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管轄(1)
- 刑事訴訟法(法學原理與案例講堂)
- 史立梅主編
- 4929字
- 2016-06-02 18:03:57
【引例】
1995年3月,香港狄某從香港經深圳A區海關走私了價值50萬港元的照相器材。深圳市A區公安分局經深圳市公安局批準,決定拘留狄某,因狄某逃回香港而未果。1998年4月,狄某又從香港經福州市B縣走私汽車,價值達500萬港元,B縣公安局經福州市檢察院批準,拘留并逮捕了狄某。為狄某走私一案的管轄權,深圳A區公安分局與福州市B縣公安局發生爭執。經有關部門協調,管轄問題終獲解決,最后由C市C法院審理此案。C法院認為此案重大復雜,決定在案件開庭審判前,將案件分別報送C市政府和上級法院審批。C市政府批復,港商狄某在C市有巨額投資,應從輕判處,上級法院也對案件的處理提出了一些具體意見。C法院審判委員會根據政府的批復和上級法院的意見,對狄某走私一案作出了判決意見,合議庭在審理過程中執行。
思考:1.對狄某走私一案,A區公安局和B縣公安局誰有管轄權?
2.在C法院審理該案的過程中,C法院的做法有哪些錯誤?
第一節 概述
一、管轄的概念
我國刑事訴訟中的管轄,是指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之間立案受理刑事案件以及人民法院系統內審判第一審刑事案件的分工制度。
管轄制度所要解決的問題主要有兩個:一個是解決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在直接受理刑事案件上的分工問題;另一個是要解決人民法院系統內各級人民法院之間、普通人民法院與專門人民法院之間在審判第一審刑事案件上的分工問題。刑事訴訟中的管轄與民事訴訟、刑事訴訟中的管轄的區別主要有兩個:第一,民事訴訟、行政訴訟中的管轄只解決人民法院系統內受理第一審民事、行政案件的權限分工;而刑事訴訟中的管轄還要解決公、檢、法三機關之間立案受理刑事案件的職權分工;第二,民事訴訟、行政訴訟中的當事人對某些案件的管轄法院有一定的選擇權,但刑事訴訟中當事人對案件管轄不具有選擇和處分的權利。
二、管轄的原則
我國刑事訴訟法確定管轄的依據和原則主要是:第一,保障準確及時查明案件事實,保證辦案質量;第二,合理分工,充分發揮各司法機關的職能作用和司法工作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第三,方便訴訟參與人參加訴訟活動;第四,堅持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
三、管轄的意義
管轄是刑事訴訟活動中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刑事訴訟法對刑事案件的管轄問題作出明確規定,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有利于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依法行使職權,互相配合,互相制約,防止管轄不明,互相推諉,互相爭執,保證訴訟準確及時地進行。
第二,有利于單位和公民個人按照管轄的規定向公安、司法機關報案、舉報和控告,防止告狀無門,減少案件的移送。
第三,有利于司法資源的合理配置,充分發揮公安、司法機關的各自職能,充分調動各級公安、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增強責任感,及時、迅速、有效地處理刑事案件。
四、管轄的分類
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在理論上可以將我國刑事訴訟管轄分為立案管轄、審判管轄;審判管轄又分為普通管轄和專門管轄;普通管轄進一步分為級別管轄、地區管轄和指定管轄。
第二節 立案管轄
立案管轄,又稱部門管轄或者職能管轄,是指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在直接受理刑事案件范圍上的分工。解決的是刑事案件首先由誰來立案,開始刑事訴訟的問題。
一、公安機關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18條第1款規定:“刑事案件的偵查由公安機關進行,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這就是說,刑事訴訟中公安機關是刑事案件的主要偵查機關,法律沒有特別規定的所有刑事案件,都由公安機關立案偵查。
根據公安部《規定》第14條,下列刑事案件屬于法律另有規定,不屬公安機關管轄:
(1)貪污賄賂犯罪,國家工作人員的瀆職犯罪,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實施的非法拘禁、刑訊逼供、報復陷害、非法搜查的侵犯公民人身權利的犯罪以及侵犯公民民主權利的犯罪案件,經省級以上人民檢察院決定立案偵查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實施的其他重大的犯罪案件;
(2)自訴案件,但對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被害人有證據證明的輕微刑事案件,因證據不足駁回起訴,人民法院移送公安機關或者被害人向公安機關控告的,公安機關應當受理;被害人直接向公安機關控告的,公安機關應當受理;
(3)軍人違反職責的犯罪和軍隊內部發生的刑事案件;
(4)罪犯在監獄內犯罪的刑事案件;
