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幼兒學習理論(1)
- 幼兒學習與發展
- 張永紅 海鷹 張丹楓主編
- 4946字
- 2016-05-18 14:31:49
【本章學習要點】
1.掌握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及建構主義等學習理論對幼兒學習的主要觀點;
2.能夠綜合運用各流派學習理論解釋幼兒的學習行為;
3.探討不同學習理論指導下教師的相關教學策略;
4.學會在不同的情境中,針對不同的學習任務靈活運用不同的學習理論為幼兒的學習提供支持。
一部人類的歷史可以說就是一部人類的學習史,學習是人類的永恒主題。什么是學習?如何有效地學習?哪些因素影響和制約著學習?這些問題自古以來就受到人們的關注,繼而產生了不少這方面的論述。時至近代,哲學家、教育家以及心理學家都從不同的角度對學習進行了思考、探索和詮釋。各領域的專家學者紛紛從各自的學術立場出發,構建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學習理論,為我們洞悉學習的本質與規律、破解學習的奧秘與困惑提供了有力的支撐。這一章我們將沿著學習理論發展的歷史軌跡,向大家呈現行為主義、認知主義以及建構主義等心理學流派關于學習的基本主張,以及在實際的教學情境中如何有效地運用這些理論為幼兒的學習提供支持和幫助,促進幼兒的發展。
第一節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
行為主義是西方心理學的主要流派之一,產生于20世紀初的美國,從20世紀20年代到50年代,整整30年在美國心理學研究中一直處于統治位置。行為主義者認為,早先各心理學流派研究心理現象的研究方法不科學,心理學不應只研究人腦中那種無形的、不可捉摸的東西——意識。如果心理學要成為一門科學,那就必須建立在自然科學研究的基礎上,研究那些可觀察、可測量的現象,即人的行為。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標志不在于研究行為(所有的學習理論都研究行為),而在于根據環境中的事件來解釋學習。他們將學習過程看作是個體在外部刺激下的反應過程,認為S-R(刺激-反應)模式可用來解釋人類各種形式的學習和個性特征。被認為是當代行為主義創始人的華生(John B.Watson,1878-1958)曾發表過如下著名的言論:
給我一打健康、外形完好的嬰兒,放在我設計的特殊的環境里培養。我敢保證,隨便挑選出其中一人,我都能把他訓練成我所選擇的任何一類專家——醫生、律師、藝術家、商業首領,甚至是乞丐或是小偷,而無論他的才能、愛好、傾向、能力,或他先輩的職業和種族是什么。
最著名的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當屬斯金納(B.F.Skinner)的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而早期的刺激-反應學習理論如桑代克的聯結主義理論、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理論則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行為主義的另一杰出代表人物班杜拉則進一步考慮到了個體的認知學習,并從新行為主義的立場出發闡釋了兒童的個性與社會性學習問題。
一、早期刺激-反應學習理論
(一)桑代克的聯結主義理論
愛德華·L.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1874-1949)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他創立了教育心理學這一學科,使教育心理學從教育學和兒童心理學中分化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因此也被譽為現代教育心理學之父。其主要著作為三卷本的系列叢書《教育心理學》(Educational Psychology),書中他提出了著名的聯結主義學習理論。此理論在20世紀上半葉的美國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嘗試錯誤學習
桑代克的聯結主義學習理論假設最基本的學習形式是感覺經驗(刺激或對事件的感知)與神經沖動(行為表現)之間形成聯想或聯結。他認為學習經常發生在嘗試錯誤(選擇與聯結)中。
