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的《羅蘭之歌》取材于8世紀法蘭克查理大帝遠征西班牙的史實,大約在11世紀末編定。史詩敘述查理大帝率軍在西班牙對阿拉伯人作戰,迫使馬西理王遣使求和。羅蘭建議派主和的大臣甘尼侖身臨險地去受降,甘尼侖因而懷恨在心,向馬西理王獻計詐降,讓其乘法軍班師之機襲擊其后衛,消滅后軍的主將羅蘭。羅蘭戰死之后,查理大帝殲滅了全部敵軍,并處決了叛徒甘尼侖。史詩通過對理想君主查理大帝和愛國英雄羅蘭及其戰友的歌頌,對叛徒甘尼侖和經常騷擾作亂的馬西理等邪惡勢力的鞭撻,反映了深受戰亂和分裂之苦的法蘭西人民渴望國家統一、民族強盛和安居樂業的愿望。這部史詩洋溢著戰斗的激情,展示了中世紀社會生活的壯麗畫面,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詩作人物性格鮮明,情節波瀾起伏,場面宏偉開闊,敘述從容自如,氣氛浪漫熱烈,語言樸素自然,反映出中世紀英雄史詩的藝術特點。
除了長篇英雄史詩外,民間還流傳著一些短篇謠曲,它們著力塑造來自下層的人民喜愛的英雄人物形象,更直接地體現了人民的思想愿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英國以“好漢羅賓漢”為中心的一組謠曲。
(三)騎士文學 騎士文學是中世紀歐洲特有的一種文學現象,它是歐洲騎士制度的產物,是中世紀文學的主要成就之一。在中世紀的歐洲,封建主都豢養著自己的武裝力量,即騎士,一旦發生戰爭,騎士們自備馬匹和武器為封建主打仗,建立戰功就可以獲得土地封賞而成為小封建主。由于在多年的十字軍東征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騎士的社會地位逐漸提高,形成所謂的“忠君、護教、行俠冒險”,并效忠貴婦人的騎士道和騎士精神,對西方文明產生深遠影響。12—13世紀,表現騎士生活與情感的騎士文學開始在各國興起。
法國是騎士制度最發達的國家,因此也是騎士文學最興盛的地方。騎士文學的形式有抒情詩和騎士傳奇兩種。騎士抒情詩以法國南部普羅旺斯為中心。它受民歌的直接影響,但中心主題卻是謳歌騎士的“典雅的愛情”,種類主要有牧歌、情歌、怨歌、夜歌、破曉歌等,其中以破曉歌最為著名。破曉歌描寫騎士與貴婦人幽會至黎明時依依惜別的情景和感受,內容與禁欲主義完全相悖,表現出了當時人們個性意識的增長。恩格斯稱之為“普羅旺斯抒情詩的精華”。在藝術上,騎士抒情詩注重心理描寫,語言生動形象,詩律新穎多樣,富于音樂性,為后來德國的宮廷詩、意大利的十四行詩、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抒情詩提供了重要的藝術養料。
騎士敘事詩,亦即騎士傳奇的中心在法國北方,12世紀中葉開始出現,13世紀興盛一時。騎士傳奇的內容主要描寫騎士為了愛情、榮譽,或為了宗教信仰進行冒險、游俠的故事,表現所謂騎士精神。根據故事不同來源,可分為根據古代希臘羅馬故事寫成的古代系統、以亞瑟王和他的圓桌騎士的故事為核心的不列顛系統以及拜占庭系統。其中以描寫凱爾特王亞瑟和他的12圓桌騎士的故事流傳最廣,最有代表性。代表作《特里斯丹和依瑟》寫康瓦爾王馬爾克派他的外甥特里斯丹代他去向愛爾蘭公主依瑟求婚,依瑟的母親為依瑟和馬爾克準備了一種魔湯,喝了便能彼此相愛。特里斯丹和依瑟在歸途中誤飲了魔湯,二人由此產生了愛情。依瑟雖同馬爾克結了婚,但一心愛著特里斯丹。馬爾克對他們進行種種迫害,但終不能制止他們的愛情,最后這對戀人以死表示愛情力量的不可抗拒。詩中歌頌了真誠的愛情,對封建婚姻制度提出了抗議。
