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章 基本原則(4)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11條規定:“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人民法院有義務保證被告人獲得辯護。”第14條第1款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依法享有的辯護權和其他訴訟權利。”第33條第1款規定:“犯罪嫌疑人自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或者采取強制措施之日起,有權委托辯護人……”有關司法解釋將這一原則落實到司法實踐中。最高人民檢察院《規則》第34條規定:“人民檢察院在辦案過程中,應當依法保障犯罪嫌疑人行使辯護權利。”最高人民法院《解釋》第35條規定:“人民法院審判案件,應當充分保障被告人依法享有的辯護權利。”綜合上述內容,我們稱該原則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原則”。

刑事訴訟中的有效辯護原則已經成為刑事司法國際準則的核心內容,刑事辯護權的相關保障以及獲得律師幫助并有效行使,一直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和重視。順應這一潮流,我國法律也賦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辯護權,并在制度上和程序上給予了一定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各個訴訟階段,都可以自行辯護,可以委托辯護人為其進行辯護,也有權依法獲得法律援助辯護。

辯護權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一項基本訴訟權利,針對實踐中存在的辯護難的具體問題,也為了解決與2007年修正后的《律師法》的銜接問題,我國《刑事訴訟法》修正后,為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辯護權的充分實現,完善了辯護制度,強化了律師的訴訟權利及其保障力度,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完善了辯護制度。

(1)在基本原則部分保障訴訟參與人訴訟權利原則中,首次突出強調了對辯護權的保障。

(2)明確了偵查階段受托律師的辯護人身份,將委托辯護的時間提前到偵查階段。犯罪嫌疑人自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或者采取強制措施之日起,有權委托辯護人,以確保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委托辯護權貫穿于刑事訴訟全過程。

(3)擴大了聘請辯護律師的主體范圍。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近親屬外,增加規定了監護人。

(4)擴大了刑事法律援助的適用范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盲、聾、啞人,或者是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可能被判處無期徒刑、死刑的,以及未成年人,公、檢、法機關均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因經濟困難或其他原因而沒有委托辯護人的,本人及其近親屬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提出申請。對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派律師為其辯護。

(5)會見權得到進一步保障。除了危害國家安全犯罪、特別重大賄賂犯罪案件之外,辯護律師持律師執業證書、律師事務所證明和委托書或者法律援助公函要求會見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看守所應當及時安排會見,至遲不得超過48小時。

(6)閱卷權規則的完善。辯護律師自人民檢察院對案件審查起訴之日起,可以查閱、摘抄、復制本案的案卷材料,閱卷時間和范圍都得到拓展。

(7)完善了追究律師偽證罪的刑事責任條款,并設置了追究律師偽證責任的特殊保護程序。律師被追究刑事責任的行為中刪除了模糊不定的“證人改變證言”;規定應當由辦理辯護人所承辦案件的偵查機關以外的偵查機關辦理;該法條所規范的對象不再僅限于辯護人,而是包括所有訴訟參與人。

(8)設置了辯方對阻礙辯護職責履行的救濟渠道。辯護人認為公、檢、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阻礙其依法行使訴訟權利的,有權向同級或上一級人民檢察院申訴或控告。雖然這與國外由法官來裁決的司法審查模式有所不同,但在現階段這是最符合中國實際的做法。同時,這一條款也豐富了我國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理論,將維護律師辯護的權利納入其中。[3]

(9)辯護律師發揮作用的范圍被擴大。在人民檢察院審查批捕、案件偵查終結前、審查公訴中、二審法院決定是否開庭審理等活動中,應當聽取辯護人的意見;法院作出裁判后也應當將判決書送達辯護人。

保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獲得辯護,尤其是獲得辯護人的辯護,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積極意義。[4]

(1)確保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充分參與刑事訴訟活動,有效地對抗公安機關和檢察機關的刑事追訴活動,并最終影響法院的司法裁判。

(2)確保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和法院嚴格依法進行訴訟活動,避免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自由和權益受到無理的限制和剝奪。

(3)確保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及社會公眾對國家專門機關的訴訟活動保持最大限度的信任和尊重。

六、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不得確定有罪

《刑事訴訟法》第12條規定:“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該原則有以下要求。

(一)確定被告人有罪的權力由人民法院統一行使

定罪權是刑事審判權的核心,人民法院作為我國唯一的審判機關,代表國家統一行使刑事審判權。不論被告人事實上是否有罪,不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在法律上不應確定他是罪犯。

