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混合式”訴訟模式的新樣本——國際刑事法院訴訟程序概要(1)

國際刑事法院訴訟程序,是國際刑事法院(ICC)在調查和審理包括危害人類罪、戰爭罪、種族滅絕罪等國際犯罪時,所遵循的一系列訴訟原則、訴訟制度、程序規則和證據規則的總稱。與各國國內的刑事訴訟程序相比,國際刑事法院訴訟程序是一個新生兒,其產生迄今不過十年的時間,正式運轉不過六年時間[1],審判程序開始運行不過四年時間[2],而第一個定罪判決的誕生距今僅僅十個月[3]。盡管生效和運行的時間很短,國際刑事法院的訴訟程序仍然引起了世人的矚目,這不僅因為國際刑事法院是第一個常設性國際刑事審判機構,而且也因為其訴訟程序自身的復雜性和特殊性。對于國際社會而言,國際刑事法院的產生意味著世界上多了一個捍衛人權、實現正義的有力武器;對于法學研究者,尤其是訴訟法學研究者而言,國際刑事法院訴訟程序的運行意味著學術上多了一個可供檢視和探討的研究樣本。

[1]2006年3月20日,國際刑事法院第一案的嫌疑人盧班加·戴伊洛參加“首次出庭聆訊”,這是國際刑事法院第一次有被告到庭,可以視為國際刑事法院的訴訟程序正式啟動。

[2]2009年1月26日,國際刑事法院第一審判分庭對檢察官訴盧班加·戴伊洛案件正式開庭審理。

[3]2012年3月14日,國際刑事法院第一審判分庭判決宣告盧班加·戴伊洛因征募和使用兒童兵而犯了戰爭罪。

一、國際刑事法院“混合式”訴訟程序形成的背景

根據訴訟各方,特別是控、辯、審三方在刑事司法過程中的關系,在理論上將刑事訴訟程序區分為普通法系的“當事人主義對抗制”和大陸法系的“職權主義調查式”[1]兩種模式,早已經被國內外的學者所普遍認可和接受。盡管這種模式劃分不能完全準確地反映出世界各國的刑事司法制度原貌,且被劃分在同一種模式下的各國訴訟制度之間也存在很大區別,比如法國和德國,但兩大模式下所各自涵蓋的一些基本的共性特征,總是使人們能夠自然而然地接受這種標簽式的理解問題的方法。比如一提到陪審團審判、控辯雙方平等對抗、傳聞證據規則,人們總是將其歸為對抗制訴訟的基本特征,而一提到自由心證、法官主動調查證據、規范的上訴和再審制度,人們則馬上會聯想到職權主義調查式訴訟。

不可否認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兩大法系的刑事訴訟制度出現了一種相互借鑒和吸收的趨勢,使得兩種訴訟模式之間的界限不再涇渭分明。更有諸如日本、意大利、俄羅斯等國家,在原有的大陸法職權主義調查式訴訟的傳統上,主動或者被動地嫁接了當事人主義對抗制的諸多因素,從而形成了一種介于“對抗制”和“調查式”之間的混合式訴訟模式。“混合式”訴訟的產生,旨在抑制原有的兩種訴訟模式的劣勢,發揮二者的優勢,從而使本國的刑事司法制度既能公正的進行,同時又富有效率。國際刑事法院的訴訟程序,既有當事人主義對抗制的影子,同時又有職權主義調查式訴訟的一些明顯特征,因此而被許多人歸為“混合式”訴訟模式行列。但與國內的混合式訴訟模式不同,國際刑事法院的混合式訴訟不是某一主權者對兩大訴訟模式有意識地進行借鑒的結果,甚至不是國際刑事法院為了追求訴訟公正和訴訟效率的雙重價值而主動進行調整的結果,在這一點上,國際刑事法院甚至與前南和盧旺達國際刑事法庭都存在很大區別。[2]

