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導論(1)

在許多偉大的歷史人物中,馬克思占有卓絕的地位。在馬克思的許多偉大思想中,人學理論是一個重要的方面。然而,正是問題的這一方面引起了國內外學術界的激烈爭論。科學地研究和對待馬克思主義的人學理論,將有助于完整、準確地理解馬克思主義,并進而廓清和糾正某些不正確的觀點和偏頗的態度。

一、什么是“人學”

研究馬克思主義的人學理論,首先遇到的一個問題就是什么叫人學?對于人學,國內外已有越來越多的學者在使用這一概念,但至今仍然不能說這個概念已經比較清楚,也不能說對待人學的態度已經比較一致。

所謂人學,就是以人這一特殊社會存在物為研究對象,探討其生存和發展的最一般規律的科學。雖然以往的人學研究在某種意義上主要是把它作為一種思想原則、學術思潮而不是作為一門科學來進行的,但應該肯定,人學思想古已有之,當代人學正在形成之中,人學概念也在不斷的探討中日趨確切和完善??茖W史告訴我們,每一門科學都不是先有一個確切的名稱而后才開展其研究的,相反,規范名稱的出現大都滯后于學科基本思想和觀點的提出。目前人學概念還不明確,這符合科學發展規律的正?,F象。

歷史上對人的問題的研究主要是在“人的哲學”和“人的科學”兩個領域,他們分別從哲學和科學的角度,以哲學和科學的方式研究人的某些方面的問題。事實證明,缺乏人學這一中間層次,“人的哲學”和“人的科學”對于人的研究是不全面的,還存在著許多缺陷。

“人的哲學”就是關于人的本質、地位和使命的哲學探討。在哲學中,人是作為整個世界中與“自然”不同的類存在物加以審視和研究的。換句話說,哲學對人的研究只限于“人類”的層次,民族、階級,特別是“個人”均在哲學的視野之外。一切舊哲學,之所以長期陷于關于人的抽象議論,一個重要的理論原因就在于它長期滿足于從外在特性方面尋找人作為一個“類”與自然和其他動物的不同,于是便有了人是政治動物、人是理性動物、人是制造工具的動物等種種說法。馬克思主義哲學主張用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的科學來代替對于抽象人的議論,涉及人民群眾、階級、政黨和個人。但是須知,這里的理論邏輯是:個人(領袖)是政黨的代表,政黨是階級的代表,階級是人民的代表,人民是人類的代表。其思維的焦點仍然在于人類,而不是個人,其理論興趣是整個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趨勢問題,而不是個人的生活目的和義務問題,以及個人在為了實現這些目的的行為中應有的自由和責任問題。這說明,哲學對人的問題的思考是多方面的,但也是有局限的。哲學所探討的是人和自然界關系中關于人類的一般問題,沒有也不應該包括人的問題的各個方面,它有自己的理論視野和研究范圍。

“人的科學”是一個多義詞。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把它同單純以自然界為對象的“自然科學”相并列視為“關于人的科學”[1]。所謂“關于人的科學”,是在人與自然、社會、精神三種關系中研究個人和人類特別是個人的存在、行為和發展問題。在這個意義上,“人的科學”不是一門科學而是一個學科群。由于人是作為在自然、社會、精神三種關系中的對象性存在物,是自然、社會和精神的統一體,所以人的科學可以相對地分為“人的自然科學”(如人體解剖學、人體生理學)、“人的社會科學”(如經濟學、倫理學)和“人的精神科學”(如心理學、邏輯學)。每一門“人的科學”都有自己的概念體系和方法、自己的理論角度和內容,分門別類地研究人的自然的、社會的或精神的某些方面,例如人的屬性,從生理學的角度,人是無羽毛的兩足動物;從心理學的角度,人是理性動物。又如人的自由,從心理學的角度,人有理性自由;從社會學的角度,人有政治自由。再如人格,倫理學把它理解為“人的道德品格”,心理學把它理解為“人的心理性格”,法學把它理解為“人的法律資格”。這種對于人的分門別類的研究是必要的,它是科學發展的必經階段。但它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道理很簡單,人并不是如某些舊哲學家所說的那樣只是一架機器,而是一個活生生的有機體。研究人最為重要的方面是把人作為復雜系統進行整體思考。這就需要有一門科學在對各門“人的科學”進行整理和綜合的基礎上,使人的研究理論化和系統化,構成一幅關于整體的人的完整圖景。這門科學就是“人學”。