(二)人民法院確定任何人有罪,必須依法判決

未經依法開庭審理,依據《刑法》作出判決并正式宣判,人民法院也不得確定任何人有罪。此原則在《刑事訴訟法》中有以下體現。

(1)《刑事訴訟法》區分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與“罪犯”的稱謂。被追訴人自偵查機關立案到檢察院提起公訴前這段期間,稱為“犯罪嫌疑人”,在人民檢察院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訴后,稱為“被告人”。只有經過法院生效裁判確定有罪以后,被追訴人才能被稱為罪犯。

(2)明確由控訴方承擔舉證責任。《刑事訴訟法》第49條規定:“公訴案件中被告人有罪的舉證責任由人民檢察院承擔,自訴案件中被告人有罪的舉證責任由自訴人承擔。”因此,控訴方有責任或義務提出證據證明被告人有罪,并應當使這一證明達到確實充分的程度,而被追訴者則沒有證明自己有罪和無罪的責任。

(3)檢察院在審查起訴階段作出的酌定不起訴決定或者對未成年人作出附條件不起訴決定,其法律效果屬于無罪的處理。因為按照《刑事訴訟法》第12條的要求,在法律上確定被追訴人有罪的主體,只能是法院,其他任何機關無此權力。

(4)確立了“疑罪從無”原則。按照保障人權理念或精神,當出現“疑罪”的時候,應當作出有利于被追訴人的推論。按照《刑事訴訟法》的規定,當事實不清或者證據不足時,在審查起訴階段,人民檢察院作出不起訴決定,在審判階段,人民法院應當作出指控罪名不能成立,被告人無罪的判決。

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不得確定有罪原則體現了無罪推定原則的基本精神。但與聯合國有關人權公約所確立的無罪推定原則的表述相比較,仍存在差異。聯合國《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4條第2款規定:“凡受刑事控告者,在未依法證實有罪之前,應有權被視為無罪。”這里“被視為無罪”與我國《刑事訴訟法》第12條規定的“不得確定有罪”在對被追訴人權利保障的內涵上是有區別的。

七、依照法定情形不予追究刑事責任

《刑事訴訟法》第15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責任,已經追究的,應當撤銷案件,或者不起訴,或者終止審理,或者宣告無罪。

(一)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

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在刑法上就不符合犯罪構成要件,不構成犯罪,當然不應追究刑事責任。

(二)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

超過刑法規定的追訴時效期限的,國家即喪失刑罰權,在程序上也就不應當再追究刑事責任。在追訴時效上,除要遵守《刑法》第87條的一般性規定外,還要注意第88條、第89條不受追訴時效限制、時效中斷等規定。

(三)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

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犯罪分子,不論其刑罰已經執行一部分還是完全沒有執行,都等同于其刑罰已經執行完畢。以后無論何時,公安司法機關都不能以其刑罰沒有執行或者沒有執行完畢為由,再次對其進行刑事追訴,包括不得按照審判監督程序進行追訴。

(四)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

根據我國《刑法》第246條、第257條、第260條、第270條規定,侮辱罪、誹謗罪(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致使被害人死亡的除外)、虐待罪(致使被害人重傷、死亡的除外)和侵占罪是告訴才處理的犯罪。國家已經將這些犯罪的起訴權交給被害人本人行使,被害人有權根據情況決定是否起訴,公安司法機關應尊重被害人的選擇。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我國《刑法》實行罪責自負原則,犯罪分子死亡就失去了適用刑罰的對象,追究刑事責任已無實際意義,所以應終結訴訟,不再追究。

(六)其他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

對以上六種情形,公安司法機關應在不同訴訟階段作出不同的處理。在立案審查階段,應作出不立案的決定;在偵查階段,應作出撤銷案件的決定;在起訴階段,應當作出不起訴的決定;在審判階段,第一種情形應宣判無罪,其余五種情形,應裁定終止審理。公安司法機關一經宣布不予追究刑事責任,刑事訴訟即告結束。在自訴案件中,法院應根據情形分別作出不立案的決定或準予撤訴、駁回起訴、終止審理的裁定,或作出判決宣告無罪。

應當指出,以上六種情形并沒有包括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事實上沒有實施犯罪和犯罪行為非被告人所為的情況,這是立法上的缺陷。

八、追究外國人刑事責任適用我國刑事訴訟法

《刑事訴訟法》第16條規定:“對于外國人犯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適用本法的規定。對于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的外國人犯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通過外交途徑解決。”

