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動物:全世界100種動物的彩色圖鑒(彩圖精裝)
- 劉曉菲
- 4992字
- 2019-01-02 16:05:03
非洲野狗

在一片干燥的樹林里,微風(fēng)吹著樹葉沙沙作響,只見一群非洲野狗不知疲倦地穿梭在它們巨大的領(lǐng)地中。突然,一只野狗停了下來,用鼻子使勁地嗅著某個可疑的東西,可能這個東西在燥熱的空氣中散發(fā)出來的氣味吸引了它,整個野狗群也都跟著停了下來。這是我們在非洲經(jīng)常見到的一幕情景。的確,非洲野狗的行為特征常常被人們簡潔地概括為兩個:一是具有超強(qiáng)的社會性,二是具有遷徙不定的流動性。
非洲野狗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它們不同尋常的社會體系,它們的社會與其他大多數(shù)群居的哺乳動物非常不一樣。在一個群體里,所有的雄性野狗之間都互相保持著密切的聯(lián)系,所有的雌性野狗也互相保持著密切的聯(lián)系,但是雌性與雄性之間并不怎么聯(lián)系。所有的雌性野狗在長到兩歲半之后都要離開它們出生時候的群體,遷到另外一個群體里,而約有半數(shù)的雄性野狗并不遷出,仍然待在它們出生的群體里。
與群體形影不離
體型與官能
非洲野狗是非洲犬科動物的代表,它在食肉類動物中也是比較特殊的。野狗的口鼻部很短但強(qiáng)而有力,牙齒特別鋒利,最后一對臼齒發(fā)育不完善。與其他犬科動物不同的是,它們前蹄上的第5個趾(后側(cè)的懸趾)已經(jīng)完全消失。非洲野狗的耳朵比較有特色,又大又圓,不但能夠起到降溫的作用,而且特別靈敏,能聽到很遠(yuǎn)的聲音,有利于它們互相之間保持聯(lián)系。野狗群開始捕獵后不久,一些成員可能會離其他的成員比較遠(yuǎn),這個時候野狗群就會發(fā)出輕柔而有特色的“呼呼”聲,召喚離群較遠(yuǎn)的成員過來。野狗在2千米以外的地方都能分辨出這種聲音來。野狗群在分散追蹤獵物、相隔比較遠(yuǎn)之后,就會發(fā)出這種聲音以重新集合在一起。
知識檔案
非洲野狗
目 食肉目
科 犬科
非洲野狗屬,非洲野狗是這個屬的唯一 一種。
分布 非洲,從撒哈拉沙漠向南一直到南非。

棲息地 半沙漠地帶,高山區(qū),非洲稀樹草原,林地,等等,但林地可能是其最喜歡的。
體型 體長75~120厘米,尾長30~44厘米,肩高75厘米,體重20~32千克。上述幾項指標(biāo)在雌雄之間沒有區(qū)別,但是南非地區(qū)野狗的體型要比東非地區(qū)野狗的體型大。

皮毛 體毛為深色但較短,每個個體身上不規(guī)則的白斑與黃斑都不同,口鼻部的顏色為深色,尾尖處為白色。
繁殖 懷孕期為70~73天。
壽命 圈養(yǎng)可達(dá)12年,野生一般不超過7年。
盡管非洲野狗捕獵主要依靠的是視覺,但它們卻常常在光線比較弱的黎明或黃昏的時候進(jìn)行捕獵活動,以充分利用涼爽的天氣條件(因為白天的非洲非常炎熱,不適宜活動)。當(dāng)夜晚月光比較明亮的時候,它們也會出去捕獵。非洲野狗群有時可能在一天內(nèi)集合出去捕獵兩次,但是平均來說,如果能捕獵成功的話,它們每3天才會捕獵兩次。
野狗的捕食種類非常廣,有野兔、水牛的幼崽、斑馬等,它們最愿意捕捉的獵物是中等體型的羚羊。在南非,黑斑羚占到了野狗食物總量的85%。某些非洲野狗群特別愿意捕食某個種類的獵物,而其他野狗群卻未必愿意捕食這種獵物。例如,在塞倫蓋蒂,人們知道有兩群野狗特別愿意捕食斑馬;又比如在博茨瓦納北部,疣豬和鴕鳥比較少見,但是有少數(shù)幾個野狗群捕食這兩種動物的技術(shù)卻非常高超,可見這幾群野狗特別愿意捕食疣豬和鴕鳥。
在炎熱的白天,非洲野狗會在某個比較涼爽的地方休整;一旦要開始捕獵,它們就會結(jié)束昏睡狀態(tài),集合在一起。一開始它們會互相打招呼問候,舉行一個行禮似的儀式,最后以互相舔?qū)Ψ降哪槻縼斫Y(jié)束儀式;然后年輕的野狗會大聲地發(fā)出呼嘯聲,這會使整個捕獵群體興奮起來,可能是通過這種方式來為自己的“團(tuán)隊”壯聲勢吧。之后,通常由1~2只年齡比較大的野狗來選定捕獵的方向,然后,野狗群就會朝著這個方向行進(jìn)。其他的野狗跟在那一兩只為首的野狗后面,排成一個松散的陣勢前進(jìn)。幾分鐘之后,它們開始穩(wěn)健而不費力地一路小跑,在比較涼爽的天氣中,它們可以保持這種步態(tài)好幾個小時。