騎士敘事詩中環境和人物一般都是虛構的,騎士所遭遇的往往是妖魔鬼怪、魔法師、異教徒等虛構的對手,情節驚險離奇、表現愛情纏綿悱惻,語言華麗,把封建貴族的生活和道德理想化。但是騎士敘事詩肯定了以兩性之愛為基礎的世俗的愛情生活,突破了中世紀教會的禁欲制度,并且強調婦女的優越地位。另外騎士敘事詩在藝術手法上往往圍繞一、兩個主人公的經歷虛構出長篇故事,在人物外形、心理和生活細節方面都有細致的描寫,從而在長篇敘事的構思謀篇、情節結構上,以及人物描寫、心理刻畫等方面,都為近代長篇小說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四)市民文學 在騎士文學長足發展的同時,伴隨著城市的興起和市民階級的形成,市民文學異軍突起。市民文學以城市經濟和政治的深刻變化為背景,描寫了市民階層的個人機智及其為維護本階層利益與封建貴族、教士所展開的積極斗爭,具有明顯的反封建、反教會的傾向和強烈的現實性與樂觀精神,成為近代文學崛起的前奏。市民文學的主要形式有韻文故事、諷刺敘事詩和城市戲劇。法國是當時城市最發達的國家,因而也是市民文學最興盛的地方。
韻文故事是一種短小精悍的詩體小故事,是從民間歌謠發展而來的一種新文學樣式。它從現實生活取材,反映的生活面廣,情節滑稽逗笑,具有尖銳的諷刺性和暴露性,流傳較廣的作品有《驢的遺囑》《農民醫生》《農民舌戰天堂》以及《神父阿米斯》等。
諷刺敘事詩的特點是諷刺性強,寓意深刻,其代表作為法國的《列那狐傳奇》。它是在民間動物故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后來形成以列那狐為中心的許多故事詩,寫列那狐與各種動物之間的斗爭,作品以獸喻人,以動物故事諷喻當時的社會現實。詩中每一種動物都影射社會的某個階層。專橫昏庸的獅子是國王的化身,貪婪兇狠的狼代表豪門權貴,駱駝是教皇,笨驢是神甫,雞、兔等小動物則代表平民百姓。列那狐是市民的代表,它精力充沛,巧言善辯,欺凌、殘害弱小的動物,也欺騙、捉弄大動物,甚至敢于向獅王挑戰,而且總能以其狡智戰勝對方。全詩以列那狐與伊桑格蘭狼的斗爭為主線,生動地展示了中世紀封建社會各種力量的矛盾和斗爭,抨擊了統治階級的暴行,揭露了封建朝廷內部的黑暗與腐敗。
在中世紀市民文學中,還有一部風格獨特的作品——法國的長篇故事詩《玫瑰傳奇》,特別是其中的第二部是市民文學的重要代表,它寫一個名叫“情人”的人追求自己的愛人“玫瑰”的故事,在故事中,“情人”調動各種力量,包括“美貌”、“坦率”、“慷慨”、“坦然”,打敗“丑惡”、“偽善”、“吝嗇”、“壞嘴”等人結成的反“愛情”的同盟,最后解放了“玫瑰”,獲得勝利。詩中的人物都是某種概念的化身,通過他們不僅表現了新的愛情觀,而且深刻地揭露教會偽善、批判貴族特權,表達了市民階層的思想。
城市文學的另一個分支是在民間雜耍表演與宗教劇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城市戲劇,主要劇種有道德劇、愚人劇和笑劇。道德劇的內容旨在勸善懲惡,人物往往是抽象道德觀念的擬人化。愚人劇主要通過劇中人物裝傻來諷刺貴族和教士并指斥時弊。笑劇是城市戲劇中現實意義最強的一種。它充滿戲謔和嘲弄,富有生活氣息,深受市民歡迎。最著名的笑劇《巴特蘭律師》描寫律師唆使牧童故意裝羊叫勝訴布商,后又被羊倌用同樣的辦法賴掉訴訟費。作品贊揚計謀和詐術,主張靠才智取勝,體現了市民階級的審美意識。
中世紀四種不同類型的文學適應不同人群的需要,形成了各自的文學特色,盡管風格、價值不一,但是作為歐洲各國文學的開端,它們在不同的方面對后世西方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比如宗教文學的夢幻、象征、寓意手法,騎士文學離奇的情節、線性的結構,民間文學的現實斗爭精神都被后世西方文學廣泛學習與借鑒。
思考題
1.談談宗教對中世紀文學的影響。
2.中世紀文學的主要成就何在?
3.為什么說中世紀文學在思想和藝術上都充滿著深刻的矛盾?
