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4章 18世紀啟蒙文學(2)

亨利·菲爾丁(1707—1754)是英國18世紀的戲劇家和杰出的小說家。他的代表作《湯姆·瓊斯》標志著18世紀英國現實主義小說的最高成就,是英國小說史上劃時代的杰作。小說通過主人公湯姆·瓊斯與索菲亞爭取婚姻自由的經歷,描繪了從鄉村到城市、從底層到上流社會的一幅幅豐富多彩的生活畫面。通過對這些生活場景及各色人物的描繪,作者深刻地揭露了莊園主以及上層資產階級婚姻中的門第觀念和唯利是圖的本質,批判了英國貴族階級上流社會荒淫無恥、腐朽偽善的社會生活。在藝術上,小說成功塑造了貴族蕩婦、鄉紳、商人、家庭教師等不同階級、階層的人物形象;通過不同人物各自的命運及相互關系,表現了善與惡的斗爭,以及善必將戰勝惡的人道主義理想。小說內容豐富復雜,人物眾多,但結構布局精巧嚴密,情節生動,善于運用懸念來吸引讀者。

理查遜與前三位作家不同,他的長篇小說以資產階級家庭的日常生活和個人道德為基本內容。代表作書信體小說《克拉麗莎,或一位閨秀的歷史》描寫少女克拉麗莎逃婚在外,被一個貴族青年欺騙侮辱,悲憤而死的悲劇。作者善于用書信體敘述故事,并用書信的形式分析人物的內心活動和行為動機,表達哀婉感傷的情緒。《克拉麗莎》在文學史上影響深遠,不僅盧梭的《新愛洛伊絲》模仿借鑒這一小說的形式創作,歌德的《少年維特的煩惱》亦間接受到它的啟迪。理查遜擺脫傳統的游記小說創作的窠臼,把筆墨集中于一件事的始末,以家庭、道德和日常生活為題材,人物內心情感的描寫細膩感人,開一代文學新風習,對浪漫主義文學產生了一定影響。

18世紀中后期,英國文壇上興起感傷主義文學思潮。這一思潮反映了敏感的民主主義作家在資本主義快速發展和工業革命加緊進行中所感受到的痛苦、彷徨、不安和悲哀的心情。感傷主義的精神實質仍然屬于啟蒙主義,它對不合理的社會現實進行憤怒譴責,但它重感情輕理性,以情感的宣泄代替理性的思辨。在創作上強調感情的力量,著力描寫人物的不幸和痛苦,以引起讀者的同情和憐憫,具有人道主義思想,但不少作品充滿悲觀情調。常見的體裁是哀歌、旅行記和書信體小說。感傷主義的代表作家是勞倫斯·斯特恩(1713—1768)。他的小說《商第傳》(1759—1767)是作者打破傳統小說創作規則的一個嘗試。小說名曰“商第傳”,有關商第的故事卻只在書中占很小的篇幅,大量內容描寫商第父親和叔父的怪癖。敘述方式、章節安排也不按邏輯順序,引言、題詞放在第一卷中間,小說故事主干之外的插曲、談話、不完整的句子、破折號、古怪的語法結構隨處可見,甚至插入一些空頁、黑紙,全書彌漫著一股濃重的感傷情調。另一重要作品《感傷的旅行》(1768)是一部以作者旅法見聞為題材創作的游記體小說。小說落筆的重點不在作者所經歷事件的描摹,而在由這些事件產生的感受和遐想。感傷主義文學就因此小說而得名。斯特恩小說創作的意義在于最早播發出現代主義小說的信息,開了現代主義小說的先聲。

羅伯特·彭斯(1759—1796)是18世紀后期英國的杰出詩人。他生于貧苦農民家庭,詩歌創作的基本內容是熱情贊頌人民革命(《自由樹》),號召人民爭取自由解放(《蘇格蘭人》),揭示農村階級對立、反對階級壓迫(《兩只狗》),揭露牧師的貪杯好色和教會的偽善(《威利長老的兩只狗》),歌頌祖國、友誼和愛情等。彭斯的詩歌以廣泛的人民性、濃郁的民間和鄉土特色,深得人們喜愛,歷代流傳不衰。

理查·布林斯萊·謝立丹(1751—1816)是18世紀后期英國最有成就的喜劇家。代表作《造謠學校》(1777)通過提茲爾夫人與她丈夫的矛盾糾葛,以及約瑟和理查兩兄弟的故事兩條交叉的情節線索,揭露了貴族上流社會造謠中傷、偽善淫逸的腐敗風習,描繪了18世紀上流社會的生活畫卷。