一只黑尾牛羚落入了一群非洲野狗的“圈套”,成了它們的捕獵對象,這是發(fā)生在坦桑尼亞的一個場景。其中的一只非洲野狗脖子上掛了一個無線電追蹤設(shè)備,所以,我們才能捕捉到這個場景。一群非洲野狗圍攻一只大型獵物時,通常會咬住獵物的上嘴唇,然后另一只野狗會緊緊地咬住獵物的尾巴不放,這是最常用的策略。非洲野狗捕食的獵物除了黑尾牛羚外,還有大捻角羚、紅水羚、鴕鳥、跳羚、小葦羚、瓦氏赤羚、疣豬和其他幾種小型羚羊。
非洲野狗的捕獵傳統(tǒng)
當(dāng)一群非洲野狗逐漸接近的時候,一頭雄性斑馬小跑著離開了它所在的斑馬群,同母斑馬和小斑馬分開了。那頭雄斑馬低著頭,牙齒外露,鼻孔發(fā)出聲音,在野狗群的追擊下掉頭逃跑。
這是當(dāng)非洲野狗群與斑馬群相遇的時候經(jīng)常發(fā)生的一個情景。數(shù)量上相對少一些的野狗要對斑馬群發(fā)動攻擊前,必須首先選定一個目標(biāo),并驚嚇這個目標(biāo)使之跑動起來。這樣,野狗們就會并排著緊緊地跟隨這個目標(biāo),然后由一只野狗上前緊緊地咬住獵物的尾巴,另一只野狗咬住斑馬的上嘴唇,其余的野狗則會咬向斑馬的腹部。
在坦桑尼亞的塞倫蓋蒂平原,人們最近研究了10個非洲野狗群,其中有2個野狗群常常捕食的獵物竟然是體重為其8倍的成年斑馬。這2個常常捕食斑馬的野狗群比較大,有8個以上的成年成員。但并不是說成員多的野狗群就一定會捕食比較大型的斑馬,有另外的3個野狗群大小與這兩個野狗群差不多,但它們卻似乎對斑馬視而不見,并不捕食斑馬。可見,群體的大小、成員數(shù)量的多少并不是捕食斑馬與否的關(guān)鍵因素。
為什么并不是所有的野狗群都捕食斑馬呢?一種可能的原因就是,這2個常常捕食斑馬的野狗群捕食斑馬至少有10年的經(jīng)驗了,有超過3代的野狗參與。對這2個群體來說,捕食斑馬成了一個傳統(tǒng),每一代的野狗都會向它們的上一代學(xué)習(xí)捕食斑馬的技巧;其他群體之所以沒有捕食斑馬,可能就是因為沒有這樣一個傳統(tǒng)和經(jīng)驗。同樣的情況發(fā)生在捕食羚羊方面:一些群體常常捕食葛氏瞪羚,卻對湯氏瞪羚視若無睹;另外的群體則剛好與這個群體相反。
這種群體之間不同的行為不僅僅發(fā)生在捕食這一件事情上,而且還會發(fā)生在水源地的選擇、領(lǐng)地邊界線的選擇上等等,可能都是因為有的群體有某種傳統(tǒng),而有的卻沒有。
一般來說,野狗捕獵并不會事先制定目標(biāo),而是碰見什么獵物就捕什么獵物;但是有的時候它們在追捕之前會選定一個潛在的目標(biāo),然后偷偷地接近這個目標(biāo)。它們會把耳朵放平,眼睛死死地盯住那個目標(biāo)。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那個目標(biāo)獵物突然跑開,為了不使獵物逃脫,野狗們就會追擊。在通常情況下,野狗群會選定好幾個目標(biāo),比如好幾頭黑斑羚,并分別追擊不同的目標(biāo),這樣就能同時捕獲1頭以上的獵物。對于非洲野狗來說,組成群體來共同捕獵有很多益處,不僅僅是為了提高捕獵的效率。
野狗的捕食方法主要是一直追著獵物跑,最后等到獵物沒有力氣再跑的時候,一只野狗就會在適當(dāng)?shù)臅r候從側(cè)面沖上去,把獵物撲倒在地上。人們曾經(jīng)在開闊地帶測量出了野狗奔跑的速度,竟然高達(dá)60千米/小時。在灌木林地帶,一只野狗常常能夠單獨殺死一只獵物,然后輕易地回到群中。更多的情況是,群體中其他的野狗會加入到它的捕獵過程中,一直跟著追逐獵物。有的時候甚至整群的野狗都會在后頭追逐這只獵物,在這種情況下,一只中等體型的羚羊會被撕成碎片,在場的每只野狗都會分到一份。它們在分吃獵物的時候,表現(xiàn)得好像發(fā)狂一樣,激起一陣陣的塵土。這就給人一種假象,好像它們并不是合作者,而是競爭者,好像有的分到的多,有的吃不到似的。事實上,它們的分配大體上還是比較公平的。

