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動物:全世界100種動物的彩色圖鑒(彩圖精裝)
- 劉曉菲
- 2130字
- 2019-01-02 16:05:04
豺

豺殺死獵物后常常咬開它們的肚子,拉出內臟,這在人看起來非常殘忍,于是就給豺貼上了“殘暴的獵殺者”的標簽。盡管它們偶爾會襲擊家畜,甚至還會攻擊人類——目前只有一例攻擊人的報道,但其自身卻在所有的棲息地范圍內受到了人類的迫害。
目前人們對這種略帶神秘性的動物還沒有進行徹底的研究,對其社會結構了解的也不是很多,但至少已經了解到豺是一種群居動物,它們共同合作捕獵,共同照料群體“首領”的孩子。總之,在很多方面,豺的生活方式與非洲野狗非常相似。
快速進食者
體型和官能
與其他大多數犬科動物不同的是,豺的口鼻部短而寬,下頜上每一側都少一顆臼齒,這兩處特殊的結構使得它們很適于吃多種動物的肉。它們進食的速度很快,一只小鹿幾秒鐘內就能被肢解分食完畢。進食時它們之間一般不發生爭搶,因此,為了盡可能比“別人”吃得多,它們練就了“快速吃飯”的好本領。對一只獵物,它們通常先吃內臟、臀部、眼珠和其他比較柔軟的部位。在進食的時候,如果豺群離水源很近,喝水就很頻繁;如果離水源比較遠,它們會在吃完食物后迅速跑到水邊喝水。如果豹子和老虎把自己的獵物放在某個地方而沒有防備,豺就會把這些獵物偷走。在印度南部的本迪布爾老虎保護區,那里的獵物非常豐富,每只豺每天要消耗約1.8千克的肉食。
共同照料幼崽
社會行為
一個豺群通常是一個擴大了的家庭,包含5~12個成員,但很少有超過20個成員的。在印度本迪布爾,人們曾經觀測到在一些豺群里,平均有8只成年豺,幼崽達到16只,而且雄性成員一般比雌性多。豺群居在一起可以避免一些大型食肉者,如老虎、豹子等的攻擊。
幼豺在出生后約1年性發育成熟,到交配季節就會找異性互相配對,一般每次交配的時間持續7~14分鐘。分娩期約為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4月,平均每胎產崽8只。母豺在分娩前會做一個巢穴,通常是在河床邊或巖石間找一個已經存在的洞穴或掩蔽處。在印度本迪布爾的一些豺群里,有時會有超過3只成年豺來幫助產崽的母豺照料幼崽。幼豺出生3~4周后開始吃成年豺“反芻”出來的肉食。在這個撫育幼崽的關鍵時期,豺群一般會待在離洞穴很近的地方,出去捕獵的時候,一般會保持在幼崽待的洞穴周圍11平方千米的范圍內,這個范圍比起正常捕獵范圍(40平方千米)要小多了。有時當豺群出去捕獵后,會專門讓一只成年豺留在洞穴周圍,與幼崽的母親一起看護幼崽。幼崽出生70~80天后開始離開洞穴,當然這個階段還需要豺群繼續照料,需要給它們喂食;當它們出去玩耍的時候,還需要成年豺保衛護送它們;捕到獵物后,成年豺會讓小豺先吃。小豺在出生5個月的時候,會跟著豺群出去學習和提高捕獵技巧;8個月后,小豺就可以參加捕獵活動了。
知識檔案
豺
目 食肉目
是豺屬的唯一一種。
分布 西亞到中國、印度、中南半島以及印尼爪哇島;基本上生活在保護區內。

棲息地 主要棲息在較大型有蹄類動物分布稠密和水源較豐富的森林地帶。
體型 體長90厘米,尾長40~45厘米,肩高50厘米,體重平均為17千克。棲息在俄羅斯的豺比其他地方的平均大20%。
皮毛 上體為沙黃色,腹部下側為蒼白色,尾尖為黑色而且毛比較多。剛出生的幼崽黑棕色,3個月后會變得與成年豺的顏色相同。棲息在俄羅斯的豺冬季里體毛特征明顯不同。
食性 獵物主要為哺乳動物,小到嚙齒動物,大到鹿類;有的時候也捕食鳥類、蜥蜴、昆蟲,還吃野生漿果。
繁殖 懷孕期為60~62天,平均每胎產崽8只。
生存狀況 分化為10個亞種,有2個亞種列入受威名單,分別是東亞亞種和西亞亞種;印度有3個亞種,分別是印度亞種(分布在恒河流域)、喜馬拉雅亞種(分布在印度北方邦的庫毛恩地區、尼泊爾、不丹)和克什米爾亞種(分布在克什米爾、西藏拉薩)。另外還有5個亞種,分別是緬甸亞種(分布在緬甸、中南半島)、印支亞種(分布在馬來西亞、泰國、越南)、爪哇亞種(分布在印尼爪哇島)、中國亞種(分布在中國長江流域)和蘇門答臘亞種(分布在印尼蘇門答臘島)。
豺的叫聲包括這么幾種:嗚嗚聲、低吼聲、刺耳短促的高叫聲、尖聲呼嘯、尖銳的“口哨聲”,幼崽則會發出吱吱聲。如果捕獵沒有成功,它們通常會發出尖銳的“口哨聲”來重新召集同伴。在領地周圍的小徑、大道的交叉口,豺會排泄一些尿液、糞便,通過這些排泄物發出的氣味來互相聯系或者警告周圍的豺群。特別是在領地邊上,它們會通過這些氣味標記,表明它們最近剛剛在這個地區捕獵過,同時警告鄰居不要靠近。這些標記在維護領地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充分保證領地的有效性,通過這些標記,一個豺群可以使它們的領地達到80平方千米。
保護區——最后的避難所
保護現狀及生存環境
直到不久前,獵人們還把豺作為捕獵的對手,想要通過投放大量毒餌的方式來徹底消滅它們。對于豺來說,最主要的生存威脅則是它們棲息的林地在不斷減少。當地人常常砍伐木材,并在林區過度放牧,使當地豺的獵物數量逐步減少。這些導致了豺群棲息地的減少,進而豺的數量也隨之下降。在哈薩克斯坦和西伯利亞地區,豺的數量下降現象尤其嚴重。在這兩個地區內,人們為了防范灰狼常常下毒,而豺往往會誤食這些毒餌,導致了其數量的下降。不過在印度,人們為了保護老虎,設立了許多保護區和國家公園,托老虎的福,生活在這些保護區內的豺也得到了保護,現在數量已經有所上升,達到了5000~8000只。

豺的口鼻部相對較短較寬闊,捕食的時候常成群結隊共同捕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