正如有學者所言:“國際刑事法院的談判者既沒有想復制任何一種當今世界上常見的所謂的混合對抗——調查式的訴訟制度,也沒有想模仿已經被前南和盧旺達法庭所實踐的那種混合程序?!盵3]因為國際刑事法院的訴訟程序本質上是一種“妥協”的產物,這種產生方式是獨一無二的。無論是國際刑事法院的基本章程《羅馬規約》,還是法院訴訟程序的主要依據《程序和證據規則》,都是成員國進行談判的結果。自1994年12月9日聯合國大會通過對第49/53號決議中決定設立一個對聯合國所有成員國開放的“設立國際刑事法院問題特設委員會”,以審查國際法委員會擬定的規約草案之日起,許多國家“都把討論國際刑事法院將要遵循的程序作為在國際舞臺上展現其本國法律體系優勢的機會”[4],這導致了籌備委員會在向1998年的羅馬外交大會提交的《羅馬規約》草案中,在包括實體和程序的很多問題上,都列舉了來自不同國家代表團的多種提案。[5]直到1998年7月17日早上規約草案提交羅馬外交大會表決之前,仍有一些重要問題未能得到許多國家的一致認可,但出于懼怕全部的談判會功虧一簣,各國代表團還是表示支持羅馬大會全體委員會主席科什提出的一攬子方案,使得規約能夠交付大會投票,并且以120票贊成、21票棄權、7票反對最終獲得通過。[6]根據《羅馬規約》第51條的規定,《程序和證據規則》也是經過了由預備委員會起草、征求各國代表團意見、提交《羅馬規約》締約國大會審議并經過大會成員2/3多數通過后生效的過程。正因為經過了這樣一個爭議、談判、妥協的過程,《羅馬規約》與《程序和證據規則》盡量避免了那些明顯帶有普通法系或者大陸法系特征的詞匯,比如對質權、交叉詢問、傳聞證據、有罪答辯、自由心證等,而且還創新性地建立了融合兩大法系訴訟制度的新型程序,比如預審分庭的獨特調查程序、確認指控程序和被告人認罪程序等。

國際刑事法院訴訟程序的形成過程,決定了我們無法從一國的國內法出發去對其進行理解,也無法完全以之前的國際刑事審判程序(包括紐倫堡軍事法庭、遠東軍事法庭、前南法庭和盧旺達法庭程序)去加以解釋,這是一種全新的訴訟程序,它不是對現有的各國刑事司法程序加以融合,而是在形成之后才能讓我們看到隱藏在其中的一些國內刑事訴訟程序的影子。正是由于這樣的形成過程,國際刑事法院訴訟程序的具體原則、制度和規則之間并不是渾然一體的,有的條款之間甚至相互沖突,比如被害人的程序參與權與被告人的公平審判權。對于此類沖突,《羅馬規約》和《程序和證據規則》采用了抽象規定、實踐處理的方法,將解決問題的難題拋給了國際刑事法院的法官們。迄今為止,沒有哪一個國家的法官曾經享有過與國際刑事法院法官同等的自由裁量權。這也決定了國際刑事法院訴訟程序的研究對象,必然包括不可或缺的兩個部分:一部分是來自于成文法所規定的字面上的訴訟程序;另一部分則是來自于國際刑事法院法庭制作的各種裁判文書中所體現出來的實踐中的訴訟程序。

[1]與“對抗制訴訟”和“調查式訴訟”相對應的英文單詞為“adversarial system”和“inquisitorial system”,筆者注意到有國內學者將“inquisitorial”翻譯成“糾問式”(如黃芳譯:《國際刑事法院導論》,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6,第145頁),這種翻譯方法頗不妥。糾問式訴訟是指中世紀后期盛行于歐洲大陸國家的君主專制時期的刑事訴訟制度,以集偵、控、審職能于一身的糾問法官為訴訟主體,以被告人為訴訟客體,以口供為最佳定罪證據,刑訊逼供合法化、制度化。以“糾問式”來描述近現代以來與“對抗制”相對應的大陸法系國家的訴訟制度,顯然是不正確的——筆者注。

[2]從前南國際法庭和盧旺達國際法庭最早期的訴訟程序來看,基本上還是以普通法系的對抗制訴訟為主,但在實際運行中,基于訴訟的低效率和高成本等現實原因,兩個法庭分別對自己的《程序和證據規則》進行不斷地補充和修改,比如增加預審法官、采信書面證言等,從而使其訴訟程序越來越具有混合式的特征——筆者注。

[3]Claus Kress,The Procedural Law of the Intenational Criminal Court in Outline:Anatomy of Compomis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Criminal Justice,December 2003.

[4][加]威廉·A·夏巴斯:《國際刑事法院導論》第2版,黃芳譯,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6,第143頁。

[5]Draft Statute of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Report of the Preparatory Committee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A/CONF.183/2/Add.1,14April 1998.http://www.un.org/law/n9810105.pdf.

