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教海泛舟學做人師(2)
- 教學名家談成長(教學名家系列談)
- 裴躍進編著
- 4546字
- 2016-03-25 16:19:40
每天到學校,須步行20分鐘才乘到公共汽車。這20分鐘里我就把上課的內容在腦子里“過電影”:怎樣導入,怎樣展開,怎樣發展,怎樣掀起高潮,怎樣結尾;這個問題下來,學生會怎么回答,回答不出,怎么引導,怎么鋪墊……乘上車,有時繼續想,乘過站的狀況常有發生。這樣的把心貼在教課上,不僅提高了語言的質量,而且一堂堂課心中很踏實,無絲毫飄浮的感覺。
寫,也是如此。自覺地堅持寫“教后”,梳理思想,提升認識,評說得失。寫學生品德評語,力求一人一個樣,各有特點。批改作文,總批就是一篇小文章,與學生傾心交流。學校要求寫的計劃、總結、質量分析等,無不一絲不茍。
我一直認為寫得好,首先是做得好。只有深入實際,深入思考,確有體會,確有見解,下筆才流暢無阻,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而今,我已是80歲的老人,發言不用稿子,寫文章不用打草稿,大概就是年輕時鍥而不舍下苦功的緣故。
正當我教學實踐興沖沖之時,急風驟雨式的“文化大革命”開始了,我在劫難逃,被打入勞改隊。“為什么教學那么賣力,受到市里表揚,是‘修正主義教育路線吹鼓手’!”“為什么那么關心幫助學生,是‘腐蝕學生’!”“為什么那么賣力鉆研業務,是‘知識越多越反動’、‘反動學術權威’!”一頂頂“桂冠”壓得我透不過來氣。侮辱、監督勞動、審訊、批斗,周而復始,我從未遭遇過如此的打擊,萬思不解。特別是看到有些十六七歲的學生,原本很可愛,曾幾何時,變成打砸搶的模樣。一皮帶抽下去,腿上留下一道痕跡,血就會冒出來,打的是他的老師啊!邊剪老師的頭發,邊逗樂,邊大笑,把快樂建筑在別人的痛苦之上。這著的是什么魔?人性到哪去了呢?我困惑、憤怒,欲哭無淚。善良應該是人的本性,為什么要扼殺,讓獸性發作?在處境極端險惡的情況下,我更加想到教育非抓不可,一定要把青少年教育成“人”的樣子,有人心,有人性,有情有義,把握做人的底線。
人間自有真情在,有的老師、有些學生關心我、鼓勵我,我在逆境中活了下來。胡亂折騰了兩三個月,總算放回家住,每天去學校報到:勞動、檢討,改造靈魂。熬到了所謂“復課鬧革命”,學校開始恢復上課,要我帶一個亂班,做班主任。從此,我就成了帶亂班、亂年級的“專業戶”。
對我而言,這又是一個新考驗。以往教的都是比較好的班級,不存在紀律問題,而今學生受“讀書無用論”及打砸搶影響,逃課、打架、偷竊,個別學生簡直無法無天。面對學生無辜受害,我更感責任重大,要竭盡全力真心幫助他們。挨家挨戶訪問,三次五次,八次十次,和家長做朋友;與學生相處,呵護,真誠,將心比心,遇到問題,換位思考;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一定先做到,以此贏得學生的信任。逐漸地我的話語能在知音者——學生的頭腦里回響激蕩,收到良好的效果了。學生進步了,所帶班級轉變了,所帶年級先進了。
正有點沾沾自喜時,一篇周記猛擊了我的心靈。“今日早操時,你罵學生十三點,你的階級感情哪里去了?你還像不像個教師,配不配當教師?”太厲害了,上綱上線,我邊讀邊臉上發熱。我從不罵學生,同學總說這位女同學十三點(即北方說的“二百五”的意思),因她不斷闖禍,無理取鬧,又不聽規勸。那天早操她在操場上惹這惹那,像旋轉的陀螺一般一刻不停。我提醒多次,她不理睬,我黔驢技窮,脫口而出:“你又不是十三點!”這句話真靈,她馬上不亂動了。話一出口,我就很后悔,深感自己的無能,但沒想到對這位同學傷害的嚴重性。冷靜下來捫心自問,確實有愧。
感情問題來不得半點虛假,對學生丹心一片,情深似海,就不會出言不遜,傷學生的自尊。學生的生命是寶貴的,是有尊嚴的,豈能冷嘲熱諷傷學生的心!我沒有掩飾自己的錯誤,主動到班級讀了同學的周記,說明自己為何言語不遜,心里是怎么想的,并向被嘲諷的同學道歉,請她原諒。這件事我記了一輩子,教訓深刻。面對各種學習懈怠、思想行為偏差,乃至被家長趕出門的學生,我總堅持滿腔熱情滿腔愛,不斷拷問自己的感情與責任,力求做一名合格的教師。學生千人千樣,有個性有潛能,資質優良的學生,教育起來同樣有相當難度。沒有大愛,沒有水磨的功夫,就不可能撥動他們的心弦,奏出悅耳的樂曲。
