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混合式”訴訟模式的新樣本——國際刑事法院訴訟程序概要(6)

2.針對程序性裁判的即時上訴程序

《羅馬規約》第82條還規定了針對實體裁判之外的其他裁判的上訴,即針對訴訟進行過程中預審分庭或審判分庭對程序問題所作出的裁判提起即時上訴。根據是否需要經法院批準,這種針對程序裁判提起的上訴可以分為無須請求法院批準的上訴和需請求法院批準的上訴:(1)無須請求法院批準的上訴。根據規約第82條和《程序和證據規則》第154條的規定,關于管轄權或可受理性的裁判、準許或拒絕釋放被調查或被起訴的人的裁判、審判分庭根據檢察官的要求決定在上訴期間繼續羈押被宣告無罪的人的裁判(規約第81條第3款第3項第2目)以及預審分庭根據第56條第3款第2項在獨特調查機會程序中自行采取行動的決定,當事人無須經過法院批準直接提起上訴,前三類上訴需在當事人接到關于裁判的通知之日的5日以內提出;第四類上訴則需在接到裁判的通知之日的2日內提出。超過上述期限未提出上訴的,則這些裁判或者決定即發生法律效力。(2)需請求法院批準的上訴。根據《程序和證據規則》第155條的規定,依據規約第82條第1款第4項規定提起的上訴(即涉及嚴重影響訴訟的公正和從速進行或審判結果的問題的裁判,而且預審分庭或審判分庭認為,上訴分庭立即解決這一問題可以大大推進訴訟的進行)以及根據規約第82條第2款規定針對預審分庭作出的授權檢察官在締約國境內采取獨特調查步驟的裁判提起的上訴,必須經預審分庭或審判分庭同意才能提起。有關當事人應當在接到關于該裁判的通知后的5日之內,向作出裁判的分庭提交書面申請,說明請求準予上訴的理由。分庭應作出裁判,并通知所有相關參與方。

由于針對程序性裁判提起的上訴發生在訴訟的過程中,不及時加以解決會影響訴訟進一步進行,因此規約和規則對該裁判的上訴審查程序規定的相對比較簡易。根據《程序和證據規則》第156條規定,針對程序性裁判提起上訴后的審查程序包括:(1)訴訟記錄的移送和通知。在上文提到的兩類上訴提出或準予提出之后,書記官長應立即把作出原裁判的分庭的訴訟記錄移送上訴分庭,將提出的上訴通知參與原訴訟程序的所有參與方。(2)上訴審查方式。除非上訴分庭決定舉行聽訊,上訴程序應采用書面形式。(3)上訴審查原則。應盡可能從速審理上訴。(4)上訴效力。根據《羅馬規約》第82條第3款的規定,上訴本身無中止效力,除非上訴分庭應要求給予上訴中止效力。(5)上訴的終止。提出上訴的當事人可以在判決宣告前隨時終止上訴。該當事人應向書記官長提出終止上訴的書面通知。書記官長應將收到通知書一事通知其他當事人。(6)上訴分庭的判決類型。上訴分庭可以確認、推翻或者修改被上訴的裁判,該判決也應遵循多數裁決原則、公開宣告原則和判決理由制度。

(二)再審程序

基于禁止雙重危險原則或一事不再理原則,兩大法系一般都禁止對判決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被告人再行提出起訴和審判。《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4條第7款也規定:“任何人已依一國的法律及刑事程序被最后定罪或宣告無罪者,不得就同一罪名再予以審判或懲罰。”但是,如果一個已經生效的裁判被發現在認定事實或適用法律上確實有錯誤,那么應如何處理案件?不同的國家給出的答案不盡一致。大多數國家從保護被告人合法權利的角度出發,允許被定罪人一方針對已經生效的裁判提請重新審理,但卻禁止提起對被告人不利的再審,比如美國的人身保護令或調卷令程序、法國的非常上訴程序、日本的再審程序。但也有一些國家既允許提起對被告人有利的再審,也允許提起對被告人不利的再審,比如德國、俄羅斯等,對不利于被告人的再審規定了較為嚴格的時限、理由等方面的條件限制。由此可見,生效裁判的再審程序作為一事不再理原則的例外,在兩大法系主要國家是普遍存在的。《羅馬規約》第20條也規定了一事不再理原則,“除本規約規定的情況外,本法院不得就本法院已經據以判定某人有罪或無罪的行為審判該人”,其中的“本規約規定的情況”即指第84條規定的變更定罪判決或判刑。因此,國際刑事法院也存在再審制度,但僅限于對定罪判決或判刑的再審,即只允許提起對被定罪人有利的再審。

