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9章

  • 阿毗曇毗婆沙論
  • 浮陀跋摩
  • 4446字
  • 2016-03-03 14:57:19

雜犍度智品之六

有六因乃至廣說。論曰此六因非佛經說。四緣是佛經說。今欲以因解緣。其事云何。相應因乃至報因是因緣。所作因者是次第緣境界緣威勢緣。問曰因攝緣緣攝因。答曰隨體性相攝?;蛴姓f者。應有差別。云何差別。如相應因。乃至報因是因緣。所作因是威勢緣。次第緣境界緣是緣非因。為因攝緣。為緣攝因。緣攝因。非因攝緣。不攝何等次第緣境界緣。復有說者。六因亦是佛經說。如增一阿含六法中說。經久遠故。而有亡失。彼尊者迦旃延子。以愿智力。觀佛經中說六因處。于此阿毗曇中。依六因而作論。曾聞增一阿含。從一法增乃至百法。今唯有一法增乃至十法在余悉亡失。又于一法中。亡失者多。乃至十法。亡失亦多。曾聞有大德阿羅漢名奢那婆數。是尊者耆婆迦和上。彼尊者般涅槃時。即日有七萬七千本生因緣。有一萬阿毗曇論。滅不復現。從是以后。更不復行。一論師滅。有爾所經論。更不復行。何況若百若千諸論師滅。復有說者。雖無有經一處全說六因。處處經中。別說六因中一一因問曰若然者。何經中說相應因。答曰如說是名見道根本信名不壞智相應。此經說相應因。何處說共生因者。如說眼緣色生眼識。亦生共生受想等。此經說共生因何處說相似因者。如說此人成就善法。亦成就不善法。此人不善法滅。善法更生。此經說相似因。何處說遍因者。如說比丘若有所思。有所分別。是名起使。何處說報因者。如說修行廣布殺生。身壞命終。生地獄中。受不善報。此經說報因。何處說所作因者。如說以二因二緣。生于正見。乃至廣說。此經說所作因。如是等經。皆說六因。此犍度分別因不分別緣。見犍度。分別緣不分別因。問曰何故彼尊者依六因作論。答曰以此六因。斷無因惡因者意故。復有說者。彼尊者所以依六因作論者。欲顯現四種果。如觀掌中阿摩勒故。若說相應共生因。即顯現功用果。若說相似因遍因即顯現依果。若說報因。即顯現報果。若說所作因。即顯現威勢果。以是事故。依六因作論。

云何相應因。答曰受于受相應法相應因中因。受相應法于受相應因中因。問曰何故此法展轉為因。答有為法。性羸劣故。義言問受法不用想。能所覺不受。當答言。不能如是余法相離。不能有所作。是故心心數法。展轉相長養。展轉相增益。展轉相依。而能負重。如二葦束相依而住。眾多亦然。如以一繩不能挽大材。多繩則能。彼亦如是。問曰何故不說心耶。答曰?;蛴姓f者。彼作經者意欲爾。乃至廣說。復有說者。應說心心數法相應因中因。乃至廣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是有余說。復有說者。此文說諸因。義不盡。若盡說者。應作是說。云何相應因心心數法相應因中因。云何共生因一切有為法。云何相似因過去現在法。云何一切遍因過去現在一切遍使。及使相應共有法。云何報因不善及善有漏法。云何所作因一切諸法。應如是說諸因。若不說者。當知說諸因義不盡。復有說者。已說在先所說受相應法中。其義云何。如說受受相應法相應因中因。乃至廣說。問曰若然者何以不即心名說耶。答曰等義是相應義。此心是宗主。如偈說心是第六增上王。復有說者。以心故名相應不相應法。如說是名心相應法。是名心不相應法。如是想思觸作觀欲解脫念定慧慧相應法相應因中因。乃至廣說。問曰何以但說十大地數法。不說余數法耶。答曰或有說者。彼作經者意欲爾。乃至廣說。復有說者。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是有余說。復有說者。諸界諸地諸心諸種中可得者說。余數法與上相違故不說。