一個學生就是一本豐富的書,一個多彩的世界,每個學生的成長都是獨一無二的。要尊重他們的人格,他們的個性,善于發現他們的長處與潛力,善于“長善救失”,把蘊藏的種種潛力變為發展的現實。學生世界的事無須喋喋不休,動輒禁止令,管頭管腳,而要堅持正面教育,關鍵處引導。幾十年來,我教過各種類型的學生,面對這些豐富的“書”,我一本一本認真讀,一點一點學習、領悟,逐步懂得師愛的真諦,也品嘗到亦師亦友的無窮的樂趣。
長相憶,我那些個性迥異、充滿活力的學生!
追求永無止境
1978年,“特級教師”的巨大榮譽突然落到了自己的頭上,我又驚又喜,興奮不已。首批評選,無自己申報的手續,在開會頒證之前,我全然無知。面對如此好運,絕不能讓榮譽蒙上灰塵,定要讓偶然性為必然性開辟道路,加倍努力,追求卓越,孜孜不倦地縮短“實”與“名”的差距。
首先面臨的是極大的壓力。我還是我,就是那點水平,可冠以“特級教師”以后,別人對我的要求一下子高了起來。一切教育行為,一切思想言行都在眾目睽睽之下,似乎你應該什么都懂,什么都應十全十美。一下子怎么做到呢?我只能自強自立,奮勇拼搏,增強自我教育的內驅動力,以敞亮的胸懷、無限的熱忱迎接來自各方面的挑戰。比如聽課,每一節都有同行聽,少則二三十人,多則幾百人。為了對得起學生、對得起遠道而來的各地教師,我不敢有絲毫懈怠,備課全身心地投入,天天明燈伴我過半夜。那都是隨堂聽的家常課,未經過試教,很少有表演成分。外地邀我去上課,我都婉言拒絕。有人說我有架子,有人說只會教自己的學生沒本事,對這些我沒放在心上。我有我的想法。
“文革”一次批斗會上,使我內心有所觸動的不是捏造的事實,而是一位老教師的講話。他說:“公開教學,你不斷借別人的班上課,你知道帶給別人怎樣的傷害?一個人有一個人的教法,你教得好死了,到別人班級上課,別人怎么進課堂……”至今那義憤填膺的模樣我還清晰地記得。盡管借班上課不是我的本意,是下達的任務,但傷害同事,影響別人教學,自己卻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做任何事,都要為別人著想,設身處地非常重要。當時我就下定決心,日后如還有可能上公開課,絕不借任何班級上課。再說,借班上課對學生情況不了解,違背教育原則,針對性較差,更多的是表演性質,推銷授課教師的“才藝”。至于研究性質的課當另作別論。我的崗位是學校教學第一線,那就要腳踏實地耕耘,扎實提高教文育人質量,一個心眼兒為學生,“巡回演出”的事不干,這顯然不是架子與否的問題。
教師身上要有時代的年輪,努力學習,不斷提高認識,學會站在教育戰略的制高點上思考一些問題,探索教育教學規律,跟隨著時代奮勇前進。為此,我不斷地挑戰自我,清醒地看到自己的無知、缺陷與不足,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與方法,追求超越。比如課堂教學,根據課程目標和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努力的小目標,一個一個臺階上,一步一步攀登。先是“胸中有書,目中有人”,知心教心,有的放矢;接著在語言的規范、生動、鮮明上下功夫,力求“出口成章,下筆成文”。再接著研究課堂教學的節奏與容量,怎樣的教學節奏與內容的分量,學生最易接受,最能滿足學生心理需求,不打疲勞戰。然后又研究課堂教學的多功能,發揮學科教學的實用功能、發展功能和審美功能,以學科智育為核心,融合德育、美育,使教書育人落到實處,改變只是傳授知識的線性思維。又研究課堂教學結構的改革,如何調動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組織到教學的情境之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把傳統的教學結構的直線往復型轉換成網絡式的輻射型,能者為師,水漲船高,推動教學向深處開掘,往廣處開拓。研究的問題均來自教學的困惑、學生學情的啟示,目的是修正或否定自己不合語文教學規律與不合時代前進步伐的想法與做法,切實導引學生全面提高語文素養。
