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通史(彩圖精裝)
- 宛華
- 1912字
- 2019-01-02 16:20:58
安息帝國
公元221年
中國大事記:
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世稱蜀,以諸葛亮為丞相。
在歷史上,安息曾先后臣服于亞歷山大帝國和塞琉古王國,直到公元前247年安息才宣告獨立,建立了阿爾薩息王朝。安息立國之初,仍受到塞琉古王國的威脅,直到公元前1世紀中葉才隨著國家的日趨強大而慢慢擺脫了塞琉古王國的束縛。國王密特里達特一世時期(公元前170~前138年),安息帝國積極向外擴張,占領了伊朗高原西部、兩河流域和中亞細亞南部,開始成為一個強大的帝國。
安息帝國在政治上實行君主制,王位由阿爾薩息家族世襲,但王權受貴族和僧侶議事會的限制。在奴隸主階層中,有7個顯貴氏族處于領導地位,操縱著國家的軍事、政治和經濟大權。國家軍隊以騎兵為主,分重裝騎兵和輕裝騎兵,貴族在軍隊中占有重要地位。安息境內的兩河流域經濟發達,是帝國的經濟命脈,東部山地、沙漠以及邊緣草原地帶比較落后,居民仍屬游牧部落。
從公元前1世紀中葉起,安息帝國與不斷東侵的羅馬帝國之間長期進行著戰爭。公元前54年,為增加自己的政治資本,克拉蘇率領羅馬軍隊包括7個重步兵軍團、一個輕步兵軍團和4000名騎兵共4萬余人向東進發,開始入侵安息。當時,附屬于安息王國的亞美尼亞國王阿爾塔瓦茲德早有脫離安息統治的想法??死K便與他密謀,羅馬軍沿美索不達米亞沙漠推進,強渡幼發拉底河后向底格里斯河進攻,然后和阿爾塔瓦茲德的軍隊從兩面對安息腹地實施鉗形夾擊,殲滅安息軍隊。
安息王國位于幼發拉底河以東,境內主要是沙漠。安息王國以帕提亞人為主,過著游牧和半游牧生活,但是卻建有一支完全由騎馬的弓弩手組成的強大軍隊。他們使用的弓與一般的弓有很大差別,這種弓是由許多塊獸角組成的,拉起來很費勁,發出的箭射程遠。

◎公元前2世紀用黏土制成的帕提亞的戰士頭像

◎角狀飲杯
尼薩是安息都城,這個角狀杯是在尼薩附近被發現的。
克拉蘇入侵的消息很快傳到安息國王耳中,于是他命令青年將領蘇里拉斯率領騎兵迎敵。蘇里拉斯是一位無所畏懼且極富幻想力的人,他命一支人馬突擊亞美尼亞部隊,迫使阿爾塔瓦茲德退出戰爭。自己率領1萬名騎兵,向底格里斯河方向的沙漠腹地退卻,打算誘使羅馬軍進入沙漠,一舉殲滅。他還配備了1000匹駱駝載運大量的箭,保證武器補給。
公元前53年,克拉蘇占領了當年亞歷山大渡過底格里斯河的地點尼斯發流門后,獲悉安息的騎兵正向底格里斯河方向退卻,克拉蘇命令部隊向北進發,決定沿捷徑,穿過沙漠襲擊敵人。4月底,羅馬軍隊在宙格馬附近強渡幼發拉底河。安息軍隊在蘇里拉斯的指揮下避免與其發生正面戰斗,而是以襲擊戰的形式消耗阿軍,并在不斷的偷襲中將阿軍慢慢引誘至無水的沙漠深處。善于遠距離奔襲迂回的安息軍隊,使阿爾塔瓦茲德軍受到慘重損失,被迫退出這場戰爭。
公元227年
世界大事記:
原波斯總督阿爾達希建立的薩珊波斯滅亡了安息帝國。
6月,羅馬軍隊進至卡爾海地區。正值夏天的沙漠炎熱異常,缺水成了羅馬軍的最大問題,羅馬軍干渴難耐。補給隊伍時常被截,缺糧少水,羅馬軍疲憊不堪。
已消除后顧之憂的蘇里拉斯見時機成熟,下令發起全面反攻。驍勇的安息騎兵從四面迂回包圍羅馬軍。羅馬軍強打起精神,組織成密集的戰斗隊形,準備迎戰。但安息人并不做正面交鋒,而是在四周不停地運動,同時向羅馬軍萬箭齊發。很快,羅馬軍隊形大亂,喪失斗志的士兵在沙地上艱難地東奔西突。暴雨般的亂箭使羅馬軍全線崩潰,克拉蘇在戰斗中被殺死。羅馬軍幾乎全軍覆沒。盡管安息帝國對西方的羅馬帝國長期處于戰爭狀態,但是對東方的中國卻始終和睦相處,關系密切。公元前2世紀末,張騫出使西域時,曾派副使訪問安息帝國,安息國王派大將率騎兵2萬到邊境迎接。從此,雙方往來密切,東西方交通有了很大發展,“絲綢之路”成了當時重要的國際商道。“絲綢之路”的西段大部分在安息帝國境內,這不僅促進了中國與安息帝國之間商業的發展,而且也加強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
安息帝國是一個松散的聯合體,由于長期的對外戰爭和內部矛盾嚴重地削弱了中央政權的統治,國家逐漸喪失了抵御外來侵略的能力。公元227年,安息帝國在新興的薩珊波斯的大舉入侵下,軍隊節節敗退,很快便被薩珊波斯吞并。
·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大致可分為兩條。一條為陸上絲綢之路,形成于西漢時期,即自長安西行穿河西走廊,出玉門關、陽關,越蔥嶺,至西亞地區;另一條為海上絲綢之路,形成于宋代。時因陸上絲綢之路為西夏所斷,宋朝只好從海上與西亞、阿拉伯地區,以及南亞、東薛等地區的諸國進行聯系與交往,而形成了中外海上交通的“絲綢之路”。兩條絲路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發揮了極重要的作用。

◎絲綢之路路線示意圖
絲綢之路跨經數個亞洲國家,最大的威脅來自中亞地區占山為王的強盜,為保護駝隊和線路的暢通,安息士兵常在本國道路上巡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