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緒論(3)
- 幼兒學習與發展
- 張永紅 海鷹 張丹楓主編
- 3929字
- 2016-05-18 14:31:49
資料卡
扮演警察的奧奇
4歲的奧奇平常總是坐不住,在一個地方不能安靜地待上一段時間。一次老師讓他在班級游戲中扮演“交警”這個角色。在崗位上站了5分鐘之后,他就想離開這個崗位,去參加其他感興趣的活動。但是當老師提醒“怎么沒有警察指揮交通了?警察應該堅守崗位啊!”他馬上意識到自己的“失職”,立刻返回崗位,繼續堅持指揮交通。
(資料來源:姚梅林、郭芳芳,《幼兒教育心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幼兒學習是在日常生活中進行的
杜威(John Dewey)認為,教育即生活,教育不能脫離生活,更不能與生活隔離開來。現代社會對幼兒學習的要求,不僅要主動學習,還要學會學習,有良好的自學能力,為終身學習與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就明確提出幼兒的學習是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嚴禁“拔苗助長”式的超前教育和強化訓練。
3.幼兒學習強調直接經驗和主動參與
幼兒的學習是通過對實物、模型及其形象性語言的直接感知,對學習材料的直接操作來獲取基本經驗與基本態度的。幼兒通過一系列有目的、有意識的動作,擺弄、操作實際物體如玩具、工具、日常用品,練習相關的技能;通過教師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以及相應的動作來形成對事物的有關認識。通過采用恰當的直觀方式與操作活動,幼兒的心理不斷由低級向高級發展。
所以,幼兒學習的課程應該以真實的經驗和實踐為基礎,教師應盡可能地創設條件讓幼兒動手操作、直接觀察和實踐,讓他們獲得親身的經歷和體會,并能用自己的話說出事情發生的過程,這樣的學習對于幼兒來說才是最有意義的。
4.幼兒的學習需要教學的促進
幼兒的學習活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對教師及其他同伴的模仿而獲得的。這反映了幼兒學習活動的依賴性及活動方式的未定型性,同樣也表明教師在幼兒的學習習慣以及其他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方面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應通過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要求、教學大綱,以豐富的教育內容和生動、活潑的組織形式,最大限度地利用并發揮各種教育因素的影響,引導幼兒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使幼兒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資料卡
小鳥的樂園
幼兒園里有一池清水,原意是給棲息的小鳥解渴。但孩子們認為口渴的小鳥可能肚子也會餓,如果它們又餓又渴的話,也許會疲憊不堪的。于是,孩子們提出了多種建議,如在樹上搭建鳥巢、秋千,做個噴泉等,最后大家決定為小鳥建造一座真正的樂園。
之后,教師帶領孩子們開始了漫長的探索與實驗過程,其間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為了建一個噴泉,孩子們提出了很多觀點與想法:菲利普說,要建一個天使噴泉,噴水池底有一些水,每年更換一次;愛麗莎則認為,天上的雨水從山上流進小洞里,最后流入山腳下的湖中,然后經由水道進入另一個湖,再帶入水道中;強尼認為,地下的通路有很多條,老鼠會喝掉一些水,其余大部分的水就流入噴泉,從噴泉的石塊中往上噴出,而石塊就像滑滑梯一樣,讓水滑下來;西蒙尼則提出做個大儲水槽,其中要有天平顯示水槽中是否有水,天平平衡代表水槽有水,噴泉可以噴水,天平傾斜就代表水不多了,得按下按鈕讓水槽裝滿水。實驗中問題不斷提出,不斷被解決,整個過程充滿了學習與探索。經過實驗,孩子們為小鳥做成了水車和噴泉,還為小鳥樂園舉行了開幕式。
(資料來源:姚梅林、郭芳芳,《幼兒教育心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二)幼兒教學的主要特點
1.幼兒教學表現出非正規性
幼兒教育具有與高年齡兒童教育不同的地方。幼兒教育的對象是三到六七歲的年幼兒童。由于不屬于義務教育,因此對教學的內容和形式的要求比較寬松,教學時間、課程、教材等沒有什么嚴格的規定和要求。
2.幼兒教學目標重在幼兒發展
幼兒教學目標更多的是發展幼兒,而不是塑造幼兒。幼兒的行為發展不夠成熟,思維處于較低水平,需要成人更多教導,為了愛護孩子,因此理應塑造他。但隨著科學文明發展,更多人提倡讓孩子成為他自己,因此發展幼兒便成為了重點。也就是說,幼兒教學更多的不是傳授知識,而是促進幼兒在能力、個性等多方面的全面發展。
3.幼兒教學特殊性的具體表現
(1)以過程教學模式為主
教學模式常見的有目標模式和過程模式兩種。中小學教育更多采用目標模式,這體現了行為主義的教育觀點,認為學習應是系統的、可預測的,課程是達成目標的手段;可以預期兒童的學習成果,重視兒童能學到什么;教學過程遵循確定目標-任務分析-達到學習目標和評價的順序;教師是學習的主導者。
幼兒教學提倡過程模式,這是進步主義的教育觀點,具體表現為:
①強調知識是由經驗獲得、自己發現的;