(5)其他依照法律和規定應當由其他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
二、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
人民檢察院是國家法律監督機關,立案偵查刑事案件的范圍主要限于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的犯罪。《刑事訴訟法》第18條第2款規定:“貪污賄賂犯罪,國家工作人員的瀆職犯罪,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實施的非法拘禁、刑訊逼供、報復陷害、非法搜查的侵犯公民人身權利的犯罪以及侵犯公民民主權利的犯罪,由人民檢察院立案偵查。對于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實施的其他重大的犯罪案件,需要由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的時候,經省級以上人民檢察院決定,可以由人民檢察院立案偵查。”據此,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的案件有以下四類。
1.貪污賄賂犯罪
此類案件指刑法分則第八章規定的貪污賄賂犯罪及其他章中明確規定依照第八章相關條文定罪處罰的犯罪案件,包括貪污案、受賄案、挪用公款案、單位受賄案、巨額財產來源不明案,隱瞞境外存款案、私分國有資產案、私分罰沒財物案等。
2.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瀆職犯罪
此類案件是指刑法分則第九章規定的瀆職犯罪案件,包括濫用職權案、玩忽職守案、徇私枉法案、私放罪犯案、故意泄露國家秘密案等。
3.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實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的犯罪
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規則》第8條第4款規定,包括:非法拘禁案、非法搜查案、刑訊逼供案、暴力取證案,虐待被監管人案、報復陷害案、破壞選舉案。
4.其他由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的案件
此類案件由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的案件,必須符合下列條件:(1)必須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實施的;(2)屬于以上三類案件之外的其他案件;(3)需要由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4)經省級以上人民檢察院決定。具體程序是,基層人民檢察院或者分、州、市人民檢察院需要直接立案偵查的,應當層報省級人民檢察院決定。分、州、市人民檢察院對于基層人民檢察院層報省級人民檢察院的案件,應當進行審查,提出是否需要立案偵查的意見,報請省級人民檢察院決定。報請省級人民檢察院決定立案偵查的案件,應當制作提請批準直接受理書,寫明案件情況以及需要由人民檢察院立案偵查的理由,并附有關材料。省級人民檢察院應當在收到提請批準直接受理書后的十日以內作出是否立案偵查的決定。省級人民檢察院可以決定由下級人民檢察院直接立案偵查,也可以決定直接立案偵查。
三、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
《刑事訴訟法》第18條第3款規定:“自訴案件,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自訴案件是指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為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責任,而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訴訟的案件。根據《刑事訴訟法》第204條、第176條的規定,自訴案件包括如下幾類。
(一)告訴才處理的案件
告訴才處理的案件,是指只有被害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提出控告和起訴,人民法院才予以受理的案件。如果被害人因強制、威嚇等原因無法告訴的,人民檢察院或者被害人的近親屬也可以告訴。這類案件具體包括:
(1)侮辱、誹謗案(《刑法》第246條規定的,但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
(2)暴力干涉婚姻自由案(《刑法》第257條第1款規定的);
(3)虐待案(《刑法》第260條第1款規定的);
(4)侵占案(《刑法》第270條規定的)。
(二)被害人有證據證明的輕微刑事案件
這類自訴案件必須符合三個條件:一是必須是輕微刑事案件,包括案件罪質輕微和情節輕微;二是被害人必須有相應的證據證明被告人有罪;三是人民檢察院沒有提起訴訟。根據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解釋》第1條規定,這類案件包括:
(1)故意傷害案(《刑法》第234條第1款規定的);
(2)非法侵入住宅案(《刑法》第245條規定的);