在一個非洲野狗群里,各個成員在大部分時間里都很友善,相互之間的關(guān)系也很密切,它們常常舉行一種叫作“中午問候禮”的儀式。這個時候,每個成員都興奮地跑來跑去,發(fā)出吱吱的叫聲,用口鼻部使勁貼在對方的臉上相互問候、親熱。左下角就是一只年輕的野狗在向年長者發(fā)出問候。在其他時間里,成年雄性野狗也會和群內(nèi)年輕的野狗友善地打鬧和玩耍。
共同照料幼崽的食肉動物
社會行為
不管是捕獵、休息,還是出行和生育后代,非洲野狗都是在群體中進(jìn)行的。一個野狗群平均有七八只成年野狗,但是可能包含2~30只未成年和剛出生的野狗。有的時候也會有超過50個成員的群體,但是通常維持不了幾個月。三四窩小野狗出生后漸漸地長大,在這之后,一個野狗群可能會有超過30個成員,這個時候,這個群體就會發(fā)生分裂。分裂通常發(fā)生在一年的年中,要么分成兩個群體,每個群體里雌雄兩性都有;要么是幾個同性的成員集體離開,但是后一種分裂方式更為普遍。
當(dāng)離開的一群母野狗加入到一群陌生的雄野狗的小團(tuán)體時,一個“正規(guī)”的非洲野狗群就組成了。在這樣一個新組成的群體中,平均有2只雌性野狗,這兩位來自于一個共同的群體并且常常是同一胎中的“姐妹”;平均有3~4只雄性野狗,也是來自一個群體的“兄弟”。這個新群體成立不久,就要產(chǎn)生一雌一雄兩只為首的野狗來領(lǐng)導(dǎo)這個新群體。偶爾這個新群體的雌性成員和雄性成員沒有很好地融合,群體功能發(fā)揮不出來,雌雄之間就會重新分裂、各自走開。不過,在更多的情況下,它們總是能很好地融合,并且讓這個群體興旺起來,然后占據(jù)一塊屬于它們自己的領(lǐng)地。
非洲野狗的交配有特定的季節(jié),而生殖繁育權(quán)力通常壟斷在居于主導(dǎo)地位的一對野狗“手上”。一些居于次要地位的成年野狗可能終生都不可能生育自己的孩子,不過它們每年都可以幫助照料“首領(lǐng)”的孩子。事實上,它們在血緣上通常是幼崽的親“叔叔”或“阿姨”,在進(jìn)化過程中,通過成活下來的幼崽而使得自己的遺傳基因間接地傳下去,所以它們照料幼崽也能獲得自己的利益。野狗常常要找一個合適的洞穴來作為“生兒育女”的場所,某個土豚挖的洞穴或豪豬挖的洞穴常常被選中作為“產(chǎn)房”。一般一個新群體在組成70天后,幼崽就出生了。非洲野狗是犬科動物中最高產(chǎn)的一種動物了,每胎平均會生育10只幼崽。