(二)法國文學

18世紀的法國社會矛盾十分尖銳,封建統治日趨腐朽、反動,資產階級勢力日益強大,渴望奪取政權,最終發動了啟蒙運動和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法國啟蒙運動、啟蒙文學的主要任務是宣傳資產階級革命思想,教育啟發民眾,徹底推翻封建制度,為法國大革命做思想輿論準備。

18世紀初期,古典主義仍然占據法國文壇,但已衰象畢露。這一時期文學創作成就最大的是小說家、劇作家勒薩日。阿蘭·勒內·勒薩日(1668—1747)的代表作長篇小說《吉爾·布拉斯》,以主人公不擇手段,從平民爬上首相秘書高位的經歷為線索,影射、揭露奧爾良公爵攝政時期法國貴族統治者荒淫無道、貪贓枉法、人民生活水深火熱的黑暗社會現實,展示出法國社會封建制度日益崩潰,資本主義關系不斷上升的歷史趨勢,從而拉開了法國啟蒙文學新時代的序幕。

20年代后,隨著啟蒙運動的興起,啟蒙文學開始占據文壇。法國啟蒙運動的旗幟和主力是“百科全書派”。“百科全書派”主要因編撰《百科全書》(全名是《各門科學、藝術和技藝的據理性制定的詞典》)而得名。《百科全書》共32卷,開始由狄德羅與達朗貝爾共同主編,后者辭去編撰職務后,由狄德羅獨力堅持完成這一宏大艱難的編撰工作。全書編撰歷時20余年,法國各方面的進步學者、啟蒙思想家,如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等都曾為之撰寫過大量條目。因此,人們把“百科全書派”作為法國啟蒙主義者的代稱。《百科全書》體現的總精神是反對封建權威以及落后的傳統思想觀念,追求政治、學術、思想上的自由,提倡科學技術振興工業,堅信人類物質、精神文明不斷進步,要求按照資產階級理性主義改造人類社會,體現出啟蒙主義新思想。《百科全書》在法國擁有廣大讀者,產生了巨大影響。“百科全書派”所宣揚的革命思想,在啟蒙文學中得到形象具體的體現。

在法國啟蒙文學發展的初期(18世紀20年代至18世紀中葉),主要代表是老一輩啟蒙作家孟德斯鳩和伏爾泰。他們的政治態度比較保守,主張君主立憲制,代表的是大資產階級的利益。

孟德斯鳩(1689—1755)是法國著名的啟蒙思想家與文學家,主要理論著作《論法的精神》是一部體系完整的政治與法律著作,被伏爾泰稱為“理性和自由的法典”。在這部法學理論巨著中,他提出了“三權分立”的社會改革設想,即立法、司法與行政三權分立。這一方案對西方政體產生了巨大影響。他的書信體小說《波斯人信札》主要通過敘述兩名波斯貴族青年旅居巴黎的見聞,無情地諷刺和揭露了法國以及歐洲封建專制制度的殘暴腐敗、上流社會的荒淫奢侈和天主教的偽善反動,來表達自己對社會的揭露和對社會問題的思考。《波斯人信札》采用書信體小說形式,有意淡化故事情節和人物性格的塑造,把哲學、政治與道德一并納入其中,富于強烈的反封建、反教會精神,為18世紀法國啟蒙文學開辟了道路。它所首創的這種寓哲理于文學之中的藝術形式也開了18世紀哲理小說的先河。

伏爾泰(1694—1778)是法國啟蒙運動的精神領袖,也是具有全歐洲影響的小說家、戲劇家和詩人。他所提出的“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哲學論點成為后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內容。在文學方面,他寫過各種體裁的作品,包括抒情詩、諷刺詩、短歌、史詩、悲劇、喜劇、哲理小說等。在法國作家中,是他首先研究中國文學并改編元代紀君祥的《趙氏孤兒》,寫成悲劇《中國孤兒》。伏爾泰在文學上最有價值的遺產是他50歲以后創作的幾部哲理小說,如《查第格》《天真漢》《老實人》等。這些小說用幽默諷刺的筆調描寫主人公的生活故事,通過這些故事來闡發某種哲學思想。其中穿插了許多冒險故事、異國情調、東方色彩、幻想因素和喜劇場面,讀來引人入勝,并且用諷刺手法對封建社會給予全面的批判和掃蕩,從而宣傳了啟蒙思想。

