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5章 18世紀啟蒙文學(3)

  • 新編外國文學教程
  • 亢西民 李家寶主編
  • 4890字
  • 2016-04-05 17:37:47

讓·雅克·盧梭(1712—1778)是法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學家,啟蒙思想家中最富有民主思想的代表人物,是法國最富于民主精神、對后世影響最大的啟蒙思想家、作家。他在著名的社會政治論著《論科學和藝術》《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社會契約論》中,猛烈批判了貴族統治階級的“文明”、私有制度和社會不平等,提出“返回自然”的口號和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學說。盧梭獨特的政治觀不僅是對英國啟蒙思想先驅人物的超越,而且也不同于孟德斯鳩、伏爾泰的啟蒙思想觀。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提出建立一個以全體人民訂立的“社會契約”為基礎的政體,這個“契約”代表了全體人民的愿望,因此,它是“人民主權”。盧梭的這種“社會契約論”顯然是對霍布斯與洛克主張的把個人以契約形式聚集在一個君主的領導之下的“社會契約論”的超越。同時,盧梭的“人民主權”論,也是對孟德斯鳩堅持的君主立憲制和伏爾泰所倡導的開明君主制的否定,因為它在政體上徹底否定了君主的權力。從某種意義上說,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對舊制度的批判力度最強,它無疑宣告了舊時代的結束和新時代的來臨。這一學說對18世紀和19世紀初政治生活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成了資產階級推翻封建專制的強大的思想武器。法國大革命的《人權宣言》和美國的《獨立宣言》都體現了這部著作的精神。同年,教育小說《愛彌兒》問世。這部文學作品,對封建主義教育體制進行了全面否定和批判,提倡一種全新的教育觀念,至今仍被全世界各國教育家們尊奉為教育學必讀著作。小說出版后,他受到當局的迫害,被迫逃亡到普魯士、瑞士的圣彼得島等地。自傳體著作《懺悔錄》就是他晚年隱居期間的一部驚世駭俗之作,這部振聾發聵的作品,記載了盧梭50多年的生活經歷,是一個平民知識分子在封建強權壓制下維護自己人格和尊嚴的心靈寫照。《懺悔錄》既對封建社會的黑暗做了鞭辟入里的批判,也坦率承認了自我人格的缺陷,更揭示出了造成這些罪惡的原因。

《新愛洛伊絲》是盧梭的長篇小說代表作。這部以書信形式寫就的作品,敘述的是貴族小姐尤麗與她的家庭教師、平民知識分子普樂之間的愛情悲劇。這部愛情、婚姻題材的小說,表現了以自然感情為基礎的愛情理想同以門第偏見為基礎的婚姻現狀的尖銳對立,控訴了扼殺人性的“社會道德”,張揚了個性解放的時代要求,對違背自然法則、破壞美滿愛情的封建等級制度和門閥觀念提出了強烈的抗議。

1778年7月2日,盧梭在悲憤與貧困中死去。1794年,法國大革命時人民群眾自發地把他的骨灰安葬在偉人公墓中,與伏爾泰的墓并排安放。

博馬舍(1732—1799)是法國最優秀的戲劇家,他的“費加羅三部曲”(《塞爾維勒的理發師》《費加羅的婚姻》《有罪的母親》)表現了大革命前一觸即發的民眾情緒。他的戲劇繼承了古典主義戲劇結構嚴謹、情節集中的優點,還吸取了民間創作的多樣化和現實主義因素,對古典主義戲劇向現實主義戲劇的過渡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

(三)德國文學

德國自17世紀30年代分裂成許多封建城邦以后,封建勢力比較頑固,資產階級的力量比較分散和軟弱,政治、經濟比較落后,這就決定了德國啟蒙運動和啟蒙文學不是像法國那樣直接為政治革命制造輿論,它的首要任務是把反封建斗爭同爭取民族統一的運動結合起來,通過建立統一的德國民族文化、民族戲劇,實現民族統一。

萊辛(1729—1781)是德國啟蒙文學的第一位代表。他把德國文學從狹隘的法國古典主義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德國啟蒙運動的基礎,成為民族文學的奠基人。他的美學論著《拉奧孔,論繪畫和詩的界限》(1766)從畫與詩所描寫的對象在時、空存在方面的不同特點,所使用的媒介語言性質的不同,第一次明確區分出二者。畫宜于描繪形體美,表現最精彩的“固定的一瞬間”,而詩則宜于描繪事物的動態美,模仿連續不斷的行動。這一觀點重在強調詩、畫不同的藝術特性,突破了“畫是無聲的詩,詩是有聲的畫”的傳統觀點,對文學創作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漢堡劇評》是萊辛繼《拉奧孔》之后又一部重要理論著作,它是作者對漢堡民族劇院的實踐進行批評和理論探討的成果,是對德國資產階級民族戲劇發展的科學原則最早、最成功的描述,在歐洲美學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強調戲劇的教育作用,主張戲劇應忠實地反映豐富多彩的生活,提倡寫普通市民故事。他要求藝術忠實于現實,人物刻畫要有個性,合乎自然和邏輯,而不要那種古典主義戲劇所崇尚的矯揉造作、故弄玄虛的人物。他的戲劇代表作是《愛米麗雅·迦洛蒂》(1771),寫一位親王為了滿足自己的情欲,派人找來一批強盜殺死新郎、霸占民女的故事,具有強烈的反封建色彩。萊辛的戲劇以平民為主人公,以德國現實生活為題材,在形式上摒棄了法國古典主義的那種矯揉造作、墨守成規的習氣,力求接近生活口語,自然樸實,為民族戲劇樹立了最初的典范。