一群非洲野狗正在行進(jìn)中。這個群體里既有成年野狗,也有年幼者,它們要在這片沼澤地的水里玩耍并休整一會兒。在這里,它們幾乎不會受到鱷魚的攻擊。非洲野狗群的行進(jìn)距離非常遠(yuǎn),一個典型的群體需要約750平方千米的領(lǐng)地。
幼犬出生四五個星期后,就開始吃“長輩”給它們“反芻”出來的肉食,在10個星期左右時就可以完全斷奶。在出生后14~16周的時候,它們就會跟著成年野狗出去捕獵,但是需要成年野狗特別的照料。一旦迷路,它們往往會被成年野狗及時地找回。當(dāng)成年野狗捕到獵物后,年幼者也會及時地被引到獵物面前,分到其中的一份。這個時候,成年野狗總是讓它們先吃,等它們吃飽后成年野狗才接著分吃剩下的那些食物。
盡管從生理上說,幼犬長到13~14個月大的時候,性發(fā)育就會成熟,但是它們很少在兩歲之前生育后代。成熟后一年內(nèi),它們?nèi)匀粫粼诔錾娜后w里,并且?guī)椭樟闲鲁錾摹暗艿苊妹谩薄T诔錾蟮牡诙昀铮菩砸肮窌x開,而雄性則很有可能會再待一年才離開。當(dāng)雄性野狗離開它們出生的群體時,往往會集合起大幫的“兄弟”一起離開,平均為3個,但人們曾經(jīng)見過多達(dá)8個“兄弟”一塊兒離開的情況。一般來說,雄性野狗離開它們出生的群體后,往外走的距離平均是雌性野狗的2倍遠(yuǎn)。
如果一個地方的獵物很豐盛,在這個地方一個野狗群只占有400平方千米的領(lǐng)地就夠了;如果一個地方的棲息地很不理想,則一個野狗群要占有2000平方千米的領(lǐng)地才能維持生存,而且這種情況并不少見。
為了生存不停地奔跑
保護(hù)現(xiàn)狀及生存環(huán)境
現(xiàn)在全部的非洲野狗估計不足5500只,它們常常受到人類的傷害,甚至?xí)婚_過的汽車軋死。野狗極易受到流行病的困擾,尤其是狂犬病一來,它們就會大量死亡。由于人口的不斷擴(kuò)張,其棲息地正在不斷縮小。另外,獅子也是它們的一個巨大威脅,因為獅子常常會捕食非洲野狗。
由于鬣狗的偷盜,非洲野狗常常會損失一部分食物。在正常情況下,它們平均每天只要捕獵3.5小時就行了,但如果因為鬣狗的原因損失25%的食物的話,那它們就必須捕獵12個小時才行。這種過度的捕獵活動會進(jìn)一步加快它們的新陳代謝率,甚至達(dá)到基礎(chǔ)代謝率的12倍,這幾乎是生理機(jī)能不可承受的水平,會對它們的身體產(chǎn)生非常有害的影響。非洲野狗需要大塊的地盤來捕獵以維持生存,但是在它們的地盤上,常常會與一些沒有地盤的家畜不期而遇,也就是說,這個地方已經(jīng)有人類的活動,這也意味著非洲野狗快要遭殃了。
現(xiàn)在在非洲東部和南部,有分隔開的幾個大的種群,總數(shù)還比較多;同時在撒哈拉沙漠周圍,還有幾個小的種群。要想使非洲野狗繼續(xù)生存下去,就必須對它們實行直接的保護(hù),杜絕人類對它們直接的迫害。在非洲野狗棲息的幾個國家里,要想使它們生存并興旺起來,就必須考慮到野狗的特殊需求,對它們的棲息地進(jìn)行綜合管理。

一群非洲野狗正圍著一只黑斑羚,一起撕咬它的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