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圖說字源
  • 唐漢
  • 7133字
  • 2019-01-01 19:45:46

二、牛是有用之物

牛是一種反芻類動物,是人類最早馴養的六畜之一:力大性善,可用于耕地或載物,是中華民族農耕文明不可或缺的角色之一?,F代社會,牛由“耕畜”漸漸退役,又成為“畜牧業”的主力,牛奶、牛肉、牛皮都具有非常高的經濟價值。

古文字中的“牛niú”字,是一顆牛頭的簡化圖形,上像內環之牛角,下像簡化了的牛頭,重點突出了牛角、牛耳的特征。如果與古文的“羊”字比較,顯然,這是依據兩種動物“角”的不同特征描繪而成。漢字中,凡從“牛”之字,都與牛及其動作行為有關。

“牛”之所以發“?!钡淖忠?,源自牛的叫聲,即所謂的“擬聲語”。中國人形容沉重、濁厚的聲音,讀做“ou—ou”,而“牛”字的古音就很接近這種發音。

商代青銅器上的牛頭雕像,與“?!弊值奈锵髞碓聪嗤?。

牛,《說文解字》釋為:“大牲也”。在中國古典詩歌《詩·王風·君子于役》中,便有“日之夕矣,羊牛下來”的詩句,描寫夕陽西下,放牧歸來的情景。在道家哲學思想中,清靜無為和柔弱似水是其人生原則。所以,老子騎牛緩慢而行便有了內在的象征意義。

金文和小篆的“牟móu”字,下部均為牛頭之形,上部的撇或彎圈之形,表示牛在鳴叫。甲骨文的字形則以“牛、口”會意。所以“牟”的構意來自牛欲歸家時的叫聲。東漢文字學家許慎在《說文解字》一書中說:“牟,牛鳴也。從牛,厶象其聲氣從口出?!边@是說:牛頭上方的螺旋形符號,表現了由低到高的牛叫之聲。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在其《牛賦》中有“牟然而鳴”的描述。

實際上,“牟”上之“厶”,乃是古文字中的“私”字,其構形源自狩獵時獵人下的繩套?!佰獭钡谋玖x源自誰布置的繩套,獵獲物便歸誰所有。“牟”以“牛、厶”會意,表示牽領回家的意思。所以,“牟”字又有謀取之義,如“牟利”一詞。“牟”的原本意義,即牛叫,則由后造的“哞”字來表達。

“牟”在用作地名即山東牟平縣時讀作mù。

半bàn”,這是一個會意字。金文下半部是一個“牛”,上部是“八”。由于“八”的構形源自大拇指和食指向兩邊伸張,因而有剖分之義(表示古代大物分小的八分半制由此而來)。這里,兩個字根會意,表示將宰殺之牛一分為二,即分為兩塊的意思。

“半”,《說文》釋為:“半,物中分也,從八從牛。牛為物大,可以分也”?!鞍搿钡谋玖x指將牛體從中分割為兩塊。由于“半”通常表示中分后的半塊,如“半路夫妻、半途而廢”等。半的分剖義則由后起的轉注字“判”來承擔。

牛為大物,一半也不小,故引申指一大片。如古文中的“一半冰”,乃指一大塊冰。兩個一半在一起便是“伴”,將“伴”的人旁換成肉“月”旁,便是“胖”,表示一大片肉的意思?,F今,則指膘肥體胖。

“半”,如今即可單用,也用作漢字偏旁,如“叛、柈、泮、畔、絆、拌”等字。凡從“半”取聲取義的字,皆與一半、中分、大片等義有關。

上古時期,牛是一種野生動物,也就是野牛。要將野牛馴化為家養動物,將牛的瘋狂野性改造為“老黃?!?、“孺子牛”之類的優良品性,先民們可謂煞費苦心,鍥而不舍,經年累月才終有所成。今天,在我們這塊土地上,只有馴化后的家牛,已經沒有了野牛。

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有“牢láo”字。兩種字形都像一頭牛被圈養(實質上是關押)在地窖之中?!袄巍弊值耐饪虮闶枪糯亟训南笮伟酌瑁合逻呡^窄處便是通往地牢的坡道。

在對殷商遺址的發掘中,人們發現許多大大小小、或圓形或長方形的地穴,這些地穴淺的有二米或四米,深者達九米。有些地穴的前面有逐漸爬升的坡道,坡道的底部可以用木制的柵欄門堵起來。如果把捕獲的野牛幾十年甚至幾百年、一代接一代地圈養在此類地窖中,再加上一些或餓或喂的獎懲制度,再野再倔的牛脾氣也會慢慢消失,代之以忍辱負重的牛性。這便是“牢”的“功績”。