萊辛之后,德國啟蒙文學發展迅速,到70年代形成高潮,其標志就是當時興起的“狂飆突進”運動。這是一場聲勢浩大的全德性的反封建文學運動,是德國啟蒙運動的繼續發展。狂飆突進運動強調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實現個性解放,反對一切僵化保守的教條和遵循傳統精神的處世態度。它否定因襲的陳規,倡導民族風情,歌頌自由,推崇天才,最終發展成為德國文學史上一次重要的反封建斗爭。當時在德國涌現出一大批青年作家,他們先后發表了許多具有強烈反封建色彩的作品,形成德國文學空前的繁榮,也把德國的啟蒙運動推向高潮。“狂飆突進”運動的名稱來源于作家克林格爾的劇本《狂飆突進》。這場運動的精神領袖是赫爾德(1744—1803),青年歌德和席勒是運動的主將。“狂飆突進”反映了德國資產階級和廣大人民反對封建統治、爭取民族統一的要求。作家們強調文學的民族性,要求發揚文學的民族風格;他們反對封建束縛,強調天才,強烈地要求個性解放;他們還接受了盧梭的“返回自然”思想的影響,歌頌理想化的大自然和淳樸的人民。“狂飆突進”運動期間文學創作上的主要成就是戲劇與小說。1773年,歌德發表的《鐵手騎士葛茲·封·伯利欣根》是這一運動的第一部代表作。

“狂飆突進”運動是自發的、盲目的,缺乏明確的政治綱領,只是一味地用狂熱的姿態反叛社會。因此這一運動沒有進一步引向政治斗爭,更沒能持久下去,80年代中期就已經衰落了。

18世紀末,席勒與歌德在魏瑪攜手進行文學創作,把德國文學推向新的高峰,史稱“魏瑪古典時期”(1794—1805)。這一時期德國文學十分繁榮,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德國民族文學至此最后形成。這一時期已近晚年的歌德和席勒在魏瑪公國密切合作,共同主辦劇院,編輯文藝刊物,各自創作出許多具有國際聲譽的作品,為開創德國“古典主義”文學時代做出了杰出貢獻。魏瑪“古典主義”不同于法國的古典主義文學,它只是形式上的古典主義,其思想基礎是人道主義,崇高理想是讓人道主義統治整個世界。創作方法上,他們強調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以及藝術形式的完整和語言的純潔,他們把古希臘羅馬藝術作為典范,但同時也主張向民間文學學習,從中汲取養料。

席勒(1759—1805)是德國偉大的戲劇家、詩人和美學家。他早期創作的主要收獲是劇本《強盜》(1780)和《陰謀與愛情》(1783)。成名作《強盜》主要描寫主人公卡爾同家庭沖突,斷絕父子關系后投身綠林,殺富濟貧的故事。劇本第二版扉頁上公開寫明:“打倒暴虐者!”并引用古希臘名醫希波克拉特的話“藥不能治者以鐵治之;鐵不能治者,以火治之”,表現了作者強烈的反專制暴政的思想傾向。恩格斯稱贊這部作品是“歌頌一個向全社會公開宣戰的豪俠的青年”[2]。

《陰謀與愛情》是席勒最有代表性的劇作。恩格斯稱之為“德國第一部有政治傾向的戲劇”[3]。該劇敘述某公國宰相的兒子菲迪南和窮提琴師的女兒露易絲真誠相愛,宰相出于政治目的強迫兒子與公爵的情婦結婚,遭到拒絕,便與秘書布置陰謀,陷害露易絲,最終造成一對青年慘死的悲劇。劇作深刻揭示了18世紀德國市民與封建統治者之間的尖銳矛盾,批判貴族統治階級的腐朽、殘暴、陰險和封建制度的黑暗罪惡,表現了市民階層對自由平等的渴望以及在現實面前無能為力的憤懣情緒。

