牛之刀一如經世之人,善解牛者刀不易折,善處世者人不易損。庖丁目無全牛,而世界在善處世者眼中則開闊無礙。

【原文】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 [1],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2],砉然響然 [3],奏刀[4],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 [5],乃中《經首》之會 [6]。文惠君曰:“[7],善哉!技蓋至此乎 [8]?”

庖丁為文惠公解牛。

庖丁釋刀對曰 [9]:“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全牛者也。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 [10]。依乎天理 [11],批大郤 [12],導大窾 [13],因其固然 [14]。枝經肯綮之未嘗微礙 [15],而況大[16]!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 [17],折也 [18]。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于硎 [19]。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20]。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于硎。雖然,每至于族 [21],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 [22],視為止 [23],行為遲。動刀甚微,然已解 [24],牛不知其死也,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 [25],善刀而藏之 [26]。”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p>

刀用了十九年,還像新的一樣。

牛骨節有間隙,刀刃沒厚度。

要按照牛的身體結構動刀。

【注釋】

[1]庖(páo)?。好卸〉膹N師。文惠君:戰國時魏國國君,因魏后遷都大梁,又稱梁惠王。[2]踦(yǐ):通“倚”,屈膝抵住。[3]砉(huò):象聲詞,皮骨相離時的聲音。[4](huō):刀解剖東西所發出的聲音。[5]桑林:殷商時代的樂名。[6]經首:堯時樂名。會:韻律,節奏。[7](xī):同“嘻”,贊嘆聲。[8]蓋:通“盍”,何。[9]釋:放。[10]官知止而神欲行:耳、目等感覺器官的作用停止了,而運用心神。[11]天理:自然的紋理。[12]批大郤:劈筋骨的間隙。批:擊,砍。郤(xì),通“隙”,筋骨的間隙。[13]導:引刀而入。窾(kuǎn):空處,指骨節間的空隙。[14]因其固然:順著牛體本來的結構。[15]枝:枝脈。經:經脈??希焊街诠穷^上的肉。綮(qìnɡ):筋骨盤結處。[16](ɡū):大骨。[17]族庖:一般的廚師。[18]折:斫,劈砍。[19]硎(xíng):磨刀石。[20]恢恢乎:寬綽的樣子。[21]族:交錯盤結處。[22]怵(chù)然:小心謹慎的樣子。[23]視為止:視力在一個點上集中下來,比喻眼神專注。[24](huò):分離,解散。[25]躊躇(chóu chú):從容自得的樣子。[26]善:拭,擦。

牛不知自己死了,像土潰散在地。

文惠公聽庖丁談解牛,悟養生之道。

【譯文】

庖丁給文惠王宰牛,手接觸的地方,肩倚著的地方,腳踩著的地方,膝抵住的地方,發出嘩嘩的或輕或重的響聲,進刀時發出嘩啦啦的響聲,沒有不合乎音律的。合乎《桑林》舞曲的節拍,又同于《經首》樂章的韻律。

文惠王說:“啊,好極了!您的技術怎么能達到這般高超的地步呢?”

庖丁放下刀回答說:“我所愛好的是道,已經超越技術了。我剛開始宰牛的時候,所看到的無非是牛。三年以后,未嘗看見整個的牛了。到了現在,我只用心神和牛接觸而不用眼睛去看,耳目等感官的作用停止而心神在運行著。依照牛體的自然紋理,劈開筋骨間的空隙,引刀入骨節間的空隙,順著牛體本來的結構動刀。那些經絡相連、筋骨聚結的地方都不曾有什么妨礙,更何況大骨頭呢!好的廚師一年更換一把刀,他們用刀割筋肉;一般的廚師一個月更換一把刀,他們用刀砍骨頭?,F在我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所宰過的牛有幾千頭了,而刀刃好像在磨刀石上新磨過的一樣鋒利。因為牛骨節是有間隙的,而這刀刃卻薄得沒有厚度,用沒有厚度的刀刃切入有間隙的骨節,這其中寬寬綽綽的,當然會游刃有余了。所以這把刀子用了十九年還像新磨的一樣。即便如此,每遇到筋骨聚結的地方,我見了知道不容易,小心謹慎,視線專注,動作慢下來,動刀很輕微,牛體嘩啦啦就分解開了,牛還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呢,像土潰散在地。這時我提刀站立,環顧四周,感到心滿意足,將刀擦凈收好?!?/p>

文惠王說:“好??!我聽了庖丁的這一番言語,得到了養生之道?!?/p>

⊙品莊悟道⊙

游刃有余

牛的骨節間有間隙,刀卻薄到幾乎沒有厚度,用沒有厚度的刀子插入牛的骨縫中,刀子還能來回游動。同是解牛,有人一個月就要換一把刀,可庖丁解了十九年的牛,刀子依然光潔如新。這就好比現實生活中,做同樣一件事情,有人覺得非常困難,心力交瘁,有人卻得心應手,輕輕松松。做事如同解牛,不能一上來就動手開解,而是要先觀察,在對情況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再從一個恰當的角度下手。

憑蠻力做事,往往事倍功半,而如庖丁般多動腦、用巧勁兒,則事半功倍。庖丁在解牛時遵循的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原則。人們大可以將該原則推而廣之,所謂“天理”其實可以看作事物發展運動的規律,“固然”可以視作事物的性質、特點。把尊重規律,因事制宜作為處事的前提,事情往往也就成功了一半了。

