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盤點自己(1)
- 教學名家談成長(教學名家系列談)
- 裴躍進編著
- 2857字
- 2016-03-25 16:19:40
于永正[1]
《人民教育》編輯來電話,要我為“名師人生”欄目寫篇稿子。我嘴里說“不敢當”,心里卻高興——自己的文章在那里一登,不就儼然成了“名師”了嗎?
不過,說實在的,正好可以就此機會簡單地盤點一下自己的教育人生,所以就答應下來了。
[1]于永正:《盤點自己》,載《人民教育》,2007(6):53~56
一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故鄉的一山一水,一星一月,一蟲一鳥,一草一木,一寒一暑,一時一俗,一絲一縷,一飲一啜,都溶化為童年的血肉,不可分割。
同事們常常譏笑我的普通話是“山普”——帶山東味兒的普通話。我反而引以為豪,說:“我是山東人嘛!”我故意把“人”說成帶山東味兒的“銀”字的音。鄉音難改,因為它已溶入了我的血液。
我是14歲那年,在山東萊陽讀完小學后來到江蘇徐州的。但幾十年來,故鄉的夢一直追隨著我,故鄉永遠讓我魂牽夢縈。
柯靈說:“人生旅途崎嶇修遠,起點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見的世界——幾乎是世界的全部,就是生我育我的鄉土?!钡拇_,“鄉土的一山一水,一星一月,一蟲一鳥,一草一木,一寒一暑,一時一俗,一絲一縷,一飲一啜,都溶化為童年的血肉,不可分割”(柯靈:《鄉土情懷》)。
我親愛的故鄉有靈山秀水。山山都有見證先人勤勞、智慧的壯觀的層層梯田,那梯田是我心目中最偉大的雕塑。故鄉有風格獨特的村舍民居,而且村村都有關帝廟。廟宇規模不大,但建筑考究,一磚一瓦,一雕一刻都透露出對關公的崇拜與虔誠。故鄉有異常普及的京戲,掌犁扶鋤的農民哼“昔日有過三大賢”者,不乏其人。故鄉有真正的春節。春節,家家戶戶灑掃庭院,張貼年畫,擺供祭祖;春節,男女老少穿新衣,村村唱大戲;春節,鄉親們走門串戶,互相拜年,“過年好”的祝福聲不絕于耳;“初三看姑姑”,“初四看舅舅”,“初六看丈母”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故鄉有淳樸、勤勞、樂善好施的人民,在故鄉的詞典里,沒有“偷”“懶”一類的詞語……
鄉土把我塑造成了一個山東人。
二
我很慶幸,在小學遇到了張敬齋老師;在中學遇到了李曉旭老師。張老師使我有了許多愛好,對許多學科產生了興趣;李老師則使我有了夢想和追求。
在小學里,我遇到了一位非常好的老師——張敬齋。張老師剛來到我們村小時才18歲。他的字寫得好,課文朗讀得好,畫兒畫得好,京胡、二胡拉得好(二胡是他自己做的),歌兒和京戲唱得好,更重要的是對學生態度好。我腦海里留下的全是張老師的笑臉和那特有的爽朗的笑聲。
進入三年級,張老師要我們每天寫一篇大字。開始是“寫仿”(即“仿影”),張老師給我們每個學生寫一幅字,我們把紙蒙在上面描。什么時候老師寫的字模糊了,老師就再給我們寫一幅。到了四年級便“臨帖”了,多數同學臨的是柳公權的“玄秘塔”,一直臨摹到六年級。大家都努力爭取得到張老師的紅圈,誰要能得到雙圈(寫得較好的字,張老師給畫兩個紅圈),那簡直是莫大的獎賞,會一蹦三尺高!有一次,我有兩個字得了兩個紅圈,激動不已,把它寄給了在徐州工作的爸爸。張老師喜歡寫字,他經常給我們講歐、顏、柳、趙四種字體的風格。
忘不了張老師給我畫的一張獎狀。那時農村條件差,獎狀都是張老師畫的。一次期末考試,我語文成績突出,張老師發給我一張獎狀,獎狀上面畫了一只展翅欲飛的小鳥,并寫了一句鼓勵的話。我把它捧回家,媽媽笑,奶奶、爺爺也笑。爸爸遠在徐州,如果看到了,肯定也會抿嘴笑。
忘不了張老師在我作文本上畫的許許多多的紅色波浪線。有時候,一篇作文幾乎都畫上了波浪線!真的全篇都是妙詞佳句嗎?哪里!那是張老師的期冀和鼓勵!每條波浪線,都拉近了我與書和作文的距離。