[6]李世光、劉大群、凌巖主編:《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約評釋》(上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第17頁。

二、職權主義色彩濃厚的審前程序:沒有對抗的控辯平衡

國際刑事法院的審前程序主要由檢察官的調查程序、預審分庭發出逮捕令或出庭傳票程序、在法院提起的初步程序以及審前確認指控程序組成。在這些程序中,檢察官和預審分庭作為程序主體,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相對而言被調查人及其律師的作用比較消極,除了參加預審分庭舉行的初次到庭程序和確認指控程序之外,幾乎處于被調查的消極地位,僅享有一些維護自身安全和自由的防御性權利,控辯雙方基本上不存在對抗,這導致整個審前程序都呈現出一種濃厚的職權主義色彩。但是,這種職權主義的審前訴訟結構并非自上而下的單向追究模式,而是通過強化檢察官的客觀義務和預審分庭的消極中立及積極中立角色,達成控辯雙方之間的一種無對抗平衡。

(一)檢察官在審前程序中的客觀義務及其職責

國際刑事法院檢察官對案件開展的調查程序類似于國內刑事訴訟中的偵查程序。從類型上來看,與英美當事人主義訴訟和大陸職權主義訴訟相對應的偵查模式分別為雙軌制偵查模式和單軌制偵查模式。雙軌制偵查模式是指控辯雙方在審前都可以去調查案情和收集證據,雙方在理論上具有平等的調查權利。為彌補偵查能力的先天不足,辯護方可以聘請私人偵探或者鑒定專家對案件事實進行調查并收集證據。單軌制偵查模式是指偵查權由國家機關所壟斷,民間機構和人員不得進行偵查活動,負責對案件進行偵查的機關或人員負有全面查清事實的客觀義務,既要收集證明嫌疑人有罪、罪重的證據,也要收集證明嫌疑人無罪、罪輕的證據。由于沒有自己的警察力量,加上國際犯罪調查的特殊性(需要到主權國家進行證據和事實的調查活動),國際刑事法院的審前調查是由檢察官來完成的,采單軌制的偵查模式。根據《羅馬規約》第54條的規定,檢察官應當:“(1)為查明真相,調查一切有關的事實和證據,以評估是否存在本規約規定的刑事責任。進行調查時,應同等調查證明有罪和證明無罪的情節;(2)采取適當措施,確保有效地對本院管轄權內的犯罪進行調查和起訴。進行調查時,應尊重被害人和證人的利益和個人情況,包括年齡、性別、健康狀況,并應考慮犯罪的性質,特別是在涉及性暴力、性別暴力或對兒童的暴力的犯罪方面;(3)充分尊重本規約規定的個人權利?!币罁鲜鲆幎?,國際刑事法院的檢察官在審前調查階段很顯然不是一個單純的控訴方角色,而是一個承擔著客觀義務的中立的調查者,其不僅要全面收集證據,而且還負有保護被害人、證人以及被調查人權利的職責。

具體而言,檢察官在審前階段需承擔的職責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啟動調查程序。根據《羅馬規約》第13條的規定,國際刑事法院對案件的管轄可以基于三種情況發生:締約國向檢察官提交顯示一項或者多項犯罪已經發生的情勢;安理會向檢察官提交情勢;檢察官自行決定對法院管轄權內的犯罪進行調查。無論基于哪種情況,檢察官都是決定是否啟動調查程序的不二主體。根據《羅馬規約》第53條的規定,檢察官在決定是否對情勢進行調查時,應考慮資料的充分性、案件的可受理性以及調查的公正性。具體而言,資料的充分性是指檢察官掌握的資料是否提供了合理根據,可據以認為有人已經實施或正在實施本法院管轄內的犯罪;案件的可受理性是指根據規約第17條,該案件是否為可與受理或者將可與受理的;調查的公正性是指考慮到犯罪的嚴重程度和被害人的利益,是否仍有實質理由認為調查無助于實現公正。在符合以上三個條件的情況下,檢察官應決定開始調查,否則應作出不予調查的決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清县| 芜湖市| 建水县| 舒兰市| 康定县| 盘山县| 荥经县| 镇雄县| 昌吉市| 清河县| 赣榆县| 山东省| 丰城市| 开封县| 津市市| 汝城县| 越西县| 临清市| 济南市| 广德县| 普兰店市| 钦州市| 永新县| 金寨县| 博乐市| 广水市| 汶上县| 卢龙县| 巴楚县| 烟台市| 安国市| 博兴县| 江达县| 本溪市| 义乌市| 灵山县| 桦南县| 翁牛特旗| 新龙县| 客服| 定陶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