1.提請再審的主體及理由

《羅馬規約》第84條第1款對有權申請變更最終定罪判決或判刑的主體和理由進行了規定。提請再審的主體有兩類:一類是被定罪人,或在其亡故后,其配偶、子女、父母或獲得被告人書面明確指示為其提出這種請求的人;另一類是代表被定罪人的檢察官。提請再審的理由包括三種情況:(1)發現新證據,且該證據:其一是審判時無法得到的,而且無法得到該證據的責任不應全部或部分歸咎于提出申請的當事方;其二是足夠重要的,如果在審判時獲得證明,很可能導致不同的判決。(2)在審判期間被采納并作為定罪根據的決定性證據,在最近被發現是不實的、偽造的或虛假的。(3)參與定罪或確認指控的一名或多名法官在該案中有嚴重不當行為或嚴重瀆職行為,其嚴重程度足以根據規約第46條將有關法官免職。根據《程序和證據規則》第159條第1款的規定,上述申請應以書面方式提出,附具要求改判的理由。申請書應盡可能附上輔助材料。

2.審查主體及審查結果

根據規約第84條第2款的規定,變更最終定罪判決或判刑的申請應向上訴分庭提出,由上訴分庭進行審查。上訴分庭如果認為申請理由不成立,應將申請駁回。上訴分庭如果確定申請是有理由的,可以根據情況(1)重組原審判分庭;(2)組成新的審判分庭;(3)保留對此事的管轄權,以期依照《程序和證據規則》所規定的方式聽取當事方的陳述后,確定是否應變更判決。根據《程序和證據規則》第159條第2、3款的規定,關于申請是否有理的裁斷,應由上訴分庭法官過半數作出,并附有書面理由。作出的裁判應通知申請人,并盡可能通知與原裁判有關的訴訟程序的所有參與方。

3.再審聽訊程序

《程序和證據規則》第160條和第161條對于上訴分庭或有關分庭進行的聽訊程序進行了規定:(1)移送被判刑人。由于國際刑事法院沒有自己的刑罰執行機構,其所判的自由刑需要移送合作的締約國進行執行,因此在法院決定重新審理案件的情況下,需要執行刑罰的締約國將被定罪人移送回國際刑事法院接受審判。因此,規則第160條規定:“為了進行聽訊,有關分庭應及早發出命令,以便有充分的時間,酌情移送被判刑人到本法院所在地。本地法院的裁斷應從速告知執行國。”(2)確定聽訊日期,通知相關人。規則第161條第1款規定,有關分庭應確定聽訊日期,將該日期通知申請人和相關的所有當事人,并在該日舉行聽訊,裁判是否變更有罪判決或判刑。(3)聽訊程序。根據規則第161條第2款的規定,無論是上訴分庭還是原審分庭或新的審判分庭,在舉行聽訊時應根據規約第六編的規定或者適用于預審分庭或審判分庭的訴訟程序和舉證規則,比照行使審判分庭的全部權力。這說明再審的聽訊程序也應采用開庭審理的方式,證人應當出庭作證,法庭有權調查證據,遵循證據的可采性和相關性規則以及排除合理懷疑的證明標準。(4)聽訊結果。根據規則第161條第3款的規定,有關分庭應依照規約第83條第4款的規定作出關于改判的裁判,即判決由法官的過半數作出,在公開庭上宣告,判決書應說明根據的理由。