問曰云何是相應義。答曰等義是相應義。問曰若等義是相應義者。此數法于心。或多或少。于善心多。于染污心少。于染污多。于不隱沒無記少。于欲界系多。于色界系少。于色界系多。于無色界系少。于有漏多。于無漏少。如是者云何等義是相應義。答曰以體等故。言等義是相應義。若當一心中有二受一想。如是不名為等。非相應義。一心一受余數法亦爾。以是故等義是相應義。復有說者。等不相離義。是相應義。復有說者。等不別異義。是相應義。復有說者。等同受義。是相應義。如車載時。諸分皆載。無不載者。如是心車受緣時。諸大地。于緣等受。無不受者。復有說者。等同受義。是相應義。非前后故。如秋時群鴿一時詣場一時食一時起。如是心心數法。于緣一時造。一時所作。一時滅復有說者。合義是相應義。如水乳不相妨故共合。如是此法與彼法。不相妨故相應。復有說者。等相愛義。是相應義。如人更相隨順言是相愛。如是此法與彼法。更相隨順。言是相應。尊者婆已說曰。有四事等故。是相應義。所謂時所依行境界。時者同一剎那。所依者同一所依。行者同于一行。境界者同行一境界。以是事故。是相應義。復有說者。葦束義是相應義。如葦二束多束相依而住。如是心心數法。性羸劣故。一一不能生。不能取緣。心與十大地合。能行世能取果。能知境界。能有所作。復有說者。系材義是相應義。如一斤麻不能系材。若多合為索則能系材。如是心大地法。廣說如上。復有說者。相牽渡河義。是相應義。相牽者展轉相牽手。如山谷中駛河。一人則不能渡。若與多人。更相牽手。然后能渡。如是心與大地。廣說如上。復有說者。同伴義是相應義。如曠野道。多諸盜賊惡獸。一人則不能過。若集多人。展轉相因。然后能過。如是心與大地。廣說如上。尊者和須蜜說曰。云何是相應義。相生義是相應義。問曰若然者眼識能生意識。彼是相應耶。答曰所依異。若同所依。能相生者。是相應義。復次不別異義。是相應義。問曰若然者四大亦不別異。是相應耶。答曰四大無有所依。若有所依。不別異者是相應義。復次有所緣義是相應義。問曰若然者五識亦有所緣。是相應耶。答曰所依各異。若同所依。同所緣。是相應義。復次同一緣義。是相應義。問曰若然者眼識意識。同于一緣是相應耶。今現見多人俱共生心。同觀初月。是相應耶。答曰所依各異。若同所依。同于一緣。是相應義。復次合義是相應義。問曰若然者壽命暖氣識。合在一處是相應耶。答曰彼二無所依。若有所依。亦有合相是相應義。復次一時生義是相應義。問曰若然者四大一時生是相應耶。答曰四大無所依。若有所依。一時俱生是相應義。復次俱生俱住俱滅。是相應義。問曰若然者心回轉。色心不相應行。俱生俱住俱滅。則相應耶。答曰無有所依。若有所依。俱生俱住俱滅。是相應義。復次同一所依。同一行。同一所緣是相應義。問曰何以知同一所依同一行同一所緣是相應耶。答曰復何以知同一所依同一行同一所緣非是相應義耶。復次同作一事義是相應義。問曰若然者忍智同作一事是相應耶。答曰彼不同時生。若同時生。同作一事是相應義。尊者佛陀提婆說曰。同伴義是相應義。如識隨所緣事。為諸數名。離于俱生。是相應義。尊者瞿沙說曰。同一依同一行同一緣。是相應義。所以者何有為法性羸劣。展轉相因力生。不見有一大地獨行世者。是故說名相應。此相應因。于三世中。決定能生功用果。

云何共生因。乃至廣說。問曰。相應因共生因有何差別。答曰。或有說者。若有相應因。則有共生因。頗有共生因非相應因耶。答曰有諸不相應共生因也。問曰。此事可爾所問差別者。于一剎那中受與想有二因。所謂相應因共生因。有何差別。答曰不相離義。是相應因義。同一果義。是共生因義。復有說者。同一所依。同一行。同一緣。是相應因義。同一生一住一滅。是共生因義。復有說者。牽手渡河義。是相應因義。自勤力渡義。是共生因義。復有說者。共財義。是相應因義。能起義是共生因義。復有說者。等義是相應因義。不相離義。是共生因義。