對于桑代克而言,學習的最基本形式便是嘗試錯誤學習,或者是他最初稱作的選擇與聯結,他是在早期實驗中得出這一基本觀點的。桑代克親自設計了實驗所需的迷箱,這個小而狹窄的箱子中間豎立著一根桿子或在頂部懸掛著鏈子,如果能推動桿子或拉動鏈條,門就會被打開。
在一個經典的實驗中,桑代克把一只饑餓的貓放入箱內,箱外放著食物。一開始,餓貓在箱內又抓又咬,拼命掙扎,想逃出箱子吃到食物。無意中它碰到了桿子或者鏈條,門被打開,餓貓逃出了迷箱,吃到了食物,隨后貓又被放回箱子,繼續下一輪實驗。貓在箱內仍然亂抓亂咬,不過逃出箱子所需要的時間可能會少些。經過反復的嘗試,貓逃出迷箱所需的時間越來越少,無效的動作逐漸被排除。
據此桑代克認為,貓是在經過多次嘗試錯誤之后,在刺激環境和正確行為之間形成了聯結,從而掌握了開門的方法。貓被關在箱內,箱外的食物就是刺激,貓推動桿子或拉動鏈條逃出迷箱是它所要學習的行為或反應。在刺激情境下,如何作出適當反應達到逃脫目的,就是“刺激-反應”的聯結,而聯結的形成就是學習。桑代克認為,學習的實質就在于有機體形成“刺激”(S)與反應(R)之間的聯結。盡管人類的學習更加復雜,但是由于動物和人的研究所獲得的結果存在相似性,桑代克最終還是用基本的學習原理來解釋各種復雜的學習。他認為,一個受過教育的成年人不過是擁有成千上萬個“刺激-反應”的聯結而已。
“三大學習定律”
桑代克根據一系列動物實驗的研究結果桑代克提出了以下學習規律。
準備律(law of readiness)
桑代克在他的《人類的原初本性》一書中提出了準備律,它由以下三部分組成。
1.當一個傳導單位準備好傳導時,傳導得以實現就會引發滿意。
2.當一個傳導單位準備好傳導時,傳導不能實現就會引發苦惱。
3.當一個傳導單位沒有準備好傳導但被迫傳導時,傳導就會引發苦惱。
在這里,“一個準備好傳導的傳導單位”僅僅是指行為的準備狀態或目標的指向狀態。我們運用當前的術語可以把桑代克的準備律重述如下:
1.當某人準備表現某一行為時,去做就會引發滿意。
2.當某人準備表現某一行為時,不去做就會引發苦惱。
3.當某人不準備表現某一行為但被逼去做時,就會引發苦惱。
一般而言,阻礙目標的指向行為可以導致沮喪,促使個體去做他不想做的事情也會導致沮喪。
該原理是說,當一個人準備采取某種行動時,做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種獎勵,不做就是懲罰。如果一個人肚子餓了,那么導致他獲得食物的反應就處于一種準備狀態,而其他不能使他得到食物的反應就不處于準備狀態。如果一個人累了,那么強迫他去鍛煉就是懲罰。把這種思想應用到學習上,就可以說,當學習者為學習某種行為(根據發展水平或以前習得的技能)做好了準備時,那么促進這種學習的行為將是一種獎勵。當學習者從發展水平看還沒有做好學習的準備或不具備必備的技能時,讓他去學習就是一種懲罰,而且浪費時間。
練習律(law of exercise)
桑代克提出的練習律主要包括兩個部分。
1.如果反應與刺激的聯結被使用,它們就得到加強。換言之,僅僅是練習刺激情境與反應之間的聯結就可以加強二者之間的聯結。練習律的這部分被稱為使用律(law of use)。
2.如果反應與刺激情境的聯結被停止練習或停止使用其神經聯系,它們的聯結就會減弱。練習律的這部分被稱為失用律(law of disuse)。
在這里桑代克把強化界定為當刺激重復出現時反應發生可能性的增加。如果一個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被加強,當下一次刺激出現的時候反應發生的可能性就會增加;如果一個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被減弱了,當下一次刺激出現的時候反應發生的可能性就會降低。簡言之,練習律是說,我們因做而學習,因不做而忘記。
效果律(law of effect)
效果律是桑代克理論的核心。
桑代克的效果律是指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因反應結果而增強或減弱。如果一個反應發生后跟隨著滿意事態,聯結就被加強;如果一個反應發生之后跟隨著苦惱事態,聯結就被減弱。在現代術語中,如果一個刺激引發一個反應,這一反應又引發了強化,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就會被加強;另一方面,如果一個刺激引發一個反應,而該反應導致懲罰,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就被減弱。
