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章 行為的觀察 記錄與評估(2)

1.避免觀察中出現的反應

有時行為觀察和記錄過程中會引起被觀察行為的改變,這種改變甚至有可能在治療之前就會發生,從而影響治療中和治療后的結果比較,這種情況就稱作反應。反應可能在觀察者觀察別人的行為時發生,也可能在自我監視的情況下發生。例如,一個有分裂行為的孩子看到有人在教室中記錄他的行為,就可能在觀察人員在場時減少他的分裂行為。通常這種改變是暫時的,當孩子習慣了觀察人員在場的環境后,他的行為還會回到原來的水平。因此,減少反應的辦法之一,就是等到被觀察者習慣了觀察者在場之后再進行觀察。另一個辦法是讓觀察者在觀察對象不知道的狀態下進行觀察,這種辦法可以通過使用單向玻璃或參與觀察(即請目標行為發生時通常都在行為發生場所的人,如教室中老師的助手充當觀察者)的方式實現。

但是,避免被觀察者的反應并不意味著,在對被觀察者進行觀察和記錄前不經過被觀察者或被觀察者的父母或監護人的同意。因此,實施觀察和記錄一定要在被觀察者本人或被觀察者的父母或監護人同意的情況下進行。

2.避免影響觀察的不良因素

一般情況下,以下幾種因素會影響到觀察結果。

(1)目標行為定義模糊。由于目標行為的界定不清楚、不具體或不完善,即使觀察者有明確的觀察目標,也使不同觀察者的觀察結果不能完全一致。

(2)觀察情境受到干擾。有些目標行為盡管已有明確、具體的界定,但若在容易受到干擾的情境中觀察,或是在觀察過程中受到外界干擾,或是目標行為十分復雜不易觀察確定,都會使觀察結果產生誤差。

(3)觀察者本身條件不合格。觀察者本身缺乏專業訓練、動機薄弱、不能勝任,甚至未做觀察之前,已具有偏見。這樣,觀察結果自然也容易產生誤差。

總之,在這種為了實施行為改變而進行的觀察中,既要有觀察前的準備,又要有觀察中詳細記錄,還要避免一些不良因素對觀察的影響。

[1]參考董奇.心理與教育研究法.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354.

第二節 行為記錄

進行行為觀察的目的是收集行為資料,因此,需要把觀察的結果詳細有效地記錄下來。這說明,除了正確的觀察以外,有效的記錄也是很重要的一環。也就是說,在對行為改變對象通過觀察進行資料收集時,記錄不但應與觀察同步進行,而且還應選擇方便、易行、有效的記錄方法。

一、選用合適的記錄方法和記錄工具

為了提高行為記錄的精確性與效率,選用適當的記錄方法非常關鍵,針對目標行為的不同方面,可以采用不同的記錄方法。常用的記錄方法有連續記錄、時距記錄、時間取樣記錄和成果記錄。

(一)連續記錄

連續記錄就是把某一特定時間內所發生的目標行為,從發生到結束從頭至尾地記錄下來。在連續記錄中,觀察者在整個觀察階段中對被觀察者進行記錄,并記錄下行為的每一次出現。要做到這一點,觀察者必須能夠辨認每次行為的發生和消失(或開始和結束)。

1.連續記錄方法中的測量尺度

在連續記錄中,觀察者能夠記錄的目標行為不同的尺度主要有行為的頻率、行為的持續時間、行為的強度及行為的延宕時間等。

行為的頻率是指某個行為在一個觀察階段中出現的次數。也就是說,測量一個行為的頻率時,只要計算它出現的次數即可。例如,小軍一天要咬15次織物的角,小雄每天要講20次臟話,小明每節課要離開座位13次等,都是行為頻率資料。行為的一次包括它的開始和結束。可以通過行為的發生頻率來反映行為的嚴重程度。

持續時間是指一個行為從開始到結束時所占用的時間總量。一般通過一個行為從發生到結束的時間對行為的持續時間進行測量。例如,一個孩子每天看多久的電視,一個在醫院接受康復治療的中風病人能夠在不需要幫助的情況下站立多少秒。一般說來,問題行為持續時間越長,表示該行為越嚴重,或越顯著;反之,良好行為的持續時間越長,該行為越容易被人們所認可。

延宕時間是指從某種刺激事件出現到行為發生之間的時間長度。延宕時間可以通過一個人在一個特定的事件發生后多長時間才開始出現某種行為來測量。比如,可以測量一個孩子在被要求把玩具收拾好以后,要多長時間才開始行動;一個人聽到電話鈴響以后,多長時間才接電話;可以測量一個孩子在被媽媽叫醒要求起床后,要多長時間才開始穿衣服。延宕時間越短,表示被觀察者在聽到要求以后的行為反應越快,因此延宕時間有時候也被稱為行為反應時間或行為的潛伏期。延宕時間越長,則表示被觀察者越不熱衷于此種反應,因此可以作為一種不良習性的指標。延宕時間不同于持續時間,延宕時間是刺激事件和行為發生之間的時間,而持續時間是行為開始到行為結束之間的時間。