“牢”的本義為牛窖,也就是馴服、豢養牛的地穴。引申后,又泛指圈養牲畜的圈欄,如成語“亡羊補牢”中的牢。由此,又引申為關押犯人的監牢、牢獄。此外,“牢”字還可以用作形容詞,如“牢靠、牢不可破”等等,這里的“牢”都有引申而來的“堅固”義。

青銅器銘紋“?!?/p>

“牡mǔ”字,上古時期用來指稱公牛。后來,則成為雄性動物的通稱,如“牡羊、牡鹿”等等。

甲骨文的“牡”字,左旁是“牛”,右旁是雄性生殖器官的圖形“”(士)。小篆字形在從金文的演變過程中出現了訛變,“士”字成了“土”字,會意字變成了“形聲字”(學術術語叫“因音形變”),成了“從牛土聲”的“牡”。實際上,“牡”字的發聲由來同“牟”相似,源自公牛發情時的叫聲?!澳怠笔且粋€典型的會意字。

甲骨文中表示不同雄性獸類的合體文字

從三千三百年前的甲骨文文字中,人們發現,古人在表示不同獸類的公母時,均有專字。就是說:在表示不同動物的象形文字旁,加上雄性的符號“⊥”,便可分別成為雄性羊、豕、馬、鹿等動物的專名。但是,這些表示不同雄性動物專名的文字,很早便從文字大家族中消失了。究其原因,一是因為它們都是雙音節的合體字,不符合后世漢字一字一音的要求;二是因為漢字類化能力的升華,人們有了更簡省的表詞方式,如“牡鹿、牡馬”等,可代替上古時期的專名專字,減少文字的數量。

有人認為,牡的泛化另有原因:在以狩獵、畜牧為主要生產方式時期,辨別野獸和家畜的公母,至關重要;但在進入農耕社會后,狩獵成為貴族王室的娛樂活動,放牧成為一些百姓賴以生存的勞動。對整個社會,尤其是掌握文字的士大夫階層來講,如此細分區別已無必要;因此,與此有關的文字逐步消亡。最具有代表性的公牛,即“牡”字則成為它們雄性性別的泛指。

牝pìn”字與“牡”字構形同源,但字義相對,通常用來指稱雌性的動物。如“牝雞司晨”這個成語,就是用母雞鳴叫報曉,來比喻陰陽顛倒,婦人掌權。顯然,這是封建專制社會中,男權至上者對女性的一種歧視。

甲骨文中的“牝”字,左邊是一個牛的象形,右邊是一個表示雌性的符號“”(匕)?!柏啊笔且粋€指事字:一彎豎表示母牛的尾巴,上部的一短橫乃是指示符號,用來指示母牛生殖器所在的位置。“匕”的詞義為母的,因而老、妣二字中都有匕。

在文字的一步步演變過程中,“ ”與表示湯勺的“匕”合而為一。大概是因為母牛生殖器的外形同“湯勺”有幾分相像吧,也許因為后人失去了知曉“匕”的構形來源吧,人們把表示匕勺的“匕”與之混同。由此,“牝”字的形、義、音來源,成為文字學中的一個千古之謎,眾說紛紜,不得其解。

“牝”的本義為母牛。后來,與牡字一樣得到抽象升華,成為雌性動物的通稱?!墩f文》將其釋為:“牝,畜母也。”“牡”字,《說文》則釋為:“牡,畜父也。”

“牽qiān”是“牽”的簡體字。甲骨文的“牽”字,乃是在牛頭下部畫出一個圈,然后在圈上連接一條繩索,十分形象地表示了牽牛之狀。小篆的“牽”字,下從牛,上部的“玄”則代表牽牛的繩子,中間的“冂”乃是穿通符號“ ”的形變,在此,仍表示用繩牽牛的意思?!墩f文解字》曰:“牽,引前也。從牛,象引牛之縻也,玄聲?!笨梢?,“牽”是一個會意字。只是越往前越具圖畫味罷了。

人類何時發現牛的致命弱點?何時給牛拴上了鼻環?這些問題讓人苦思不得其解。假如牛沒有這一弱點,它是否會那么馴服地被套在犁具和車轅之中,中國人的牛耕文明是否會重新譜寫?