伏爾泰哲理小說的代表作《老實人》(1759)中,大學問家邦葛羅斯信奉樂觀主義哲學,認為萬事萬物各就各位,各得其所,按先天和諧的秩序排列。他把這套哲學灌輸給一個頭腦單純的德國男爵家的養子老實人,但老實人的所見所聞粉碎了這種樂觀主義哲學。小說后半部分還描繪了一個國王仁慈賢明、人人平等富足、宗教信仰自由、科學文化發達的“黃金國”,具體描繪了啟蒙思想家心目中的理想社會的圖景。小說最后老實人得出生活結論:“工作使我們免除三大不幸:煩惱、縱欲和貧窮。我們要耕種自己的園地”,這體現出資產階級上升時期勞動創造、開拓進取的精神。在藝術上,小說把哲學的論爭帶進了文藝領域,用離奇荒誕的情節、具有突出思想特征的人物形象、夸張和諷刺相結合的藝術手法,來反映客觀現實,表達生活哲理,收到了奇特的藝術效果。小說有辛辣的諷刺和荒謬的夸張,又不乏輕松、詼諧的嬉笑;有俏皮的警句,又充盈哲理的光芒,使讀者有一種酣暢淋漓又余味無窮的感覺。

在啟蒙文學鼎盛時期(18世紀中葉至1789年大革命),主要代表是年輕一代啟蒙作家狄德羅、盧梭和博馬舍。他們提出了完整的資產階級思想體系和政治綱領,政治觀點比較激進,反封建、反教會的斗爭精神也更加鮮明,主要代表的是中小資產階級的政治利益。

狄德羅(1713—1784)是法國啟蒙主義作家、思想家和社會活動家,是當時哲學上最進步的啟蒙學者,法國“百科全書派”的領袖。他以大無畏的精神、堅強的毅力,堅持完成《百科全書》的主編工作,使之成為法國啟蒙運動的重要喉舌,為資產階級進步思想的傳播和啟蒙運動的發展做出杰出貢獻。因此,恩格斯說:“如果有誰畢生為‘真理和正義’服務(就這些字眼的正面意思而言),那正好是狄德羅。”[1]哲學思想上狄德羅是個無神論、唯物論者,政治思想上他主張開明君主制。狄德羅是資產階級現實主義美學的奠基人。他指出藝術與自然的密切關系,倡導在以藝術模仿自然的同時,要把藝術的美、哲學的真和倫理的善統一在一起。他十分重視性格和環境的關系,提出了“美在關系”說。他的戲劇觀也是現實主義的,主要戲劇理論著作是《關于〈私生子〉的談話》(1757)、《論戲劇詩》(1758)。他首創了正劇體裁,主張以適合資產階級利益要求的市民劇代替古典主義戲劇,戲劇創作要反映市民生活和社會重大問題,教育啟發民眾。這些戲劇觀點具體體現在他的重要劇作《私生子》(1757)和《家長》(1758)中。狄德羅在文學上的重要成就是他死后出版的三部哲理小說:批判教會黑暗內幕的書信體小說《修女》(1760年寫成,1796年出版),揭示封建社會丑惡、宗教對人民精神毒害的對話體哲理小說《宿命論者雅克》(1773年寫成,1796年出版)和《拉摩的侄兒》(1762年寫成,1823年出版)。

代表作《拉摩的侄兒》是部對話體哲理小說。通過“我”與大音樂家拉摩的侄兒的對話來暴露社會,探討環境與人的關系。拉摩的侄兒富有才華,但不被重用和賞識,他自己也不想通過正當途徑和誠實勞動來發揮自己的才能,而只是充當有錢人的食客和笑料,并做出許多不道德的事情來。社會鑄就了他這個玩世不恭者,他又反作用于社會,小說因此被恩格斯譽為“辯證法的杰作”。主人公是個雙重人格的人,他有精辟獨到的見解、深刻的思想,十分清楚自己的行為;但自甘墮落,且還尋找理由辯護,對自己的生活原則充滿信心,是典型的鮮廉寡恥的文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吉县| 瑞昌市| 宜良县| 徐州市| 金溪县| 潜山县| 柘城县| 陈巴尔虎旗| 景东| 乌苏市| 东平县| 青河县| 无为县| 千阳县| 镇江市| 资源县| 财经| 林州市| 五原县| 浦江县| 昭平县| 永登县| 贡觉县| 龙山县| 江达县| 峨眉山市| 高清| 同德县| 印江| 谢通门县| 屏东县| 八宿县| 赤水市| 什邡市| 察哈| 农安县| 莫力| 永顺县| 乐平市| 越西县| 宜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