忘不了張老師教我們拉京胡、唱京戲。從小學三年級我和京劇便結下了不解之緣。幾十年來,京劇給我的太多太多。在張老師的影響下,我還喜歡畫畫兒。班級的壁報上,經常貼著我的畫兒。春節,別人家貼的都是買的年畫兒,而我家貼的都是我自己畫的。我最喜歡畫戲劇人物和花卉。戲劇人物畫得最多的是關公、包公,花卉畫得最多的是牡丹、荷花、菊花和梅花。
我沒有成為京劇演員,但它讓我身上多了一些藝術細胞;我沒有成為京胡演奏家,但它使我擁有了一份藝術體驗;我沒有成為畫家,但它使我多了一位教學“助手”;我沒有成為書法家,但它使我擁有了學生喜歡的第二張端莊的“臉”和名片(有人云:“字是人的第二張臉和名片”)??傊?,眾多的藝術愛好,成全了我的人格,也成全了我的教學。
在徐州第七中學,我慶幸遇到了一位剛剛大學畢業的李曉旭老師。我上初中時,學的是“文學”。沒有一個同學不喜歡上李老師的文學課。如果說,小學的張老師使我有了許多愛好,對許多學科產生了興趣,那么,李老師則使我有了夢想和追求。在我的一篇作文上,李老師批了一句:“此文有老舍風格,可試投《中國青年報》?!笔菃幔坑谑牵遗d奮地、認認真真地把作文抄了下來,小心翼翼地寄了出去,小心翼翼地盼望著。然而,至今未發表!但李老師的一句話,使我做起了作家夢,如饑似渴地讀書,搜腸刮肚地寫稿。書,自然是先讀老舍的。退稿很快積了一大堆,但屢敗屢戰,毫不氣餒。
人的理想雖然不可能都實現,但為之奮斗的人生是充實的。
理想和追求在,動力就在,希望就在,充實就在,收獲就在。
我雖然沒有成為作家,但收獲的是讀書、寫作和思考的習慣,收獲的是人格和思想上的成熟。是文學感動了我,同時,是文學使我懂得了形象的重要。講課離不開形象,教育離不開形象——尤其是老師自身的形象。我懂得了,于是便努力地、不斷地、自覺地打造自己的形象。
三
從跨進師范學校大門的那一天起,我就按照我崇拜的老師來塑造自己。
1959年8月30日,我跨進了江蘇省徐州師范學校的大門。
“哦,三年后我真的要當老師了!”我望著教室里張貼的“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又紅又專,一專多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等標語,自言自語。于是,所有教過我的老師,一一浮現在我的腦海。老師們成了我的一面面鏡子。他們的今天,成了我的明天。那時,我有一個最簡單的想法,就是要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絕不能做一個被學生瞧不起甚至奚落的老師。
我要像李曉旭老師那樣知識淵博、講課幽默。于是我更自覺地讀書,不但讀文學的書,而且讀教育方面的書,馬卡連柯的書讀遍了。此外還讀哲學、啃政治經濟學,不但讀,而且做筆記。
我要像張敬齋老師那樣多才多藝。那時學校對我們師范生的要求是“又紅又專,一專多能”。我除了繼續保持著對文學的愛好外,對繪畫、書法、音樂、戲劇仍有濃厚的興趣。我是“三好學生”,是學校的文藝骨干,既是合唱隊隊員,又是民樂隊隊員——在樂隊里拉板胡、二胡。
三年的師范學習生活,使我養成了很多好的習慣,包括生活習慣。我最感謝母校培養了我思考的習慣。讀書,我思考了,所以養成了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吾日三省吾身”了,所以養成了寫日記的習慣;思考自己的明天了,所以養成了讀我身邊的老師的習慣,記他們的優點,同時也思考他們的不足。
畢業前一個多月的實習,是對我三年學習的檢驗。實習結束時,我和實習班的小朋友灑淚而別的場面,是我向母校交出的最好的答卷。我的目標是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一個月下來,我覺得離這個目標已經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