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通史(彩圖精裝)
- 宛華
- 1899字
- 2019-01-02 16:20:47
印度的吠陀時代
約公元前20世紀
中國大事記:
少康滅有窮氏,恢復夏朝。
印度的“吠陀時代”,大約是從公元前1500~前600年的這段時間。“吠陀”的原意為“知識”或“神圣的知識”。它實際上是印度世代口頭流傳下來的古老的宗教、文學典籍,也是婆羅門教的經典。吠陀共有4部,全稱為《吠陀本集》。其中最古老、最重要并具有文學價值的是《梨俱吠陀》,它所反映的社會時代被稱為“早期吠陀時代”,是指約從公元前1500~前900年的這段時間;其他3部吠陀——《沙摩吠陀》《耶柔吠陀》和《阿闥婆吠陀》以及解釋這些吠陀的作品,反映的社會時代較晚,因此稱之為“后期吠陀時代”,是指大約從公元前900~前600年的這段時間。
早期吠陀時代的歷史主要是指印歐語系的游牧部落——雅利安人從伊朗高原逐漸入侵印度河上、中游和恒河上游的歷史,也是雅利安人與當地居民進行暴力沖突和生息共處的歷史。
早期吠陀時代的雅利安人尚未進入文明社會和國家階段,他們仍過著氏族部落生活。當時,他們的社會組織有部落(噶那)、氏族(維什)和村(哥羅摩)。每個部落包括若干個村,每個村由許多家族組成。有些部落已組成部落聯盟。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少數先進的部落開始過渡到奴隸制國家,原來的部落軍事首領“羅阇”轉化為世襲國王。有梵書記載的神話說,當初諸神和魔鬼們發生戰爭,而諸神屢受挫敗。經過總結分析,認識到失敗的原因在于缺少一個王。于是,他們選出了王,從而打敗了魔鬼。又有一說是,當國家產生以前,人民生活于自然狀態中,其時弱肉強食,生命得不到保障。于是,大家選出王來保護自己的生命財產,百姓則奉獻貢賦給王作報酬。“羅阇”(王)實際上是軍事首領,其權力受長老會議(薩巴)和部落成員會議(薩米提)的限制。這表明,當時的雅利安人已進入軍事民主制時代。

◎森嚴的種姓制度
印度的種姓制度沿襲了許多世代,而且越來越復雜,演變出了數以千計的亞種姓。“薩蒂制”產生于種姓制度。“薩蒂”印度語意為“寡婦自焚為丈夫殉葬”,如圖所示。
公元前1500~前600年
世界大事記:
印度進入吠陀時代,為雅利安人入侵并與當地居民交融的文化時期。
后期吠陀時代是一部分的雅利安部落進入文明和國家的時代,也是種姓制度與婆羅門教形成的時代。后期的吠陀時代,有些早先的部落或部落聯盟的軍事首領羅阇已變為國王了。國王加冕時須舉行盛大的祭典儀式,以示王權得自神授。有實力和雄心的國王,還要舉行盛大的“馬祭”活動。他選定一匹駿馬,讓這匹馬任意奔馳,后面跟隨士兵,所到之處,如果當地國王敢于阻擋,就對之開戰。滿一年后,將此馬帶回,用做犧牲,向神獻祭。能舉行馬祭的國王可以稱為大王,處于霸主地位。
在后期吠陀時代,隨著雅利安人國家和婆羅門教的形成,種姓正式成為一種嚴格的等級制度,共分為4個等級,分別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及首陀羅。
后期吠陀時代,婆羅門教有了一套比較復雜的教義。后人將其概括為“梵我一致”論和“業報輪回”說。這種說法,認為梵即梵天,是世界唯一、永恒、真實的存在,是宇宙的本源和主宰,猶如蜘蛛吐絲一樣,一切生命和事物皆發源于梵。
并認為人死后其靈魂不滅。靈魂可以轉生到另一個軀殼里。第二個軀殼死,靈魂再轉生到第三個軀殼……如此輪轉不已。一個人重新轉生到何種軀殼里,要取決于他過去的行為——“業”(羯摩),“行善的成善,行惡的成惡”。
作為維護高級種姓和統治階級利益工具的婆羅門教,是一種相當復雜和繁瑣的宗教。后來它遭到新興宗教(如佛教、耆那教等)的反對。大約公元8世紀以后,婆羅門教演變為印度教。
·種姓制度·
種姓一詞在梵文中叫“瓦爾那”,意為“顏色、品質”,故而種姓制度又叫瓦爾那制度。這種制度起源于入侵的雅利安人實行種族隔離的企圖。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當地人在數量上和文明程度上都遠遠超過他們。
婆羅門種姓為祭司貴族,屬于第一等級,掌握神權,傳授圣書,地位最高。剎帝利種姓為軍事貴族,或稱武士階級,包括國王和各級官吏,屬于第二等級。剎帝利意為“權力”,把持國家的軍事和行政大權。吠舍種姓為一般平民大眾,包括農民、牧民、手工業者和商人等,屬于第三等級。他們是沒有任何特權的普通公民,必須按規定繳納賦稅。屬于第四等級的首陀羅種姓,包括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和雅利安人中的貧窮破產者,地位最低下。他們從事各種繁重、卑賤的勞動,其中許多人淪為雇工或奴隸。
在種姓制度下,人的社會地位是由其家庭出身決定的,職業世襲不變,種姓之間嚴禁通婚。不同種姓的男女結合,所生子女被排斥于種姓之外,稱為“旃陀羅”,即“賤民”。他們被認為是“不可接觸者”,最受鄙視,其社會地位比首陀羅還要低。
印度的種姓制度自形成后,沿襲了許多世代,而且越來越復雜,在四種姓之外,又演變出了數以千計的亞種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