漢畫像上的牽牛圖

“牽”的本義為引、挽、拉,又引申為“牽涉、關聯、牽制”等,但“牽著牛鼻子走”仍是最活靈活現的詞匯。

犁lí”在小篆中寫作“ ”。《說文》釋為:“犁,耕也,從牛黎聲?!边@是一個由三個字根組成的合體字:左半部是古文的“黍”,右邊上部是“刀”;下部右邊是一個“?!薄S纱?,三根會意,將牛耕田這一情狀表現得淋漓盡致。楷書的繁體,簡省掉了耕地的目的:種“黍”,規范后的簡體字寫作“犁”。

《山海經》中說:“后稷之孫曰叔均,是始作牛耕?!庇捎跊]有出土的實物,加上《山海經》又是戰國時代的著作,因此,周朝建國之初即有“牛耕”的說法似乎并不可靠。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說:孔子有兩個學生,一個叫司馬耕,字子牛,一個叫冉耕,字伯牛。從孔子兩個弟子的名字,可證明春秋時期已出現牛耕。

“犁”是從古代的“耜”演變而來的:在有一定曲度的耜柄上系繩,一人曳繩拉動,這就是犁的開始?!袄纭钡陌l明,使人們可能開發大片耕地,由刀耕火種轉向深耕細作,乃是中華農耕文明的基礎。

“牛”雖然行動不怎么敏捷,然其耐力和持久力則相當驚人。因此,“牛耕”從春秋時出現,到漢代已相當普遍了;從絲綢之路的前哨站即今日的“河西走廊”出土的東漢及三國時代的壁畫上,都有描繪在西北地區開墾土地,使用“牛耕”的圖樣。

甘肅嘉峪關魏晉墓壁畫上的牛耕圖

歷史學家認為,中國人將“牛”和“犁”使用于農耕的習慣,是從西部逐漸擴大到中原的。秦始皇統一天下的強大物質基礎,即糧食,應該與牛耕技術和適宜牛耕的黃土地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

“角jiǎo”,是象形字。甲骨文中的“角”字,正是一只牛角或羊角的形狀。金文中的“角”字沿襲甲骨文,只是在上部增加了一個短橫,表示在牛角上部穿孔,用繩子串起來。金文中的另一個“角”()則表示牛角已用來作為號角。小篆的“角”字承接金文,楷書緣此寫作“角”,已經成為一個面目全非的象形字了。

商代青銅器銘文:是一個牛角,還是兩條蛇?

現代漢語中,形狀如牛角之物均可稱“角”,如“菱角、豆角、好望角”等。幾何學上由一點引兩條直線所構成的形狀,也稱為“角”。由于牛在相斗之時用角相牴,所以又引申出競賽中的爭勝義,如“角斗、角逐”等。由此,又引申出“角色”的意思,如“主角、名角”等。

甲骨文中的“解jiě”字,表現出的是一頭牛和抓住牛角的雙手。“解”字中為何有“角”?這是因為,盡管牛的力氣很大,脾氣很犟,但牛的脖子是其致命弱點:一個普普通通的男人,只要抓住牛角,用力將牛頭扭轉,牛便會撲通一下摔倒在地,即便這頭牛有千斤之重?!敖狻?,正是對殺牛時這一初始過程的描述。

小篆的“解”字,省掉了雙手之形,替換上了一把刀?!墩f文》因此釋為:“解,判也。”意指用刀分割?;蚱渌麆游锏闹w。當然,這種釋義來自小篆的“解”字,而與甲骨文和金文的“解”字不符。在現代漢語中,“解”有“分割”之義,但也有“消除”的意思,如“解恨、解脫、解職”等。由“分割”之義,又引申出了“分析”之義,如“解釋、解答”等。由此,又引申表示明白、曉悟,如“令人不解、理解”等?!敖馐帧币辉~源自“排解”,乃是古人一種避褻的說法。就是說,“解手”乃古人的文明用語。

長有牛角的炎帝像

所有動物中,要數牛對人類生活的影響最為重要;在先民們以游牧為謀生手段時,牛以易于放養、體格碩大而成為牧民財富的重要標志。進入農耕時代,牛又以它的力大體壯、吃苦耐勞而成為農業生產不可缺少的力量,進而被視為先民生存的一種依靠。中華民族“三皇”之一的炎帝,乃是神話傳說中的“神農氏”。所謂“神農”,實為農神,而農神的形象,據《史記》記載,竟然是“人身牛首”。由此可見牛在農耕文化中舉足輕重的地位。