(3)侵犯通信自由案(《刑法》第252條規定的);
(4)重婚案(《刑法》第258條規定的);
(5)遺棄案(《刑法》第261條規定的);
(6)生產、銷售偽劣商品案(《刑法》分則第三章第一節規定的,但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
(7)侵犯知識產權案(《刑法》分則第三章第七節規定的,但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
(8)《刑法》分則第四章、第五章規定的,對被告人可能判處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案件。本項規定的案件,被害人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對其中證據不足、可以由公安機關受理的,或者認為對被告人可能判處三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應當告知被害人向公安機關報案,或者移送公安機關立案偵查。
(三)被害人有證據證明對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財產權利的行為應當追究刑事責任,而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責任的案件
應當注意的是,根據最高人民法院《解釋》第1條的規定,對此類案件由被害人提出自訴,必須滿足四個條件:一是限于被告人侵犯被害人個人的人身、財產權利的犯罪;二是有證據證明曾經提出控告,而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責任的案件;三是對提起自訴的案件,被害人承擔舉證責任,應當提供能證明被告人犯罪的充分證據;四是被告人的犯罪實施依法應當追究刑事責任,而不屬于依法不追究刑事責任的情形及人民檢察院決定不起訴的法定范圍。
四、交叉管轄
在實踐中,立案管轄可能存在著交叉管轄的情況,對此,根據公安部《規定》第28條,最高人民檢察院《規則》第12條的規定,人民檢察院偵查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涉及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應當將屬于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移送公安機關。在上述情況中,如果涉嫌主罪屬于公安機關管轄,由公安機關為主偵查,人民檢察院予以配合;如果涉嫌主罪屬于人民檢察院管轄,由人民檢察院為主偵查,公安機關予以配合。
實踐中也可能會出現因管轄不明或者其他原因而發生的爭議,司法機關在解決管轄問題時,必須從有利于與各種刑事犯罪作斗爭出發,根據《刑事訴訟法》第108條第3款的規定,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對于報案、控告、舉報,都應當接受。對于不屬于自己管轄的,應當移送主管機關處理,并且通知報案人、控告人、舉報人;對于不屬于自己管轄而又必須采取緊急措施的,應當先采取緊急措施,然后移送主管機關。
典型案例
王某是江蘇省灌云縣人,2003年考入蘭州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馬某是王某的同班同學,兩人被分在一個宿舍。2007年7月23日,寧夏人事考試中心發布的當年《招考公務員面試工作的通知》顯示,2007年,寧夏招考公務員筆試合格線統一劃定為200分,馬某進入共青團銀川市委學校部科員面試,成績為288分,比第二名高出5.5分。考分在全區推薦參加面試的443人的大名單中居第二名。
王某聯想到馬某平時的不學無術和非常差的學業成績,與公務員考試成績形成的巨大反差,就向國家公務員局、監察部和共青團銀川市委領導寫了舉報信:一是舉報馬某平時在學校表現差;二是對其學業成績和公務員考試成績的巨大反差提出質疑;三是對該崗位的招考工作是否存在作弊提出質疑。
2010年11月23日,甘肅省圖書館典閱部職工王某被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警方以“涉嫌誹謗罪”刑事拘留。編號為吳利公刑拘字[2010]第388號《拘留通知書》表明,2010年11月23日9時,王某因“涉嫌誹謗罪”被刑事拘留。刑拘王某是因為王某的發帖行為,損害了公務員考試的秩序和聲譽,警方認定其行為嚴重危害國家利益和社會秩序。[1]
根據《刑法》第246條規定,侮辱、誹謗案件一般屬于自訴案件,應當由公民個人自行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只有在侮辱、誹謗行為“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時,公安機關才能按照公訴程序立案偵查。2009年3月19日,公安部下發《關于嚴格依法辦理侮辱誹謗案件的通知》,明確了公安機關應當認定為“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以侮辱、誹謗罪立案偵查的情形:(1)因侮辱、誹謗行為導致群體性事件,嚴重影響社會秩序的;(2)因侮辱、誹謗外交使節、來訪的外國國家元首、政府首腦等人員,造成惡劣國際影響的;(3)因侮辱、誹謗行為給國家利益造成嚴重危害的其他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