除了用頻率、時間等來記錄行為資料外,有的行為還需進一步使用大小、力量、強弱或等級等反映行為強度的指標來評估其狀況。例如,要改善兒童在教室里的喧嚷聲,必須要先設法測得教室內的噪音大小;要改善兒童的肌肉力量,要先獲得其握力、舉重力量、推鉛球的遠近,以及反彈力等資料。這些類似的資料可以視為行為的強度資料。行為的強度是指行為中所包含能量的問題。行為的強度比頻率和持續時間更難于測量,因此,此類行為資料的測量,通常要借助儀器或事前規定的等級量表來測量。

2.選擇測量尺度的依據

使用連續記錄時,可以選擇一個或多個尺度進行測量。選擇測量尺度的依據是:哪些方面是行為最重要的方面,哪些尺度在隨后進行的治療中是最敏感的(最容易改變的)。例如,記錄一個人口吃的情況,頻率是最重要的尺度。這樣就可以比較在治療之前、治療期間和治療之后的口吃詞語的數量。但有些時候,也需要對被觀察者進行多個尺度的觀察和記錄。如觀察記錄一個孩子發脾氣的行為(尖叫、扔玩具、摔門),就有可能需要對每天發脾氣的次數(頻率),對每次發脾氣有多長時間(持續時間),以及對孩子尖叫時聲音有多大或者他扔玩具和摔門時用多大力量(強度),都進行觀察和記錄。

3.連續記錄的記錄工具

記錄工具就是觀察者用來記錄行為發生情況的工具,當然紙和筆是記錄行為時最為常用的工具。但在大多數情況下,根據事前觀察,計劃、制定的表格更方便易行。因此,如果要對行為進行更有效的記錄,觀察者就必須在對特定行為進行觀察之前準備好一個數據表,用它來記錄行為發生的情況。連續記錄常用的測量尺度是行為頻率、持續時間、延宕時間、強度等。可根據觀察計劃中所選的尺度在觀察前就制定好頻率記錄表、持續時間記錄表、強度記錄表等。記錄表的制定形式可根據目標行為的具體情況而定。

(二)時距記錄

時距記錄,就是觀察者把觀察階段劃分成一些小的時間段或間隔,在每個間隔中觀測被觀察者的行為,然后記錄下在這個間隔中目標行為是否出現。例如,教師要想了解小軍在課堂上咬衣角或紅領巾的發生頻率,就選定每天上數學課時的20分鐘為觀察時段,并將這20分鐘分成以30秒為時距的40個時段。一般來說,發生頻率較高而持續時間較短的目標行為,宜選用短時距,如以10秒為時距;反之,若其發生頻率較低而持續時間較長,則宜使用較長的時距,如以2~5分鐘為時距。

1.時距記錄的優勢與不足

時距記錄的方法簡單,因為觀察者不必關心行為發生的頻率,或行為的持續時間,也不必辨認行為的發生和消失,只須簡單地記錄下目標行為在每個時間段究竟“發生了”還是“未發生”。因此,時距記錄法通常也被稱為“雙向記錄法”。時距記錄方法的優點包括:①可提供次數和持續時間雙方面的大概資料;②對頻率高而持續時間短的行為以及頻率低而持續時間長的行為均可記錄;③可提供較正確的觀察信度考驗資料,便于兩位不同的觀察者進行相互核對,并計算時距信度系數。時距記錄方法也有不足,其最大缺點是在各個小時段內觀察者都要觀察被觀察者的行為。因此,在教學情境里,教師若要專心教學,就不易兼顧到此種記錄工作,有時不得不另請其他人員從旁記錄。

2.時距記錄的工具

時距記錄盡管方法簡單,但要在觀察前備好記錄表格。

(三)時間取樣記錄

時間取樣記錄法,顧名思義,就是確定一個時間段來進行觀察。時間取樣記錄法的優勢在于觀察者不必在整個時段中都對行為進行觀察,只有當行為出現在事先確定的觀察時間段以內的時候,才進行記錄。因此,時間取樣法往往成為教師觀察記錄的首選方法。