牛在先民的眼光中,代表著全部家當和財物,有了牛,便等于有了一切,因此天地間所有的東西有了一個共名,叫做“物”。

殺牛而啖其肉的文字記載,自古以來頻頻出現: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中,已有“示?!?、“卯?!敝惖挠涊d?!肚f子》一書則有“庖丁解?!敝f。“解”這個字就是“角”、“刀”和“?!苯M合而成的會意字,表示將牛角從牛頭上割除的意思。

甲骨文中的“物wù”字是個會意字:從牛從勿。“勿”,本義為捅入后再拔出來的刀。兩個字根會意,在此表示殺死了的牛。小篆中的“物”字,承接甲文,楷書據此寫作“物”。

“物”字的本義為宰殺之牛?!拔稹币虼擞胁灰x。物,也可理解為將牛牽到祭壇前呆一會,然后再牽了回去。“物”,由殺與不殺的留存,引申為動物的存有。由動物的存類,又引申為事物的種類,泛指客觀存在的世間萬物。“動物、植物、人物”乃至“物料、物品、物理”等等。物以類聚,所有的東西都可稱之以“物”。我們今日的物品意識,同上古先民的意識仍在一個基準點上,只是我們今日所擁有的“物”多了千萬倍,稱之為“萬物”了。

春秋時代,鄭國商人弦高在販牛的途中,遇到正準備偷襲鄭國的秦國軍隊,弦高不忍看到自己的祖國遭到偷襲,急中生智,謊稱自己是鄭國國君派來“犒勞”秦軍的,把準備販賣的十二頭牛送給了秦軍。秦軍以為自己的偷襲行為已被鄭國得知,便下令撤軍回國。這個故事,可為“牛為有用之物”作一注腳。

牛標志著財富,牛又是六畜之首,因此,上古先民以牛作為牲畜以及所有禽獸的代表。例如“牧mù”原本只指放養牛,后來則泛指放養各種牲畜。

甲骨文的“牧”字,從牛從攴,像人手持鞭杖正在驅牛。金文、小篆到楷書的“牧”字一脈相承,文字構形的變化,或者說演變的軌跡十分清晰。

“牧”的本義為放牛,雙音詞有“牧童、牧場、畜牧”等等。又引申指放牧的人,如宋代王安石的《謝公墩》:“問樵樵不知,問牧牧不言?!边@里,第一個“牧”為放牧,第二個“牧”則指牧人。

辛店出土放牧紋彩陶盆

由此,又引申為“治理、統治”。如《左傳·襄公十四年》:“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薄笆顾灸林北闶钦f,君王讓官員管理統治他們(民)。古漢語中的“州牧、牧宰、牧伯”等詞,均指管理民眾的官員。由此義可知,大概封建社會的表征,便是把百姓當作牲口來驅使、來管理的社會吧。

牲shēnɡ”,這是一個會意字。甲骨文的“牲”字,左邊是一個羊頭之形,下邊是橫置的長三角符號,表示母羊的生殖器;右邊是一個小草生長之形。兩形會意,表示母羊繁殖生育出的小羊。金文和小篆的“牲”字,演變為“從牛從生”的會意字。古文字中,獸畜類的形旁往往可以互換,在表達動物繁殖的意義時,“羊生”和“牛生”意義相同。當然,形象主體調換的原因,也與牛在農耕社會地位日漸上升有關。

“牲”的本義為“繁育”,即人類豢養母畜,讓其代代繁殖,種群壯大起來?!吧?、牲畜”等詞語中的“牲”,便有自家繁育的意思。上古時代,人們常用自繁自育的活家畜作為祭祀的供品,因而“牲”便有了“祭品”之義,用來泛指祭祀所用的家養動物,包括牛、羊、豬、馬、犬、雞等,都可稱之為“犧牲”。

上古先民用“牲”做祭品,乃是基于以下原因:其一,野生動物需要捕獵獲得,但捕獲而得的動物一般多為死尸;其二,狩獵是一種帶有很大偶然性的活動,不是你想祭祀時便有獵獲物,因而用自己繁育、養得十分肥壯的家畜祭祀祖先神靈,供應及時,也更能體現祖先神靈的優先享用權,體現敬神的一片虔誠之心。

因為體大肉多,牛在古代乃是祭品之最,但由于牛在農耕中的作用,只有“王”才可使用這種祭品。如《禮記·王制》中說:“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卑础吨芏Y》的規定,有資格吃牛肉的是天子,諸侯平時只能吃羊肉,每月初一才能吃牛肉。再低一等的大夫,平日只能吃豬肉狗肉,每月初一才能吃羊肉。