云何共生因。答曰心與數法。是共生因中因。乃至廣說。先不說心。今則說之。心與數法。是共生因中因。數法轉還與心是共生因中因。心與心回轉身口業。是共生因中因。身口業者。謂禪無漏戒。問曰何以不說心回轉身口業與心是共生因中因。答曰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是有余說。復有說者。前后廣說。中說則略。如所作因前后廣說中說則略。此亦復爾。復有說者。心于身口業與因。不隨其事。身口業于心隨其事。不與其因。如王于其眷屬。與其飲食饒益不隨其事。眷屬于王隨其事。不與飲食饒益。如是心身口業。乃至廣說。復有說者。身口業從心起屬于心。從心生故。是共生因。身口業不能起心。心不屬業。亦不從生故。非共生因。評曰不應作是說。如是說者好。心與心回轉身口業共生因。當知心回轉身口業。與心共生因中因。所以者何同一果同一所作故。問曰若然者何以不說。答曰上已廣說故。心不相應行共生因中因。問曰何等是心不相應行。答曰或有說者。心自體生。生與心共生因中因。復有說者。心與自體生老住滅。共生因中因。生與心共生因中因。非老住滅。所以者何增長義是因義。彼是散壞義。復有說者。心與生等生等與心共生因中因。復有說者。心與心數法。生等共生因中因。心生等與心共生因中因。評曰不應作是說。如是說者好。心與心數法。生等共生因中因。心數法生等與心共生因中因。問曰若然者此說云何通。如說除身見生老住滅。諸余苦諦。于身見非共生因。答曰應作是說。除身見相應法生老住滅。諸余苦諦。于身見非共生因。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是有余說。復次共生四大共生因中因。諸作是說。四大勢無偏者。地大水火風大。共生因中因。三大于地大。共生因中因。諸作是說。四大勢有偏者。地大于三大。共生因中因。三大于地大。共生因中因。所以者何地大則有多體。一體與多體。是共生因。多體于一體。是共生因。乃至風大亦如是。評曰如是說者好。四大若有偏勢。若無偏勢。地大于三大。三大于地大。作共生因。所以者何地大不因地大生于造色。問曰為生已是因。為未生是因。答曰生亦是因。未生亦是因。所以者何生已未生。盡墮因義中。如波伽羅那說。云何從因生法。一切有為法。如彼所說。生與未生。悉是從因生法。此亦如是。問曰造色為有共生因不耶。答曰有。所以者何以一切有為法盡有共生因故。問曰造色與造色。有共生因不耶。答曰無。所以者何自體不與自體作共生因。復有說者。造色與造色。作共生因。其事云何。如眼根共生微塵展轉共生因。評曰不應作是說。所以者何有對造色。不得還與有對造色作共生因。

一切心盡有俱共回轉。所謂數法及生等。非一切心盡有心回轉。色有十事。故名回轉。云何為十。一共生。二共住。三共滅。四共一果。五共一依。六共一報。七善共善。八不善共不善。九無記共無記。十共墮一世中。共一果者。謂解脫果。共一依者。謂依果。共一報者。謂報果??偠灾S惺?。如世俗斷結道回轉有八事。除不善無記。除世俗斷結道回轉。諸余善有漏回轉有七事。除解脫果。不善無記無漏斷結道回轉有七事。除報果。不善無記除無漏斷結道回轉。諸余無漏回轉有六事。除解脫果報果。不善無記不善心回轉有七事。除解脫果。善無記無記心回轉有六事。除解脫果報果善不善。是故總而言之。有十事。心于心數法回轉有五事。一共所依。二共所行。三共所緣。四共果。五共報。數法回轉于心。亦同有五事。心與心回轉色心不相應行有二事。一果二報。心回轉色心不相應行。與心回轉有二事。一果二報。問曰何者是回轉體性。答曰是四陰五陰。如色界是五陰。欲界無色界是四陰。所以者何。欲界無色界。無心回轉戒。此是回轉體性。是我是物是相是分是性。已說體性。所以今當說。問曰回轉是何義。答曰隨順義。是回轉義。取一果義。是回轉義。同作一事義。是回轉義。如義言。如汝等所作。我等亦作是回轉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川市| 昭苏县| 法库县| 当阳市| 枞阳县| 阳高县| 衡水市| 晋宁县| 博客| 东明县| 新沂市| 海林市| 丰都县| 黔东| 阳谷县| 界首市| 河源市| 金寨县| 安泽县| 通许县| 金阳县| 沁源县| 大埔县| 巩留县| 黄陵县| 襄汾县| 通州区| 邛崃市| 乐都县| 台江县| 靖安县| 肥西县| 托克逊县| 巴彦淖尔市| 武胜县| 曲松县| 清水县| 姚安县| 喀喇沁旗| 佛坪县| 年辖:市辖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