②經驗是教育過程的核心;
③幼兒的興趣、能力和經驗是教育的起點;
④教學環境的安排,要賦予幼兒自由創造的機會;
⑤強調幼兒個人內在的心智、情緒、社會、生理經驗,而非按成人的健康、音樂、語文、科學、數學等來分類;
⑥強調教學目標可隨時根據幼兒的興趣而改變;
⑦評價不重視事先設定的詳細目標,也不重視量化;
⑧教育環境鼓勵幼兒自由選擇、自由探索;
⑨氣氛是開放式的、非正式的;
⑩教師的角色是環境的安排者、觀察者、促進者、研究者和學習者。
(2)幼兒的教材范圍更廣
教材是幼兒教學的一個要素。在教材的使用上,強調師幼互動、幼幼互動,這與中小學的教材也有很大的不同。幼兒的教材包括:
①游戲,具有控制、沖突和結束三個特性;
②作業本,傾向于個別活動,具有訓練方面的作用,允許幼兒用少量的時間和材料去練習;
③操作物,讓幼兒在操作中學習;
④媒體,通過錄音機、電視、錄像機、計算機等學習。
(3)幼兒學習即活動
幼兒的學習,即活動、即生活、即游戲,是一種人際的交互作用。對于幼兒學習活動的設計,要考慮:
①活動是否符合幼兒的年齡;
②活動是否適合于幼兒的背景經驗;
③活動能否引起他們的興趣;
④活動過程能否最大程度促進其發展;
⑤活動是否可操作且可行。
(4)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在幼兒教學中很重要
溫暖、同情心是促進幼兒適應幼兒園的有效方法,也是幼兒教學的一項基本要求。另外,家長可以參與到幼兒園教學與生活中去。幼兒教育鼓勵家長到教室中去,協助教師做事情,指導幼兒學習,對課程提出意見等。
(5)幼兒教學方案有特殊性
與小學不同,針對幼兒教學方案的特點有以下幾點要求:
①為幼兒安排的活動要適合其發展。如果課程太難,就像把幼兒推到深水去一樣,會使他們害怕水,即使能做到也會害怕。
②自我選擇與教師引導之間尋求平衡,鼓勵幼兒自己選擇有興趣的探索活動。
③好的教學方案應有豐富的內容。在幼兒活動中,能體現出身體我、情緒我、社會我、創作我和認知我。
④具有適合每個幼兒的課程,每個幼兒依據自己的速度來學習。
⑤教學方案具有穩定性、規則性和多樣性,表現為:幼兒需要有不同的經驗;提供給幼兒學習的材料應有難有易;避免單調的重復,幼兒一天的步調要有所改變,幼兒的各種經驗必須保持平衡。
(三)幼兒學習與發展的課程性質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幼兒學習與發展是一門具有一定特殊性的獨立的課程。它并不直接告訴幼兒教師具體的教育方法,而是引導教師理解教育行為背后有關幼兒學習與發展的理論及原理,為教師如何改進教育教學以促進幼兒的學習與發展提供正確決策與適宜行為的原則與方法,從而提升教師的教育觀念與教學水平。因此,幼兒學習與發展不僅要探討幼兒學習的規律與特征,而且還要回答教師如何開展教育來促進幼兒學習與發展,以及教師在幼兒學習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等問題。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將幼兒學習與發展定義為:揭示幼兒是如何學習的,即幼兒學習的特征、水平和規律以及研究如何更科學、合理、有效地促進幼兒的學習與發展,即如何開展適宜而有效的教學,特別是關注在教學環境和幼兒學習特征的交互作用下,幼兒是如何學習與發展的一門課程。
為了更好地理解上述定義,必須把握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幼兒學習與發展是研究如何更好地促進幼兒學習與發展的一門課程;二是幼兒學習與發展以幼兒心理發展、幼兒教育概論等課程為基礎;三是幼兒學習與發展可用于指導幼兒教育工作者改善其教育觀念及教育行為。
二、幼兒學習與發展的內容體系
(一)內容的構成
本教材共分為八章,具體如下:
第一章為幼兒學習與發展的基本概況,包括幼兒學習與發展的內涵、課程性質、研究范疇、任務和意義等。
第二章為幼兒學習理論,包括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關于幼兒學習的基本觀點。
第三章為幼兒學習與發展的生理基礎和動因,包括大腦的發育及特點,教師、同伴、家長以及其他環境因素對幼兒學習與發展的影響。
第四章為幼兒學習的過程和特點,包括幼兒知識的建構過程、技能的形成過程、情感的獲得過程、幼兒的學習特點以及相應的指導策略。
第五章為幼兒的學習方式,包括觀察學習、操作學習、體驗學習和交往學習四種學習方式的內涵、運行機制以及相應的指導和評價。
第六章為幼兒學習的個體差異和適宜性發展,包括幼兒學習的個體差異、幼兒的學習障礙與常見問題以及針對個體差異的發展適宜性教學。
第七章為幼兒學習中教師角色和教育策略,包括教師在幼兒學習活動中的角色、幼兒園教學活動的教學策略以及對幼兒學習與發展的合理期望。
第八章為幼兒學習與發展評價,包括幼兒學習與發展評價的內涵和特征、幼兒學習與發展評價的價值和內容以及幼兒學習與發展評價的實施。
(二)凸顯幼兒學習與發展課程的獨特性
為了盡可能突出幼兒學習與發展課程的獨立性及其特色,本教材在內容的選取和編排上嘗試做了一些改進,以期最大限度地契合教育部頒布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所要求的基本精神與核心理念。
1.吸收了學習心理學和教學心理學中的基本原理與基本理論精粹,像學習理論、動機理論、遷移理論和教學過程設計原理等,并盡可能地聯系幼兒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