4.試論中世紀文學的反封建意義。
注釋: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235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第二節 但丁及其《神曲》
但丁·阿里蓋利(1265—1321)是意大利民族文學的奠基者,也是歐洲歷史發展轉折時期的文化巨人。他的創作標志著歐洲文學從中世紀向資本主義的過渡。恩格斯指出:“封建的中世紀的終結和現代資本主義紀元的開端,是以一位大人物為標志的。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紀的最后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1]這段話準確地指出了但丁在歐洲文學史上的地位。
一 、生平與創作
但丁于1265年5月下旬出生于佛羅倫薩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童年時母親亡故,大約18歲時父親去世。他自幼拜著名學者拉丁尼為師,不僅研究古典名著,精通古希臘羅馬文學,而且廣泛涉獵哲學、歷史、繪畫、音樂、神學、宗教和法律,在文化的各個領域獲得了極為淵博的知識。他特別崇拜羅馬詩人維吉爾,稱之為導師。但丁從少年時代起就鐘情于一個名叫貝亞特麗采的女子,據說他們一生只見過三次面,但所萌發的感情卻像圣徒對圣母那樣虔誠。1290年,貝亞特麗采染病去世,但丁悲痛萬分。他把心中的摯愛與哀痛結晶為詩,集成了他的第一部文學作品《新生》(1292)。在詩歌中,作者把貝亞特麗采視作一個超脫凡塵、不食人間煙火的“圣女”,表達自己的愛情和崇拜。后來,但丁更是把這份愛升華成詩人心目中理想的化身,在創作《神曲》時,貝亞特麗采再次出現在作品中,并成為信仰的象征。
《新生》開辟了但丁的創作道路,顯示出詩人的藝術才能。從創作風格來看,但丁早期的作品屬于“溫柔的清新體”詩派。《新生》共42節,用散文連綴著30首十四行詩。詩人以短詩抒情,通過散文說明短詩的來源和意義。作品采用中古文學常用的夢幻、象征、寓意的藝術手法表現理想主義的內容。詩中貝亞特麗采的形象是用“清新體”詩派的哲學精神塑造出來的。她的倩影和微笑、聲音和目光、柔情和愛戀,都充滿了神秘主義色彩。作者把她描寫為從天國下凡顯示奇跡的天使,對她的早逝所引起的悲痛抒寫得深切感人。作品歌頌了純潔的愛情,反映了人類擺脫禁欲主義束縛的愿望,引起同時代讀者感情上的強烈共鳴。因而,但丁被認為是第一個追求自己靈魂的近代詩人。
但丁青年時就積極投身政治運動,參加了代表市民利益的貴爾夫黨,并親身參加了粉碎貴族政黨基白林黨的岡巴地戰役。1293年貴爾夫黨勝利后,但丁當選為佛羅倫薩的6名行政官之一。不久,貴爾夫黨分裂為黑白兩黨,但丁屬于白黨,反對教皇干涉佛羅倫薩的內政。1302年黑黨在教皇逢尼法西八世和法國軍隊的支持下摧毀了白黨政權,但丁以反抗教皇、“叛國”和“貪污”等罪被判終身流放,從此過了近20年的流亡生活。流亡期間,但丁走遍意大利北部各地,廣泛接觸社會,開始認識到阻礙意大利進步的真正原因是城邦之間的糾紛,懂得了意大利必須走向和平統一才有出路。為了實現意大利的統一,但丁曾把希望寄托在神圣羅馬帝國皇帝亨利七世的身上。1311年,他上書亨利七世,希望其率軍南下。但是,亨利七世南征失敗,1313年病故。但丁返回意大利的夢想破滅,此后,他潛心創作,把自己心中的思想訴諸文字,形成他晚年創作的高潮,完成了四部著作:《饗宴》《論俗語》《帝制論》以及《神曲》。
《饗宴》(1304—1307)是用意大利俗語寫成的具有百科全書性質的著作。但丁在書中借詮釋自己的一些詩歌,把當時各方知識通俗地介紹給讀者。書中強調理性,闡明人的高貴在于美德,而不在于家族門第,從而批判了封建等級觀念和特權思想。《論俗語》(1304—1308)是用拉丁文寫的一部關于意大利語及其文體和詩律的著作。書中闡明了俗語的優越性和形成標準意大利語的必要性,批判了那種只推崇拉丁文而輕視人民語言的偏見,表現了但丁對意大利民族語言的渴望。《帝制論》(1310)是一部系統闡述但丁政治觀點的理論著作,它的核心是渴望意大利統一。但丁在書中第一次從理論上論證了政教分離和教皇無權干涉政權的觀點,但是他又把意大利統一的希望寄托在皇帝身上,這在當時是一種不切實際的空想。但丁在流放時期創作的最重要的作品是《神曲》,它全面反映了作者的思想與藝術成就,既是中世紀文化的總結,又是近代文學的序曲。
1321年9月14日,但丁客死拉文那,后來佛羅倫薩人曾多次要求返還但丁的骨灰,但都遭到拉文那人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