1.時間取樣記錄與時距記錄的區別

時間取樣記錄法與時距記錄法很相似,都是劃分觀察時段,以便取得關于目標行為發生次數的資料。不同的是,時距記錄是將每一個小的時段的時距固定為相同,而時間取樣記錄法則既可以固定每一個小的時段的時距,也可以采用不相等時距的分段方法,并且只需在每一個小的時段的部分時間里進行觀察和記錄,比如,既可以在每個20分鐘的時距中分別只記錄1分鐘,也可以只有當行為在時距的末期出現時才做記錄。也就是說,時間取樣記錄既可以固定時距,也可以不固定時距。如一個觀察者正利用時間取樣記錄法對某人的不正確的坐姿(定義為沒精打采和佝僂身體)進行記錄。觀察者設定一個計時器,計時器每隔10分鐘就發出嘟嘟聲,觀察者只在計時器發出響聲時這個人正表現出不正確的坐姿的情況下才做記錄。

時間取樣記錄法的時距分割,通常要比時距記錄法的時距長。例如,利用上語文課的時間做觀察,可將一節課40分鐘的時間,分割為20個小時段,每一個小時段的固定時距就是兩分鐘;如果一節課的時間是50分鐘,則每一個小時段的固定時距是兩分半鐘;如果還想更簡化一些,50分鐘的觀察時間,也可分割為10個小時段,其時距就為5分鐘。

2.時間取樣記錄工具

利用這些記錄表時,如果能再配備一種信號裝置,告知各小時段的開頭,則更便于觀察者及時觀察和記錄目標行為的發生。一般可用的信號裝置有定時裝置、電腦程控,或者用錄音帶將預先定好的觀察時刻錄好,并用小鈴聲做信號,觀察者每聽到信號,就要查看被觀察者的動靜,并在記錄表上記下觀察結果。

(四)成果記錄

成果記錄,又稱持久成果記錄,可以在一個行為產生出某種使研究者感興趣的切實結果的情況下應用。例如,一個主管可以計算在工廠中組裝出的產品數量,以此對工人們的工作表現進行成果測量;一位教師可以記錄正確完成的家庭作業數量,以此對學生們的學習表現進行成果測量。

成果記錄的一個好處是在行為發生時觀察者不一定必須在場。在學生們完成家庭作業的時候老師也許不能在場,但仍然可以對學生們行為的成果(即完成的作業)進行測量。成果記錄的一個缺點是記錄者無法每次都確定誰參與了產生成果的行為。例如,老師無法確定學生們是否自己完成了作業,是不是有人幫助了他們,或者是否有人替他們完成了作業。

成果記錄的方法很多,但以行為資料收集為目的的記錄又與平時所做的記錄有所區別。在平時,記錄者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做一些簡便的記錄,如主管計算工人加工產品的數量,可以直接在花名冊上記錄下每個工人生產的產品數;老師在登記哪些學生按時完成了作業時,也可以在學生的名字下做一記號來記錄。但以資料收集為目的的成果記錄,一般應在記錄前就制定好表格,清理成果時,直接在表格上記錄,如一個教師在行為改變技術實施過程中對學生的作業情況了解的記錄,可制定一個呈交作業記錄表來記錄。如果想了解在實施某項新的教學方法時期作業成績的變化情況,就可制定一個作業成績記錄表來記錄。

二、記錄時的注意事項

(一)記錄要及時

觀察記錄行為的人要立刻將觀察到的行為記錄下來。行為發生后記錄得越快,記錄錯誤的可能性就越小,一個要等一段時間才去記錄觀察結果的人,可能已經忘記要記錄的東西了。

(二)記錄時必須方便

負責記錄目標行為的人一定要能夠不費太大力氣,也不必打斷正在進行的行為,就可以進行記錄。如果記錄程序方便,觀察者就更有可能成功地完成記錄(或自我監視),而需要大量時間或者太費力氣的記錄程序肯定是不方便的。此外,行為記錄程序應該不分散正在進行觀察和記錄人的注意力,否則此人就不太可能實施這個記錄程序,即使記錄下來,其信度也不會很高。

總之,要更好地作好觀察記錄,就必須在觀察與記錄前根據行為資料收集的要求,設計好相應的觀察方法和記錄方式。只有這樣,才可避免因記錄結果不當,而浪費時間或錯過觀察的最佳時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吴江市| 安达市| 金门县| 仪征市| 龙陵县| 玛沁县| 白河县| 本溪| 渭源县| 广安市| 马山县| 来宾市| 平昌县| 衡阳县| 凤冈县| 高要市| 湄潭县| 永福县| 响水县| 嘉兴市| 竹溪县| 宜春市| 会泽县| 苍梧县| 五河县| 淅川县| 彰化市| 罗定市| 新巴尔虎左旗| 克什克腾旗| 申扎县| 虞城县| 巨野县| 乌鲁木齐县| 辉南县| 湘潭市| 壤塘县| 水富县| 德钦县| 上虞市| 上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