所以,人學不是“人的科學”的簡稱,人學內容不是各種人的科學知識的匯集,它要在各種“人的科學”的基礎上,揭示人的存在中的自然因素、社會因素和精神因素的辯證統一以及它們之間相互作用的機制,揭示人的行為中的生理需要、社會需要和精神需要的辯證統一以及它們之間相互作用的方式。不能說“人的科學”絲毫沒有注意到各學科間的聯系,特別是現代尤其是這樣,但它們對于聯系本身的問題并不感興趣,主要是在聯系的背景下各自著眼于各自的問題。人學則正好相反,它是把各門人的科學知識作為背景而側重研究各種知識之間的聯系和關系,從而提供一個著眼于人的整體的理論知識體系。

人學既不同于人的哲學和人的科學,但人學又離不開人的哲學和人的科學。確切地說,人學是介于人的哲學和人的科學之間的一門交叉科學,帶有哲學和科學的雙重性質。它以人的哲學為指導,有什么樣的哲學就有什么樣的人學,人的哲學關于人的本質等問題的論述,客觀上決定著人學一系列問題的解決。與之相聯系,人學又是人的哲學聯系實際的一個環節,人的哲學通過人學影響和規定人的行為和活動,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人學要以人的科學為基礎,依賴人的科學提供的觀點和材料,隨著人的科學的發展而不斷充實自己的內容和改變自己的形式。反過來,人學可以拓展人的科學的視野和思路,增強研究的綜合意識,引導其健康地向前發展。

就人學和人的哲學、人的科學的聯系而言,它雖然介于二者之間,但實質上更加接近于人的哲學。人學正處在從哲學中分化獨立出來的過程之中。在研究方法上,系統論等橫斷科學方法對于人學無疑是重要的,但哲學方法在對人作整體思考中始終具有特殊的意義。按照辯證法的觀點,整體并不是部分之總和,整體思考也就是一定意義上的本質的思考。對于人來說,理解了人的本質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人的整體。無論如何,現代人學都難以完全排除其母體哲學的印記和色彩,人學實際上更多地具有哲學的性質。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28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二、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的內涵

國內外學術界有一種意見認為,馬克思拒斥人的學說,馬克思的思想中不包括人學思想,不存在馬克思主義人學這樣的問題。主要理由是,人的問題是人道主義這種社會思潮的中心,是人本主義這種哲學理論的主題,馬克思曾經在其論著中反復批判過舊哲學中的人道主義和人本主義,所以,承認馬克思人學思想的存在,就無法同抽象的人道主義、人本主義劃清界限。

這種思維邏輯顯然不能成立,是違背馬克思的思想實際的。歷史上的人道主義、人本主義思潮都在一定意義上重視人的問題和研究人的問題,但是不能反過來說凡是重視人的問題、研究人的問題的就一定是抽象的人道主義、人本主義。在人的學說、人學思想上,馬克思主義與非馬克思主義或反馬克思主義的區別不在于是否重視和研究人的問題,而在于研究什么樣的人、怎樣研究人和為了什么研究人,以及通過研究得出怎樣的理論和政治的結論。

實際上,馬克思十分重視人的問題,關注“人的科學”。他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自然科學往后將包括關于人的科學,正像關于人的科學包括自然科學一樣:這將是一門科學。這就是說,科學可以相對分為研究自然的“自然科學”和研究人的“人的科學”,但從根本上和發展趨勢上看,“自然科學”和“人的科學”是統一的。因為在馬克思看來,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在這方面應該說人屬于自然界;另一方面,人通過勞動把自然轉化為自己的“無機身體”,使它成為人的存在的一部分,從這個意義又可以說,自然是屬于人的。因此,“自然科學”和“人的科學”,歸根到底不過是同一門科學。馬克思在研究自然時,也就在一定意義上研究人。人是怎樣理解人的,也就怎樣去理解自然。

馬克思是科學家,又是革命家。作為革命家,馬克思革命實踐的目標不僅在于增加生產、擴大物質福利和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更主要的是使每個人得到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他抨擊資本主義社會,積極參加推翻資本主義的斗爭。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他在人類社會發展“五形態”的基礎上,立足于人的發展提出了前資本主義的“人的依賴關系”、資本主義的“物的依賴關系”和共產主義的“自由個性”三形態說。