4.對被定罪人的賠償

《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4條第6款規定:“在一人按照最后決定已被判定犯刑事罪而后根據新的或新發現的事實表明發生誤審,他的定罪被推翻或被赦免的情況下,因這種定罪而受刑罰的人應依法得到賠償,除非經證明當時不知道的事實的未被及時揭露完全是或部分是由于他自己的緣故。”本款規定被《羅馬規約》所吸收,并幾乎被原文引用于第85條第2款。作為變更定罪判決或判刑的后續程序,對被錯誤執行刑罰的人給予賠償是理所當然的。《程序和證據規則》第173~175條對如何提出賠償請求、求償程序和賠償數額進行了規定:(1)賠償請求的提出。賠償請求應由請求人在接到法院推翻有罪判決的裁判通知之日起六個月內向院長會議書面提出,請求書應說明理由和求償數額。求償人有權得到法律協助。院長會議應指定本法院三名法官組成分庭,審議請求。這三名法官應沒有參加以前對該請求人作出的任何判決。(2)求償程序。賠償請求書和請求人所提任何其他書面意見應送交檢察官,檢察官應有機會作出書面回應。審議賠償請求的分庭可以舉行聽訊,也可以根據請求書及檢察官和請求人提出的書面意見對此事作出裁斷。檢察官或求償人提出請求時應當舉行聽訊。裁判應以法官過半數作出,應將裁判通知檢察官和請求人。(3)賠償數額。規則并沒有規定錯誤定罪的賠償標準和數額,對此筆者認為應根據求償人被執行刑罰的具體情況及其提出的求償數額由分庭加以裁量。

除了被錯誤定罪和執行刑罰的人有權請求賠償之外,《羅馬規約》第85條第1款和第3款還規定了另外兩種請求賠償的情形,即任何遭受非法逮捕或羈押的人有得到賠償的權利以及因存在嚴重、明顯的司法失當情事而被最后被判無罪或被終止訴訟而獲釋放的人。前一種情形以逮捕或羈押的違法性為前提,因此如果被告人最后被判無罪,但逮捕或羈押符合法律規定,并不引起賠償問題。后一種情形并非指所有獲得無罪判決或者終止訴訟而獲釋放的人都有權得到賠償,只有經法院發現決定性事實證明存在嚴重、明顯的司法失當的情況下,法院才會酌情裁定予以賠償。上述兩種賠償適用的程序與錯誤定罪賠償相同。

綜上,國際刑事法院的審前程序、審判程序和審后救濟程序混合了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和職權主義調查式訴訟模式的多種元素,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混合式訴訟程序,為包括我國在內的處在刑事司法改革進程中的各個國家,提供了新的可供參照的范本。尤其是對檢察官的客觀義務與訴訟當事人角色的同時認可、對預審分庭在審前對控辯雙方力量的平衡、對被害人訴訟程序參與權的賦予以及對程序性裁判允許提起即時上訴等方面的程序設計,對于試圖平衡訴訟公正與效率、程序正義與實體正義、被告人權利保障與被害人權利保護等多重相互沖突的訴訟價值的國家具有相當的啟發和借鑒意義。當然,國際刑事法院訴訟程序的特點并非僅限于以上提到的內容,其與國內訴訟程序最大的區別之處則在于對締約國的合作和司法協助的依賴,沒有締約國的合作,國際刑事法院根本無法逮捕或傳喚被調查人到案,無法調查、收集證據,更無法執行被生效判決所確定的刑罰。因此,研究國際刑事法院訴訟程序,除了應關注其獨特的混合式訴訟模式之外,也應關注其國際合作和司法協助層面,唯其如此,才能全面、深入地理解這一常設的國際刑事審判機構在懲治國際犯罪、維護世界人權方面發揮作用的機制。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扎鲁特旗| 凤冈县| 吕梁市| 平定县| 松溪县| 司法| 阳西县| 鄂尔多斯市| 新津县| 钟山县| 三台县| 牡丹江市| 湖南省| 库车县| 图们市| 荆州市| 三亚市| 靖西县| 内乡县| 禹州市| 会昌县| 开化县| 阿尔山市| 吉林市| 武强县| 红桥区| 岑巩县| 河北省| 新乡县| 福建省| 全椒县| 朔州市| 邵阳县| 武乡县| 明溪县| 宁明县| 岱山县| 西充县| 清水县| 云和县| 韶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