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尼羅河文明

約公元前7000~前3000年

中國大事記:

磁山文化時期。以河北武安磁山遺址為代表,分布于冀南、豫北等地,是華北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重要文化。

非洲北部很早便有居民居住。當時,北非氣候溫和濕潤,雨水充足,漁獵和采集成為居民的主要生活來源。大約在一萬年前,最后一次冰河期過去,北非逐漸變為干旱地區,隨著環境、氣候的變遷,居民陸續遷移到尼羅河兩岸。后來他們在這里創造了銅石并用文化,尼羅河文明由此發端。

埃及的銅石并用文化時代,可分為3個階段:巴達里文化、涅伽達文化一期和涅伽達文化二期。這三種前后承接的文化,一般被稱為“前王朝文明”。“前王朝文明”表明了埃及從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制國家的基本情況。

巴達里文化約從公元前4500年開始。當時的居民已有固定的居所,從事農業耕種,兼營畜牧和漁獵。他們種植小麥、大麥、亞麻等農作物,馴養綿羊等家畜,除使用石鋤、石刀、石鏟外,在這一文化晚期還使用少量的銅制工具,這表明埃及已開始進入銅石并用時代。在手工業方面,埃及居民已經能夠燒制出一種質地良好的薄壁陶以及獨具特色的黑頂陶,同時,織布、縫衣、編籃等也達到相當水平。這一時期的居民在埋葬尸體時,開始供奉食品和用具以供死者之用,可見他們已有了靈魂的觀念。但墓葬的規模和殉葬物品的差別不太明顯,表明當時人們過著原始公社制的生活。從遺址中發現的女性小雕像來推斷,這時婦女在氏族中仍居于重要地位。

◎公元前3500年的彩紋土器

◎尼羅河流域示意圖

尼羅河流域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尼羅河畔的肥沃土地孕育了古埃及文明。

約公元前5000年

世界大事記:

亞洲西南部和中亞地區開始用冷鍛法加工天然銅。古代埃及已使用等臂天平秤,為已知最早的衡器。

約公元前3600~前3500年,是涅伽達文化一期(也稱為阿姆拉文化)。這一時期除在生產技術上較巴達里文化有新的發展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成就,即出現了城市,居住地已有城堡建筑。涅伽達附近的南城就是一個重要的遺址。這一時期的墓地,在規模上有了區別,反映出貧富的分化和社會地位的高低。隨著商業的發展,私有制出現了,原始公社制處于瓦解階段,結合城堡建筑較具規模并有雉堞墻等情況來看,此時已處于軍事民主制時期,文明已經萌芽了。

公元前3500~前3100年為涅伽達文化二期(也稱為格爾賽文化),埃及進入階級社會。這一時期的社會生產力進步明顯,在生產技術上發明了冶金術,出現了刀、匕首、斧等冶煉鑄造的銅器工具和武器。居民在尼羅河谷地挖渠筑壩,改進耕作技術,發展農業生產。在此時的陶器上經常可看到河上通行舟楫和水渠縱橫、阡陌連綿的圖畫,說明當時人們已很重視水上交通和農業生產。此時,貿易不僅在國內進行,而且與巴勒斯坦、敘利亞等地區也有商業往來。墓葬的規模和殉葬物品與前期有了明顯的差別,有些物品還標有私人印記。在希拉康玻里發現“蝎王權標頭”圖刻,刻有頭戴象征王權的白冠的蝎王,其身后有執扇的侍者,還刻有從事勞動的奴隸和以田鳧為代表的平民。這幅畫深刻地反映了當時埃及的階級關系:已有貴族與平民、奴隸主與奴隸之間的階級差別。同時,文明的顯著標志——文字,也在這一時期出現。這一切都說明氏族制度已經走到了盡頭,國家已經發展起來了。

◎公元前4000年的象牙女性立像

·古埃及名城·

孟斐斯:位于尼羅河三角洲之西南岸,開羅南25千米。公元前2925年興建,是埃及古王國時代首都。現僅有拉美西斯三世巨石像、阿庇斯圣牛廟和卜塔神廟廢墟。

底比斯:位于尼羅河兩岸(東岸為主)。約建于公元前2134年左右(古王國末期),埃及中王國和新王國時代的首都,有“百門之都”之稱。卡納克神廟遺址和圖坦哈蒙法老墓所在地。

開羅:位于尼羅河三角洲入口處。公元前643年建立,埃及第一大城兼首都。吉薩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所在地。

亞歷山大:位于尼羅河三角洲西北邊緣,地中海沿岸。公元前332年建立,埃及第二大城市,托勒密王朝時期首都。是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法羅斯燈塔所在地。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建平县| 旬邑县| 仙居县| 海林市| 佳木斯市| 南昌市| 嵊泗县| 定陶县| 天门市| 宜宾市| 巴南区| 武穴市| 伊川县| 微山县| 平度市| 丹东市| 板桥市| 小金县| 徐州市| 镇原县| 淮阳县| 牟定县| 冷水江市| 大连市| 福海县| 贡嘎县| 镇巴县| 长泰县| 蒙自县| 四子王旗| 铜川市| 即墨市| 井研县| 巩留县| 密山市| 宁阳县| 开鲁县| 蚌埠市| 曲阜市| 清原| 河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