教師要有主心骨,不追時尚,不跟風,不炒作。教育是樸素的老老實實的學問,無須三流的化妝來涂脂抹粉,花里胡哨。有一個階段有這樣一種輿論,似乎沒有什么動人的口號就是保守,就是不改革。當時我只能一笑了之。語文教學的科學性、復雜性難道用一句廣告語就能概括?千人千面,千課千樣,哪一個教學模式能包打天下,放之四海而皆準?多一點哲學思考,多一點文化判斷力,就能經得起這個風那個風的勁吹,牢牢抓住教文育人不放松,一步一個腳印往前邁。語文教師的定力、個性不僅在課堂教學中反映,在課程建設、教學發展的重要時刻,我總是直言不諱地對許多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撰文闡述自己的觀點。比如語文教育的目標問題,語文學科的性質、特點、功能的問題,興趣、情感、求知欲問題,還有素質、能力、智力問題等,我發表了很多看法,而且預料到會有不同意見,乃至反對的意見,但是本著當教師的良心,對學生的熱愛,對語文教學質量的執著追求,坦率地講述觀點是應該的,必需的。意見能深化自己的研究,修正不恰當的不周全的乃至錯誤的看法。一名教師總不能只埋頭上課,要抬頭仰望教育大形勢、語文教改大潮流,判別語文教學現狀的利弊得失,了解向前發展的可能與期盼。胸中有全局,教學實踐就能心明眼亮,措施有力有效。
20世紀90年代,社會上物質生活的誘惑對教師的沖擊越來越大,我也未能幸免。調動工作,優厚待遇,兼職校長,房子車子,我都婉言謝絕了。90年代中期,一所規模宏大的民辦學校邀我當校長,年薪60萬元,我也毫不猶豫地謝絕了。我也是食人間煙火的人,為什么會作如此的選擇?畢竟在人生道路上走了幾十年,曲折坎坷,最牽動我的心的是學生的健康成長,國家的繁榮昌盛。我是一名教師,不愿做知識販賣者,人和金錢之間畫上等號,人格也就掃地了。其實《樂記》里早就深刻指出:“夫物之感人無窮,而人之好惡無節,則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詐偽之心,有淫佚作亂之事。”人總是有物欲的,因為要生存要發展。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追求的目標是人格的完美。泰戈爾曾說,鳥的翅膀一旦系上黃金,就永遠也不能飛騰起來。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有精神世界,有精神支撐。讀書求知為什么?為明理,為明做人之理,明報效國家之理。教師是教圣賢書的人,當然,應是做人的表率。
教海泛舟,學做人師,無比幸福!
作者簡介:
《教學名家系列談:教學名家談成長》精選數十位教學名家回顧人生歷程文章,集中展示了名家的專業成長歷史、思想成長的艱難感悟、熱愛教育事業的拳拳之心、各種挫折教訓的考驗、專業入門導師引領作用、反思教學進步經驗、斟酌人生價值取向、矢志不移的奮斗情懷……對于廣大教師端正人生態度、確立專業發展目標有著積極的喚醒和啟蒙價值。
于漪,1929年生于江蘇鎮江,1951年7月畢業于復旦大學教育系。長期從事中學語文教學,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1978年被評為語文特級教師。上海市勞動模范,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全國先進工作者,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發表教育教學文章上百篇,出版《于漪語文教育論集》《語文教苑耕耘錄》《語文園地拾穗集》《學海探珠》《教你學作文》《語文教學談藝錄》《于漪與教育教學求索》《歲月如歌》《于漪文集》(6卷)《于漪教育文叢》(4卷)《于漪新世紀教育論叢》(6卷)《于漪教育視點叢書》(4卷)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