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奧陶紀動物群

在奧陶紀,無脊椎動物依然是海底至高無上的統治者。它們有的跟今天的無脊椎動物一樣能四處移動,但很多其他物種依然是固著在海底過著獨居或者群居的生活。這些固著動物靠著收集觸手可及的漂流食物為生,而不需要眼睛或者大腦。但對于運動中的動物來說,生活有更多的需求,也更加危險。它們利用敏銳的知覺尋找食物,并依靠快速的反應來避免捕食者的攻擊。

□ 裝甲節肢動物

節肢動物出現于寒武紀初期,剛開始身體很小,而且外殼——或者說外骨架——像紙一樣薄。但在奧陶紀開始之時,節肢動物中幾個群系的外殼已經進化成了能夠保護它們免受攻擊的防護甲。馬蹄蟹即是奧陶紀一種普通的裝甲節肢動物。

盡管名字叫馬蹄蟹,但這些動物并不是真正的螃蟹,而是跟后來出現的蜘蛛及蝎子屬于同一個群系。它們的身體前部有一個半球狀的防護盾或者說防護甲殼,能夠完全隱藏住它們的嘴和腿。而身體的后部則有另一個小防護甲保護,還有一條長而多刺的尾巴。這種特殊的構造在化石中顯示得非常清楚,但還有另一種更簡便的方式可以了解馬蹄蟹的身體是怎樣運動的,那就是直接觀察他們,因為今天我們還能找得到這種動物。現在這些動物與奧陶紀時期的并不是同一個種類,但令人驚奇的是,它們在過去4億多年的時間里并沒有改變多少。

蘭達甲魚是一種裝甲無顎魚或者異甲類動物,和其他早期魚類一樣,它們也是依靠輕輕拍打尾巴進行游動,并沒有任何鰭片。

奧陶紀馬蹄蟹以海底的小動物為食,用腿部尖端的螯來抓取食物。它們的螯由于隱藏在防護頭甲下面,尺寸便受到了限制。一些馬蹄蟹的近親動物,如板足鱟或海蝎,就擁有長在外面的螯。奧陶紀時期的大部分海蝎都相當小,但在接下來的志留紀中,它們卻成為了當時最大的節肢動物。

□ 神秘的牙形化石

一個多世紀以來,科學家們收集和編目了大量的微齒形化石,它們可以追溯到奧陶紀或者更早的時候。因為這些化石經常呈牙錐形,所以就被稱作牙形刺。這些東西顯然是屬于某種動物的,因為它們的形狀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進化。這些形狀都頗具特色,使得地質學家經常可以僅憑巖層中所含的牙形刺,就能確定出巖層的年代。盡管人們尋找了很多年,但卻始終沒能找到長有這種微型齒的動物。

早期的馬蹄蟹依靠5對足肢在海底爬行。現在,這種“活化石”在北美洲和亞洲的東海岸上還有4個物種。

1993年,人們的尋找有了突破性的進展,在蘇格蘭發現了完整的帶有“牙齒”的牙形動物化石。后來在北美洲和南非洲又發現了更多類似的化石,其中包括普羅米桑蟲—— 一種奧陶紀的物種。科學家證實,這種神秘的動物不僅有著像蛇一樣柔軟的身體,而且還擁有絕佳的視力。還有一些化石顯示了V形肌肉塊和脊索——可在脊椎動物及其親緣動物身上發現到的特征——的痕跡。

很多科學家相信,牙形刺是一種脊椎動物,可能屬于最早進化的物種之一。但是,在脊椎動物進化的主線上后來產生了四肢動物,而牙形刺卻并沒有存在太久。在三疊紀末期恐龍剛出現的時候,化石記錄中就已經沒有了牙形刺。這說明,這種動物族群已經滅絕了。

□ 類植物動物

奧陶紀發生了一件很罕見的事:出現了一種完全不同的動物族群——寒武紀生命大爆炸之后出現的極少數物種之一。這些微型的無脊椎動物被稱為苔蘚蟲,受到盒狀骨架的保護。它們并排在一起成群地生長,經常會形成一種看起來像是植物的形狀。事實證明,苔蘚蟲是一種非常成功的動物,直到今天它們的分布依然非常廣泛。

普羅米桑蟲是一種長達40厘米的大型牙形蟲,發現于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南非。從它那鼓凸的眼睛就可以看得出,這是一個靈活敏捷的捕食者。

奧陶紀的海底還是大量更大型植物、動物的棲息地,如海百合。海百合與海星及海膽屬于同一個族群,它們有著白堊片構成的長莖柄以及各種脆弱的肢臂。后來,一些海百合打破了這種靜態的生活模式,開始在海洋中過著自然放養的生活。至今,這兩種海百合都還存在。

這是一幅奧陶紀礁體視圖,該礁體建基在紐芬蘭的化石上,擁有接近5億年的歷史。圖中,兩只鸚鵡螺目動物正審視著海底,而它們下面的三葉蟲和腹足動物(蝸牛狀的軟體動物)則在礁體表面慢慢地爬行。一簇簇的海百合在水流中搖曳生姿,并從中濾選出微小的食物顆粒。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星座| 永定县| 清河县| 固镇县| 潼南县| 宜兰市| 会理县| 龙海市| 南京市| 红河县| 凤山县| 商都县| 吴忠市| 额济纳旗| 筠连县| 柘荣县| 阿勒泰市| 鄯善县| 通州区| 合江县| 安西县| 宜宾市| 敦煌市| 永丰县| 德清县| 新民市| 浦东新区| 翁源县| 宿州市| 赤城县| 丹凤县| 界首市| 临城县| 高阳县| 湄潭县| 织金县| 卓资县| 突泉县| 体育| 永靖县| 唐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