在上古先民的政治生活中,牛扮演過十分重要的角色,然而這對牛來講,完全是一種悲劇角色。

沉chén”和“沈”在古代原本是同一個字?!吧颉痹诩坠俏闹械淖中问怯靡粋€牛和一條奔流的河來表示一頭牛被淹沒于河流之中,籍以表示沉沒義。古人用此會意,源自祭祀河神,可謂神來之筆。金文字形與甲文相似,只是牛被調換成了從人從穿通字根“ ”的“方”。小篆字形將“人”下一撇拉長為“冘(yin)”,楷體據此寫作“沈”。

在甲骨文中,“沉?!辈皇侵概5淖匀荒鐢?,而是把牛沉入河中,用來祭祀祖先和河川之神,乃是上古先民祭祀的一種方法。所以,沉與沒的詞義有不同之處。

甲骨文:沉牛

作為祭品,牛不僅在“沉祭”中扮演悲劇角色,在“埋祭”中也同樣扮演悲劇角色。甲骨文中的“埋”(霾)字十分形象:一頭牛(或其它動物)深陷坑中,旁邊的小點代表紛紛下落的泥土,形象地描摹了逐漸埋葬這頭聽天由命祭牛的境況。牛被活埋入土中,成為人類向土地之神和祖先神靈奉獻的祭品。

甲骨文中的“埋”字,坑穴中是各種動物

“沉”原本是“沈”的異體字,現今兩字的意義已經分化?,F代漢語中,“沈”讀為shěn,用作姓氏或地名,而以“沉”來表示淹沒溺斃的意思。如“深沉莊重、沉湎、沉冤昭雪、沉郁頓挫”等等。

甲骨文中,與祭祀有關的文字,還有一個“告ɡào”字。

“告”字,甲骨文中的第一款作“ ”,從牛從口,表示“祭告”、“告廟”的意思。從告字的構字形象看,十分像一顆被砍下的牛頭,盛放在供桌前盤子中的形象:死不瞑目的雙眼圓睜著,似乎在訴說著什么。

商代牛頭雕像

實際上,甲骨卜辭中的“告”字,上半部分為牛的“告”要少于“口”上為三筆的“”字(甲骨文的第二款)。從字形上分析,后一款的“告”字,乃是從牛從口“告”字的簡省形(如同虎在會意字中常常簡省為“虍”一樣)。從詞義來源講,“告”即表示用牛頭祭祀告慰祖先神祇,也用來表示人們祭告時拖長音節、放大音量的禱告,所以“告”字的本義為祭祀時主祭人拖長聲音如牛叫般地祈禱,也可以理解為牛類拖長聲音的吼鳴。后來,由此引申為危急或莊嚴情況下的“告示、告急”等義,又引申出報告、報請、請求等義。

從已發現的甲骨卜辭的統計數字來看,牛在殷商時代的祭祀活動中意義非凡,其數量大得讓人驚訝:祭祀中一次用掉一千頭牛的有一次,用掉五百頭牛的有一次,用掉四百頭牛的有一次,一次用掉三百頭牛的共三次,一次用掉一百頭牛的祭祀活動有九次。如此龐大數量的牛從何而來?這仍然是一個謎。答案可能是:除了上古先民大規模飼養牛只外,殷商時代的黃河流域,生活著成千上萬頭的野牛。其種群數量,應該不亞于早期北美或非洲大陸上的野牛群,就像你在Discovery紀錄片中所看到的那樣。

不知什么原因,漢字中與牛有關的文字很少。與牛有關的會意字還有“件、吽、犇、特”四字;與牛有關的形聲字,也只有“牦、牯、牾、犢、犄、犋、犍、、犒、犟”等字。其中的“特”指種公牛,“犢”為小牛,犍為大牛、為閹牛,犒為犒賞的死牛,牦為牦牛,牯為老牛,犟為牛的脾氣,犋為牛與犁的同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泗水县| 湟中县| 大同市| 顺义区| 定西市| 湄潭县| 宣城市| 九台市| 高陵县| 保靖县| 玛多县| 阳春市| 洱源县| 深泽县| 韶关市| 遵义县| 江城| 阜城县| 沈阳市| 宜兰县| 永宁县| 大英县| 南宁市| 辰溪县| 教育| 正宁县| 柳林县| 泸定县| 江油市| 阜阳市| 隆子县| 南靖县| 高邑县| 龙井市| 贡觉县| 江津市| 墨江| 米林县| 金昌市| 古交市| 平湖市|