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4章 歐戰(zhàn)前后國人的現(xiàn)代性反省(8)

值得指出的是,艾愷說得沒有錯,時人的反省現(xiàn)代性與主張中西文化融合,是先得到了西方有識之士的鼓勵與支持,而后才得以進一步發(fā)舒的。梁啟超在歐洲就得到了包括柏格森老師在內(nèi)許多西方友人的鼓勵,希望他重視保持中國文化優(yōu)秀傳統(tǒng)并助益歐洲,不要重蹈西方覆轍。梁自謂深受感動,并緣此油然生沉甸甸的使命感。倭鏗致書張君勱說,西洋近世文明“唯力是尊,至于無所不用其極”,結果弊端百出,故“為中國計,應知西洋文明之前因后果,而后合二者而折衷之”。[36]羅素也持同樣的見解:“可以說,我們的文明的顯著長處在于科學的方法;中國文明的長處則在于對人生歸宿的合理理解。人們一定希望看到兩者逐漸結合在一起。”[37]與此同時,胡適諸人的“西化”論,在歐美卻受到了批評。賀麟回憶說,時在哈佛留學,曾與幾位中國學生拜訪英籍名教授即羅素的老師懷特海,后者說:“前些時你們中國出了個年輕人胡適,他反對中國傳統(tǒng)的東西,什么都反對,連孔子也反對了。你們可不要像他那樣,文化思想是有連續(xù)性的,是不可割斷的。”賀麟接著評論說:“可以想見在那個時期,胡適的學說在歐美已引起了重視和異議。”[38]由此引出的結論,不應是胡適諸人所說,是戰(zhàn)后歐洲某些不負責任學者的言論,重新激起了中國守舊者的傲慢心,而應當是:它反映了“歐洲文化中心”論的動搖與東西方文化開始走向了對話。

[1][美]艾愷:《世界范圍內(nèi)的反現(xiàn)代化思潮:論文化守成主義》,14頁。

[2][德]于爾根·哈貝馬斯:《現(xiàn)代性的哲學話語》,19~20頁。

[3]梁啟超:《歐游心影錄》,見《飲冰室合集·專集》(23),15頁。

[4]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見《梁漱溟全集》,第1卷,533頁。

[5]參見拙文:《梁啟超與新文化運動》,載《近代史研究》,2005(2)。

[6]梁漱溟:《答胡評〈東西文化及其哲學〉》,見高平叔編:《梁漱溟全集》,第4卷,743~744頁。

[7]陳獨秀:《憲法與孔教》,見《獨秀文存》,79頁。

[8]胡適:《新思潮的意義》,載《東方雜志》,第17卷第2號,1920-01-25。

[9]杜亞泉:《靜的文明與動的文明》,見許紀霖、田建業(yè)編:《杜亞泉文存》,338頁。

[10]藍公武:《破除錮蔽思想之偶像》,載《國民》,第1卷1號,1919-01-01。

[11]梁啟超:《歐游心影錄》,見《飲冰室合集·專集》(23),26~28頁。

[12]張君勱:《歐洲文化之危機及中國新文化之趨向》,載《東方雜志》,第19卷第3號,1922-02-10。

[13]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見《梁漱溟全集》,第1卷,539頁。

[14]唐德剛:《胡適雜憶》,82頁,北京,華文出版社,1990。

[15]常乃惪:《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見陳菘編:《五四前后東西文化問題論戰(zhàn)文選》,267頁。

[16]參見李石岑:《學燈之光》,見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研究室編:《五四時期期刊介紹》,第3集下冊,499頁,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78。

[17]君勱:《學術方法上之管見》,載《改造》,第4卷第5號,1922-01-15。

[18]張君勱:《歐洲文化之危機及中國新文化之趨向》,載《東方雜志》,第19卷第3號,1922-02-10。

[19]陳嘉異:《東方文化與吾人之大任》,載《東方雜志》,第18卷第1、2號,1921-01-10,25。

[20]君勱:《學術方法上之管見》,載《改造》,第4卷第5號,1922-01-15。

[21]蔡元培:《五十年來中國之哲學》,見高平叔編:《蔡元培全集》,第4卷,382頁。

[22]轉引自[美]艾愷:《最后的儒家——梁漱溟與中國現(xiàn)代化的兩難》,135頁。

[23][英]羅素:《西方哲學史》,下卷,352頁。

[24]章士釗:《新時代之青年》,載《東方雜志》,第16卷第11號,1919-11-15。

[25]汪叔潛:《新舊問題》,載《青年雜志》,第1卷1號,1915-09-15。

[26]獨秀:《調(diào)和論與舊道德》,載《新青年》,第7卷1號,1919-12-01。

[27]常乃惪:《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見陳菘編:《五四前后東西文化問題論戰(zhàn)文選》,267頁。