【分節導讀】

此節用天生獨腳之人引出對“非?!钡乃伎?。當人被固有的觀念局限,將順乎自然卻與眾不同之物當做非常,必引發不必要的煩惱和困惑。作者的養生以養神為重,其用“畜乎樊中”的雉雞象征精神被束縛住的人。精神自由若被犧牲,即使物質豐盈,也無法達到自在逍遙的境界。

【原文】

公文軒見右師而驚曰 [1]:“是何人也?惡乎介也 [2]?天與,其人與?”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獨也,人之貌有與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

澤雉十步一啄 [3],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 [4]。神雖王 [5],不善也。

草澤中的野雞雖覓食艱難,卻不求被養于籠中。

【注釋】

[1]公文軒:姓公文,名軒,宋國人。右師:官職名,這里指一個當過右師的人。[2]惡乎:何以。介:獨,指僅一只腳。[3]澤雉:草澤中的野雞。[4]蘄(qí):求。樊(fán):籠子。[5]王(wànɡ):通“旺”,盛,飽滿。

【譯文】

公文軒看到一個當過右師的人不禁吃驚地說:“這是什么人呢?怎么只有一只腳呢?是天生就這樣,還是人為造成的呢?”他想了想自語說:“是天生的,不是人為造成的。天生此人使他只有一腳,因為人的形貌是天賦予的。所以知道他這是天生的,不是人為造成的?!?/p>

草澤里的野雞走十步才啄到一口食,走百步才飲到一口水,但它并不祈求被養在籠里。在籠中神態雖然旺盛,但并不自在。

【分節導讀】

此節通過秦失在老子葬禮上的表現闡釋對死亡的看法。人順應自然而生,順應自然而死,人若為順乎自然之事痛苦就違反了自然法則,他所感受到的痛苦就相當于 “遁天之刑”。此節用薪火喻生死之變化——古人以薪裹動物脂肪燃燒取光,脂膏燃燒轉化為光——讓人領悟由生入死亦通薪盡火傳,無非是一種形式上的轉化,無需悲傷。

【原文】

老聃死 [1],秦失吊之 [2],三號而出。

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

曰:“然?!?/p>

“然則吊焉若此,可乎?”

曰:“然。始也吾以為至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 [3],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會之,必有不蘄言而言,不蘄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 [4],忘其所受,古者謂之遁天之刑。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縣解 [5]?!?/p>

指窮于為薪 [6],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秦失去吊唁老聃。

【注釋】

[1]老聃(dān):即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時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人,曾做過周朝管理典籍的史官。[2]秦失:老子的朋友,也可能是莊子杜撰的人名。[3]向:剛才。[4]遁天:逃避自然。倍:通“背”,違背。[5]帝:天帝,自然之主??h解:解除倒懸??h,通“懸”。[6]指:通“脂”。薪:柴。

生命若薪盡火傳。

【譯文】

老聃死了,秦失去吊唁,號了三聲就出來了。

弟子問說:“他不是您的朋友嗎?”

秦失說:“是的?!?/p>

“那么像這樣吊唁是待朋友之禮嗎?”

秦失說:“是的。開始我以為他是至人,但現在覺得并非如此。剛才我進去吊唁時,看見有老年人哭他,如同哭自己的孩子;有少年人哭他,如同哭自己的父母。這些人聚在這里吊唁,必定有不想來吊唁而來吊唁的,不想哭的而哭了的。這是逃避天意,違背實情,忘掉了人之生死壽夭皆稟受于自然,古時候稱此為逃避自然的規范。正該來的時候,老聃應時而生;正該去的時候,老聃順時而去。安心時運而順乎自然變化,哀樂便不能侵入心靈,古時候把這種解脫稱為天帝解除人的倒懸。”

油脂做成燭薪燃燒是有窮盡的,火卻傳續下去,沒有窮盡的時候。

⊙品莊悟道⊙

薪盡火傳

燃燒的薪總有燒盡的時候,人的生命也有結束的那天。然而,在一支薪即將燒盡之時,將火引到另一支薪上,火就可以傳遞下去。人也如此,人會死,而人予他人的影響卻不會隨著他的死而消失。譬如莊子本人,其思想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鉆研、解讀,至今仍散發著奪目光芒。從這個角度看,人死了并不代表人不再存在, 死亡只意味著人的存在形式發生了變化。

莊子在這里用火來喻人的存在并非偶然,火對人類有著重要的象征意義?;馂槿粟s走黑暗,帶來光明,趕走寒冷,帶來溫暖,火讓人結束茹毛飲血的生活,進入文明時代。中國自古就有崇拜火的傳統。在中國神話里,火神名為“祝融”,寓意“光明永在”。所以,“火傳,不知其盡”,于小,體現了人生的智慧,要人放下對死亡的恐懼,做如老聃、莊子那般死而不滅的人;于大,又體現了全人類的愿望——但愿世間所有美好的事物,都能永遠流傳下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固原市| 清徐县| 宁武县| 额敏县| 莎车县| 开江县| 区。| 霸州市| 浦江县| 股票| 峨眉山市| 吴堡县| 甘谷县| 新疆| 勃利县| 滕州市| 沭阳县| 大兴区| 南召县| 临安市| 永昌县| 驻马店市| 定南县| 报价| 田东县| 七台河市| 永宁县| 鄂伦春自治旗| 文水县| 庄河市| 周宁县| 大邑县| 嘉义县| 娄烦县| 太谷县| 嵊州市| 平邑县| 许昌县| 仪陇县| 都兰县| 太仆寺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