無論是在我國領域內犯罪的外國人(包括無國籍人),還是在我國領域外對我們國家和公民犯罪的外國人,只要根據我國《刑法》的規定應當追究其刑事責任,就應當適用我國《刑事訴訟法》的規定進行追究。對于應負刑事責任但身在我國領域之外的外國人,應當采取適當措施使其接受我國的審判。當然,如果我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中,有關于刑事訴訟程序的特別規定的,除了我國聲明保留的條款外,在處理外國人犯罪案件時,也應適用該國際條約中的有關規定。

對于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的外國人犯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不受我國司法管轄,我國公安司法機關不能按照我國《刑事訴訟法》的規定立案、偵查、起訴和審判,只能通過外交途徑解決。這是追究外國人刑事責任適用我國《刑事訴訟法》原則的例外。為了保證某些從事外交工作的外國人執行職務,按照國際慣例和對等原則,我國法律賦予其外交特權和豁免權。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的外國人的范圍,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特權和豁免權條例》有關條款確定。

確立追究外國人刑事責任適用我國《刑事訴訟法》這一原則,既能體現和維護我國的司法主權,保護我們國家和公民的利益,維護我國的法律尊嚴,又可以妥善處理我國與外國的關系,防止因對刑事案件處理不當而影響我國與其他國家之間平等正常的交往。

典型案例

蔣某被檢察機關刑事拘留后,在法院判決之前,媒體為追求轟動效應,杜撰出蔣某“自知罪孽深重”、“為立功贖罪”供出了與她有牽連的多個貪官,說蔣某“與40多個廳級領導有不正當男女關系”、“貪污數額千萬余元”,描繪了蔣某為免死想在監獄懷孕而勾搭看守的“細節”,甚至“判定”以“槍斃還少了”作為副標題的內容。實際上,檢察機關起訴書認為蔣某涉嫌貪污金額為73.5萬元;檢察機關起訴書并未起訴蔣某涉嫌行賄罪;檢察機關起訴書僅認定蔣某與一名副廳級干部“勾搭成奸謀取利益”。[5]

本案涉及“媒體審判”與法院審判的關系。《刑事訴訟法》修正后第12條規定了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原則。即使被司法機關依法拘留或逮捕的犯罪嫌疑人,只要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任何人都不得確定其有罪。在一個法治社會,媒體參與對司法的監督和重大案件的報道,對揭露腐敗、宣傳法制、維護司法公正是有積極意義的。但是,如果媒體缺少社會責任,缺少人權觀念和法律知識,不能客觀公正地報道案件事實,就可能造成傳播錯誤的法律觀念,干擾法院依法審判,影響司法公正。本案中,若人民法院依法不判處蔣某死刑,可能造成法院偏袒蔣某和某些官員、法院不公的負面影響。因此,無論公安司法機關還是新聞媒體抑或是社會公眾,在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前,不能偏聽偏信道聽途說,不能確定任何人有罪。

思考題

1.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由專門機關依法行使原則的內容是什么?

2.如何理解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依法獨立行使職權原則?

3.如何理解人民檢察院對刑事訴訟實行檢察監督原則?

4.辯護人有哪些訴訟權利?

5.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不得確定有罪原則的內容是什么?

6.如何理解依照法定情形不予追究刑事責任原則?

7.如何理解審判公開原則?

8.如何理解追究外國人刑事責任適用我國刑事訴訟法原則?

[1]岳禮玲:《刑事審判與人權保障》,54頁,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2]Peter Raedler,Independence and Impartiality of Judges,note 2,pp.727-730.轉引自岳禮玲:《刑事審判與人權保障》,53頁,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3]陳衛東:《2012刑事訴訟法修改條文理解與適用》,36頁,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2。

[4]陳光中:《刑事訴訟法》,第4版,103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5]蔡定劍:《媒體審判應該降溫——從蔣艷萍案談起》,載《法制日報》,2001-04-17。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陕县| 新河县| 潢川县| 蒙自县| 厦门市| 台北市| 博白县| 偏关县| 双桥区| 和顺县| 炎陵县| 乐东| 兴化市| 南宁市| 顺义区| 比如县| 禹州市| 齐齐哈尔市| 丹寨县| 双江| 万全县| 旺苍县| 霍林郭勒市| 朝阳市| 揭阳市| 苍山县| 南平市| 肥城市| 炎陵县| 义马市| 讷河市| 杭州市| 滦南县| 长丰县| 松溪县| 文安县| 靖西县| 阜新市| 平山县| 鄢陵县| 大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