[28]東蓀:《突變與潛變》,見陳菘編:《五四前后東西文化問題論戰(zhàn)文選》,180頁。

[29]張東蓀:《現(xiàn)代的中國怎樣要孔子》,載《正風半月刊》,第1卷第2期,1935-01。轉引自張耀南編:《知識與文化:張東蓀文化論著輯要》,411頁,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年。

[30]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見《梁漱溟全集》,第1卷,528頁。

[31]張君勱:《歐洲文化之危機及中國新文化之趨向》,載《東方雜志》,第19卷第3號,1922-02-10。

[32]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見《飲冰室合集·專集》(50),1頁。

[33]張君勱:《張東蓀〈思想與社會〉序》,載《東方雜志》,第40卷第17號,1944-09-15。

[34]梁啟超:《歐游心影錄》,見《飲冰室合集·專集》(23),35頁。

[35]陳嘉異:《東方文化與吾人之大任》,見陳菘編:《五四前后東西文化問題論戰(zhàn)文選》,297~298頁。

[36][德]倭伊鏗:《倭伊鏗氏復張君勱書》,載《改造》,第3卷第6號,1921-02-15。

[37][英]羅素:《中國問題》,153頁。

[38]賀麟:《我和胡適的交往》,見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北京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文史資料選編》,第28輯,165頁,北京,北京出版社,1986。

四、追求現(xiàn)代性與反省現(xiàn)代性:新文化運動的內(nèi)在張力

對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現(xiàn)代思潮的變動,曼海姆曾作這樣的概括:“馬克思主義和生命主義的實在概念都來源于同一種對理性主義的浪漫主義反抗。”“盡管一些歷史學家一直企圖用浪漫主義、反理性主義、文化保守主義、批判現(xiàn)代派以至文學現(xiàn)代派等術語來描述這一感情的種種表現(xiàn)。”[1]馬克思主義是否是一種浪漫主義,可不置論,但他強調(diào)其時歐洲對理性主義的批判,存在著馬克思主義與非理性主義的反省現(xiàn)代性兩種取向,卻是正確的。20世紀初,國人對于歐洲現(xiàn)代思潮變動的這兩個取向,都各有評介與吸納。長期以來,學術界關注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東漸,研究成果豐碩;但是,對于反省現(xiàn)代性思潮在中國的反響,卻付之闕如。事實上忽略了這一點,我們對于包括新文化運動在內(nèi)20世紀初年中國社會文化思潮變動的理解與把握,就不可能是準確的。

西方反省現(xiàn)代性思潮所以能在中國產(chǎn)生相當?shù)挠绊懀饕蛴腥浩湟唬瑧鯂丝释兏铩幦〗夥诺纳鐣睦怼?9世紀末20世紀初,東西方盡管存在著時代的落差,但彼此都面臨著一個“重新估定一切價值”的大變革的時代。柏格森、倭鏗的生命哲學是反省西方文化的產(chǎn)物,它倡導行動、奮進的人生,在大戰(zhàn)前后人心思變的歐洲,自然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尤其是年輕一代知識分子趨之若鶩。“以‘解放者’著稱的柏格森,變成了‘使西方思想擺脫19世紀科學宗教’的救世主”。“柏格森借助消除‘決定論者的噩夢’而解除了整個一代人的痛苦”。[2]此一學說批判現(xiàn)代性的價值取向,也應乎當時中國社會渴望變革、爭取解放的普遍社會心理。故章士釗說,達爾文講“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所謂“擇”與“適”,“全為四圍境遇所束縛,不能自主”;柏格森則不然,強調(diào)吾人自有活力,自由創(chuàng)造,無所謂天擇,使人相信“前途實有無窮發(fā)展的境地,而一切歸本于活動”。這顯然有助于打破國人的“惰性力”,催其奮起。[3]張君勱后來也回憶說,當年自己所以欣然接受柏氏哲學,不是為了步其后塵,去批判黑格爾哲學,而是因為柏氏主張自由、行動、變化,“令人有前進之勇氣,有不斷之努力”,“正合于當時坐言不如起行,惟有努力奮斗自能開出新局面之心理”。“在主張奮斗者之聞此言,有不為之歡欣鼓舞不止者乎?”[4]如果我們注意李大釗、陳獨秀等人,早期都借用了柏格森的理論,以激勵青年自主進取、自覺奮斗;那么,我們便不應懷疑其言之真誠。這說明,時人反省現(xiàn)代性與新文化運動之緣起,實應乎共同的社會心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林芝县| 湘潭县| 依安县| 赣榆县| 新兴县| 兰州市| 沧源| 石台县| 嘉峪关市| 额尔古纳市| 类乌齐县| 丘北县| 恩施市| 惠州市| 新乐市| 漾濞| 玛多县| 土默特右旗| 鄂温| 和政县| 河源市| 亳州市| 灵寿县| 青浦区| 南开区| 台东市| 乌海市| 唐河县| 苍梧县| 民丰县| 曲松县| 湛江市| 平顺县| 科技| 通河县| 进贤县| 巨鹿县| 安溪县| 汨罗市| 永寿县| 陇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