作為科學家,馬克思的研究領域十分廣泛,而且都有著獨到的發現。但馬克思一生所追求的不是什么特殊的科學,而是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翻身解放的科學,在一定意義上也可以說就是“人的科學”。正是為了回答無產階級革命進程中所遇到的種種現實問題,他才分別研究種種不同的科學理論,并在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解放事業的總目標下把它們統一、完善起來。所以,馬克思不僅僅是哲學家、經濟學家或政治理論家,而且是“當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和“科學家”[1]。馬克思的學說不僅是哲學、經濟學或政治理論,而且是“革命無產階級的思想體系”[2]。

作為思想家,馬克思一生有兩個最偉大的發現,即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規律,其中唯物史觀是發現剩余價值規律的前提和基礎,剩余價值學說是對唯物史觀的驗證和發展。那么什么是唯物史觀呢?恩格斯認為,與費爾巴哈對抽象人崇拜的唯心史觀不同,唯物史觀是“關于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的科學”[3]。

唯物史觀當然要研究社會,探討社會歷史的規律性。然而對于馬克思來說,社會是由人的相互作用和相互關系構成的;社會歷史實質上是人的勞動史和人在勞動中的自我發展史。唯物史觀要研究社會和歷史,就離不開作為社會歷史主體的人,離不開人的勞動和社會關系,離不開個人和社會、人的自由和必然、人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等問題。正如列寧所說,“全部歷史正是由那些無疑是活動家的個人的行動構成的”[4],因此“唯物主義的社會學者把人與人間一定的社會關系當作自己研究的對象,從而也就是研究真實的個人,因為這些關系是由個人的活動組成的”[5]。

在這個意義上,唯物史觀的創立過程也就是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的形成過程。正是在唯物史觀的形成、發展過程中,馬克思明確了人學研究的基本立場,這就是堅定地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始終追求人類的幸福,以此確定人學研究的目的和內容,衡量人學領域中的是非和得失,以及建立人學研究的學風和文風。

正是在唯物史觀的形成、發展過程中,馬克思提出了一系列精辟、深邃的人學觀點,如在人和自然的關系中,自然界對于人的優先地位,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在人和社會的關系中,社會本身即處于社會關系中的人本身,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在人和勞動的關系中,人是勞動的前提,也是勞動的結果,社會生活本質上是實踐的,自由自覺的勞動是人的類特性;在人和歷史的關系中,人是劇作者,也是劇中人,社會歷史規律也即人的活動規律;在個人和群眾的關系中,歷史是群眾的事業,各個人的意志產生的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融合為一個總的合力;在個人和階級的關系中,他們的個性受非常具體的階級關系所制約,社會發展就是由“偶然的人”向“有個性的人”轉變,最后達到“自由個性”;等等。

正是在唯物史觀的形成、發展過程中,馬克思形成和運用了許多重要的人學研究的方法論原則,這是馬克思人學思想中內容最豐富、最精彩和最有普遍意義的部分。諸如把人看作復雜系統,從哲學、經濟學、政治理論等多學科、多角度、多層次對人進行整體研究的整體性原則;主張從現實的人出發,反對關于“抽象的人”、“一般的人”的空洞議論,研究從事實際活動的人的現實性原則;強調勞動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和動物的最終的唯一的區別,把勞動實踐的觀點看作人學理論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的實踐性原則;要求對事物從實踐的角度去理解,對實踐從人的角度去理解,對人從主體的角度去理解的主體性原則;突出考察人的歷史發展,著重研究歷史地發生著變化的人的本性的歷史性原則;等等。

總之,馬克思創立的無產階級思想體系中包含著十分豐富的人學思想,馬克思人學理論的形成是人學研究歷史上的重大變革。認為馬克思主義是“人學空場”,這是歪曲;認為馬克思主義不包括人學理論,這是誤解。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776、777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寧全集》第39卷,33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馬克思恩格 斯選集》第4卷,24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列寧全集》第1卷,129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5]同上書,368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凯里市| 沧源| 铜梁县| 武威市| 灵山县| 余庆县| 台南市| 永春县| 衡阳市| 贵州省| 兴海县| 辽阳县| 灵宝市| 金塔县| 健康| 乌兰浩特市| 古田县| 诏安县| 五峰| 札达县| 麦盖提县| 静乐县| 托克逊县| 甘德县| 常德市| 准格尔旗| 崇礼县| 措勤县| 怀宁县| 满洲里市| 台北县| 昭觉县| 绥阳县| 集安市| 水富县| 古丈县| 新丰县| 宿松县| 内江市| 闵行区| 辽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