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
- 梁其姿
- 1037字
- 2019-09-30 11:05:48
自序
我自從1984年發表了有關育嬰堂一文后,約十年來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明清的慈善組織上面。十多年前這是個沒有人注意的題目,沒有太多現成的論文可供參考,因此我將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原始資料的收集及整理,希望至少可從中將這些組織理出一個大概歷史輪廓出來。近年來,注意這個問題的學者越來越多,無論國內研究臺灣史的年輕學者,或國際上較資深的研究各時代的學者,目前有不少人從不同的角度去看慈善組織。在這個時候將我過去的研究工作做一個總結,應該是個好的時機。雖然本書內容與我過去曾發表的一些論文有重復的地方,但是,這本書不是論文集,而是以新的分析架構配合近年新的研究與資料重新寫成的書,書稿在1995年初完成,交付出版。也算是在研究院工作多年的一個階段性的交代。
1982年,我在當時陳昭南所長的鼓勵下進入“中研院”這個極為優良的研究環境工作。對陳先生當年不但不排斥我這個與臺灣學術界毫無淵源的人,還給予我支持與充分的研究空間,讓我自由地探索學術之路,深懷感激。
本書初稿完成后,幾位老朋友費心看完了我的稿件,給我提供了寶貴的批評及意見,他們是沈松僑、陳永發、陳國棟、李孝悌、范毅軍及劉錚云諸位先生;另一位一直關注我的研究的是劉翠溶女士。在這里特別感謝他們多年來的督促與鼓勵。初稿也曾經兩位不具名評審人仔細評審,感謝他們的意見與指正。當然,雖然經過修改,書中仍不免有許多不妥當之處,這些純粹是我個人的過失。
此外,不少友人曾在個別的問題上給我提供資料或意見,在此無法一一致謝,只能在書里適當的地方向他們致意。
美國一些友人多年來關心我這個研究,他們的關心也是促使我寫成此書的一個重要原因,這里特別要感謝Benjamin Elman、Charlotte Furth、Richard von Glahn、Susan Naquin、Evelyn Rawski、William Rowe及黃宗智與高彥頤諸位先生。日本的溝口雄三與夫馬進先生、北京的陳祖武先生也在我研究期間給予了協助與鼓勵,在此謹致誠摯的謝意。
劉蓮枝、陳秀娟、張蕙菁、林秀美幾位小姐曾在資料收集及整理方面先后給我極大的幫忙。在這里除了感謝她們之外,還要祝福她們前途美好。
這個研究曾得“行政院國科會”及傅爾布萊特(Fulbright)基金的研究贊助。同時,除了在“中研院”各圖書館及漢學研究中心資料室收集資料外,1985—1986年間我到哈佛大學哈燕社、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研究所研究一年,1993年間我到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研究三個月,上述機構及圖書館都曾給我提供研究資料方面的幫助,謹此致謝。
本書在聯經出版公司順利出版,得感謝林載爵先生的熱心幫忙。
最后,謹以本書紀念先母、我敬愛的老師,廣西岑溪陳靜(觀)女士(1922—1992)。
梁其姿
1997年元月于南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