席勒晚年與歌德結交后,建立深厚友誼。兩人相互切磋、促進,為德國民族文學的發展繁榮做出了貢獻。他后期創作的主要作品有劇本《華倫斯坦》(1799)、《奧里昂的姑娘》(1801)、《威廉·退爾》(1804),以及美學著作《美育通信》(1795)等。歷史劇《威廉·退爾》是席勒后期最重要的一部劇作,描寫14世紀瑞士一個名叫威廉·退爾的正直獵人,受到種種迫害而被迫反抗、殺死總督,參加人民起義的故事,熱情歌頌人民群眾反抗暴政、爭取自由的斗爭精神。在《美育通信》中,作者提出以美育改造社會的主張。他認為精神自由先于政治自由,只有通過美育,使人們的精神逐漸解放,人格趨于完善之后,才能實現政治自由。他說:“人們為了在經驗界解決那政治問題,就必須假道于美學問題,正是因為通過美,人們才可以走到自由。”這一主張實際上是作者企圖以改良代替社會革命的不切實際的幻想。

席勒的戲劇創作以其強烈的政治傾向性、斗爭性而著稱,他對深受壓迫的德國人民反抗封建暴政、追求自由的時代精神的表現,遠遠超過同時代任何一位德國作家。海涅曾在《論浪漫派》中稱贊:“席勒為革命的偉大意義而寫作,他摧毀了精神上的巴士底監獄”。然而由于席勒過分片面地強調創作的政治傾向,忽視文學創作的藝術規律,簡單地“把個人變成時代精神的單純的傳聲筒”[4],而使他的許多作品帶有概念化的缺陷。《堂·卡洛斯》就是這方面的典型代表。

思考題

1.啟蒙主義文學主要特征。

2.英、法、德國啟蒙主義文學的主要任務。

注釋:

[1].《馬克思恩格斯論藝術》,第2卷,207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634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454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同上書,340頁。

第二節 歌德及其《浮士德》

歌德是德國最偉大的民族詩人、作家和思想家,也是歐洲文學界最杰出的代表。海涅稱他是“世界的一面鏡子”,恩格斯稱贊他是“最偉大的德國人”。

一、生平與創作

1749年8月28日約翰·沃爾夫岡·歌德(1749—1832)誕生于德國中部萊茵河畔法蘭克福的一個富裕的市民家庭。他的父親是皇家參議員、法學博士,曾游歷過法國、意大利等國;母親是市長的女兒,喜歡詩歌和文學。這樣一個家庭對以后歌德登上文壇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16歲時,歌德遵從父命進入萊比錫大學學習法律。大三時因生病而休學,在家休養一年后轉入斯特拉斯堡大學繼續學習,在這里,歌德結識了赫爾德。赫爾德介紹歌德讀荷馬史詩、莎士比亞的戲劇和莪相的詩,促使歌德注意民歌。歌德22歲時獲得法學博士學位,但他內心對文學藝術更感興趣,同時對自然科學也有研究,他還掌握了七八門外語。1772年5月,歌德奉父命到魏茨拉高等法院實習。在一次前往舞會的途中,他結識了當地法官亨利·布甫的長女夏綠蒂,對她一見鐘情。后來得知她已訂婚,只得懷著深深的痛苦離去。這年10月,傳來了他在萊比錫大學的一位同學因失戀而自殺的消息。這兩件事成了寫作《少年維特之煩惱》的動因。

1774年發表的中篇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轟動了整個德國,甚至歐洲,并在歐洲掀起了一股“維特”風潮。《少年維特之煩惱》的發表,也使歌德受到了魏瑪公爵卡爾·奧古斯特的賞識。魏瑪是當時德國許多小封建城邦中的一個,人口不過10萬。第二年,在公爵的盛情邀請之下,歌德到魏瑪公國出任國務參議,不久,就被任命為首相。他在魏瑪公國一住就是50年,直到去世。在魏瑪公國的前10年,歌德力圖革除弊病,做了不少有益于國計民生的大事,并且對自然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但在腐朽沒落的封建宮廷中,歌德倜儻不羈的性格受到壓抑,不得不時時忍讓妥協,終于產生精神危機。1786年,詩人不辭而別,隱姓埋名,到意大利游歷,受到古希臘羅馬文學藝術的熏陶。1788年重返魏瑪,辭去宮廷公職,只任魏瑪劇院監督,兼管礦業。從此,他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文學活動和創作中。

主站蜘蛛池模板: 拉萨市| 太白县| 盖州市| 蒙山县| 阳东县| 五河县| 曲阜市| 上林县| 苍梧县| 建瓯市| 砀山县| 车致| 江西省| 福鼎市| 冀州市| 丰宁| 和硕县| 绥化市| 达孜县| 安化县| 南靖县| 遵化市| 子长县| 望城县| 晋城| 潮安县| 隆子县| 广宁县| 连南| 甘谷县| 鞍山市| 九龙城区| 天柱县| 米林县| 乳源| 河北区| 河东区| 青龙| 静宁县| 黔西县| 禄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