遷移的相同要素理論
是什么決定我們如何對一個從未遇到過的情境作出反應?桑代克認為是類比反應,也就是將該情境與先前遇到過的情境相聯系而對該情境作出反應。熟悉情境與陌生情境之間的訓練遷移量取決于這兩個情境具有共同要素的數量。也就是說,只有當兩個情境具有共同要素時,從一個情境向另一個的遷移才會發生。這就是桑代克著名的訓練遷移的相同要素理論。通過這種理論,桑代克反駁了長期占統治地位的以形式訓練說為基礎的遷移理論。
桑代克理論的修正
1929年9月,桑代克站在康涅狄格州紐黑文召開的國際心理學大會講臺前,以“我錯了”這句話開始他的演講。這種坦誠展現了優秀科學實踐極為重要的一面:如果數據要求這樣,科學家必須改變他們的結論。
1930年后,桑代克基本上放棄了整個練習律。宣稱僅僅重復就能增強聯結的失用律,被發現是不準確的。而且,單純的失用或不用沒有在很大程度上削減聯結。雖然桑代克堅持認為練習會引起較小進步,缺乏練習會引起少量遺忘,但實際上他在1930年后便放棄了整個練習律。
1930年后,早期的效果律被發現只有一半是正確的。正確的這一半是,跟隨滿意事態發生的反應被增強;而對于另一半,桑代克發現,懲罰一個反應對于聯結強度沒有影響。桑代克修正后的效果律認為,強化增加聯結強度,而懲罰對聯結強度沒有影響。這一發現直到今天還具有極其深遠的意義。桑代克關于懲罰效果的結論與幾千年來的常識相反,他的結論總的來看對教育、兒童撫養和行為矯正有巨大的意義。
關于效果律,桑代克最初認為,令人滿意的東西(獎勵)和令人厭惡的東西(懲罰)產生的效果是相反的。然而后來的研究表明情況并非如此。獎勵的確增強了聯結,但懲罰不一定減弱聯結。只有當替代性的聯結被增強時,這些聯結才會減弱。懲罰抑制了反應,然而,這些反應并沒有被忘掉。懲罰不是改變行為的有效途徑,因為懲罰沒有教給學習者正確的行為,而僅僅讓他們知道不要做什么。
(二)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理論
伊凡·彼得羅維奇·巴甫洛夫(Ivan Petrovich Pavlov,1849-1936)是俄國生理學家。1904年,由于他對消化的生理學研究而獲得諾貝爾獎。事實上直到50歲時,他才開始涉足心理學領域的研究。巴甫洛夫給學習理論留下的寶貴遺產,是他做過的經典條件反射(classial conditioning)研究。
巴甫洛夫在彼得羅格雷德實驗醫學研究所當生理實驗室主任的時候,主要從事有關消化的研究,研究消化的方法涉及對狗實施外科手術,使狗的胃液能經過一瘺管流到體外而被收集起來。在偶然的機會,他發現狗一看見飼養員給它們送食物,甚至一聽到飼養員的腳步聲就分泌唾液。巴甫洛夫意識到,飼養員并不是引起唾液分泌的自然刺激物,而是與食物建立了聯系,而使狗獲得了分泌唾液的力量。最初,他將這一反應稱為“心理”反射,后稱其為“經典條件反射”。
引起經典條件作用的必要成分包括:(1)無條件刺激(unconditional stimulus,簡稱UCS),它引發有機體自然且自動的反應;(2)無條件反射(unconditional response,簡稱UCR),它是由無條件刺激引發的自然且自動的反應;(3)條件刺激(conditional stimulus,簡稱CS),它不引發有機體的自然且自動的反應,因此是中性刺激。這些成分以某種方式混合時,就發生了條件反射(conditional response,簡稱CR)。要產生條件反射,條件刺激與無條件刺激必須多次配對。首先呈現條件刺激,然后呈現無條件刺激,而且呈現順序非常重要。每一次無條件刺激出現時,就會出現無條件反應。最終,條件刺激可單獨呈現,而且它會引起與無條件反應類似的反應。
在一項實驗中,巴甫洛夫把一只饑餓的狗拴在一個裝置上,向它呈現一個肉團(UCS),狗開始分泌唾液(UCR)。動物若要建立條件反射,需要在出現無條件刺激之前反復地呈現一個原來為中性的刺激。巴甫洛夫經常用一個能發出嘀嗒聲的節拍器作為中性刺激。實驗剛開始時,節拍器的嘀嗒聲不會引起唾液的分泌。當實驗快結束時,狗在食物團出現之前就開始分泌唾液,對發出嘀嗒聲的節拍器作出了反應。這時節拍器變成了條件刺激(CS),引起了和無條件反射相類似的條件反射(CS)。
消退(extinction)
條件反應要依賴無條件刺激的存在,這就是無條件刺激被稱為強化物的確切原因。顯而易見,沒有無條件刺激,條件刺激永遠不會形成引發條件反應的能力。同樣,如果條件反射已經形成,反復呈現條件刺激,而不呈現無條件刺激,條件反射的強度會逐漸減弱,甚至消失,這個現象就是人們熟知的消退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